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2022-05-05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公园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为了真正身处公园中的人们享受美好的自然生活,城市中的一些公园应该拆除外墙,取消收费,成为真正意义上姓“公”的景观环境。而开放式公园作为城市的必不缺少场所,应与整个城市相融合。本文以南京太子山公园的改建规划为例,来探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模式。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篇1:

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矿山公园景观设计

摘 要:城市化建设发展背景下,城市增量扩张以及粗放发展的方式已经和现阶段城市发展要求不相符,城市生态资源在粗放的发展模式下受到了比较大的破坏。为能有效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对城市生态化建设发展加强重视。矿山公园景观设计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将“城市双修”的理念融入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当中,能从整体上提升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质量。故而,对“城市双修”理念在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应用的价值及当前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对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要求和措施进行了详细探究。

关键词:“城市双修”;矿山公园;景观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海洋大学创新训练计划省級一般项目“基于‘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规划研究——以连云港夹谷山矿山公园为例”研究成果。

城市化发展中,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公园景观优化设计非常重要。矿山公园景观设计涉及面广,为有效保障景观设计的质量,就需要融入创新的理念,改变传统单一化的设计方式。将“城市双修”理念和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相结合,能够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方向,促进城市绿色发展,和自然融合,有助于体现出景观设计的价值。

一、基于“城市双修”理念在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融入“城市双修”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公园景观设计的思路,通过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采用生态再生的方式修复以及修补环境,消除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构建优化的生态环境秩序,这对优化城市空间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双修”理念在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升生态效应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融入“城市双修”的理念,有助于提高景观的生态效应,从而有效弥补法律法规缺位的问题。在具体的规划当中,对矿山公园景观设计采取多元模式积极引导,合理地调整矿山公园的功能用途,充分关注矿山公园新功能对城市产生的影响,对矿山公园规划的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最大程度上提升景观的生态效应[1]。

(二)形成有活力区域绿地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对“城市双修”理念加以科学运用,有助于形成充满活力的区域绿地。在“城市双修”理念下,矿山公园景观的设计要从生态环境优化的角度出发,并对周边生态环境以及景观格局予以充分重视,做好生态系统改造和景观设计的工作,净化周边的土壤、水和空气,加固以及恢复矿山塌陷所形成的地质结构。因此,景观设计中融入“城市双修”理念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整合,对矿山公园进行“城市双修”理念下的景观设计也是落实城市区域绿地规划的有效途径,能促使其形成有活力的区域绿地。

(三)创新规划设计的模式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当中融入“城市双修”理念,可以创新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模式,这对城市系统规划矿山公园有着积极作用。针对不合理之处进行优化创新,结合城市的总体交通规划,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和矿山公园,用“城市双修”理念刺激场地本身及周围环境系统,从而有效创新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形式[2]。

二、当前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同质化的问题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同质化问题比较突出,通常把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当作简单的城市美化活动,局限在满足人们游憩的需求上,单一地追求新奇和魅力,所以在设计方面存在着“千园一面”的情况,导致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缺乏创新性,没有结合实际条件进行优化设计,缺乏地域特色。

(二)人工过度干预问题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人工过度干预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部分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为节约成本,提升建设效率,人工过度干预,使得自然的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也削弱了视觉的美观效果。没有从自然融合的角度加强重视,必然会影响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整体效果,导致景观设计的质量不高。

(三)简单机械化处理问题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当中对“城市双修”理念的运用没有加强重视,进行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简单机械化的处理方式,影响了公园景观设计的整体效果。设计过程中没有从整体上进行布局和综合考虑,对开发地块内的建筑和功能组合缺乏宏观层面的控制,用地的功能比较单一,缺乏综合空间,和城市发展的融合度相对较差,造成了城市和矿山公园割裂的情况[3]。

三、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矿山公园景观设计要求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提升设计的质量,要注重融入“城市双修”的理念,保障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整体质量效果。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要按照相应要求,保障设计符合规范。

(一)整体性要求

为保障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工作符合实际需要,设计人员应融入“城市双修”理念,按照整体性的设计要求,将空间、时间、地点、功能规划要素进行整体考量,做好景观设计基础性的工作。从城市整体视角出发,将城市这一有机整体综合性地看待,从整体角度来规划设计矿山景观,将城市和矿区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整体的发展要求,将城市生态以及空间和功能结构修复,在规划中体现出整体性,才能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文化良好发展[4]。

