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工程技术管理论文

2022-05-0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西线工程技术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有电力线逐渐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电力供应需求,长期超负荷运行。为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就要对既有线进行迁移改造,在施工过程中涉及的跨越防护问题不容忽视。文章结合66kV繁张线跨越京哈铁路的防护技术进行分析,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西线工程技术管理论文 篇1:

如何提高中卫市城区配网供电的可靠性

【摘要】可靠性是供电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通过对中卫市城区配电网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影响供电可靠性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提高中卫市城区配网可靠性的途径。

【关键词】城区配网;供电;可靠性

1、引言

可靠性是供电企业一项重要的经济技术指标,它体现了一个供电企业对电网建设、改造、运行维护等综合水平。近几年来,中卫供电公司一直把供电可靠性工作作为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来抓。从提高可靠性的“软、硬件”入手,在规划、设计、基建、施工、设备选型、生产运行、供电服务中,坚持以可靠性为中心,不断强化管理模式,紧跟城网建设的步伐,可靠性指标逐年提高。由于城区配网直接面向用户,线路作业停电的机会多,因而提高其供电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难度。如何提高中卫市城区配网供电的可靠性,是可靠性管理和运行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2、中卫市城区配网的特点

中卫市城区配电网的接线方式,分为公网和专线两类。城区2座110kV变电站共计25条公网线路,大多数采用基本联络树枝网,一旦线路中某一点发生故障,有可能引起整条线路的故障,特别是支线开关故障或拒动的情况下,事故必然扩大。专线大多采用环状网络,可靠性相对较高。

3、影响城区供电可靠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中卫城区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有:线路故障、作业停运以及用户密度和分布等。

3.1线路故障分析

线路故障对可靠性的影响,包括线路故障的频率以及故障修复的时间,主要有绝缘损坏、大风、雷害、自然老化、施工破坏及其他。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缩短故障修复时间,提高运行维护管理水平。

3.2作业停运分析

作业停运分析是指配电线路因试验、检修和施工造成的停运;施工停运则与线路供电区域发展(市政建设线路改造)有关,发展中区域线路施工停运率高,发展接近饱和区域,线路施工停运率低。作业停运包括了作业停运率和作业停运时间。作业停运率指因为作业引起的停运频数,与现场检修或施工的多少有关;作业停运时间是指引起的停电时间长短,与作业复杂程度和施工技术水平有关。中卫市作为发展中的城区,各种施工引发的试验和检修都比较多,因此加强运行管理,有计划地组织和控制作业停运是消除该因素的关键。

3.3用户密度及分布

用户密度是指每单位长度线路所接户数,因用户负荷的不同,各回线路用户密度一般也不相同。中卫市区配网线路25条,其中用户密度较高的有柔远线、亚麻线、滨关线、邵桥线、文扩1线东街支、南苑西线。用户大部分分布在线路前段的有柔远线、亚麻线、邵桥线;线路中段的有南苑东、西线;线路后段的有滨关线、城西线、东街分支。对于架空线路及混合线路后段故障可通过分段开关隔离、从而前段线路可恢复运行;用户大部分在线路中段的模式次之,用户集中在线路末端的分布模式最差。从用户密度和分布的角度分析,优化接线方式是提高可靠性的又一关键。

4、提高配网供电可靠性的措施

4.1建立可靠性管理体系

成立可靠性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健全可靠性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部室(运检部、安监部、调控中心、营销部)职责。

4.2实行可靠性目标管理

年初分解落实指标,实行目标管理。首先根据次年的工程计划排出检修计划,测算出全年的停电时户数,然后根据各班组、县局管辖范围内的变压器台数、网络状况将指标分解到各班组和县局,实行目标管理,严格考核,奖惩兑现。

4.3加强配电设备的巡视

由于故障引起停电时间存在不可预测性,因此故障抢修无法纳入综合停电管理,对供电可靠性产生较大影响,故障造成临时停电时户数。加强配网线路及设备的定期巡视,通过巡检、试验、状态评价等方法得出配电网设备的状态等级,以此制定相应的配网运行、检修策略。

