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小学德育论文

2022-05-06

小编精心整理了《渗透小学德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无价的瑰宝和精神上的财富。对于促进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德育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小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教育意义十分重要,能够让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

渗透小学德育论文 篇1:

如何通过生活化途径渗透小学德育教育探究

【摘 要】以往的学校教育活动中德育没有得到重视,造成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缺失。新的教育形势下,德育教育需求越发明显,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活动中,德育是提升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学校教育活动中,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我们发现应用生活化途径开展小学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在激发小学生兴趣的同时促进德育内容的内化。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生活化策略的路径,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策略

引言

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开始呈现生活化趋势,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德育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德育教育模式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但是实施生活化德育也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配合家庭教育,响应新课程改革号召,为小学德育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贴近社会生活开拓德育课程资源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德育和现实生活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如果小学德育工作者可以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则生活化德育教育活动质量会显著提升。为了避免德育工作呈现滞后性,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就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现实,贴切反映社会现实,積极拓展德育课程资源。如在学习“乐于助人有爱心”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真实的社会案例,如“退休教师周桂梅”的真实故事,孤寡老人和困难儿童自退休教师周桂梅的帮助下生活状况获得了改善,这样乐于助人的故事从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真实的故事更利于触动学生内心,是优化德育课堂的重要举措。

二、创新德育教学模式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小学德育教育模式还停留在灌输式教学模式上,能够顺应课程改革作出合理调整的教师并不占大多数,这样的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1],小学生在德育教育活动中体现出的兴趣并不高涨,因此我们开始尝试创新小学德育教育模式,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促进德育生活化,使德育工作更加“接地气”。如利用“三八妇女节”的节日节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开展“感动·感谢·感恩”的主题德育活动,设计课前导入、课中感悟和课后总结三个环节,在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之前,让小学生记录妈妈一天的活动,在课上的时候我首先播放有关母爱的公益片,让学生在德育课程开始之前进入学习状态,做好情感准备,然后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记录内容,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做明信片或者亲手制作礼物,也可以写一封信。

三、德育教育结合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实相互作用和配合的,尤其是在生活化德育教育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联合家庭教育拓展德育空间,借力家庭教育优化德育效果[2]。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思想观念上还不成熟,如果家长和学校可以互相配合,共同开展生活化德育教育活动,则更利于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和健康成长。在家庭中,家长要强化和孩子的互动,通过游戏互动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渗透德育,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避免使用说教的方式对孩子造成心理负担,并和教师建立密切联系,反馈德育效果和问题。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指导学生体会家长的辛苦,力所能及帮助家长做家务;在父母下班后帮助父母倒一杯水……,在设计和布置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亲子作业,完善德育教育方式,让孩子和家长真正享受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家长,完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完美配合。

四、以道德事件为基础开展德育活动

小学德育工作中思想道德教育属于重要内容,利用道德事件引导小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规范学生言行。道德事件选择上教师要切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并且容易激发其兴趣,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尝试应用道德事件促进德育观点具体化,帮助小学生理解,发挥道德教育力量,起到道德塑造的作用。道德事件的应用不仅仅是要求教师单独使用事件,而是要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将道德事件转化为教学素材[4],如笔者在组织教学时为学生举出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小学生和自己的妈妈一起出门购物,回来的路上遇见乞丐,乞讨者想要和小学生乞讨50元钱,小学生和妈妈说了,但是妈妈就给了他10元钱,这时候小学生产生了疑问,“妈妈你为什么不给50元呢?”,这时候妈妈笑了,说道:“因为妈妈赚钱也很辛苦呀!我们需要有帮助别人的意愿,但是也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如果你想要帮助更多人,就要努力学习,以后凭借你自己的能力帮助你想帮助的人。”针对这个事例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有一位学生说我们做好事要量力而行,借助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助人为乐。这样德育教育过程效果明显优于理论教学。

总结

综合所述,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有效优化了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效果,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讲授,而是紧密结合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生活元素的融入有效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德育观点的内化,起到了塑造道德行为的作用。但是小学生活化教育活动中也还存在不足,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借助生活化教学策略提升小学德育教育质量的路径,旨在促进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发展和道德水平提升,本研究观点也许存在很多局限和不足,但是希望能够为广大同行提供几点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少校.让德育之花在生活中绽放——小学德育生活化的途径探索[J].才智,2017,11(02):138-139.

[2]李术芳.关于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尝试[J].中国校外教育,2016,21(09):131-132.

[3]夏永胜,袁新志.小学德育生活化途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3(11):138-139+141.

