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问题论文

2022-05-15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业生态问题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都在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特色小镇成为一种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探索。其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优质农业、探索三产融合、促进乡村全面繁荣。通过理清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外生影响因素,进而剖析其培育和发展的支撑体系,以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篇:农业生态问题论文

我国生态农业安全问题的思考

【摘要】本文提出了生态农业安全系数的含义、作用,指出我国生态农业安全问题以及提出了如何解决的具体设想。

【关键词】生态农业安全系数循环经济

一、安全系数:生态农业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

所谓生态农业的安全系数应是:在建立生态农业的安全设计中,为了防止各种负面因素以及外力的突增所引起的后果,其生态农业的安全设计负担的力必须大于其容许担负的力,二者之比叫做生态农业的安全系数。生态农业的安全系数是生态农业构成的最重要的标志和保障。构成生态农业的安全系数要素包括:农业内部结构有机构成及现状:外部力量对该地农业的影响力;农业对外应变能力和应急机制状态。安全系数大小取决于这三个方面,并且对生态农业构成和形成起决定的作用。

农业内部结构有机构成及现状包括:农业的自然环境、农村的组织结构、农村人口素质状况、农业的生产方式等等。

农业自然环境是指该地区农业的地理,动植物,以及周边地理,动植物状况。地理状况指肥水状况,地形地貌状况。农业自然环境状况决定生态农业的具体构成和选择方向,生态农业构成成本的大小。

农村的组织机构是指:该地区生产与发展的运行组织成员,机构形式,制度等。还包括服务于农业的生产与发展的中介机构,流通环节和流通速度,信息渠道等等。一般来说,一个良好的组织机构,对于生态农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组织上安全保证作用。

农村人口素质状况。农村人口素质状况是指农村人口的性别构成,知识结构状况,生理心理状况等等,良好的农村人口素质状况对生态农业提供了智力和体力上的支撑。在生态农业的安全系数上具有相当大的比重。

农村的生产方式状况。农村的生产方式状况是指用什么工具和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用什么样的生产增长方式等等。它为生态农业提供了工具构成和影响力的作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方式、增长方式是生态农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成长因素,而落后的生产工具方式、增长方式必然从本质上讲会破坏生态农业。

外部力量对该地区农业的影响力是指:某地区之外的政府行政调控力和政策导向以及其支持力度;某地区内外的工业现状及其对流地区的农业的影响力,外来的自然力和动植物对某地区生态农业的影响力等等。严格来说,循环经济在这外部力量作用下,也会出现安全问题的,例如龙卷风、飓风、地震、泥石流、雪崩等等,都可以对某地区的循环经济产生影响。

某地区之外的政府行政调控力和政策导向以及其支持力度是指某地区上级政府对某地区的经济行为、产业结构构成、金融支持力度、组织机构成员的干预程度以及其政策倾斜度等等,这几个方面直接地影响了某地区的生态农业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变异。

某地区内外的工业状况及其对该地区的农业的影响力,是指某地区内外的工业现状是否是有安全环保性及其可能对该地区的农业的影响程度。

外来的自然力和动植物对某地区生态农业的影响力是指外来的自然力和动植物入侵该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力程度。

农业应急机制和应变能力状况,是指农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有否组织资金保证以及应变的速度、决策正确性状况。我国农业目前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最近几次突发事件引起了政府重视,农业应急机制和应变能力有了提高。

二、我国生态农业安全难度很大

我国生态农业的安全难度很大。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

1、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不知道生态农业对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井蛙意识强,只顾眼前利益,盲目索取,造成生态危机严重。二是对生态认识的智障,认为只要种草种树就行,只要不上化肥就是绿色的,忽略生态农业的多样化,任凭有害动植物入侵。三是不知道生态农业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四是缺乏应急机制的意识和应变能力。

2、农村一般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生活状况不容乐观。目前中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水,1.5亿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二是农民素质很堪忧。我国56147.9万农村从业人员中受过高中教育仅占5.8%,受过初级教育仅有6.6%。如此低的素质,怎能谈生态农业?三是因受教育,因病而贫的在农村很严重,影响农民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与关注。四是农民收入与城市收入差距很大,造成农民无力对生态农业的投入。五是政治空白造成生态农业的忽略。农业税免除后,公共提留,村干部的开支,公共事业,村干部的威信都受此影响,直接地造成了生态农业的忽略。六是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农民素质难以提高。

