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2023-06-14

第一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标准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标准

《模具制造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所必需的模具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具备处理模具制造中一般工艺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 :能适应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 ,具备继续学习和继续提高的初步能力。

二、课时、学分 72学时、6学分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模具零件加工方法及模具装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了解现代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动向,初步形成应用现代模具制造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四、课程设计思路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模具制造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课程中,还根据几个典型模具的制造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各学习项目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五、课程项目设计(内容与要求)

课程 模块 项目名称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学时

项目一:

1、初步掌握导柱、导套、模座 具备根据模具零件正确选择加工方法、模架组成零件的( 板 ) 的加工工艺。 工艺装备并制定其工艺规程的初步能加工

2、了解其他模具结构零件的加工方力。 法。

项目二:

1、了解圆形凸模及非圆形凸模的加掌握并理解模具零件的各种机械加工方冲裁凸模的加工 工方法。

法,熟悉各类机械加工设备; 模块一

2、初步掌握成型磨削的加工工艺。

模具零件机械加工 项目三: 了解型孔的各种加工方法及其适用能够根据模具零件正确选择各种机械加工凹模型孔的加工 范围。 方法。

1、了解型腔的各种机械加工方法及项目四: 其适用范围。

型腔的加工

2、初步掌握型腔加工方法的合理选能够根据模具零件正确选择各种机械加工用。

方法。

3、了解型腔的机械抛光。

1、了解电火花加工的原理及特点。

2、了解影响电火花加工精度及生产

1、掌握电火花成形加工的工作原理、特点

及其应用;项目一: 率的因素。

2、根据模具成型零件的特点,掌握电火电火花加工

3、初步掌握凹模型孔、型腔的电火模块二 花加工方法。

花成形加工的工艺并理解各种因素 对各

4、初步掌握电火花加工的操作知

种加工的质量影响。

模具零件识。

特种加工

1、了解线切割加工的特点及工作原

1、掌握线切割加工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理。 应用;

项目二:

2、初步掌握线切割加工的程序编制

2、根据模具成型零件的特点,掌握线切数控线切割加工 (3B 格式、 4B 格式、 ISO 代割加工的工艺并理解各种因素 对各种加码 ) 。 工的质量影响。

3、初步掌握线切割加工的操作技能。

1、初步掌握模架、凸模和凹模的装配方法。 项目一:

2、初步掌握冷冲模具总装配的工艺

1、掌握模具装配的尺寸链分析与计算、间隙(壁厚)的控制方法、各种模具零件的冷冲模的装配 方法及装配过程中的检测与调试技固定方法;

术。

3、了解模具装配翻转机的应用及弯2 、掌握冷冲模的装配工艺和特点。 模块三 曲模、拉深模、级进模的装配特点。

1、初步掌握塑料模导柱、导套、型模具装配 芯、型腔、浇口套、推杆的装配方法。

1、掌握模具装配的尺寸链分析与计算、间项目二:

2、初步掌握滑块抽芯机构的装配方隙(壁厚)的控制方法、各种模具零件的塑料模的装配 法。

固定方法;

3、初步掌握塑料模具总装配的工艺2

方法及装配过程中的检测与调试技

、掌握塑料模的装配工艺和特点。术。

六、技能考核要求

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全部通过经省劳动部门考核颁发的工具钳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部分优秀学生取得相应的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七、课程建议

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产品的选取要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其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要规范、正确、科学。

教学要采取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得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教学评价采取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作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要注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开发相关学习辅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及网络资源。

八、教学条件

1、基本要求

钳工工作台、台式钻床、砂轮机、台虎钳、普通车床、普通铣床、常用工量具、线切割机床、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曲柄压力机、注塑 成型机。

2、较高要求

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三坐标测量仪。

九、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的依据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2、学习评价的目的

通过教学工作,探索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结构、模式、评价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改革,建立具有职教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实现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就业导向、职教富民的宗旨。

3、学习评价的原则

学习评价的原则即“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以评促改”就是通过学习评价继续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 “以评促建”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建设和发展学校的课程改革体系; “以评促管”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更新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加强建设,学习评价是手段,其目的是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4、学习评价的方法