(二)可持续要求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当中将“城市双修”理念进行科学融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是比较重要的,保持生态系统的良好循环,通过环境修复和美化处理,结合“城市双修”理念梳理区域环境资源的现状,对受污染土地进行修复改善,为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形成资源引擎,有效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优化,从而不断促进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优化。

四、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矿山公园景观设计措施

(一)优化规划设计的流程

提高矿山公园景观设计质量,设计人员要在“城市双修”理念的引导下对矿山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积极优化,“城市双修”是把城市的景观、道路等诸多要素进行重新的排列组合,带动城市发展的活力,所以在设计矿山公园景观时需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考量,和矿山退化土地相结合,做好对周边环境的整体调查工作,建立矿山公园景观设计规划的模型并确定规划方向。可以将矿业废弃地作为适应性规划的主体,和“城市双修”理念相结合,并将该理念作为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催化剂,为提高城市活力发挥积极作用。“城市双修”理念具有包容性、全面性,有助于提升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品质,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景观设计风格。在具体的规划设计当中,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地块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对矿业废弃地合理地进行内外交通规划。

(二)注重生态修复的设计实践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融入“城市双修”理念,需要注重对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公共空间的修补,从而达到恢复城市空间秩序的作用。生态修复有其复杂性,对矿山公园景观设计进行质量控制,要将“城市双修”作为核心理念。景观功能网络当中景观组件以及结构功能等,决定了景观功能的完整性。矿山公园生态修复的投资大,修复的周期也相对较长,所以要采用多维度生态修复方式。如基质环节,景观的基底修复是比较关键的,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网络安全模式。另外,生态廊道的构建也是比较关键的,这是串联景观节点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矿山公园实际规划中,要注重线性空间的集中规划部署,把空间串联起来,每个功能分区相互渗透,从而形成区域內的生态廊道系统(图1)。

(三)城市修补的设计实践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城市修补也是重要的部分。利用产业化升级的方式来修补城市功能,如优化矿业园区产业结构,能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经济功能,工业旅游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等对城市多元产业发展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助于丰富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要素。矿山公园建设对保护工业遗迹具有积极作用,在城市工业以及空间重建基础上深厚资源基础,对城市文化和经济良好发展起到促进作用[5]。产业化升级有助于修补城市生态环境、更新基础设施以及改善当地的环境。把矿山公园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功能区,恢复周围生态,能解决城市矿业废弃地的问题。同时也要注重通过产业化升级的方式传承城市文化,在保护旧矿场的同时传递城市价值内涵,建立城市自信。保护发展工业遗迹,有助于城市开拓新型发展模式。

(四)规划设计的技术应用

矿山公园景观设计中,从“城市双修”理念出发,合理运用规划技术,有助于提升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整体质量。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的运用,有助于执行细化的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指标,从而准确地利用资源。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及时掌握规划的内容,在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建立生态网络体系方面都能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

总而言之,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质量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带动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要融入创新意识,运用“城市双修”理念对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优化,提高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晓航.“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公园绿地弹性化改造设计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9.

[2]韩博,王婉洁.中国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2019(10):64-69.

[3]黄婷婷,高梦瑶,韩若东,等.国土空间背景下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规划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20(1):54-59.

[4]钱倩媛,吴国源.中国矿山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J].城市建筑,2020(22):179-187.

[5]霍蹦.石材矿山公园景观规划策略浅析[J].山西林业科技,2020(3):63-64.

作者单位:

江苏海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薛逸君 陈林泉 薛睿茵 张子杰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篇2:

探讨开放式公园景观设计—以南京太子山公园为例

【摘要】为了真正身处公园中的人们享受美好的自然生活,城市中的一些公园应该拆除外墙,取消收费,成为真正意义上姓“公”的景观环境。而开放式公园作为城市的必不缺少场所, 应与整个城市相融合。本文以南京太子山公园的改建规划为例, 来探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开放公园;景观设计;生态效益

前言 太子山公园原为封闭式收费公园,而按照原先封闭式公园设计,不仅阻碍了太子山公园对城市的开放度,而且公园空间利用率也不高,景观连续性太差。试图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公园。

1.场地解读

1.1区位特点:

南京太子山公园位于南京市大厂区大厂镇三十三街区,规划总面积47.77公顷,周长3082米。公园以山命名,为大厂区辖综合性公园。

太子山公园整体呈三角形,西临纬五路,东靠园东路,南连太子山路。西北方向为南京大厂高级中学,周围主要是厂房和居住区。公园中心为太子山,太子山系老山余脉东延的一个丘岗,海拔58.8米,为大厂区制高点。东侧为太子山湖,主入口靠近太子山路。