3、掠夺式地开发破坏生态。一是乱开乱采矿造成自然生态破坏。“采煤塌陷70万公顷国土”。二是城市扩张对生态农业的威胁。我国城市扩建绝大多数是占用优质耕地,照此推算,如果20年后我国城市化水平达65%,还将有约5076万亩的城市优质土地被占用。三是由于掠夺式的开发造成中国农村有四千万农民无地。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升成和发展。

4、县级及县级以下吏治的腐败影响生态农业升成和发展。一是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官吏受贿行贿相当严重已是不争事实。二是县级和县级以下的官员利用寻租权,导致优质土地大量流失。三是乱定开发项目,乱指挥或不作为,导致生态农业难以建成或破坏。

5、负债严重、金融支持缺乏,影响生态农业升成与发展。有专家估计,我国仅乡镇一级债务就在以每年200亿元速度递增。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分别仅占5.1%和5.8%。资金缺口严重。

6、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落后,农民信息渠道不畅通也影响生态农业升成与发展。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既难以使经济增长建设加快,以使农民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又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而信息不畅通,既不利于他们迅速获知信息,提高知识程度和技术,又会使他们辛苦的劳动果实成为乌有。

以上足以说明我国生态农业,安全难度很大。因此,我国生态农业的升成与发展需要时间和努力。

三、建立生态农业安全的有效途径

根据上述生态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建立生态农业的安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注重提高各级政府时生态农业安全的理论和技术的认识。一要改变各级政府工作政绩观,服务观。即要以民为本,以生态安全为本,从实践出发,尊重当地人民群众意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农民搞生态农业,坚决反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GDP增长标准。二要使各级政府懂得生态农业安全理论和技术以及其对生态农业形成的重大作用,并且会真正运用其理论和技术去从事生态农业生产。三要强化各级政府的生态农业安全的战略地位的观念,更加自觉主动地为构建生态农业创造良好环境。

2、加强对区域生态农业示范区的管理。一要加强监督检查,对欺上瞒下者予以严肃处理,绝不手软。二要对因财力、物力、人力不足的生态示范区试点尽力帮助。三要对生态示范区试点进行理论和技术指导,使他们能熟练运用理论和技术解决问题,及早取得社会经济效益。

3、加强对农民生态农业教育和技术的培训。一要使农民懂得什么叫生态农业及其重大意义,使他们从心理上认同,成为一种主动意识。二要使农民懂得生态农业的一般理论和技术,使生态农业效果明显化。三要帮助他们抛弃粗放经营模式,引导指导他们走集约式增长方式。四要引导指导农民学会用现代理论和方法管理农村,建立“零库存”的模式,使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

4、注重形成良好的循环经济。一要保证区域内无任何污染工业,若有应立即取消;二要保证区域内生物圈的良性互动。三要及时排除来自外来的干扰。四要提升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水平质量。使生态农业循环更安全,更先进,价值更大化。

生态农业的方法和措施因各地不同而不同,因此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农业才是正确的途径。

作者:周钟铭

第二篇: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问题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地都在不断创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特色小镇成为一种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探索。其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发展优质农业、探索三产融合、促进乡村全面繁荣。通过理清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外生影响因素,进而剖析其培育和发展的支撑体系,以期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影响因素

一、引言

中国农业大省,特色农业资源虽多,但缺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有些乡村景观虽美,但仍然贫穷落后。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挖掘特色农业资源潜力,释放乡村经济活力,强化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激发就地创新创业,让田园变公园,进而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因此,建设集农业、生态、休闲、旅游、消费等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对提高我国乡村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特色小镇是国内研究热点问题,但多数相关学术研究侧重于对工业型、科技型、旅游型、金融型、体育型、历史文化型等特色小镇的论述,而关于农业型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则相对较少。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因此特色小镇的发展不能完全脱离农业农村,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迫切需要发展众多的生态农业特色小镇。

