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案

2022-11-12

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一种辅助工具,通过事前对学生的基础进行了解和把握,然后编制教案,通过课堂的授课讲述,让学生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案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5、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

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三读古诗:(配乐)

(1)想象一下,此时,你就是一代文豪李白,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踏歌赶来相送的汪伦,你不禁脱口而出„„(齐读)

(2)是啊,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就让这首诗挥去那淡淡的离愁别绪吧!„„(齐读)

(3)对,这就是“诗仙”李白,他可以表现为《夜宿山寺》的奇思妙想,可以表现为《望庐山瀑布》的雄浑壮阔,也可以表现为《赠汪伦》的洒脱豪放,让我们再次吟诵起这流传千古的《赠汪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齐读)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

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 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

唐·高适

唐·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

渭城朝雨浥轻尘,

烟花三月下扬州。

北风吹雁雪纷纷。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

莫愁前路无知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惟见长江天际流。

天下谁人不识君!

西出阳关无故人。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板书设计: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

深情厚谊

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二篇: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擂台赛教案

一、活动目的:

1.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蕴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规则: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与同学们一起来组织、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擂台赛。首先请参赛的四个代表队队长自报队名。

(报名、助威„„)

本次擂台赛的比赛规则是:各代表队的基础分均为100分,然后按要求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最后按得分高低分别设立金奖、银奖及鼓励奖。

(二)、导入:

1.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师述):多么动人的旋律啊!多么优美的意境啊!老师知道:在同学们的记忆仓库中已储存了许多古诗,今天,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一起来猜一猜、填一填、背一背、画一画,进行古诗擂台赛,看看哪个队能获得本场擂台赛的金奖,好吗?

(三)竞赛:

老师宣布:三龙小学五(2)班古诗擂台赛现在开始!

1.猜:(8个数字,每队任挑2个,说出画面上描绘的是哪首诗的内容并背出来。)

(1)《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们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3)《村晚》(蕾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4)《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印日荷花别样红。

(5)《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几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填:

(1)、在括号里填一种动物名称:

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②、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在括号里填一种植物名称:

①、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④、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联:(说出诗的上句或下句)

(8个数字、每组任选两个)

①、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③、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⑤、采得白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⑦、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⑧、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背:

(1)、背一首李白的诗:

《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一首颂春的诗:

朱熹《春日》、杜牧《江南春》、贺知章《咏柳》、叶绍翁《游园不值》5.找:(写在答题板上,多找一句加10分)

找一找写有“桃花”的诗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獗鱼肥。

(4)、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6.画(根据诗意作画):

(1)、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4)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鹞。高鼎《村居》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诗中描写林中所见和小儿泛舟采莲的情景,有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想像诗歌描写的画面和意境。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图文结合)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揭题质疑

同学们学过哪些古诗?(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古诗 “池上”,“池上”这首诗说的是小娃儿撑船采莲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交流认字方法。

(4)自由读,开火车读。

3、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1)指导写字。

(2)认真读,观察字形。 重点指导:垂:中间横最长,最后一横最短。笔顺:招:右边是刀+口。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课文,感知主旨。

1、从题目知道这首诗写什么。“小娃”指什么人?“撑小艇”去做什么? “小娃”是指小孩子,也就是诗中的主人公,幼稚的孩子撑着小艇在池中采莲。这首诗就是描写小孩子泛舟采莲的情景。

2、读第

1、2两句。

(1)解释诗句意思:小孩子在池中撑着小艇,偷偷地采了莲蓬回家。

(2)提问学生,谁能说说小孩撑船在池中采莲的情景?(一个头发乱蓬蓬、顶着荷叶的小孩,用竹竿撑着小船,船上放着刚刚采摘的莲蓬。) (3)齐读第

1、2句。

3、读第

3、4句。

(1)小孩子采完莲蓬后是怎么返回的,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教学“一道开”的意思,描述孩子撑船返回的情景) (2)小孩子返回的状态是什么样的?(不知道怎么藏匿自己的踪迹,“解”是知道、懂得的意思。)指点:生动地描写了小孩的天真无邪和纯朴。 (3)齐读第

3、4句。

4、朗读全诗。(注意节奏、停顿、重音)

小结:短短的四句诗,将一个天真、纯朴的采莲小孩的形象生动、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希望同学们朗读时,将这种感情读出来。

5、有感情朗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说说诗句大意。 3. 板书设计: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安全提示:

1、在教室、走廊里活动做到轻声慢步,切忌攀爬、跳跃、投掷、追逐、喧哗、起哄,教师如发现有不良言行应及时制止,当面教育;

2、开关门窗、窗帘、灯、水龙头等正确规范,确保安全、节约;电器设备等(白板、水电控制阀、高处的开关)须由教师或专业人员管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池上》,巩固学习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

2.读古诗《池上》。试抽背古诗。

二、学习《所见》,认识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 (3)自由读,开火车读。 (4)指导书写。

(5)学生书写,老师指导。

三、精读古诗,感悟主旨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把这首古诗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小组合作,自学交流,互相交流。 4.词语教学。

林樾:林木;林间隙地。

鸣蝉:一种昆虫,常见于夏天,雄虫腹面有发声器,可以发出鸣叫。

5.题目《所见》的意思。(将在林中看到的写下来) 6.读第

1、2句。 (1)指名说大意。

(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唱着歌,优美动听、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这时的牧童心情是怎样的?(轻松、愉快) 7.读第

