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

2022-04-2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瓦”字本是陶器总称,后来成为覆屋之瓦的专名。考古发现证实,瓦早见于西周早期的建筑遗址中,春秋战国以后逐渐得以广泛应用。瓦的出现改变了先民土筑草覆的原始建筑形态,开启了中国传统木构瓦屋建筑新的形制,是古代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

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 篇1:

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移动信息组织和利用研究

【摘要】从移动互联网视角出发,对北京地区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利用状况进行了探索。首先,从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共享价值三个方面,分析了三山五园文化资源重要价值所在;其次,从移动客户端软件形式、移动社会化媒体形式、三山五园移动数据库三个层面,分别探讨了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不同组织方式;随后,对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移动信息利用渠道进行了总结,包括通过移动客户端软件进行传播,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扩大宣传,整合移动数据库平台等方式促进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利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三山五园;文化资源;信息组织和利用

一、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价值

三山五园文化资源涵盖内容广泛,不仅包括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建筑和人文地理风貌,而且包括三山五园的相关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从狭义范围来讲,三山五园的文化资源主要以图书、档案、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进行保存和传播。三山五园文化资源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三山五园是京西地区的主导文化要素和标志性文化符号,其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具有良好的文化发展潜力。三山五园文化资源价值,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价值

三山五园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在建筑上的体现。三山五园文化资源所体现的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宝库,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价值。例如,三山五园中的圆明园是中国造园艺术的代表,是世界最早认识中国的窗口和名片,随着传教士和建筑师们的介绍逐步走向了世界。如何将三山五园的园林艺术和经典设计进行更好地传播,为更多人所知晓,这需要对三山五园的文化资源进行更好地整合,更大地发挥其文化价值的作用。

(二)社会价值

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保护好三山五园历史文化遗产,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厚价值,发挥其巨大的精神财富,可以提升社会公众的文化素养。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在世界造园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三山五园地区是中国传统文化密集的地区,更成为北京历史最丰富的地段之一。为了让更多的人群了解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不断传承我国优秀的园林文化,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让三山五园的社会价值得到更好地体现。

(三)共享价值

三山五园文化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不仅具有较强的地域差异性,而且具有较强的资源共享性。从文化资源本身的特点来看,三山五园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共享价值。如果文化资源的占有主体不对其进行很好的开发、整合和利用,这对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浪费。北京地区的三山五园文化资源,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与传统,承载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认识追求和价值取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发掘三山五园文化资源中有价值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和共享,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三山五园,让更多的群众体会到中国古典建筑艺术的精美之处。

二、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移动信息组织形式

三山五园是北京地区文化资源的主要载体,也是最具清代建筑特色的精品部分,是承载厚重历史文化的“文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资源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力量。为更好地促进文化资源的传播,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信息组织方式也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移动客户端软件的信息组织方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移动化、社交化和大数据信息形式的不断发展,利用各种移动客户端设备访问信息资源中心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移动客户端软件的开发也随之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开发方式。通过移动互联网客户端软件形式,宣传三山五园特色文化资源,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北京传统风貌与文脉,整合利用旅游资源,推动区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移动客户端软件对三山五园资源进行信息组织,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要开发基于安卓系统(Android)和苹果系统(IOS)的移动APP(移动应用程序),将三山五园的特色文化资源分门别类地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展示,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对移动设备用户进行传播。另一种是开发基于移动Web的轻量级客户端,将三山五园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传播和推广。这两种方式均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广泛的用户群体,通过开发不同的移动客户端模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促进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二)移动社会化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会化媒体也随之不断发展。手机微博、微信、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移动电子商务、签到位置服务等移动社交媒体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并聚集了大量人气,成为网民交流信息和共享知识的平台。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三山五园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移动社会化媒体进行广泛地推广和传播。美国学者安东尼﹒梅菲尔德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新型的、给用户提供极大参与度和空间的在线媒体,该类媒体具有公开性、参与性、对话性、交流性、社区性等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移动社会化媒体的用户参与程度高,鼓励用户评论与反馈,内容在媒体与用户间双向流动,用户因话题特性等容易形成社区,且具有强大的连通性,并融合了多种媒体技术。