4.4事故抢修推行标准化作业

根据日常的抢修工作量,合理配置抢修队伍,充分应用输配电管理系统和GIS系统,由配调直接指挥抢修队伍速到故障现场。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对于突发缺陷,根据缺陷对电网运行程度,尽可能采用不停电消缺。若必须停电,检修人员在到达现场之前,详细了解缺陷各种象征,准备好工器具和车辆,以最高效率进行设备停电消缺,提高供电可靠性。

4.5提高新设备的利用率,缩短检修时间

城区架空配电网逐步实现绝缘化。紧跟中卫市市政建设的步伐,市中心区、主要街边商业区及居民小区逐步实现电缆工程,已增加环网柜23台,更换老旧电缆分支箱42台,未更换18台分支箱逐步更换,充分利用新设备优化配网架构,重负荷的进环网柜、轻负荷的进分支箱,提高供电可靠性。使用故障指示器,缩短故障寻找时间,为事故抢修恢复供电赢得时间。

4.6加强计划停电管理

在对历年可靠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计划停电占的停电比例最大。针对此情况,转变观念,对计划停电实行精细管理和严格控制。首先是对以往的停电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

以调控中心停电计划为基础,按照“配网大修计划和配网改造工程停电需要为主,用户工程停电需要为辅”的原则,特殊情况除外,对停电时间严格控制。规范计划停电工作,作到“一线停电多处干活,一家申请多家工作”,减少临时停电,杜绝重复停电,缩短停电时间,减小停电范围,提高停电工作效率,有效地提高供电可靠性。

另外,要积极推广状态检修,加强配电网外力破坏的管理、并实行科学规划、在网架结构、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等方面取得进一步提升。

5、结语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切实重视供电可靠性管理,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加强负荷预测,精心调度,严格执行计划停电制度,使供电可靠性管理形成了质的飞跃。同时,也能更好地树立国网中卫供电公司的良好形象,增加售电量,使公司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用户供电可靠性管理工作手册》

[2]国家电网公司组编《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管理》

作者简介

卢桂霞(1967.5--),女、宁夏籍人,大专学历,宁夏中卫市中卫供电公司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配电维护。

作者:卢桂霞

西线工程技术管理论文 篇2:

电力线跨越铁路防护技术分析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有电力线逐渐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电力供应需求,长期超负荷运行。为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就要对既有线进行迁移改造,在施工过程中涉及的跨越防护问题不容忽视。文章结合66 kV繁张线跨越京哈铁路的防护技术进行分析,以供类似工程参考。

关键词:输电线路;防护施工;跨越铁路

DOI:10.12310/j.issn.1674-1064.2021.11.001

1 现场参数

既有66 kV繁张线跨铁路处里程为京哈下行线K686+892与铁路斜交67°,该处线路为双直线,线间距4.6 m,电气化铁路,路基高5.0 m,路基两侧坡脚处设封闭网封闭。既有66 kV繁张东西线22#与23#塔向采用LGJ—240/30×2型号导线、GJ—50地线,塔档距为188 m。其中,22#铁塔为耐张塔总高28 m,呼称高18 m,最大横担宽6.8 m,距京哈下行线中心线距离为128 m;23#铁塔为直线塔总高39.5 m,呼称高30 m,最大横担宽7.0 m距京哈上行线中心线距离为60 m。改建后,66 kV繁张东西线采用LGJ—300/40双分裂导线、一根G1—50地线及OPGW通信光缆。新建40#与41#塔档距为130 m,为独立耐张段。其中,40#铁塔总高32.5 m,呼称高度为24 m,距京哈下行线中心线距离为61 m。41#铁塔总高35.5 m,呼称高度为27 m,距京哈上行線中心线距离为64.0 m。现场平面图如图1所示,作业计划时间如表1所示。

2 防护网宽度和防护架高度的确定

为确保京哈线的安全,架设该段电力线路必须在铁路“施工天窗”时间内进行。防护网的宽度及防护架的高度按照下列公式计算确定。

2.1 防护网宽度

L=(D+2×b)/Sin(a)

式中:L为防护网的宽度;D为电力线两边导线的最大距离D=7 m;b为防护安全距离b=5 m;a为铁路与电力线的夹角a=67°。因为防护网与电力导线平行,因此,L=(7+2×5)/Sin(67°)=18.47 m。1#、2#防护架宽18.47 m。