3、4句。

(1)作者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A. 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B. 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学生找到“鸣”字) C. 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活泼、顽皮、机敏、可爱···)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让学生个人读、小组读诗中有趣的那一幕。 8.指导朗读。

(1)假如你就是诗人袁枚,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轻松、快乐、愉悦的心情) (2)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古诗。 (3)齐读古诗。

四、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句大意。

板书设计:

所见

见:牧童

黄牛

听:林樾 鸣蝉

感:生活情趣 诗情画意 安全提示:

1、在教室、走廊里活动做到轻声慢步,切忌攀爬、跳跃、投掷、追逐、喧哗、起哄,教师如发现有不良言行应及时制止,当面教育;

2、开关门窗、窗帘、灯、水龙头等正确规范,确保安全、节约;电器设备等(白板、水电控制阀、高处的开关)须由教师或专业人员管理。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课题:古诗两首——山行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1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欣赏秋景图片后说说你眼中的秋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意图: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感知这是一首写什么季节的诗,并且让学生知道秋天不仅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更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季节。让学生对“秋”也有了一个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2、释题:在山上行走。

3、简介作者: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尝试学习、读诗明意。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2、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3、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二)“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好的学习方法就如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因此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设计意图: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与“深”区分。)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四)“放手”自学

三、四句。(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这一环节中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五)以画为媒,加深理解。 (1)《山行》中的杜牧,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我们读读古诗,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如果有就做一下标记。 (2)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3)结合插图,你能试着说说全诗的意思吗?(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在这一环节中我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从整体上感受全诗的意思。)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让学生通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引导想象: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3、播放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指导读好后两行。(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诵读诗句,体验美感。 设计意图: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还应知道学生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你知道诗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那用心读读好吗?(设计意图: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让学生再来读读看,获取体验。

3、学生汇报,归纳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2) 划分节奏、读出节奏感。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设计意图: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古诗,感受古诗的语言美,节奏美,意境美。)

五、课外拓展,丰富积累。

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秋词(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 临平泊舟(元 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收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词语、句子、片断或诗。(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山 行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停车喜爱,枫林晚景 远近相融,热爱自然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枫桥夜泊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 课时,本课第 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课前准备: 教学投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 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 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 霜满天,渔火、客船 、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新课 标第一 网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又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 师:会飞到家乡! 生:故乡。 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 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么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 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 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新课标 第一 网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 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 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宁静。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

1、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

第五篇:鄂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诗词诵读:终南望余雪》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通过吟诵,想象《终南望余雪》所描绘的终南山的雪景,体会作者的心情。 教学时数:1课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祖咏。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祖咏(699?—746?),洛阳(今属河南)人。少年时即有诗名,是王维的诗友。王维被贬济州时,曾赠诗给他。诗中说:“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可见早年他生活境况很困窘。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但长期未得授官职。由于仕途落拓,最后归隐汝水一带直到去世。他的诗作以描写山水自然为主,宣扬隐逸思想,辞意清新洗炼。《终南望余雪》曾传诵一时。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所作。唐代应试诗限定写五言六言句的排律,共十二句,但祖咏作了四句就交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做完,他回答说“意尽”。

二、初读诗句,自学感知。

(一)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句,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二)检查自学情况:

1、轮读古诗,正音。个别读,齐读。

2、交流自学后的初步感受。

3、生质疑问难。

三.解疑答难,品读想象。

终南山在长安之南,从长安城遥望终南山,只见到它的山北,所以诗人用了“阴岭”二字,表明所处的位置和所见到的山的部位。“阴”字用得很准确、精炼。因为是山阴,气温更低,阳光的热力不足以融化积雪,所以才有残雪。“秀”字,点染终南山雪景的秀丽。接下去,第二句就具体描绘山上的积雪。“浮云端”三个字,表现了山的高峻、峭拔,也说明积雪很厚。正因为山高雪厚,远远望过去白皑皑的积雪仿佛浮在云端。“浮”字,用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画面增添了生气。这两句,将题目的意思相当完满地写出来了。 后二句,形象地表现了雪后的典型特征。“暮”字说明这是傍晚。“林表明霁色”一句,描绘雪后初晴,落日的余晖洒在林梢。“明”字,令人仿佛看到积雪在夕阳的照射下闪闪发亮。林表的“表”字,也用得妙。因为是夕阳,所以只有山顶上树林的末梢才能浴着日光。这一句集中表现了雪晴日出,山上积雪明亮、夺目的特征。雪后在城里,地面上和房顶上的积雪在阳光照耀下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以致比下雪时天气更冷。诗人抓住了雪后寒冷的特点,传达出了自己的、也是人们普遍体验得到的生活实感。这两句,一写山林,一写城中,仍紧扣着题目的这个“望”字;一写所见,一写所感,将雪后的特点全盘托出。

四、体会写法,感悟诗情。

这首诗是不是“意尽”于言内了呢?咀嚼这首诗,确实写足写尽了题意,却含不尽之意在言外。

诗人为什么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终南山与长安相比,以山上积雪浮荡云端、林表霁色明亮的美景,与城中暮色昏暗、寒气凛冽的景象作鲜明的对照?这难道不是有意无意地透露自己厌恶混浊的官场和冷漠的世情,从而倾心向往高洁明丽的大自然吗?

五、多种形式,激励背诵。

1、个别背。

2、小组对抗赛。

3、全班齐背。 教后反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校信息化自查报告下一篇:学薛勇事迹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