作为近三百年来世界最大的皇家宫苑园林,三山五园不仅集合了中国各地园林之大成,而且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资源开发价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特色资源,更好地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以微信为例,它不仅具备及时性特点,还支持图片、文字、语音、视频、表情等内容的发送,并提供多平台支持。微信作为移动社会化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优势,不仅信息传播迅速、精准,而且可以有效定位目标人群。三山五园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微信、移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进行分享,让更多的用户了解和参与到三山五园文化资源建设中。

(三)三山五园移动数据库的组织方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影响力,北京联合大学三山五园文献馆将逐步建设三山五园文献目录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数字文献库等,通过数据库的形式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展现。在此基础上,三山五园文献馆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构建一系列三山五园移动资源数据库,将三山五园的相关图片、视频和影像等资源通过移动数据库平台进行分类组织。例如,分别按照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畅春园、圆明园的顺序进行移动数据库构建。

通过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三山五园移动数据库。如今,尽管三山五园早已不再是皇家的行宫园囿,虽然不知多少雕梁画栋被战火焚去,又有多少绮丽美景被岁月湮灭。但是当我们通过移动互联网浏览和欣赏三山五园的经典艺术时,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悠远而浓郁的历史芬芳。构建三山五园移动资源数据库,不仅可以对三山五园的相关文献、照片、影像等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而且还有助于对清代建筑史的了解和梳理。三山五园不仅是皇家园林建筑群,其本身也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三山五园移动数据库的建立,可以促进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整合,而且有助于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移动信息利用渠道

历史变迁,岁月沧桑,三山五园的建成历经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代表了我国古典园林建设和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移动信息利用渠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通过移动客户端软件传播三山五园文化资源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安卓市场和苹果APP Store上的移动客户端软件逐渐增多。根据调研,截止到2016年1月,安卓市场上仅有一款“三山五园自助游”的App应用软件,但该软件更侧重于地图导航功能,没有涵盖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内容。笔者分别以“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玉泉山”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市场上已有的移动客户端软件均以地图导航功能为主,缺少能够整合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综合性软件。

最近两年,故宫博物院开始研发基于移动用户的馆藏展览应用程序,其中“数字故宫”就是一项重要应用,其成果是一系列故宫馆藏App应用。这项应用是利用移动客户端软件,使故宫博物院的数字馆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予以展现,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了一种集鉴赏与娱乐、求知与审美相结合的多元文化体验。三山五园研究院可以借鉴故宫博物院的经验,开发一系列数字化三山五园App应用,将三山五园丰富的文化资源介绍和推广给更多的用户。

通过移动客户端软件传播三山五园文化资源,可以让三山五园文化真正活起来,为公众提供更多翔实的研究、学习资料和生动的文化体验。移动数字化三山五园文化资源可以逐渐成为社会公众关注和欣赏的文化品牌,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用户享受到三山五园文化带来的精彩体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和闲暇时间学习和了解三山五园的历史和文化。移动客户端的三山五园应用软件,可以向广大用户展示不同的三山五园文化,丰富用户的生活体验,使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三山五园的艺术之美和文化底蕴。

(二)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等宣传三山五园文化资源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2012年对企业、媒体、政府机构等组织推出的一项信息服务,是微信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微信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新型社交媒体,通过微信可以快速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进行信息的精准推送、品牌传播、产品营销、教育信息服务等个性化服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和朋友圈的影响力,以语音、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三山五园信息为传播内容,可以迅速推广和宣传三山五园文化资源,大大促进北京地区皇家园林文化的传播,进而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三山五园文化传播,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利用方式。2016年1月,笔者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了检索,分别以“三山五园”、“圆明园”、“颐和园”、“玉泉山”、“香山”等10个相关的关键词进行检索,以了解目前已有的微信公众号情况。

