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专题文库

2022-10-23

第一篇:实用类文本专题文库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阅读2筛选整合信息限时训练

筛选整合信息

一、(2017·广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超级演讲家霍金

霍金的演讲之路建立在过去数十年对理论物理学的卓越贡献上。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宇宙论和黑洞,他提出了黑洞蒸发现象和无边界的霍金宇宙模型,被誉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在声望一步步提高的同时,他开始思考,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若是一些科学成果只在业内存在震撼,却无法在大众中普及,那这些研究成果还有什么伟大可言呢?于是,除了写书和参加学术研讨会,他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1987年10月,英国的伯明翰召开运动神经细胞协会会议,霍金受邀进行了一场演讲,题目是《我的病历》。霍金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从那些“笨手笨脚”的先兆,一直讲到21岁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也讲到了“最多还能活两年”的预言。他表示,面对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威胁,那种感觉很不好受,但是他依然在进行科学研究,依然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我并不比别人差什么”。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发行,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4月,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一场题为《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霍金指出,大多数人会认为进入黑洞之后,就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区域,于是就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他提醒人们,不要渴望进入黑洞,如果人类跳入黑洞,瞬间就会被撕得粉碎,连构成他身体的粒子也不能避免。随后,这位“被撕得粉碎的人”就会通过婴儿宇宙,经过另一个黑洞被发射出来,重现于另一个区域。这次演讲吸引了众多对宇宙存在好奇的听众,霍金总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绮丽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霍金试图通过演讲,将自己的思想与整个世界交流,除了常在英国及美国发表演说,1989年10月,他还来到西班牙的奥维多,此次的演讲题目是《公众的科学观》。霍金认为,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大都漠不关心,对于科研成果为公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公众也是冷眼相待。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让大众能够对温室效应、酸雨、遗传工程甚至核武器的发展等问题得出较为科学的看法。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需要改善,要拓宽科学传播的途径,如电视节目,在娱乐的同时注重教育意义,让观众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霍金还把他的思想传播到了对他来说非常遥远的国度——中国。2006年6月17日,霍金以病残之躯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抵达北京。这是继1985年、2002年两次访华后,他第三次踏上中国的土地。6月18日,他面对中国的6 300多名听众演讲他的《宇宙的起源》,他围绕“我们为何在此,又是从何而来?”的问题展开,宇宙是否会继续膨胀?会不会在某一个时点最终坍塌?这些都是充满神秘感的东西,在足球世界杯尽情演绎的夏日里,霍金掀起了又一轮科学的热潮。

霍金的演讲充满了科学的正能量,他的演讲实录被印刷成各类读物销往世界,演讲的视

1 频被制作成各类纪录片畅播全球。霍金就这样在宇宙的星际当中影响着我们,像一颗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辉。

(摘编自荣楚欧《霍金传》) 相关链接:

①在演讲时,靠电脑合成发音是一项艰辛的工作,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通常要准备10天,但这并没有削弱霍金同大众交流的愿望。在他看来,向大众揭示宇宙的神奇和宇宙学研究所反映出的哲学和科学思想,这是学者的本分。

(蔡肖兵《生命还在希望就在》) ②在中国,霍金走近公众所引起的轰动有目共睹。2002年他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那次演讲的会场座无虚席,这说明一个事实:霍金正在用他非凡的个人魅力,吸引大众走近科学。丘成桐先生如此评价:“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大科学家应当带头做科普。”

(2006年6月22日《光明日报》 《霍金:一个巨大的科学磁场》)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霍金在宇宙论和黑洞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奠定了他在当代理论物理学界的地位,也成为他日后演讲成功的坚实基础。

B.霍金并不满足于只在科学界拥有声望,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能为世人所熟知,从而开始了为大众普及科学的演讲家历程。

C.在《黑洞和婴儿宇宙》的演讲中,霍金谈到了人类能否进入黑洞实现时空旅行的问题,巧妙地为大众解释了枯燥的黑洞理论。

D.霍金试图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到全世界,他的演讲没有只局限在美国和欧洲,他曾经前后三次到中国演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解析: B项,霍金并非不满足自己只在科学界拥有声望,而是他认为科学研究成果应该在大众中普及。故本题答案为B项。

答案:B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霍金21岁时被预言最多还能活两年,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仍投身科学研究,自强不息,掌控自己的命运,表现出非凡的人格魅力。

B.大科学家霍金没有只是埋头于书斋和学术研讨会,他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演讲事业中,带头做科普,值得其他科研工作者学习借鉴。

C.霍金的演讲既有对遥远宇宙的探讨,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不仅是一个研究星空的科学家,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思考者。

D.本文侧重对霍金演讲内容的介绍,对其科研经历叙述不多,但读者仍能从中了解到霍金是如何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和超级演讲家的。

2 解析:B项,霍金并非“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演讲事业中”,他主要还是研究物理理论,在科学研究之余,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C项,文中并未提到霍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D项,“本文侧重对霍金演讲内容的介绍”不恰当,本文主要介绍了霍金成为“超级演讲家”的原因、经历及影响。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

答案:A 3.为什么霍金被誉为“超级演讲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从演讲者的角度看,霍金以超乎常人的毅力战胜了身体上的缺陷,对理论物理学有卓越贡献;靠电脑合成发音,以演讲的方式传播科学,让有限的生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②从演讲内容及方式看,他研究的内容是深奥难懂的,如宇宙论和黑洞等,但他能把高深、枯燥的宇宙学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③从演讲效果看,对自身的经历、公众科学观的思考,对未知世界的探讨,引发了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传递了多种正能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若有其他答法,言之成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罗克汀自传

1921年我出生在广州。父亲是一个有成就的中医生、教授,受父亲影响,从小我便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在大学,张粟原和郭大力教授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深深地吸引了我,从此我走上了革命和哲学探索的道路。

我在广东文理学院是学社会教育的。但我的时间主要用在钻研《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费尔巴哈论》等马列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不久,我发现自己对自然辩证法具有浓厚兴趣,于是开始学习高等数学和理论物理,特别是钻研数学史。作为一种自学和钻研成果,我的第一篇哲学论文《数学的史的考察》发表。当时在国内,自然辩证法还是一种开拓性的研究,只能主要依靠自学和个人独立钻研。1943年在个人钻研基础上我又出版了《科学新论》一书。 我在中山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重点转移到现代西方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批判工作,从当时我国现状来说,大都只限于以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而没有把人类认识史、自然科学史结合起来,这种研究虽然具有可以把某一流派研究得比较具体、比较深的优点,但并没有考察现代西方哲学各个主要流派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尤其没有考察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规律性。且欧洲哲学史讲到费尔巴哈而终结,这应当说是一种不正常现象。

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和批判,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现代西方哲学史的主要内容。这一门科学,我们是应当用而且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的,不然便与西方研究家的工作没有区别。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我从事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规律性这一课题的研究,就是贯彻坚持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把它应用到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来创新,从而奠定了现代西方哲学史这一门科学的基础。

3 我从大学念书时开始,便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等各个部门学科,具有广泛的兴趣,我的哲学探索就是从这一方面入手的。后来的哲学研究工作得益于这一方面。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与批判工作,我的意图是着重从人类认识史、自然科学史方面来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的发生、发展与演变的规律性的。因此便需要更多方面的知识,比如马列主义哲学原理、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史、世界通史和欧洲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又比如我十分注意把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比较系统地研究和阐明现代西方哲学各个主要流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因而觉得比较深刻。如果不是这样,我的研究便会由于知识广泛、基础不够而难以有进展,甚至陷入“片面性”和“简单化”。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山大学恢复了哲学系,我担任欧洲哲学史的教学工作。我当时很强调资料的重要性,认为离开资料讲欧洲哲学史,讲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与批判的课程,便没有办法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分析;因而也就并没有真正贯彻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可离开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孤立搞资料,这样的研究往往流于狭隘。有的学者只研究一个流派,也不研究这一流派与其他流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其研究往往停留于翻译、考据、注释上。因此,只有重视资料,才能真正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分析;而只有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资料作实事求是的、全面的、具体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资料,并作出科学的结论。

(雷道瑜《纪念罗克汀先生诞辰80周年》,有删改) 相关链接:

罗克汀先生(1921-1996)半个世纪来的学术研究道路,是同他孜孜不倦的哲学探索分不开的。他虽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一个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的铮铮风骨。他那种坚忍不拔、勇于创新、尊重科学的态度,以及勇于开拓、知难而上的精神值得世人敬重和学习。他的一生是学者的一生,也是哲学家的一生。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受父亲的影响和在大学时被张粟原和郭大力教授所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深深地吸引,罗克汀走上了革命及哲学探索的道路。

B.从大学时开始,罗克汀对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等各个学科的广泛兴趣,为他的哲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C.多年来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使罗克汀深切体会到,重视资料,长期全面地、深入地积累资料,并正确运用资料是极其重要的。

D.罗克汀认为学者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应把人类认识史、自然科学史等的分析同阶级分析相结合,并且不能只研究一个流派,要注重主要流派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根据第一段内容可知“受父亲的影响”的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非“走上了革命和哲学探索的道路”,此处曲解文意。

答案:A

4 5.罗克汀能成为一代哲学家,除了得益于是其正确的治学方法外,还受哪些因素影响?(4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角度思考。从外部原因的角度分析,一个人要成为一个领域的翘楚应该有老师的引导,罗克汀走上革命和哲学探索的道路得益于张粟原和郭大力两位教授;当然更多的还是内部原因,比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坚持等,而罗克汀区别于他人的还有他相关的哲学教学经历以及他勇于开拓的精神等。

答案:①师长的引导。②自己的兴趣。③广泛的知识积累。④教学、研究的经历。⑤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尊重科学的态度。(每点1分,答出四点即可) 6.结合文章,概括并简要分析罗克汀在哲学探索道路中的治学方法。(5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重把握罗克汀在哲学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如第三段,主要表述了罗克汀钻研马列主义哲学和数学史等,通过自学和钻研,发表哲学论文和出版书籍;第四段,罗克汀贯彻坚持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把它应用到现代西方哲学研究中来创新;第五段,写罗克汀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对哲学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一段,写他研究哲学的具体方法等。

答案:①依靠自学和个人独立钻研。②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③在广博的基础上精深。④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资料做实事求是的、全面的、具体的分析。(5分,每点1分,答全给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他在危机面前更强大

赵 健

①有经济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危机之于企业就如同疾病之于人生,是无法避免的。有的企业会在“疾病”的冲击下轰然倒塌,而有的企业则会经过“救治”而完好如初,甚至更加强大,毫无疑问,马云领导的阿里巴巴正属于后者。

②众所周知,中国互联网曾经历过一次最严重的危机。在那一次危机中,绝大多数网络企业都曾受到冲击,资金快花完了,投资也没了,更找不到所谓的赢利模式,很多网站都因此而倒闭。可就在这么危急的时刻,马云及其团队没有放弃,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显示了极强的化解危机的能力。

③面对互联网的寒冬,马云当机立断,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撤站裁员,启动了后来被马云称作“回到中国”的战略收缩。这次撤站裁员进行得可谓惨烈至极,但也暂时化解了阿里巴巴的寒冬危机,为其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但随之而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次撤站裁员使阿里巴巴员工士气大落,公司会不会就此走向衰落?这成了许多员工的心病。

④就在这个危机四伏的时候,在首席运行官关明生的协助下,马云在阿里巴巴内部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做了三件大事:“延安整风运动”——给员工灌输价值观,“建

5 立抗日军政大学”——培训员工,“南泥湾开荒”——提高销售人员能力。

⑤此外,为了保持企业价值观的延续性,马云还特意在阿里巴巴内部推行师徒制,新进职员都会得到指定师傅的帮助。师傅通过言传身教,让这些“毛头兵”迅速地成长成熟。

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一系列的危机公关,使阿里巴巴员工的士气得以迅速回升,上下一致,士气高昂,共渡难关,终于有惊无险地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而2003年那一场让举国上下陷入恐慌的“非典”危机,则再一次彰显了马云化解并利用危机的超强能力。

⑦当时,阿里巴巴一位外出广州公干的员工在回到杭州后,被确诊为“非典”患者,而阿里巴巴本部也迅速被杭州市政府列为重点防范对象。消息传开后,本部大楼里的员工纷纷外逃回家。到了第二天,公司的办公区域被完全封锁,员工也都被隔离在家。阿里巴巴面临随时瘫痪的危险。

