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2022-10-25

第一篇:谈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谈重温蒙台梭利的纪律教育思想

蒙氏理论中的“纪律”是与“独立”“自由”“工作”这几个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本文将结合幼儿纪律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谈谈如何将蒙氏纪律教育思想运用到当今现实纪律教育之中。

蒙氏理论中“纪律”的涵义

一般而言,纪律有三种基本涵义:惩罚: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手段;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

蒙台梭利所谓的纪律,是一种建立在自由基础之上并通过工作来实现的纪律。这样的纪律不同于旧式教育里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而是能动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即纪律内涵的第三种。儿童通过自身内在的纪律意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教师以权威的立场强加和强迫,这样的纪律是一种真正的体现儿童主体性和能动性的纪律,是儿童自发的愿意顺从的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和有益的纪律,而非一种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

纪律与自由、工作的关系

纪律是与自由和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由是纪律的根基,工作是实现纪律的有效途径。三者具体关系如下: (一)自由是纪律的基础

自由是蒙台梭利自由教育思想的根基。这里所谓的自由,是指使人从妨碍其身心和谐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的自由。[1]这种自由,并非是放任自流、任意妄为。[2]蒙台梭利在描述自由的范围时强调:“应把孩子的自由限制在集体利益之内,他们的行为要达到我们一致认为的好的行为标准。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冲撞或激怒他人的言行,是否有粗俗或不礼貌的举止。至于其他行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行为,表现为什么样的方式,教师一方面不能强行制止,另一方面还必须进行观察。这一点尤其重要。”[3] “纪律必须通过自由而实现,这是奉行传统教育方法的人难以理解的一条重要原则。”[4]蒙氏的纪律观是一种以儿童自由为基础的内在纪律观,反对以说教、强制、奖惩来培养“外在”纪律。强迫的手段或许能够使儿童一时在表面上屈服,但无法作用到孩子的内心深处,不能引发儿童心底对于纪律的真正理解和渴求。

成人应当给予儿童最大限度的自由,让他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工作,自由动手操作教具,自由去感受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喜悦与满足,自由去发展自己的各个感官、系统。教师要不加干扰地做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帮助儿童明辨是非,从而建立一种内在的、主动的、愉悦的纪律,让幼儿感受遵守秩序所带来的益处,违背纪律所受到的自然的“惩罚”。渐渐地,孩子们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步经历从最初的混乱活动向自发有序的活动的过渡,获得专注、宁静、自主、服从的良好品质。

蒙台梭利指出:独立与自由密不可分,“谁若不能独立,谁就谈不上自由”。[5]就像她举到的一个一家三口遭遇歹徒时不同反应的例子:丈夫可以靠平日射击训练获得的灵活身手与歹徒搏斗,儿子可以靠自由灵便的双腿逃走,而那个穿着裙子的欧洲妇女呢?她既没有受过训练的能力,也没有天赋的能力,就只有惊叫一声昏倒在地。她强调,不必要的帮助是自然能力发展的障碍,成人包办代替的做法往往窒息、扼杀了孩子自发的活动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及创造性。 (二)纪律必须通过工作来实现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内在冲动表现出来的,其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蒙台梭利称之为“工作”,认为“人是通过工作来塑造自己的”。蒙台梭利的“工作"是指那些身心协调、手脑结合的活动,是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它能够满足孩子自主、自由、自助的需要,孩子喜欢并乐在其中。幼儿期的各种感觉练习及日常生活技能的练习等自发的活动都是工作,3~7岁幼儿的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6] 工作是纪律养成的基本途径,蒙台梭利这样说道:“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是从工作中放射出来的。在一个特定的时刻,奇迹出现了:一个儿童对一种工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种兴趣从他的面部表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他对同一练习的坚韧不拔中表现出来。这个儿童开始踏上了通向纪律的道路。”工作不能强加,这正是我们教育方法的切入点。它必须是儿童本能上乐于从事的工作,必须是与生命的潜在倾向自然一致,让儿童愿意一步步朝其顶峰攀登的工作。工作对养成纪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7]1.工作能够提升协调和控制能力;2.工作有助于培养独立性:3.工作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意志力。

