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现状与培育策略研究

2023-01-27

一、引言

在信息伦理道德问题愈发受关注的同时, 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现状逐渐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高校学生信息泄露”“大学生陷入诈骗陷阱”等新闻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不仅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现状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培育策略也吸引了诸多人的目光。“信息伦理道德”其起源是“信息素养” (Information Literacy) 概念。1974年,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 (IIA) 主席Paul Zurkowski在一份向全美图书馆学与信息学委员会提交的报告中, 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信息伦理一词于1988年由Robert Hauptman首次提出, “所有与信息生产、信息储存、信息访问和信息发布伦理问题相关的研究都统称为信息伦理。”而今信息社会的伦理问题, 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正逐步走进全球视野。

在中国知网 (CNKI) 主题类别数据搜索“信息伦理道德”, 发表日期截止至2019年2月, 共检索到967篇文献, 由此说明信息伦理道德相关的问题逐渐走进研究学者视线。如在华东师范大学王吉庆教授《信息素养论》一书中, 不仅首次在国内学术界中引入“信息素养”概念, 还明确提出“信息伦理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滕秋茗在文章中指出当今信息伦理道德的严重失范, 提出了构建网络环境下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前人研究为信息伦理道德的后续调研提供了很多参考性意见, 推动了社会对于信息伦理道德问题的重视。但是有关于“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育策略的调研略少, 因此, 研究以信息伦理道德为主题, 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开展调研, 在收集分析信息后, 从社会环境建设、学习环境建设及学生自主提升三方面提出了对于加强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的策略, 以期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相关概述

在现代学科划分中, 伦理为一级学科, 道德属于伦理的二级学科, 体现的是伦理的一部分。信息伦理也被我国学者沙勇忠称作信息道德, “信息伦理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本文实际探讨是围绕“信息伦理道德”展开的。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相对于传统社会伦理道德已存在明显差别, 因此在大学生教育中加入信息伦理道德方面内容, 应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体现在当今社会和高校教育工作中。

三、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现状调查

(一) 研究设计

大学生群体通过问卷反映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主要体现为两方面:对于信息伦理道德的不了解与不在意, 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培育策略研究。根据调查, 当代大学生对于“信息伦理道德”及相关概念仅是有所耳闻, 并且对其了解兴趣也不高。只有增强大学生群体对信息伦理道德的了解程度, 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方面教育工作。

本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 聚焦大学生群体, 调研其信息伦理道德现状, 通过分析研究, 从社会、学校及个人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培育策略, 推动信息伦理道德教育的宣传和发展。

(二) 问卷制定

根据现实生活切身体会及对文献的研究总结, 从大学生角度, 以信息伦理道德为核心进行了问卷编制, 于2018年11月线下发放, 并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对相关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对象为影响未来发展方向的大学生群体 (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 。问卷回收情况如下:纸质问卷共发放220份, 其中有效问卷210份。通过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最终得出研究的结果,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相关的培育策略。

(三)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 信度分析

通过数据处理, 整个问卷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58 (见表1) , 说明整个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很好。

2. 效度分析

问卷的KMO度量值为0.905, 说明样本数充足, 显著性sig为0.000, 小于0.05, 代表母群体的相关矩阵间有共同因素存在, 可做因子分析,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公共因子, 利用恺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旋转, 通过主成分、初始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等信息来检验问卷效度。通过内容析以及因子分析得出整个问卷具有较好的效度, 适合开展调研工作。 (见表2)

3. 问卷调查结果

在对问卷进行分析总结之后, 与以往资料相结合, 得出以下结果, 当代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现状存在以下问题:

(1) 网络道德体系缺乏一定的规范性, 网络环境建设不够完善, 网络风气导向存在一定的问题;

(2) 学校在网络信息伦理方面对于学生的教育有所匮乏;

(3) 大学生群体对相关概念模糊, 信息保护意识较弱, 信息素养存在一定问题。

四、信息伦理道德培育策略

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当务之急便是构建新型的网络道德体系,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从而抵御各类不良信息的侵袭, 无疑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相关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实施:

(一) 社会环境建设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 54%的被调查者对于网络上的盗版产品持坚决抵制态度, 但仍有46%的被调查者明知非法却依旧使用, 这说明我国社会信息伦理安全法制环境有待改善, 建议如下:

1. 制定法律法规, 加强对相关信息问题的监管力度

我国目前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为主, 其余还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但对于信息伦理方面却没有明确条例规定, 易出现信息不实、群众效应、形成舆论, 导致网络暴力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 国家应当通过立法程序, 出台信息伦理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 使群众有法可依。

出台相关政策要基于科学预警, 借助技术平台, 构建干预体系, 因为“在平台支持下政府处理公共事件会事半功倍”。

2. 国家、社会积极引导, 形成网络环境良好风气

由于网络环境是虚拟的, 这会使部分人认为在网络上的行为是自由、不受约束的, 可能会导致信息传播时, 形成恶劣的网络风气, 如黄色、暴力信息泛滥, 随意盗用他人作品等。因此, 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相应措施, 积极引导人们安全上网, 文明上网, 自觉遵守信息伦理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营造文明、和谐的网络风气和社会环境。