(1)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在以往评价中,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但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因此,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在课程改革体系中,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也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也能充分反映课程改革的真实效果。新课程的评价从静态的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这就要求要求教师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方面作一个较完整的评价。

(2)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注重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而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只有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全面的对改革后的课程进行评价,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

提倡课外评价是开放性的特征之一。在新课程中,有许多内容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把学会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由社会、家长和同学给予评价,这种宽松的评价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十分有利的。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易获得的。

(3)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通过对用工单位的走访,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课程更能适应用工企业的需求。

《钳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模具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职业中等应用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钳工基础知识,钳工基本操作方法,装配基础知识,钳工工艺知识等,能较熟练掌握钳工常用的加工方法,具备一定的工艺分析能力,了解机器的装配基本知识。本课程为机械类模具专业中级钳工所必修专业主干课程。

二、课时与学分 150学时、8学分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钳工工作中所要求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装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1、掌握钳工基本知识。

2、学会钳工基本操作方法。

3、学会锉配工件。

4、掌握常用典型结构的装配工艺。

四、课程设计思路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钳工工艺和钳工技能练习的一体化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定位在“训练与实践”相结合,并突出其实用性的特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2、学习项目的选取采用将专业理论知识、工业知识融入相关训练的做法,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能反复学习,理解、熟悉基本理论,变枯燥学习为实际运用,变被动为主动,最终达到掌握钳工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目的。其编排上循序渐进,按任务驱动方式编定。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各学习项目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五、课程项目设计(内容与要求)