1.2 swot分析法现状分析

利用swot分析法,充分尊重当地环境,扩大优势,抓住机遇。

优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

劣势:周围建筑混乱,缺乏地方特色,基础设施不完善,历史建筑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

机遇:应社会发展需要,景观可改善当地小气候。

挑战:如何更好的挖掘六合文化,体现六合地方特色。如何更好提供给游人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和谐与自然相处。

2.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2.1设计目标 继承和展示当地文化的丰富内涵,展现时代特点和精神风貌,营造怡人的贴近百姓生活的休闲文化娱乐场所,并最大化增加游人合理容量,为更多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成为城市绿地系统中更加融合的组成部分。

3.总体规划布局

3.1总体规划设计构思

南京太子山公园立足开放式免费公园的定位, 从公园总体布局、环境规划, 到周边环境协调, 实现公园与城市综合功能、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发展。规划改建主要目的是创造开放式公园, 展现太子山公园的独特魅力及六合文化地域特色,设计包括: 开放式空间的创造、植物配置、道路景观设计、灯光景观设计及局部景观改造设计。

3.2功能分区

3.2.1入口景观区

入口景观区由三个主要出入口构成:主出入口区,次出入口区,专用出入口区。

主出入口区:位于旭东路,北面靠近大厂高级中学,为了在创造独特的视觉景观,表现六合文化之韵,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远处高低起伏的太子山这一优雅的天然背景和优美的林冠线,通过借景之手法,在公园的主入口左侧,建造了一座太子山会馆,配以茉莉,竹,梅,雪松等植物。

太子山会馆的设计借鉴了南京六合传统及地方特色的元素符号,通过提炼元素,延伸,组合,建筑整体不仅具有本地文脉特色,而且在建筑风格上,营造出和谐,大气的氛围。建筑主色调为白色,配以黑色镶边,红色音符装饰。建筑造型是现代与传统文化的的完美结合,成为园区内特色景点。

博爱广场位于太子山的西面,靠近太子山公园的主入口。南京被称为“博爱之都”,因为博爱一词是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体现了他“天下为公”的思想。

3.2.2山林风景区

山林风景区位于公园中部, 利用原有山系地貌, 结合植被景观游人可以在太子阁上俯视全园景观。该景区设计重要以太子山为主景,是游客观光较为集中的区域,设有一定的景观和活动设施,整体风格自然朴素,并符合相应的生态容量。主要景观有太子阁,太子城,月照花林等

3.2.3休闲农业区

该景区位于公园的西南部,园内设有茉莉花园,梅花园,百花园,特色农业展示园等,可根据不同植物的季节变化,举办以植物为主题的游园活动,在游人获得知识的同时,使公园获得相应的效益。

3.2.4娱乐运动区

娱乐运动区设置于公园中东部及西北部,区域内设置青少年文化宫、篮球场、网球场,野战俱乐部以及草地自由运动等健身空间,将成为周边居民主要的户外健身和运动空间。

3.2.5植物景观区

本区位于公园的东南部,园内设有森林小屋、观光亭等设施,增加了游人的参与性。疏林草地不仅作为舒适的公园的场所,而且作为绿荫所环绕的有氧空间,阳光投射树林荫影,脚踏沙沙作响的落叶,人们置身其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体会出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份美好。

3.2.6公园管理区

位于公园东部,由景观环路与之相连,以方便管理及联系。 负责公园绿化养护、古树保护、动物养护和管理、水体景观保护等工作;组织指导文物保护、修缮等工作; 主要负责安排在公园内举办的大型活动的筹划、组织、协调工作。

3.2.7滨水景观区

滨水景观区是太子山公园中景色中极其优美的区域, 该区景观设计以水体为主景, 营造喷泉、瀑布、湖泊、溪流等不同景致, 主要景点有观光塔,栈桥,游船码头,湖心岛等。湖东岸是专供人们散步、欣赏湖光月色的地方。围绕湖岸, 穿插着散步小路, 林间小草地, 沿路及空地设置座椅, 并配小雕塑、亭阁等园林小品, 滨临水岸为游人提供观景台。

3.3道路系统规划

根据公园用地及周围的交通特点,园内道路的规划以安全舒适为原则, 它承担着引导游人、连接各区等方面的功能。按其作用及性质的不同, 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游步小道3 种类型。

