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0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势在必行。所以,在课改潮流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宗旨,认真按照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有效认真的完成指标,摸索并总结出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思考和总结,探索出高效的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方法。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论文 篇1: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几种误区及纠偏策略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

【摘 要】历史课堂教学中“媒体化”、“娱乐化”、“问题化”等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新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和深入发展。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以期促进历史教学在观念上的纠偏,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关键词】误区 策略 认知 以人为本

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生应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合格公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能够体察历史规律,明确人生价值。然而,在一些历史课堂中,却没有真正体现出它应有的特质。所以,我想就历史教学中出现的几种误区,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中的几种误区

1.历史教学“媒体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新课程改革的特征之一。不过,有些教师对此理解过于片面,好象非此就不可谓“新”。比如,有位老师讲《鸦片战争》,从导入到整个教学流程,从板书到材料提供,从提出问题到答案呈现,从知识归纳到教学小结,完全依靠多媒体,整节课无一个字的板书。录音、录像、投影、电脑、电视、电子文稿、图表信息、纲要信号、漫画动画,信息量太大。然而,教学效果如何呢?众所周知,课改之“新”的灵魂在内容,不在形式,在观念更新,不在技巧花哨。

2.历史教学“娱乐化”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动”起来的新理念,热衷于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但是,由于历史时空的差异,学生如果不掌握大量历史素材,不懂相应的社会历史背景知识,不作充分的角色体验,不了解历史人物的社会地位、人生阅历、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家庭状况、情感心理,一般学生很难“入戏”,表演不是羞羞答答,忸怩作态,让人感觉滑稽可笑,只能给人做秀的嫌疑。我认为这样的历史课堂既没有带给学生真实的历史体验,也没有落实历史教学的基本目标。

3. 历史教学“问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中一般通过“问题”组织教学。因此,有的教师为了开展“互动”、“探究”活动,满堂发问。但是,提问却轻视问题的时机性和科学性原则,没有充分考虑问题的密度和梯度、思维的深度和难度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程度,有的问题过于表面,有的却具有极强的学术争议问题。同时,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忽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发现、思考与感悟的过程,而且答案预设的多,生成的少。我认为这样做的实际效果与教学初衷是南辕北辙的。

试想一下,以上这些是不是我们要推崇的、要学习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呢?历史教学要培养的历史思维、人文观念哪里去了?学生在老师引导下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体察历史规律,明确人生价值,树立公民意识又如何来体现?

二、走出历史教学误区的策略

无论哪种历史课堂,都不能背离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新课程的理念,提倡的是以人为本,新课程的实施,关注的是教学的有效性。

1.更新史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史学理论水平

提高理论水平,主要是指更新史学观念,及时了解史学研究动态,重要的是依靠教师自身努力和不断学习,而当今社会,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的要求变高。我们应把转变史学观念、提高史学理论纳入专业成长的内容。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主动学习新的专业理论书籍,认真钻研教学刊物的相关文章,比如,《换个角度看历史—现代化与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研究》、《高中历史学习 新视角 新知识》、《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历史》等。同时还应把史学理论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不断加以开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从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

学生的认知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等,其中的核心部分是思维,而思维活动的进行一般要借助于语言才能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概括出来。高中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并能运用理论去解决各种问题,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趋于成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激发其探究的欲望。但是,在概念的形成与掌握过程中,中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概念的变式,对于语言的深层结构(即认识的本质内容)的把握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相应地提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掌握良好的思维能力比掌握一定范围内的知识能有更广泛的迁移作用。所以,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

3.不断探索,新课改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忽视“以人为本”的实质。我们往往会用形式上的尊重“人”代替实质上的对“人”的理解和对“人”的培养。例如:我们经常简单地激发课堂中提问学生的次数、人数,或是提供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等,抑或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异议等,认为这样就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历史课程是内省性质的课程,是让“人”学习自己解放自己,让“人”懂得为什么要解放自己,让“人”的思想在遵循自然中获得大释放、大解放,从而懂得并自觉地从树立人格的意义上学习历史课程,这样成长中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公民。所以历史课程是公民教育,即培养有真正公民意识的人的教育。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是不是也能杜绝像上述那些所谓的“媒体化”、“娱乐化”与“问题化”呢?