成人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儿童自由地工作,不应该包办代替孩子的工作,要让他们自己动手,自己亲自尝试和操作,在活动中发展各种机能。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也充分说明了让孩子自由地去做的重要性。“精神快乐、自由练习和明媚阳光是组成其灿烂生活的三种元素”。[8]蒙台梭利举到一个保育员帮孩子装沙的例子,孩子们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装了又倒,倒了又装,孩子们要的并非是将沙装入小桶这一结果,而是享受这一过程中动手的愉悦。我们应当明白,儿童的自我发展是他真正的、唯一的快乐。成人也应当对幼儿的“试误”保持耐心。

我国幼儿纪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幼儿纪律教育中教师扮演着“主角”,纪律始终存在于幼儿之外。教师也惯用“训导”“说教”“惩罚”的方式来维持“纪律”: (一)纪律是外在的

在很多幼儿园中,教师一词成为了纪律的代名词,教师就是纪律的权威,有教师在的地方,幼儿往往呈现出一种有序状态。

场景a:过渡环节期间,七八个小朋友在教室中央嬉戏玩闹。教师认为幼儿打闹太嘈杂,上前厉声喝道:“请保持安静,谁再发出声音,罚站!”教室立刻安静下来。

爱嬉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的威严或许能让孩子一时安静下来,但这也只是表面的,孩子剩余的精力需要排泄,“不安分”的孩子仍然会寻求其他方式来宣泄,比如有的孩子在老师跟前表现得十分乖巧,可一旦老师不在,便任意妄为。教师应当做的是交给幼儿以适当的方式去宣泄积聚的力量,比如上述场景中的过渡环节,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唱歌、舞蹈等,让幼儿明白在教室嬉戏会影响集体秩序,影响到其他孩子的正常休息、活动,关键是引导幼儿从内心深处自愿、自发地去遵守纪律。 (二)纪律是静态的

对于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来说,制定的纪律规则规定基本上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我们往往会“尽职尽责”地恪守规定的纪律条款。

场景b:活动课开始了,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开始拼接积木,另一个孩子跑过来制止:“老师还没有说开始呢!”这个孩子立刻把已经拼接了好几块的积木拆放回去。

我们总是死守着“老师说开始,才能开始”的规则,刻板、规规矩矩。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教会孩子明白“纪律”的真正涵义,就像蒙台梭利指出的:只要不是偷拿别人的东西,只要不是粗俗、不礼貌的言行,只要不是打扰别人工作的行为,我们就应当允许。 (三)纪律是被动的

许多幼儿园纪律的制定者是教师和园方,孩子没有参与协商的机会。这使得在教师的“压制”和“严格的监督”之下,幼儿会被迫地遵循纪律,只知道不这样做就会受到惩罚。幼儿是以一种“消极避害”的姿态恪守纪律条款。

场景c:阅读课结束后见孩子多多主动在进行图书归位,我特别感动,说道:“多多真乖,知道归位。”不料得到多多的无奈回答:“不这样做会被老师批评的。”我当场无言以对。

孩子努力去做一件事,并不是因为知道这件事对自身的益处,而只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和指责,这让我不得不去反思,当今老师们用所谓的“惩罚”让多少孩子内心深深刻上了恐惧,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忌惮被批评和惩罚呀。 (四)纪律是暂时的

正如前面提到的,孩子被外在纪律暂时压制下去的冲动总会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次排泄。

场景d:大班的孩子萌萌在伙伴中十分具有“号召力”,每每教师一不注意就伙同三五个小朋友在教室门口打闹,老师看见了总会强力干预,解散他们的“团伙”,可是老师转身的工夫,几个人又开始追逐。

教师的说教并不能对孩子起到真正的约束作用,只有让他们明白在教室门口追逐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引导他们从心底里认识到其后果具有的危害性,才能“治本”。

