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入党的利弊范文

2022-06-16

第一篇:大学入党的利弊范文

大学社团的利弊

大学社团——利弊共存的平台

我校第五届社团活动月如火如荼的举行,各级社团也紧锣密鼓的筹备各自的特色活动。各教学楼前层层叠叠的海报,活动报名处一堆堆围观的同学,不禁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社团文化月氛围。然而,他们却对自己协会的活动不甚了解,甚至不少同学想退会,这不得不让我们思索,会员怎么会有如此消极地反应呢?

纳新结束后,每个校级社团都安排了常规活动,到处都是海报宣传,但是部分协会到会会员却相对较少,也有不少会员拒绝参加社团活动。对于会员来说,社团究竟是兴趣平台还是收费陷阱?社团真的能保证为会员提供所承诺的优势平台吗?

纳新活动在军训中穿插进行,新生初入大学对一切感到新鲜,此时社团各出奇招的宣传足以让同学们眼花缭乱。笔者随机调查了一些同学选择社团的原因,从参加的主动性来看,半数以上的同学是被动员参加的,其中包括纳新时协会宣传人员对协会活动和协会会对个人能力锻炼的夸大描述是吸引同学们的主要原因,精美的喷绘设计和KT板制作,生动的活动图片也是吸引同学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许多同学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参与社团的盲目性较大,日后发现社团宗旨与自己的初衷不符,淡出社团活动,于是感到被骗了会费。

社团活动质量较差也是导致会员的参与意识较低的原因之一,部分协会盲目拼凑活动数量,缺乏创新元素,大学生的课余生活相对于过去较丰富,缺乏影响力和新鲜感的社团活动很难吸引同学们的注

意。随着年级的升高,就业压力的逼近,考研和联系工作占去了高年级同学的大部分时间,不自觉地投入到社团的时间和精力就减少了。社团的大型活动一般只有几位老成员策划,新会员只能做些琐细的小事,导致新成员不满情绪较大,不能很好地融入社团中。网上流传的一句“三个中国人等于一条虫”恰是讽刺了部分中国人自我意识太强,不懂得团队利益优先,因此也使活动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

社团从其组织上讲,较学生会及其他学生组织有一定的松散性和自由性,社团是由学生自发建立起来的,社团活动是社团成员自愿参与的,在组织形式、社团成员管理和活动策划上难免产生浮动现象,从而造成会员的团队凝聚力不强和社团结构组织的松散。

从以上分析看,社团似乎是一个空虚的陷阱,一个迷惑大一新生的太虚幻境!但是为什么有许多人认为“在课堂上找不到的安慰和成就在社团中都能找到,社团是‘社团人’绝佳的展示舞台”?为什么许多商业成功人士和政界名流都对社团活动有所倾心呢?社团的魅力究竟何在呢?

精彩的社团活动培养了会员的兴趣爱好,扩大了会员的知识面,丰富了会员的情感体验,提高了会员的交际交往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会员的自信心。也许会因社团经历而在专业之外去得不错的发展,为日后的就业增加砝码,也许毕业后头脑中留下的不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而是风雨中共进退的社团朋友。

我校有123个各级社团,从齐鲁情支农促进会、跆拳道协会、绿诺环保协会到自助考研协会、市场营销协会,我校社团文化涵盖了文

艺、体育、公益、学术、实践等诸多方面,较广的覆盖面满足不同山经学子的需求。可见社团的空间足够广阔,足以提升同学的综合素质,难怪有人说,搞社团是锻炼人才的捷径。但是,怎样才能利用社团这个利弊共存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在加入社团之前要理性选择与自己特质相符的社团,不可一时冲动而盲目加入多个协会从而使会费投资不够理性。鉴于大学生活的课余时间与社团活动时间可能发生冲突这一事实,社团选择最好不要超过两个。社团核心成员不要总揽一切事项,要敢于放手让新人尝试,增加活动中的新鲜元素;新人更要主动向核心成员靠拢,积极与其沟通,真正把自己当作协会的一分子,葆有主人翁意识。

社团活动要加强计划性,提升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活动保证经常性,加强会员间的交流,强化团队合作意识;活动计划有层次性,活动面向全体会员,又能保证一部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学是公认的第二社会,大学社团活动一定要联系社会实践,我校第三届“未来之星”活动就很好的利用了与社会资源搭桥的机会,让选手直面市场与社会交流。

大学社团是个利弊共存的平台,好的社团活动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收获和历练的对当代大学生极为重要,从某方面说,甚至比第一课堂更为重要。在此,笔者希望山经学子能利用社团这一平台,策划自己想做的活动,在将来从事自己想做的职业,实现人生梦想的飞跃!

第二篇:大学生村官的利弊

三、大学生当村官的“双刃剑”作用

大学生们由校门出发抵达农村,给最基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形态带来触动,已经是一个事实。这一触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要辨证的看待。

(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积极作用

毋庸置疑,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选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除了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当地农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人才。

大学生村官本是自发涌现的微观现象,其当前的战略意义, 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2.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要发展,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大学生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作用,让他们指导当地农民一起加入现代农业发展队伍,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

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有利于更新农村思想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科学治理的要求来进行。而当前农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思路活跃。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

5、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序选出来的,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

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能够敏锐的发觉,也能够仗义执言。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广大村民充分参与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来。 6.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

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他们会给农村带来新的气息,农村的社会风气、学习风气会无形中生这个“智囊”的来到而得到改善。 7.有利于促进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

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正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老村官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选派一定量的大学生任村官,正好可以适应这一需要。它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意识的更新。

8. 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当今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拓宽就业渠道也是时在必行。随着连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相应地就业压力成倍增加。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社会对传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反而在不断萎缩,短期内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象。

