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戊二烯C5石油树脂的生产应用研究

2022-09-12

C5石油树脂具有很多特点, 例如颜色浅、饱和度高、密度低等。其应用范围也很广泛, 如用作橡胶加工、胶粘剂、涂料等。但该石油树脂产品仍然存在很多缺点, 例如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熔融时粘度较大, 从而导致其流动性不高, 将其用作路标漆加工使用时不易操作。C5石油树脂存在的不足大大限制了其在各个方面的应用。因此, 我们要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优化, 弥补其功能上的不足, 将其更好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1 目前石油树脂生产的现状分析

目前美国石油树脂的生产能力最强, 其生产的石油树脂占世界石油树脂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国际上生产的石油树脂产品质量较优, 其色度、软化点等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目前国际上最普遍的加氢石油树脂技术在我国已经被一些企业使用, 如扬子石化公司。我国石油树脂生产企业众多, 但大部分企业的规模都较小, 产品质量不高且产品形式单一, 其功能上也还存在许多缺点。欧美一些国家石油工业较发达, 石油树脂生产企业规模较大, 其生产石油树脂的能力及质量普遍较高。随着我国石油产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石油树脂生产企业将向世界先进企业靠齐, 逐步实现石油树脂生产企业规模化、产品多样化发展[1]。

2 石油树脂生产工艺介绍

目前C5石油树脂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催化聚合工艺和引发聚合工艺两种。我国生产石油树脂企业基本都采用催化聚合的方式。通常以氯化铝作为催化剂。

2.1 石油树脂生产的一般步骤

石油树脂的生产首先要将原料间戊二烯添加到反应釜中, 添加原料时一般都用泵将原料泵入反应釜中。然后再在反应釜中加入计量剂, 即氯化铝和甲苯。由于生产石油树脂的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 所以反应釜中的温度会随着反应的进行而迅速升高, 此时需要对其进行搅拌, 帮助其进行冷却散热, 间戊二烯在反应釜中反应时要保持一定的温度范围, 在此温度范围下持续一至两个小时, 充分聚合反应釜中不饱和的间戊二烯, 然后再进行碱洗中和处理, 再用水洗, 将石油中的催化剂去除, 直到p H值显示为中性时停止水洗。将反应剩下的反应液转移至汽提釜中, 采用蒸馏的方法除去反应液中的水、未反应C5馏分等物质。汽提釜中的温度要保持在230-250℃的范围内, 待产品软化点符合要求后经造粒机处理后, C5石油树脂的生产就初步完成了[2]。

2.2 石油树脂生产中的注意事项

石油树脂的操作过程必须要符合规定, 以保证生产过程的安全。并对生产过程中的压力及温度进行严格控制, 即使反应温度下降时也不要以加大进料量的方式去升高反应温度。如出现反应温度上升或下降的幅度太大的情况时, 要及时中断进料, 并将放空阀打开, 增加循环的水量, 及时分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并解决。反应的中和水洗阶段要对反应的温度、压力、搅拌的转速、破乳剂量、时间等进行严格控制, 否则会出现乳化的现象。此外还要提高汽提釜的蒸汽量、整个生产系统的真空度、脱溶剂塔的温度, 以增大树脂软化点提高的速度[3]。

3 石油树脂的产品优化及应用

石油树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提高反应温度, 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而其软化点则上升。所以反应温度十分重要。反应聚合阶段的温度在60-65℃时能够得到较高软化点的产品, 而且其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相对较小。同时增加添加的催化剂的量, 减少溶剂量, 可以一定程度提高产品的软化点, 并且降低其熔融粘度。此外还可在其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单烯烃, 以控制其软化点与旋转粘度。提高C5石油树脂的质量。以将质量更优的石油树脂应用于更多领域[4]。

4 结语

我国石油树脂生产企业发展虽然以经三十多年了, 但我们国家的C5石油树脂生产技术与世界一些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石油树脂的生产企业由于技术的限制, 其规模较小、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成本较大。因此, 我们需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石油树脂生产技术, 并针对我国的石油树脂技术及产品质量的现状, 积极研究其改良的方法, 以提高我国石油树脂产品的质量, 加大乙烯工业副产品的利用效率, 节约并充分利用石油资源。

摘要:本文就针对利用间戊二烯生产C5石油树脂的工艺进行探究, 以生产出质量更优的石油树脂, 将其利用到更多领域。

关键词:间戊二烯,C5石油树脂,生产,应用

参考文献

[1] 翟荣霞, 付学红, 崔香淑等.间戊二烯合成石油树脂方法概述[C].中国化工学会C5馏分分离及高附加值衍生产品生产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09:255-262.

[2] 张强, 李长波, 张洪林等.间戊二烯C5石油树脂的生产应用研究[J].应用化工, 2009, 38 (6) :913-915, 9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SPOC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下一篇:新电商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