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导论论文范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新材料导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公司财务学在数理的框架内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目前仍处在贫困化的状态之中。贫困化状态的形成,源于其多年一贯遵循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理性经济人假说和形式主义研究传统及一系列理论建构的前提。走出贫困化状态的出路是在调整和扩展数理财务学框架的同时,开拓新的财务学领域,包括制度财务学、行为财务学和财务社会学等。

第一篇:新材料导论论文范文

新能源材料导论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 新能源材料导论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一门必修导论课。本文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专业特点,对新能源材料导论的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认识实习分别进行了讨论。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学科发展、就业前景、社会效应的认识。

关键词 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器件 学科导论课 教学改革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New Energy Materials

LI Yingfen, LV Menglan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ollege of Material and Metallurgy Engineering, Guiyang, Guizhou 510003)

隨着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逐渐减少及其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技术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按照学科专业分类,新能源分为物理新能源和化学新能源,其中物理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能等,而化学新能源包括氢能、生物质能、电化学能源等。在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中,新能源材料是新能源器件的基础和关键,材料的性能不仅决定着新能源器件的能量容量和能量转换效率,而且影响新能源技术的投资运营成本。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新能源技术领域的产业大国,我国(包括台湾在内)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产能占据全球市场60 %,基于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走在世界前列,先后涌现出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科力远、尚德、天合光能、汉能等一批优秀的新能源企业;但是我国的新能源技术产业存在着“大而不强”的弱点,关键材料、关键设备、关键技术依然受控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严重制约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结合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我国于2010年新设立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以便满足新能源产业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985工程”院校都已经陆续开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贵州理工学院于2016年成功获批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并且于2016年高考正式开始招生。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性、覆盖面甚广的专业,其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电子、电气等基础学科。尽管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我校都会对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作简要介绍,但是无法满足新生对本学科专业的认知度,因此为本科生开设新能源材料导论显得十分重要。该课程主要是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背景、社会效应、知识基础、专业结构、发展方向、就业前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为日后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认识与生产实习、继续深造、以及就业起到铺垫作用。本文根据近几年,笔者在新能源材料导论的授课经验,结合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学、课外教学等方面讨论了新能源材料导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1 新能源材料导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一门新增列的学科专业。在其开设之前,大多数高等理工院校都有新能源材料这个研究方向,但是基本上根据新能源材料的类别与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的结构,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物理等传统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

自从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专业开设以后,既整合了原来各个传统专业的学科资源,又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划提供了新挑战;因而,开设新能源材料导论显得尤其重要,对新能源材料导论进行教学改革既是培养方案规划的一部分内容,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理工科人才的必然要求。

2 新能源材料导论课程内容设置

新能源材料导论作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导论课程,它是一门集引导性、专业性、综合性、发展性的专业课程。它是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纽带课程,对于人才培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过程,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还要照顾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沿动态。

我校是在大一阶段就开设新能源材料导论,就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而言,学生的化学和物理基础知识水平只停留在高中阶段,所以我们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都是重点讲解某一个领域的发展概况、社会效应以及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以便使学生在日后的基础课学习过程中把握好学习的重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讲述晶硅太阳能电池材料这一章时,我们主要讲解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类型、我国太阳能电池材料产业发展概况、我国光伏技术的国际地位、以及光伏产业所涉及的产业链,而关于光伏发电技术所涉及到的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基础、固体物理等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我们知识做引导性的介绍。

新能源材料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带有浓重的综合性和前沿科学特点。在内容上,我们主要开设了能源概述、太阳能电池材料、储氢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生物质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钠离子电池材料以及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等八章内容。另外,在编写教案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们会根据学科的发展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把目前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让科研走进课堂,这既做到了与时俱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3 新能源材料导论课堂教学

由于新能源材料导论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同时涵盖了新能源材料领域的大多数材料,所以我校结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研室的师资情况,把新能源材料导论分为物理新能源、化学新能源、生物新能源三个模块,由三位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讲述,从而形成团队化教学模式;共计授课18学时,每个授课模块讲授6学时,以课堂授课为主,课外参观认识为辅。

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新能源材料的认知程度。我们改变了过去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改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每章书的讲解前先给学生分配预习任务,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查阅某种新能源材料的相关资料,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评述、总结,并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写成阅读报告;课堂上,首先是由授课老师先对某个领域的发展背景、基本原理、产业技术、科研概况进行介绍,然后每组在上台向大家讲述自己准备的阅读报告,并进行课堂讨论。从而形成以专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跃的课堂教学的气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撰写报告和演讲水平;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就业和继续深造打下基础。

4 新能源材料导论课外教学

对于课堂教学,我们只能从理论上、常识上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认识,所以刚刚从高中上来的本科生对于专业性的知识普遍都会感觉到比较抽象。如果没有课外参观认识教学,新能源材料导论的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更不利于后续课程的教学。

为了配合新能源材料导论的教学,我们在学校给学生上完理论课后,安排了2天时间的参观认识学习。一方面是在我校的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对新能源材料与新能源器件的研发过程做简要介绍;另一方面我校会统一安排学生到贵阳市贵安新区工业园进行认识实习,并与奇瑞新能源汽车贵州分公司、阿特斯太阳能科技公司等多家本土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企业签订了课外教学基地协议,以方便我校的课外教学工作,增强学生对新能源技术的认知水平。同时,为了提高老师们的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教学能力,我校就产品研发与上述新能源企业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从而达到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推动产学研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企业对学生的认同感,又为我校教师的科研工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产学研育人”。

5 新能源材料导论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价手段。传统的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总是停留在“课堂授课-布置作业-期末考试”的单调模式,这种源自应试教育的考核模式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和要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学改革要同时对课程授课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新能源材料导论作为一门专业引导性课程,其考核方式应该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做到灵活多变。基于该课程的特点,我校的考核方式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 %进行分配;其中平时成绩由10 %出勤率、10 %课堂表现、30 %专题报告组成;由于考虑到专题报告在资料查阅、信息的分析和汇总过程的任务繁重,所以在平时成绩中以专题报告的比重最高;而期末考试则以开卷考试方式进行,这种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实实在在地考查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质量,又使得课程考核方式做到灵活多样。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丰富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对新能源材料导论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传统的考核方式改革以后,采取新的考核方式能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活跃了教学气氛,同时也提高了新能源材料导论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对本课程的认知和认同程度。

6 结论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一门在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下应运而生的新专业。新能源材料导论是该专业的引导性课程,尽管本文在教学内容设置、课堂教学以及课外教学等方面做了一些探讨,但是作为一门综合性、前沿性、交叉性的课程,它还有很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方面的工作需要广大教师做更深一步的探索。

*通讯作者:吕梦岚

基金项目:贵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项目 (2015QNXM15)、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自然科学类科技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黔教合KY字[2017]082)

参考文献

[1] 元勇军,钟家松,陳大钦.《新能源材料》课程教学模式探讨与思考.教育教学论坛,2016(22).