[4]张文玉.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作者:丁晓娜

渗透小学德育论文 篇2: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渗透小学德育课堂

摘 要: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无价的瑰宝和精神上的财富。对于促进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德育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小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教育意义十分重要,能够让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然而有些学校一味地“填鸭式”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对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碰撞有着教学上或者方法上的偏差。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入小学德育课堂这一问题来深入浅出地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与小学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德育;传承中华文化;小学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源远悠长,是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随着国家不断的进步和持续的发展。它包含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内容:诗词、歌赋、礼仪、文化、艺术、孝道、书法等等数不胜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贯穿于人们的脑海意识和行动,是世世代代相传的瑰宝。而现在传统文化与小学课堂的碰撞,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中,融入广大的群众中去,对于小学德育的培养有着难以言语的意义。

一、传承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精髓

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伴随着人们的成长[1]。然而,传统文化核心的根本在于人,道德与精神文化的传承,各种观念各种文化融汇交融,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最后所留下来的便是其最终的奥秘。它是古代历史文化上几千年的政治统治,是精神、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归纳,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即华夏文化,华夏文明,中国的优秀文化。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文化其实就是道德的延伸。文化有其自己的本质,文化即生活,生活即文化,文化即内心,内心也皆是文化。然而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融入小学德育课堂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悄然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宝,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二、统文化渗透小学课堂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教育改革一直呼声很高,也在不断进行完善,但是,文化质量上还有待提高。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在教科书中找不到了,这一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小学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以后的为人处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课堂的滋养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教育内容的单一会让学生失去对文化汲取的热情,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述,但并不是全部。传统文化还包括礼仪、德行、素質、修养、内涵,这些是没有在书本上表述的,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给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环境[2]。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碰撞,首先应从小学的课程内容和体系中去进行改良,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掌握程度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体系,一些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设定不同的教育体系[3]。生动有趣地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自发地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滋养。其次,利用传统文化节日来进行传播渗透,传统节日本身就是我国文化底蕴的沉淀,通过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堂当中[4]。在我国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缺失较多,为此加强传统文化对于教师的培训也是尤为重要的事情,对于小学的教师首先要设立一定的资格与制度,从根源问题上去解决这一问题。择优选择,挑选优异的教师来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通过对于教师的文化底蕴培养,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小学的教学德育课堂中融入进去。可以多开展课下活动让学生去完成例如给妈妈洗洗脚、在家里帮忙打扫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是宝贵的财富和记忆。

中华传统文化无声滋养已过千年,其中的精华韵味,传承在小学的德育课堂当中,对于小学学生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过去,继承良好的传统美德。也有很多学生热衷于国外的文化,这并不是不可取。在现在看来,首先要了解融汇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课堂的渗透把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位学生心中,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卢一慧.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教学的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1.

[2]苏全.楚雄州小学教育中彝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3]黄承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150-151.

[4]安晶,孙芳芳.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02-103.

编辑 李烨艳

作者:王旭峰

渗透小学德育论文 篇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情境德育的方法研究

摘 要:语文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构建德育情境,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理解道德品质、思想价值,培养塑造学生健康行为,是语文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具体体现。基于此,文章以小学语文为切入点,分析渗透情境德育的意义,进而总结教学实践方法,即创设情境,渗透德育目标;引入情境,诱发学习动机;感受情境,强化情感体验;融入情境,引导学生互动;领悟情境,感悟道德品质;超越情境,促进情感升华。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德育渗透;实践方法

一、 引言

在当前教育发展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积极挖掘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则成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语文是一门集人文性与工具性为一体的学科,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这对于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能仅停留在语言说教,而是应该与一定的情境相结合,为学生构建德育情境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德育教学效果。

二、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情境德育的意义

情境德育是指教师根据德育目标和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精选或创设蕴涵着、体现着教师意图的,以真实、生动、鲜明的形象为主体的教育场景,进而渗透道德教育,规范学生行为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说的情境集形、情、意、理于一身,真切、浓情、深刻且蕴含深刻的道理,因此,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且人文色彩浓厚,这为德育情境的构建提供了诸多便利。具体来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境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元素可以构建生动直观的情境,这些情境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可以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入情、动情、移情、抒情。例如,在古诗词鉴赏中教师可以利用作者所营造的意境构建情境,引导情感,调动体验,刺激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而理解与情境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和培育。

第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机。在情境德育中,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游戏情境、角色扮演情境等,从而吸引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究,在探索语文知识的同时,体验情境,这样可以进一步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以及思想道德动机。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道德价值观是比较抽象的,例如诚实、自律、奉献这些道德品质对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如果教师脱离情境进行灌输讲解,很难让这些概念入脑、入心,更无法指导规范学生行为。基于此,情境可以为学生直观展示抽象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思考中提高认识,在模仿中塑造自我行为。

第四,有利于启发思想道德智慧。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情境,让德育教学的内容更加形象化和生动化,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让整个德育教育的过程更加贴近生活,学生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可以扩大和增强学生在德育过程中接受的教育信息,激发学生思维,愉悦学生心理,进而增强记忆,引发想象,强化注意,启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智慧。