目前关于三山五园资源推广的微信公众号较少,并且已有的微信公众平台也缺乏相关内容的资源整合。整体来看,关于圆明园的微信公众号相对较多,这与我国对圆明园研究的重视程度有关。但是,对北京地区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整体研究相对较少,开展的微信公众服务也十分有限。目前已有的两个“三山五园”微信公众平台,一个是侧重语音导览和景点介绍,一个是相关的资讯平台,但内容较少、更新速度较慢。因此,应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移动传播途径,充分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不断促进三山五园文化的发展。

(三)通过移动数据库平台利用三山五园文化资源

三山五园文化需要不断进行资源整合和充分利用,构建三山五园移动数据库平台是一个良好的途径。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化的开放性,这个开放体系不是封闭的系统,而是可以随时吸纳各种有用的文化因子,以充实和丰富相关的数据库系统。三山五园移动数据库,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将中华民族经典的皇家园林文化进行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促进文化的进步与创新,丰富北京地区文化的特色,升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品格。通过移动数据库平台建设,可以充分展示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特色,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化资源,进而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特殊贡献。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利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构建移动数据库平台是一种较为长远的方法。移动数据库平台涵盖内容广泛,不仅包括海量论文、电子书、照片数据库、音频和视频数据库等内容,还可以包括报纸、词典、百科、统计信息等数据库资源。三山五园文化历史,不仅是清代帝王园林的兴盛与衰毁史,而且也是中华民族近三个世纪的兴衰荣辱史。为了更好地利用三山五园的历史文化资源,未来应不断发展移动数据库平台,以文化理念创新为先导,使三山五园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发挥独特的魅力,更好地促进三山五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结语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以智能化、数字化、移动化、网络化为特点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新生动力。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时代,探索三山五园文化资源有效的组织与利用方式,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三山五园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绵长,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在移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如何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三山五园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传播,如何开发三山五园移动应用软件和移动信息数据库,更好地利用三山五园文化资源,是值得不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军舟,吴文甲,杨明.移动互联网:终端、网络与服务[J].计算机学报,2011(11):2029-2030.

[2]郭黛姮.三山五园:北京历史文化最辉煌的乐章[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58-60.

[3]张宝秀.三山五园的地位与定位[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65-67.

作者:叶莎莎

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 篇2:

传统建筑上的瓦件与瓦作

“瓦”字本是陶器总称,后来成为覆屋之瓦的专名。考古发现证实,瓦早见于西周早期的建筑遗址中,春秋战国以后逐渐得以广泛应用。瓦的出现改变了先民土筑草覆的原始建筑形态,开启了中国传统木构瓦屋建筑新的形制,是古代建筑技术上的一大突破。在中国建筑史上,古代匠师们运用不同的材质创造出形制有别、功能有异的多种瓦件,并形成一套成熟的瓦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体系。

材质上不同

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除了陶土制成的青瓦、琉璃瓦以外,还有金瓦、明瓦、竹瓦、石板瓦等其他材质的瓦。

青瓦是用黏土烧制的瓦,外表呈深灰色,因此得名青瓦,也称小青瓦;又因制作泥坯时模具上附衬有布料,也称布瓦。青瓦既可以做成弧形的板瓦,也可以做成半圆形的筒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记有古人制瓦的详细过程:选取无沙的黏土为原料,把黏土调和好后,用脚踩成熟泥,再用铁线切割成片,围在圆桶形的骨模上,待瓦坯干燥后入窑烧造。烧制时间视物料多少而定,或一昼夜,或两昼夜,熄火之后即成。除此之外,民间还有另外一种青瓦泥坯的做法:将调和好的熟泥放入瓦坯内压实,然后用瓦弓顺瓦坯的弧度切割,去掉多余的泥土,留在瓦坯内的就是瓦片,晾干后再烧制即可。