较早专门介绍农业特色小镇起源于2006年,阐述了英德市九龙镇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状况[1]。对农业特色小镇的理论研究则集中于2016年至今,徐萍(2016)归纳了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并基于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产业特色、区位交通、文化底蕴等元素,提出了浙江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2]。郝华勇(2017)提出农业型特色小镇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3]。吴奶金(2017)描述了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理念与内容体系和建设原则及步骤[4]。徐松等(2017)认为农业型特色小镇就是立足农业主题,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运用现代产业理念,打造大农业的产业形态[5]。杨梅等(2017)从立足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等归纳了建设农业特色小镇的途径[6]。张新民(2017)总结了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形态和主要特点,提出了其发展中的问题及规划建议[7]。李浩然(2018)将农业特色小镇分为旅游主导型、科研主导型、加工服务主导型[8]。李冬梅等(2018)认为农业特色小镇是以农业为核心和纽带,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的多功能集聚区和多功能平台[9]。余茜等(2018)通过具体案例,比较了两类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的异同,并分析原因及提出策略[10]。综上,学者们对农业特色小镇的内涵特征、国外经验、形成机理、案例剖析、建设策略等方面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由上可知,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融入了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智慧农业、休闲养生、田园体验等领域,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空间载体,已成为当今我国实践领域和理论界共同探索的热点问题,但仍有很多问题仍需探讨解决,如,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特征是什么?影响其培育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支撑其有效的培育与发展?

二、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特征

2016年和2017年,国家住建部等部门联合评选出首批127个和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其中以农业发展为主导产业的特色小镇两批次分别占比为22.8%和30.8%[11],可见,农业特色小镇为我国特色小镇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并已经形成了一批农业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例如,以大米为特色产业的黑龙江牡丹江市渤海镇,以高效农业为主导产业的陕西杨陵五泉镇,以黄牛产业为特色的内蒙古通辽市舍伯吐镇,以中药材为特色产业的宁夏固原市泾河源镇,以湘莲产业为特色湖南湘潭市花石镇,以葡萄为特色产业的甘肃武威市清源镇,以小龙虾产业为特色的湖北潜江市熊口镇。

通过对我国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归纳,可总结其主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农业特色小镇以农林牧渔业为特色产业

特色农业产业是农业小镇的灵魂、特色的彰显关键靠产业支撑。生态农业型特色小镇就是在维护生态环境系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立足特色农业产业,为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宜居宜游家园而形成的空间载体。

(二)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農业附加值

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通常融入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生态休闲、田园体验等新方式,完善农业产业链,并不断激发相关利益主体的合作行为。在延伸农业产业链“科-产-运-销-游”的基础上,挖掘农业原有的生产功能、文化功能、食用功能、观赏功能等特色,由此使乡村农业从单一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从单纯养殖种植向产业链上游的研发育种、下游的深加工、仓储物流、品牌拓展等领域。

(三)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由于区域内单一发展农业对于提高农业附加值、繁荣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用有限,因此当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多功能性的充分展现,将农村农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通过同第二、三产业融合起来而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方式而激发出来。

(四)设施完备、环境优美、宜居宜游

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不同于传统的乡镇,它以特色农业产业鲜明、区内基础设施良好、内外道路网络密集、居住生态环境优美等为基本要素,通常拥有与现代生态农业相匹配的农业生产设施、生态农业循环系统、美丽田园景观设计,使得小镇游客享受到高质量的体验环境。

三、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影响因素

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外生影响因素和内生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外生影响因素采用PEST分析法,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外部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影响特色小镇形成的外部拉动力量;内生影响因素是指小镇内部拥有的资源条件总和,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产业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是促进特色小镇培育的内部推动力量。

(一)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外生影响因素

1. 政治环境因素

我国当前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培育农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探索创新发展新途径。我国是农业大省,特色农产品虽多,但缺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有些乡村景观虽美,但仍然贫穷落后。通过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挖掘特色農业资源潜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2. 经济环境因素

市场经济的基本机制是竞争,优胜劣汰,处于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经济发展中避免被淘汰。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各类要素资源以最佳方式整合运用,因此各地涌现出众多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特色小镇,在实践领域内,通常经济发达地区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特色小镇整体发展较为快速。在当今经济大环境下,凝聚了生态、创新、共享、宜居等发展理念的生态农业特色小镇逐渐孕育而成。

3. 文化环境因素

文化常常以习俗、惯例的形式影响认知,并调节人们的各类行为关系。由于农业活动具有很强的生产惯性、历史习俗性,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性。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人文精神、文化习俗和农耕文化等,对区域经济发展路径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直接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文化底蕴厚重、思想观念较为开放的区域,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数量较多;反之,在闭塞守旧、文化匮乏、思想保守的区域,则发展较为滞后。

