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主题论文范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主题论文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浙江杭州310000)[摘要]学校德育急于寻求全员德育新路径,在潜移默化中明辨真德育,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德育行为的自我监控。

第一篇:德育主题论文范文

高中主题班会德育实效研究

摘要:在信息网络化极速发展的当下,青少年“道德危机”频现。高中生德育教育实效性提升问题已经成为当下高中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主题班会”就是教师提升高中班级德育实效性的有效办法。因此,在高中德育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需深入分析主题班会的实效性以及当下高中主题班会开展现状,从问题的解决入手,更好地发挥主题班会的德育价值,提升自身德育教育效果。

关键词:高中;主题班会;德育实效;问题与优化

处于成长期的高中生在善恶、是非辨别方面的表现并不算优秀,面对斑驳错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他们很难坚定的固守道德防线,容易受到劣质信息的影响与侵害。为让高中生平稳的度过品格观念成长期,教师必须重视对他们的德育引导。而组织“主题班会”就是一种系统有效的德育指导方式。

一、高中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由班主任围绕某一主题而组织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感染力的、由班级全员共同参加的、形式类型多样的班级集体教育活动。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主题班会类别划分是不同的。从主题班会组织内容来看,高中阶段的主题班会可分为政治教育、学习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等;按照班会组织的时间来看,我们可将高中阶段的主题班会分成定期班会、节日班会、随机班会等;按照班会的组织形式,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讨论辩论式、展示汇报式、参观体验式等等。

二、高中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

高中主题班会的定义和特点决定了其具有较强的德育实效。对于“主题班会”在高中德育活动实施中的实效,我们可分三点解读:

(一)凸出集体,形成正确舆论导向

作为一种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主题班会的组织给予高中感受集体、建设集体的机会。在参与主题班会时,高中生会对同一主题展开讨论与实践,在深入的活动中形成集体共识;会为实现同一目标而努力,进而在交往互动中彼此吸引,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情谊;也会在对冲突矛盾的处理中,明确何为组织纪律,形成团结共进的班级风气。而这些都是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的构成要素。故主题班会活动的有效组织,能够给予高中生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让学生能在班级舆论的影响下,自觉更正自身,提升自我。比如,在《放飞理想》主题班会开展过程中,学生们随着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划入青春的海洋,从名人案例入手探寻理想。在亲身经历“何为理想”“探寻理想”“我的理想”“理想的实现”多个探究步骤,完成讨论、搜索调查、演讲、分析总结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探究任务后,学生不仅明确了自己的理想,也建立了班级共同理想,并自主结队形成“理想实现互助小组”,为之后学生彼此监督,共同成长。

(二)多彩多样,支持学生全面发展

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高中主题班会给高中生提供了更丰富、更全面的成长发展空间,在对多彩多样的主题班会的参与中,高中生会收获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得到更全面的能力训练。在融合学习、生活、心理、时事政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德育引导中,高中生能接受更多维的德育引导,进而在立体的德育教育环境下全面发展个人的基本道德素质。比如,在构建高中主题班会时,我曾组织了以“直面挫折”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以“沟通从心开始”为主题亲子沟通策略研讨会、以“十八岁的天空”为主题的青春寄语演讲会、以“压力即动力”为主题的心理辅导会等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形式多样的班会活动,给予了高中生更丰富的自主实践空间,在多种形式的团体活动的参与中,学生集团体之力、以更理性的方式解决了他们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这既维护了学生内心的德育防线,保护学生远离不良情绪、观念的侵蚀,也在无形之中渗透了理性、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法,提升了学生独立攻克德育难题的能力。