蒙氏纪律思想对幼儿纪律教育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澳大利亚教育家康乃尔认为:“自由、工作和秩序是蒙台梭利为幼儿营造的建筑物的三根主要支柱。”[9]如何让幼儿在自由的工作中获得真正的纪律?总的来说,教师应当转变纪律教育观念,深刻理解纪律应由传统束缚幼儿成长的外在工具转变为促进幼儿内在发展的教育因素,实现纪律从外在到内在,从静止到活动,从被动到主动,[10]从暂时到持久的转变,真正让幼儿成为纪律的主人。具体而言,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在幼儿纪律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是被动的观察者: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地观察儿童的言行,对不好的行为及时制止,对良好的行为任其发展,让儿童自由选择工作时间、地点、材料,给予儿童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让幼儿亲力亲为去动手操作、思考和工作,切忌包办代替和不断地干扰。教师通过仔细的观察、纪录,不断获得幼儿教育的经验。总结形成一本“幼儿观察录”,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教师是及时的引导者:“我只是引导孩子去欣赏生命中最美好和最重要的东西,以免他们在没有意义的东西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让他们在人生朝圣的路上得到最大的快乐和满足”。[1]教师要抓住生活、“工作”教育契机,培养孩子的纪律意识。

教师是自由的给予者:但在一日常规管理中,教师的组织应当更加细致和灵活、具体,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餐点营养均衡,教师环创与课程设置等,要体现有序性和儿童自由性原则。[12]让孩子自由的选择“学习或游戏”的对象物;让孩子自由决定“学习或游戏”的程度;让孩子顺从其内在的生命法则,在自由教育活动中得到发展。[13] 教师还是幼儿工作的服务者与伙伴:与儿童一起协商、合作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帮助儿童养成内在的主动地纪律等。

总之,教师应当为幼儿创设一个如蒙台梭利所说的“有准备的环境”,创设一个符合儿童需要的真实环境,供给儿童身心发展所需之活动、练习的环境,一个充满自由、爱、营养、快乐与便利的环境,[14]让幼儿在主动纪律的约束下,自由地工作、成长和发展。

蒙台梭利的“自由——工作——纪律”“儿童——环境——教师”两个核心基本理论蕴含了伟大的儿童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参考文献: [l][lo]《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j]杜高明、谭友坤,《宜宾学院学报》,2009.no.3; [2][l3]《蒙台梭利纪律教育要旨及其对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启示》,[j]黄红霞,《当代教育论坛》,2011.no.4; [3][5][8]《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着作精选》,[m]单中惠、钟文芳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9-06.no.1; [4]《蒙台梭利早起教育法一如何让孩子自主地学习》,[m] 意大利玛利亚?蒙台梭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01; [6]《试论蒙台梭利的“工作”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刘俊,《当代教育论坛》,2007.no.9; [7]《蒙台梭利纪律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刘珍艳,《当代教育科学》,2012.no.1o; [1l][l2]《蒙台梭利纪律观中的自由、纪律与独立》,[j]王文敬,《学理论》,2012一02; [14]《蒙台梭利方法》,[m]意大利玛利亚?蒙台梭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09

第二篇:论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摘要: 玛丽亚 •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女士是意大利医生、儿童教育家,,曾被誉为世界学前教育史上自福禄贝尔以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杰出的女性学前教育家。她通过实际对儿童的长期接触与观察,因而提出新观念的教育方法,不仅改变当时人们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与做法,也深深的影响后代。终其一生她全部身心倾注于教育工作。于1952年辞世时已备受世界各地的尊重与瞩目。

关键词:敏感期、教具、秩序性、儿童中心

一、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一)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蒙台梭利强调人的发展不仅与生理胚胎有关,还和心理胚胎有很大程度上的联系。她强调环境的主导作用,发现儿童心理的变化是通过机体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蒙台梭利指出,正如作为生理胚胎的儿童的发育需要母亲的子宫这一特殊环境一样,作为心理胚胎的儿童的发展也需要一种相适应的特殊环境.这种特殊环境要求要尽可能排除有害生命力呈现的任何不利因素,要尽可能专门设置能满足儿童各种内在需要的环境。