3.3.1 出入口设置

不仅增加了公园的出入口,而且将公园的围墙及一些栏杆进行拆除,采用渗透式,嵌入式景观设计将公园能更好的融合于城市当中。各个出入口具有各自的特色,形成靓丽风景点。

3.3.2 停车场

结合各出入口的特色及功能需求设置停车场,场地采用嵌草砖铺地,点植遮荫树,既可美化硬地,又可防止车辆在阳光下曝晒。

3.4植物配置

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理,充分利用具有优良景观的乡土树种,并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园林绿地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配置。太子山公园原有树种丰富多样,植物配置充分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以多种乔灌木组合的群植方法配置,留出风景透视线,形成高低起伏的林冠线。

4. 灯光景观设计

南京地区夏季气候炎热,市民们更喜欢夜晚活动。本园沿主路和广场设置庭院灯,构成夜景效果的主框架,夜间勾画出整个公园的风格。在主要景点配以射灯,泛光灯,将主要景点打亮,起到突出主景的作用。沿园路设置草坪灯,有层次的展开组景序列,丰富夜景效果。在水景中设水下灯和临水景灯。

结语

综上所述,开放式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不是单纯的工程设计,也不是平面构成、造型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其目的在于为游玩于城市公园中的人们创造一个安全、和谐、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只有安全、和谐的游园氛围,才能使开放式城市公园发挥出其应有的魅力,从而提升城市公园的整体景观品质,使其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琴,秦华. 休闲·文化·自然山林——现代公园规划设计理念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

[2]刘素璇,樊国盛. 城市开放式公园形式变化研究——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J]. 现代农业科技,2010,(06) .

[3] 孙宪磊,于守超,张娟. 浅谈城市开放式公园的改建规划——以青岛市海泊河公园为例[J]. 河北林果研究, 2008,(02) .

[4]宋仁杰. 以迎泽公园为例谈城市开放式公园的景观设计[J]. 山西焦煤科技, 2003,(06) .

作者:许松

公园景观设计论文 篇3:

以共生思想探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摘要:“共生思想”是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设计思想,也是其基于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的探索所总结的设计理论核心。文章是将“共生”理论体系引入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之中,通过对北京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共生思想”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现实结合点,提出自己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思考。“共生思想”理论体系可以为现代城市公园的功能、文化和精神等各方面带来新的探索和思考方向。

关键词:共生思想 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

一、共生思想理论概述

(一)共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共生”作为一个大的范畴,最初源于生态学上的“共栖”,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在1879年提出。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由生物学中的共生概念,建立了建筑学领域的“共生思想”。黑川纪章所创立的“共生思想”,主要是从日本传统文化、美学和近现代哲学、美学基础等方面获取理论思想源泉。黑川纪章所关注的哲学思想都是开放的、多元的、变化的、共生的生命哲学。黑川纪章共生思想的哲学审美基础即是崇尚生命,赞美生机。黑川纪章用哲学中的共生理论来阐释其设计思想,并超越其思想在建筑学上的观念,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形成系统的共生思想理论体系。

(二)共生思想的设计理论

1.异质文化的共生

在当今这个文化发展迅速、交流密切的全球化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客观固有的差异是不容抹煞的。共生思想主张不同文化间应该做到互补,尊重差异,互相包容,而非取代。异质文化在交流互补过程中产生融合,再生出具有活力、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文化。

这用异质文化的融合运用在具体设计中,关键是要在处理好个性与共性关系的同时,尊重人文精神的内涵。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要尊重当地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并积极应对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着重处理营造整体文化氛围和表达个性文化特点的关系,在这种融合下共生出新的景观设计形式。

2.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传统与现代并不是绝对对立与矛盾的,“传统”本身也并非是静止的,“传统”随着“现代”的发展,而不断被“现代”所补充。从这种角度来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矛盾之中又蕴含着共存。

黑川纪章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其“传统”和“现代”构成,本身具有连贯性,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关键要能正视历史与现在。因此以共生思想为指导的设计应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之有度,舍之有节,将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个性和特征继承、保留,用时代精神不断补充和发展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文化实现共生,使其成为能代表时代特征的优良设计。

3.整体与部分的共生

黑川纪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是一个由部分构成的完整整体,整体处于统帅地位并主導着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客观普遍的联系,并且对于从整体到部分以及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应给予同等的重视。

在共生思想中,整体和谐地统筹部分,部分有机地构成整体,即是整体与部分的共生。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公园的整体规划是由各个功能区域、道路、水域、植被等部分所构成,而这些“部分”又是一个个具有完整系统的“整体”。和谐统筹景观各元素和公园整体的结构,使整体与部分在同等地位下共存,即是共生思想中整体与部分共生的本质要求。