而有些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不正常的就业心理造成的,想着往大城市、好行业等工作,对虽然前途光明但生活相对艰苦的却看不上眼,不愿意俯下身子做些努力。从这几年许多大学毕业生遭到冷遇,而职业技术学生却供不应求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有作为,到农村去做一名村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当前,新农村建设蕴涵的巨大机会。而且可以从此形成良好的导向,引导全社会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

9.有利于拓宽国家干部选拔渠道,有利于基层政权巩固

当今干部选拔渠道比较单一,加大从生产一线培养力度提上日程。选拔干部都愿意选那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特别是在基层生产一线干过的年轻干部,由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处理复杂矛盾、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提早选派一批大学生到农村接受锻炼,让他们经历风雨,在磨砺中增长才干,是国家从培养事业接班人的角度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10.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的消极因素

虽然很多人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持乐观的看法,并送上了溢美之词,高度赞扬此计划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但也应看到,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推动和支持,更需要进行反思和分析。

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1.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当村官不是理性下的选择。

他们当中众多人的选择,并不是出自内心价值的驱动、不是出自对农村的热爱和责任,不是冲着扎根农村的远大理想,不是自愿地、主动地、发自内心地、真心真意地想服务农村。只是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下的无奈选择。如果能够在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可能就不会去农村当村官。

(2)动机不纯,功利性强。

功利心太强可能使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3)职业期望过高。

职业期望过高是现在大学生的通病。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期许很深,充满乐观,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困难缺乏想象力。想一开始就取得骄人的成绩,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

(4)理想色彩过浓,缺乏经验。

青年人容易理想化,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理想模式,往往好高骛远,行动不切实际。 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缺乏乡村工作的经验,从放下书本到再开始乡村工作,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无助的状态。容易空谈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往往一塌糊涂,纸上谈兵现象比较严重。此时他们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心态调节,极有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或者放弃村官的工作。这样在乡村工作中他们就很难把工作做实,因此难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 (5)“英雄无用无之地”。

很多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在农村派不上用场,最终只能是学非所用。 (6)大学生村官没有身份认同感。

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较高,村庄实际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后入场很困难,由于村民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比较困难。乡村政治的这种排外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亲善的行为,才能进入村子内部。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村里的工作环境、行为习惯、民风民情等一无所知,一旦碰到地界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可能难以处理。 (7)适应困难,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刚涉入基层社会,无论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艰苦农村工作,容易产生不适应感。

(8)舆论上、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大学生因为上大学时自己和家人就有过高的预期,所以一旦到乡村,就会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这和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差距,不仅很多大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广大农民也可能认为有些突兀。

(9)在合同期满后的地位很尴尬,前景堪忧。

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任职期满后的人生轨迹。县乡政府没有单独增加公务员编制的权力,加之乡镇事业单位超编本来就很严重,难有大学生村官的容身之地。

(二)客观环境和条件

1.大学生村官遭遇身份之惑:无“法”可依,非官非农身份模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这意味着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换言之,村干部只能由本村村民担任。基于法律规定的这一限制,一般来说,大学生村官只在农村担任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支部副书记尚可接受,但村委会“主任助理”一职则引起许多人质疑,因为村委会组织法没有这一职位的规定。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法律层面遇到了困难,这也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硬伤。

“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 2.各层级间缺乏对政策适用性的正确认识。 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一种政绩工程,不顾自身条件是否适用,盲目实施,把大学生村官当摆设,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而且由于承诺不能落实受到质疑。 3.决策方案不健全,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低。

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来是让大学生做村官,但是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挂职还没有结束,领导却将其调到别的岗位。

另外,一些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期满后怎么安置的问题,制定出的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比如,一些地方规定选择“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但是该规定与最新的公务员法所规定和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冲突。在公务员考试中,无法保证做过“村官”的大学生就一定能够通过。一旦大学生村官考不过,政府的“可以转入公务员”的承诺将得不到实现,这样一来,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威信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严肃性。 4.缺乏配套措施,待遇较差。

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所选择的城市来说,乡村偏僻,交通不便,办公设施缺乏,居住条件落后,经济报酬很低,无法使村官安心工作。而身份往往又和待遇紧密相连。

5.一些基层组织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农村内部复杂的利益纠葛,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受限制。 大学生村官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决策权。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只安排琐碎之事。 6.农村民众对大学生村官缺乏身份认同感。

一些基层民众认为,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即使参与了村子的发展决策,也提不了意见和建议;而且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上任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两三年就有可能离开。因此,村民往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

如果大学生村官不能参与村子的具体发展决策,他们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大学生村官成了摆设,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最终只能是碌碌无为。

7.村官大量流失。

事实上,大学生村官的流失是可预见的:(1)不是每个人都有超强的觉悟和奉献精神;(2)并非每个大学生都适合村官的工作。加之如上说的客观不利因素,村官流失是预见中的,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五、促进“大学生村官” 计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当村官”这一被称为“新上山下乡”的举措,能否承担多种压力的聚焦、意义的放大?这一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动下集中投放的国家和社会资源,能否获得预期收益?这取决于今后将实施的举措。

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尝试从以下4个方面谈一些建议:

(一)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当村官”应为大学生理性下的选择。

在当前严酷就业环境下,大学生村官似乎已成为学生的现实选择:也许出于充满激情的冲动,也许是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大学生村官”们的迷茫,最主要的是价值判断上的问题。 最初选择时应该理性一些,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价值需求。 2.明确“当村官”的动机。

大学生村官不是去争权夺利,不是去镀金添彩。 而是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3.转变观念。

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园,正处于成长、成才的阶段,很多观念都在发生快速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农村、对于村官工作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4.改善工作方法。

一边是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村官,一边是学历不高却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历的农村本地村官,工作方法显然会有很多不同。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本地村官都需要更多的谦虚、忍让,共同实现合作的最终目标。 5.发展自身能力。