⑧就是在这样的四面楚歌中,马云不仅没有被“非典”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击倒,反而化危机为转机,在危机中抓住了大商机,在危机中实现了大飞跃。他先亲自给员工们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道歉信,以示安慰和鼓励,激起了员工的斗志;再改集中办公为分散办公:员工们在各自家中工作,公司领导则在网上遥控,实行网上指挥,网上管理。另外,他还利用人们由于传统的销售渠道封闭而将视线转移到互联网的时机,大力推行电子商务,试验网上生存网上交易,同时为客户化解了危机,一举把互联网产业从冬天带到了春天。

⑨企业家如何生存和取得成功,这其中存在多种因素。眼光、境界、智慧、谋略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有时候,意志、韧劲、抗挫折能力、化解利用危机的意识,才是最重要的。

⑩关于如何在危机中坚持下来,马云这样说道:“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非典”期间,在阿里巴巴的员工中有被确诊的病人,其他人被隔离,马云则利用此次危机,试验网上生存网上交易,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B.面对危机,马云当机立断,进行了全球范围的撤站裁员,为阿里巴巴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使公司彻底摆脱了“寒冬”。

C.本文是一篇以马云为传主的人物传记,文章用平实的语言,表现出了马云化解并利用危机的超强能力,这也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D.作者认为,两次巨大的危机,不仅没有使阿里巴巴轰然倒塌,反而使它更加强大起来,这是真正的英雄才能够完成的伟业,因而,马云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解析:B项,“使公司彻底摆脱了‘寒冬’”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暂时化解了阿里巴巴的寒冬危机”。

答案:B

6 8.马云是如何带领自己的团队度过互联网最严重的危机的?请概括说明。(4分) 解析:概括信息题最重要的是找准答题区域,文中所写危机是两次,题干要求分析的是“度过互联网最严重的危机”。

答案:①宣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撤站裁员,暂时化解了危机。②掀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③在阿里巴巴内部推行师徒制。

9.从马云所说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解析:开放性题目观点要明确。解答本题,既要能从文中找到明确的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结合自己的体验。

答案:①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勇于面对。在“中国互联网曾经历过一次最严重的危机”的时刻,马云不是无奈地放弃,而是积极地面对。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也要去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消极等待。②坚持才能看到后天的太阳,中途退出,是无法成功的。马云在拓展互联网事业中一直坚持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方法,巧妙而有效。③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我们都要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2分)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同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百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做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绘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其

7 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了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邓叔群认为,水利和林、牧之间具有密切关系,要根治黄河水患,就必须三者并重。为保持黄河上游水土、减轻下游灾害,他提出了森林生态平衡理论。

1948年,邓叔群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随后,中央研究院要求全体高级研究人员迁往台湾或去美国。他不仅自己明确表示决不离开,还动员其他同事共同抵制。他对家人说:“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要为民族富强奋斗终生。我绝不跟腐败的国民党去台湾,也不去美国。”其实在他内心深处,对共产党抱有希望和向往,愿与民族同甘苦、共命运。后来,他早年的学生沈其益受东北解放区领导委托,特地到上海动员他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欣然接受邀请,并在半年时间内,带病编写出一整套林科大学的教材纲要。作为沈阳农学院创建总指挥,他辛勤工作,调度有方,快速、高效地完成了建校任务。

邓叔群生活简朴,不图物质享受。新中国成立后,他把抗日战争前在南京购建的花园洋房捐献给国家,还三次主动提出减薪。抗美援朝时,他将自己的积蓄捐作军用。1960年,他受林业部委托,举办森林病理学培训班,为各省培训出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培训结束后,他谢绝巨额酬金,只留一张结业合影作纪念。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祖国的需要出发,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科学报国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真菌学先驱——邓叔群院士》) 相关链接:

①邓叔群(1902-1970),中国真菌学家。福建福州人。曾任岭南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任沈阳农学院和东北农学院副院长、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主要著作有《中国的高等真菌》《中国的真菌》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自幼被外祖母严氏收养。她教我劳动,晓我勤俭,并以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的事迹勉励我;教我做人要坚贞不屈、清正廉洁、光明磊落,这一切促使我从小就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奋斗终生。

(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邓叔群》)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为国争光。

B.考虑到岭南大学开学在即,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当即回国,全然不顾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

8 C.邓叔群采集、鉴定的中国真菌标本,填补了世界真菌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本人也因为在真菌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而得到世界同行认可。

D.抗战时期,邓叔群与助手开展森林勘察,其研究成果不仅支持了当时的大后方建设,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解析:B项“邓叔群听从导师的建议”的说法不正确,导师“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答案:B 11.邓叔群不愿意去台湾,也不去美国,而欣然接受邀请去东北筹建农学院。他这样做,既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分) 解析:“现实因素”在文章的第5段,“思想基础”在文章的第5段及“相关链接”②。 答案:现实因素:①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现实使他深感失望,②东北解放区领导尊重人才的诚意使他深受感动。

思想基础:①从小受外祖母影响,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为榜样;②不忘自己是中国人,愿为中华民族富强奋斗终生。

12.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解析:回答时应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到描写邓叔群“爱国”的“突出表现”的相关语句,再归纳概括。

答案: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

第二篇: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传记阅读5综合性选择题突破限时训练

综合性选择题突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潘建伟:量子世界的“中国耕者”

李陈续 刘爱华

①从读本科时与“量子”结缘,今年45岁的潘建伟已经与“量子”打了二十多年交道。本科毕业后,潘建伟继续在校攻读理论物理硕士,方向是量子基本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潘建伟认识到,量子理论中的各种悬疑需要尖端实验技术才能验证,于是硕士毕业后他选择了去代表世界研究水平的国外高校留学。

②1996年,他来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导师塞林格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我要在中国建一个和您的实验室一样的世界领先的量子光学实验室。”一年后,潘建伟与同事一起在《自然》上发表了首次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学术论文,这个成果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并入选《自然》“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③此时,量子信息已被国际科技界预见为会对未来信息技术和人类社会生活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新兴学科。2001年,潘建伟得到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金支持,在导师张永德教授和近代物理系同仁的支持下,从零开始组建实验室。潘建伟像“候鸟”一样,一边回到欧洲继续从事合作研究,一边指导国内的研究生建立实验室。2004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他们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成果。这一成果同时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的国际物理学重大进展,这在中国科学家中还是第一次。

④在快速推进国内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潘建伟继续在欧洲从事冷原子量子调控方面的学习与合作研究,并通过从国内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选派学生到国际先进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这方面的研究力量,完成了光与冷原子量子信息技术方面至关重要的人才和技术原始积累。潘建伟的人才布局,从中国科大起步,分别辐射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德国马普量子光学所、瑞士日内瓦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他积极进行着人才的分众深耕。

⑤2008年,潘建伟团队整体回归中国科大,以陈宇翱、陆朝阳、张强、赵博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学者组成了强大的研究阵容。从2004年开始,这个团队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实现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首次实现八光子薛定谔猫态,利用八光子纠缠首次实现拓扑量子纠错„„《自然》杂志在报道潘建伟团队的成果时评价:“在量子通信领域,中国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由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发展成为现在的世界劲旅,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⑥“科学家要做原始创新,为国服务。”潘建伟有着明确的科研路线图:从初步实现局域的量子通信网络,到实现多横多纵的全球范围量子通信网络,以保证信息传输的绝对安全;通过量子计算研究,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有效挖掘;通过量子精密测量研究,实现新一代定位导航„„

⑦早在2008年秋,潘建伟团队就在合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光量子电话网,实现了“一

1 次一密”加密方式的实时网络通话,建成真正做到“电话互联互通、语音实时加密、安全牢不可破”的量子保密电话网络系统。2012年和2014年,潘建伟团队分别建成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网络“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和“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这标志着大容量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已经成熟。2012年底,潘建伟团队的量子通信装备在北京投入常态运行,为十八大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⑧2014年1月,依托于中国科大研究力量,中科院成立了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同时通过整合院内相关研究所和南京大学、国防科大等高校的优质资源,在教育部支持下成立了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潘建伟同时担任了这两个中心的主任。他说:“我们希望能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贡献。”

⑨目前,千公里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工程“京沪干线”项目正在稳步建设,将于2016年年底前建成连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同时,潘建伟团队牵头实施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将于2016年发射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旨在实现高速星地量子通信并连接地面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我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

(选自2015年6月2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潘建伟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大容量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已经成熟,其量子通信装备为十八大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B.2001年,潘建伟仅凭一人之力,从零开始组建实验室。一边回到欧洲继续从事合作研究,一边指导国内的研究生建立实验室。

C.第六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文潘建伟团队整体回归,组成强大研究阵容,为国效力,引起下文对潘建伟团队工作成果的实际运用和发展前景的介绍。

D.潘建伟量子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保证信息传输的绝对安全,实现对信息的有效挖掘,实现新一代定位导航。

解析:B项,“潘建伟仅凭一人之力”有误,他“得到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金支持,在导师张永德教授和近代物理系同仁的支持下”组建实验室。

答案:B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潘建伟在硕士毕业后选择到国外高校留学,主要原因是中国在量子理论研究方面比较落后,缺少验证量子理论中各种悬疑的尖端实验技术。

B.潘建伟与同事一起在《自然》上发表的首次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学术论文,在量子研究领域影响深远,他因此被称为量子科学的开山鼻祖。

C.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实现了许多个“首次”,《自然》杂志在报道这一团队的

2 成果时称,他们的研究已领先于欧洲和北美。

D.潘建伟团队在信息安全传输方面颇有建树,他们的量子通信装备已在北京投入常态运行,并为国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

E.中国量子科学研究起步虽晚,但成就斐然,许多成果已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在潘建伟团队和中科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广域量子通信体系也将很快建成。

解析:B项,原文只是说“这个成果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并没有说潘建伟被称为量子科学的开山鼻祖。C项,原文说的是“将领先于欧洲和北美”,此项将未然说成已然。E项,“我国广域量子通信体系也将很快建成”说法不准确,原文是说“将于2016年„„旨在„„初步构建我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

答案:AD 3.潘建伟成为中国量子科学领军人物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解析:本题要求探究潘建伟成为中国量子科学领军人物的原因,这就要求考生对潘建伟的思想品质、个人追求、奋斗过程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他的思想品质,可以从潘建伟的话中分析得出。他的个人追求和奋斗过程,从他的行为事迹中不难得出。

答案:①有赤诚的爱国之情。潘建伟认为科学家要为国服务。②认定目标,坚持到底。留学之初,他就已经有了在国内建立先进实验室的梦想,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③建立并领导一个优秀团队。潘建伟通过从国内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选派学生到国际先进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这方面的研究力量。④不断开拓与创新。他认为“科学家要做原始创新”,带领团队开创了中国量子科学的许多个“第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凡·高:情之热烈,心之悲悯

丰子恺

凡·高幼年的生活,只是亲近田园的自然。他的性格从小是阴郁的,沉默而寡言笑。他的身材矮短,背脊稍向前屈。头发带红色,额上多皱纹,颜貌古朴,显然是一个富于冥想而内心深刻的人。八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向一个美术家的助手索得一块黏土,拿来塑成一只小象,手法非常精巧,犹如学过雕塑一样。又有一天他看见一只花猫跳上庭中的苹果树,就在纸上描出它的活泼的姿态,笔致非常灵动。然而他这成绩不是技术的产物,乃热情的产物。他向来不习雕塑与绘画,一旦心有所感,形象就会得心应手地产出。他一生并未受过正式的绘画的基本教育,他的杰作都是随感兴而产出的。这特点从小就已显露。

凡·高有一颗强烈的宗教心。他在比利时的时候,已曾把所见的不能忘怀的情状,用真挚的态度描表为绘画。作业中的坑夫、小舍前的男子、拾石炭屑的女子„„题材类似米勒而盛情比米勒更为激烈。

自从父亲带他从比利时归家之后,虽然他的身体离开了那苦难的群众,然而他们的悲惨的幻象时时显现在他的眼前。“用绘画来表现!”这念头崛起在他的胸中。从此他把自己的全

3 身奉献于绘画——其精神完全与从前的奉献于苦难的群众一样热烈。

不但父母亲不欢喜他描画,画布与颜料的钱也没有着落!在父母看来这不过是浪费。因为他的作画,完全不晓得迎合俗众的心理,完全抛却利害得失的念头,只晓得追求他的“真实”。家庭的圆满和爱,从此有了缺陷,终于使凡·高不能再留在家中了。

凡·高飘然地逃到海牙,用他犀利的眼光,赏识其地的风物,又批判来自诸画家的艺术。他对于米勒尤其富有崇敬之情,因为他与米勒同是用了宗教的敬虔的态度而进行画家生涯的。

他就作一幅素描,题名为《悲哀》。画中所描的,是一个病弱的女子把脸孔隐在两手中,俯伏在膝上哭泣。枯草一般的黑发垂在她的颈与肩的没有光泽的皮肤上。阳春已到人间,她的脚下有嫩草萌芽着,她的旁边有果树开花着;然而在她如同看不见,只管哭泣、叹息。