(三)融入生活,德育效果真实自然

主题班会的“主题”多是由班主任老师针对班级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自主确定的,它们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有很强的针对性。在高中主题班会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调动班级学生的智慧与才干,让学生在完成集体性讨论、辩论、沟通、表演等活动的过程自觉汲取德育营养。比如,在发挥高中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时,我会将“爱党、爱国”教育放到“七一”“十一”期间,迎合生活现实需要,借节日环境和氛围打造更优的德育教育效果;也会根据学生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的阶段表现,抽象德育主题,借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生成的德育素材、现实材料推进主题研究与讨论活动,以生成性的德育教育材料来拉近学生与主题之间的距离,进而深化学生对班会主题的了解,取得更优的德育教育效果。如,以学生在阶段学习与检测活动中的表现为素材的学习主题德育活动,以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心理成长需求为主题的心理成长辅导活动等等。高中德育教育与高中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融合力度的强化,确保了德育教育活动能够以流畅有趣的形式顺利推进,优化了高中德育教育效果。

三、高中主题班会的开展问题与优化

作为有效的德育教育手段,主题班会的受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而随着高中班主任对主题班会的研究的日益深入,主题班会开展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要保持主题班会的德育时效,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优化主题班会开展现状。

(一)高中主题班会开展问题

受教师个人能力与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当前阶段的高中主题班会教育并非尽善尽美,其主要问题展示如下:

首先,教师在设计主题班会时,过度重视主题班会的随机性和对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忽视主题班会教育的系统性,故在主题班会教育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主题重复或缺失等问题,主题班会之间无层次性、衔接性,无法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主题班会对学生全面成长的影响作用未得到有效开发。

其次,在主题班会开展期间,教师对班会课堂的控制能力不足,主题班会中存在主题不明、無效德育时间多等问题,主题班会的开展效果并不能完全符合教师的德育预期。如,在学习类主题班会开展过程中,教师用大量时间展示本班各科成绩在学校中的名次,将主题班会与常规班务活动混为一谈,忽视主题班会的主题性、德育性,教师个人发牢骚的时间,占据主题班会中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参与感、体验感极差,主题班会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无法达到全员参与的主题活动开展目标。

最后,主题班会组织过程中,教师并不重视对班会设计内容的反思和审核,主题班会开展结束即为德育教育的重点,主题班会教育后续无力,跟进匮乏,德育实效大打折扣。

(二)如何提升高中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

针对当下高中主题班会开展问题,我认为要想提升高中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我们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参加培训,提升个人专业技能

无论是在主题班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在主题班会实施与跟进中存在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高中班主任老师的职业能力问题。要提升高中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首先就要深化班主任老师对主题班会概念的理解,提高班主任老师从生活中选择有针对性且符合时代要求的主题和德育教育材料的能力,班主任老师设计、组织、跟进主题班会教育的能力,让每个班主任都成为合格的主题班会组织者。而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有效方式。在提升自身主题班会设计与开展能力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需积极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活动,不断锤炼个人能力。

(1)参与学校组织技能训练活动

在提升自身主题班会设计与开展能力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需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主题班会训练活动,如“主题班会德育实效研究活动”等教学研讨活动、“主题班会设计比拼大赛”等教学评比活动、“主题班会设计专家/名师座谈会”等经验分享活动等等。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便利学习条件,在“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循坏往复的技能训练过程中深化自身对主题班会的理解,掌握更多的主題班会设计与开展技能。

(2)利用网络条件进行技能学习

在网络信息时代中,班主任老师在提升自身主题班会课组织与开展能力时,除了需要利用好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外,还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优势,自主开发网上学习空间,利用网络学习条件锤炼自身技能。比如,在主题班会研究学习过程中,班主任老师可自发在网络上搜索优秀的主题班会开展案例,通过对这些优秀主题班会开展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案例中值得学习的部分,并在具体实践中加以检验;可关注网络热点、新闻时事,并就当下时事热点展开德育教育思考,为主题班会的开展累积更具时代感和生活性的德育素材等等。

2.整体设计,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有效的主题班会既是依照高中生的德育现实而开展的,有灵动性、生成性特点的班级活动,也是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则而设计,具体系统性、整体性的德育课程。故在提升高中主题班会实效性的过程中,班主任老师需针对目前主题班会设计过于零散、缺少衔接的问题,展开深入思考,在遵循高中生阶段成长规律,将高中阶段可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进行系统性的整理,设计主题明确的、重点凸出的系列性主题班会课程,形成特色课程体系。