大学生村官与农村本地村官在发展能力上的差异是明显的,前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更富热情和思想;后者工作经验丰富,更富实干精神。这两种发展能力如果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正面影响无疑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能力。 6.“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村民办一些实事;核心:立足服务“三农”。

农村的发展需要一种“鲶鱼效应”,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决不应只局限在扮演可有可无的“秘书”角色。而应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真心实意的去发挥才干,让广大农村村民理解,让广大农村村官放心。这样,才能将基层工作做得更好。

(二)政府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出发点是不容质疑的,但在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加以考虑。 1.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

(1)完善的选拔体制。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有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选拔标准,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并要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通过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需要注重很多细节:

(A)应挑选能吃苦、理解农村生活并且愿意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大学生; (B)最好将大学生村官安排在自己家乡,因为他们了解家乡人的思维习惯、民间风俗,思想感情上容易沟通,开展工作会更得心应手。

(2)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公民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和结果,加强群众和媒体的监督。 2.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1)解决法律层面的身份问题。

(2)如果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满一定的期限后,仍然愿意留在当地,继续奉献自己的才能,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当地的户籍,能否参与村委会的改选。我认为,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作一定的修改或补充,使得继续愿意留在当地服务的大学生有资格参加村委会的改选,给有热情的大学生一个正当的名分。 3.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任用的监督评价。

(1)分期评估,循序渐进。大学生融入到基层实践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在其工作的适应前期、成熟中期及其发展后期进行相应的效绩评估监督。

(2)注重过程、成果的综合考评。一套完备的评估体系不仅只是重视其计划实施的结果,也包括在其具体工作过程中根据计划实施中存在的缺点或错误,适时改进,不断充实和完善。因此,“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地实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根据各自实施的情况,对原有的政策措施作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3)政策透明,群众监督。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应从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并积极倾听和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坚持以群众的监督评估为客观标准,实现政策的透明化、公开化和科学化。 4.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让大学生们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5.根本保障:健全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起一套适合新时期大学生村干部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他们发挥作用的重要一环。

6.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把大学生村官纳入决策组织,是一种开放、民主的态度。大学生村官参与决策符合时代精神。

真正将大学生发挥的作用落到具体的岗位上,确定其参与决策的机会,参政、议政的权利。从国家长远利益来说,他们只有在下面真正放开手脚干,才能达到为基层注入活力和新生,才能为国家为农村为行政体制改革,为政府效能提高也为他们自己的发展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才是整体效果和综合效益的体现。

7.保证大学生村官职位的稳定。确保他们在挂职期间职位不会出现变更。 8.提供财政补贴。

国家财政应按照一定的比例提供相应的补贴,以解决好因大学生村官上任而带来的地方财政问题。这一问题的顺利解决,有利于带动更多大学生去当村官的积极性。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应和他们就业的机会成本相差不远。否则,就可能不能形成对大学生村官有效的激励。

9.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深造机制。为使大学生村干部尽快进入角色,政府应集中时间安排专人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岗前培训。采取与机关干部结对子、召开座谈会、实践锻炼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村官社会经验和工作才干的提高。 10.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合理流动(准出制度)机制。

对大学生挂职期满后要有通盘考虑,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挫伤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大学生村官任职一定时期后,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确有能力,有意愿留在农村进一步发展,则继续加以任用,或给予参加村委会的选举,或让其经过培训深造更好的胜任新的工作岗位。如果发现大学生村官能力欠缺,不适合担任村官职务或者没有意愿担任村官职务,要为其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便在其他领域或行业能够发挥才能。这样,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准人、准出制度,就解决了大学生的后顾之忧。

11.积极创造就业条件,开辟更多的途径,鼓励更多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事业。 12.外在动力:鼓励扶持倾斜。特别是在创业扶持等方面更是要给予倾斜。

(三)乡村两级的有关部门

1.从实际出发。“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中央的导向性政策,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慎重对待,并灵活制定相应的政策。

2、生活上多关心。乡村两级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食宿。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多深入各村看望他们,与其谈心交流,传授工作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农村情况。

3、管理上严要求。建立了包括上班作息制度、信息上报制度、定期述职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请销假制度的日常管理机制,定期对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进行量化管理,实行大学生村官工作评议制度;并建立业绩档案;建立村干部帮带、乡镇领导帮教制度,以及如何当好村干部等实际经验和操作能力。

4.广开言路。大学生的想法和思维往往是非常活跃的,在决策和处理具体问题时,只有广开言路,多方征求意见,融入新的时代因子,才能使决策更慎重,更具有时代性。 5.乡村要有一定自主权。农村有其特有的社情民意,做任何工作都要尊重农村实际,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前,首先应当考虑当地的生产现状、生产条件和财政状况。

(四)媒体

新事物的诞生,发展和成长总要有个过程,这需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尽量消除阻力,增加动力。媒体应该给予更多关注,对广大农村加大宣传力度,晓以利弊,改变社会观念。

(五)学校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特别是对于“80后”大学生村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和领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战略意义,就很难安心工作,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2.加强基础性教育,尤其是加强农村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全面掌握本村的社情民意。

4.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精神。

5.注重开展在农村中的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提供短期服务农村的机会;设立大学生深入农村一线搞调研的项目等。

(六)有实现对接,才能避免盲目性,选择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笔者按:

如今的农村基层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招聘大学生村官运动,在此笔者有言:

当今社会丰富多彩,到农村去不失为一种人生选择。农村是个大舞台,是干事创业的舞台,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是创造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也许目前这块土地并不富庶、农民还不富裕,但只要有我们青年人在默默的奉献,砥砺斗志,必将在人生长河中划出更加绚丽多姿的痕迹。

一些大学生“村官”感觉当地的农民不是非常欢迎自己,甚至感觉有的村干部把自己看成是多余的人;一些大学生“村官”满怀理想,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是工作中没有决策权,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感觉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联系不密切,工作无处着手。一些大学生“村官”因此而沮丧、失望甚至后悔。