[2] 张露露,杨学林,倪世兵.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概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4(6).

[3] 杨洋,施少君,季红梅,杨刚.新能源材料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广东化工,2017(8).

[4] 林本才,张帅,刘振.新能源材料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教育教学论坛,2016(9).

[5] 王莹,任玉荣,袁宁一.电化学基础在新能源材料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教育教学论坛,2014(37).

[6] 马小航,訾振发,魏义永.《电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优化方案.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35).

[7] 李品将,法文君.《新能源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环境与能源,2012(3).

[8] 刘法谦,郭志岩,张乾.《新能源材料》课程的教学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5(29).

作者:黎应芬 吕梦岚

第二篇:制度财务学研究导论

【摘要】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公司财务学在数理的框架内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目前仍处在贫困化的状态之中。贫困化状态的形成,源于其多年一贯遵循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理性经济人假说和形式主义研究传统及一系列理论建构的前提。走出贫困化状态的出路是在调整和扩展数理财务学框架的同时,开拓新的财务学领域,包括制度财务学、行为财务学和财务社会学等。制度财务学将制度作为公司财务行为的内生性变量嵌入到公司财务。对制度财务学的研究,将会有一些重要的财务思想和理论创新,这些创新性的见解将使财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境地。

【关键词】 制度;财务学;平衡的公司概念

制度财务学是我提出的一门新的财务学科,历经几年的研究和演讲,有关制度财务学的一些思想和观念逐渐地为人们所接受。在我看来,公司财务问题的研究应该有多个视角,而主流的公司财务学理论仅仅选择了价值的视角,并且在研究时把制度作为外生变量和既定前提来对待的。然而事实上,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制度急剧变革的中国,制度及其变迁的财务效应是很显著的。本文是在研究报告《制度财务学研究》的基础上整理的,集中了这份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现发表出来供同行讨论。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公司财务学在数理的框架内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其思想、结构和方法在财务学家们看来已趋于成熟和稳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成为了科学的事实。尤其是那些在财务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新,给所有学习过财务学的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强烈印记。这些印记无疑是很多的,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比尔·麦金森(William L.Megginson)教授曾归纳为十二项,即:20世纪初期费希尔(Fisher)提出的完善资本市场下的储蓄和投资理论、1952年马科威茨(Markowitz)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1958年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提出的资本结构理论(M&M理论)和股利政策理论、1964年沙普(Shap)提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1970年法玛(Fama)提出的有效资本市场理论、1973年布莱克(Black)和 斯科尔斯(Scholes)提出的期权定价理论、1976年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提出的代理理论、1977年罗斯(Ross)提出的财务信号理论及利兰(Leland)和派尔(Pyle)提出的金融中介理论、1980年布雷德利(Bradley)提出的现代公司控制理论、1985年格洛斯顿(Glosten)和米尔诺姆(Milgrom)提出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正如许多好的理论模型一样,这些基本原理既容易理解又形象直观,也就是说,它们既合乎常理又能为解释现实问题提供有用的工具。并且,这些可以用来解释客观事实的理论还经受了实证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成为了财务学核心理论的组成部分。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财务理论及以此为核心要素构建的公司财务学体系,创立了信息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解释了期权定价及其衍生工具,描述了现代公司管理理论,解释了无摩擦市场条件下如何评价公司债权证券及权益证券,确立和发展了投资风险的量化技术,并根据人们行为的可预测性从经济上解释了普遍存在的代理关系。现实中,财务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基本理论来分析并规划出具体方法和工具,从而解决公司实际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显著地增进了公司的效率和社会财富。

财务学体系和方法真的已经成熟了吗?这个被公认为合理有效的数理财务学体系真的能够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吗?

当人们热衷于去讨论具体的财务热点问题时,却忽视了一个对推进公司财务理论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从总体上把握数理财务学的特征并审视和评估这个学科迄今为止的发展状况。而一旦我们沿着整体主义而不是局部主义的思路来思考和审视数理财务学科的发展时,也许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但却很有意义的现象,那就是这个学科目前仍处于贫困化的状态之中。

从整体看,数理财务学体系框架的核心要件是由一个目标函数、四个模块的内容和一个财务工具箱组成的。其中,一个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四个模块的内容包括投资决策、融资决策(或资本结构)、股利决策和营运资本管理,财务工具箱里有四把工具,即会计报表与比率、现值、风险收益模型和期权定价模型 。如同在其他学科所看到的情形一样,这个学科框架也是建构在一系列基本性假设的基础之上的。美国财务学者爱斯华斯·达莫德伦(Aswath Damodaran)曾将支撑财务学体系的基础性假设归纳为如下四组,即:(1)有关股东与经理相互关系的假设:经理会根据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函数制定决策,即使该目标函数与他们自身的利益相冲突;(2)有关股东与债权人相互关系的假设:为防止股东牟取债权人利益而产生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我们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3)有关经理与金融市场相互关系的假设:目标函数如何确定为股票价格最大化,我们必须假设存在一个价格能有效反映信息的金融市场;(4)有关公司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假设:一般当确定公司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时,我们假设因此而产生的社会成本像其他成本项目一样可以向公司追索和收取补偿费,或者相对财富最大化所产生的价值,社会成本很小。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并不要求市场效率和保护债权人的假设,但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增加了保护债权人的假设,假设最严格的是股票价格最大化目标,它以金融市场效率为基本前提。此外,正如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有时会假设自然界不受重力、压力和能量损失等摩擦因素的影响一样,财务研究人员也常常假设公司财务所面对的是无“摩擦”的理想的经济环境或完美市场环境①,并且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这些“摩擦”因素包括诸如税收和交易成本等。尽管达莫德伦认为这些基本假设还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也尽管他试图想寻找一种新的目标函数和理论体系来解决“现实世界”中所存在的活生生的这样或那样的财务冲突,诸如经理与股东的冲突、股东与债权人的冲突、公司与社会的冲突等,但迄今为止仍没有找到完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假设仍是构建现代西方财务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基本前提。

进一步地考察,以这些基本假设为前提建构的数理财务学体系,其显示的公司财务和财务学的一系列总体特征,也正如它赖以建构的基本假设一样远离现实世界。这些总体特征至少包括:以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为前提,强调参与者的自利性价值取向;以财富最大化为目标,强调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股东价值取向;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侧重分析资本交易及价格;以决策为重心,侧重投融资决策的技术和方法;用工程学方法建构,强调定量分析,尤其是强调成本效益分析工具在决策中的应用。对数理财务学的观察不难发现,它是一门面向股东的、旨在借助有效决策实现股东净现金流入最大化的定量科学。如同麦金森所指出的:“财务学是一门定量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财务学更倾向于数学化。”②