这画的模特儿,是一个抚育五个无父的小儿的伶仃孤苦的母亲。她每天叩访画家的画室,为他们当模特儿,拿所得的钱来养活六条性命。凡·高有一次雇用她,听她诉说了她的长而悲惨的故事,热情的宗教徒兼画家十二分地感动,决意要为她减却一点苦恼。他慷慨地允诺这女子,从明天起,由他担负她家六口的生活费。于是,凡·高又将陷入像在比利时时候的穷困了。

父亲得知了这消息,亲自来海牙探望儿子的情形。就和在比利时一样,带了他一同归家。

新迁居的小村是织工所集居的村落,富有特别的诗趣。低矮的房屋,宽广的农场,夹道的胡桃树。有质朴的村人、园丁、农夫,劳动者们憧憧来往于其间。

这些于凡·高都是美妙的题材。他每天朝出晚归,没有片刻的休息,为了采择画题,不问路的远近。普通人所欢喜的事物,往往是他的好题材。贫苦的人、拙陋的人,在他看来反觉得可爱。他能用同他们一样的朴素的调子,和他们攀交,请他们做模特儿。他对于模特儿,不但从丰报酬,遇到小孩子或老人的时候,又备糖果、烟草,亲切地款待他们。

他在家里吃饭的时候,常常对着日间所描的画,一面端详,一面咀嚼。有时对着画出神。他的心中、眼中,只有画;口中咀嚼的是什么东西?他自己也不知。家族的谈话转到了关于文学的问题上,他就兴致勃勃地参加,而且见解很高。他的论调能使全家的人倾听。

他的作品源源地产出。他所选的题材,第一是劳动者。他对于劳动者一向有好感;从比利时归来以后,这好感更深,疲劳的人、忧愁的人、病苦的人,一直不离开他的脑际了。他的初期的作品,大部分是劳动者生活的深刻的表现。一切上流社会的人物,他都不描。因为他的心一向不被牵引向上流社会的方面。又因为他的经验范围限于下层阶级,对于下层生活的风俗、习惯、气质,都有彻底的理解。他用急迫的态度来描写他们。不但表现他们的外部的形态,同时又描出他们的内部的生命。

这倾向达于顶点的时候,他描出一幅代表性的作品,题名曰《吃马铃薯的人》。北方特有的阴暗而污秽的农家的内部,一天的劳动完了之后,男女五个人围着食桌,啖马铃薯,酬

4 偿他们的一天的辛劳。这可说是他当时怀抱的露骨的表现,是他的荷兰时代的代表作品,他的全生涯的纪念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比利时归家之后,那些苦难群众的悲惨的幻象时时显现在凡·高的眼前,他用真挚的态度把不能忘怀的情状描表为绘画,把自己的全身奉献于绘画。

B.凡·高和米勒都是以宗教的敬虔的态度作画,并且两人的作画题材相似;凡·高对米勒怀有崇敬之情,而且对绘画投入的盛情更激烈。

C.父亲两次在凡·高陷入穷困之时带他一同回家:第一次是他在比利时时,第二次是他在海牙担负起一个模特儿一家六口的生活费时。

D.凡·高的作品都是表现下层劳动者的生活的,他的生活经验范围也仅限于下层社会,他对下层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气质都有彻底的理解。

解析:D项,“都是表现下层劳动者的生活的”错,原文中说的是“他的初期的作品,大部分是劳动者生活的深刻的表现”。

答案:D 5.请简要概括凡·高在绘画领域能取得成就的原因。(4分) 答案:①对绘画充满兴趣和热情。他从小喜爱绘画,并对创作充满激情,为了绘画,不辞辛劳。②对生活敏感度高。他以独到的眼光欣赏生活中的风物,将所见所感付诸绘画,态度真挚,用心描绘。③坚持自己的爱好并为之不懈努力。家人不喜欢他绘画,绘画所需的物质条件也不充足,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旧坚持自己的爱好。

6.人们评价凡·高是一个有“草根”情结的画家,文中哪些事例表明了这一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案:①关注“草根”。他在比利时时,把所见的不能忘怀的情状,如坑夫、小舍前的男子、拾石炭屑的女子等,用真挚的态度描表为绘画。②牵挂“草根”。从比利时归家后,那些苦难的群众的悲惨的幻象时时显现在他的眼前,他决定全身奉献,“用绘画来表现”。③同情、资助“草根”。在海牙,他对他画作的模特儿——一个抚育五个无父的小儿的伶仃孤苦的母亲慷慨援助,担负其一家六口的生活费。④走进“草根”的心灵深处。他乐于和底层的人们相处,并亲切地和他们交流,热情地招待他们,在画作中不但表现他们的外形,还描出他们内部的生命。(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三篇:《秋思》文本解读上传百度文库

秋风起 思乡切 传家书 诉离愁 ——《秋思》文本解读

秋风瑟瑟,秋意浓浓。金秋时节,花谢、草枯、大雁南飞,落叶化作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是呀,落叶要归根,家人要团聚。鸿雁能传情,家书能否带走我的思念?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解读的是“秋风起 思乡切 传家书 诉离愁”的《秋思》”。(出示全文)

一、人生沧桑诗作来伴

张籍,唐代中后期诗人。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至和州,访张籍。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荐张籍,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遭受病痛折磨的张籍漂泊在外,精神上的寄托便是以诗作为伴,他的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 如《采莲曲》《江南曲》。

二、思乡心切家书来传

自古以来,“思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思乡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怀。见秋而生乡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变的题材。张籍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一生飘浮,以诗为伴。又是一年秋风至,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的他望着萧瑟的秋风,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十年了,未曾回家的张籍孤独而居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起,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但是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在张籍的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信息不通,家书就是诗人与家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啊!这封价值抵千金的家书,他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思念都化成文字,(复恐匆匆说不尽)在发走之前,又担心自己还有些许遗漏,于是(行人临发又开封)。

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不仅仅是信,它还带走了张籍的心„„

在《秋思》里,张籍的思念是那封抵万金的家信,就是这极平常、极平淡的事物、动作,却承载着一种不平常、不平淡的思念之情。难怪王安石会这样评价:“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读诗悟诗产生共鸣 《秋思》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根据单元目标、学情、我确定了《秋思》的教学目标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

首先我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诗中的“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而“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我引导学生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再出示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接着出示张翰的诗作,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 。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通过多种形式读、理解感悟诗意,想象诗境后,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深入领悟诗人浓浓的乡愁。最后挑疑: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

或许若干年后,学生中的一些也可能成为游子,他乡见秋风,《秋思》来解愁;或许秋风一起,北雁南飞,我们也会触景生情,感慨颇多。愿我们一切都安好!

第四篇:实用类文本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实用类文本的概念、分类: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1、传记,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手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具有真实性、文学性、时代性等特点,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2、新闻,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所作出的及时,客观,准确,简洁的报道,它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文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受众性的特点。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访谈。

3、调查报告,是对社会上某一个问题或事件进行专门调查研究之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

4、科普文章,通过科学浅显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介绍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揭示科学原理,帮助人们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文章为科普文章。它既可以对科学原理加以解说,也能对某种现象进行科学探索。

二、新课标《考试大纲》中实用类文本考点归纳: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6)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7)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8)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9)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传记类文本

一、定义和分类: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迹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性情、品格、成就,表达出对传主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一般以时间为线索,采用顺叙的手法。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根据篇幅的长短,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根据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学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

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则记叙与评论各半,叫评传。评传是由传主、本事、作者的思考与评析三要素构成。“传要真实,评要中地”是评传的基本要求,它也是高考的重点。

二、传记的特点:

传记属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这两个特点。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因而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合,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传记的阅读要求:

①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②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③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④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⑤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文阅读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 2 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3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答案: D(“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文中并没有此意)

2、对第⑤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B、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徽因的人生角色都是完美的,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

C、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 D、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答案:A(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3.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6分)

答案:三个方面:①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她的巨大凝聚力: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

4.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成为“树”后的具体表现。(6分)

答案:“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具体体现: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

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 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花”、“树”的喻意各1分,具体表现4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四、传记阅读方法

1、如何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 【学霸笔记】

2、如何分析专辑的语言特色、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3、如何解答传记的探究题

新闻、访谈类文本

一、定义:新闻是借助各种传媒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访谈等。所用到的材料有三类: 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文体特点

新闻和通讯具有真实性、即时性、文学性等特征。它们是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的报道,而这些事件首先必须是真实的。新闻和通讯所涉及的事件必须是新近发生的,快速和及时往往是其时效特征。在通讯中,真实性往往和强烈的现场实感、具体可感的细节结合,这就要求适度运用文学手法。新闻和通讯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叙述、描写、渲染等。

三、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评论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和电视最常用的新闻类型,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现象、新成就。

1、消息:新闻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1)特点:(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一个中心,叙述重点内容。

(2)要素:消息(也叫新闻或报道)有五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 (3)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引题(标)、正题(标)、副题(标)。引题一般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是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往往是对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往往包括人物(或单位、事物等)和事件即可。

②导语: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包括新闻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7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一般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叙述,或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新闻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紧扣主题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 用,或对发展趋势作预测,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等。

(4)消息的写法: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 后说次要内容。

例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通讯(新闻报道):通讯和消息都属于新闻体裁,都具有新闻性,强调所报道的人和 事,有新闻价值,必须真实。它们的区别在于: (1)报道详略不同:消息概括,一般只注重报道事实本身;通讯具体, 往往从不同 的角度侧面进行全面挖掘。

(2)写作手法不同:消息注重讲清事实本身,语言平实,文学性弱; 通讯的常用叙 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文学性强。

(3)结构方式不同:消息一般为”倒金字塔”式;通讯则可以为纵式,横式等其它文学性结构样式。

(4)时效性不同:消息时效性强,通讯时效性相对较弱。

通讯主要有人物和事件通讯。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取材时,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段着重写人 8 物的某个侧面,一般以写人物的“行”为主。

事件通讯是以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3、新闻特写:一般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事实和主题的新闻体裁。

(1)特点: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场面)与人物,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如同身临其境。

(2)种类: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人物特写,再现人物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例文: 时代需要最可爱的人

——记著名作家魏巍同李国安会见

一双写英雄的手和一双紧握钻杆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28日下午,76岁的老作家魏巍在他的寓所会见了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模范团长”李国安。老作家握着李国安的手高兴地说:“你的事迹我都看了,很感人。你是改革开放年代的英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人向钱看,有人说空话,你是无私奉献,为老百姓办实事,扎着‘钢围腰’一步一个脚印,走的是新的万里长征。我们的时代需要你这样最可爱的人。”“老首长,我从小就读了您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是在志愿军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起了老前辈,想起了舍生忘死的志愿军英雄。”李国安崇敬地对魏老说。

看着挂满军功章的李国安,魏老若有所思。一会儿,他感慨地说:“6年前,我的一个老朋友也坐在你这个位置,他叫李玉安,是‘活烈士’,是战争年代的英雄;你叫李国安,是和平时期的英雄。你们都是英雄,是两个时代的英雄。你们都在实践我军的宗旨,都是最可爱的人。”李国安说:“谢谢老前辈的鼓励,我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谦虚谨慎,为人民办更多的实事,为人民再立新功。”

离别时,魏老将自己撰写的们《地球的红飘带》一书和一幅亲笔题词交给李国安,上面写着:“李国安同志:你是和平建设年代最可爱的人。”

4、访谈:因某个人物、事件或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分为人物访谈和事件访谈两种《艺术人生》、《鲁豫有约》多数是人物访谈,《焦点访谈》多数是事件访谈。

记者与被访人物的对话过程构成访谈的主体,一般分为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开头部分要关注记者如何营构谈话气氛,如何吸引对方的谈话兴趣、引 9 入主题。主体部分要关注谈话进程的变化,分析记者的设问技巧,分析记者如何把话题拓深、拓广,被访人物的言语技巧和谈话内容。善于从被访人物的言语内容中看到人物的个性、思想、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结尾部分要关注结论性话语。

5、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一般是对最新的事件,或者热门话题进行艺术加工,形象生动的展现给读者面前。是一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思想性。

6、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属议论文的范畴。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鲜明的思想性和广泛的公众性。夹叙夹议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法。关键是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即作者的观点、态度;把握作者论证运用的相关材料;把握作者论证分析的思路和结构。 例文阅读

(一)“她只能活七小时”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人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忙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立夏,两岁,先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汇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几乎不能找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救援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

10 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宝贵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查理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他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松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解答提示】(1)表明小女孩生命危急,时间紧迫,(2)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3)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体现人们的仁慈的爱心;(4)给读者以时间紧迫的阅读感受。

2.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解答提示】“你们”指帮助获得青霉素的博士、记者和警察们,进行电话寻找,协调各个部门,迅速找到青霉素,快速运到医院,这是医生做不到的。

11 3.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

【解答提示】将青霉素称为“仁慈的东西”,应为它能救小女孩的性命;将车称为“仁慈之车”因为它快速运来了药物,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即将得救的喜悦,对人们的爱心的赞颂。

4.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答提示】(1)对生命的尊重,(2)世间有大爱,(3)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注意注释的作用。

(二)泳池里的顽童--菲尔普斯

杨澜:你应该有很好的心态,所以你睡觉时就一定会睡着。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也如此吗?