解决这些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难题,不仅需要各级组织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引导,同时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也迫切需要提高。

首先,认识和适应环境才能改造环境。认识环境是适应环境的前提,适应环境则是改造环境的前提。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农村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仍然不高,多数地区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期。当前,农民谋发展、求致富的心理非常强烈,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 其次,要先当村民,后当“村官”。

从大学生到“村官”是个角色转换的过程。顺利实现转换的前提是村民的认同,也就是农民把大学生看成是自家人。这就要求大学生学会站在农民的角度看问题,用农民的语言来说事情。当能够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时,才能做到满足农民之需。沟通是有规律的,交流的成功往往是基于语言的共同点,谈论对方熟悉的问题,有了共同语言,沟通的成功率就会不断提高。

我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体会到,通过了解气候变化及市场波动对农民的影响,与农民同喜同忧,产生共同的感情基础;通过帮农民算经济账,查找农民收益低的原因,让农民感觉是同路人,而且愿意与他们共同探讨发展思路。如果总是搞不清韭菜麦苗的区别,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村官”,总觉得比农民高明,农民是不会喜欢的。认同感产生感情,再加上懂些农业技术、市场行情等,这样的人就一定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只有使自己融入到农民中去,才能为当好“村官”打好基础。

第三,要明确参谋者、辅助者、执行者的角色职能。大学生“村官”多是任副职或者助理,这一角色表明,大学生“村官”是参谋者、辅助者、执行者,而不是决策者。参谋者要为决策者提供信息与建议;辅助者要为决策者提供支持;执行者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与方法去落实决策。我发现不少大学生到农村后,提问题多,盲目提建议多,研究问题少。只会提出问题的并不是好下属。好的下属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针对问题的解决拿出多个方案,并对各个方案的优劣利弊进行分析,以供决策者选择。

还有一些大学生“村官”认为反正自己不是决策者,跟着跑就行了,工作主动性不够。其实“村官”角色的定位并不是简单的尾随者,而应该是职责范围内的创新者、开拓者。

第四,学好方针政策是当好“村官”的捷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村官”应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是做好工作的关键。明确方针政策,才能大处着眼方向明,小处着手动力强。大学生“村官”要当好远程教育宣传员,党的政策宣讲员,党务村务公开管理员,农村实用技术和法律知识辅导员,群众百事代理员,农民信箱、党员信箱管理员。这方方面面,都必须以掌握党的方针政策为前提并作为行动指导与规范。有了方针政策的准确把握,工作中才会明白应该做什么事,怎么做事,如何把事做好。我建议“村官”们一定要了解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与目标,了解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以及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等,结合本村的实际,创造性地工作。

第五,发挥优势找准切入点。大学生具有专业知识优势,即便所学专业与农村工作有距离,也有大学教育培养起来的系统思维优势。我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学农业的大学生本来有专业优势,但他们到农村后却感觉工作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学校教育仅注重书本知识,大学生的知识没有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诚然,这表明我们的大学教育本身需要改革。问题的核心是,怎么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操作能力。只要把自己的知识优势与当地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配置起来,“村官”的工作切入点就清楚了。

其实,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学所接受的思维训练,都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务虚到务实的转化过程。只有通过农村的实际工作,才能实现理论知识到操作能力的提升、系统思维方式与现实的磨合。这一过程正是大学生“村官”为农民服务的过程,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我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学戏剧专业,另一位学美术专业。去农村前,她们非常担心自己的专业不适应农村的需要。我帮她们分析,近些年农民物质生活已经提高,但不少农民苦于没有文化生活,以打麻将为乐。其实农民非常需要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我建议学戏剧的大学生发挥戏剧专业的优势,教农村妇女老人唱戏,组织文艺演出,一定会受到欢迎;建议学美术的大学生开办儿童美术学习班,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美化村容。在演出与绘画活动发展成熟的时候,还可以考虑活动商业化。这两位同学颇受启发,信心也增加不少。

不经历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大学生“村官”不少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农村复杂的工作和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对他们是一个很好的历练。只有把当“村官”定位于历练学习、塑造良好人格的过程,树立为人民做事的观念过程,才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才会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

第三篇:大学生村官的利弊分析

摘要: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五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将不仅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给农村带来一系列变化,而且也将给社会其他领域带来重大、深远的影响。然而大学生当村官却起着“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必将有利于保证我们干部队伍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政治本色,有利于改善村级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村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对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不太熟悉 ,对农村基层情况不太了解 ,现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完全胜任农村工作,基层经验缺乏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如何处理好大学生村官问题将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农村发展、积极作用、不足、出路、利弊分析、正确认识、对策建议 正文: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项政策的出台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宏观原因:中国农村的乡土性使农村治理主要依靠家长制,宗族制和人情关系,这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要求形成鲜明对比。

2. 现实原因:社会利益格局分化,村级领导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基层治理危机频发。

3. 时势原因: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精英流失造成农村工作缺乏人才支撑。 4.直接原因: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不容乐观的形势。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1999年在海南省局部试点实施以来,就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8年3月,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将用5年时间招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项重大决策意义深远。这将不仅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给农村带来一系列变化,而且也将给社会其他领域带来重大、深远的影响。 那么十万大学生当村官能带来什么呢?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会使农村、农民在观念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和变化。目前,我国相对落后的农村大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一个主要原因是观念落后、思想保守,与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飞速发展相比较,已经大大不适应。而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快,掌握新东西多,由他们到农村任职将会对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带来转变。将给农村输入现代化、科学化的新思想、新血液。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发生重大转变,也将给党政机关培养后备人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中国人口中农业人口占70%以上。中国大部分穷人都在农村,都从事农业。我们当前的各级党政干部队伍中,不缺高学历者,也不缺精明强干者,最缺的是有基层实践锻炼经历的人,特别是缺少直接担任过村官、与最为基层百姓零距离“亲密接触”的干部。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会给今后选拔有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储备人才。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将会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科技、要实现现代化。许多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普及,都需要高素质、懂科学的带头人,粮食的稳定增产、农民的稳定增收,农村根本改变穷困面貌,都必须依靠有知识的领路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在农村、农业,农村巨大的潜在市场需要有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人去开发。