数理财务学的这些假设和总体特征,背后蕴涵着一系列的财务思想和理念。特别重要的是:第一,公司及其股东均系独立的有自身利益和预期的社会个体,只有通过对这些社会个体的分析才能理解或解释社会现象,因而个体主义方法论是最适宜的选择;第二,公司系股东的公司,公司的所有权归属于股东,因此包括财务行为在内的公司全部行为的出发点都应该是股东的利益,股东的现金净流量也就成为惟一的决策标准;第三,公司系纯经济的组织,因此公司财务行为也是纯粹经济行为,不受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也不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和限定;第四,公司是良好的公民,其行为不会产生破坏法律和公共利益的后果,因而公司财务行为不存在负面的外部性问题,公司财务行为的社会成本为零。尽管这些思想和理念可能并不是出自他们的本意,也尽管现实世界里公司决策者的决策及行为事实上也并非如此,但财务研究人员仍然在构造理论体系时固守这些基本的思想和理念,所以如此,就达莫德伦所描述的那样:“仅凭许多社会问题都带有主观性、难以量化这一点就可以推出永远不存在目标函数,从而也不存在充分考虑了社会因素的决策规则。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公司财务理论假定决策者将不会做出带来巨大社会成本的决策。”

在哲学、经济学、伦理学等的著作和学术杂志中,我们能够经常地看到“贫困化”一词,那么,同样的概念是否也适用于财务学领域呢?我的看法是,虽然数理财务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看,内核相对确定和稳定的数理财务学理论同样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显然是由于数理财务学与相关学科及财务管理实践的发展相隔阂有关,并且其结果事实上已经大大削弱了描述数理财务学和预测财务学的基础,削弱了数理财务学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数理财务学的现实偏离性。我不否认数理财务学所关注且努力解决的问题都是现实世界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值得困惑的是,这些问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和揭示现实世界的面貌了呢?!我的看法和评价也许过于悲观,不过现有的数理框架下财务学理论及方法与现实世界的严重偏离性则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内容上的错位。数理财务学所重点关注的投融资问题③,对多数企业来说(即使是上市公司)其实并不是经常性事项,多少带有些“偶发事项”的性质。而实际中企业经常关注的财务事项,更多地可能要集中于预算、资产管理、成本费用控制、现金流管理、财务分析、风险管理等事项上,公司财务学未将这些经常性事项作为其关注的重点,而将重点定位在投融资决策及其所派生出来的股利决策等偶发性事项上,是否意味着内容安排错位了呢?!二是流程上的缺位。数理财务学对财务事项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决策上,虽体现了管理的重心之所在,但仅仅关注决策仍不能完整地把握财务管理的整个循环,决策之外的预算、控制、分析、评价等环节的缺位,无疑会误导那些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并将其付之实践的人们。三是方法上的越位。出于目标函数设置方面的考虑,数理财务学在设定其决策规则时,选择了惟一的价值标准,并且价值的衡量是基于现金流量而非会计利润。这样做虽能体现决策规则与目标函数的逻辑一贯性,并能比较容易地构建数理模型,但由于在目标函数和决策规则的设定时忽视了与“人文关怀”有关的动机和因素的考虑,也使得财务学的体系严重地偏离了实际。检查一下学术杂志和著作,我们可以看到连篇累牍的复杂的形式推理与经济计量技术,完全将人、制度、伦理道德、文化、情感、利他主义等社会要素游离于财务学之外,财务学因此就好比“没有血液循环的躯体”。而观察现实,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诸如人、制度、伦理道德、文化等,内生于公司的财务行为,公司财务因此而成为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伦理的忽视、对非理性因素的忽视、对社会结构的忽视、对利他性动机的排除,对制度的忽视以及对股东以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忽视等等,使得数理财务学远离了我们所看到的生动的公司现实。

数理财务学的学科断裂性。如同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存在状态一样,财务学也是存在于一个学科群或学科域之中。在这个学科群之中,有财务学的上游学科或下游学科,也有它的旁侧学科,这些学科都直接关联着财务学,形成学科影响互动的关系。历史地看,财务学的发生和发展曾深受它的上游学科诸如数学和经济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在近一、二十年显著地弱化了。可以说,财务学的上游学科在近一、二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大部分没有在财务学得到应有的响应,财务学对它的上游学科变化的反应有些过于迟钝了。比如,经济学领域中的外部性问题,经济学的“绿化”或“生态化”趋势,社会学中的社会成本问题,社会学中的冲突问题,管理学中的战略导向和战略联盟问题,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网络结构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目前都还远离财务学。相对于它的上游学科,财务学的发展可以说已经严重滞后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曾将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出现的隔阂视为经济学贫困化的标志④,而类似的特征又何尝不是出现在财务学领域?!

数理财务学的环境滞后性。近一、二十年,公司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如市场结构的转型、客户需求模式的改变、新技术的冲击和阴影、战略联盟的出现、高度流动的资本市场、经济全球化、对商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关注、对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视趋势以及众多降低成本的压力等,都需要公司财务职能和模式转型,也就是“从传统的专家控制职能转变为着眼于未来的公司增值职能”。专家控制职能强调公司经营业务的财务历史数据,而公司增值职能则在运用财务技术的同时,强调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公司业务,并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转变后的财务职能将在经营框架的构建和运营中发挥关键作用。这种经营框架将卓有成效地将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等内容连接起来,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⑤转变后的财务职能,能够有效地将经营与财务寓于一体,并得到现代信息技术(如ERP系统)的支撑。很显然,财务学还没有对这种事实上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财务职能和模式转型有所反应。

财务学的现实偏离性、学科断裂性和环境滞后性,构成了这门学科贫困化的三个重要的表征,说明标准的数理财务学还处在贫困化的状态之中。值得强调的是,本文所说的贫困化,意在指出迄今为止的财务管理学体系在面对相关理论发展和实务变革方面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意在说明财务管理学体系应在现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扩展,并非是要全盘否定西方财务管理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标准的数理财务学所存在的理论与现实缺失及其贫困化状态的形成,源于其多年一贯沿用的理论传统和方法论基础。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个体主义方法论;二是理性经济人假说;三是形式主义传统。

在方法论上,个体主义强调社会的所有行为都是个人或个体的行为,强调从个体的内在属性或内在驱力上解释个体行为。尽管个体主义方法论被普遍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并在数理财务学的研究中位居主流地位,但细加分析不难发现其在数理财务学研究应用中的局限性和困境。由于个体主义方法论将公司财务行为视为纯粹个体的、完全意识性和目的性的、追求主观效用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以此为出发点研究的结果必然会忽视公司财务行为的社会限定性、结构嵌入性以及公司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性,忽视公司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忽视冲动、羡慕、悔恨等情绪状态在投资和理财动机形成中的作用。其次,个体主义方法论把个体的目的性放在首位,却拒绝或不能够对这种目的本身的形成过程给出充分说明,并将目的形成和行为过程的制度、文化等因素排除在理论架构之外,按照这种方法建构的公司财务理论必将削弱对现实的公司财务行为的解释能力。