课程 模块 项目名称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学时

项目一: 钳工工作任务及其分类,钳工场地钳工入门知识 布局情况。

1、有关钳工常用量具的正确使用及测量。

8 钳工常用量具及测钳工常用设备及保养,钳工安全文

2、量具的维护与保养。 模块量练习 明生产知识。 一

掌握切削用量的基本概念及选择钳工方法。

1、 熟悉钳工常用刀具材料的性能、种类基本项目二:金属切削掌握车刀主要切削角度的定义和及应用。 知识 8 基础知识 作用。了解切削力、切削热对切削

2、 掌握延长刀具寿命的方法。

的影响。

3、 熟悉切削液的作用、种类及应用。

1、掌握划线工具的使用方法。

明确划线工具的种类。

2、正确使用分度头进行划线。

项目一:划线 掌握划线基准的选择方法。 8

3、掌握立体划线的方法(选修)。

了解分度头分度的计算方法。

4、掌握典型不规则工件的划线方法。

模块掌握錾子的种类及应用、切削角度

1、 掌握錾削时的站立姿势和动作。

项目二:錾削 2 二 对錾削的影响

2、 掌握錾削的方法。

钳工

1、掌握平面锉削时的站立姿势和动作。

了解锉刀的组成、种类。 基本 项目三:锉削

2、掌握锉削时两手用力的方法。 4 掌握锉刀的规格及选用。 操作

3、能把握正确的锉削速度。

知识

1、掌握锯削姿势、方法。

2、能对各种形体材料进行正确的锯削,操项目四: 了解手锯的组成。

作姿势正确,并能达到一定的锯削速度。 4 锯削 掌握锯条的规格及选用。

3、根据不同材料正确选用锯条,并能正确装夹。

4、熟悉有关锯削的废品分析和锯削的一些安全文明生产知识。

项目五:孔加工 了解麻花钻的组成及作用。

1、掌握麻花钻的刃磨方法。 明确切削部分的各种参数及对切

2、掌握各种孔的钻削加工方法。 削的影响。

3、掌握钻削时切削液的选择方法。 14 掌握钻削用量的选择方法。

4、掌握扩、铰、锪孔的方法,并能正确选了解群钻的结构特点。 择刀具。 掌握螺纹基本知识。

项目六: 掌握攻螺纹工具及攻螺纹前底孔攻、套螺纹 直径的计算。

1、掌握攻螺纹方法

掌握套螺纹工具及套螺纹前圆杆

2、掌握套螺纹方法。

直径的计算。

项目七: 掌握弯形的概念和弯形时相关尺弯形与矫正 寸的计算方法。

1、掌握板料与管材弯形的方法。

掌握矫正的概念。

2、掌握各种材料的矫正方法。

项目八:铆接 了解铆接种类、铆接工具及应用

理解铆接工艺。

1、掌握铆接方法及铆接有关计算。

项目九: 粘接及锡焊 了解粘接及锡焊的工艺方法。

1、掌握粘接及手工锡焊方法。

2、常用焊剂的应用。

了解刮削的基本概念及刮削基本

1、掌握正确原始平板的循环刮削步骤。 项目十:刮削 知识。

2、能进行平面刮刀的刃磨。 了解刮刀的材料、种类、结构和平 面刮刀的尺寸及几何角度。

项目十一:研磨 了解研磨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知识。

1、掌握磨料种类、应用及研磨工艺。 懂得研磨的特点和应用。

2、掌握正确的研磨方法。

1、按图纸的公差要求,正确掌握具有对称

度要求的工件加工和测量方法。

项目十二:锉配 掌握锉配的一些相关工艺知识。

2、熟练掌握锉、锯、钻的技能,并达到一掌握锉配的一般加工步骤。 定的加工精度。

3、 正确地检查修补各配合面的间隙,并

达到锉配要求。

模块项目一: 装配

三 基础知识 了解装配的作用、装配工艺过程。

了解装配工作的组织生产形式。

1、熟悉装配工艺过程。

4 部件 了解装配零件的清理和清洗。

装配 项目二:装配前的掌握零件的密封性试验。

1、熟悉装配前的准备工作 知识 准备工作

懂得旋转件的平衡。

项目三:装配尺寸了解装配尺寸链、装配工艺规程。

1、 熟悉装配工艺规程。

链和装配方法 懂得装配方法。

2、掌握装配尺寸链的计算。

3、掌握装配方法 项目四: 了解螺纹、键、销、过盈、管道连

1、固定连接装配 接的装配。

熟悉有关固定式装配。

理解装配技术要求。

2、 掌握装配工艺。

项目五: 了解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和装配

1、熟悉传动机构装配。

传动机构装配 技术要求。 2.掌握传动机构的装配工艺。

项目六:轴承和轴了解轴承种类、结构特点

承组的装配 懂得轴承和轴承组的装配方法。

1、 熟悉轴承和轴承组的装配。

2、 掌握滑动、滚动轴承的装配工艺。项目七:部件装配

2、熟悉普通机床主轴装配与检验。

检验

掌握普通机床主轴装配与检验

3、能够做到安全和文明操作。

六、技能考核要求

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全部通过经省劳动部门考核颁发的中级钳工资格证书,部分优秀学生取得相应的高级工资格证书。

七、课程建议

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力争做到将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发挥学生对理论、实践的综合能力,具有可操作性。其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要规范、正确、科学。

教学要采取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教学评价采取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作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要注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开发相关学习辅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及网络资源,要注重仿真软件的应用及开发。

八、教学条件

1、基本要求:

钳工工作台、钳工工具及量具、台式钻床、减速器。

2、较高要求:

各式钻床、各类钻床夹具、各类传动机构、卧式车床。

九、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的依据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规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钳工基本技能任务为引领,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级钳工的要求为基本依据。

2、学习评价的目的

通过教学工作,探索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结构、模式、评价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改革,建立具有职教特点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实现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就业导向、职教富民的宗旨。

3、学习评价的原则

学习评价的原则:即“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以评促改”就是通过学习评价继续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 “以评促建”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建设和发展学校的课程改革体系; “以评促管”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更新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加强建设,学习评价是手段,其目的是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4、学习评价的方法

(1)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在以往评价中,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但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因此,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在课程改革体系中,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也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也能充分反映课程改革的真实效果。新课程的评价从静态的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这就要求要求教师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方面作一个较完整的评价。

(2)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注重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而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只有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全面的对改革后的课程进行评价,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

提倡课外评价是开放性的特征之一。在新课程中,有许多内容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把学会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由社会、家长和同学给予评价,这种宽松的评价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十分有利的。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易获得的。

(4)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通过对用工单位的走访,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课程更能适应用工企业的需求。