十万大学生当村官,还将会给农村的财务管理带来新变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市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不过,报名当村官必须避免盲目化。农村需要的是真正愿意扎根的干部,农民渴望的是真心带他们致富的领头人。因此,大学生当村官必须是发自内心的,不能因为工作难找就“饥不择食”,更不能企图把当村官作为“跳板”。另外,大学生刚刚踏进社会,缺乏工作经验,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或者适合村官这个岗位的。而农村需要的是专业性比较强的人才,如果大学生学非所用,无疑又是一种人才浪费。所以说,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也能为农村发展作出贡献,但这需要农村确实为大学生创造条件,大学生真正用心付出。所以说,大学生村官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处理好大学生村官问题将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学生当村官的“双刃剑”作用

(一)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的积极作用

1.选聘大学生当“村官”,是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当今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除了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当地农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自我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人才。 2.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要发展,从根本上说还得依靠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发挥大学生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作用,让他们指导当地农民一起加入现代农业发展队伍,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着智力支持。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形成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文化观。 从整体上来讲,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一个受过国家高等教育的高素质群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拥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接受过先进文化、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熏陶,愿意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的大学生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对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有利于更新农村思想意识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农村的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科学治理的要求来进行。而当前农村发展受到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有新鲜血液的注入,那就是引进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观念先进,思路活跃。大学生村官的就任,能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多新鲜的东西,能够引起农村思想上的碰撞和演进。

5、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通过一定程序选出来的,整体素质较高,对党依法、民主和科学执政的理解更深刻,对国家政策、方针和措施的认识更多,具有较强的民主法律意识。对于农民权益的缺乏保障或缺失,他们能够敏锐的发觉,也能够仗义执言。能够自觉的按照有关国家法律依法办事,能够充分听取广大村民意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让广大村民充分参与到农村发展和建设的法制和民主的轨道上来。

6.大学生担任村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

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他们会给农村带来新的气息,农村的社会风气、学习风气会无形中生这个“智囊”的来到而得到改善。 7.有利于促进农村干部素质的提高

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农村村干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提高村干部的素质正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村官和农村老村官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互补优势。选派一定量的大学生任村官,正好可以适应这一需要。它有利于农村村官在科技文化素质、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意识的更新。 8. 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当今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拓宽就业渠道也是时在必行。随着连年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相应地就业压力成倍增加。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转型期,社会对传统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反而在不断萎缩,短期内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客观现象。而有些就业压力也是学生不正常的就业心理造成的,想着往大城市、好行业等工作,对虽然前途光明但生活相对艰苦的却看不上眼,不愿意俯下身子做些努力。从这几年许多大学毕业生遭到冷遇,而职业技术学生却供不应求的强烈对比中可以看出,要想真正有作为,到农村去做一名村官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当前,新农村建设蕴涵的巨大机会。而且可以从此形成良好的导向,引导全社会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渠道。 9.有利于拓宽国家干部选拔渠道,有利于基层政权巩固

当今干部选拔渠道比较单一,加大从生产一线培养力度提上日程。选拔干部都愿意选那些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干部,特别是在基层生产一线干过的年轻干部,由于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处理复杂矛盾、经得起风浪考验的更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提早选派一批大学生到农村接受锻炼,让他们经历风雨,在磨砺中增长才干,是国家从培养事业接班人的角度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10.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大学生担任村官存在的消极因素

虽然很多人对大学生村官计划持乐观的看法,并送上了溢美之词,高度赞扬此计划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但也应看到,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这项工作不仅需要推动和支持,更需要进行反思和分析。

作为一项新政策,“大学生村官”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遇到了困难。 1.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动机不纯,功利性强。

功利心太强可能使进入村官队伍的有些大学生仅仅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个跳板,为以后考公务员积累资本,没有真心实意想在农村做好一番事业,这样工作就不会有激情,往往流于表面,很难为农村的发展做出贡献。 (2)职业期望过高。

职业期望过高是现在大学生的通病。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期许很深,充满乐观,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困难缺乏想象力。想一开始就取得骄人的成绩,没有做好艰苦奋斗的准备,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 (3)理想色彩过浓,缺乏经验。 青年人容易理想化,做任何事情都要达到理想模式,往往好高骛远,行动不切实际。由于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读书,缺乏乡村工作的经验,从放下书本到再开始乡村工作,容易出现彷徨、迷惑、无助的状态。容易空谈理论,不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往往一塌糊涂,纸上谈兵现象比较严重。此时他们如果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心态调节,极有可能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产生怀疑,或者放弃村官的工作。这样在乡村工作中他们就很难把工作做实,因此难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成绩。 (4)“英雄无用无之地”。

很多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在农村派不上用场,最终只能是学非所用。 (5)大学生村官没有身份认同感。

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民之间的熟悉程度较高,村庄实际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学生到乡村工作后入场很困难,由于村民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就会比较困难。乡村政治的这种排外性使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的难度加大,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做出更亲善的行为,才能进入村子内部。如果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村里的工作环境、行为习惯、民风民情等一无所知,一旦碰到地界纠纷、婆媳矛盾等问题,可能难以处理。 (6)适应困难,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大学生村官刚涉入基层社会,无论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在艰苦农村工作,容易产生不适应感。 (7)舆论上、心理上的压力很大。