在正统的或主流的财务学理论中,每个理财人都是既理性又自私精明的,由此而得出的财务理论,如今已成为指导我们认识公司财务问题的最有影响力的分析工具。财务学的这个理论前提,在经济学传统上源自于从斯密那里继承下来的“理性经济人”假说。经济学之所以选择理性经济人假说并被财务学研究所继承,一个基本的观点认为,人的自利本性是生存竞争和社会进化的结果,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至少是经济行为研究者的)出发点,是最符合“众数原则”的现象。但是无德性的经济人毕竟不是“现实人”,因为“现实的人”或多或少的总是具有一定利他主义精神的、讲究道德的二重人。其次,正如希勒(Shiller,2000 )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所描述的,即使是资本市场,也是非理性的运行,也会受到那些“尚未被经济理论的理性分析验证过”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就是说,公司理论研究的前提是偏离现实的,那些在此基础上推理演绎的结论自然也就难以接受现实的检验。

形式主义与实体主义的选择曾是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论战的重要议题。形式主义经济学将经济行动视为是一种与市场和价格相关联的最优化选择过程。很显然,主流财务学对公司财务问题的分析是承袭了形式主义经济学的传统。根据这个传统,公司财务问题被设定为一种理想状态,并对这种理想状态进行分析得出基本结论。鉴于标准财务学的这个传统,本书把标准财务学描述为“形式主义财务学”。整体看,形式主义财务学的框架结构还存在许多为自身逻辑所难以克服的局限性或“死穴”。正如实体主义经济学所批评的那样,形式主义财务学完全没有把公司财务问题嵌入到社会结构中来研究分析,同时也必然把影响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因素排除在财务学的理论框架之外。由于认同了既有的制度,没有把制度纳入财务行为的解释框架,因而对制度与财务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地分析,无法为财务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提出见解,结果使理论的构建趋于保守。由于形式财务学往往假定所有公司的财务行为都具有共同的内核,结果忽视了对公司财务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的历史相对性,忽视了显示“特殊主义”的公司理财环境的差异性。

走出数理财务学的困境,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和推翻数理财务学的整个体系,而是要在继续完善数理财务学的同时,扩展财务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并开拓数理财务学之外的新的财务学科。

不过,在数理财务学之外建立新的财务学科,需要我们改变对公司及公司财务性质的看法,并确立起“嵌入性”的公司及公司财务理论。“嵌入”(embeddedness)是社会学广泛使用的概念,意指各类主体及其经济行为都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结构的限定,这种社会结构决定着它们的形式与结果。公司及其财务行为的结构嵌入性特征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财富生成主体的公司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人,它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之中,同时又与社会结构之间产生影响互动的关系。公司是社会经济机构而非纯粹的经济组织;另一方面,作为公司财务行为的参与者实际上也是社会人,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公司的财务行为,受到参与者的社会价值观的指引和约束,他们在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同时,往往还夹杂着对他人的赞同、个人地位及权力的渴望,这些都与其他社会成员有关。完全不受限制的纯以个人为中心的最大化行为是不现实的。按照社会学的观点,即使是不受限制地对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的追求,也必然受到建筑在社会互动之上的互惠性期望的限定。因此,公司及其财务行为实际上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社会学中的“嵌入性理论”给财务学研究的重要启示就是,财务学应当像经济社会学那样,把社会结构及其所包含的制度、伦理、文化、非理性的情感等要素纳入公司财务行为分析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其嵌入性的制度财务学、财务伦理学、财务社会学、行为财务学等新的财务学科。其中,制度财务学将制度视为公司财务行为的内生性变量,分析研究影响公司财务运行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制度对公司财务行为的作用等。财务社会学将公司的财务行为视为社会行为而非纯粹经济行为,研究分析公司财务行为的社会结构嵌入性和社会限定性、以及公司财务行为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影响互动关系。行为财务学把公司财务行为视为是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研究公司财务活动中人们认知偏差对公司理财的作用和影响。行为金融学的崛起和发展为行为财务学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借鉴。财务伦理学则将财务学与伦理学有机结合,探究内生于公司财务活动中的伦理道德要素及其对公司财务行为的影响。与标准的数理财务学所不同的是,这些新的财务学科将公司及其财务行为的参与者视为非完全理性人或有限理性人,也就是普通的正常人或现实人,并将公司及其财务行为的参与者视为非同质的社会人,并运用个体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制度、社会、心理、情感等在公司财务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在建立新的财务学科的同时,数理财务学自身的框架也需要调整和扩展,一系列新的视角需要确立起来,这些新的视角至少包括:供应链或价值链视角。以价值为基础的管理将把我们对公司财务的关注点扩展到价值创造的整个链条,并考虑供应链上的利益冲突和平衡问题;战略视角,对战略导向作用的关注将引导我们将公司财务与战略、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衡量有机地联系和整合在一起;利益相关者视角,也就是把公司的全部利益相关者纳入分析框架,探索和反映利益相关者整体对公司财务目标函数及决策规则的影响。

在诸多可能的新学科之中,值得关注的只是其中的制度财务学。在嵌入性的公司财务理论中,制度是内生的而非外生的因素,是解释公司财务目标函数及决策规则的重要变量,这一点与数理财务学显著不同。在制度财务学看来,公司财务分析模型是有制度类别的,它在许多情形下对制度约束的变化非常敏感,对这些约束的自觉认识不仅对财务理论建设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公司财务政策问题的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制度变量的考虑将使公司财务分析模型更逼近真实。

其次,制度财务学的研究范式显著区别于数理财务学。个体主义是数理财务学的方法论基础,而这个基础在制度的财务分析中已被动摇,制度内生的公司财务理论将公司及财务行为的参与者视为有着“许多规定的综合”,而选择制度整体主义来把握它们的多种规定性及其结构限定性。在数理财务学看来,公司及财务行为的参与者只是循着一个设计好了的追求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模型来对资本市场环境作出理性反应的经济动物,而在制度财务学的视野里,他们是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公司的多种属性及所肩负的多重责任和使命,需要参与者进行有效地平衡。因此,“平衡的企业概念”是制度财务学的一个起点,也是贯彻始终的主线。在制度财务学的框架内,公司财务被视为以公司这个法律实体为主体展开的涵盖它的利益相关者的一种网络化行为,公司财务网络与社会结构网络的密切关系,需要我们借助社会学中通行的“弱嵌入性”概念来进行分析。此外,被数理财务学所拒绝的“外部性”或“社会成本”,又被纳入制度财务学的视野和分析框架,对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决策规则的设定,将充分地考虑外部性效应及其影响。