第五,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在小学语文中,教师可以借助课文中人的行为构建情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学习他人的宝贵品质,进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在语文学习中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帮助别人,获得快乐;在情境中体会亲情的温暖,进而回想自己的生活,感受亲情无价等。这样的情境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对于学生行为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境德育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渗透德育目标

情境德育的第一步便是创设情境。小学语文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应该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放在核心地位,深入分析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方面发展需要,重点确定德育目标,预设可能形成的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并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的心理共鸣为目的,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全面发展。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材是一切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开展的前提与依托。所以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将渗透德育教育与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首先教师根据教材中相关的内容与德育教育的目的进行高度统一,深度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教学元素,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明确德育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教学渗透。在教学实践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并且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来创设情境,把握德育教育的整体目标,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案。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阅读指导中,教师确定德育目标为:独特理解周恩来读书的目的,结合自身实践,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收集整理各种历史资料,尽量还原周恩来少年时期中国社会的境况,激发学生对贫弱的近代中国的感受,进而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认知的来源,感受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二)引入情境,诱发学习动机

诱发探究学习的动机,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重要步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设计德育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因此,只有学生亲身参与情境之中,才能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实现内化吸收。在情境德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关注的焦点。基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师需要以情感人,以情感为纽带调动学生的心理动机。小学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素材,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德育教学内容,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讲解有关德育方面的文章时,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拓展阅读素材,并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向学生推荐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使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教师所传输的德育教学内容提起学习兴趣。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課的情境设计中,教师利用历史照片、历史资料,为学生展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后中国社会的贫穷落后,政府腐败无能,割让土地,以及外国人在租界内的肆意妄为。这些历史资料能够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之情和想要改变的强烈动机,从而引导其进入情境,理解课文中传递出的情感价值观念。

(三)感受情境,强化情感体验

德育教育的重点在于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激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并且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弘扬积极的价值理念。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这样学生才能够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之中,德育教育的效果才能够得以体现。这种深刻的感受力集中表现为对人文情感的感受,具体来讲,对人类美好道德品质的体验和理解。小学生正處于认知发展、情感塑造的启蒙阶段,对于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的判断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标准。但是,单纯的说教很难让抽象的德育理论走进学生心中,因此,只有结合学生所熟悉、所感兴趣的情境去感受、去理解,才能调动学生的体验,将这些认知内化为人文情感,用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四)融入情境,引导学生互动

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并在情境中体验情感价值、道德品质,是情境德育实践的真正意义所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可以触动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促使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验感悟。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常接触到的就是文章与诗词,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在讲解古诗时,可以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是让学生利用自身朴实的情感,去体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诗词的每一句开始,让学生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别董大》这首古诗的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歌内容构建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作者与董大在离别时的情感。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根据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内容设计台词,并进行角色扮演,进而通过角色融入情境。这样的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强化、迁移、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与诗歌之间形成共鸣,实现情景交融的互动状态,最终理解诗歌中表现出的对朋友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五)领悟情境,感悟道德品质

领悟是在感受、体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思维与理解。在情境德育中,学生对情境中包含的德育内容的领悟,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次智慧启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可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美的情境,并通过直观的感受接受情感的驱动和熏陶,进而通过发散想象、通过生活经验去感悟人的价值归属,进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深化对道德品质的理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文章来渗透德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大意进行理解和体会,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并形成个人独特的感悟,然后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全面展现花生的生长过程,并为每组学生准备一盘花生,这样既可以还原课文语境,又方便学生直观地观察花生。接下来教师通过文本阅读,引导学生进入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对话情境,并促使学生根据对话从花生的品质迁移到人的品质,进而在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中领悟到“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

(六)超越情境,促进情感升华

在情境德育的最后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超越情境所展现的内容,在内心形成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并将这种价值取向融入自己的个性之中、渗透到自己的行为之中。在小学语文情境德育中,教师不应该“就事论事”,而是应该在原有情境的基础上,检验学生是否真正将情境中展示出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感,以及是否真正在正确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形成了积极健康的行为。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也要重视教学评价,在实施课堂教育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密切关注,分析学生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变化,以此来检验情景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对德育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这一环节的开展单纯依靠课堂指导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认真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分析学生在与人交往中的表现,在自我发展中的行为等,进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超越情境、升华情感。

四、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以情感为纽带,构建德育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感悟。这样可以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元素的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参考文献:

[1]缑晓兰.小学语文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路径探析[J].教育观察,2021,10(31):95-97.

[2]芶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以统编版三四年级教材为例[J].现代交际,2020(22):104-106.

[3]李国林.新时期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28):152-154.

作者简介:

梁兴堂,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大同镇中心校。

作者:梁兴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黄土隧道工程论文下一篇:公安网络教育论文

热门文章

渗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