大学生因为上大学时自己和家人就有过高的预期,所以一旦到乡村,就会面临很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负担。这和传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差距,不仅很多大学生一时接受不了,广大农民也可能认为有些突兀。 (8)在合同期满后的地位很尴尬,前景堪忧。 对于大学生村官而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任职期满后的人生轨迹。县乡政府没有单独增加公务员编制的权力,加之乡镇事业单位超编本来就很严重,难有大学生村官的容身之地。

(二)客观环境和条件

1.大学生村官遭遇身份之惑:无“法”可依,非官非农身份模糊。

“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 2.各层级间缺乏对政策适用性的正确认识。

一些地方政府把大学生村官当作一种政绩工程,不顾自身条件是否适用,盲目实施,把大学生村官当摆设,不仅浪费了大量财力物力,而且由于承诺不能落实受到质疑。

3.决策方案不健全,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低。

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来是让大学生做村官,但是在一些地方,大学生挂职还没有结束,领导却将其调到别的岗位。另外,一些政策制定者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期满后怎么安置的问题,制定出的方案没有可操作性和切实可行性。比如,一些地方规定选择“村官”的大学生可以转入公务员体制,但是该规定与最新的公务员法所规定和要求的公务员“凡进必考”原则相冲突。在公务员考试中,无法保证做过“村官”的大学生就一定能够通过。一旦大学生村官考不过,政府的“可以转入公务员”的承诺将得不到实现,这样一来,会严重损害政府的威信和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严肃性。 4.缺乏配套措施,待遇较差。

相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所选择的城市来说,乡村偏僻,交通不便,办公设施缺乏,居住条件落后,经济报酬很低,无法使村官安心工作。而身份往往又和待遇紧密相连。 5.一些基层组织的官本位思想以及农村内部复杂的利益纠葛,使大学生村官工作受限制。

大学生村官担任助理这样的虚职,并没有多少实权,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支书或者村主任手里。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的各项事情决策中,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决策权。一些地方的村干部不想让大学生村官插手本村的事,一般只安排琐碎之事。

6.农村民众对大学生村官缺乏身份认同感。

一些基层民众认为,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即使参与了村子的发展决策,也提不了意见和建议;而且他们认为大学生村官上任时间较短,而且大多两三年就有可能离开。因此,村民往往缺乏对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如果大学生村官不能参与村子的具体发展决策,他们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大学生村官成了摆设,大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真正发挥,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最终只能是碌碌无为。

7.村官大量流失。

事实上,大学生村官的流失是可预见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超强的觉悟和奉献精神,也并非每个大学生都适合村官的工作。加之如上说的客观不利因素,村官流失是预见中的,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那么大学生该如何权衡利弊,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呢?以下是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从大学生自身而言: 1.明确“当村官”的动机。

大学生村官不是去争权夺利,不是去镀金添彩。 而是为促进农村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2.转变观念。 大学生村官刚刚走出校园,正处于成长、成才的阶段,很多观念都在发生快速的或者根本性的变化,对于农村、对于村官工作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3.改善工作方法。

一边是完成高等教育的年轻村官,一边是学历不高却有着多年农村工作经历的农村本地村官,工作方法显然会有很多不同。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本地村官都需要更多的谦虚、忍让,共同实现合作的最终目标。 4.发展自身能力。

大学生村官与农村本地村官在发展能力上的差异是明显的,前者具备专业理论知识,更富热情和思想;后者工作经验丰富,更富实干精神。这两种发展能力如果很好地结合起来,其正面影响无疑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身能力。

5.“大学生村官”真正为村民办一些实事;核心:立足服务“三农”。 大学生参与农村建设,绝不应只局限在扮演可有可无的“秘书”角色。而应扣紧服务“三农”这个核心,实实在在地参与到农村发展的各项事务中去,充分发挥出知识优势,真心实意的去发挥才干,让广大农村村民理解,让广大农村村官放心。这样,才能将基层工作做得更好。

(二)政府

1.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任用机制。

(1)完善的选拔体制。选拔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有合理化和科学化的选拔标准,不能带有歧视性要求,并要保障选拔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通过严肃、严格的选拔程序,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大学生到基层服务,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向公民公开选拔流程、经过和结果,加强群众和媒体的监督。 2.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问题。

如果大学生村官在工作满一定的期限后,仍然愿意留在当地,继续奉献自己的才能,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当地的户籍,能否参与村委会的改选。我认为,应当对相关法律法规作一定的修改或补充,使得继续愿意留在当地服务的大学生有资格参加村委会的改选,给有热情的大学生一个正当的名分。 3.加强对大学生村官任用的监督评价。

4.各级政府应为大学生村官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能只让大学生们停留在配角和附属地位,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使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5.积极创造就业条件,开辟更多的途径,鼓励更多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事业。

(三)学校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特别是对于“80后”大学生村干部,如果不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价值,不能从更深层次理解和领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的战略意义,就很难安心工作,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2.加强基础性教育,尤其是加强农村方面的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村干部能尽快掌握农村工作要领,全面掌握本村的社情民意。

3.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村干部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诚心诚意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精神。 4.注重开展在农村中的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他们提供短期服务农村的机会;设立大学生深入农村一线搞调研的项目等。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有科学思想、知识和眼光的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第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需要培养大批经受过基层特别是农村艰苦环境锻炼、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后备干部人才。第三,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抱负、能吃苦的高校毕业生发挥表率作用。所以,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也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三农”建设,争取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第四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利弊论文

班级:工商管理072班姓名:黎其辉学号:5400207327

当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社会性难题。而据近年公布的数据看,高职的就业率比普通本科还低。如:2003年本科院校就业率70%,高职院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 61.3%,高职院校就业率不到40%;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其中本科生81.7%,高职高专生62.1%。据目前各省公布的数据看,2006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是普遍低于本科的。

