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龙应台读书心得

2022-10-03

第一篇:目送龙应台读书心得

龙应台《目送》读书心得三篇

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一个途径,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水,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人生。下面是小编特意整理的龙应台《目送》读书心得三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内容对您有参考价值。

范文一

我在车站等车,身旁是一对等着过马路的母子。母亲在起步的一瞬间握住儿子的手,儿子却不动,转头看她,眉一皱,正要说什么,不料他此刻的神情被母亲尽收眼底,儿子转过头,撇撇嘴,轻轻把手从母亲手中挣脱,大步向前。母亲的身躯一怔,随即上前。我看到的是,她眸中掩不住的失落。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思绪纷飞。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像那个儿子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一件外衣是“不冷,拿走拿走”,一杯牛奶是“难喝,不要”,一只关怀的手,也是不着痕迹地挣开。即使是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询问的话语,也总是以无所谓的视线,不耐烦的神情挡回。

也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捧着书跑来跑去问东问西的身影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渐渐清晰的是一个人翻书上网寻求答案的背影。也不再是那个在商店里一手拿一个颜色的发夹,欢快地跑到母亲身旁询问哪个漂亮的孩子,在母亲给出建议后,仍然犹豫地左看看,右摸摸,狠不下心,抬起一张哭丧的脸请求“妈妈,我选不好,两个都要行不行?”而是习惯一个人作出抉择,再一个人承受。也不像儿时受了委屈跑到父亲怀中大声哭泣并且寻求安慰,而是一个人辩解,一个人反击。

《目送》中的孩子告别母亲,一个人踏上那条每个人必经的道路。在告别的时候,母亲目送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站在斑驳小路的这一端,看着背影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风霜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岁月的洗礼。母亲太懂得这条路上的艰辛,当年的她也向往过,义无反顾过,然而也跌倒过,流泪过,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因为——这条路上的艰辛,只有自己懂;这条路上的风景,也只有自己欣赏才能会心一笑,这条路上的果实,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觉得甘美,这条路的尽头,也只有在别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但是,倘若一个人在分岔路口徘徊,在泥泞的土地上摔倒时,有一个人为你指明方向,向你伸出援手,那是何其幸运啊。跟一个志同道合的人,在这条路最险峻的地段,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并肩作战,时刻充满斗志;在越过高山,穿过森林,看到胜利曙光时,对酒当歌,一醉方休,分享喜悦。倘若真的遇到这样的人,就跟他结伴而行吧,毕竟一个人的旅途太过孤独寂寞,而这条路的尽头,又是那么遥不可及。

范文二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时光,我希望可以碰到这样的一本书

它所展现的,正是眼前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

它最好不要说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阅读障碍,内容应该简洁却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当然不能太过简单、空洞、荒诞、离奇,或者只是单纯地讲个故事,至少在我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过后,有一种随时想要再打开重新阅读一遍的冲动。

它让你忍不住拿起笔,在深深触动你的句子处来回咀嚼、反复诵读,然后誊写在自己最宝贵的笔记上。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幸运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涩的岁月,我遇到了这样的书。

它在我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闲的时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触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把它放在枕边,睡前翻几遍,嘴角带着笑意,安然进入甜甜的睡梦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写友谊,写亲情,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它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

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作者如是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或许,在作者与儿子,作者与父亲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时光中,他们目送一个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时光里,我只能一个人走。可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他们眼中的不舍,他们眼中一逝而过的伤痛,纵然我看不到。

读《(不)相信》,你能领悟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对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对时光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去读书吧。去找到这样的书,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个你也曾经经历的当时。因为当时,稍纵,即逝。

范文三

花了两天时间,终于看完了电子档的《目送》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的作品。

七十余篇文字,读起来,实在是令人百感交集,欲说还休。

从我看到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的时候,

我就明白了“目送”二字的含义。

人生之路漫漫,

你能做的只是眼睁睁看着一个有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庞

慢慢的离我们远去。

我们就像站在车站的闸门前,

在眼光注视中,

渐行渐远的车,

龙应台的《目送》读书笔记龙应台的《目送》读书笔记还有消失不见的人。

有的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龙女士的文字在秀气之余略带锋芒。

有时感觉像微风,拂面。

有时感觉像刀锋,刺眼。

我在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有如此致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最早先只听闻其人,未知其是男还是女。

