专家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2023-06-06

受到生活、学习、人和物的启发,我们会得到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思想。如何写出吸引人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专家讲座学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专家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专家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及反思

9.19—9.20太原教科院李丽娟老师又来到了学校,与我们一同听课评课。

这次最让我感动的是李老师从始至终的认真,尽管学校安排的工作量大,但李老师始终一丝不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着课堂实况。这让我们既要上课又要参加听评课活动的老师的怨言瞬间化为学习认识提高自己的动力。于是在李老师的影响下,我们认真地做着记录,学习同行的亮点。给她们建设性的意见。

在评课中,李老师始终站在语文学科这一立场上,严谨的向我们提出: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对于学生会的问题,老师大可放手,重点讲解学生不会的问题。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当我提出对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小说的主题是否可延至对叔叔于勒的同情时,李老师科学而准确的给出了意见:小说的主题就是揭露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作者有对于勒的同情,但那不能成为小说所反映的一种社会现象,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对娱乐的同情,但不能上升至小说主题,老师不能凭借自己的理解误导了学生。这对我而言,意义非凡。

虽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教师应当谨记李老师的提醒:1.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2.把握课改与考改,不断反思进步。3.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全员参与,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我想自己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1. 认真学习课标,按课标要求授课。

2. 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3. 在落实基础知识上,对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

4. 精心备课,设置好每一个环节,提高课堂效率。教会学生质量与速度并存。

初 二 语 文

李雪丽

2015.09.22

第二篇:幼儿教育专家讲座学习体会

2014年5月18日下午,来自xx修学院的沈xx老师为我们讲授了《提高园所教育质量 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专题讲座。

沈主任的讲座语速快,信息量大。她想在有限的时间内给我们介绍更多的经验。这是我听她讲座的最深感受。

讲座的关键词是“教育质量”和“主动学习”。关注受教育者的“发展”,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关键以提高班级质量为基本点、以提高教师行为和师幼互动质量为核心、以提高物质环境为重点。沈主任结合大量实例进行了论述。

讲座中还结合园长工作实际,从提升管理质量入手作了详细的剖析:园长要在管理中提升专业精神,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讲座中还提出:园长在做好管理的同时还要成为引领者。园长不仅是一项职位,更是一种专业,园长应遵循这一职位所赋予的专业要求和规范。

对于主动学习,沈主任从班级活动入手,在区角“休闲吧” 中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介绍。又对一日生活组织与安排中如何创设安全、温馨有序的环境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环境创设的权利真正还给了幼儿,孩子成立环境的主人。使我们真正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谁为谁服务”的问题,是我感触很深。

第三篇:学习讲座心得

早在11月份就知道贲友林老师要来我们学校上课和开讲座,很早就开始在网上收集和学习贲友林老师的课,在网上看了贲老师的《7的乘法口诀》、《认识三角形》、《时分的认识》、《圆的认识》、《数字与信息》的课.12月23日终于在我们学校的技术楼二楼多媒体教室,有幸身临其境听了贲老师执教二年级《乘法口诀表》一课,这是贲老师最近新背的一节课,是第一次拿出来和大家见面。从贲老师的课中感受到教学原来如此的美丽:从语言美、教风美到板书美,环节中处处渗透着新理念、新思路、新颖的教学手段;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原来如此可爱、如此了不得:学生对学习真的是充满了兴趣,他们有发挥他们才华的欲望:争着发言,与意见不统一的学生争论,与观点一致的学生相互补充。好像这些孩子都突然变得聪明了,表达能力强了。每到这时,我总是想到平时上课时

贲老师的课没有煽情的语言,课件也是十分的简单。但是就是在这样看似朴实无华的课堂上,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活动环节后,自然的把自己的所见、所感与大家交流。教师睿智幽默简短的语言,留给学生更大的表现舞台。在动手和思考中打开知识的大门,展现在面前的是知识海洋的深度与广度。这些收获在越接近课堂的尾声时越是展现的明显。