2.2 防护架高度

根据铁路部门相关规定,电力牵引区段,防护架高度应满足防护网最大下垂弛度(导线坠落工况,坠落导线落到防护网上时防护网的最大弧垂)距接触网承力索≥3 m[1]。本工程防护网跨距为46 m。

防护网弧垂考虑两个工况:

工况1:防护网安装工况,此时防护网两边张紧,悬挂在两侧防护架上,防护网自然垂落,呈悬链线形状,弧垂为f1。

工况2:导线坠落工况,最不利情况,导线坠落在防护网跨中,此时防护网成等腰三角形,弧垂为F=f1+f2。防护网弧垂如图2所示。

防护架顶距轨面的高度为:7.8 m(接触网距轨面高度)+3.0 m(防护网距接触网的安全距离)+(f1+f2)(最不利情况防护网的悬垂)。

防护网采用中φ10迪尼玛绳编制,最大弧垂的计算公式为:

该公式为悬链线计算公式,简化为抛物线计算公式为: 。

f1—导线的最大弧垂。

σ0—水平导线最低点应力。

因为空载时φ10迪尼玛绳最低点的水平拉力为: 。

T p—破断拉力。

K0 —安全系数。

则。

g—迪尼玛绳比载;考虑横向封网的迪尼玛绳每根主绳的比载为:。

M0—线密度。

S—迪尼玛绳有效截面积。

则。

l—防护网档距,本防护网档距即两防护架的垂直距离D=46 m。

安装后防护网的弧垂为:

此时防护网总长度为:

由于迪尼玛绳的弹性模量较大,3.0×104Mpa,导线坠落到防护网上时,防护网的弹性变形很小,但是将原来的悬链线变成三角形,此时,跨中位置可下降的高度经计算f2为0.5 m。因此,防护架顶部距轨面的距离应为:7.9+3.0+5.58+0.5=16.98 m,按17.0 m计算。本工程防护网长度为46 m,最大垂度为5.58 m。防护架顶距轨面17.0 m,轨面高为5.5 m,地面平均标高0.0 m,因此,1#和2#防护架高度确定均为22.5 m,顶部标高均为22.5 m。跨越铁路断面图如图3所示。

2.3 防护网检算

作用在防护网的竖向荷载为导线坠落的冲击荷载。根据动载荷因数计算公式:

式中:kd为动载荷因数;h为电力导线距防护架垂直高度h=9 m; Δst为电力导线坠落时,防护网的下降垂度,取 Δst=0.5 m。拆除导线长度为188 m,每延米重量为0.922 kg。新架设导线长度为130 m,每延米重量为1.133 kg,每相导线坠落时按照全部导线的重量由防护网承担考虑。迪尼玛绳力学参数如表2所示。

防护网所受竖向力为:Fd=Kd×P。

拆除导线竖向力:0.922 kg/m×188 m×6×9.8×2=20.4 KN

架设导线竖向力:1.133 kg/m×130 m×6×9.8×2=17.3 KN,按拆除导线取20.4 KN。

防护网采用φ10 mm迪尼玛绳,以单根跨越迪尼玛绳计算假定在拉紧后,当电力导线脱落时,假设最不利情况下188 m电力导线自重全为破断力20 400×3=61 200 N;由于迪尼玛绳线载荷为0.0545 kg/m,绳子长47.8 m,则计算绳子自重产生的破断力为47.8 m×0.545 N/m×3=78.2 N。则破断力为∑N=78.2+61 200=61 278 N<94 300 N,所以,防护网强度满足要求[2]。

3 防护架布置

本次防护共搭设2组防护架,京哈铁路左侧为1#防护架,京哈铁路右侧为2#防护架,1#、2#防护架既作为拆除既有22#与23#塔间电力线使用,又作为架设40#与41#塔间电力线使用,2#防护架考虑铁路贯通线防护。防护架在封闭网外1.0 m处搭设,1#防护架距京哈下行线17.8 m,顺铁路方向长为22.5 m;2#防护架距京哈上行线19.9 m,顺铁路方向长为28.5 m。1#、2#防护架垂直铁路方向长均为16 m,高为18.0 m。

1#、2#防护架采用木脚手架搭设,立杆、横杆、斜撑材质应为剥皮杉木或落叶松,立杆梢头截面直径不应小于70 mm[3],大头直径不大于180 mm;横杆截面直径不应小于80 mm。连接用的绑扎材料必须选用8号镀锌钢丝或回火钢丝,且不得有锈蚀斑痕,用过的钢丝严禁重复使用。防护架杆与杆搭接长度不小于1.5 m,绑扣不少于3处,提高跨越架的稳定性。