比如,在主题班会设计过程中,我在综合研究高中生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之后,设计了“走进心灵”系列主题班会,分别以“适应”“人格”“成年”为支点,设计高一、高二、高三等三个阶段的主题班会。在每个阶段主题下,细分小主题,增强了各个主题班会间的衔接性与协调性。如高一学段开展的“相逢是缘”“心存感恩”“同伴合作”“放飞理想”等主题班会。这些主题虽然从表面上看并无相似之处,但却都是围绕“适应”二字设计的,这些活动共同成为了教师在引导学生适应高中时不可或缺的部分。

3.加强重视,优化跟进评价活动

德育活动的长期性与持续性决定了高中主题班会德育实效的发挥离不开优质的评价环节。在对主题班会活动的优化过程中,教师需就如何对主题班会进行评价展开深入分析,找到优化主题班会跟进评价活动的有效方法。比如,在高中主题班会组织过程中,我将主题班会的评价活动分成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课堂评价阶段。在这一阶段评价实施过程中,我会根据班会主题抽象多维德育成长目标,进而根据目标设计评价标准,并以自评、共评、组评、师评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在主题班会开展的各个阶段的参与和成长情况进行评价,以多元的、过程性的评价方式获取最真实的活动展开测评结果。

第二阶段为课后评价阶段。在这一阶段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会以主题班会课视频资料、课堂评价档案等多种形式的主题班会课堂评价材料为依托,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主题班会课教学情况评估,整合教师力量评析各位班主任在组织主题班会时的优缺点,对比多个课时教学材料,分析学生在某一阶段内的德育素质成长情况、教师在某一阶段内的主题班会组织能力发展情况,解决高中主题班会开展过程中跟进匮乏的问题,

总之,主题班会的开展对高中生德育素质的提升意义非凡。在高中德育教育与辅导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主题班会的德育实效,攻克主题班会设计、开展问题,以主题班会的优化支持高中生德育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现芬.立德树人:从意识到行动——对高中生主题班会课设计现状的思考[J].高考,2019(36):5.

[2]罗万青.“素材型”主题班会与中学德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88.

[3]王琴.高中常规班会课的问题与思考[J].学周刊,2019(33):176.

[4]鲁世明,翟春红.高中班主任的工作艺术[J].中小学班主任,2019(09):42-44.

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 陈益周

作者:陈益周

第二篇:教师职业主题探究实践活动的德育创新

(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浙江 杭州 310000)

[摘 要] 学校德育急于寻求全员德育新路径,在潜移默化中明辨真德育,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德育行为的自我监控。笔者以教师的职业探究为例,运用主题式探究性学习寻求学校德育新模式,通过“真实+优势”的开题指导,“恰当+小锦囊”的研究计划制定,“合作+沟通”的实施研究,“提炼+微课”的报告撰写以及“整合+拓展”的成果交流等策略,为全员德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使学校德育更加真实化,实现学生德育的自我建构。

[关键词] 主题式探究性学习;德育;实施路径

很多学校的德育依然存在着脱离儿童的生活,忽视儿童的德育体验的现象,甚至由于评价手段的单一,导致德育走向量化的道路。为此,笔者以为,学校德育迫切需要寻求一些新的突破,探寻一些新的方法,关注儿童的德育体验,让德育的功能实现最大化。

一、学校德育寻求新突破

要改变当前一些不良的德育实施状况,首先需要从根本上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1.如何構建全员德育新路径

当前,小学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教师中心走向学生中心的转变。而,我们不难发现,部分学科教师受学科本位的影响,只注重自身的学科素养的修炼与传递,对学科所承担的德育功能意识缺失。即使关注到学科的德育功能,由于缺乏巧妙的手段和技巧,很难将德育融进自身的学科中。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新的路径,实现学科与德育的融合,让全体教师有法可依地挖掘自身学科的资源去落实德育。