菲尔普斯:我在任何地方都能入睡,这对比赛选手来说是最大的优势。我热爱睡觉,我总能睡着,这一点不是问题。

杨澜:由于转播的原因,比赛定在上午,有许多运动员对此颇有怨言,你也有类似的抱怨吗?

菲尔普斯:我对此毫无怨言,毕竟这是奥运会,能有机会参加奥运,为你的国家而游泳,为你的祖国而参赛,安排在什么时候,对我来说都无所谓。我什么时候都可以游泳,如果要我早上十点起来参加奥运会金牌的角逐,我也没有问题。我会准时起床,很自豪地穿上衣服,尽全力比赛,为祖国争光。

杨澜:听说你学习游泳的初衷是为了治疗多动症,你妈妈想通过这个来释放你过剩的精力?

菲尔普斯:的确是这样。在体育场的游泳池里,我会觉得非常放松,无拘无束,通过释放自己的力量去获得快乐。最终我摆脱了多动症,我现在没事了。

杨澜:是什么让您意识到,你就是为游泳而生的呢?或者为自己设立了作为职业游泳选手的目标?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菲尔普斯:可能是在2001年,在我创造了第一个世界纪录时。在那一刻我觉得,可能会发生一些很特别的事情。之前我已经参加过奥运会了。但是在那以后,我才觉得有些不同了。

杨澜:你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是在2000年的悉尼,你那时才15岁,不过还是拿到了第五名的成绩。你第一次的奥运经历感觉如何?

12 菲尔普斯:那是我第一次出国,第一次随国家队出战,也是我所经历的第一个国际比赛,我才15岁而已。游泳馆里有很多人,澳大利亚在尖叫,整个泳池都好象在震动,在轰隆作响,因为他们的尖叫声太大了。我其实没有真正准备好参赛。但那也是一种经历,从中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当我只拿到第五名时,我非常失望。但是六个月后,我便创造了我的第一个世界纪录,因为我有那个实力,我准备好了。

杨澜:有比拿金牌更重要的吗?在雅典奥运会,如果你不坚持要跟索普在自由泳上一决高下,你可能还会多获一块金牌。

菲尔普斯:我喜欢的事情之一,是跟世界上最优秀的人一起比赛。在200米自由泳上,几乎最好的选手、游的最快的选手都参加了。我想跟他们竞赛,我从来没有放弃,尤其是在游泳上面。

杨澜:这就是超越金牌的东西吗?

菲尔普斯:我只是想和最好的选手进行比赛。

杨澜:我想这就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在吧!你最大的对手是谁?

菲尔普斯:不能说是某个特定的人。全世界有这么多人跟我从事同样的游泳比赛,我在和这么多人竞争。我在和全世界最优秀的选手竞争,这是我最喜欢的,它让我更为强壮。

杨澜:你的床头或你的储物柜里还有他们的照片吗?你不需要看到他们来鼓舞你的斗志吗?

菲尔普斯:我的确需要有人给我指引奋斗的方向,我会特别标注出来,放在一个我能天天看见的地方。几年前索普觉得不可能在一次比赛中拿到七枚金牌,菲尔普斯做不到②。这些话都被我特别标注出来,然后贴在我的储物柜里,无论什么时候打开我的储物柜,我都可以看见它们。

杨澜:你刻苦训练是大家知道的,甚至在圣诞节也是如此。

菲尔普斯:成长要付出代价的。我放弃了(很多娱乐)。

杨澜:大家都在分析你的身体条件,说你的胳膊、腿、脚、手、你的水感等等,你自己觉得是什么能让你这么优秀呢?

菲尔普斯:我猜是因为我有游泳的天赋吧。上天给了我这种天赋,给了我意志力。我觉得从我父母那里遗传了许多特性,还有我的个性,我是个很勤奋的人,我很执着,我讨厌失败,为了达到目标我会尽全力。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有了我的这些成功。

杨澜:你酒后驾车事件是怎么回事?

菲尔普斯:那是我犯下的一个错误。它对我人生有很大改变。这也是一次人生教训吧。我现在有了很大改变,从那以后,当我跟朋友们在一起时,我就会阻止他们中的一些人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我能帮他们一把,我就会觉得这算是成功,因为我能帮助他们。

杨澜:这也是一种成长经历吧。

13 菲尔普斯:从

18、19岁的少年,到22岁的大人,我已经独立生活了,有了自己的房子,自己做饭,生活完全不一样了。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对我不无裨益。

杨澜:每个人都期待你打破施皮茨在1972年创造的世界纪录!③

菲尔普斯:但是我有很多目标,而且这些目标都很高。我只想做菲尔普斯第一,而不是施皮茨第二。我想做前人没有做的,对这项运动来说是全新的东西,这才是我的目标。

杨澜:听说你12岁参加一次比赛时把泳镜扔了?

菲尔普斯:是的,我扔了。

杨澜:是因为输了吗?

菲尔普斯:我不记得为什么了。那时候我的脾气很大,经常发脾气,不过我现在已经不这样了。我从小时候犯下的错里,吸取教训。

杨澜:事后教练说什么?

菲尔普斯:他说你不能这样做,这么做是错误的。所以我改变了很多,从错误中学会了改变。 (选自《杨澜访谈录》,有删节)

【注释】①美国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人夺得八枚金牌,创造了游泳史上的奇迹。这是他在获得第八枚金牌后接受的访谈。②雅典奥运会前,澳大利亚运动员索普曾多次表示菲尔普斯不可能在雅典奥运会夺得7枚金牌。③施皮茨是美国著名的游泳运动员,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创造了奇迹,一人独得7块金牌,并创7项世界纪录。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的记录被菲尔普斯打破了。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菲尔普斯小的时候患有多动症,让他学习游泳,是他母亲为治疗他的病症而想出的对策,用以释放他过剩的精力,这使他后来变得很强壮。

B.菲尔普斯在15岁时就代表国家参加了2000年在悉尼举办的奥运会。雅典奥运会时,虽然他只有19岁,但却已经是第二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了。

C.在雅典奥运会上,菲尔普斯执意要求参加200米自由泳的比赛,为的是要跟索普在这个项目上一决高下,结果却败给了索普。不然的话,他还会多获得一块金牌。 D.渴望金牌、渴望与世界最优秀的选手进行最出色和最完美的比赛,为此,菲尔普斯把索普否定自己的话写下来贴在储物柜里,来激励自己,鼓舞自己。

E. 和大多数人一样,菲尔普斯的成长也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他也经历过失败的痛苦,也经历过人生的教训。可贵的是,他能够在犯下的错里吸取教训,不再犯错。

AD

14 2.菲尔普斯由一个水池里的懵懂顽童,到在北京奥运会上独揽八枚金牌,成为一个传奇。他的成长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请概括说明。(4分)

①小时候为治疗多动症,释放过剩的精力而学习游泳。②15岁参加悉尼奥运会,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比赛,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③2001年创造第一个世界纪录,并开始感到自己是为游泳而生的。(或者:为自己设立了作为职业游泳选手的目标)④从雅典奥运会开始走上了通向巅峰之路。

3.菲尔普斯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他具有体形、肌肉等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外,纵观全文,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促使他成功。(6分)

①在比赛时具有良好的心态②有为国争光的使命感或荣誉感③目标高远,要做前人没有做到的④刻苦训练,意志顽强⑤能从错误中学会改变⑥热爱游泳,在游泳池里能获得快乐⑦渴望与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竞争⑧个性执着,有强烈的求胜意识,为达到目标竭尽全力。

4.菲尔普斯在访谈时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我不无裨益。”请结合菲尔普斯的成长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要点:在失败中吸取教训调整心态,从错误中学会改变。(观点2分,结合文章分析阐述4分。

四、新闻阅读解题方法:【学霸笔记】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评价类

3、探究类

调查报告

一、定义:报告就是根据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来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书面报告,它通常反映重大事件、新生事物、突出的典型、重要的经验和严重的问题。另外,调查报告的叙述方式,惯用第三人称。

二、文体特征:

(1)社会性。调查报告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客观地反映社会情况和问题,调查报告所总结的典型经验,对社会各方面具有指导意义;调查报告所揭露的问题对社会各方面具有警戒作用;调查报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人民的愿望,能鼓舞人们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信心百倍的争取胜利。

(2)针对性。调查报告总是针对某一种思想倾向,具体实践或实际问题而写作的,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和思想倾向.作者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在调查报告中泾渭分明,而不是棱模两可。

(3)真实性。任何社会调查的目的都是为了了解客观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规律.调查报告的生命在于用事实说话,材料的真实和准确是首要的.调查报告采用的材料应是经过科学处理和认真核实鉴别的,而不是道听途说的,是具体的,既有点又有面的,而不是抽象的。

(4)典型性。调查报告具有典型性,典型事物最能反映一般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总结某项经验,研究事物的发展趋势而写作的,因此需要恰当的选择典型,探索事物的发展规律,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

三、分类:

(一)情况调查报告。比较系统地反映本地区、本单位基本情况的一种调查报告。这种调查报告是为了弄清情况,供决策者使用。

(二)典型经验调查报告。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总结工作中出现的新经验,从而指导和推动某方面工作的一种调查报告。

(三)问题调查报告。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澄清事实真相,判明问题的原因和性质,确定造成的危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为问题的最后处理提供依据,也为其他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一种调查报告。

四、结构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

▲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主要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

③对比结构。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写。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3.结尾。结尾的写法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18 例文阅读

中国烹饪协会调查报告

记者 窦媛媛

中国烹饪协会日前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期超过30%的餐厅浪费明显减少。在春节长假中,北京市商务委也发布信息称,年夜饭和春节家宴也刮起了“节俭实惠”风气。

菜量“大换小”避免浪费

“姑娘,我们点这些菜够了吧?不会浪费吧?”昨天下午,市民胡先生一家五口到鸿宾楼用餐。服务员的“贴心提示”立刻让他的担心打消了:“您放心,6个人以下的年饭菜品都给您用小盘,当然价格也低,分量减了,保证吃得完。”

按照北京人过年的食俗,年夜饭和过年期间的家宴一定要丰盛,最好是“鸡鸭鱼肉备齐”,还要配上汤、面点和果盘。春节前,餐饮企业响应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春节家宴也打起了“实惠牌”,像鸿宾楼这样“大盘改小盘”的措施就是其中之一。在鸿宾楼,菜量分大、中、小三档,比例是2:1.5:1,小盘菜的分量是大盘一半,价格也按比例减少;凡是6人餐以下所有菜品都用小盘,基本都能吃完。

北京市商务委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京城多家餐厅为“厉行节约”推出了点菜适量提醒、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奖励节约用餐、主动退换菜等服务方式。而中烹协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1.76%的企业张贴了宣传标语,近15%的企业对节约用餐有不同形式的奖励措施。

部分餐企取消“最低消费”

包间设“最低消费”,顾客为了凑单往往多点菜,吃不完就造成浪费,这样的情况与“厉行节约”背道而驰,令许多消费者颇有微词。北京市商务委昨日在市场盘点信息中表示:春节期间,眉州东坡、湘鄂情、倪氏海泰、俏江南、顺峰等知名餐饮企业取消实行多年的“最低消费”,还取消了包间费。

北京餐饮协会会长汤庆顺表示,目前取消了“最低消费”和“包间服务费”的餐饮企业还不多,并且其中不少企业都没有做出“彻底取消”的承诺,很有可能出现反复。“企业设最低消费和服务费是出于经营压力,但更应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标准,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他表示,近期餐饮协会将正式向全市餐饮企业发出号召,呼吁企业共同取消“最低消费”,并一直坚持下去。

超30%餐厅浪费明显减少

中国烹饪协会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一系列厉行节约措施实施后效果明显,近80%企业认为浪费“有所减少”。

据悉,中烹协调查了全国近百家餐饮企业。调查报告显示,近80%的企业表示有不同程度的浪费,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其中27.3%的企业认为餐饮消费中浪费量达20%,这部分企业主要以星级酒店、高端餐饮为主。约80%的浪费来自于公款消费和商务宴请,