(二)儿童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特殊的环境都有一定的敏感期。敏感期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蒙台梭利强调说:“正是这种敏感性,使儿童以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容易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根据蒙台梭利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她发现了一些科学性的敏感期。0-5岁感觉发展敏感期、3个月-6岁语言发展敏感期、2-4岁秩序感发展敏感期、1-4岁肢体协调敏感期等等。 蒙台梭利指出了多种敏感时期,并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儿童发展的敏感时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从而促进幼儿身体心理各个方面得到协调及时的全面发展。

(三)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重点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认识,从而了解自己在阶段性教育的重点是什么?怎么教?等等专业问题。

她认为孩子的第一阶段是(出生-6岁)这个时期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第二阶段(6岁-12岁)开始具有抽象思维能力,产生道德意识和社会感,从以前的感觉练习转向抽象的智力活动;第三个阶段(12岁-18岁)青春期。孩子的身体逐渐成熟,心理也把自己放在了小大人的位置上,希望自己能够想成人那样被教育。

(四)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

蒙台梭利反对游戏,她觉得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和心理的需要产生一种自发性的活动,认为游戏会使儿童引入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抑制了儿童自发性的需要。她认为孩子应该投入到“工作”中,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蒙特梭利教育观

(一)教育的目的

在对儿童天性、发展和环境的信念下,蒙台梭利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儿童身心均衡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建设理想的和平发展。

(二)教育的内容

根据自己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蒙台梭利主要为儿童确立了以下教育内容,并在“儿童之家”进行了长期实验。

一、感觉教育 她认为,感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锐,准确和精炼。

二、生活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养成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懂的如何照顾自己,社交礼仪等。

三、读写算教育 里面包括了书面语言教育,和交谈语言教育。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等。

四、自然文化教育 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而不局限在书本知识。

(三)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环境的作用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因此她非常重视环境的创设,即为儿童提供一种有准备的环境。

二、教师的作用 教师是儿童活动的观察着和指导者,他必须以科学教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专研儿童,揭示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儿童的秘密。

三、教具 儿童的玩具,教学用的教具都必须贴近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教育和训练中提升孩子。

三、蒙台梭利思想启示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通过工作实现的,基本上可以比较完整地反映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它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础。蒙台梭利教育观——儿童的发展是全面的是有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并且要准备好教育所需环境,教师以及教具,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引导幼儿那么,上述蒙台梭利关于儿童及其发展变化的看法可以给我们今天哪些有益的启迪呢?

(一)重视儿童自我发展

蒙台梭利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在她看来,儿童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会能动地积极地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是不断发展的活生生的人。

(二)适应儿童发展的敏感性和阶段性

蒙台梭利不仅重视儿童发展的联系性,也十分注意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因此教师和父母必须随时留心观察儿童的实际生活及其表现,发现和把握儿童在各个阶段出现的心理现象,及时引导、帮助和鼓励,否则将对儿童的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和遗憾。

四、评析蒙台梭利思想

每一种思想自然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我们也应该辩证的看待一些问题。不要每一种思想我们都完全引进,要分析其中的优缺点,针对性教育。

蒙氏思想它结合了前期教育家们的教育思想,站在了以幼儿为中心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固然优点是必然存在的。蒙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自由活动,反对家长教师的强制干预,但是这也会造成幼儿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她认为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思想虽然把个体发展认为先天后天相互作用的结果,揭示生命发展阶段性特点,揭示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是她太理想化了,夸大了儿童的本能,扩大了儿童的作用,忽视了教师家长存在的价值。