4. 技术环境因素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产业链条被不断地拓展,在追求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均需要紧密关联,进而促使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产生更深入的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更加速了农业生产经营新业态的产生,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作为乡村发展的新业态,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了空间载体,由此可知,技术相对发达的农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诉求更强烈,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氛围和条件相对更好。

(二)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生影响因素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土壤、气候、光热、区位、景观等,在地理空间上具有不可移动性、根植性强等特点,且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类型、品质,从而造成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主导产业通常是特色农业,农业生产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依赖性比其他产业更明显,因而,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自然资源环境影响显著。

2. 产业资源

特色小镇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决定着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方向。特色小镇的特色需要特色产业予以彰显,而特色产业需要有发展潜力和带动能力,才能促进特色小镇的健康成长。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基础通常是本地特色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产业资源是否基础良好,直接影响着特色小镇的差异化、独特性、竞争优势的显现。

3. 人力资源

特色小镇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人力资源的素质和数量。当前中国很多乡村人力资源普遍流失严重,留守乡村的村民多数素质较低,因此,能否建成生态农业特色小镇主要取决于关键人物的素质和水平,实践表明,只有部分乡村精英才具有这样的素质和能力。除了有乡村精英带动特色小镇创建与发展外,还要大力吸引外流人员返乡就业,同时通过开展培训教育提升区域内原住居民的市场意识、文化技能和思想观念等整体素质,进而才能为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提供人才支撑。

4. 资金资源

小镇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特色产业的发展、自然景观的维护、基础设施的完善等都需要资金,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将无法推动特色小镇的正常运转。农业特色小镇的初始发展资金往往依赖于内部的原始资金投入,而在小镇发展出具形态、发展潜力彰显出来之后,才能吸引来更多的社会资本和政策扶持资金对其进行投资。

(三)影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外生因素的关系

由上述分析可知,培育生态农业特色小镇需要借助于内生力量与外生力量的共同作用,这两种力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更有效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促进其发展。在各类影响因素中,有些因素同时具备内生和外生的特点,应对其区分对待(如表1)。

影响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培育的内外生因素虽然有些同时具备内生及外生特性,但根据其主要特性,上文对其进行了分类区分,各地应依照本地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利用各类因素推动小镇的培育与发展。在利用内生影响因素方面,应充分调动小镇内部人力资源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精英的带动作用,激发小镇建设的内部动力,使之成为当地居民的共同发展诉求;在利用外生影响因素方面,应在尽量展现小镇自身魅力的基础上,吸引小镇外部各类要素资源在区域内集聚,激励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和各类中介组织等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建立合作发展机制,借助外力拉动小镇快速发展。

四、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支撑体系

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是在充分利用自身特色农业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农业产业链条及功能进一步拓展。因此,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通常是以明确特色农业为前提,在维护区域自然生态系统、营造绿色宜居环境的基础上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并且利用地域根植性、挖掘民俗文化、创新多种投融资渠道、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实现小镇的高质量发展。

(一)在明确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

特色小镇的培育与发展仅仅依靠农业生产环节无法创造更多附加值,因此,在明确特色农业产业基础上,延伸农业全产业链是必不可少的。农业全产业链包括新品种研发、育苗育种、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仓储物流、农产品销售及品牌推广等。生态农业特色小镇的发展应做强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才能为小镇健康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二)不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小镇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够转变传统农业小镇的发展模式,融入创新元素,带动小镇经济多元化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小鎮培育和发展中应运用互联网思维、绿色生态养生、智慧农业等新理念、新科技,在维护乡村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依托当地民俗文化、自然景观,融合发展循环农业、科技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娱乐及康养旅游等产业。

(三)完善投资融资平台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乡村小镇普遍存在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发展资金短缺更是普遍性问题,因此,因拓展投资融资渠道,可采取PPP模式、BOT模式、债权融资模式等融资方式,同时积极申请政府政策扶持资金、银行政策性贷款等扶持资金,合理利用多种社会资本,解决小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多数生态农业特色小镇属于建制镇,因此,小镇一些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需要政府更好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为生态农业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延业.特色小镇展新风[J].中国·城乡桥,2006,(3):43.

[2] 徐萍,卫新,王美青等.探索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新路径[J].浙江经济,2016,(5):50-51.

[3] 郝华勇.特色小镇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机理与路径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4):42-48.

[4] 吴奶金,陈高威,林珊等.基于新型业态变化的农业特色小镇理念与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3):7-12.