琉璃瓦是施以彩釉的陶瓦。琉璃制品早见于西周时,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作为贵重装饰品存在的。作为建筑材料,琉璃瓦在汉代自西域传入中国,北魏时开始大量出现在宫殿上,唐宋时使用渐广,到明清时琉璃瓦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可以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瓦件,其色彩也變得十分丰富。梁思成在《清式营造则例》中说:“琉璃于汉代自罽宾(汉代西域诸国之一)传入中国,用于屋顶始于北魏,明清两代,应用尤广,这个由外国传来的宝贵的建筑材料,更使中国建筑放一异彩。”

琉璃瓦是经过二次烧造的瓦。《天工开物》中录有明代琉璃瓦的制作过程:以安徽太平府(今安徽当涂县,当地产的黏土称太平土)的黏土制作瓦坯,装入琉璃窑中,每窑用柴5000斤,烧成瓦片100片;然后取出挂色,以无名异(一种含有二氧化锰、氧化钴的矿土,常作瓷器釉料)、棕榈毛等煎汁涂染成绿色,再以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染成黄色;之后装入另外的窑中,减少薪火缓烧至呈现琉璃光泽而成。

削割瓦是不施彩釉的琉璃瓦胎。削割瓦色彩上虽然接近青瓦,但其烧造工艺比青瓦精细得多。

金瓦并非是纯金的瓦,而是铜胎上鎏金的瓦。清代常将它用在喇嘛庙和皇家园林建筑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普陀宗乘庙、须弥富寿庙,故宫内的雨花阁等建筑屋顶上都用金瓦。

明瓦是用蛎、蚌之类的壳磨制成的薄片,嵌在窗户和天棚上,以利采光。南方传统民居在光照不足的瓦顶上嵌上一两块专门加工成板瓦形的玻璃片,也称明瓦。

铁瓦用铁铸成,形如筒、板瓦,有的用木做瓦,外涂铁色油漆,也称铁瓦。四川峨眉山的庙宇多用铁瓦,江西也有古代铁瓦的发现。

石板瓦虽然也称瓦,但它并非是瓦,而是铺在屋面上的石片。民间以石板代替瓦片,铺有石板的房子称石板房,主要见于贵州的一些地区。

竹瓦是用竹子制成的瓦件。制作竹瓦一般选用直径大、杆身挺直的毛竹,把锯好的竹节对劈,除掉竹节、竹膜即可。竹瓦自重轻、造价低,但耐久性差。

形制上相异

瓦件是指瓦的不同构件。为了有效地封护住屋顶,防止雨水的渗入,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件式样繁多,试择几种做简要的介绍。

板瓦是由筒型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的瓦件,也即瓦的弧度是圆筒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瓦的一端比另一端稍窄,瓦面看起来比较平整。传统剖瓦的过程也是“瓦解”一词的本义。板瓦除了用作底瓦(凹面朝上),在合瓦屋面上也作盖瓦(凹面朝下)使用。

筒瓦是横切面呈半圆形的瓦件,覆盖在两垄板瓦的交接处,以防雨水从接缝处渗入。筒瓦的后端设有凸出的榫头,称为雄头,以与上面的另一块筒瓦相搭连。

瓦当是元代以前的称呼,明清时称勾头,俗称猫头,是覆盖在屋顶筒瓦前端的一块特制的瓦,有保护椽头免受侵蚀的作用。瓦当的式样和纹饰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式样上,秦汉之前盛行半圆形瓦当,秦汉之后多为圆形瓦当。纹饰上,秦汉之前的瓦当有动物纹,也有植物纹;秦汉时期的瓦当除了各式云纹外,文字瓦当更为常见,多为吉祥语句,如“长生无极”“千秋万岁”等;自南北朝一直到唐宋时期,流行莲花纹瓦当,文字瓦当渐少;明清时,瓦当的纹饰更为丰富,皇家建筑上多使用龙纹瓦当。

滴水也称垂头、花边、华头板瓦,俗称滴子,是铺设在屋顶仰瓦最下面的檐头瓦,外形上比普通板瓦多一个如意形的“滴唇”,用以防止雨水回流,与瓦当合称檐头用件。汉魏时的滴水多呈带形或齿形,唐代出现重唇滴水,宋代出现垂尖滴水,这些式样一直沿用至后世。