从姓名上,感觉其应该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男士。

后来,看起书,知其人。

才知道是个知性女士。

因为少有女士能写杂文,针砭我们周遭的一切。

与此同时,一颗细腻而感恩的心,时刻为身边的爱与恨跳跃着。

亲爱的安德烈,不要怕。

孩子,你要慢慢来。

再到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还写道她母亲说要回家在香港的机场,还是在火车上。

不肯睡觉,在黑夜中睁着眼睛,喊到我要回家的时候。

我知道那是多么的辛酸。

我看着“我要上班”等借口转身离开至亲的同时,

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的泪雨。

情到深处,不怕孤独。

我看了蒋勋的《孤独六讲》

有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我想当作者的母亲每次说“我的雨儿”的时候,

作者在旁边一遍一遍的说着,我就是你的女儿。

那是多么的孤独。

语言孤独倒在其次,虽不能沟通,但能感受。

伦理孤独成了内心的一种悲凉。

沙中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当然泪中亦带笑,笑中有泪。

当一个人,带着思考,带着情感目送父亲的逝去、母亲的渐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

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这时候,她又是怎样的心情去看待一切的呢。

人固然有生老病死,有聚散离合,有各种情欲悲喜,

谁都不能置身事外。

你也跳不出来。

就算星云大师多谈几次红尘道场也无济于事。

生死笔记,深邃,忧伤,亦很美丽。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漫山遍野会有茶树开花。

目送走一切的时候,

身边总是有新的快乐伴随。

我们谁都曾年轻过,

不管是多少多少年前亦或是多少年后的同学会,

甚至是某位同学的追悼会,

都应是快乐的相聚,快乐的告别。

当世界让我们遍体鳞伤的时候,

学习心得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 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确实,无力抗拒命运的时候,

我们都想去闭上眼睛,

以为关上了耳朵,

咱们就不听不闻不见就会那些就会离我们远去。

其实,当我们一睁开眼,

那些东西还在我们的眼前。

温柔对待的永远是自己的亲朋抑或好友,

决然不是命运。

命运这家伙,

一旦惹毛了我,

定会揍它个半死。

因为我的伤口长出的是翅膀,

我打不过,我能飞翔。

第二篇:龙应台--《目送》读书笔记(整理)

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

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目送》

2.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了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也想必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不)相信》

3.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

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谁教过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更真诚?

我们没有学过。

——《跌倒—寄K》

4. 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长呢?时间才是最后的法官。

——《菊花》

5. 不知怎么回事,有这么一大批十几二十岁左右的人,在他们广阔的、全球覆盖的交友网

络里──这包括电邮、MSN、FACEBOOK、Bebo、Twitter、聊天室、手机简讯等等,“母亲”是被他们归入spam(垃圾)或“资源回收筒”那个类别里去的。简直毫无道理,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母亲节》

6.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

不敢去注视。

——《四千三百年》

7.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的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作一滴“眼泪”呢?

——《星夜》

第三篇:龙应台目送

龙应台温情的“目送”

摘要: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所以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学会: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关键词:亲情;细腻;心路;成长

引言 很早以前看过《目送》这一篇,多年后龙应台合着其他散文集结成书,拿到手上的是沉甸甸的亲情。一本《目送》而不是一篇最朴实的文字,却能道出最灵动的氛围,让你开始变得焦灼,开始变得不安,因为你好像在追逐的路上忘了把亲情带上,它拖着你的尾巴,很费力,可是你很久之后才问它你累不累。读过之后,我开始反思我的这条尾巴是不是应该更温柔一点,更容易被握住一点。

以前也读过很多龙应台的文字,感觉她的文字针砭时事,鞭辟入里,是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例如《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其辛辣讽刺的文笔让人佩服。而近年的作品,如这本《目送》确是以温柔的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温柔纤细,深情动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力。静静的,缓缓的,似是和一个熟识多年的老友慢慢地淡淡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正文《目送》这本集子精选了龙应台最近几年写的73篇短文,每篇的文字中都蕴含着款款深情,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对自己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人生。在这里,她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同样有着丰富感情、激烈内心的长者。在这里,是充满爱意的平凡生活。她16岁的儿子赴美国读书,送儿子上飞机前,期待他在过关前回头一瞥,然而儿子的背影却倏忽消失,没有回头,一次也没有;在火葬场的炉门前,看着父亲的棺木像一只沉重的抽屉缓缓向前滑行,她只能用深深的凝望来记住对父亲最后一次的送别。两次目送,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照进了人的内心深处,也道出了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龙应台在书中写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命中注定父母亲们会慢慢变老,命中注定我们也将脱去稚嫩的外壳蜕变成对这个世界似懂非懂的成年人,我们会走上自己以为正确的道路,尽管在这过程中免不了有他人异样的目光,对于这种目光,我们也许会在乎,也许不在乎,可以选择面对与不去面对,但至亲的目光我们则是必须要面对的。我们也许不应该在离开时用我们的背影默默地告诉他们:不必追。或许也可以多与他们沟通,让他们不必担心,相信我们有能力独自生活,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也许,在离开时,我们可以不单单只留下一个背影,还可以试着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每一代人都有他们不同的思想,我们这一代人的思想与父母那一代人的思想有差别是正常的,不紧要的,我们也大可不必完全消除这种差别,有差别不见得不是好事,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在适当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思想,与父母沟通,交换内心的想法,去寻求共性。我们在渴求施展个性时,也不能忘了与这个世界寻求共性,无论是对至亲、对朋友、对陌生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就像是从一条宽阔的大路上走进林荫小道。在大路上,父母与我们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共同走到了分岔口。一旦来到岔口,我们与父母不得不选择适合彼此的那条道路。父母站在分岔口,看着我们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那一端。我们可以选择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他们:不必追;我们也许也可以回头看看他们,作最后的道别。不管如何抉择,我们都需要独自在那条小路上一直走下去。那么,在那个时刻到来之前,我们能所做的事,也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他们,让他们放心。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生命无论如何辉煌跃动,都只是大地之气而已。老父亲出生在南岳衡山脚下,稚气未脱的16岁之时‘懵懂’入伍,历经战火硝烟,漂泊入台。”年逾五十的龙应台陪父亲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道不完的离别,说不尽的忧伤,她可是那个让父亲用难掩骄傲的神情介绍给老战友的女儿啊。

