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道路与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2022-09-14

重庆三峡库区涉及巴南区、渝北区、江津区、万州区、涪陵区、长寿区、丰都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等15个区县, 面积4.4万平方公理, 占重庆市总面积的53.4%。三峡库区既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同时又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空心化”凸显的区域。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 如何促进库区城镇化的发展?如何对库区产业发展模式进行选择?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

1 库区城镇化及产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1 库区城镇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库区城镇化进程快, 但水平低。1992库区城镇化率仅为13.27%, 2006年达到35.8%, 但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 库区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较大。2006年巴南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 为64.9%, 而巫溪最低, 为17.2%, 二者相差近50个百分点

(3) 库区城镇体系不完善, 缺乏大城市, 城镇密度小, 只有0.86座/平方公里。

(4) 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工业用地比重过大, 公共设施用地偏小。

(5) 城镇发展用地紧张, 空间扩展难度大, 基础设施较落后。

(6) 城镇职能结构不合理, 专业性城镇少, 综合性城镇多, 缺乏集群化布局, 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

(7) 城镇经济较落后, 城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再加上长期受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形地貌的影响, 城镇的封闭性较突出。

1.2 库区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 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但经济总量相对偏小。1992-2008年, 库区经济增长率年均达到17.6%, 高于全市平均均水水平平。。虽虽然然库库区区面面积积占占全全市市的的5533..44%%, , 人人口口占占全全市市的的4455..99%% ( (22000066年年) ) , , 但但地地区区生生产产总总值值仅仅为为全全市市的的3377..4477%%, , 人人均均GGDDPP仅仅为为全市的78.4%。

(2) 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但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三次产业结构从1996年的37.0:34.3:28.7调整到2008年的15.2:49.3:35.5,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但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 主要表现在:农业以“粮猪型”经济为主, 工业结构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 高附加值产业比重较小。

(3) 产业竞争力偏弱, 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 市场竞争力不足;工业企业规模小, 集中度较低, 产业链条短, 产业联动和带动性不强, 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 核心竞争力不强;贸易经济总量小, 商贸流通业竞争力弱。特别是涪陵下游的10个腹心区县 (万州、丰都、武隆、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石柱) 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化程度低, 产业趋同性突出, 传统农业比重大, 而涪陵上游的5个区县 (巴南、渝北、江津、涪陵区、长寿) 的工业基础好, 工业化程度高, 表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

(4) 产业发展面临多方面制约。一是在历史上受到交通、能源等硬件基础设施的影响 (目前已大有改善) ;二是国家对库区环境有严格的政策限制, 生态环保压力大;三是旅游资源条块分割, 开发利用有限;四是受到融资、科技、人才等软环境的影响。

2 库区城镇化道路与产业发展模式

2.1 库区城镇化发展道路

采用政府驱动型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模式, 尤其是要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 在空间布局上宜采取据点开发、群带发展、轴线延伸、以网带面的规划思路。 (1) 把万州和涪陵发展为大城市, 形成库区两大中心城市。 (2) 建设一批以经济特色为主的城镇群。 (1) 以奉节为支撑, 构建“夔 (奉节) —巫 (巫山) —宁 (巫溪) ”为主的“金三角”城镇群; (2) 以万州为支撑, 构建以“万 (州) -开 (县) -云 (阳) ”为主的“金三角”城镇群; (3) 以涪陵为支撑, 构建“长 (寿) -涪 (陵) -武 (隆) ”为主的“金三角”城镇群。 (3) 控制总量, 提高质量, 有选择、有重点发展小城镇。 (4) 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

2.2 库区产业发展模式

(1) 生态农业带动型。在库区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发展城市农业;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以沼气为纽带, 种苗-饲料-饲养-粪便”循环经济模式的小型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2) 特色产业带动型。如以奉节、忠县等地为中心的优质柑橘产业带;以涪陵、万州为中心的榨菜产业带;以开县、万州、武隆等为重点的优质瘦肉型生猪产业带;以石柱黄连、丰都青蒿、巫溪党参、忠县红豆杉等为中心的特色中药材产业带。

(3) 旅游带动型。主要开发丰都鬼城、石宝寨、青龙瀑布、太白岩、天生城、张飞庙、天坑地缝、白帝城、三峡、小三峡、小小三峡、红池坝、大观山等景点, 构建黄金旅游线路, 形成旅游产业带。

(4) 矿产开发带动型。发挥库区丰富的煤、天然气、岩盐、铝土矿、锰矿等矿产资源优势和便利的能源, 实行矿电联营, 发展下游加工产品。

(5) 科技带动型。如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改良农业, 构建新的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服务机制, 加快建立并完善如忠县博文柑橘示范基地那样的一系列农业科研示范基地, 促进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

(6) 商贸带动型。在主要交通干线节点发展物流配送中心, 在万州、涪陵、江津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园区, 培植一批大型物流企业, 形成完整的供应链;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 把万州、涪陵、开县等建成区域性商贸中心;发展省际边界贸易市场。

3 促进库区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 库区城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快制定库区城镇化发展规划, 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 积极发展有条件、经济实力强的小城镇, 增强城镇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 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一是要把万州和涪陵发展为大城市, 形成库区两大中心城市, 二是建设一批以经济特色为主的城镇群, 采取据点开发、群带发展、轴线延伸、以网带面的发展模式。

(2) 理顺体制, 加快发展落后地区, 缩小区域差异, 促进库区协调发展。

(3) 充分发挥政府的驱动作用, 形成政府驱动型的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模式, 在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 也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促进库区移民充分就业, 完善进城人口社会保障及子女教育政策, 防止假城市化现象。

(4) 加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城市竞争力。

(5) 根据库区各区县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和产业结构状况等方面的差异, 按照城镇化的一般规律,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区分对待, 不搞一刀切, 采用多样化的模式来指导城镇发展。

3.2 库区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 整体规划, 优化布局, 打破行政体制束缚, 形成共同发展体制。

(2) 在库区重点构建“两个物流中心”——涪陵物流商务中心, 万州物流商务、服装加工和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三大发展带”——长江沿岸旅游物流带, 渝沪高速公路沿线生态农业带、大宁河生态旅游带;“四大重点产业功能区”——丰都-忠县-武隆-石柱生态友好型工业功能区, 万州商务轻纺特色功能区, 开县-云阳生态农业功能区, 奉节-巫溪-巫山生态旅游功能区, 形成点-线-面互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 实施园区集聚战略, 培育产业集群,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 提高其转化增值度,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加快提升其竞争力。

(4) 根据各区县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基础, 可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

摘要:重庆三峡库区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同时又是一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产业“空心化”凸显的区域。本文对库区城镇化进程和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库区城镇化道路与产业发展模式, 以及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于推进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道路,产业发展模式,对策与建议,重庆三峡库区

参考文献

[1] 沈艳丽.重庆三峡库区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直辖十年重庆城乡规划实践与理论探索[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7.103-109.

[2] 甘宇平, 谭栖伟.当惊世界殊—重庆三峡库区移民纪实[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3] 王顺克.三峡库区城镇布局结构特征及发展框架结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5, 31 (5) :147-151.

[4] 重庆社会科学院.重庆蓝皮书:2007年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7.

[5] 重庆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2008.

[6] 冯维波, 梁振民, 刘新智.重庆市城市化趋势预测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5 (4) :91-95.

[7] 冯维波, 彭丽.后发优势与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分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6 (1) :40-44.

[8] 秦趣, 冯维波, 苏维词, 彭丽.三峡库区重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品质演化及对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26 (3) :40-4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下一篇:成本管理在建筑经济中的重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