(二) 学习环境建设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 72%的被调查者表示学校开展过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讲座, 但几乎无用;13%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只有15%的人在开展之后感觉有帮助, 这说明学校在网络信息伦理方面对于学生的教育有所匮乏,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开设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课程, 形成制度化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 由于信息泛滥、碎片化, 形成信息超载现象, 其中包括许多黄色、暴力等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信息。因此, 学校可由授课教师统一编订相关方面教材, 在学校设置独立的相关公共课程, 学生集体上课, 进行必要的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并形成考试制度, 做到真正把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实现制度化管理。任何学科的授课教师, 都应在知识讲授过程中, 贯彻信息伦理道德意识, 积极引导大学生提高相关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学会尊重他人, 理智上网, 远离不良信息。

2. 改善设施, 提供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良好环境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改善学校设施, 为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争相购入信息化设备, 先后建设了多媒体教室、电子浏览室、智慧课堂以及校园网等。但大多数教学仍在传统课堂中进行, 很少使用信息化课堂, 造成了大量浪费, 导致很多大学生选择环境更加自由的校园周边网吧上网查找资料。然而其环境嘈杂, 网络信息和网络行为存在不健康因素, 这不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信息伦理道德。因此, 国内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在引入先进设施的同时, 应该更注重考虑到为学生提供有效获取信息的场所, 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创造良好便利的条件, 比如开设校园论坛, 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学习交流, 这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信息伦理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3. 加大培训, 提高教师自身信息伦理道德素养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应当提高自身信息伦理道德素养, 为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形成提供示范作用。高校可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信息伦理道德相关知识的培训, 学习完成后要求其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 举办研讨会。在大学生形成信息伦理道德的关键时期, 教师必须以身作则, 不仅要有高尚的信息伦理道德, 还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 充分了解当代学生的特点, 不断融入到学生中去, 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从而对大学生起到一个更好的教育作用。

4. 开展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 对大学生来说, 校园文化也是影响大学生伦理道德的重要因素。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 其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氛围, 积极开展相关校园活动。比如, 举办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演讲比赛、开展信息伦理道德教育辩论赛、举办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征文大赛等;也可以依托社会力量, 为学生举办讲座、报告等, 内容涵盖丰富, 提高学生文化底蕴, 通过报告来呼吁大学生提高信息伦理道德意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 学生自主提升策略

调查结果显示, 50%的被调查者会对自己信赖的网站透露个人信息, 36%的被调查者从来没有注意过网络信息问题, 只有14%的人非常注意, 这说明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安全有待加强, 建议如下:

1. 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的优势, 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近年来, 网络发展迅速, 信息传播速度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 部分大学生还缺乏一定的信息辨别和判断能力, 其看待问题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客观性, 对于网络信息缺乏自己的思考, 这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个人, 危害都是巨大的。因此, 大学生应当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可通过MOOC等相关平台, 学习相关信息知识, 提高信息判断力及对信息的思考能力。

综上所述, 在“互联网+”时代, 大学生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力军, 在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 全社会都应该对此重视, 采取适当措施, 从而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素养, 这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五、结束语

如今信息社会的伦理问题, 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相关问题愈发受到全球关注。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力军, 应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 而要加强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建设, 良好的培育策略尤为重要。本研究从大学生角度出发, 在详细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 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伦理道德现状进行研究, 并从社会环境建设、学习环境建设及学生自主提升三方面提出对于增强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的策略, 以期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群体信息伦理道德建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在论文完成过程中, 由于研究能力有限, 本研究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如问卷发放范围不够广泛等, 有待进一步改善, 在后续研究中, 将进一步深入调研细化。

摘要:“互联网+”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变革性影响, 对互联网使用主力军——大学生群体的信息伦理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 大学生在互联网活动中出现了诸多信息伦理道德问题, 亟待进行系统培育。因此, 本研究聚焦大学生, 拟运用结构方程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 了解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现状, 分析其影响因素, 制定相应培育策略。研究将对大学生了解信息伦理道德知识、形成信息伦理道德意识、规范信息伦理道德行为、提升信息伦理道德素养水平, 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策略

参考文献

[1] 孙平, 曾晓牧.面向信息素养论纲[J].图书馆论坛, 2005, 25 (4) :8-11.

[2] 杨晶晶, 谷立红, 田红.信息伦理研究综述[J].电子政务, 2011 (7) :61-67.

[3]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4] 滕秋茗.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探析[J].情报科学, 2007, 25 (7) :1002-1005+1010.

[5] 刘彦尊.信息伦理概念辨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S1) :17-20.

[6] 李景春, 余仰涛.大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培养路径探析[J].理论月刊, 2018 (3) :183-188.

[7] 杨秀丽.论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6) :22-23.

[8] 马复培.浅谈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6) :98-10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ERP供应链管理业务流程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