“买了很多不同颜色的指甲油,专门用来跟她消磨卧房里的时光。她坐在床沿,顺从地伸出手来,我开始给她的指甲上色,一片一片慢慢上,每一片指甲上两层。她手背上的皮,抓起来一大把,是一层极薄的人皮,满是皱纹,像蛇蜕掉弃置的干皮。我把新西兰带回来的绵羊油倒在手心上,轻轻揉搓这双曾经劳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灯尽油枯的手。”在这篇《胭脂》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让我更深的感到了母爱的伟大。擦口红,涂指甲,化妆似乎就像是母女间的小游戏,直到天长地久,只要还是母女,会一直玩下去的游戏。“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然后突然想到,啊,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这篇《为谁》,也让我想起我的妈妈。记忆中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加上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而我们兄妹三个还都上学,也没有帮妈妈做过什么,我想那些年妈妈这个CEO当的一定十分艰难吧!

当越来越沉浸于这些生活细节所带来的酸楚和浓情时,慢慢会发现身为子女与父母双重身份的作者其实就是自己。年轻时,是那个背影的主人,跃跃欲飞,无所记挂,即便远行前知道身后有一双闪烁的眼睛,也时常会因脚步太匆忙而无暇送去期待的“回头一瞥”。而若干年后,也会成为那个向背影寄送目光的人。目送儿子离家去闯荡。沉浸在这温柔纤细、深情动人的文字里,体会着这人世间的亲情,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心路路程。其实,人生本来就是旅程。而我们的旅程正如作者在《山路》所言,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文字虽是凄切,却因没有了彷徨,显得更加坚强。因为,生命本就如此!

有时候我也会想着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人的旅行。出生到死亡都是自己独自在经历,但正因为有了亲人在一旁陪伴着你的旅程,你才不至于会孤单。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火石,青草叶上一点露水。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龙应台说,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所以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学会: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最后,我想用书中龙应台去听老友蔡琴的那首老歌《恰似你的温柔》歌词做尾。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就象一张破碎的脸。 难以开口道再见, 就让一切走远。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却都没有哭泣。 让它淡淡地来, 让它好好地去。 到如今年复一年, 我不能停止怀念。 怀念你,怀念从前。 但愿那海风再起, 只为那浪花的手, 恰似你的温柔。

从第一次接触开始,越来越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细腻的文字,更喜欢她那一本本凝聚着她在生命中不同时刻不同心态的书。 《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她,是那样慈爱而温柔,用一个母亲的赤诚爱意,温暖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给安德烈和飞利浦一个没有遗憾的童年。《亲爱的安德烈》中的她,是那样小心翼翼,在安德烈步入青春叛逆期时,用理性的头脑,谨慎的文字传达自己的关切,为他分担成长的烦恼。而今的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了更加丰富多变的内涵。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初次读到此处,只觉得满怀心酸,想起日渐老去而越来越依赖我们的父母;近日再重拾,又多了一层体悟。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慢慢地就会远离我们的视线。其实父母与子女这一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父母-子女关系。作为父母的,都想把孩子的一切都包办下来,认为可以多为孩子做一点,孩子就会少吃些辛苦。但又是教师的我深知,真正对孩子来说最好的东西只能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第四篇:品读龙应台《目送》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有些书,只消稍作品读,便会被其吸引,龙应台的《目送》便是这样一本特殊的书,它的特殊,在于它有心跳,它有温度。

