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区酒精脱脂联合碘伏消毒对手术切口的影响

2022-09-11

切口感染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常常导致切口愈合不良, 延迟愈合, 甚至继发全身感染。术区消毒是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长期临床工作发现, 即使多次重复术区消毒, 无菌切口术后仍有发生感染的可能。皮脂分泌有利于皮肤保湿及抗菌, 但同时也可长期包含致病菌滞留于皮肤表面, 成为切口感染的来源之一, 常规碘伏对皮肤表面皮脂的去除效果不佳, 为探讨术区酒精脱脂联合常规碘伏消毒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 该院2012年1—12月, 在常规碘伏消毒前采用酒精脱脂, 术后观察切口感染率降低,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该院接受行手术治疗的清洁切口共1 078例, 除外糖尿病等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除外术区周围潜在感染可能的患者, 以及除外全身其他部位已存在感染者或继发全身感染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39例, 对照组中男274例, 女265例, 年龄19~52岁, 平均 (38.5±7.2) 岁;实验组中男288例, 女251例, 年龄17~55岁, 平均 (40.8±8.1) 岁。

1.2 实验方法

按标准手术区消毒原则进行, 对照组采用常规碘伏消毒, 实验组先采用75%酒精消毒术区, 待酒精自然晾干后, 再用碘伏行常规消毒。常规铺无菌巾, 开始手术, 术毕根据部位不同, 采用不同无菌包扎方法, 术后根据需要定期换药, 清洁术区。

1.3 观察指标

定期观察伤口情况, 记录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不适, 有无伤口裂开, 记录切口愈合情况, 有无延迟愈合发生, 向主刀医师了解有无全身感染症状发生, 记录因切口感染而导致的例数。

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1]:以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为诊断依据。甲级愈合:切口愈合良好, 无不良反应;乙级愈合:切口愈合处有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炎性反应, 但未出现化脓;丙级愈合:切口出现化脓, 需切开引流。

切口感染可疑者或症状明显可判定者, 行创面细菌培养, 手术切口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 然后用无菌棉拭子拈取伤口深部的脓液或分泌物立即送检;形成窦道者穿刺抽吸或手术开口对窦道或瘘管深部取材;标本送实验室后20 min内接种, 记录培养结果。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 观察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比较

对照组中发现切口发红、局部脓肿形成、延迟愈合及全身感染的例数分别为312例, 117例, 78例和21例;而实验组中上述情况发生的例数分别为238例, 74例, 35例和9例, 其发生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2。

2.2 切口细菌种类比较

两组检出细菌者均以大肠杆菌为主, 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 类肠杆菌等, 各种常见细菌的分布比例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3 不同部位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

对照组中, 面颈部、胸腹部及四肢发生切口感染的例数分别为64例, 93例, 53例, 其比例分别为30.5%, 44.3%和25.2%;实验组上述各数据分别为24例, 86例, 43例, 比例为15.7%, 56.2%和28.1%;可见实验组中面颈部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减低, 而胸腹部感染例数下降, 但其比例升高, 考虑于面颈部感染率所占比例降低导致其百分比升高。见表4。

注:▲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切口感染是各种手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对于切口愈合及病情恢复都有着重要影响。在采用无菌手术原则的前提下, 现在清洁类手术切口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已明显降低, 控制在较低水平, 但由于耐药菌的不断产生, 目前切口感染总体上有上升趋势。切口感染的原因很多, 包括医源性 (如器械、辅料、手术人员等) , 患者抵抗力 (如糖尿病等抵抗力低下者) , 还有就是清洁切口皮肤的常驻细菌, 其中皮肤中的常驻细菌是常常被忽视和低估的重要因素。皮肤中的各种细菌, 主要分布于皮肤表面及其附件中, 作为人体最大的天然屏障及第一道防御线, 皮肤主要通过分泌皮脂等阻断细菌进入机体, 人体每天分泌大量皮脂, 其中包裹着各种常见致病菌, 若不定期清洁, 可能导致皮脂腺导管堵塞, 继发形成皮脂腺囊肿及感染。普通的清水擦拭不能完全清除掉皮肤表面的皮脂, 即使通过碘伏常规术区消毒, 也不能完全脱脂, 有术后切口感染的潜在风险[2]。

碘伏是由碘与表面活性剂络合而成的不稳定络合物, 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与碘的络合物均可称为碘伏, 常见的是聚乙烯吡咯烷酮[3]。75%酒精、0.5%碘伏都具有中效、速效、低毒的共同特点, 属于中效消毒剂, 0.5%碘伏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 可以有效降低皮肤的存菌率[4]。碘伏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但对各种细菌L型的作用普遍较差。其原因可能是细菌L型失去了原有的细胞壁, 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增强[5]。长期反复的试验得知, 浓度为75%的酒精杀菌力最强, 所以医用消毒酒精一般都是含75%的纯酒精和25%的水。由于酒精有一定的刺激性, 对于粘膜组织有一定损伤, 故目前临床消毒, 特别是手术消毒, 常不选用酒精。但有研究显示, 75%的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 在术区消毒时能使皮肤表面的脂质脱去, 从而使皮肤清洁干燥[6]。

该实验中发现:术前先通过酒精脱脂, 在常规碘伏消毒后, 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明显降低, 再次证实皮肤表面脂质中是切口感染致病菌的来源之一, 同是证实了消毒前脱脂治疗的必要性。而由于两种消毒液均为中效杀菌液体, 抗菌谱类似, 在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的检测中也证实了这一点。面颈部是皮脂腺发达的部位, 皮脂分泌量大, 且属于暴露部位, 接触细菌机会较其他部位多。从结果看, 脱脂后面颈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及所占各部位的感染比例明显降低, 说明脱脂治疗在面颈部的应用中效果尤为突出, 也再次凸显脱脂治疗的必要性。

综上, 术区酒精脱脂联合常规碘伏消毒, 可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特别是面颈部表现尤为明显, 这是一种实用、且有效的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

摘要:目的 探讨术区酒精脱脂联合常规碘伏消毒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对2012年1—12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 078处手术部位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碘伏消毒, 实验组在常规碘伏消毒之前采用75%酒精行术区脱脂, 观察两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细菌分布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细菌分布较一致, 实验组中面颈部切口感染的几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 酒精脱脂后常规碘伏消毒可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其作用在面颈部切口尤为突出。

关键词:切口感染,碘伏,75%酒精, 脱脂

参考文献

[1] 张小霞, 舒光雅.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预防消化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5) :29-30.

[2] 郭亚春, 陈文光, 章泽豹, 等.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4) :394-396.

[3] 胨新谦, 金有豫.新编药物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587.

[4] 任华, 高新霞, 曾毅, 等.碘酒酒精与0.5%碘伏用于足部皮肤消毒后皮肤存菌状态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6) :1509-1510.

[5] 王晓燕.常用化学消毒剂对细菌L型的杀灭效果[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 3 (9) :715-716.

[6] 靳梅, 李坚, 徐双富, 等.使用一次性电极片的洁肤观察及护理[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2, 23 (6) :3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下一篇:临床教师应具备的几项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