《冲压工艺与模具结构》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模具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模具工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而选择的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面向生产现场的实用型专业课程。本教材对冲压工艺作了系统的阐述,介绍了冲压设备,冲裁工艺,弯曲工艺,拉深工艺及其他成型工艺与模具结构,使学生具备相关职业中等应用性人才所具备分析各类冲压成形的变形规律,认识典型冲压成形工艺方法、模具结构和模具制造方法与手段,掌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方法、选择冲压设备的能力。

本课程为工具钳工技能鉴定的前修课程。

二、课时、学分 52学时、4学分

三、课程目标

《冷冲压工艺与模具结构》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必修的重点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运用前修课程的应用技术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讲授、实验及采用电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国内、外金属板材成型的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学习冲压工艺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掌握冲压工艺过程与冲模结构原理的分析,从而能独立地完成中等复杂程度冲压件的冲压工艺过程及冲模的装配调试。

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是分析各类冲压成形的变形规律,认识典型冲压成形工艺方法、模具结构和模具制造方法,掌握冲压工艺与模具装配方法、冲压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方法 。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下列能力培养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能应用冲压变形理论,分析中等复杂冲压件变形特点,制定合理冲压工艺规程的能力。 协调冲压设备与模具的关系,选择冲压设备的能力。

课程难点:熟悉掌握冲模工作零件尺寸计算方法,具备中等复杂冲模结构选择和设计的能力,所设计的冲模应工作可行、操作方便、便于加工和装配,技术经济性好。具备正确选择冲压模具加工方法,制定中等复杂冲模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的能力。初步具备进行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和制造的能力。初步具备进行分析和处理试模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本要求:

1、掌握冲压成形原理,能分析板料成形中出现的一般问题。初步具有解决冲压件质量问题与从事冲压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和研究的能力。

2、具有制定一般冲压件工艺规程和设计模具的能力。 3、熟悉有关实验设备和仪器、掌握冲压成形中工艺参数的测定原理和实验方法。

4、能使用有关设计手册和参考资料。

五、课程项目设计(内容与要求)

课程

模块 项目名称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项目一: 掌握冲压加工的基本概念 初识冲压加工 认识冲压模

模块项目二: 掌握分离 成型工序的种类 特点一 冲压加工工序 和应用

掌握进入冲压车间前的准备工作 冲压了解常用的冲压材料

掌握冲压前的准备工作 加工

了解开机操作的安全规程

了解常用冲压设备的种类和应用基本项目三: 学会下班前的维护工作 场合

知 识 冲压设备

掌握曲柄压力机的工作原理

项目四: 掌握冲压加工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冲压加工安全操作 要求

学时

2 项目一: 正确掌握冲裁模的结构特点 模块冲裁原理 理解模具冲裁过程 学生自己动手拆装一副典型冲裁模,二 掌握冲裁面特征

绘制模具总装图,填写模具零件的名 称及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冲裁冲裁

弯曲模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弯曲模在工艺项目二: 掌握冲裁模的常用分类方法 压力机的安装

与冲冲裁模的典型 掌握单工序模 复合模 极进模的掌握冲裁模在压力机的安装 裁模 结构 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 学会分析冲裁间隙对制件的影响 掌握冲裁模的结构组成

弯曲变形过程分析。应力中性层概念及其位置的确定。弯曲件弹项目一: 变的理论分析,影响弹变的因素,弯曲原理 提高弯曲件精度的方法。弯曲极限变形程度最小弯曲半径及其影模块学生自己动手拆装一副典型弯曲模,响因素。弯曲模工作部分尺寸的三 绘制模具总装图,填写模具零件的名确定

称及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弯曲弯曲项目二: 掌握弯曲模的常用分类方法 模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弯曲模在压力掌握单工序弯曲模 复合弯曲模 工艺 弯曲模的典型结机的安装 构 连续弯曲模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把握好制件对弯曲模的工作零件的影响

项目三:

弯曲模工作零件掌握弯曲模间的间隙确定 凸凹模的结构 的圆角半径的确定

模块项目一:

圆筒形件拉深变形过程。拉深学生自己动手拆装一副典型拉深模,四 拉深工艺 过程中起皱的原因、起皱的极绘制模具总装图,填写模具零件的名 限条件及防皱措施。拉深件毛称及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了解拉深拉深坯尺寸的计算原则和方法。拉模结构和工作原理