既然,新课程改革己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深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否己在关注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否达到健全人格的标准。成功的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形成他們整个的人格:意志、情感、行为等。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学习,关注自身的成长,加强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与探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作者:谢桂林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论文 篇2:

简议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摘 要: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势在必行。所以,在课改潮流中,教师必须以新课标为宗旨,认真按照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有效认真的完成指标,摸索并总结出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思考和总结,探索出高效的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方法。接下来,笔者将阐述,在新课改推行背景下,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育。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新课改

核心素养的实质是要让学生不断发展的品质和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环境变化,往往与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观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历史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对课本中的概念理解清楚,更为关键的是他们也要注重培育自己对的史料理解,对历史观点解释的能力,以及正确历史观的形成。而中学以往采取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无法完成上述要求的,同时,这也是为什么要进行课改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探索和总结,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

1.培育学生正确理解史料的素养

在中学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材上往往出现史料的图框或者文字,而其中可能大多都是文言文,这就给学生对史料的理解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挑战。文言文晦涩难懂,更隔着很长的时间跨度,学生在理解其情感和内涵时,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需要教师悉心的引导,传授给学生阅读史料的方法,当然不仅仅是理解了史料的表面意思即可,教师还要根据情况在某些学生疑惑的方面进行拓展,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史料的内容,达到培育学生阅读史料的素养。

2.小组合作学习,培育学生团结合作讨论历史问题的素养

虽然在课改大力推行的潮流下,学校认识到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但实际运行中往往没有取得明显作用,只是为了表面工作,没有真正达到认真讨论应该取得的结果,无疑,这并不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培育良好的历史核心素养。为了达到小组合作的目的,即培育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切实认真的督促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让学生理解“宰相废除制”的概念时,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由老师给每个组都设置一个问题,然后学生自主通过翻阅教材或者小组讨论,不断理解消化这个概念,老师给予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这样也可以让内向的学生也参与其中,达到培养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教师整体的工作效率。

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第一节“千秋功过秦始皇”中的“‘大一统’政策的实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分饰角色,以达到历史重现,由各组讨论出自己想演的角色,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此人物的在历史中的作用和特点,这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帮助了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学生有错的地方,及时更正,可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准确使用语言,培育学生使用准确规范历史语言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注重自己在历史语言中表达的严谨性,切记不能随便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历史教材中难理解的概念;一定要懂得最大程度上去还原真实的历史史实,不能夸大其词,更不能混淆时间的前因后果,而且在应用某些特定的历史用词的时候,要注意表达的正确性。只有做到以上要求,教师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历史严谨的核心素养,并且激发学生对历史史料求证的探索。比如说,在老师讲到《辛亥革命》这个章节时,在讲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理解上时,可以说“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说“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因为它们是后者里含有前者的关系,所以中学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使用准确规范的历史语言,这样,才能在培养学生严谨的历史观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4.培育学生的通史概念

“高中新课改实践表面,学生需要全面与系统地认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在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转变的方向以及着力点。”历史新教科书的最大优点便是以专门史编排,这对学生的理解有着很大的挑战,所以教师需要去做的便是要引导学生,慢慢培育学生的通史观念。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进化》这一章节,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多,时间纵横广,这就需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通史意识,来更好得到消化这一知识。

5.要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尺度

要达到培育学生优良的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离不开历史认真的老师的引导,因此师生互动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不仅仅是要传授书面知识,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即教师为了确保课堂效率,不能整堂课都是自己一个在讲,而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但也万万不能整节课都把时间给学生主导,而忽略自己的引导任务。虽然这种情况很少发生,但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师生互动的尺度还是需要谨慎把握。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个问题,最后得出答案,畅所欲言,或者演剧本,探索角色的个性,这些方式无疑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但是如果一整节课都是这样的放松,缺乏老师的知识讲解和释疑,会导致老师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更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学生知识体系混乱,导致严重教学事故。因此,师生互动一定要适量,只需点到为止即可,不应该在整节课的时间里占有极大比例。如果有必要集中讨论某个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自习时间,与学生一起进行小组探讨、演历史剧本或者对某个人物的功过进行辩论。优秀的中学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历史教师要做的是用心去摸索课改的内涵,不要做表面功夫,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吸取其中的优点,并且改正其中的不足,不断优化,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对新课改的顺利推行做出贡献。在这过程中,教师是的核心力量,历史教师必须正确的将自己与学生联系到一起,真正有效的实现培育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

6.结束语

在新课改大力推行的大背景下,创新中学模式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是老师的一大重要任务,教师们必须众志成城,充分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意义,创造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们学习历史的热情;注重教学的细节,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培育学生的历史素养,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解读历史的热情,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概念,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艳红.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反思考试[J].周刊,2019(44)

[2]卿宗輝,陆文来,符方申,etal.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C]//2018.