19 约20%的浪费是由于团拜会和婚宴,家庭大众消费则很少浪费。

中烹协表示,在中央发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后,近80%的企业认为浪费有所减少,其中超过30%的企业认为浪费明显减少。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数据显示:有60%的餐饮企业在春节前出现退订现象,其中退订率在20%以上的企业超过一成,大多是高端餐饮和星级饭店。举例来说,北京某五星级酒店退订近千万元,某西餐厅聚会下降80%。而以大众消费为主的中低档餐饮企业受影响不大,销售额基本持平,部分中低档餐饮企业营业额有所增长。

(摘自2014年2月13日《北京晚报》)

1.下列对这篇调查报告的内容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近期超过30%的餐厅浪费明显减少,这是因为在春节长假中北京年夜饭和春节家宴刮起了“节俭实惠”风气。

B.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受到了餐饮企业和市民的响应。

C.有61.76%的企业张贴了宣传标语,15%的企业对节约用餐有不同形式的奖励措施,这是中烹协的一项调查结果。

D.包间设“最低消费”,顾客为了顾及面子而往往多点菜,吃不完就造成浪费,这令许多消费者颇有微词。

E.取消“最低消费”和“包间服务费”的行为虽然迎合厉行节约的号召,但是彻底取消这两种消费行为还任重道远。

解析:本题以客观题的方式考查对调查报告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注意重点句子的表述是否准确,注意句子的限制成分。A项,“近期超过30%的餐厅浪费明显减少”的原因不是“在春节长假中北京年夜饭和春节家宴刮起了‘节俭实惠’风气”。C项,“15%”前加“近”。D项,“顾及面子”改为“凑单”。答案:BE。

2.这篇调查报告使用小标题进行行文有什么好处?试作简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标题的作用,解答此题时应该结合平时学习积累时有关的小标题的知识储备来作答,并结合本调查报道的实际情况。

答案:①小标题是对本部内容的概括或总结,便于读者快速的把握调查的结果。②使得这篇调查报告形式新颖别致,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20 3.作者在文中用了大量数字来说明中国的消费状况,有什么目的和作用?试作简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列数字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题也要根据知识储备,结合本调查报道的实际情况。

答案:列举大量数字一方面是为了说明中国还普遍存在着的浪费现象,另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在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浪费明显减少。列举大量数据,有根有据,使得调查更符合实际,更有科学性,给人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让读者信服。

4.读了这篇调查报告,你觉得怎样才能厉行节约?请结合选文和生活实际分条说说你的看法。(8分)

解析:本题带有一定的概括与探究性质,解答此题,既要精心概括选文观点,又要结合社会现实。

答案:①“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人人有责。②取消“最低消费”和“包间服务费”能够厉行节约。③限制公款消费、商务宴请、团拜会、婚宴等是厉行节约的重要举措。④家宴可以“大盘换小盘”,打起“实惠牌”。⑤ 餐厅可以推出点菜适量提醒、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奖励节约用餐、主动退换菜等服务方式,以鼓励厉行节约。⑥政府可以适当监督,并对铺张浪费者给予处罚。(意思差不多即可答对六条即可得8分。)

21

科普类文章

一、定义:通过科学浅显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介绍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揭示科学原理,帮助人们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文章为科普文章,反映的往往是科技、医疗、文化领域的前沿动态。

二、分类: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三类:科技说明文,科学小品和科学小论文。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科学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

三、文本特征: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逻辑顺序包括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常见说明方法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语言要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同时还要做到准确、严密、简洁。

四、阅读方法:

阅读科普文章,要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初中阶段)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高中阶段)

(一)首先把它当做说明文来阅读:

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阅读科普小品文,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理解说明内容。接着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分析文章的关键,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要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必须认真阅读、理解文本内容,尤其要注意仔细揣摩关键词句(中心句、过渡句、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2.理清结构,分析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结构并不复杂(总分、并列、递进)。理清结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思路,更清晰地领会内容要领。科技小品文常用的说明顺序(见上文)阅读时关注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特别是关联词和代词。

3.分析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阅读过程中,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二要看所用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22 4.体会语言特点。

科普小品文以生动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来表达科学的内容。常常采用口语化的语言,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阅读过程中应该关注其语言特点,命题者常会在这些地方设置考题。

5、提取科技信息。

提取文本中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信息比较分散,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提取重点,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力求全面。

(二)当做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科普文章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因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1、关注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疑问等手法。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整体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典雅,或通俗。二是从句子角度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文学性特点。

3、体会情感思想和科学精神。许多科普文章都蕴涵着作者的情感和对于科学的精神态度,体会这些情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

例文阅读

关于进化论的讲演 [英]赫胥黎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儿童故事,名叫“杰克和豆秆”。这是一个关于一棵豆子的传说,它一个劲儿地长,耸入云霄直达天堂,它的叶子伸展成一个巨大的华盖。故事的主人公,顺着豆秆爬了上去,发现宽阔茂密的叶子支撑着另一个世界,它是由同下界一样的成分组成的,然而却是那样新奇;主人公在那里的奇遇,我不去多谈,我现在的探索与这个勇敢的探险者的探索有某些相似之处。我请求你们与我一起,借一粒豆子之助,尝试着

23 去进入一个对许多人来说可能感到奇特的世界。正如你们所知,那个世界是一个简单的、看起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是如果有适当的种植条件,最重要的一条是有足够暖和的温度,它就会非常显著地表现出一种十分惊人的活力。从土中露出地面的一棵小青苗,很快地茁壮长大,同时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并不会像我们在故事里所遇到的那样使我们那么感到惊奇,只是因为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以看到这些变化。

这一植物以觉察不出的步骤逐渐长大,成为由根、茎、叶、花和果实组成的一种既大且多样化的结构,每一部分从里到外都是按照一个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模型铸造出来的。在每个复杂的结构中,就像在它们最微小的组成部分中一样,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能量,协同在所有其他部分中的这种能量,不停地工作着来维持其整体的生命并有效地实现其在自然界体系中所应起的作用。经过如此巧夺天工建立起来的大厦一旦全部完成,它就开始倒塌,这种植物逐渐凋谢。只剩下一些表面上看去毫无生气的、或多或少的简单物体,恰如它由之生长出来的那个豆子一样;而且也像豆子那样富有产生相似的循环表现的潜在能力。

不必用有诗意的或科学的想像来寻求与这种向前进展、又好像是回复到起点的过程的类比。这就像向上投掷出去的一块石头的上升和下降,或者像是一支沿着轨道飞行的箭的进程。或者我们也可以说,生活起初走的是向上的道路而后走的是向下的道路;或者可能更恰当的是,将胚芽扩展成为成长的植物比作打开一把折扇,或者比作向前滚滚流动和不断展宽的河流,而由此达到“发展”或“进化”的概念。在这里和在别的地方一样,名词只是“噪声”和“烟雾”,重要的是对名词所表示的事实要有一个明确而恰当的概念。由此说来,当前的这一事实是永远重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生命并在成长中的植物,从种子的比较简单和潜伏的状态过渡到完全显现为高度分化的类型,然后又回复到简单和潜伏状态。

对这一过程的性质深刻理解的价值在于:它适用于豆子,也适用于一般有生命的东西。在动物界,也和在植物界中一样,从非常低级的类型到最高级的类型,生命过程表现出同样的循环进化。不仅如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世界的其他方面,循环进化从各个方面都表现出来。诸如表现在水之流入大海复归于水源;天体中的月盈月亏、位置的来回转移;人生年岁的无情增加;王朝和国家的相继崛起、兴盛和没落——这是文明史上最突出的主题。

正如没有人在涉过急流时能在同一水里落脚两次,因此,也没有人能确切断定这个能感觉到的世界里的任何事物的现状。我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得越多,也就越了解到我们所谓的静止只不过是没有被觉察到的活动;表面的平静乃是无声而剧烈的战斗。在每一局部,每一时刻,宇宙状态只是各种敌对势力的一种暂时协调的表现,是斗争的一幕,所有的战士都依次在斗争中阵亡。对世界的每个局部来说是这样,对整体来说也是这样。自然知识越来越导致这样的结论:“天上的列星和地上的万物”都是宇宙物质的部分过 24 渡形式,在沿着进化道路前进,从星云的潜力,通过太阳、行星、卫星的无限成长,通过事物的千变万化,通过生命和思维上的无限的差异,也许,还通过我们没有想到,或不能想到的各种存在形式,而回复到它们由之产生的不确定的潜在状态。这样,宇宙的最明显的属性,就是它的不稳定性。它所表现的面貌与其说是永恒的实体,不如说是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除了能量的流动和渗透于宇宙的合理秩序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持续不变的。

(节选自赫胥黎于189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的一次讲演,题目为译者所加) 1.请概述文中那“一棵豆子”的特点?(4分)

【答案】文中的那“一棵豆子”表面看起来无生气、简单的(1分),可是如果有适当的条件,就会非常表现出十分惊人的活力,茁壮长大(1分),长成极端复杂而又异常精确细致的结构(1分),逐渐凋谢,然后又循环表现(1分)。

2.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两个划线句子中任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5分)

【答案】句一: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已经长成的植物(这株豆子)比喻作巧夺天工的大厦,把这株植物(这株豆子)的凋谢比喻作大厦的倒塌,既准确地解说了植物(这株豆子)的生长与凋谢过程,又选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生动形象。

句二: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植物由胚芽开始的成长过程比喻作一把折扇逐渐打开的过程,又比作不断向前展宽的河流,准确地解说了植物生长的循环表现,以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解释了抽象的概念,使读者能听易于接受。

(指出修辞手法,1分;结合说明对象或目的进行分析,2分;指出其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统一,2分。)

3.请结合作者的观点分析为什么文章的开头引用“杰克和豆杆”的故事?(6分)

【答案】因为“豆杆”的成长过程及其特点性质与人的进化过程十分相似,与人类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与十分相似(2分),都表现同样的循环进化的特点(2分);而且,以一个儿童故事开头也使这篇科学演讲更生动,更能吸引听众(2分),所以作者以儿童故事为开头。

25

四、科普类文章阅读解题方法:【学霸笔记】

1、筛选科普文中的重要信息

2、理解科普文中的重要概念

3、分析科普文语言特点

4、分析科普文标题作用

5、如何做好科普文探究题

26

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一) 什么是文中信息

传记,主要关注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历史地位和作用;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新闻,主要关注最具价值的消息、背景、发展动态;访谈,主要关注被访谈者所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科普文章,主要关注科学新动态、新发现、新理念;报告,主要关注调查所获得的事实、结论和所反映的社会价值。

尽管不同实用类文本中的信息存有一定的差异,但无论何种文本,高考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要求却是基本一致的,都要求考生充分尊重文本事实,既不能以平素所积累的知识取代文本事实,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一句话,考生必须保证筛选整合出的信息是“原生态”的,即信息必须源自文本,根植于文本。

信息筛选题主要考查的类型有:①筛选整件事的场景描写内容;②筛选整合文中人物的事迹;③筛选整合传主、被访谈对象对象的思想观点或作者的观点态度;④相关科学内容的表述以及科学观点的归纳。

(二)需要树立的两个意识

1.统观意识。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作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因此,要从整体上划分文章结构,形成内容框架,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信息进行提取和整理。

(三)方法指导

1.审题要求

(1)审准题干中的信息,筛选准确,这是做题的前提。

(2)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把命题所涉及的内容放入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探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27 2.答题规范

①紧扣题意,明确指向,选取有效信息。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 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简单堆砌。而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

②利用文中的关键词句。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贴近。丢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

③学会整合概括。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把它们转换为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具体的要点,概括的内容如果不止一点,往往要分点列举,即为所需答案。

④因分赋点,分条陈述

防止过度答题,即考生因怕漏掉答题要点而信奉“多答比少答好”的原则,过度答题,以致出现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的情况。 【巩固练习】

(一)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73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 江红》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 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抗战,何防之有?宗是否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 有卓越的见解,我们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

28 言: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 英军突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日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迪成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山密林。1942年5月26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38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相关链接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各官长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29 他的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样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200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答案】答E给3分,答D给2分,但B给1分;答A、C不给分。分析:必刷题D108.5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分)

【答案】①国难当头,应以名族大义为重,戳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崇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分析:必刷题D108.7 3.戴安澜率第200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拓疆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分析:必刷题D108.8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截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答案】①超越党派利益,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不惧,胸怀坦荡;③关爱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⑤英勇善战,指挥若定,治军有方,视死如归。

(分析:必刷题D108.9)

30

(二)曹禺执教剧校

曹禺来到南京几天了,这正是1936年的初秋季节,他一正忙着整理行李,接待新的朋友。他作为国立南京戏剧学校的教授,应聘到这里来教书。虽然,很疲惫,但心情却有另一番新的滋味。