4 防护网布置

防护网布置如图4所示。防护网采用迪尼玛绳编制,绳直径φ10 mm,破断力9.43 KN,安全系数取3。网格0.5 m见方,防护网下每隔3 m垂直铁路线路方向设置一道加劲绳,加劲绳也采用相同材质,直径16 mm,防护网每片宽度8 m[4]。

5 结语

该防护技术通过力学分析和现场检验,满足电力线跨电气化铁路的施工要求[5]。该防护技术采用该工艺,工器具通用性强,方便准备,流程简明,易于操作;跨越架架体轻便,操作简单;对地形和环境要求低,施工方法工艺成熟;施工范围小,作業点相对集中,可控性强,安全风险低。总体而言,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铁路局.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道部令第29号)[Z].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

[2] DL/T 5301—2013,架空输电线路无跨越架不停电跨越架线施工工艺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

[3] DL 5009.2—2013,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2部分:架空电力线路[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4] DL/T 5290—2013,1000kV架空输电线路张力架线施工工艺导则[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5]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网建设部分)(试运行)[Z].国家电网公司,2015:155.

作者:周琦

西线工程技术管理论文 篇3:

浅议景区山体滑坡复绿工作

摘 要:文章分析了景区山体滑坡的基本情况及其成因,总结了广州白云山云天北路塌方复绿工程的施工经验,指出其中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并从政策法律、灾害调查、预警系统建设和经费筹措等方面对今后的滑坡防治提出了建议,进一步探索能够切实保证游客游览安全和维护景区景观的做法。

关键词:山体滑坡;复绿技术管理;策略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全国各地风景区山体滑坡的事件屡有发生。2005年就曾报道过多起:湖南昭山风景区入口处发生严重塌方,部分路基塌陷沉入湘江,交通完全中断;四川峨眉山景区突发山体塌方,一万多立方的山石被冲到山下,风景区上山的公路受到影响;四川邛崃市天台山风景区西线大门附近的天台山镇长虹村发生山体垮塌,造成两人轻伤,一人重伤;安徽六安东石笋景区突发特大山洪,景区部分道路被冲毁,百余名游客滞留。山体滑坡现象在景区内发生得如此频繁而严重,各个景区务必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应急预案的制定和落实,做足预防措施和提高山体滑坡后的复绿工程技能,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

1 山体滑坡

1.1概念

滑坡通常是滑体在地震、水库充水、岩体开挖等作用下原岩应力平衡被打破,导致滑体沿断层、软弱夹层等地质结构面发生整体滑动[1]。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发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塌方”,山体滑坡往往伴随着连续暴雨天气发生,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1.2 山体滑坡发生的原因及规律

独有的地貌特征、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多样的气候因素、密集的人口以及经济活动的影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灾害的成因有自然和经济社会双重属性,主要影响因素有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地形地质及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等。我国山体滑坡暴发频率还随季节而变化。据统计,我国约80%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在降雨量多且集中的6、7、8三个月[2]。就白云山景区而言,山体滑坡主要集中在5、6、7三个月,而且呈现出发生次数随年际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一般而言,降雨量多的年份,滑坡泥石流灾害也多发。

2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山体滑坡的发生情况

白云山景区虽仅有382 m的海拔,由于其部分路段的岩石为易塌方类型,加上山脉走向为东北一西南,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且存在多级夷平面,地表坡度陡峻,多数山坡倾斜30°以上,东坡坡度大于西坡 [3],而且白云山风景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是暴雨、强降雨的多发区,所以也是一个塌方多发景区。1998年、2005年、2008年、2010年均发生了比较严重的山体滑坡事件,其中,以1998年、2010年最为严重。

本文以广州白云山云天北路塌方复绿工程为例,浅议景区山体滑坡复绿技术管理,探索能够切实保证游客游览安全和维护景区景观的做法。

3 白云山云天北路山体滑坡的复绿技术管理

2010年5月7日凌晨,暴雨造成白云山风景区出现近40处大小不等的塌方,其中较大的滑坡有7处,为近十年白云山山体滑坡最为严重的一次。随后,5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因再次遭受特大暴雨的袭击,白云山风景区发生山体滑坡58处,其中面积大于50㎡的塌方有23处,主干道部分路段交通被阻断,所幸均没有人员伤亡。其中,面积最大、重建难度最大的塌方位于白云山云天北路。