[5] 徐松,张司飞.培育特色小镇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N].光明日报,2017-05-19.

[6] 杨梅,郝华勇.农业型特色小镇建设举措[J].开放导报,2017,(3):85-88.

[7] 张新民.农业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7,(28):62-64.

[8] 李浩然.产业链视角下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

[9] 李冬梅,郑林凤,林赛男等.农业特色小镇形成机理与路径优化[J].中国软科学,2018,(5):79-90.

[10] 余茜,李冬梅.农业特色小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8,(2):53-59.

[11] 张立.403个国家(培育)特色小城镇的特征分析及若干讨论[J].小城镇建设,2018,(9):20-30.

作者:刘婷

第三篇: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之间无法协调发展。有关人员要结合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于农业经济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充分的认识到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问题,积极的应对目前的发展状态,有效的解决存在的各种隐患,更好的保障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两者之间实现协同发展,本文将主要以此为话题,针对有关内容进行全方面的论述。

关键词:农业经济;農业生态环境;协同发展;问题;对策

引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的形势也在不断的转型和优化。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重视可持续发展,要想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之间实现协同发展,需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同时也需要有关政策的支持,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作为农业大国来说,发展农业需要紧密的联系农业各生态环境的实际内容,对比世界平均水平,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开展相应的进行活动。

1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是存在着一定问题的。有关人员要对相应的问题有所了解和认识,并做好各方面的优化工作,以下将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1欠缺基础条件

对于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来说,其协同发展需要包括人口,资源等一些基本因素。在人口方面,我们知道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占比还是比较多的,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定的劳动力储备,然而在实际的转化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有效转移影响了农村人口资源的稳定性,所以在目前农村人口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于生产力较低,浪费情况比较严重,农村生产模式不科学等等。除此之外,用水模式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型,一些不良的影响还是会影响到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在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一些农业经济活动仍然表现出滞后性的特点。

1.2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比较严重

在一些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大多数农民还是会使用化肥和农药,使用次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土地自身的承受能力,人们为了节约成本,所以在使一些化肥和农药时,并没有采用绿色肥料,导致很多农作物中会有化肥的残留,影响了整体的生态环境,不能保障农作物的健康成长。

1.3破坏耕地的情况有所发生

政府虽然比较鼓励农村农田,水利等一些土地的整理,但是在提高耕地质量和生态环境方面,乡村组织并没有过多的认识,一些人民政府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耕地的问题,在实际耕地使用的过程中,低产田,散养地等等这些还是频频有所发生,需要有关单位和个人对土地开展进一步的复垦,优化土地的使用情况,减少破坏耕地行为的出现。

2具体优化措施分析

有关人员要对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所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和认识,迎接挑战,积极的做出优化措施,保障生态环境,以下将针对协同发展的积极对策进行分析。

2.1加上两者之间的融合

有关人员要打破传统单一作物为主导的情况,向着以主营作为依托,多元化进行发展,保证农业经济的和谐和进步。有关人员需要不断的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区位自身的条件以及资源的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后续替代产业,我国拥有着较丰富的水产资源,在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可以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优质畜牧业和水产业,利用水域来获得更多的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以多元化的形式出现。

2.2农业经济不断做大做强

有关人员需要不断的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想实现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共赢,就需要打破传统的发展思想,传统的发展理念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增长,要改变其思想,要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为基础,做好各方面的创新活动,加强生态循环农业的利用,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在不受影响的背景下,还能够开展各项农业经济活动,并不是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而是站在农业长远的角度上来进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引导各产业之间的转型和升级,保障农业生态环境。

2.3不断完善有关的政策

政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保证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上,我国应该不断的完善有关政策,对于引导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关政策进行调整,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多优惠的贷款服务,在税收方面也要适当的进行减免,奖励一些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企业或者是个人,让更多的农民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带来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农业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发展的大国,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在农业生态环境不受影响的基础上,开展各方面的农业经济活动,提高我国的发展水平,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静,于建平,武彤,等.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 1-7.

[2]刘旭,梅旭荣,杨世琦,等.秦巴山脉区域农业经济绿色发展战略[J] .中国工程科学,2020, 22 (1):9-17.

[3]徐晓莉,外力.依米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我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路径选择[J] .农业经济,2019 (10): 9-11.

作者:戴明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下一篇:高中数学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