他在事业上是一个从来不敷衍的人,他的热情不但贯注在创作上,同样,也渗透在教学 里。他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且剧目也经过精心挑选。他从不做抽象的说教,而是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把同学带 入戏剧情境之中,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即使剧本上的一句台词、一个停顿,他都能讲出它内在的底蕴。他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 在一起,这就把学生迷住了。每一堂课,对他们来说都是美不胜收。许多同学回忆说,万老师上课,可谓绝妙,他有学问,会表演,又有创作经验,因此,讲起课来 就驾轻就熟,挥洒自如,加上他那口才,所以,每次上课,课堂里都挤得满满的,连外班的学生也来听他的课。他还有一套辅导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和理解剧 本的水平,除重点讲授一些剧目,还组织学生阅读世界名著。他不是一般地布置一下,任其自流,而是按照点名册,具体规定某某读哪本名著,并让每个人都要写出 读书报告,或分析主题和人物,或分析戏剧结构和冲突,过一段时间,再根据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更换新的阅读剧目。这样一种指导阅读的方法,使学生获益匪 浅,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鉴赏能力。因为他所读中外戏剧名著较多,才能这样指导学生;同时,也因为他具有一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才能这样不怕麻烦,因材施教。

指导学生排戏,他基本上是运用他的实践经验,也可以说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 方法。他首先发动学生讨论剧本,从主题、人物到台词,让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表意见,务求理解透彻。具体排练时,又指导得十分细致。每句台词,为什么这样写, 它的含义是什么,该怎么念,又该怎样动作,几乎等于他把每个角色都演一遍。学生们说:“万老师是编剧、导演、演员三位一体的老师。他写的剧本处处体现出他 的艺术匠心,写得那么细致,连动作都写出来了,他指导学生排戏,也是这样,独具一格,犹如中国的工笔画。”他的教学和他的日常生活风度迥然不同,他为人比 较谨慎,沉默寡言,但又很马虎、不拘小节,不会料理生活,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很随便的,从不摆老师的架子,但是,在排演场上,却挺较真,连一个动作都不准 错。一旦进入创作领域.他就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曹禺来南京不久,便同马彦祥、戴涯等一起组织起“中国戏剧学会”,他们“为适应新兴 演剧艺术职业化的要求”,组织了这个学会,强调通过演剧来研究话剧艺术。他们第一次便筹备了《雷雨》的演出,由曹禺扮演周朴园,马彦祥扮演鲁贵,戴涯扮演 周萍,郑艳梅扮演繁漪,李虹扮演四凤。这是曹禺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他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这次演出之中。当《雷雨》在南京世界大戏院公演 时,一下子

31 便打响了,可以说轰动了南京城。特别是剧校的同学看到老师们的示范演出,真使他们大开眼界。马彦祥后来回忆说:我看过不下十几个周朴园,但曹禺 演得最好。这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己的人物,他是个好演员,他懂得生活,不是那种空中楼阁式的。我觉得演周朴园没有比他演得更好的了。

在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只有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也可以说是他享受创作的愉悦和欢欣的一年。

(节选自田本相《曹禺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曹禺在南京剧校执教年,虽然身心疲惫,但因为到一个新的地方,从事一份新的职业,结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心情也另有一番新滋味。

B.曹禺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他有学问,会表演,创作经验丰富,口才又好,因此,讲起课来挥洒自如,让同学们感到美不胜收。

C.曹禺指导学生排戏的方法,就是从张彭春老师那里学来的导演方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指导。

D.周朴园是曹禺第一次扮演的戏剧角色,可能因为他懂得自已的人物,是个好演员,懂得生活,因而演出很成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E.本文主要从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指导学生排戏、组织“中国戏剧学会”三方面叙述传主在南京剧校执教的事迹,首尾呼应,语言平实。

【答案】 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A、C不给分。(A. “身心疲惫”“新职业”无中生有。C.“完全”错,应是“基本上”。D. 应是“第一次扮演自己剧本中的角色”。)

【解析】(D102.刷15.1-----2)

2.曹禺在教世界戏剧名著选读时,教学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准备充分:精心设计,精心挑选剧目。②方法独特,注重实效:采取边朗诵、边表演、边分析的方法,绘声绘色,使同学们身临其境,深入 人物内心。③把渊博的知识、舞台的实践和具体入微的艺术感受融合在一起,讲解生动透彻,引人入胜。④重视阅读辅导,因材施教,具体细致。(一点2分,答出 三点即可)

32

二、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一)考点分析 《考试说明》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够分析传记、新闻、调查报告和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及特点;概括文段的大意和文章的中心。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考点,其中“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更是考查的重点,通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二)考点讲解

1、分析语言特色 所谓“语言特色”,即文本呈现出来的语言个性,是叙述性的还是描述性的,是平实的还是生动的,是深奥晦涩的还是通俗易懂的,包括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都属于语言特色的范畴。实用类文本的语言运用与文学类文本明显不同,它不是运用具体描绘和形象刻画的语言来传达文章美、彰显艺术审美价值,而是主要运用叙述、议论、抒情性的语言来说明社会事实、名人事迹、国计民生等内容,彰显的是文章的社会实用价值。

传记类文本的语言特色:通俗是传记类文本的基本特色,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富有文采。表现手法引用传主的书信、日记中的自白、他人的评价等手法。分析时,要注意其有引有析、述评结合的特点,切忌空洞概括,结合典型例句进行理性分析评价;既要感知文本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效果。 新闻的语言简明,客观中不乏生动;调查报告的语言准确、平实;科普文的

2、把握文章结构 所谓“文章结构”,指文章材料的组织形态,一般说来,传记、通讯等叙述类的文体,可根据时间先后,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等划分层次。消息一般采取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而新闻类中的通讯则如同一般记叙文一样,对材料的组织方式比较灵活,因此其结构形式也就较为多样。科普类文章则可根据事物的门类、特性、制作过程等划分层次。

3、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中心意思”,就是作者通过材料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考查侧重于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作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多是对某一语段或全文进行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文本特色综合在一起。

33 语言精准、严密又不乏生动。

(三)方法指导

一、分析语言特色

分析实用类文本的语言特色要辨明文体,注意文体特点。具体要从以下三个1.从修辞的角度体会。修辞一般是用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的,抓住修辞特2.从情感与句式入手。句子中的关键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整句与散方面入手:

点,就能从语言的表达效果上加以体味。

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设问与反问等句式,往往有着不同一般的表现力。这都是我们分析语言的切入点。

3.从语言风格上揣摩。相对而言,语言的风格有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平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体会其效果和特色。

二、把握文章结构

分析把握文章结构的基本方法是:

1.结合文体特点。如新闻文体的结构为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前三者必不可少) 。传记则以人物的经历、贡献等按时间或情感变化等划分层次结构。 2.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和关联词语。关键句子一般有起始句、过渡句、照应句、收束句等;关键词语主要指表语意转折的“相反”“与此不同”,表总结的“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等,表递进的“而且”“更”,还有表强调的“尤其”“况且”等。

3.结合段落位置明确一般作用。开篇:①照应标题,开篇点题,总领下文。②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③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文中:①前后呼应。②总结上文、领起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③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下铺垫。结尾:①照应开篇或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②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升华主题。③留下悬念,引发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概括中心意思

1.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2.综合句意法。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必须对每个3.整体透视法。对于有些含蓄的句子,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重点段,由点带面。

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整合归纳。

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34 概括传记的中心意思,要紧紧抓住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等。

【巩固练习】

(一)朱启钤①:“被抹掉的奠基人”

林天宏

①2006年6月13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正阳门箭楼被带着水雾的脚手架包裹得答题时,要注意语言的表述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 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严严实实。北京旧城中轴线上的这座标志性建筑,正经历着新中国成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缮。 ②由正阳门箭楼北望,长安街车水马龙,它与城楼左右两侧的南北长街、南北池街,一同构成了北京旧城东西、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⑤同样少有人知晓的是,1925年,25岁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生梁思成,收到父亲梁启超从国内寄来北宋匠人李诚撰写的《营造法式》一书,兴趣大增,由此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1930年,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那里撰写了《中国建筑史》,成为建筑学一代宗师。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正是朱启钤。 ⑥“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没有他,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我们读到《中国建筑史》的年份,还不知要推迟多少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某研究人员曾这样评价。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他被研究者们有意无意地抹掉了”。

⑦朱启钤于1930年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为学社请来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刘敦桢,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他还以其社会人脉,动员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加入学社,直接从经费上支持 35 营造学社的研究工作。曾有建筑史家这样评价朱启钤:“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研究工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能把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是需要非凡之才能的。朱启钤以一己之力,做了今天需要整个研究所行政部门做的事。”

⑧有数据显示,截至1937年,营造学社野外实地测绘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因此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为撰写中国建筑史构建了扎实的科学体系。 ⑨假若没有朱启钤,中国的古建筑研究,又会是怎样的图景?如今,斯人已逝,营造学社停办也已整整60周年。 ⑩6月13日的那场大雨,将故宫端门外西朝房冲洗得干干净净。游人如织,屋宇间却依旧透着落寞,此处正是营造学社旧址。而位于东城区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住着数十户人家,杂乱之中,依稀可辨当年气魄。

【注】 ①朱启钤(1872-1962):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叙述了朱启钤在古建筑研究方面几件鲜为人知的事,从正面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 B.文章提到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主持北京市政工程建设工作,意在说明他才是改造北京旧城的“第一人”。 C.文章写朱启钤为营造学社请来当时最优秀的学术界精英,体现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

D.朱启钤完全以一己之力,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了营造学社的筹建和创办。 E.朱启钤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实地测绘我国重要的古建筑,探索出修缮北京正阳门箭楼的科学方法。

[答案] DE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传记文本的内容理解和文体特征分析的能力。D项“直接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错,原文第⑦段说的是“这方方面面的人事统筹起来”,并非直接支持。E项于文无据,原文第⑧段只是说“探索出一整套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科学方法”,并没有专指“正阳门箭楼”。

★2.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答题要点:文章通过对梁思成有关事迹的叙述,或直接或间接地所选事例及分析:

第③段,文章写记者认为改造北京旧城第一人是梁思成,间接说明朱启钤不

36 写出了朱启钤对我国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

为人所熟知,点明题意,引出下文。 第⑤段,梁思成因《营造法式》一书而走上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之路,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界有很高的地位;而《营造法式》一书的发现者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始人就是朱启钤,这间接反映出朱启钤鲜为人知的贡献,照应题目。

第⑥段,点明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在上个世纪30年代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直接突出朱启钤的贡献。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思路的理解。传记作用题的常规思路一般包括三点:一是内容作用(表现传主人品或才学),二是形式作用(真实性),三是结构作用。就本题而言,形式与结构作用都无法自圆其说,重点应答内容作用,即表现朱启钤对古建筑研究的重要贡献。至于举例分析,考生只要能理解作用,并不难答。

★3.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答题要点:①文章开头写雨中正阳门箭楼的修缮,引出朱启钤1915年就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北京市政工程建设(或,现代北京的旧城仍保留了朱启钤当年规划的格局);②结尾的雨引出营造学社旧址的落寞和朱启钤故居成为大杂院的情况,照应文题,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感慨;③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写正阳门箭楼的修缮,结尾写营造学社旧址故宫端门外西朝房的落寞、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不要忘记这位奠基人”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能力。本文中“雨”的作用,类似于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目的在于表现人物和暗示主题。而本文的主题,显然是标题 “被抹掉的奠基人”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即:既赞颂朱启钤的贡献,又为朱启钤的贡献鲜为人知而不平。另外,题干中的“两次”,指出了答题的要点应包括结构作用。考生答题时,要注意到两次“雨”在文章中的位置,答出其在结构方面的首尾呼应作用。

(二)闵恩泽: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1955年闵恩泽刚从美国回国时,大型油田尚未探明或开发,石油炼制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催化剂产品全靠从苏联进口,先进的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又掌握在美国手里,对中国严密封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全新的催化剂研制生涯。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责任。

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用于生产航空汽油,原从苏联进口。1963年,苏联完全中断了 37 对中国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供应,国内库存又十分紧张。石油工业部紧急组织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会战。在对制备过程各步骤的摸索中,新上任的副总指挥闵恩泽认识到,胶球干燥工艺是整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实验室研制中的技术关键。经过多次试验,他们终于发现一种表面活性剂可以降低湿胶球内部毛细管的压力,又设计出多段控温控湿的移动式干燥带。新工艺使小球完整率超过92%,高于国外同类产品86%的水平。