3.1高度重视,分析原因

景区内接连发生如此大面积的塌方,势必引起景区工作人员及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据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白云山风景区内部分路段的岩石、泥土在风化作用下变得松散、不够结实是塌方发生的前提。

2)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时长等因素有关。连续降雨是引起本次滑坡灾害的直接原因和激发条件,而后面那场高强度的集中降雨则是引起本次塌方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3)云天北路塌方路段山体高、坡度大,上方高势能、低阻力的水体和土体为山体滑坡灾害的发生提供势能条件、充足的固体物质和滑动条件[4]。

4)云天北路塌方路段山体排水设施不够完善,在突然遭遇大暴雨袭击时排水不良,也是发生灾害的一个必要条件。

3.2 清理现场,疏导交通

按照景区的日常管理机制,在大雨或连续降雨前后,应到路段上进行安全巡查,发现塌方应立即启动塌方处理应急预案:一是马上向单位领导汇报,同时将塌方路段进行围蔽或封锁,竖立警示,采取广播、告示等多种方式温馨提示游人,安排人员在两边巡逻防止游客进入塌方路段;二是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施工,排除安全隐患,清理倒伏树木、倒塌淤泥,迅速疏导交通;三是继续加大巡查力度,观测路面、山地等排水设施情况,预防塌方的连续发生。

3.3 及时复绿,恢复景观

本次山体滑坡导致了严重的黄土裸露现象,塌方面积达3 000㎡,其中落差20 m的陡坡面约有800㎡。为尽快恢复景区景观,为广大游客提供安全、优美的游览环境,现场处理完毕后,必须及时复绿补种,迅速恢复绿化景观。

3.3.1土壤固定工程 山体滑坡后进行绿化恢复,首先得根据各路段的地质、地势情况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固土:路面下坡段和路面上左右两坡段是采用划分网格、填泥加肥等低成本、生态的处理方法,然后再进行复绿补种工作。对于路面上方中间落差20 m的陡坡全部是岩石裸露,没有泥土,不进行处理则无法复绿补种的情况,则要采取钢筋加混泥土塑石加固工程,然后适当设置人工塑石花基,方可进行复绿补种工作。

3.3.2 绿化恢复工程 植被恢复是重建生物群落的第一步。通过人工手段改良自然生境条件以满足某些植物的生存需要,使植被得以在短时期内恢复,缩短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时间。在恢复塌方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由于植物生长立地条件发生改变,恢复后的植被结构、种类不可能与原来一样。最初的植被恢复,一定是建立能够自我持续的植被系统,以便形成理想的植被群落。在植被恢复阶段,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前期准备

此次山体滑坡的复绿工程难度大、任务艰巨,中间的塌方山坡垂直落差高达20 m,倾斜度接近70°,必须借助专业脚手架方能施工;施工的难度另一方面在于必须将土建工程与复绿工程有效衔接起来,在土建完成之后马上进行复绿工程,务必保证植物的存活率,因为土建工程竣工后,脚手架一旦拆除,复绿工程则无从做起。为此,白云山景区高度重视,对该处的复绿工作进行多次调研,邀请资深专家到现场指导,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是准备适合的土壤。塌方后的泥土不一定都适合直接进行复绿补种,在复绿前务必对泥土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勘察现场后,采用塘泥与园林基质土以5:5的比例配方后填充花基。

二是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由于混凝土坡面上设置的花基土量有限,同时考虑塑石花基的承受力,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须非常谨慎。在综合考虑植物生长速度、绿化覆盖面、保养难易度、景观效果、市场供求量、成本等多方面影响因子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以爬墙虎japanese creeper为中间最陡坡面的主打复绿品种:在最底层及滑坡面的周边各密植两排爬墙虎,陡坡上半数以上的花基也独立种植爬墙虎,其他的花基分别种植大红花Hibiscus rosa-sinensis、紫花簕杜鹃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等,而旁边两处土质滑坡则以根系发达的毛杜鹃Rhododendron pulchrum、肾厥Nephrolepis auriculata、红花檵木Lorpetalum chindensevar为主打品种。