她的感官训练,对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每个方面都考虑到位了,但是她唯一没有考虑的是把这些感官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幼儿统一的发展,而是孤立的感官训练,不仅缺乏趣味性,价值也不会很高。她反对儿童幻想游戏,这一点就把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抹杀在了摇篮里,用自己的规则来约束孩子让幼儿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对于教学内容中的生活联系,蒙氏教育主要强调的是秩序性,和礼节问题,但是我觉得通过这样训练的孩子,他们只是机械性的条件反射,而没有做到去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忽视了同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向结合,等等。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蒙台梭利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这固然是蒙台梭利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蒙台梭利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将蒙台梭利教育由原先的面向贫苦家庭的儿童变为面向社会上层的高收费教育,恐怕也是创始者本人始料未及的。

五、结论

事物都有两面性,作为中国人首先我们应做到不要崇洋媚外,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于理性的思考蒙氏思想的价值在哪里,到底应该怎么开展蒙氏教育。不要挂羊头卖狗肉,为了利益打着假的旗号,这不仅毁了蒙氏教育,更毁了我们祖国的花朵。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站在专业的角度去评析,找到最适合我们幼儿的方法,然后运用在教育之中。

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在运用蒙台梭利教学法之前,并未彻底的探索蒙台梭利教学法的原理,就直接运用教具来指导孩子。这是一个相对危险的行为,因为它会误导幼儿,是幼儿养成一种不要思考,生吞活剥知识的习惯,也会误导教具,使教具成为呆板的玩具。所以只有对蒙特梭利心领神会后,才能正确教育孩子,才能达到效果。

作为幼教工作者,或者是家长,一定要明白让孩子自由发展不是放纵式发展,要适当观察、教育、引导。告述他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意思。还有就是孩子的发展,一定要提供给他一个空间,让他自由自在的创作,这比什么别人教的来得实在多了。孩子的潜力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将来,我们就应该多学学,多对比,把最好的方法提炼出来。 把中国的幼教事业做大做好。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张晖: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王诗堂: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5.5

第三篇:伊顿教育专家白玛琳博士谈蒙台梭利教育的三大关键

在教育领域有着长达四十多年教育经验,被称为“国际幼教教母”的Marlene Barron(白玛琳博士),一直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蒙台梭利教育法,她创办了斯坦藤岛(Statenisland)蒙台梭利学校,曾任纽约市西部蒙台梭利学校(WestSideMontessoriSchoolinNewYork)的校长,2008年前一直是该校教师培训项目的联席董事。Marlene Barron(白玛琳博士)还曾在美国、巴西以及非洲、欧洲、亚洲(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担任国际顾问,为教育组织协会提供职业培训、设计课程、战略式计划和学校组织管理。

目前,Marlene Barron(白玛琳博士)担任了伊顿国际教育集团的首席教研总监及伊顿蒙台梭利教师培训学院(EMTTA)院长,专注于培养中国蒙台梭利教师。Marlene Barron(白玛琳博士)曾在推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演讲中谈及到蒙台梭利的三大关键课程、教师、教具,也提醒广大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应着重注意这三点。

蒙台梭利教具帮助儿童自主理解数理知识

在演讲过程中,Marlene Barron(白玛琳博士)首先提到了蒙氏教育中蒙台梭利教具使用的重要性,蒙台梭利教具是根据孩子的年龄而设计的,不同年龄的学生适用于不同的教具。蒙台梭利教具主要分6大领域,即感官教育教具、数学教育教具、语言教育教具、科学文化教育教具、日常生活教育教具及音乐教育教具。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操作蒙台梭利教具,能够帮助他们从中获取大量的感官经验,并且掌握不容易被理解的数理知识。在蒙台梭利幼儿园中,孩子会非常自律的在各自进行自己的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操作教具。

蒙台梭利课程设计优化幼儿教学体系

课程的设计也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一大关键,在Marlene Barron(白玛琳博士)的建议指导下,伊顿幼儿园的课程设计有伊顿中文课程、艺术课程、探究式主题课程、蒙台梭利课程、英文课程和品格教育课程等六大特色课程,包含了感官、数学、语言、科学文化、品格以及艺术等教育范畴,充分体现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自主参与,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良好品德以及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优势。