2.如何去伪求真明辨真德育

“当前中小学的德育实践存在着诸多弊端:如:德育内容抽象空洞,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方式以简单灌输为主,途径单一,缺乏情感体验;在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缺乏有效的整合模式,以致于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主动性显得苍白、空洞。”[1] 学校德育要用一种新的方法,能够将学生的德育认知与行为相结合,使学生德育认知的获得是主动的、潜移默化的。

3.德育评价如何实现个体化

德育评价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是推动学生德育素养的关键,然而,当前的德育评价主体单一,形式单一,很难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很难有效关注学生内在的成长。为此,我们思考,要有一种评价方式,能够关注学生的德育过程性评价,不是让教师知道去哪带着学生去那,学生始终是被考核、被量化的对象,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去哪,怎样去那,从而实现学生德育行为的自我监控,达到个体内在的自我调整。

基于对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笔者以为,运用主题式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突破上述三个层面的局限,有效深化学校的德育。所谓主题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組的形式针对某一主题展开的应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类实践性学习活动。[2] 下面,笔者将以教师的职业研究为例,具体阐述主题式探究性学习深化学校德育模式的构建。

二、学校德育探寻新途径

学校德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和学生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3] 德育的内化主要靠“做”,靠“行动”,靠主体体验,这是开展主题式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学生生活在校园中,校园中的人和物就是德育的资源。我校开设的《走进职业世界》的校本课程,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安排的主题是走进校园中的职业。

1.开题指导:真实+优势

在开题指导课上,有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把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用简单的词语写一写。起初,学生很随意地出现了“崇高”“伟大”“和蔼可亲”等空洞而正规化的评价。在教师与学生深入的交流之后,学生逐渐呈现出了一些内心的真实想法。

那么教师究竟是一份怎样的职业呢?学生对此也充满了好奇。经过自由组队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快,各小队确定了自己的研究主题。爱心小队关注到音乐、体育、美术教师似乎很轻松,于是他们决定把主题定为:考试学科与考查学科教师的比较研究;太阳小队队员对教师充满崇拜,他们很想知道全能的教师有什么是不能做到的,于是他们把主题定为:教师工作中的困难研究;阳光小队对教师一天都要做什么工作产生了好奇,于是他们商议的主题是:跟踪采访教师一天;微笑小队的队长是一位研究意识很强的学生,他们选定的主题是: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雄鹰小队另辟蹊径,他们小队有一位学霸,博览群书,于是他们确定研究主题为:教师职业演变研究。

2.制定研究计划:恰当+小锦囊

如何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在《走进职业世界》课程的第一单元,学生走进了身边人的职业,在了解身边人的职业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接触到了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并且尝试使用,比如访谈法、文献法、观察法等等。小队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研究方法菜单,结合自己主题的特点,分别确定了一种主要的研究方法。爱心小队将对考试学科和考查学科教师进行对比,于是他们选择对比研究法;太阳小队想了解教师工作中的困难,最终他们商议决定采用访谈法;阳光小队要研究教师一天的工作,他们觉得观察法比较好,在教师的建议下,他们采用视频的方式跟踪采访;微笑小队觉得教师的职业压力是一个涉及范围比较广的选题,他们商议之后决定采用问卷调查法;雄鹰小队针对教师职业演变,采取了文献法。

虽然在第一单元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研究方法,但真正用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各小队采用的研究方法又不尽相同,因此,教师想到了一个妙招,提供学生小锦囊,为学生示例比较研究法、确定比较的对象、设计比较的维度、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从比较的角度)、得出结论等方法及过程。

有了这些小锦囊,学生比较明确每种研究方法的步骤,照此步骤分步去实施。爱心小队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制作了对比研究量表(见表1);太阳小队列出了访谈提纲;阳光小队设计了观察的脚本;微笑小队通过收集查阅资料,自行完成了调查问卷的设计。