作者:叶敬芝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论文 篇3:

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方法的些许看法

摘要:本文从历史教学实际出发,提出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更好地去设计教学,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通过进行有益的讨论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合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方法;新课改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设计好教学,用好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重组教材,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以便更好地去设计教学,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例如:在教授宋元文化时,笔者首先与同年级的语文和音乐教师交流,了解到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上曾欣赏过王菲演唱的苏东坡的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游泳》以及京剧《脸谱》,根据掌握的信息,笔者安排学生课下收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诗歌,并学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和京剧《脸谱》。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为自己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素材。学生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巨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那种死气沉沉的氛围。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当然这是建立在课前充分了解学情和充分准备的前提之下的。此外,课前的自由阅读卡和课后的材料阅读也是教材的有益补充,教师在用教材时也要加以充分利用,这也是新教材在编排时的一个特色。

二、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有益的讨论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

首先,讨论式学习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就某一历史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探寻知识的教学模式。讨论式学习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活跃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一般是在教学难点、疑点处设计讨论,给学生三至五分钟交流时间,然后再让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再加以点评。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比较散漫,不得要领。往往给人的感觉是流于形式。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感受到在讨论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梯度、有思考性的问题。讨论题要具有启发性,能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其思维有一定的自由度。问题一般涉及三类:一为史实性问题,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二为解释性问题,根据教材可以基本解释清楚。三为评价性问题,学生要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通过研读补充材料,经过思考得出结论(每一个学生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这一类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愿望,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如何评价洋务运动”“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等。

其次,讨论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水平等,要选择那些难度适宜,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的问题。不同年级的讨论题要有不同的层次和深度。针对初中学生年纪小,知识、能力水平有限,一般不宜开展较大规模的课堂讨论,可以利用每课的思考题进行讨论。例如,初中第三册第三课教学中可以就“闭关政策对清政府有什么影响”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从清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观目的和产生的客观效果进行分析,这不仅使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这一政策的实质,而且引导学生对开放政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高中学生认知水平提高,查阅资料、撰写讨论提纲、语言表达等方面均达到一定水平,因此,讨论题必须有一定的难度。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学习“法兰西第一帝国”时,可以围绕拿破仑上台的偶然性、必然性,拿破仑战争的性质及对拿破仑本人的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研读历史材料、图片,观看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提供的活动地图,形成对法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对拿破仑个人的整体印象,继而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仅提出有理有据的观点,而且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在遵循量力性原则基础上的讨论,会使学生的参与面广,同时又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如:在教授《中美关系正常化》时,针对“小球推动大球”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讨论:如什么是小球?什么是大球?小球推动大球是什么含义?这一事件在中美关系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通过这样有浅入深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在设计讨论时还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如在三次工业革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汽车的发明既便利了人类的交通,同时又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可以联系新闻中的热点节能减排问题。克隆技术的发明一方面可以研制新药,另一方面利用克隆技术犯罪。核能一方面可以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但另一方面用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通过这样的讨论,培养了学生客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联系现实,培养了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多种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例如在“宋元文化”教学中,笔者首先请一位男生吟诵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去感悟他豪迈的词风,同时问有没有同学会唱王菲的《明月几时有》,然后让会唱的同学给大家表演,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接着笔者又请一位女同学吟诵李清照的《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凄凄,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将李清照哀婉的词风呼之欲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摆脱了以往教授文化课那种呆板的方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真正让笔者体会到了成功的感觉。

在历史课中编排历史剧,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去感悟。例如: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为抗日战争最后取得胜利起了关键作用。为了让学生明确西安事变发生时各派的态度,为什么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为此,课下编排了符合历史情境的历史剧,让学生对这一难点有了更明晰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采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历史课由于容量大,通过常规的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地展开,所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是新课改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动用于教学中,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像、微机的演示,扩大和改变了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了视听效果。再现场景与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对提高教学质量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时间紧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使用视频、丰富多彩的画面去调动学习主动性,并且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当然,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待我们教师去探索、发现,只要我们勇于实践,就一定能将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 张 静,李晓风,姚 岗等.历史学习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朱汉国,王斯德.初中历史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五中学 342500)

作者:赖春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促进校园和谐养成教育论文下一篇:校本课程公共艺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