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2-11-17

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党对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新要求和历史使命。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高校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 如何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根本路径在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落细。因此, 高校作为知识传播、文化引领、人才聚集的前沿和阵地, 必须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实践路径。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

(一) 明大德、立大志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道德建设要求

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身之本,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本领, 更要“明德成人”。明什么德---明大德, 成什么人---立大志的人。“核心价值观, 其实就是一种德, 既是个人的德, 也是一种大德, 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可见, 立大德、存大志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家国情怀, 这种家国情怀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对应的, 这也可以概括为一种大德。在高校的培养下, 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国家发展形势, 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 才能更好的引导其为国家发展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帮助其形成“四个自信”, 明白只有国家发展好, 才有小家和自身的发展未来, 引导其真正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 这是当代青年必须应该具备的道德水准, 更是夯实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道德根基。

(二) 守公德、存大爱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道德建设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道德要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这与立德树人中培养学生成为守公德、存大爱的人是对应的。学生未来走向社会, 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只有每一个人都具备了良好的公德心, 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只有每个人都能够把为人们服务作为自己崇高的追求, 具备高尚的社会责任感, 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真正的和谐社会才能够形成, 因此, 社会层面的道德要求也是高校必须在立德树人中加强培育和践行的。

(三) 严私德、养大雅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道德建设要求

大学应该教人求真, 学生应该学做真人。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人才, 应该是具有真本领、真品格的真君子, 而衡量的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基本的要求, 拿破仑曾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 那就是爱国心。”敬业, 是推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保障, 是一种态度, 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形的道德要求;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 更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指针;友善是中国人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 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 而这些品质综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内外兼修, 懂得尊重和礼让, 崇德向善的良好风貌, 就是严私德、养大雅的体现。

二、在立德树人视域下,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这是由高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地位和使命所决定的,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

高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阵地, 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价值。高校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双重作用, 能够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把握好学习与宣传的方向, 更好帮助师生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 高校具有文化育人的功能

高校是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内涵都可以通过直接的教育与引导而实现。同时, 高校还具备组织学生进行各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的条件, 这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帮助学生由内而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理解的重要平台。此外, 高校的校园文化、高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文化等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多方面的影响下, 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与认识, 并在学习和生活的实践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传承的行动。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理想信念,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要探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亲和力的有效途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在各类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 将每个关键词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效融合, 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 使其成为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生活习惯,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形成高尚的理想信念, 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发展目标, 自觉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加强学生对国家层面的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将讨论式、探究式、情景式、互动式、访谈式等有效教学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让思想政治课真正成为走入学生内心, 打开心灵之锁的一把钥匙。

(二) 依托课外实践基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校内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如公益社团活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各类道德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教育活动、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等;在校外, 要充分挖掘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爱党教育等活动, 可以与养老院、孤儿院、光荣院、社区等建立实践基地关系, 让学生在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的过程中, 形成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提升社会责任感, 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 可与实习企业联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 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 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奋敬业的品质和工匠精神。通过各类课外实践育人场所开展的各类活动, 促进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的内涵。

(三) 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

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 更会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设立景观石或led屏、宣传栏等醒目的宣传方式对师生进行引导和教育;要充分利用起校园广播站、电视台等文化宣传阵地, 每日或每周定时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释义, 形成学习和培育耳濡目染的氛围, 对于学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要进行大肆宣传报道, 成为师生学习的榜样;要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考风, 加强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考试管理等, 让良好的风尚引领学生形成诚信的品质;要加强学校制度规范的建设, 发挥制度文化重要作用,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行为习惯养成相结合, 帮助学生既有高尚理想信念, 又有良好生活习惯, 内外兼修;要加强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建设, 通过各种拓展训练、加强检查等措施,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与人为善的品质, 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融入在团队当中。

(四) 形成全员育人的格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这说明,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 要充分发挥四育人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一是教书育人, 除思政课外, 专业课、基础课等各类课程都有育人功能,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在各类课程当中, 发挥育人作用;二是管理育人, 辅导员要发挥育人作用, 在学生课余生活中, 组织学生开展好各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 例如每日背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举行相关知识竞赛等形式, 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三是服务育人, 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同样有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职能, 为学生服务, 解决学生困难要热情高效, 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敬业、诚信和友善的道德品质;四是环境育人, 加强学校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建设, 让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无后顾之忧, 条件优越, 心情舒畅, 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保驾护航。

(五) 利用网络手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是当前与高校学生最为贴近的手段与平台, 因此可以探索有效的网络宣传语教育模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 各类课程都可以引入已经非常成熟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等, 特别是思政类课程, 可以很好的提高亲和力与针对性;要加强校园网、学校各类微信公众号建设, 在平台中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板块, 随时进行内容的更新, 吸收国家、各地、各部门关于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新闻、案例,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还可以利用抖音、火山小视频、快手等新兴且影响力较大的平台制作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短视频,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学生知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这也是一种创新的宣传形式;此外, 教师也要不断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有效教学方式与学生管理、宣传方式等, 以此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相关链接】

2014年3月30日, 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分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4部分。

当前, 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 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 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 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 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 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切实加以解决。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 从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参考文献

[1] 郭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中的情感认同[N].光明日报, 2016-01-02.

[2] 李晓虹, 魏晓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10) :76-78.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案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5.

[4] 张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N].光明日报, 2015-02-12.

[5] 刘健康.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途径探析[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2017 (6) :83-85.

[6] 衣永刚.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唯一标准[J].上海教育, 2018, (15) :60.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下一篇: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