4.中间领域

“中间领域”是指对立双方间设定通用的缓冲地带。“中间领域”是“共生”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是任何异质文化、传统与现代、部分与整体等不同意识形态间共存的桥梁,具有多义和模糊性。

这种共同领域,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之中,就是将不同文化特色、不同功能空间联结在一起的中间区域。处理好中间领域的设计是实现城市公园中各元素共生的关键。

二、北京海淀公园简介

(一)北京海淀公园园林概况

北京海淀公园位于北京北四环万泉河桥畔,其所在的西郊一带自古多泉多溪,有似江南水乡,塞外绿洲。海淀公园是在昔日皇家园林遗址上建立起来的,地跨畅春园,泉宗庙、西花园,在风格上继承了畅春园的自然雅淡。

海淀公园主要景点包括讨源书声、万泉漱玉、丹棱晴波、双桥诗韵、御稻流香、古亭观稼、仙人承露、海淀花谷、中心草坪、露天剧场等。游乐服务设施建有儿童乐园、足球网球运动场等。

(二)北京海淀公园设计背景

北京海淀公园的西北部是以颐和园为主的皇家园林遗址,从园区中可观万寿山、佛香阁、西山、玉泉山的景色。公园的东、南两侧是海淀城市干道,大厦高楼林立,毗邻中关村科技园中心,北部有海淀展览馆,东北部则是北京大学。同时公园前身为万泉庄、柳浪庄,地跨畅春园、西花园、泉宗庙,历史资源丰富。这样的场地背景为海淀公园的设计给予了充实的文化资源,同时也给处于历史风貌区与现代建筑群之间的海淀公园,带来了复杂的设计环境。

北京海淀公园的建设要满足海淀居民休闲、娱乐、集会等功能需求,并体现海淀特色的城市文化休闲公园。因公园的服务主体为海淀居民,周边居民又以高学历的学生为主,这种游人特点给公园设计带来了体现更深层次文化的要求。

(三)北京海淀公园现状简析

北京海淀公园因海淀独有的历史文脉和时代特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公园在整体规划方面,注重利用场地水域、植被以及周边环境等资源,趋利避害,对公园本身的功能和空间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公园延续了园内及周边的历史文脉,设计了例如丹棱晴波、御稻流香、古亭观稼等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景点,同时设置了露天剧场、儿童乐园等现代功能性设施,使传统与现代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结合。在植物配置方面,园内选种了大量合欢、银杏、干头椿等体现园址历史特色的景观植物,配合中心草坪、稻田景区等特色生态景观,充分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以共生思想理论分析北京海淀公园

经过笔者多次实地考察北京海淀公园和对其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其现状已具初步了解。现从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整体与部分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和中间领域四个角度,对北京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综合分析。

(一)传统与现代的共生

北京海淀公园处于一个传统文化和现代因素交织的复杂设计环境中。可海淀公园的设计是如何应对这种复杂环境的呢?

首先从传统因素来说,以公园特色景点古亭稼轩为例,这是一处以稻田环绕观稼亭,并结合木质栈道所组成的景观。观稼亭以稻草附顶,颇具古意,作为游人休憩场所,视野开阔,可尽览稻田风光。木质栈道的设计可圈可点,其护栏木桩上缠绕麻绳,虽为形式之用,但却巧妙隐喻了水田岸边之境。同时栈道曲折多变,却是考虑到游人路线与稻田之景的相互关系所设计。这处景观是借用乾隆举力观稼诗会的典故,同时为了宣传“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所设计的意境式景观。这里对传统文化采用的是借用的手法,借用古亭、稻田、栈道及历史典故来营造具有传统氛围的景观。

再从现代因素的角度来看,除去作为城市公园所具备的现代基础设施,在整体规划上,北京海淀公园园内的现代区域主要位于东南角的公园管理处、体育中心,西部的儿童乐园和北部的海淀公共安全馆。这些现代公共区域在园区规划上,都处于较为偏僻的位置,多采用树木遮蔽或栏杆隔离的方式,在空间上无法和园内传统景观产生交流,其本身设计也是从自身功能性角度出发,和公园主景的设计方向缺少相关性。而在对待公园东侧的现代建筑群,则是采用树木遮蔽的简单处理。

由此可见,海淀公园对于传统和现代因素,是采用分开处理的手法,对传统因素进行借用营造主景,而对现代因素则进行规避。因此,北京海淀公园的设计并没有使其传统与现代因素实现良好的共生。这也就无法挖掘其复杂文化环境中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二)整体与部分的共生

