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资产证券化论文提纲

2022-08-28

论文题目: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经济效应与模式优化研究

摘要:企业资产证券化是我国金融市场深入发展的重要表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资产证券化对推动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融资结构调整,促进金融市场改革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企业资产证券化使不能交易的资产变得可以交易,进一步丰富了整个市场的投资品类,进一步扩大了金融市场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转效率。不仅如此,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还可能通过改变货币乘数来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从企业角度看,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助于盘活企业流动性,降低企业相关交易成本,提升企业总体盈利能力,促进我国企业整体发展质量的提高。从现实角度看,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起步,初期探索阶段和初步启动阶段的规模很小,品类很少,又由于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暂停了数年,直到2011年才开始重新启动。但是此后发展非常迅速,2015年至2019年,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年发行量从211笔激增到898笔,年均增长率达到43.46%,发行规模从2043.90亿元增长到9937.10亿元,发行规模年均增长达到48.47%。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都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表明企业资产证券化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经济效应是否显著存在?资产证券化业务对企业的微观影响和对金融市场的宏观影响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模式如何优化?这些问题目前均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结论。本文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经济效应和发展模式,以期对上述问题有进一步解答。本文研究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实证检验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第二,在系统分析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现有模式基础上分析未来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创新模式。第三,在系统分析企业资产证券化现状、问题和经济效应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有序发展的模式优化策略和相关政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了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经济效应和模式优化问题,在理论基础和相关问题分析部分主要采用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在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方面分别采用了门限面板模型及时间序列模型,在企业资产证券化模式问题的研究中除了规范分析还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在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中,同时采用了统计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当前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法理基础薄弱且基础资产范围狭窄,信用评价公信力缺失且监管效率较低,债权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比例太重且基础资产的总体风险水平较大,收益类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收益流量不稳定且信息对称性较低,证券化整体风险水平较高。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实质性发展周期较短,过度监管与滞后监管问题并存,中介机构业务水平较低。第二,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存在典型的微观经济效应,主要表现在:企业证券化可以缓解融资约束,这种缓解作用表现出显著的门限收敛效应;企业证券化可以显著降低运营成本,但是这种降低不存在门限效应;企业证券化可以显著提升其盈利水平,且这种提升作用表现出显著的门限加速效应。总体上,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助于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表现出显著的货币政策效应和金融发展效应。具体而言,企业资产证券化进一步强化了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使得扩张型货币政策效果更大;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弱化了货币政策的紧缩效应,使得紧缩型货币政策效果更弱。与此同时,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有助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提升和金融监管效率的提高。第四,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的主要问题是:表内模式和表外模式不清晰,具体运行模式较为单调且配套制度不完善。本文认为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模式应该从当前两种模式并存过渡到表外模式为主、表内模式为辅的形式。即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总体模式应该坚持从表内模式发展到表外模式的发展路径,同时我国应该积极创新设计具体的实践模式。在实践模式创新方面应重点关注双层SPV模式和供应链金融模式。本文将企业资产证券化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分别采用面板门限估计以及时间序列估计研究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同时在企业资产证券化模式优化问题上提出双SPV、供应链金融ABS等发展模式,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良性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价值和现实应用意义。

关键词:企业资产证券化;微观经济效应;宏观经济效应;发展模式

学科专业:金融学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资产证券化的科学内涵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2.3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3.1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基础原理

2.3.2 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动因理论

2.3.3 企业资产证券化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

3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与特征

3.1.1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阶段

3.1.2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制度变迁

3.1.3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种类和特征

3.2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现状

3.2.1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统计分析

3.2.2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3.3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3.1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主要问题

3.3.2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问题的原因

本章小结

4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4.1 企业资产证券化微观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4.1.1 融资约束缓解效应

4.1.2 运营成本降低效应

4.1.3 盈利提升效应

4.2 宏观经济效应的作用机理

4.2.1 货币政策效应

4.2.2 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5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微观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企业资产证券化微观效应的主要表现

5.1.1 融资约束缓解效应

5.1.2 运营成本降低效应

5.1.3 盈利提升效应

5.2 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来源

5.3 实证过程及结果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实证过程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稳健性和内生性

5.4.1 稳健性检验

5.4.2 内生性检验

本章小结

6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宏观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企业资产证券化宏观效应的主要表现

6.1.1 货币政策效应

6.1.2 金融发展效应

6.2 模型设定与数据选取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取

6.2.3 描述性统计

6.3 企业资产证券化货币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

6.3.1 实证过程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3.3 稳健性和内生性

6.4 企业资产证券化金融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6.4.1 实证过程

6.4.2 实证结果分析

6.4.3 稳健性和内生性

本章小结

7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实践模式的问题与优化

7.1 国外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7.1.1 美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7.1.2 英、德、日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7.1.3 国外企业资产证券化对我国的启示

7.2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实践模式

7.2.1 信托模式

7.2.2 基金子公司模式

7.2.3 证券资产管理模式

7.3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实践模式的主要问题

7.3.1 表内模式和表外模式不明确

7.3.2 具体运行模式较为单调

7.3.3 具体运行模式的配套制度不完善

7.4 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优化模式的选择

7.4.1 总体实践模式的选择

7.4.2 具体实践模式的创新设计

本章小结

8 提高我国企业资产证券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8.1 企业视角的政策建议

8.1.1 深化企业对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认知和应用

8.1.2 科学利用企业资产证券化提升盈利水平

8.2 政府视角的政策建议

8.2.1 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8.2.2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

8.2.3 积极引导证券化实践模式创新

8.2.4 加强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标准化建设

9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师案例教学高中地理论文提纲下一篇:移动设备网络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