贲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说到,他每天都坚持写反思。他说他之所以以文字的形式写反思,一是在辛苦中寻求工作的快乐(做到辛苦,不心苦);二是在浮躁中保持心灵的宁静(浮躁,不糊涂)。改变我能改变的,接纳我不能改变的,我们大家都需要思考。以前听他说过,他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

感谢贲教师给了我教师成长道路上的指引,贲老师从一位村小教师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上进到今天成为名师的经历,让我知道机遇是给时刻有准备的人。成功也不是偶然的,如果你能做到贲老师那样你也有可能成为名师,在这真心祝愿贲老师在自己的道路上有更大的发展,为我们提供更多精彩的课。

讲座最后贲老师送给我们大家几句共免的话,其中一句是:今天的成功就是因为昨天的积累,明天的成功则依赖于今天的努力.其实,真正的成功是一个过程,是将勤奋和努力融入每一天的生活当中,融入每一天的工作之中。

一个多月前在南京“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教育研讨活动中听了黄爱华、张齐华等优秀数学教师高质量的数学课和专家、名师的报告,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好像装了满满的几袋子。不过,当时在回来时还是留下了些许的遗憾:礼堂就在南师附小的隔壁――东南大学,却没有听到贲友林老师的课,着实有点不甘心。

今天,终于有机会就在我们常州,同时有贲友林、张齐华两位教师,就在我们面前上课,还见到了两位教师的师父――张兴华校长。当时的心情真的比看巨星演唱会还要激动。

大约是一年前开始在网上收集和学习这两位老师的课,从贲老师的《7的乘法口诀》、《认识三角形》、《时分的认识》、《圆的认识》、《数字与信息》,到张老师的《走进圆的世界》、《轴

对称图形》、《因数和倍数》、《认识分数》。

每每从这些大师的课中感受到教学原来如此的美丽:从语言美、教风美到板书美,环节中处处渗透着新理念、新思路、新颖的教学手段;感受到我们的学生原来如此可爱、如此了不得:学生对学习真的是充满了兴趣,他们有发挥他们才华的欲望:争着发言,与意见不统一的学生争论,与观点一致的学生相互补充。好像这些孩子都突然变得聪明了,表达能力强了。每到这时,我总是想到平时上课时,有时上到全班都激动时,我班上“傻愣愣”的刘峰也会高高的举起手,说出让在场师生都佩服的话。真的象黄爱华老师说的没有课前精细的预设,就没有课堂上精彩的生成。

张齐华老师的课,让人感到数学课竟会如此的艺术。他是一个爱读书的人,98年为了上好“圆的认识”,他读了大量的西方的理论书籍,中国的词海……搜集了很多很多相关的知识,积淀了他对数学文化的理解与追求。他是数学老师,但他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2002年,永不满足的他又开始了对于数学文化的关注、思考和实践。其间,从“走进圆的世界”中对于数学历史性及数学美的关注,到“美妙的轴对称图形”中对于自然、社会、民俗等众多文化领域的有机涉猎,再到“因数和倍数”中对于数学本身所内涵的魅力、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等文化力量的有效开掘。每一次探索,都见证着他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的足音。这次在国英小学听的是2005年11月在全国第七届观摩课的一等奖《认识分数》一课。

张老师的讲座上除了介绍自己几堂课的设计理念外还向我们介绍了其他老师的几堂精彩的课。其中有黄爱华的《比较数的大小》,昨天回来就在网上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视频,真是十分的精彩。文章末尾就有我为大家提供的在线网址,一起分享吧。

贲老师的课与张老师有着很大的不同,贲老师没有象张老师那样煽情的语言,课件也是十分的简单。但是就是在这样看似朴实无华的课堂上,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一个个活动环节后,自然的把自己的所见、所感与大家交流。教师睿智幽默简短的语言,留给学生更大的表现舞台。文章后面提供的《数字与信息》这一课中就充分的展现他所在的南师附小五(5)班学生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动手和思考中打开知识的大门,展现在面前的是知识海洋的深度与广度。这些收获在越接近课堂的尾声时越是展现的明显。