三是安置合理便利的喷淋设备。在复绿补种的同时要考虑到日后的养护培育工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淋水。云天北路的大塌方处,上下落差高达20 m,只靠常规的人工淋水不切实际,所以在复绿工程施工前就已设计在山体上方安装一个4 m?容量的不锈钢水罐,分三路连接到三个滑坡的上方,并分成三级与上方三排的花兜连接,至今运作良好。

2) 绿化工艺

因山体滑坡性质的不同略有区别,泥土加固工程也各不相同,故需要不同绿化工艺。

藤蔓植物攀爬法。岩石裸露的陡坡不便复土植绿。土建施工的时候在坡面上安装了83个花兜,但是花兜的土量、承载力有限,仅仅靠花兜内的灌木、草本植物无法实现整个坡面的复绿,所以利用藤蔓植物攀爬、匍匐、垂吊的特性,最后选定爬山虎japanese creeper,它以茎卷须产生吸盘吸附岩体后又产生气生根扎入岩隙,附着向上攀爬,最后以浓密的枝叶覆盖坡面而达到绿化的目的。爬山虎经过一年多的养护和生长,目前长势良好(图1)。

采购袋苗直接种植法。在中间塌方山坡的花兜、旁边两处塌方山坡及下方塌方山坡均采用袋苗直接种植法,综合考虑山坡形式、植物生长环境、预计景观效果等方面后进行施工。

野生植物自然生长法。利用塌方山坡上原有的植物种子或是其他动物(如鸟)携带的种子在塌方山坡上自然生长实现复绿。目前,中间最陡塌方、旁边两处塌方以及下方的塌方处都长出许多本土草本植物,绿化效果很好。

3)后期养护

由于云天北路的塌方复绿工程与其他的复绿工程很不一样,施工难度大,务必非常重视后期的养护工作。2012年,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保证:一是淋水,只要不下雨,每天都会开启喷灌系统对坡面上方植物进行淋水,下面则人工进行淋水;二是分期对植物进行施肥抚育,严格按照植物生长需要定期进行施肥,确保其健康成长。

4 探讨

目前,在云天北路中间滑坡的顶端仍有一块面积约200㎡的黄土裸露地。为尽快恢复景区绿化,避免泥石滚落,确保游客安全,需要进行下一步的绿化补种。鉴于此处的施工难度较大,位置险要,不宜随意松动土块,建议挑选开春时节雨后天晴的日子,尝试人工撒草籽的办法,反复2~3次,观其效果后再多试几次(图2)。

需要进一步完善白云山风景区山体滑坡的预防措施。一是确立以“排水预防”为主[5]。做好防、排水工程就可以减少或避免滑坡的发生。因此有必要加强滑坡灾害的预测和预警工作,在易塌方处上方建设雨水排泄设施,如天沟。目前,白云山管理局在景区不同地段修建了长度不一的天沟,其中在摩星岭地段,就修建了合计2 000 m的天沟,并且制定天沟的清理制度,加强制度的落实及实施检查,确保效果;二是加强绿化养护,消灭绿化裸露,利用植物根系保护景区水土;三是加强景区法制法规建设。尽快制定完善景区滑坡灾害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防止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而导致灾害的发生,例如杜绝盗墓、盗树等不法行为。四是建立多元化的滑坡泥石流防治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同时出台优惠和激励性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5]。

5 结语

根据全市降雨趋势预测、工程建设情况和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白云山风景区、帽峰山风景区均被划为地质灾害隐患重点防治区。所以白云山风景区务必重视景区绿化养护工作和地质勘查工作,切实加强山体滑坡预警机制,同时,切实提高山体滑坡灾后的复绿工程技能,健全善后处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李俊平.滑坡灾害预防的若干问题[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4):12-14.

[2]王星,鲁胜力,周乐群.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策略探讨[J]. 水土保持研究,2005(5):138-145.

[3]万洪富, 何江华.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土壤及其质量评价[J].生态科学,1995(1):62-65.

[4]李世海,李晓,魏作安.滑坡灾害防治的新技术路线及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4):1-5.

[5]尹远志,尹丽静.长江上游地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及成效[J].中国水利,2004(6):33-35.

作者:郭泽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子商务区域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