1963年春节,石油工业部下达任务,要求在一年内提出建设催化剂厂的设计数据,并尽快建成投产。闵恩泽虽已在二氧化碳法上取得初步成果,但考虑到工业生产时另需建二氧化碳生产车间和回收系统,还要开发气液反应器。相比之下,若采用硫酸法先制备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前体硅铝胶,不仅反应器比较简单,硫酸又易购得,科研与基建的工作量较少。为争速度、抢时间,闵恩泽果断选择硫酸法建厂。以后的实践证明,这条技术路线比较符合国情,加速了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的工业化进程。

在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研制开发中,闵恩泽逐渐掌握了从全局出发、整体部署的工作方法。他们选用了真空转鼓过滤机、气流干燥器等先进化工单元设备,除成胶外,均实现了连续、高效的大规模生产。这些措施使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从研制到工业化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一座年产8000吨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厂于1965年建成投产,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和荷兰之后另一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石油炼制催化技术已基本满足当时炼油工业的需求,但石油化工催化技术还依靠引进。开发性能更优异的石油炼制催化剂和自主创新石油化工催化剂工艺等就成了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在研究国外重大化工技术进步的历史规律,大量调研国外催化剂和工艺创新的经验以及总结国内的科研实践后,闵恩泽提出新催化材料是创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新反应工程是发明新工艺的必由之路,新反应的发现和原有反应的新应用是发明新工艺的基础。基于全面的调查研究,闵恩泽决定从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领域和磁稳定床、悬浮床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作为创新方向的突破口。十几年的埋头苦干,终于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中,发明异晶导向合成和磷酸铝改性的新方法,这一方法被评为1995国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5年,已是两院院士且年过七旬的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在绿色化学的道路上,闵恩泽不仅科技成就丰硕,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发展绿色化学的学术思想:促进人类社会,尤其是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发展绿色化学技术需要依靠技术自主创新,利用无毒无害原料和可再生资源,开发无毒无害催化剂、溶剂以及原子经济反应和高选择性反应,实现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产品环境好,可生物降解,回归自然。

回味多年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风雨曲折,闵恩泽觉得,要成功,先做人。他常对学生说,做人首先要勤奋,只要肯下功夫,花两倍、三倍的时间和精力,总能把事情做好; 38 还要严谨做事,开拓创新。在处事上,要诚信、宽容和谦虚,这样才能团结别人,发挥团队的力量,共结硕果。

(摘编自姚志龙《闵恩泽——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

【注】将石油变成汽油、柴油需要催化剂,用石油制备各种塑料也需要催化剂,然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在催化剂研制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当时刚回国的闵恩泽带领同事们用不到十年的时间,研制成功一系列催化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著名科学家闵恩泽在研究石油催化技术以及催化剂研制生产等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

B.在研制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过程中,闵恩泽带领他的团队解决了催化剂实验室研制中的胶球干燥工艺这一关键技术,取得成功。

C.石油工业部提出在一年内建设催化剂厂的设计数据,并尽快建成投产的要求,体现出当时“瞎指挥”“洋冒进”的社会背景。

D.从“1995年„„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的叙述来看,我国对绿色化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缺乏高端人才的介入。

E.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以叙述为主,叙述主要是交代人物事迹;同时兼用议论和抒情,议论和抒情主要是表达人物情感和深化主题。

【答案】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答C和E不给分。(C、理解错误。从原文中看不出石油工业部的这一举措有“瞎指挥”、“洋冒进”的倾向。D、原文只是说 “闵恩泽率先进入绿色化学领域”,由此推断出“我国对绿色化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缺乏高端人才的介入”,依据不足。E、理解分析有误。本文没有运用通过议论和抒情“表达人物情感和深化主题”的写法。)

【解析】(D102----103.刷16.1-----4)

2.文章的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交代了我国当时催化剂产品及催化剂制造技术的现实状况,表现了这一领域急需改变的社会需求,以及研制和生产炼油催化剂这一工作的艰难,总领下文,为后文闵恩泽作出的贡献做下铺垫;②交代了闵恩泽的人生信念,这是后文叙述闵恩泽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思想基础。表现了闵恩泽的奉献精神,开篇点题。(一点3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39

3.被评为1995国家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的“异晶导向合成和磷酸铝改性”新方法的成功,有哪些主要因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在研究了国内外相关的经验及科研实践之后,提出了明确的工作思路;②从新催化材料领域和新反应工程领域找准了创新的突破口;③在工作中坚持十几年埋头苦干,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点2分,意思表达出来即可。概括不简练,照抄原文,适当扣分。)

4.闵恩泽事业上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做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①他急国家之所急,把国家的需要看做自己的责任;②他工作勤奋,埋头苦干,有刻苦钻研的精神;③他做事严谨,善于调查研究;④他勇于进取,有开拓创新的精神;⑤他处事上能够团结别人,发挥团队的力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5分,答出三点给8分。要观点与事例结合。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40

三、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 考点解析

1、“文体基本特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一般而言,这四类文本都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征,也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特征: 传记:真实性、概括性和文学性。 新闻:真实性、及时性、文学性。

报告:社会性、针对性、真实性、典型性。 科普文章:科学性、趣味性。

实用类文本在最基本的特征之外,都具有文学性,因此,高考中一般考查这些文本中具有的文学性特征: (1)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的分析。分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不同修辞手法分析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2)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的分析。 (3)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

2、实用类文本的表现手法同文学类文本有共通之处,像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都会在实用类文本中运用。可是,每一种实用类文本又都有自己的独特手法。 (1)传记

①细节描写。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作者通过描写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②对比映衬手法。传记以传主为表现中心,但不可不写其他人物。这些人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着对比映衬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

③引用手法。引用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传记中,引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41 引用传主在书信、 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2)新闻

①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A.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B.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C.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D.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E.分析新闻标题对公众获取信息的作用。

②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性

A.根据材料内容对表现新闻主题的作用安排。B.根据材料能否全面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安排。C.根据能否开阔读者的视野角度安排。

③评价新闻表达技巧的作用

A.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B.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C.分析表达技巧对读者的影响,如:能否让读者如临新闻现场(生动形象),能否让群众体会出作者态度,能否让群众把握新闻主题,能否突现新闻的社会效应等。 (3)科普文章

①主要说明方法

科普作品所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须讲究一定的说明方法。分析时要注意这些说明方法运用以及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②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是考查科普作品表达特点涉及较多的点。分析时首先把握住其准确、严谨的特色,再与所给文本的语言特殊性相结合(如不少作品还有通俗、生动、风趣等特点),从原文精选典型例句分析。 (4)调查报告

注意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是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①运用材料的全面性和典型性。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同时也要注意材料内部的相互逻辑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说明观点。

②运用对比的材料来突出观点。这种对比,可以是今昔、新旧、正反和成败等的对比。通过不同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对比,能够更好地突出事物特点,更突出观点。

③用精确的数字来直接说明观点。统计数字、百分比的运用,都可以反映事物的面貌和实质,可以增强说服力。运用时要求精确,实事求是,有明确的目的性。

42

(二)方法指导

1. 审题,审明要求的指向性

实用类文本考查表现手法,一般放在实用类文本的独特手法上。因此,它在命题上有明确的指向。审题要审准这种指向。如题干明确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另外,注意题干的提示或暗示角度。如“文章引用了文中××的话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引用”手法作答;又如“文章列举了数字,有什么作用”,这是提示从“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作答。

2. 答题:明确文体、突破重点、分析效果

(1)结合文体特征。如转机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概括性和文学性。阅读文本时,应该考虑作者是如何保证和突出它的真实性,如何表现高度的概括性,如何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强了可读性。不管是传记、新闻、访谈还是科普文章,都具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自身特征。所以,答题时要紧密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用符合此种文体特征的语言组织答案。

(2)突破重点手法。这主要是针对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而言的。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实现其写作意图,表现其中心思想,再现或表现生活的手段。任何文本都难以单纯地依靠一种表现手法完成写作。它有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有次要的表现手法。而对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抓住重点进行深入细致分析,是能分析出来的。这样,我们分析的注意力就要集中,笔墨也不能过于分散。切忌蜻蜓点水式的分析,如有其他主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可以详略兼顾,这样既可以保证答题的全面,又可以使答案变得充实。

(3)注意效果解读。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不能仅仅停留在辨别认知的层面上,还必须分析它们的“效果”。分析“效果”:一是从作者的表达出发,分析他运用这样的手法会是文本的表达产生怎样的作用;二是从阅读者考虑,看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的效果。

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征与表现手法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如传记的文学性特征与传记作者采用的传写方法是分不开的。离开“效果”分析文体特征或表现手法,是很容易流于浮泛空洞的。

43 【巩固练习】

(一)名师与高徒

20世纪50年代初,华罗庚正当年富力强之时,学术上到达鼎盛时期,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与此同时,他还肩负起为新中国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清华园里的数学研究所开办数学讨论班。

浙江大学学生王元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找华罗庚。华罗庚看了推荐信后,并没有表示立即收他为徒,而是把他叫到黑板前给他出了个题目。王 元一时发懵,思索半天没有想出答案。华罗庚严厉批评了他,并且罚他在黑板前站了两个小时。当天晚上,王元用心演算,第二天把结果报告给华罗庚。华罗庚听 了十分高兴,后来又出了几道题。王元都顺利做出,华罗庚这才答应收下这个学生。

早期的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名为研究机构,而实际上更像个数学系,年轻的研究人员往往像学生一样听课。华罗庚每天黎明即起,然后去敲学生们宿舍的 门,接着是和学生们讨论问题或授课,一干就是一天。有时睡到半夜,他忽然爬起来,穿上衣服又去逐个敲学生们的房门:“别睡了,别睡了,白天的题目还得再讲 一讲!”就这样,华罗庚忘我地工作。在老师的严格教导下,这些20多岁的小伙子,兢兢业业,勤奋不息,即使假日也不休息。

有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青年名叫陆启铿,他听了华罗庚的报告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毕业后能分配到北京,在华罗度的指导下搞研究。这个想法在旁 人看来简直有点异想天开。陆启铿反复思考之后,终于鼓足勇气给华罗庚写了一封信。他很快收到回信:在华罗庚的悉心指导下,陆启铿后来成为颇有造诣的数学家。

陈景润出身寒微,父亲是邮局的小职员,母亲染上结核病无钱医治,解放前便已去世,贫穷先后夺去了他六个兄妹的生命,他自己也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由 于营养不起,长得又矮又瘦。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厦门大学数学系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数学教师。陈景润调回厦门大学后,埋头搞起了研究,立志要 攻下哥德巴赫猜想这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他听说华罗庚早在30年代就研究过哥德巴赫猜想,并且取得很好的成绩,于是找来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仔细 研读。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苦,心钻研,陈景润将一篇题目为《塔内问题》的论文,交给数学系的李文清老师。在这篇论文中,他对华罗庚《堆垒素数论》中的 “塔内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

在老师的鼓励下,陈景润给华罗庚写了封信,附上了《塔内问题》的论文。华罗度亲自阅读了陈景润给他的著作提出的改进意见,连连称赞道:“这个年轻人 很有想法!很有培养前连!”又立即下命令:“给陈景润发个请帖,就说我请他作为特邀代表,到北京来参加数学讨论会,请他到会作报告!”

在北京西苑饭店的一间会客室里,华罗庚见到了这位腼腆、可爱的青年,他亲切地对陈景润说:“你写的《塔内问题》的论文我看过了,写得很好,很有想 法!”第二天,

44 在华罗虎的引荐下,陈景润走上学术讨论会的讲坛,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二百多位数学家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会议结束后不久,华罗庚又派陆启铿 千里迢迢跑到厦门,经过一番奔走,将陈景润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这是华罗庚平生点名调来的唯一人员。陈景润不愧为数学奇才,他经过12年苦一心孤诣 的钻研,终于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的辉煌成果。1973年2月,陈景润的论文在《中国科学》发表,著名的“陈氏定理”从此诞生! 这篇论文立即轰动了国际数学界,引来一片赞叹之声。

陈景润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之后,时刻不忘华罗庚对他的器重与关怀,他说:“华罗庚是国际上有名的数学家,我是走他的„后门‟,才从偏僻的地方调到数学研究所的,如果没有他的提携,我绝对不可能有今天!”