考试学科和考查学科教师对比研究量表

3.实施研究:合作+沟通

学生兴致勃勃地拿着自己的问卷、访谈提纲等进行了调查。然而不久,问题逐步显现。爱心小队因为找到自己的科任数学、科学、体育教师,教师们都很配合他们的调查,第一个完成了对比研究量表;太阳小队调查的面希望广一些,所以去寻找学校的领导、其他年级的教师等等,但最终挫败而回。反馈的信息是教师很忙,没有时间接受他们的访谈;微笑小队发出去的问卷最终回收不到五分之一;阳光小队的问题是他们每天在上课,没有时间跟踪采访老师;雄鹰小队学霸最先发怒,小队成员不配合,最终都他一个人在完成任务等等。学生情绪低落,觉得研究做不下去了。

针对小队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开展了一次中期指导,各小队抛出问题,全班同学互相支招。最终太阳小队选择改变自己的方式,学习一些沟通的技巧,用更加诚恳的方式邀请教师做访谈;微笑小队发动全体队员的力量,用一对一盯梢法,每個成员负责一到两个办公室,发放问卷后及时回收;阳光小队重新编制自己的脚本,一是选择一位教师进行跟踪,并与教师事先约定时间。二是抓几个重点场景进行拍摄,不再全天每时每刻;雄鹰小队重新进行了分工,明确每位成员的任务,人人有事做。经过这样的调整,虽然中间还出过一些小差错,但最终各小队都顺利完成了调查。

4.撰写报告:提炼+微课

学生完成调查后,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提炼,对数据的运用教师特别强调实事求是以及抓住突出的显著的特征。比如微笑小队的报告中就选取了5个代表性问题做成了柱形图、饼图的形式直观呈现统计数据。

撰写报告是一个技术活,为使学生明晰报告需要呈现几大板块和如何让报告更吸引人,教师制作了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的微课。运用微课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更加自由,只要有电脑的地方随时随处都可以,而且受众的范围更广,多个年级的学生都可以使用。

5.成果交流:整合+拓展

学生在真实的调查中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们急于向大家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让学生的成果获得最大的效能,不仅能向大家展示他们研究的能力,在情感方面也能有更深层次的感悟。通过各学科教师的商议,我们发现,在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中刚好有一课《园丁赞歌》的学习内容,与我们教师职业的研究主题不谋而合。通过研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笔者也为研究性学习运用于品德课的教学找到了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教學与建议中提出:“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于是,笔者决定进行一次课程的整合。指导学生通过研究,能够对教师压力、不同学科教师差异、教师工作状况等方面认识教师职业;通过小队展示,了解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比研究法、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教师职业的感悟,尝试用不同方式感恩教师。

【案例】

问题1:您一天的的累计工作时间?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教师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下的只有7人,占5.3%;8~10小时86人,占65.6%;10小时以上的38人,占29%。说明绝大多数老师一天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具体见图1.1。

问题2:一天工作结束时,您总是觉得?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表明:选择虽然累,但心里满足,有83人,占63.4%;选择疲惫不堪的有46人,占35.1%;选择心里很轻松的只有2人,仅占1.5%。具体见图1.2。

……

三、学校德育走向新体验

1.构建全员德育新路径

主题式探究性学习为教师提供了学校德育的新途径,其明确的操作步骤为全员德育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德育资源,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融汇知识实现德育内化。具体实施路径见图2。

如教师的职业探究中,调查了解教师初印象(即研究的初始目标定位),结合初印象进行选题,根据选题各小队制定研究计划并实施,在收集资料撰写报告和成果汇报过程中与初印象形成冲击,建立新的教师形象定位,达到德育的内化;再如学校厕所文化的主题探究,先确定理想的厕所文化有哪些要素,结合这些要素选定研究的主题,制定计划、实施,在交流汇报中明晰现实与理想厕所文化间的差异与成因等,从而影响自身的德育行为。

2.学校德育更加真实化

通过全体学生主动参与,运用观察、调查等研究方法以及对得到的材料加以分析和思考,为学校的德育提供了稳定的保障措施,解决学校德育工作浅表化、形式化的问题,让学生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辨别真伪的思维能力,使学校德育不再虚无和飘渺,回归社会,回归生活。

3.实现德育自我建构

在教师职业探究中,学生从内心真正体会到了教师的辛苦。主题式的探究性学习让受教育者道德实现“自我建构”,从根本上解决德育导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黎莉.目前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2).