蒙台梭利认证资格教师确保蒙氏教育规范化进行

蒙台梭利教师作为整个蒙氏教育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学识的培养都会对教育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一位优秀的蒙台梭利教师能够保证蒙氏教育规范化进行。所以,伊顿国际教育集团创办了EMTTA伊顿蒙台梭利教师培训学院,从幼儿教师入手,帮助培养温和、敏锐、有学识的成人来发掘幼儿的全部潜能,通过创建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环境,引导有创意的成人与经验丰富的专业蒙台梭利教师培训师共同学习并探究科学的教育方法。迄今为止,蒙台梭利教师培训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多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蒙台梭利教师。

诸上所述,教具、课程、教师构成了蒙台梭利教育过程的三个关键要素,当然,除了这三点以外,Marlene Barron(白玛琳博士)还提到了教学环境、教育教学设施、教育书籍等方面,并表示目前已经有很多伊顿宝宝在伊顿幼儿园中接受着蒙台梭利教育,同时也有很多的老师加入到了蒙台梭利教师培训学院中来。随着伊顿幼儿园相继在国内众多城市成功开设分园,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宝宝有机会感受蒙氏教育的魅力。

第四篇:《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指南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指南2009/6/4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指南

请人将字母刻在木板上,让孩子顺着沟纹临摹时,他们很快就能认得了。

对于数学,我们有三种理念:

1、 算数:数字的科学

2、 代数:抽象的数字

3、 几何:抽象的抽象

我们观察到的事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显示孩子的心智在相当幼小的时期就可以吸收文化,而且只是凭借自己的活动来吸收。另一类是个性的发展要及早开始。3-6岁是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途径,用我们的敏锐力去了解孩子,并能正确地判断什么样的行动才是帮助孩子发展所必须的。做出创造的人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大人。

当我们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出对孩子的不够尊重。 儿童的生理和精神发育应该遵循自然,教育方法也遵循以下三个部分:

1、 运动神经培养

2、 感知培养

3、 语言训练

肌肉训练包括以下方面:

1、 基本运动(如日常生活中的走路、站立、坐、操纵小物件等)

2、 照顾自己

3、 家务处理

4、 园艺劳动

5、 手工劳作

6、 体育活动

7、 韵律活动

老师的教诲只不过是一种暗示、一种点拨,而这足可以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开端,剩下的就是孩子的自我发展。

我们会注意到孩子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有主动性,他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

心理学家也一致同意,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保持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强烈而持续的注意力。因此,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通过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的学习。

第五篇:蒙台梭利教育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后,引起了众多教育学者的关注。从收集的资料来看,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虽历经百年,人们对其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蒙台梭利的生平、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具的简单翻译介绍上;20世纪90年代后,理论研究虽有一些进展,但主要围绕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本土化问题或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展开的,关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以及引进所产生的影响,人们还未作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这无形中影响了国人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以及引进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的了解程度。笔者提出这一问题,希望能激起更多人对此问题的关注。本文力图综合各家研究成果,结合史料研究,在回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引进历程的过程中,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做粗浅的思考。希望本课题的研究使人们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我国的引进历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致力于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研究的学者提供更丰富的历史资料。从这个角度出发,文章分四个部分加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中国的原因。社会的变革,学前教育改革的需求和国外兴起的蒙台梭利运动推动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第二部分回顾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百年引进历程。文章把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13年—1949年;第二阶段,1950年—1977年;第三阶段,1978年—1989年;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并对每个阶段引进的现状、引进的内容、引进的途径、引进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勾勒出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历程。第三部分考察和归纳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中国后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影响。积极地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改变了人们的学前教育观念;引进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引进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进造成学前教育实践领域盲目效仿,同时导致人们办园功利心的加剧两个方面。第四部分针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进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引进作粗浅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引进必须走出移植、模仿的形式,以扬弃的态度来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引进要从广度和深度两个纬度使蒙台梭利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的应用走向深入;同时引进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抓住思想的实质,不能流于表面形式的学习和模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田径比赛运动会总结下一篇:图画书阅读题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