再次,如同数理财务学和制度经济学一样,制度财务学的研究内容无疑也是很丰富的。诸如:(1)制度视角的公司财务目标研究。在数理财务学的框架内,目标函数是作为预设的前提或先决条件而存在的,至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目标或目的的最初产生,在数理财务学的界限内是不需要回答的。而一般把制度纳入公司财务分析框架,则公司目标或目的形成机理的解释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因为个体行为深受制度性质的影响,只有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来分析才能把握目标的形成机理。就如同凡勃伦所指出的:“个体行为的要求和愿望、目标和结果、方式和手段、变动和趋向,都是制度变量的函数,是高度复杂的、具有整体不稳定特征。”⑥英国经济学家G·M·霍奇逊也有类似的见解:“制度和文化极为重要:它们在影响和形成目的方面确实在起作用。诸如制度结构和常规、社会规范和文化这类因素,不仅影响我们的重要行为,而且也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我们追求的目标”。⑦(2)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的制度结构。内生于公司财务行为并决定公司财务目标函数的制度变量的结构是复杂而多元的,有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本体性制度和关联性制度、产权制度与非产权制度、宏观制度与微观制度等等之分,究竟其具体结构如何,以及各类不同的制度是如何影响公司财务目标与行为的,制度财务学显然要给出合理的解释或答案。(3)内生于公司财务价值链的制度分析。财务价值链和业务价值链是两个相关联又相区别的概念。在普华永道的《首席财务官:公司未来的建筑师》一书的描述中,财务价值链是由财务战略、投资管理、融资与税收管理、成本计划和预算、财务控制、业绩管理等环节组成的一个循环,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运作,都离不开制度的影响和作用。换句话说,制度是内生于并对这些财务价值链发生实际作用的。制度财务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揭示这些价值链要素所内涵的制度因素,并分析制度对财务决策与运行的具体影响。不过,对嵌入财务价值链的制度分析,还要结合公司类型、行业差别、寿命周期阶段等因素,并揭示公司治理及所体现的权力配置模式及其运作对具体财务事项的实际影响。(4)财务网络、财务网络内部的制度性冲突及基于冲突的制度性安排。公司财务是以公司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网络化的行为,基于目标、风险和信息上的一系列差别,网络内部的财务冲突是显而易见且复杂多变的。一致与冲突,是公司财务存在的基本形态。如同社会学家们所描述的,制度导致了冲突,而冲突的协调或化解又需要另一种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制度视角的公司财务理论,就需要把作为冲突成因和协调手段的制度安排纳入分析框架。(5)公司财务伦理及其维护。嵌入社会结构的公司财务行为是以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的,而所有社会公司都内含伦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伦理道德实际上也是内生于公司财务决策及行为过程的,这是制度财务学关注伦理分析的重要基础。此外,公司财务行为的政府管制、制度变迁的财务影响及财务制度本身的变迁历史和规律、与产权相关的制度财务分析、与资本结构相关的制度分析、与投融资等具体财务事项有关的制度分析、与公司类型有关的制度财务分析、与公司成长阶段有关的制度财务分析、与制度变迁有关的财务分析等,当然也属于制度财务学的考察范围。可以肯定的说,制度财务学肯定是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内容非常丰富。

对制度财务学的研究势必会有一系列思想和理论上的创新。归纳起来,主要的思想性创新包括:

(1)将标准的财务学归入数理财务学的范畴,并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整体上重新审视数理财务学的发展路径、研究范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所处的理论和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所得出的数理财务学处在贫困化状态的结论,无疑是国内外第一次如此鲜明且大胆的判断。不管这个判断的正确性如何,都将为我们扩展财务理论研究领域并建立新的财务学科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2)借鉴社会学的“嵌入性”概念,确立了与数理财务学完全不同的公司财务观:公司财务实际上是一种嵌入于社会结构之中的、受社会结构限定的网络化行为。公司及财务行为的参与者作为有限理性的社会人,其自身多元化的属性、动机和责任,需要我们用“平衡”的观念来重新认识公司及财务行为的参与者。“平衡的企业概念”作为制度财务学的一个主线贯彻始终,并在认定公司性质、构造目标函数、配置公司财权、设计决策机制、转换控制体系、建构业绩评价模型、解析财务冲突和设计基于冲突的制度安排等研究内容上得到充分地、逻辑一贯地体现。与“平衡的企业概念”的倡导者、美国圣母大学教授乔治·恩德勒(Georges Enderle)所不同的是,本报告确立了基于资本、属性、契约、行为、责任和主体等六种视角的“平衡的企业概念”,并分别在不同的场合适当地得到了应用。对这个概念的适当应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公司财务理论框架。

(3)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公司财务目标及行为是制度变量函数的观点,并以完全不同于数理财务学的整体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系统分析和展示制度对公司财务目标、决策及行为的内生性影响。对制度影响性的分析,始终关注其背后蕴涵着的社会整体结构,而不是孤立地就财务论财务、就制度谈制度。因此,对制度整体主义方法论应用的结果,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与社会结构相互动的、呈现国际差异性的公司财务体系,这个体系显著地不同于按形式主义传统所构造的数理财务学体系。因为后者所展示给人们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4)从制度的视角来分析把握公司财务目标及其形成机理,显然也是已经超越了数理财务学的能力。本报告对主流的公司财务目标函数理论——公司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从制度视角进行系统评价和批判的基础上,从平衡的公司概念出发,提出了平衡的公司财务目标函数概念和理论,这在财务学界显然是独具创新意义的。在契约论的视角下,本报告将公司定义为经济性契约网络与社会性契约网络的集合,也就是等于把公司看成是社会经济机构。其中,经济性契约网络的平衡目标是公司利益与私人利益的平衡,而能够体现这种平衡的公司目标函数是有效增加值最大化(主要目标)和价值分配合理化(延伸目标或辅助目标);社会契约网络的平衡目标是公司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经济性的公共利益内含在有效增加值之中,以法律和道德的形式体现出来的非经济性公共利益作为经济性目标函数的约束条件较为适宜。这样安排,等于是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纳入到了公司财务目标函数。很显然,这是主流经济学及以此为基础的数理财务学所不提倡也不愿看到的做法。然而,我一贯的意见是,公司财务既要做蛋糕又要切蛋糕,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合理分配蛋糕。值得关注的是,当我们选择公司财务目标函数时,已经不再把公司视为纯粹的“合法虚构”而是事实上的“法人实在”,这既是与20世纪法学界流行的法人实在说的观点相吻合,并且也得到了一些经济学家的支持。其次,制度财务学是从价值主义而不是工具主义的角度看待公司利益相关者的。