[2]杨培禾,曹温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09.

[3]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95.

责任编辑 邓 振

作者:朱玲敏

第三篇:近六年来我国德育研究之主题分析

【摘 要】我国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与危机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为德育的改革与发展做了艰苦探索,不断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对德育研究的主题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过去六年我国有关德育的研究作一回顾与分析,发现个中尚存的缺陷和问题,找到其未来有待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德育研究。

【关键词】德育研究 主题 分析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我国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困境与危机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众多的教育工作者为德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艰苦探索,不断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改进和创新。本文选择2005年至2010年为时间段,试图针对德育研究的主题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过去六年我国有关德育的研究作一回顾与分析,并作简略的评述。

一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期刊传递的信息具有快、新、全的优势,有助于我们了解最新、最近的研究热点和重点。其中《小学德育》是全国唯一一份全面反映小学德育工作的权威性杂志,《教育研究》则是一份声誉卓著的综合性的教育类核心期刊,该刊专设德育栏目刊登有关德育方面的文章。前者应用性较强,为广大教师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与实践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后者更多是反映基础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国内学者欲了解德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最权威、最精准的信息,恐怕绕不过这两份期刊。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搜集和整理了《小学德育》和《教育研究》两份期刊2005年至2010年六年间刊登的所有与德育相关的文章,并根据我们不成熟的见解对这些文章进行分类、统计和简要的评析。尽管是一孔之见,但仍期盼能通过对德育研究成果的梳理、对比与分析,发现个中尚存的缺陷和问题,找到其未来有待努力的方向,进一步推进德育研究。

在当代中国德育理论界,我们比较了中西方若干较有教育影响的工具书和德育学专著,如胡森(Husen T.)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1990)、《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檀传宝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等。尽管表述和呈现形式有所不同,我们仍能发现其中关于德育本质、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课程、德育方法等基本课题及共同关注的问题。此外,随着我国愈发重视和加强公民道德的建设,出现了许多过去未曾涉足的,却又是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如针对德育主体、德育的社会环境、德育范畴等问题展开论述。故我们认为,主题分类有十,分别是:德育范畴;德育本质;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德育过程;德育内容;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主体;德育的社会环境。

二 德育研究主题之简析

诚然,十项主题在两份期刊中所占的比例不尽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强求其平均分布,应做的是要深究如此分布背后的原因,以及隐含着的问题,这将会对我们了解当前德育研究的动态和日后德育研究的导向有着较大的启示作用。下面我们按主题所占比例之大小分别对各项主题进行评析:

1.德育课程(占25.77%)

新课标对德育课程作了较大的修改,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德育课程的研究兴趣。“德育的学科课程”(包括专门的德育学科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中包含的道德内容)、“德育的活动课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约而同都被两份期刊大量收录,而且篇目逐年递增。其中《小学德育》期刊中应用性研究居多,占了“德育课程”类的96.59%。诸如“品德与生活”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德育的学科渗透”等内容的研究刊登得较多,分别有27篇、22篇和28篇,占293篇“德育课程”类文章的9.21%、7.50%和9.55%。此类研究为新课标下德育课程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当然,关于德育课程这一问题仍然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例如:在基础研究方面,道德教育可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去开设?如果可以,它的主要内容与方式是什么?德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比,其特点何在?从应用研究来看,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活动化教学与情感教育,如何处理隐性课程与德育课程的关系,如何处理教材内容稳定性等。

2.德育过程(占17.85%)