工艺 深极限变形程度拉深系数的含掌握拉深模在拉深机的安装

义、理论数据及其影响因素。把握好制件对拉深模的工作零件的影圆筒形件的拉深次数和工序间响

半成品形状和尺寸的确定。

项目二: 掌握拉深模的典型结构和工作拉深模的典型结原理 构

项目三: 拉深模工作部分尺寸的确定。拉深模工作零件拉深设备和压边装置的选用。的结构 带凸缘圆筒形件的拉深特点及工艺设计要点。拉深工件辅助工序(润滑、退火、酸洗)。

模块项目一: 翻孔掌握翻孔的变形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拆装几副典型的成形五 工艺与模具 掌握典型翻孔模的结构 模,绘制模具总装图,填写模具零 项目二:翻边工掌握翻边的变形特点 件的名称及在模具中所起的作用,成形艺与模具 掌握典型翻边模的结构

了解成形模结构和工作原理

4 2

4 4 工艺 项目三:

胀形工艺与模具 掌握胀形的变形特点 掌握典型胀形模的结构

六、技能考核要求

1、考核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训考试相结合,各以百分制计算,取加权数核算最终成绩。

2、通过学习和实训,并通过经省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中级钳工、中级数控车工应知、应会考试,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部分优秀学生可取得相应的高级工资格证书。

七、课程建议

1、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产品的选取要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其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要规范、正确、科学。

2、教学要采取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得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3、教学评价采取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作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4、要注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开发相关学习辅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及网络资源,要注重仿真软件的应用及开发。

八、教学条件

理实一体化教室、普通车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压力机,拆装工具,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及各种成形模具,台虎钳。

九、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的原则

(1) 以评促改:通过学习评价继续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 (2) 以评促建:通过学习评价建设和发展学校的课程改革体系; (3) 以评促管: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更新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4) “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通过学习评价加强建设,学习评价是手段,其目的是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2、学习评价的方法

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

《塑压工艺与模具结构》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大纲是依据模具专业教学要求而制定的。本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常见的塑料模具的成型工艺方法,能够熟练应用塑料模具的基本设计规律,独立地设计中等复杂程度的塑料模具,合理地选择塑料成型设备,分析和解决生产中成品质量和模具方面的技术问题,了解常用塑料的性质及塑料的成型工艺方法;掌握塑料制件的设计原则,正确合理地设计塑料产品;掌握塑料模具的基本设计规律,包括注射模具,压缩模具,压注模具及其成型工艺规律。了解塑料挤出成型、气动成型模具的设计要领。本课程为工具钳工技能鉴定的前修课程。

二、课时、学分 48学时、4学分

三、课程目标

了解常用塑料的性质及塑料的成型工艺方法;掌握塑料制件的设计原则,正确合理地设计塑料产品;掌握塑料模具的基本设计规律,包括注射模具,压缩模具,压注模具及其成型工艺规律。了解塑料挤出成型、气动成型模具的设计要领。

合理地选用塑料成型设备及根据成型设备设计相应的塑料模具。掌握模具加工的新工艺,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正确地分析塑料制件质量,残次品产生的原因及工艺因素,提高改进措施;对美化的维修改进提出可行的方案。

四、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组织学生进行不少于二周的生产实习,授课中各部分内容必须十分重视现场教学,实验课程所学知识,应多布置大作业,让学时分阶段地进行综合系统训练。

2、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应指导学时深入钻研有关知识,广泛阅读有关技术资料,为此,学生应多准备有关的参考资料。

3、本课程的重点是注射模具设计与成型模具结构,难点在于斜导柱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的设计,在授课中应引导学生抓住重心。

五、课程项目设计(内容与要求)

课程 模块 项目名称 知识目标

技能目标

塑料成型工艺及塑料模具设计在模块一 项目一: 工业中的地位;塑料模具的分类;塑 绪论 料成型模具的发展趋势;怎样学好塑学会根据不同的制件选择塑料 塑料成料成型模具课;

学时2

形工艺

项目二: 塑料成型基础

塑料的特性与用途; 塑料的分类; 通用塑料; 工程塑料;