脊瓦是屋脊上用来防水止漏、御风固顶的各类瓦件。脊瓦有青瓦材质,也有琉璃瓦材质。由于传统建筑屋脊式样不一,脊瓦的类型多种多样。《释名》曰:“屋脊曰甍。甍,蒙也,在上蒙瓦也。”脊瓦的使用早见于先秦时期,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都专门列有垒屋脊的规制。

在歇山、悬山的博风板上,排列有一排勾头(瓦当)和滴水,用以保护博风板和山墙,这就是排山勾滴。勾头和滴水交错排列在博风板上,兼具实用和审美的功能。

铺设上有别

瓦作,按宋代《营造法式》的记载,包括苫背、铺瓦、瓦饰及瓦的规格和选用原则等。在中国传统社会,屋瓦的铺设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定,民居建筑上多用青瓦,衙署建筑上多用筒瓦,只有皇家建筑和大型寺观上才能使用琉璃瓦。传统称琉璃瓦铺设的屋顶为“琉璃作”,青瓦铺设的屋顶为“黑活”。

另外,传统建筑有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之分。大式建筑主要是指坛庙、宫殿、陵寝、府第和寺庙等组群建筑的主要、次要殿堂,属于高等级的建筑;小式建筑主要是指上述组群建筑中的辅助用房以及民居建筑、商业店肆等一般性建筑,属于较低等级的建筑。大式、小式在建筑间架、构件、用材、做工、彩绘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限定,涉及到瓦作的内容,也有大式瓦作和小式瓦作之分。

大式瓦作是指大式建筑上的瓦作,其特点是用筒瓦骑缝,屋脊上有脊瓦、吻兽等装饰性构件,除青瓦外还能使用琉璃瓦。歇山、庑殿等有翼角的建筑无论有无脊兽,其瓦作也称大式瓦作。小式瓦作是指小式建筑上的瓦作,其特点是用板瓦骑缝,极少使用筒瓦作为合瓦,屋脊上不设吻兽等装饰性构件。受等级制度的限制,小式瓦作只能使用青瓦,大式建筑中可以有小式作法,但小式建筑中绝不能有大式作法。

在琉璃瓦的铺作中,一种是檐头和屋脊用琉璃瓦,而屋面用削割瓦或青瓦;或以一种颜色的琉璃瓦作檐头和屋脊,而以另一种颜色的琉璃瓦作屋面,凸显屋顶的轮廓,这种瓦作方式称为剪边,也称镶边。按清制规定,亲王、世子、郡王只能用绿色琉璃瓦剪边,离宫别馆和皇家园林建筑可以用黑、蓝、紫、翡翠等颜色剪边。

聚锦作法是以两色琉璃或多色琉璃瓦拼成吉祥图案的屋面瓦作,常见的图案有方胜(菱形)、叠落方胜(双菱形)、喜字等,多用于皇家园林建筑或地方建筑上。

筒瓦作法是用板瓦作底瓦,用筒瓦作盖瓦的瓦作方式。筒瓦屋面常用于宫殿、庙宇、王府等大式建筑上,民居等小式建筑中很少使用筒瓦。

合瓦作法是底瓦、盖瓦都使用板瓦,按一阴一阳(一凹一凸)的形式排列,北方称阴阳瓦,南方称蝴蝶瓦。合瓦屋面主要见于小式建筑中,我国南北传统民居建筑屋面多用合瓦,南方地区的庙宇也用合瓦。

干槎瓦作法是一种只用板瓦的瓦作方式,其特点是不用盖瓦,而是把瓦垄与瓦垄巧妙地编搭在一起的瓦作方式。干槎瓦屋面多见于河南、河北一些地区的民居建筑上。

游览中国传统建筑,不管是青砖黛瓦的普通民居,还是碧瓦朱甍的皇家宫阙,瓦都是传统建筑审美的重要内容。在历史的延续中,因为融入了权力、信仰、审美等诸多的人文因素,屋瓦与整个建筑一起历经朝代的更迭,成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也往往成为后人抒发思古情怀的重要凭藉。