一般来讲,可将德育过程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体验过程、意志过程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的总和。其基本要素是由教育、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实施的步骤构成的。“德育过程模式”、“德育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解决德育过程的矛盾”等问题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对德育过程的计划性、多端性、引导性、整合性的认识逐步清晰。但具体到“德育活动的评价”、“德育过程的管理”问题,如评价的科学化、民主化,德育资源的分析、德育经营的投入、德育效益的追求等方面仍需要德育工作者继续积极地研究、实践和思考。

3.德育内容(占14.78%)

由于历史与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德育内容是各不相同的。依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1)和《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中关于德育内容的规定,我们可以总结出四个层次的德育内容:一是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三是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四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在我们的统计中也发现,“德育内容”此主题下的研究与这四个层次的德育内容息息相关,且“团体合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法律法制意识”、“心理素质教育”等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德育内容研究尤为丰富。这或多或少与新一轮课程改革和“德育概念的泛化”的现实有关。因此,关于“德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的研究,即德育内容与德育目的、德育过程的关系问题,还是可以进一步探讨的,这样才不至于使德育的内容过于宽泛和无序,最终削弱德育的效果。

4.德育的社会环境(占13.10%)

影响德育的社会环境既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环境,又含大众传媒、社区、学校、家庭等,以学校自身环境最为专门和规范。我们发现关于德育的社会环境的研究较为丰富,而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上升。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新课改对德育课程的改进。德育的社会环境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相关内容如“社会环境与个体道德发展”、“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青少年亚文化与学校德育”、“社区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方面可以在我们的统计中得到印证。其中又以微观系统建设问题的研究居多,“家庭对学校德育的环境作用”的文章有31篇,约占“德育的社会环境”此项主题的22.46%。但关于“大众传媒对学校德育影响”的文章却只占了其中的5.07%,可见网络传媒的新时代构建和优化还应得到更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另外,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从宏观环境的角度看,如何使全社会建立起较为充分的对于德育的义务感和德育自觉也应该是日后德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5.德育方法(占9.76%)

德育方法是德育活动目标达成的中介。如何正确运用德育方法也就对德育目标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关于德育方法的研究可谓百家争鸣,在我们收集到的此类文章中也证明了各类德育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情感陶冶法”、“行为训练法”等,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试验、改进和完善。但是“如何选择德育方法及其组合”的问题仍是我们今后探究“德育方法”领域的重点和难点。

6.德育主体(占5.81%)

对德育主体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德育理论不断研讨的一个命题。但经过我们对两份期刊的分析,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主体性的建立仅仅着眼于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理论上缺乏依据,在实践中有害无益,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不是已经提得太高,而是远远不够,因此研究人员逐渐把视线放在了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主体性作用与作用的发挥”、“主体素养结构与素养提升”等上面。

7.德育本质(占4.49%)、德育目的(占3.87%)、德育范畴(占2.55%)、德育对象(占2.02%)

此四项主题在本次统计中所占的比例都较少,不是常在两份期刊中出现。这可能与这些主题的理论性较强、时事性和实效性不突出有关,因此这些主题一般会在教科书类著作中专列一章介绍。但笔者认为,这并不代表这些方面的问题人们就已经认识非常清晰,从不多的文章中可以发现部分学者已经意识到当代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发生了变异,德育呈现出边缘化、外在化和知识化的趋势,正确认识德育范畴、德育本质、德育对象、德育目的,对规范德育内容、制定德育方法、开展德育课程、指引德育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断对“德育何以可能”、“德育包括什么”、“德育本质功能”、“新时代赋予德育的任务”等问题进行思考并理清头绪是不断推进德育研究的前提条件。

德育所涉及的是人的精神中最深沉的部分,而从我们统计和分析的结果来看,德育改革的实践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不足以做出系统、完整的理论概括。正因为此,新的历史时期大的德育建设不能不是一项长征性的工程。以上是我们对过去六年关于德育研究的主题进行的统计与拙见,虽是管窥,但我们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对德育研究发展状况、趋势、成就、不足的思考,从中挖掘出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领域,使德育事业能更好地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余少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级卫生论文范文下一篇:系统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