2 项目三:

塑料成型工艺与塑塑料成型原理与成型工艺特性; 料成型制件的工艺性 塑料制件的加工工艺性

项目一: 注射模具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注射成型模具结构及注注射模具的典型结构; 射机 注射模具与此同时注射机关系。

模块二 浇注系统与排溢系统;

成型零件; 注射模 合模导向结构; 项目二: 推出结构; 注射模的结构 侧向分型与抽芯结构; 温度调节系统;

斜导柱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项目一: 掌握压缩模结构和分类 压缩模结构及分类

压机参数的校核 模块三 项目二:

压缩模与压机的结构 国产压机的主要技术规范

压缩模 项目三: 塑件在模具内加压方向的选择 压缩模成型零件设计 凸模与加料室的配合形式

项目一:

压注模分类及结构组成

项目二:

压注模零部件设计 项目三

浇注系统与此同时排气槽设计 项目一:

中空吹塑成型 项目二:

真空成型工艺 掌握压注模结构和分类

加料腔的结构 压柱的结构 加料腔尺寸的计算 主流道 排气槽

浇口位置的选择

中空吹塑成型模具的分类 特点与成型工艺和工艺参数 中空吹塑设备

真空成型工艺的特点和成型工艺 模具结构的设计

了解压注模结构 掌握压注模成型零件的加工

了解注射模具与此同时注射机关系 掌握成型零件合模导向结构 推出结构

侧向分型与抽芯结构

温度调节系统等零件的加工 斜导柱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

了解压缩模结构 掌握压缩模成型零4 件的加工,掌握压缩模与压机的结构

4 2 2 2 2

了解气动成型模结构 掌握气动成型模工作零件的加工

2 2 模块四

压注模

模块五

气动成型模具 项目三: 压缩空气成型工艺和成型工艺 压缩空气成型工艺 压缩空气成型模具

六、技能考核要求

1、考核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训考试相结合,各以百分制计算,取加权数核算最终成绩。

2、通过学习和实训,并通过经省社会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工具钳工应知、应会考试,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部分优秀学生可取得相应的高级工资格证书。

七、课程建议

1、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产品的选取要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其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要规范、正确、科学。

2、教学要采取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得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3、教学评价采取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作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4、要注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开发相关学习辅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及网络资源,要注重仿真软件的应用及开发。

八、教学条件

理实一体化教室、普通车床、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铣,压力机,拆装工具,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及各种成形模具,台虎钳。

九、教学评价

1、学习评价的原则

(1) 以评促改:通过学习评价继续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 (2) 以评促建:通过学习评价建设和发展学校的课程改革体系; (3) 以评促管:通过学习评价更新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4) “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通过学习评价加强建设,学习评价是手段,其目的是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2、学习评价的方法

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

《模具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职数控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职业中等应用性人才所必须的数控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知识;编程基本知识;数控车床的编程及操作方法;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的编程及操作方法;能熟练操作数控机床加工中等难度的工件。

本课程为数控车(铣)操作工技能鉴定的前修课程。

二、课时、学分 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所必需的数控编程与操作知识和基本技能;工件检测与修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1、会使用数控车床加工中等复杂零件。

2、会使用数控铣床和加工中心加工中等复杂零件。

3、会设定数控机床的刀具补偿参数和坐标参数。

4、会用各种工量具检测工件并有效控制工件的质量。

四、课程设计思路

1、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该门课程以形成数控加工与检测为基本目标,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学习项目选取的基本依据是该门课程涉及的工作领域和工作任务范围,但在具体设计课程中,还根据几个典型零件的加工为载体,使工作任务具体化,产生了具体的学习项目。其编排依据是该职业所特有的工作任务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关系。

3、依据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嵌入式的”设计要求确定课程的知识、技能等内容。

4、依据各学习项目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五、课程项目设计(内容与要求)

课程 模块 项目名称

项目一:

模块一

数控预备知识 具 项目二: 编程基础知识 项目三: 护

模块项目一: 二 数控车床操作

数控车编项目二: 程与台阶轴的加工 操作 分析零件图的几何要素,掌握编程指令运用及对刀参数设置

知识目标

认识数控车床和车削用刀具、数控系统等

了解数控机床的坐标系,了解数控

技能目标

认识数控机床和刀铣床和铣削用刀具,以及自动换刀

1、认识数控系统面板

2、数控机床的简单操作

4 程序,掌握数控编程的数学运算方

1、仿真软件的使用 法

领会安全生产知识,严格按照安全故障排除

10 安全生产与机床维规程操作,了解机床的保养及常见

1、数控机床的日常保养和简单调整

2、操作数控机床的安全注意事项

4 认识安全操作的注意事项,熟悉基

1、数控车床手动操作;

本编程指令,了解数控加工的特点

2、掌握数控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

3、掌握数据参数的设置 及数控车床的结构

1、工、量、夹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2、掌握数控加工简单轴类零件的方法,会合理使用相关车刀

3、掌握台阶轴的加工工艺制订和数控车床系统操作。

6 6 掌握圆弧加工编程坐标点的计算项目三: 方法及顺圆、逆圆的识别,了解绝

1、圆弧指令的编程和加工方法; 圆弧类零件加工 对值编程G90 与相对值编程G9

12、圆弧车刀的合理选择和使用;

3、掌握合理的加工工艺制订方法;

的区别

项目四: 了解直径方式和半径方式编程,掌

1、调用子程序编程方法; 槽类零件加工 握调用子程序编程的指令格式及

2、合理的便用子程序编程; 调用子程序编程加工的范围

3、掌握切槽刀的使用方法;

项目五: 掌握端面切削循环及内(外)径循

1、G80/G81指令的编程方法; 轴类零件加工 环指令格式及加工特点

2、G80/G81指令的参数设置;

(固定循环)

3、掌握内(外)径切削循环和端面切削循环的加工方法;

1、内(外)径切削复合循环G71指令的编程方法;

项目六: 掌握内(外)径切削复合循环G71的指令格式及内(外)径切削复合

2、内(外)径切削复合循环G71指令的轴类零件加工 参数设置;

(复合循环) 循环的加工范围

3、掌握内(外)径切削复合循环G71指

令的加工方法;

4、掌握加工工艺的制订;

项目七: 掌握螺纹切削指令格式、螺纹加工

1、螺纹切削指令G32/G82指令的编程方螺纹零件加工进刀量的设置、螺纹编程坐标值的

(G

32、G82) 计算方法

2、螺纹切削指令G32/G82指令参数设置

3、螺纹车刀的装刀与对刀方法 了解各轮廓编程指令的使用方法

1、螺纹切削复合循环G76指令的编程方项目八: 综合零件的加工与合理运用,刀具补偿的设置,掌法

模块

(一) 握螺纹切削复合循环G76的指令

2、零件的装夹定位,刀具的合理使用

3、零件尺寸精度的控制 二 格式

4、掌握加工工艺的制订方法

了解内孔加工与外圆加工编程的数控项目九:

1、内孔加工的方法及刀具的合理选用 车编综合零件的加工关系,掌握加工内径的大小计算选

2、内孔的编程与加工方法 程与

(二) 择内孔车刀大小的方法,及内螺纹

3、手动用麻花钻钻孔的操作方法

操作 编程各坐标参数的计算方法

4、掌握螺纹的编程与加工方法

1、掌握相关刀具的合理选用与合理使用;了解所有轮廓加工编程指令的相

2、制订合理的加工工艺(关键在于两次装项目十: 夹两次加工)

综合零件的加工互关系及设计基准、定位基准、装

3、两次装夹工件要找准装夹基准保证形位

(三) 夹基准的概念,掌握坐标点的计算公差及工件的夹紧力

方法

4、掌握刀具补偿和设置好进给参数的操作方法,控制好精度及表面粗糙度

模块项目一: 分析零件图及常用数学运算,能使

1、会正确使用平口钳装夹工件;

6 6 三 平面类凸廓零件

加工 用刀具补偿指令,掌握程序的编制

2、会合理使用相关刀具;

3、掌握凸廓零件加工工艺和数控铣床操作 数控能熟练使用刀具补偿指令,进一步

1、正确使用平口钳对工件进行装夹定位 铣编项目二: 了解并掌握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及