在他的讲座中说到,他每天都坚持写反思。以前听他说过,他欣赏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先生的一句话: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优秀与平庸,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目标。有了目标,才有积累;有了积累,才有优势;有了优势,才有突破。

感谢这些教师给了我教师成长道路上的指引,也真心祝愿他们在自己的道路上有更大的发展,为我们提供更多精彩的课。

在教学工作中,人人都会产生点点滴滴的体会,或深刻或肤浅,如果放松则稍纵即逝,如果稍稍留心把它记录下来,哪怕是肤浅的感悟或缺乏理性的直觉思维,都会带来日后理性的思考。天书无垠行者无疆,今天,春日的阳光已一路洒来,贲老师的经历教会我们要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做教学的有心人,点点滴滴,积少成多,去领悟教育工作博深而丰厚的内涵。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带上信念出发,你会发现,此岸与彼岸,信念与成功,仅仅是一念之间,一步之遥!

第四篇:名师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名师讲座学习心得体会月日,我们有幸在小学跟教育大师零距离接触,倾听了倪和李两位大师的精彩讲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真的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表达形容概括,是啊,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倪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诠释,教育的本质是上施下效,长善救失。

教者也,长善而救失者也。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我们要教育学生学做人,做中国人。

同时教育学生区分善恶,善就是有益于人,恶就是有益于己。

教育的主轴是长善、救失。

失是孩子的缺点,我们教师要言教明理,反求诸己,以身作则,将孩子的缺点转变成优点。

长善也需要我们教师以身作则,与学生共学弟子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下午李老师的讲座同样强调了教育的本质,并且告诉了我们如何引导孩子有效地学习。

小学阶段我们要陪伴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学生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生活中,以鼓励为基础,因时施教,因材施教,不给孩子压力,启发孩子自己觉悟,同时注意与家长的联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协调一致共同教育关注孩子的成长。

经过一天的上课学习,我找到了前行的方向,找到了教育的真谛,上施下效,长善救失对我们而言是那么的重要。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抓住教育的本质,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做一个有心的人,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第五篇:学习艾莫讲座心得

艾莫老师以生动的案例、诙谐的语言,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带我们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塑造完善的职业品格。艾莫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很多至理名言,像人类所有的财富都躲在问题的后面;方法总比问题多;人才有舞台才有价值等等,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 下面我就针对方法总比问题多,谈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一)一流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找借口的员工,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员工。 找方法的员工,是单位里最受欢迎的员工。,一流的人哪怕遇到再棘手的问题,首先想到的绝对不是退缩。而是想办法解决,与之相反,末流的人,尽管面临的问题很简单,但仍然找借口不做,找理由为自己辩护, 找借口的人,是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哪怕有现成的办法摆在他面前,他也难以接受。这就是一流员工与末流员工的根本区别。

(二)最优秀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找方法的人,他们相信凡事都会有方法解决,而且是总有更好的方法。人人都成为创造者,处处都是创造的良机。外界的困难、不如意的条件,一个挨一个的压力与挑战。怎么也无法吓到一个优秀人士的雄心和创意。读书也是这样,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天才出自勤奋 ,不错,天才自勤奋,但等同于勤奋,勤奋只是一个优秀学生的基本功,要真正学好 ,还得掌握方法,学得多不如学的巧,人人都能成为创造者,处处都是创造的良机,外界的困难,不如意的条

件,一个接一个的压力与挑战,怎么也无法吓到一个优秀人士的雄心的和创意。 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对问题屈服,无端地将问题放大,把自己的看轻,其实只要你努力去找方法,你怎么会找不到呢?越去找方法,越会找方法,越能创造大的价值,这不仅提高了找方法的自信,而且越来越有找方法的窍门,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人的思维神经就像人的肌肉,只有不断锤炼,才会越来越强大,不练,好的肌肉也会萎缩,练习得好,即使原来基础不好,,也能够通过逐步努力而提高。越是找方法,便越会找方法,越会找方法,就能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这不仅提高了找方法的自信,而且越来越明白找方法的窍门,找出更好的方法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造价工程师知识点总结下一篇:浙江大学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