(5)被数理财务学所拒斥的权力范畴,被我们作为从制度视角理解和研究公司财务理论时所绕不开的话题纳入公司财务学的框架体系,并且我所提出的权力理论是建立在资源观点之上的,也就是说,是把资源作为权力的来源和配置基础来看待并以此为基础来构造公司财权配置理论的。与主流经济学所坚持的资本强权理论所不同的是,基于资源的财权配置理论将现代企业视为多种资本或资源的集合性契约,并认为各种资源的提供者都是公司财权的分享主体,在此基础上所构造的面向利益相关者的公司财权共同配置体系和共同决策机制体系,打破了以资本强权理论为基础的股东至上的逻辑。历史地看,伴随公司资源结构的变化,公司财权配置结构也在转移和调整。以资源为主线的财权配置理论,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要求,也为我们分析判断公司财权配置状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对策建议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6)自伯利和米恩斯的开创性工作以来,相关文献主要关注的有关代理问题,即公司的资金提供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詹森和麦克林于20世纪70年代将代理模型引入公司金融研究,被视为公司财务理论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重大转折。问题是,被人们广泛引用的代理模型在西方世界并未获得一致地认同,本报告的研究还发现,经典的代理理论的分析前提是把公司视为一个仅起“合同关系纽带”的“合法虚构”而不是一个 “人格化”的法人实体,而一旦我们修改了经典代理理论所依恃的基本假设,确立起公司的独立人格地位和独立目标函数以后,就会发现公司权力分置所带来的冲突问题和成本问题更加复杂了。经典代理理论实际上是把这复杂的代理关系通过公司虚化而简单化了,原本复杂的代理链条经过对中间环节的省略而被简约成股东与经理的委托代理关系。

(7)依照数理财务学的逻辑,是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公司决策的标准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和计算仅仅是考虑了股东的利益,也就是对股东有意义的现金流量,这明显地体现了数理财务学所认定的目标函数的逻辑要求。而一旦我们超越数理的框架,站在利益相关者而不仅仅是股东的立场、并把公司视为一个经济契约与社会契约的集合时,公司决策的标准就需要做相应地调整。数理财务学的决策标准是以净利润为基础确定的,而制度财务学提出的决策标准是以有效增加值为基础计算的;数理财务学的决策标准只考虑了股东利益,本报告提出的决策标准是基于相关者共同利益的。这个新的决策标准是“利润 + 折旧 + 员工薪酬性现金流出 + 利息现金流出 + 税收现金流出”或“营业现金流入与总价值中的转移价值部分(C)相关的现金流出”。在考虑了公司行为的外部性影响后,社会成本还必须作为现金流量的一个调整因素纳入决策模型。并且即使如此,也不能把现金流量折现标准绝对化。现实中,总有许许多多的财务决策违背了现金流量标准。

(8)国际的比较研究发现,公司治理中引入“独立人士”是一个共同的惯例,但独立人士的角色都是非决策性的。无论是美国的独立董事还是日本的独立监事,在公司中所起的作用都是监督性的。这给我们的启发是:中国将独立董事置入起决策作用的董事会是否适当的问题。鉴于中国的现实情况,力推“双独立制度”,即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并存的制度,同时调整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角色定位。考虑到平衡的公司概念,我主张结构多元化的董事会制度,并赋予独立董事的使命是维护公共利益而非中小股东利益或股东利益代表。这也是我多年一贯的看法。

(9)在公司财务价值链中,内部控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受正统教科书的影响,人们已经习惯于从审计学的视角看待内部控制,然而实际上,内部控制更是一个管理学的范畴,并且管理学视角的内部控制与审计学视角的内部控制是有差别的。从管理学的视角来考察,内部控制应当是价值创造导向而不是财务报告导向的。研究报告所构筑的正是国内外没有人尝试的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个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控制环境、目标制定与预算编制、风险识别与应对、控制程序和方法、信息及沟通、绩效评价与激励、监控七项要素。尽管仍称为内部控制,但已经超越了COSO,也超越了公司“内部”,将内部控制置于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之上。因此,价值创造导向的内部控制是以公司价值创造为主要目标、以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为出发点、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平台、体现控制全过程的一个开放型系统。

(10)围绕公司的业绩平衡,人们提出了很多的见解,部分并已付诸于行动。但问题是,多数的见解都是体现股东至上逻辑并与主流的公司目标函数在逻辑上一贯的。既然目标函数仅仅包括了股东的利益,那么业绩的评价也只能围绕股东利益的实现程度来展开,这就是主流的业绩评价模式(包括普遍受崇的EVA)的逻辑。不同的是,研究报告从平衡的公司概念出发,提出了一套平衡的业绩评价模式,而其中的主导性或核心指标仍是前面提到的、体现在新目标函数中的有效增加值。

(11)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数理财务学因把公司视为“合法虚构”而将公司客观存在的财务冲突网络给大大简化了。研究报告把冲突作为重要的课题纳入制度财务学的框架,并从公司的实体性而非“合法虚构”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公司所存在的各种财务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形成机理。对整合性财务制度安排的研究虽仅仅局限于决策机制和分配机制上,但其中的创新见解是很明显的,尤其是我提出的基于价值创造的广义收益分配理论,将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及供应链纳入了收益分配的框架,这个框架在流行的按要素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又有扩展。对冲突的数量分析人们习惯于借助非合作博弈模型,而本报告的研究支持了青木昌彦的观点,将合作博弈作为一个普遍的解释框架。所不同的是,我认为博弈双方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并且以公司为连接点的契约集合内的单个契约间又是相互影响的。这也就是说,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囚徒困境”式的博弈,而是一个与契约网络相对应的博弈群。不过,尽管我试图清晰地表达我的思想,但限于目前的条件,还没有将与这种思想相匹配的数学模型体现在报告中,这正是我下一步需要补充的内容之一。

在跨学科的整合和互动式发展方面,本报告无疑也是极富创造性的。报告试图在跨学科中寻求融通点,使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在较大的系统框架中进行多学科思考。

注 释

① 许多财务理论都假设存在完美资本市场,其特征是:(1)存在许多充分了解信息的买者和卖者,但没有人有足够的能力影响市场价格;(2)没有市场“摩擦”,比如税收、手续费、获取信息及其他交易成本等;(3)市场参与者对有关资产未来价值、利息率及其他相关经济因素的认识一致(此项假设通常被称为“相同预期”);(4)存在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并始终保持均衡;(5)所有潜在的买者和卖者可以无成本并快速地进入市场。当然,理论研究人员先假定存在完美市场,不是因为他们认为现实市场没有“摩擦”,而是因为只有在理想情况下才能导出基本的结论。参见[美] 比尔·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中译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 [美] 比尔·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中译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③ [美]爱斯华斯·达莫德伦:《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现代财务学在内容上的特点是:“注重投资而不是筹资”。现代资本市场中,由于竞争的存在,仅凭英明的筹资策略来创造财富的机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尽管成功的金融创新的确发生过,但对全部公司的筹资总量来说,也只占极少的一部分,而且由于竞争而迅速失去盈利机会。公司高层管理者应集中精力,创造和利用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击败市场。”参见[美] 比尔·麦金森:《公司财务理论》,中译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27页。