在华罗庚的精心培养下,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数学工作者迅速崛起,如越民义、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王元、陈景润、吴方等,这些人日后都成为教授,有些则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数学专家。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一边从事学术研究,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研究成果,一边开办数学讨论班,为国家培养人才。

B王元拿着苏步青和陈建功教授的推荐信来拜华罗庚为师,华罗庚给他出了个题目,委婉地告诫他不可年轻气盛。

C华罗庚有时睡到半夜忽然起身,把学生们也都叫起来,给他们补充讲解白天的题目,这主要表现了他对数学问题的极度痴迷。

D华罗庚在阅读了陈景润给他的著作提出的改进意见后,连连称赞这位年轻人,表现了他尊重真理、知错就改的开阔胸襟。

E本文通过对数学家华罗庚相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工作投入、识才爱才、呕心沥血培养人才的师者风范。

2.华罗庚为什么能培养出一大批高徒?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见D103.17.1----4】

3.这篇文章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华罗庚?请简要分析。(6分)

45 4请结合全文,选择一个角度,谈淡你对青年人怎样才能成才的看法和具体理由。(8分)

(二)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版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了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杨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瑗身体赢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瑗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

46 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 12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

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在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之事,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1.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钱钟书夫妇拒绝接受采访,是因为他们认为朋友之间应该以诚相待,搞这套东西太虚伪。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一方面看出读者对杨先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写出了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仅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D.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参加过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 “五·四”运动。

E.这篇传记的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所记叙的传主事迹也是发生在院子里,标题在结构上有统帅全文的作用。

【答案】AD

【解析】(D103.刷17.5-----8)

(2)从文本看,杨绛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47 【答案】①拒绝采访。淡泊名利,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②回送礼物。注重礼尚往来。③看望学友。守信,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④活那么久太苦。对生死豁达。⑤喜爱小孩,捐钱。有爱心。⑥一星期不读书白活。爱读书。⑦给绿化员工建议。有公益心。⑧迎我进屋,放风筝。平易近人。(答出四点即可)

(3)这篇传记选材独特,作者没有介绍传主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而是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以小见大。从杨绛的生活小事中选材,写出了杨绛的人格魅力,具有真实性,给人亲切感,吸引读者阅读。(意对即可)

(4)请结合本文,谈谈“读书精神”对你的启示。

【答案】①杨绛身上所体现出的读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②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读书,杨绛拒绝采访。③上学的时候喜欢读书。④捐出毕生积蓄,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意对即可)

48

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一)考点解析

实用类文本一般注重事实,崇尚客观,避免作者主观倾向的介入。但新闻事件的确定、调查主题和传记人物的确立,都离不开作者独到的眼光,离不开作者广泛而极具价值的学术视野。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所以阅读中要学会结合时代和社会背景,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1.传记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作者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表达人物细节描写。评价时要善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由表及里,全面分析,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性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新闻访谈

在访谈中,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正确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在消息、通讯、特写中,文本的主要观点隐藏在所采用的材料中,隐含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中,同时,要联系写作背景来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3.调查报告

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正确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价值的判断。

49

(二)方法指导

1.抓住关键句,准确判断,突出重点

关键句包括起始句、总结句、主旨句、过渡句以及作者的评论句等。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作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采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传记要注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主、他人等不同人的观点,认真梳理,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重复或矛盾,概括全面,突出主要观点。

2.结合实际,独立思考。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再参照自己平素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评判,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累进行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离开了自身的体悟与感知,离开了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是不会有“独立”的判断的。

3. 尊重公德,尊重事实,有理有据

虽然允许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和评价,个性化评价是必须以尊重人类的共同情感——社会公德为前提的。其次,我们的评价判断是必须建立在对文本本身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绝不能游离于事实之外,或只抓住细小的一点无限放大,以偏概全,评价一定要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如果这两点不能保证,就不能做到“负责任的作出自己的评判”。

4.拓展思维,深度分析

看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用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用发展的和辩证的眼光来评价,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比如矛盾对立转化规律、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论、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理论等等。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知人论世的思想方法,把文本观点和其倾向的形成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去加以考察,从而对其作出客观的历史性的评价。还可以把文本的观点和倾向与我们的社会现实或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作出动态的现实主义的批判。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深度”了。

50

第五篇: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刻画出人物性格和形象,通过人物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有时代的气息;让读者经历传主的成功、失败、起伏。

2.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此外,还具有概括性和通俗性。

3、传记的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和他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

(4)从创作方法分: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

二、考纲要求: 1.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3.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3)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阅读指导

(一)阅读人物传记必须明确的问题:

1、文章写的是什么人?(一个主要的人物及其他次要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做了什么事?

(一般是用叙事来表现这个人物的,有时候写了几件事。)

1

3、这个人怎么样?

(是好人,还是坏人?一般是好人,主要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

4、什么样的思路层次?(文章是沿着什么思路展开的,是总分式、并列式、还是层进式,是顺叙还是倒叙,有没有插叙;分为哪几个层次,每层的大致意思是什么等等。)

5、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这两项内容虽然现在的高考命题很少涉及,但对它们有个粗略了解,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内容)

(二)阅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2.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3.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即作者通过议论表现自己的观点态度;有的借人物之口表达作者的看法,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四、考点解析(看分答题、分点答题、力求全面)

考点一: 筛选整合信息要点(概括传主生平主要事迹)

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 信息主要有:①文中的基本概念和对重要概念的解释和阐述;②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③文中的概括句;④文中的过渡句。

选择题:常见的迷惑项采用的转换方式有:①意项增加或减少;②表述对象变化;③角度转换;④语境转换;⑤正面和反面转换;⑥限定、修饰语变化等;⑥不成因果。

问答题:找准位置,认真理解,抓住特点,分点概括。

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找寻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传记的重要内容包括:①传主及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具备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2 换、延伸等能力。应该在阅读时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在总体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地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贴近。

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

1、时间变化

2、地点变化

3、职位(工作)变化

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

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对归纳内容的限制)

考点二: 鉴赏分析形象

要明确传记的第一主角是传主。任何伟大的人物或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是为了塑造传主形象而存在的。

方法: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

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入手。

3、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4、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考点三: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一) 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具体指:

1、语言表达的风格

2品味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

3、揣摩其遣词造句的特点

4、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题型:

1、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从以上4点入手

重要句子:主旨句、文眼句、总起句、概括句、过渡句、总结句、哲理句、含义深刻的语句等。分析时注意句子所在的文段、前后文。分析可能包括基本含义和深层含义表里两层(象征、比喻、双关、言外之意)。

具体方法有:

切分挖掘法:切分句子的层次,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从正确理解句子关键词语的字面意思入手。

还原法: 将该句还原到原文中去,看其在选文中所处的位置。

瞻前顾后法:找出题干中的相关语句在选文中的位置,向上下文搜索,并注意文中过渡 句、关联词、指代词的提示,这样答案就能从原文中“抠”出来。

语境法:要牢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A、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B、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

(一)位于文章的开头

3

1、点明主旨,领起下文。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4、点明思想感情变化的线索。

(二)位于文章的中间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衬托作用。

3、渲染,烘托气氛。

4、点明主旨。

(三)位于文章末尾

1、总结上文

2、呼应上文。

3、卒章显志。 C、从分析表达的感情入手

3、分析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

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在结构方法起什么作用,表达什么情感。

4、标题的含义作用

① 解题: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② 线索的作用(小说、散文适用) ③ 突出了叙述评议的对象(传记、小说、散文)

④ 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了读者(与读者的关系) ⑤ 表现了传主的什么精神或品质(与传主的关系)

⑥ 点明了主旨,承载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与主题和情感的关系)

⑦ 使文章内涵丰富,意蕴深刻,增添了文章的厚度与深度。

⑧ 修辞上:双关、反复,比喻,拟人

(二)把握文章结构。

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

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领会把握结构安排 :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曲折有致。

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4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首段的作用:

(1)从内容上来看:统领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2)从结构上来看: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照应/呼应题目中的„„(分值一般很高,尤其应该注意);呼应结尾

(3)从效果上来看:

①、符合作用体效果的要求

②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小说中还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末段的作用:

(1)内容:①表层:写了什么(可能会涉及结尾段的段意,或者结尾段中某一句话或景物的内涵) ②深层主旨: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有可能是暗示主题),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结构:卒章显志、呼应开头,照应题目。

(3)效果: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增加读者阅读兴趣;真实可信;手法的效果

(4)备用术语: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等。

中间段的作用

(1)符合作用题统一的思路,但是在结构上主要就是承上启下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 应前文。

(三)概括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

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考点四: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1、人称

①第一人称(自传):指文本以当事人的口吻来叙述的方法。

作用: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5 感。 ②第三人称(他传):是指作者以局外人的视点进行叙述的笔法。

作用: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顺序

⑴顺叙: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性。

⑵倒叙:先写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断,后写事件经过。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可以造成悬念、埋下伏笔,以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⑶插叙:叙述主要事件时暂时中断线索,插入另一件事。

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

3、描写

(1)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作用:①渲染气氛,烘托传主心情; ②展示传主性格;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传主的心情;③寄托传主的思想感情;④反映传主的性格或品质。

(3)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 作用:刻画传主的形象,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再现传主所处的典型环境和所表现的典型性格,呈现传主的内心世界,展现传主的精神品质,增强传记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人物描写方法:

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一类记叙文体,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于小说。它往往是通过对传主的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等来突出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不写事件,传记无以表现人物;不写细节,作者无以使人物生动起来。因此阅读传记需要特别关注细节描写。作者通过传主的日常生活细节,折射出传主的思想观点,保持传主基本思想的整体性,各方面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情感个性特征,使得传主的个性丰满而鲜活,使传主的生命历程更富有光彩,还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二)修辞手法

1、排比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2、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抒情感染力强;多次强调,给人以6 深刻的印象。

4、引用

【传记中引用的作用】: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答题切入口: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的作用(四方面入手)

(三)章法结构

1、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选材的处理:——详略得当

传记的选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2、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叙议结合

(四)表现手法

1、象征法: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2、对比法:对比可以截取两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3、衬托法:事物与事物之间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它可以突出强调表现的主体事物,表达强烈的感情和感受,在文中可以丰富文章的表现技法,深化文章的主题。

4、先抑后扬法:先抑后扬的手法,使文章跌宕起伏,耐人寻味。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考点题型五:鉴赏评价题

(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阅读传记,应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的对传主的评价和情感倾向,把握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传记是写人的艺术,事 件和细节是传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对传主的态度和情感离不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的描写,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 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

1、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7 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2、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二)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传记,要理解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这是评价文本社会价值和影响的一个入口。传主一般是对国家或人类作出重大贡献或有重大影响的人,阅读时,应结合传主 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述的传主个人事业及心路历程的重要事实,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 析和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出传主的典型社会意义和影响。

考点六:“探究题”的探究

(一)考查角度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从不同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

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 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 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解答这类探究题,要分析归纳出文本中所写人物的人生观,探讨其人生价值,揭示他们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组织答案时应联系当代社会现实将意义分点列述,力求每个点体现一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解析:这道题是考查对传主的精神内涵的认识兼及对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

神之于当代社会意义的探究。探讨人道主义的现实意义,可从下列角度出发:(1)从社会需要角度考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人道主义精神(当今社会依然有些人利欲熏心,为个人利益而牺牲大众利益,不利社会和谐);(2)从关心人群生存状态考虑:弱势群体需要人道主义关怀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

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 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一般访谈对象应该是 该领域的专家,必有其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完全否定。

8 解答这类探究题,应对文本内容作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形成比较合理的观点。组织答案是一般宜用总分总的逻辑思路,先明确概述观点,然后联系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小结重申。

(二)命题的设问方式与角度

1、对文本的社会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选材角度)

2、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结构角度)

3、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社会影响角度)

4、对标题成败的探究

5、探究文本中的疑点、难点和空白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答题要领

这个考点要求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注意:

1、有明确的观点。

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 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一)探究性试题命题的原则及特点

1、设题重实际:它以高中学生应有的知识文化积累、阅读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基础,符合高中生作答。

2、设题有规律:一般在文章的重点、疑难等关键处设题。如文中的议论、抒情处。

3、设题讲根据:一般依据材料的内容(植根于文本)探讨研究,而不是“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4、思考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本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5、答案有限制:它不会像平时可以“见仁见智”。这是选拔人才的高考,阅卷时总会给出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也就是说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中”。

6、题干表述有区别:有的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二)“探究性”试题的解题应对策略

答题技巧之一:答题的第一句话亮出自己的观点。(得1分)

9 探究性试题观点从何而来?老师的回答是:从题干来。探究性试题的题干会给我们暗示,一般说来,题干会暗示我们,观点有四种类型:

其一,唯一型。所谓唯一,就是表面上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只有一种观点是正确的,考生们只能选择这一观点来作答。

其二,选一型。所谓选一,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而且每种观点都独自成立的命题,考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来作答。

其三,融合型。所谓融合,就是问题有两种或三种观点,但是每种观点都不能偏废,考生们只能融合这些观点来作答。

其四,自创型。所谓自创,就是问题没有直接给出观点,要考生自己思考并形成观点作答。

1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三月份党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实验防火墙技术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