高职教育的方针是以"就业为导向",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高职教育方针,势必会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2005年,国家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提出到 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与普通高中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如果出口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实现 。

如何扩大高职的出口?除进一步抓好就业工作外,其重要途径就是教会学生创业。创业是一种主动性的就业方式,为了鼓励创业,国家对相关的法律进行了较大修改。如公司法中减少了开办公司的注册资金,并增加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同时修改了合伙企业法,增加了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这些调整,降低了个人创业的成本和风险。特别是国家近期通过了物权法,对公、私财产平等保护,这是从根本上鼓励自主创业。我国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支持创业。可见,我国现在进入了一个创业新时期,高职院校若能抓住这一契机,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搞好创业教育,将有利于扩大高职的出口,这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高职学生创业具有职业技能优势

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的学科应用性强,高职学生创业具有较明显的职业技能优势。

1.高职开设的专业其职业指向明确,注重技能性。如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服装设计与制作等。高职是以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强调操作技能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重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在教学中强调实用性、技能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实践课程的开设及实习基地的建立,保持与市场、企业的联系。因此,学生毕业后,大多学有一技之长。这就使高职学生具备了创业的基本技能。

2.高职院校一般市场意识较强,开设的专业多为市场热门专业,迎合了市场需求。如学习计算机维护专业的,虽然社会上这类公司是有限的,其难以接纳所有的毕业生,但如果学生自己创业,这个专业是有市场空间的。

3.高职开设的专业中,有许多专业的市场创业门坎不高,适合小规模的自主创业。如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学生,几台缝纫机就可以创业,其开办一个小企业的投资成本不太高;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只要有技能,再租一个门面就可以创业,创业门坎也不高。创业成本对于缺乏启动资金的毕业生是一道坎,而能以较低成本启动创业,是高职学生创业的重要的可行性条件。

除了具有职业优势外,高职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好。高职学生大多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基础不够好,一般常受批评,受挫折,因此,大多数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抗挫能力。而创业是一项风险较高的工作,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

承受力,是不容易坚持下来的。因此,高职学生的抗挫折心理素质有利于形成其良好的创业心态。

二、高职学生创业的软肋在素质

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普遍不高,这是其创业的软肋。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基本素质不高。学习基础差、自制能力差,是高职学生最明显的群体特征之一。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够,这与当今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当今世界正在努力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学习体系以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要求,现在是一个学习型社会,它要求每个成员,都要以不间断的学习和努力去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一个人如果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想要成就创业大业是很难的其二,创业素质低下。创业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事业,是一种高水平的就业,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据统计,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成功率仅仅只有2%~3% 。创业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能顺利到达胜利彼岸的,个人创业更多的是要通过科学的前期规划,多角度的观察和理性分析,有效的资源整合,成熟高效的运作技能,良好的商业心态等重要的环节与因素作为支撑才能成功。事实上,大多数学生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中,缺乏财务、税法和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和经验,缺乏成熟的企业模式和管理经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创业项目失败。高职学生的这两方面的素质缺陷都可能会影响其创业的成功。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高职教育不管从学生自身还是从学校方面都表现得急功近利,双方都只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技能培养上,完全没有耐心来提高素质。具体表现如下:

一方面,高职学生的学习急功近利,大多希望能拥有一技之长,找到一份工作,因而往往对能立杆见影的专业课程就乐意学,而对其他课程比较排斥,从而影响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学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学生,一般乐意学服装设计课程,而对其他课程如文艺赏析课、经济法等课程是敷衍过关。其实,一个服装设计师如果缺少文化底蕴,是难以成就事业的。而经济法律问题也是在市场经济中必然会遇到的,如果创业,更是会涉及到诸如签订合同,设计商标、创立公司、市场竞争等法律问题。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育也急功近利,学校只考虑眼前的就业效应,迎合学生当前的就业需求,往往只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素质培养,对学生的发展后劲考虑甚少。为此,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大砍一些不能立杆见影而有利于提高素质的课程,基本上是以后做什么,就教什么,实施快餐式教育、快餐式就业。这虽然顺应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但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也许学到了一些专业技能,但由于基本素质不高,没有发展后劲,如果要想自主创业,在素质和能力上就会受到抑制,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由此可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其创业成功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而素质是具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并可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充分重视,并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只有努力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扬长克短,提升创业素质和能力

(一)学校层面:职教、素质两手抓,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1.多方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方面要贴近市场,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通过思想教育、制度规章等方式,努力规范学生行为,强制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2.调整课程设置,将创业教育融入职教体系。开设课程的基本原则是,以职业教育为中心,全面渗透创业教育,在这个原则下,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全面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

(1)开设创业课程。具体可以三种做法:一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二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作为一个重要专题来教学;三是开设专题系列讲座,如怎样在网上开店、如何创立公司等,还应给学生介绍一些成功创业事例的书籍,开启学生的心智。在各类创业课程中,除了教给学生相关的创业知识外,特别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创业方向,如何寻找商机。

(2)在其他课程中,强化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的教学,将创业指导与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如在经济法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公司法、合同法、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学生创业储备必要的知识。

(3)将创业教育与职教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学校应大力开展第二课堂,加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力度,使学生增强对市场的感性认识,缩短与市场的距离,为以后创业打下基础。

(4)可在校园网上开辟一个创业栏目。既可介绍大量成功创业事例,又可提供一些创业信息,还可聘请一批专家,在网上与有意创业的学生互动,给创业者答疑解难,指引道路。

(二)学生个人层面:早作规划,努力积累创业经验

高职学生除了在学校认真规范自己的行为、勤奋学习知识技能以外,还应早作职业规划,抓住机会积累创业经验。在很多成功的创业案例中反映了这样一个规律:往往第一次创业都以失败告终,而第二次创业才成功。这说明创业前的积累很重要。对此,学校应积极引导。积累创业经验主要有以下途径:

1学生在校时可试行创业,为正式创业热身。如服装专业的学生不妨在网上开个店,或创办一个设计工作室,一头联结学校,一头联结市场。在学校试行创业,既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知识用于实践,又可以积累创业经验。

2.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实习积累创业经验。特别是毕业实习时间相对较长,学生应虚心学习、丰富自身,并积极寻找创业商机。

创业是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形式,既有利于高职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又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但创业又是就业的高级形式,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高职学生的优势和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引导,为学生创业积蓄足够的能量。

第五篇: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利弊辩证分析

关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证分析

一、选题背景及缘由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大学生勤工俭学这个话题也逐渐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大学生勤工俭学有的是为了挣些生活费减轻家庭负担,有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也有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在我的身边同样也有很多的同学在勤工俭学,对于这一现象有些人认为这是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的,也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的,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及理由,所以对于大学生勤工俭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我们需要进行辩证分析。

二、正面观点及理由

正面观点: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理由如下:第一,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助于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尤其对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父母作为农民供孩子上学读书很不容易,所以说勤工俭学是一个现实有效的减轻家庭负担的做法。第二,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我们都知道,作为学生的我们基本都是纯消费者,我们的消费资金都是来自于父母亲人,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仅能支付我们的基本生活,我们要想有额外的消费则需要我们自己去获得收入,当然这要在不耽误学习的基础上。第三,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学习,甚至有很多人除了学习之外连一些基本生活技能都没有,而我们总有一天要脱离父母走入社会,大学期间打一些工勤工俭学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会生存能力确实很有帮助。第四,大学生勤工俭学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社会认知,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学校是个温室,对于长期在温室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猛然来到社会中会极其不适应,那么大学期间的打工经历则有助于大学生提前接触一下不太复杂的社会,这样会使得大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许有人会说严峻的环境下人才会成长得更快,但我们逐步融入社会总是能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第五,在自己完成学业的空闲时间尽早的接触到赚钱,能够体会到赚钱的困难父母的辛苦。当自己明白赚钱的辛苦才会学会勤俭节约。正因为看到社会的艰辛,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其实这是一种最好的锻炼方式,比起读死书要好得多。

三、反面观点及理由 反面观点:大学生勤工俭学弊大于利。理由如下:第一,最主要也最明显的就是勤工俭学会占用学习时间,耽误学生的学习,这一点毋庸置疑,无论如何,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习,纵使是勤工俭学也难免会占用学习时间。第二,大学生勤工俭学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打工只能是短期工,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付出体力劳动,尤其是寒暑假工,多数是进入工厂进行流水线操作,纯体力活儿,而且接触不到太多外界生活,对学生生活能力的提升并不大。第三,大学生勤工俭学并不是一个好策略,也许可以一时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但长远来说,以学习的时间为代价来获取小额收入并不划算,现在你用打工的这些时间进行学习,将来你通过知识获取的报酬一定会比你打工所得到的报酬多得多。第四,对于学生个人而言,过早的以收入做为目标而过早的追逐于名利并不是一件好事,这对一个人的人格塑造严重不利。第五,侵犯权益的事时有发生。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少的特点,欺骗大学生。甚至诱骗走上贩毒、犯罪之路的大有人在。许多大学生吃亏后都无法讨回公道。原劳动部1995年印发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其劳动不受法律保护。所以说全社会为大学生打工提供方便,是必须的,也是迫切的。第六,正因为我国明确规定,可以不和大学生打工签定劳动合同。有些不法商人利用这一漏洞,来获得免费劳动力,让辛辛苦苦工作许久的大学生得到很少的工资甚至没有工资。第七,大学生勤工俭学很少能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对实毕业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有利方面不大,如果一个研究核能技术的大学生去洗碗,就算洗再久也不会对其将来产生多少的帮助。

四、我的观点及对大学生的建议

我认为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根据上文中阐述的正反两方面观点的理由,我觉得对于大学生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这些打工经历的锻炼机会很难从别的时间别的地点获取,而且勤工俭学的好处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得到,其则弊端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还有一部分弊端是可以避免的。我支持大学生勤工俭学的同时也要给大学生提出一些建议: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打工时间绝对不可以占用太多学习时间,尤其是上课时间,否则会得不偿失。其次,勤工俭学要有选择地进行筛选工作,要尽量选择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或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而提升自己并不仅指个人工作能力,它还包括与人交际的能力,个人的品味、眼光、气质等方面。再者,我们在打工时一定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要轻易收到高薪、条件优越等方面的诱惑,防止自己上当受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更要防止自己误入歧途,遗憾终生。最后,我们一定要明确自己勤工俭学的目的,不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从而扭曲自己的价值观。

五、我对辩证分析的认识和运用

辩证分析是议论文的一种,是一种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体现了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要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一般要求做到:论点鲜明而正确,论据典型而充实,论证严密而辨证。辩证分析首先要简单明确地阐明自己的观点,就像上文中观点部分内容,要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其次要有充分而有力的论据进行论证自己的观点,我们说大学生勤工俭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要用实例来证明;最后要严密有条理的进行论证,我们论述大学生勤工俭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时,要好处与弊端对应着进行阐述,比如勤工俭学时能学到生存知识却也有可能误入歧途等。 附:课程学习感受及意见建议

通过一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以前从或很少未接触道德话题,使我对当今变幻多端的国际形势有了一定的了解,更加的关注大学生就业创业。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对于我们大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分析当代我国形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这门课程不仅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阔胸怀视野、增强责任感,还使得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我们与世界的差距,以及我们自身的不足。课程结束以后我也有一些建议要说,我希望教材中能出现更多贴合我们大学生生活的政策形势内容,循序渐进,使我们从自身出发去接触了解世界的政策发展形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求职防骗范文下一篇:党委副书记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