④ 按照阿马蒂亚·森的解释:“随着现代经济学与伦理学之间隔阂的不断加深,现代经济学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贫困化现象。”参见[美] 阿马蒂亚·森:《伦理学与经济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3页。

⑤ [英]玛格丽特·梅《财务职能转变与公司增值》,中译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

⑥ ⑦ [英]G.M.霍奇逊:《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0、73页。

作者:李心合

第三篇:企业经营美学研究导论

[摘 要] 适应大众生活的不断艺术化和审美化趋势,现代企业经营不仅应该是一种经济活动,也应该努力成为一种审美化的活动。企业经营美学就是把企业经营过程中美学原理的应用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一门实用性交叉学科。本文作为企业经营美学研究的一个导论,试图提纲挈领地阐明以下四个问题:一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使命;二是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三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体系;四是企业经营美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前景。

[关键词] 导论;企业经营;美学应用

一、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术使命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这既是学科赖以确立的基本理由,也是我们把握不同学科性质的前提条件。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美学应用的基本规律。也就是说,企业经营美学是研究企业经营活动如何应用美学原理的科学,它把企业运用美学原理从事经营活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我看来,企业的经营活动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同时也应该是一种审美活动,因为当今的时代生活特别是都市生活正在迅速地被艺术化。但是,我们现在还有许多经营者尚未清醒地意识到企业经营审美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他们经营的注意力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硬性竞争和经验管理的水准之上,而且经营者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水平也亟待提高。这就使得企业经营美学的建立成为历史的必然。由此可见,应运而生的企业经营美学理应承担下列两大学术使命:一是揭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审美规律;二是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运用美学原理提供理论指导。企业经营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虽然刚刚起步,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既然企业经营美学是应现代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之需而诞生的,那么,它一定会有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它将不会辜负时代生活和市场经济的重托,努力完成自己神圣的学术使命。

二、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

从前面的阐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企业经营美学的学科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交叉性;二是应用性。

先说交叉性。 企业经营美学既不是单一的企业经营活动描述,也不是纯粹的美学原理阐释,它是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学科理论和与美学相关的学科理论的有机融合。它讨论企业经营活动,是为了给美学找到应用的注脚。它讨论美学原理,则是为了给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审美的理论指导,它应该是企业经营管理学科和美学学科的交叉学科,具有边缘性。

再说应用性。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须担当起自己神圣而艰巨的学术使命,它没有理由束之高阁,也不应该是纯理论的玄学思辨,它必须时刻关注企业经营的全部现实过程,正确而及时地指导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经营活动,以便更多地尽善尽美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创造最大效益。

三、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体系

如上所述,企业经营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围绕这一研究对象进行思辨,企业经营美学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十大内容:

(一)阐述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

美学基本原理揭示了美的一般规律,它是企业经营美学的第一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履行自己的学术职能,指导企业经营实践,以自己的方式阐明美学的基本原理,如:美的本质与美的标准、美的形态、形式美及其法则、审美心理与审美范畴等。如果离开美学的这些基本原理,企业经营美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习和研究企业经营美学,也应该首先弄懂弄通与之密切相关的美学原理。不懂得基本的美学原理,企业经营者就不能做到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从事经营活动。

(二)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

应该说,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与考察,是企业经营美学发生的第二块理论基石。企业经营美学本质上属于美学学科,但它绝不同于一般的基础美学,它是应用性很强的实用美学,它要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牢牢地根植于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之中。一方面从企业经营实践中总结出审美规律来,另一方面又拿这些审美规律指导企业的经营实践。这就决定了它除了要把自己的学科体系建立在美学原理之上外,还必须把理论体系建立在活生生的企业经营实践基础之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探求,除了对美学原理的把握和阐述之外,还必须对企业经营实践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考察。企业经营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姑且从两方面入手对它进行宏观地分析和把握:

一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历时性分析与考察。企业经营活动虽然复杂多变,但如果我们对它的动态性作出宏观的把握,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哪类企业,也无论是企业的哪类作业,其流程周期一般都可确定为四个相辅相成的步骤,这便是:市场与环境调研;计划与决策;执行与控制;评估与反馈。倘若我们能够理性地把握这四大步骤,我们就找到了总结企业经营活动审美规律的突破口,同时也就找到了为企业经营活动全程提供美学指导的出发点。

二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分析与考察。如果说前面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历时性考察属于线性的动态分析的话,那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共时性考察则属于非线性的静态分析。这种共时性的静态分析,使我们发现了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管理的经营;(2)对产品的经营;(3)对服务的经营;(4)对销售的经营;(5)对公共关系的经营;(6)对企业形象的经营;(7)对企业文化的经营;(8)对人力资源的经营。企业在对以上八项重要职能的经营中,无时无处不关涉到美学原理,也无时无处不伴随着审美活动。企业经营美学就是要把企业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当作一种审美活动来进行系统考察,总结这些职能活动中渗透的美学规律,进而使企业的这些职能活动变成更加自觉的经济审美活动。因此,企业经营美学的理论主体除了美学原理概述和企业经营活动分析这两大总论之外,还有下面八大分论,即:企业管理与美;产品经营与美;经营服务与美;市场营销与美;公共关系与美;企业形象与美;企业文化与美;人力资源与美。

(三)企业管理与美

企业管理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中枢神经和指挥系统,在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今时代的管理学家们反复强调,现代化的管理应该是科学、规范、民主化的人本管理。毫无疑问,人本管理当然应该是尽善尽美的管理,不善不美的管理只会导致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恶性循环,毫无人性可言,也毫无美和效益可言。企业经营美学将在分论部分,首先从美学的视角阐述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美学应用问题,以期为现代企业的管理审美化提供理论参考。

(四)产品经营与美

产品经营是企业经营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应该既实用便利,又美观大方,还舒适环保,令消费者赏心悦目。本章将从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品牌的培育与创意以及产品的造型与包装等方面,探讨企业在产品经营过程中如何应用美学原理。