【责任编辑】王 凯

作者:刘汉杰

我国皇家园林建筑论文 篇3: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

摘要:园林建筑小品源远流长,从中国最早的上古园林时代到明清时代的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中的华表、石刻、灯柱、孤赏石等,再到现代都市园林绿地中的各类坐椅、指示牌、垃圾箱、园灯等都是园林建筑小品。如何更好地认识并理解园林建筑小品的含义,对园林建筑小品进行科学地划分并充分了解其在园林中的用途,将直接关系到实际设计工作中的思维意识。

关键词:园林建筑小品;应用

引言

在古典的园林艺术中大量的应用到园林建筑小品,在当今园林建筑小品被赋予了更多的韩丽,现代园林,游乐场,公园,花园等等,它也依靠自身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精美的造型深受现代人的喜爱,尽管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点缀和陪衬,但是却可以在它的建造中体会到设计者的用心,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意境,起到环境渲染的作用。

1、概念

所谓园林建筑小品也就是指在园林绿地中建造的小型装饰品,它没有什么实际的效用,但是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可以供游客休息和观赏,方便游客游览。

2、分类

2.1休息类园林建筑小品

休息类园林建筑小品是指作为游人休息、游赏的建筑,既有简单的使用功能又有优美的建筑造型。

2.2服务类园林建筑小品

是指为游人在游览途中提供生活服务的建筑,如园灯、宣传栏、宣传牌、标志牌等等。

2.3管理类园林建筑小品

是指在园林中起管理性作用并具有优美的造型的园林建筑小品,比如栏杆、洞门等。

3、园林建筑小品的主要特点

通常园林建筑小品的规模都不是很大,然而具有比较强的功能性,而且造型各不相同,具有较强的情趣,是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主要的外在形式为小型建筑。其主要的功能有以下4种:(1)能够装饰园林,有利于提升园林原有的观赏性;(2)在部分游览价值较高的园林建筑中,可以作为一道景观;(3)园林建筑小品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对游客起到引导的作用;最后,园林建筑小品还有利于提高园林空间布局的鲜明度,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不同的美感享受。

4、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

4.1花架及花坛

园林建筑中较为常见的建筑小品便是花架及花坛,一般情况下是以地形、植物及水体的配景而出现,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花架及花坛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花架及花坛搭配不同的材质能够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經常搭配的材质有钢材、混凝土,适合应用于广场或者是宫殿等场地。

4.2管理类园林建筑小品的应用(栏杆)

栏杆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园林中的栏杆除了起防护作用外,还分隔不同活动内容的空间,划分活动范围以及组织人流。栏杆同时又是装饰小品,用于点景和美化环境。在园林中栏杆不宜普遍设置,特别是在水池、小平桥、小路两侧,能不设置的地方尽量不要设。在必须设置的地方应把围护分隔的作用和美化装饰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栏杆的造型要求与环境协调统一,这样可以在衬托环境、表现意境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栏杆的高度需因地制宜,要考虑功能的要求。防护栏杆的高度一般是1.1~1.2m,栏杆格栅的间距小于12cm,其构造粗壮、坚实。台阶、坡地的防护栏杆、扶手栏杆高度常在90cm左右。分隔空间的栏杆要求轻巧空透,装饰性强,高度则视不同环境的需要而定。此外,还有坐凳式栏杆或靠背式栏杆,它既可围护,又可供游人休息,常与建筑物相结合设在墙柱之间或桥边、池畔等地方。

4.3园椅与园凳

在园林中不可或缺的建筑小品便是园椅与园凳。园椅与园凳的类型与数理受到园林景观的规模大小的影响,园椅与园凳的主要功能是为游客提供休息的场所,通常情况下设置在湖边、园林道路两旁、亭下、廊道等地方,数量一般比较多,制作也比较精美,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有玻璃纤维、不锈钢、木料、钢筋混泥土、石料等,按照园林建筑的整体风格,选择相应的建筑材料,设置风格统一的园椅与园凳。