《目送》展示了人世间的种种亲情,它们以超出常人想象的方式存在且源远流长。《目送》让人明白,生命是美丽的,但美丽的生命旅程,总有或轻或重的疼痛相伴,每个生命的旅程,正是在这种疼痛中不断修行,修行完满,即是大美,纵使就此别去,今生再无遗憾。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每个生命的伊始,都伴随着母亲的巨大疼痛,人亦如此。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一位看似柔弱的母亲,二话没说的将不听话的儿子痛打了一顿,孩子被吓坏了,大声哭嚷着:“妈妈,妈妈,我不再不听话了,你原谅我吧。”谁知道在打儿子第一下的时候,她心的堤岸就已溃决。

一位父亲送别远行上学的女儿至车站,女儿给予一个不深不浅的拥抱后,带着不舍抹着眼泪就此转身离去,留下的是久久驻足的一位父亲的影子。

一名丈夫因车祸成了植物人,同时失去了工作,他的妻子没有离去,原先是全职妈妈的她白天忙着打多份工挣钱,每天回家后都会握着他的双手,含情脉脉的对丈夫说:“只要你在,我的心就在,加油!我永远等你!”他的眼角分明流下了几滴晶莹的泪水。

一名儿子接到医院关于父亲的病危通知书,与父亲一起的历历

往事,仿佛就在眼前发生着,想到那个曾经可爱又可气的父亲,眼里噙着的泪水再也无法抑制,他二话没说的飞奔医院,谁又知道他俩的父子关系已经断绝了十年。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目送》让人明白,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

,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扩展生命的宽度。即便是栉风沐雨的一生,也会因为一路的艰苦跋涉而闪耀出属于生命本身的光芒。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我们无法避免生命中的不幸,正如我们无法预知一生的幸福,但我们可以以豁达坦然的心境面对这一切的不幸。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我们无法总是心想事成,无法不担心,无法不牵挂,无法总是信心满满,无法原谅他人和自己的过错,但我们可以时时保持微笑。细细想来,爱笑的女子总有一种别样的韵致,那是上天赠予她们生命的一种独特美丽,这种美丽,足以让所有化妆品黯然失色。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我们无法掌控别人,但我们可以把握自己,对于生命中的艰难时刻,不妨一笑了之,对于生命中的快乐时光,大可尽情享受。

生命是种疼痛的美丽。

《目送》正是这样一本能够给予我们情感关怀的书,这种关怀温婉清亮,在娓娓道来中,你能感受到它的心跳,它的温度。

忽想起汪国真的一首诗:

生命总是美丽的,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忧愁时,

就写一首诗,

快乐时,

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生命总是美丽的。

第五篇:读龙应台《目送》感怀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情感,只能一个人咀嚼。父母在逐渐老去的岁月中对儿女的牵挂愈加强烈,而儿女的世界仿佛与父母隔绝,兄弟姐妹各自经营自己的生活。假如身边有一个懂你的人,或者一支惆怅悠绵的曲子,或许就可以消减些许的孤寂。但有一种寂寞,在“独钓寒江雪”的时候,在茫茫天地之间“余舟一芥”的无边无际无着落中只能独自孤独面对。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一语道破生命延续的意义, 虽然文字柔软,略显凄切伤感,但心灵却因此更加坚强。有着类似经历的自己不仅深切体会到作者心底深处最深刻的情感,也令我深深的剖开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那个秋季,女儿到了入小学的年龄,我辞别了病重的父亲,辞职南下带着女儿来到深圳。 入学第一天,那双“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这确实是女儿当时的写照,从安徽来到深圳已是陌生的环境,再进入另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我的心里已是惶恐不安,一个六岁孩子的心里是如何忐忑可想而知!铃声响起,她毅然脱离我的环抱,小小的背影坚定的融入人群,目送她转入一条走廊,倏乎不见,如作者一样“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她竟没有回头看我一眼,我顿时泪如雨下。作者的儿子十六岁时这样,而我的女儿六岁时的背影已经使我体会到这种失落!

而在这温柔纤细、深情动人的文字里使我蓦然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父亲在我所在的医院医治了近半年的肺癌之后,他苍白的脸色和虚弱的身体告诉我:父亲是该永远休养的时候了,但父亲自己却毫不知情。送他回老家的时候,也是我即将携女南下之际,父亲那高大、瘦削的身影蹒跚着移上车,还转身微笑着和我挥手告别,叮嘱我到南方之后要常回家看看他……。在我深深的凝望中,父亲的车子开走了,瞬间即消失于车流中,而我,循着车子常走的方向疯狂的追了几条街,希望车能停下来,最后失望的我独自在风中缀泣不已,父亲哪里知道,这是在世前最后一次和女儿分别了!而以后的我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再也找不到那曾经深深依偎的、可以依靠的身影!-马乐尧妈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描写绝望无助的句子下一篇:美术教学反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