(五)经营服务与美

企业除了要为消费者提供实用美观的优质产品之外,还应该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优质服务。特别是在当今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营销服务显得特别重要。有学者把服务与管理和产品相提并论,指出管理、产品、服务是当今企业生存的三大生命之柱,其中的任何一根坍塌,企业的生命将不复存在。因此,现代企业要充分重视服务,要像精心经营自己的管理和产品那样,精心地经营自己的服务。而真正优质的服务当然应该是美好的服务,其中服务者的服务态度、服务礼仪和服务规范等,无一不渗透着美学原理。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企业的整个服务过程应该是一个审美化行为过程。

(六)市场营销与美

传统的营销方式就是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推销给消费者,实现经济效益。其实不然,市场营销并不等于推销,营销与推销有着质的不同。营销的实质在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进行精神和物质的沟通交流,实行最亲密的接触,继而在这种亲密的接触当中,既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更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让消费者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所以,营销的宗旨不仅不是功利地推销产品,而且恰恰是要使功利笨拙的推销成为多余。由此可见,传统的推销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了,只有真善美的新营销才能完成这一崭新的营销使命。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主张在营销过程中贯彻美学精神,使现代营销成为审美化的新营销。

(七)公共关系与美

公共关系理论产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有识之士纷纷指出,企业应该充分重视优化自己的内部员工关系和外部社会关系,内求团结,外求发展。于是,公共关系随即成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经营职能。但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仅从经营职能上去理解企业的公共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还应该把公共关系当成创建一种美好的生存环境来认真地进行经营。否则,公共关系的纯洁性就会受到玷污。当下企业公共关系的庸俗化倾向就是最好的说明。

(八)企业形象与美

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的整体印象,它包括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学者们常用“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IdentitySystem)”来界定企业形象,简称CI。它包括企业独特的经营理念即理念识别(MindIdentity),简称 MI;独特的行为方式即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 BI;独特的视觉系统即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 VI。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企业的形象系统。企业对自身形象的经营管理,就是力争使这三个方面超凡脱俗,优秀独特,以便给社会公众鲜明的形象感知。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借助美学的力量,加强企业内在美的修炼,同时也要强化企业外在美的修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逐步赢得社会公众的好评,在社会公众心目当中树立起自己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大限度地求得社会公众的爱戴与追随。

(九)企业文化与美

如果说美好的企业形象能使企业“秀于外”,那么,深厚蕴藉的企业文化则能使企业“慧于中”。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企业与一个文化修养浅薄的企业相比,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沃尔玛始终雄踞世界连锁零售行业榜首?为什么通用电器的旗帜百年不倒?为什么中国的海尔也能木秀于林?究其根本原因,无一不是长期修炼的企业文化使然。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有员工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约,是企业的精神图腾,它像基因一样,深深地根植于企业的生命之中,使企业生命之树长青,使企业形象在公众心目中具有永久的魅力。而企业这种因深厚的文化修养而具备的永久魅力,当然包括企业长期的审美修养在内。如:企业崇高远大的经营理想,矢志不渝的经营宗旨,造福人类的经营道德,儒雅脱俗的经营气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范等。因此,企业文化的美才是企业深层次的内在美。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同样如此。

(十)企业人才与美

深厚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命之源,而打造一支有文化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则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之源。企业竞争的方略千千万万,但人才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管理显得格外重要。企业经营美学要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阐述企业员工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企业包括CEO在内的所有员工加强美学修养提供一些必要的理论指导。

以上论及的十个方面,就是企业经营美学研究为自己设定的十大理论课题。除此之外,又由于企业经营的直接对象是广大消费者,所以,企业经营美学在讨论以上这些理论课题之后,不能不对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阐述,以便指导企业经营者更加完美地投消费者之所好。出于这样一种学术考虑,因此,本课题在最后还要论及消费者的审美心理。至此,开头一个导论,结尾一个附论,中间十个理论主题,总计十二个部分,共同构成企业经营美学研究完整的理论体系。

四、企业经营美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前景

企业经营美学是对企业经营审美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它的提出和建立既以当今时代丰富多彩的企业经营审美实践为基础,又正是适应了当今时代企业经营审美化趋势的客观需要。因此,它的建立既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又有远大的价值前景。在企业经营美学看来,当今的时代背景呈现出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买方时代的来临与市场竞争的加剧。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市场上的商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商品的供给量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力而言,明显地表现出相对过剩。而生产的相对过剩必然导致企业在市场上主导地位的丧失,代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导向。也就是说,企业过去是市场的中心和主导,消费者围绕企业转,这样的时代叫“卖方时代”。当今的市场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企业不再是市场的中心,买主才是市场的中心,企业开始像崇拜上帝那样崇拜消费者,追随消费者,围绕消费者转,这样的时代叫做“买方时代”。买方时代的来临,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因为谁追随消费者,谁就占有了市场,谁丧失消费者的宠爱,谁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样一条铁的法则,促使企业不得不努力优化自己的所有经营职能。于是,现代化的、规范化的、科学化的和审美化的企业经营方略应运而生。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美学就必然地被提到企业经营理论的议事日程上来,应该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因为一切为了消费者既是市场本位的回归,也是企业经营美学远大的价值前景之所在。

二是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消费意识的成熟。买方市场的来临和商品的极大丰富,引起的另一个马太效应就是大大地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方便快捷,追求舒适和美好。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日趋成熟和自觉。他们不再像卖方时代那样,被企业任意地摆布和支配,他们有了更加自觉的消费观念和更加清醒的维权意识,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投诉。所以,企业必须想方设法地投消费者之所好,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而这又必然要求企业经营不仅要规范化,还要审美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进而赢得效益。因此,企业经营美学便应运而生。

三是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与美学的形而下走势。所谓审美文化,是指当今社会出现的以都市大众为主体的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生产出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时尚文化。如:时装表演、音像制作、美容美体、电视文艺、西式快餐、选美比赛、形象设计、家庭装潢等。大街上到处都是红男绿女和时尚放送,霓虹灯、广告牌琳琅满目,人们头上的美飘飘然,脚下的美走着瞧。这种追逐时髦的浪潮极大地刺激了广大市民的审美需求,使城市生活迅速艺术化,也使艺术迅速生活化。与此同时,那些原来习惯于呆在美学的象牙塔里冥思苦想“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美学家们,再也坐不住自己的冷板凳了,他们纷纷从美学的形而上哲学思辨中走出来,走进像万花筒一样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形而下美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于是,服装美学、设计美学、影视美学、旅游美学、爱情美学等一些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通俗实用的美学学科像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企业经营美学就是这些实用美学学科群中的一朵奇葩。

总而言之,企业经营美学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实践的审美需求而生,刚刚起步,很多课题尚处在艰难的探索之中。唯其如此,它才更有学术魅力和现实意义,也才更有价值远景。我的论述只是一家之言,期望与同仁互相切磋,共同完成它的学术使命。

作者:吴杏德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研究生论文范文下一篇:写本科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