经过考察,可以发现北京海淀公園在设计之初,重视从整体角度观察历史文脉。海淀公园园址是处于西山背景下,起到整合、联结城市孤立画面的特殊位置。海淀公园景观的设计特点正是由这个角度出发,产生设计方案的构思主线。

在表现景观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海淀公园形成由北向南,展览集会的大空间向园林小空间自然过渡的总体布局,并在公园公共绿地空间结构布局中把握整体性原则,使绿地面积合理划分,穿插在公园主景间的过渡区域。同时将城市整体风格体现于作为组成部分的园林中。

海淀公园在保持景观连续性的前提下,又划分为万柳畅春景区、芳草远碧景区、万泉景区、京西稻田景区4个景区部分。每个景区又由若干景点构成,景点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作为部分共同体现景区整体风貌。例如由万泉余波、林天晴碧、静影贯珠三个景点构成的万泉景区,其主题是体现公园历史上平底涌泉的地域特色。

海淀公园的设计规划在整体设计风格的统筹下,合理划分各景区景点;各景区景点在突出各自特点下,又共同构成、作用于公园整体。这种公园结构的处理,使整体处于统帅地位,各部分起到良好作用前提下,又组成一个个有序整体,整体与部分和谐共存,值得借鉴与学习。

(三)人与自然的共生

北京海淀公园园内植物种类丰富,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非常鲜明且种类繁多,同时植物的配置充分与景观地形相结合,具备完善的生态功能,使游入可以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但在部分生态景观的处理上,仍具有改善空间,尤其是中心草坪这片区域。该区域是海淀公园最大的一处草坪区域,由公园东门进入不远,穿过海淀花谷,视野豁然开朗,即可看到此处。这片区域地势平坦开阔,由四周道路和高大乔木围合而成,在规划上其形态与园中湖泊形成呼应之势。其间植被以观赏性草坪为主,禁止游人进入。

笔者进行考察的时候,正是早春游人踏春之时。很多游客在中心草坪围栏外区域搭起帐篷,户外露营,享受着一年之中自然最美好的时节馈赠。但这些外围区域狭长拥挤,且缺乏秩序管理,游人只能对着栏杆相隔的广阔草坪区域望洋兴叹。少数游客越过护栏,走进草坪,不多久即被公园保安驱赶而回。

满足人们对于回归自然的愿望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从人与自然共生角度出发,应将海淀公园中心草坪区域改造为可踩踏常绿型草坪,对游人开放。同时在保持该区域开阔空间的同时,种植高大乔木与公园大门形成呼应,并增设一些供游人休憩的公共设施。以此加强公园自然景观和游人之间的交流,使此处林间开阔绿地成为游人拥抱自然的桥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中间领域

“中间领域”是连接两个性质不同且相对独立的空间的“中介空间”,在景观设计中的形态可以是园林建筑、道路、水体、地形、植物等。

在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露天剧场可以说是公园西侧主景区和东侧儿童乐园等现代设施的中间领域。露天剧场由贝壳形态的舞台和半环绕舞台的阶梯式露天看台组成。舞台背靠开阔的草坪区域,广阔的草坪作为背景衬托出舞台建筑的现代之感。露天看台依地势而建,联通了剧场和剧场东侧的主路,突出了空间层次变化。看台上铺设木质条椅,在材质上与公园主景的传统氛围产生呼应。这处露天剧场,是公园景观主景与公园现代设施和谐过渡时设计的必要空间,它使周围的景观特征在其内部交汇、流转,是海淀公园景观设计的点睛之处。

结语

通过对北京海淀公园的考察分析,可发现北京海淀公园的景观设计总体来看是较为成功的,但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从共生角度出发,针对其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整,相信其景观会更具传统内涵和时代精神。

在当今这个多元社会下,设计思想、形式、因素层出不穷。如何在这个繁杂的社会背景下,抽丝剥茧,探寻现代设计核心价值与方向的道路。共生思想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通过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营养,正确解读现代生活价值和审视未来发展趋势,建立一种多元的共生关系,以此产生更具深层次的审美价值。

中国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仍存在着种种不足,尤其是面对外来文化和现代思想的冲击,难以深度挖掘自身文化中的传统价值。通过共生思想的指导,我相信不仅可以解决现在的困境,更可以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带来新的发展思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作者:王春申 赵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司法改革战略论文下一篇:传统工艺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