4.4服务类园林建筑小品的应用(园灯)

在设计园灯时,要遵循装饰得体、造型美观、其造型布局与所处的环境协调统一的原则。园灯的造型不但有由几何形体组合的,也有模拟自然形象的。园灯的高度要根据所处空间的大小来设置。在园路两旁的园灯照度要均匀,避免树木的遮挡,为了有效防止刺目炫光,经常使用的是乳白灯罩。在水面、广场或者人流比较集中的活动场所,园灯的造型要简洁,并且具有足够的照度。庭院灯的造型要求小巧玲珑、精致优美,并且高度的设置不易太高,这样有利于创造出宁静舒适的氛围。

4.5假山的布置

假山建筑小品最为主要的特征便是具有“真实”性,不需要利用过多的现代科学技术,只需要进行一定的处理,使假山具有“山”的意境即可。除此以外,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可以增加一些具有装饰作用的点缀内容,如:流水瀑布、花草树木等等,这样既有利于实现“山”、“水”、“草”等元素的协调统一,并且也可以作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6廊道与凉亭

在古代园林建筑中廊道与凉亭使用的比较多,相较于古代园林建筑,现代园林建筑中廊道与凉亭使用的比较的少,然而凉亭的修筑要多于古代园林。廊道主要是作为连接单体建筑物之间的通道,并且搭配座椅、遮阳等,在廊道中通常会有许多具有装饰性的小品,最为常见的是彩画。凉亭的功能与廊道相似,但是凉亭更注重配合周围美景呈现,这样更加有利于游客欣赏到美景。

4.7雕塑的布置

在传统意义上雕塑是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在园林中也能够以建筑小品的形式存在。通常情况下,是以雕、刻、琢、塑等手段形式,按照园林建筑的实际特点来制作各种不同的艺术形象。雕塑建筑小品可以使用各种材料,但是在造型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不同类型的雕塑本身不存在透视的关系,游客也会由于光线、视角、地点的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感受。

5、园林建筑小品在设计中考虑因素

5.1巧于立意

园林中的建筑装饰小品作为局部主体景物,具有相对独立的意境,应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这样才能产生感染力。如我国园林中常在庭院的白粉墙前置玲珑山石、几竿修竹。

5.2突出特色

突出地方特色、园林特色及单体的工艺特色,使其有独特的格调,切忌生搬硬套,要巧妙地熔铸在园林造型之中。

5.3源于自然

人工与自然浑成一体,追求自然而又精于人。“虽有人作,宛如天开”是设计者们的匠心之处。如在老榕树下,园凳塑造成树根造型,似在一片林木中自然形成的断根树桩,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又如某屋顶花园将建筑结构柱处理成树干外形,使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5.4注重体量

园林装饰小品作为园林景观的陪衬,一般在体量上应与环境相适宜。比如在大广场中设置巨型灯具,有明灯高照的效果;在小林荫曲径旁,宜设小型园灯,不但体量小,更需要精致。

结语

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建筑小品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科学合理地使用园林建筑小品,不仅可以起到点缀园林景观的作用,还可以提升园林的整体艺术性,满足游客不同的需求。园林建筑小品不可以墨守成规,要遵循因地适宜的原则,与园林的周围环境要协调统一,不仅可以起到使用与造景的作用,不同类型的园林建筑小品也应该各尽其责,有效服务于园林建筑的整体美感。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出建筑小品的作用,在提高园林建筑环境美、生态美、艺术美的基础上,促进园林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龙.园林建筑小品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6(01):95 -96.

[2]秦耕.园林绿地中园林建筑小品探讨[J].现代园艺,2018(14):134.

[3]仇福宁.试论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作用[J].现代园艺,2017(12):129-129.

[4]宋妍.园林绿地中园林建筑小品的探讨[J].现代园艺,2017(16):115-115.

作者:罗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城市园林养护管理论文下一篇:森林资源林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