2、会合理使用相关刀具

程与太极图案加工 程序

3、会灵活应用刀补,提高零件加工精度 技能训练 项目三: 掌握坐标偏转指令及使用,了解镜

1、掌握直沟槽、圆弧槽加工方法; 直沟槽、圆弧槽 向加工命令及直沟槽、圆弧槽加工

2、掌握直沟槽、圆弧槽尺寸测量及精度控加工 工艺制定方法

制方法

能熟练选择钻孔、铰孔及加工简单项目四: 型腔所需的刀具及夹具,掌握简单

1、掌握外轮廓和铣孔的精度控制方法;

零件综合加工

(一) 型腔的工艺知识及切削用量的选

2、会选择适当的量具检测工件;

择、台阶工件轮廓的加工工艺制订

3、掌握z轴设定器的使用方法。

与程序编制

能熟练选择加工简单型腔和外轮

1、掌握外轮廓和型腔的精度控制方法;

项目五: 廓所需的刀具及夹具,并运用旋转

2、会选择适当的量具检测工件; 零件综合加工

(二) 指令 G68,掌握轮廓类和型腔类加

3、掌握z轴设定器的使用方法。

工工艺制订及程序编制

项目六: 掌握工、量、刀具的选择,熟练孔

1、掌握外轮廓和孔的精度控制方法;

零件综合加工

(三) 加工固定循环指令及轮廓类和孔

2、会选择适当的量具检测工件;

类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

3、能熟练操作数控铣床。

六、技能考核要求

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全部通过经省劳动部门考核颁发的中级数控车床工、数控铣床工、资格证书,部分优秀学生取得相应的高级工资格证书。

七、课程建议

教材编写要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产品的选取要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其呈现方式要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要规范、正确、科学。

教学要采取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得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教学评价采取阶段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学生作品的评价与知识点考核相结合。

6 6

6 要注重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开发相关学习辅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及网络资源,要注重仿真软件的应用及开发。

八、教学条件

1、基本要求

钳工台、钳工工具、普通机床、数控车床、数控铣床。

2、较高要求

加工中心、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机床。

九、学习评价

1、学习评价的依据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2、学习评价的目的

通过教学工作,探索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结构、模式、评价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等改革,建立具有职教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实现以生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实就业导向、职教富民的宗旨。

3、学习评价的原则

学习评价的原则即“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以评促改”就是通过学习评价继续推动学校的课程改革; “以评促建”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建设和发展学校的课程改革体系; “以评促管”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更新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就是通过学习评价加强建设,学习评价是手段,其目的是提高教学及实训质量。

4、学习评价的方法 (1)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在以往评价中,教师是评价者,学生是评价对象。但在这样的过程中,由于评价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因此,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很难体现。在课程改革体系中,学生由评价客体成为评价主体,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性,增强了学生的评价能力,这也有利于学习者成就感的形成、目标的明确、个性化的培养,也能充分反映课程改革的真实效果。新课程的评价从静态的评价结果转向了动态地评价整个过程,这就要求要求教师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等方面作一个较完整的评价。

(2)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注重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而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只有把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全面的对改革后的课程进行评价,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3)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

提倡课外评价是开放性的特征之一。在新课程中,有许多内容是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如把学会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由社会、家长和同学给予评价,这种宽松的评价方式对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十分有利的。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易获得的。

(3)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相结合

通过对用工单位的走访,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所学课程更能适应用工企业的需求。

第二篇:专业核心课程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网站

运输管理:链接网站 仓储管理:链接网站 配送管理:链接网站

采购与供应管理:链接网站 国际货运代理:链接网站

第三篇: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1、物流概论

主要介绍物流在经济活动与组织中的作用、物流与客户服务的关系、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采购与物流管理、生产计划、库存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全球物流、物流组织与企业管理、物流与供应链未来发展的趋势等基本理论、基本原则、知识点进行描述。重点介绍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最新物流管理理念与最新技术,深入结合中国物流发展现状,进行物流在中国发展现状、政策法规、特殊规律、原则和形式规范等常识性知识的介绍。

2、物流企业会计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掌握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达到物流基层管理人员要求的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标准。

3、物流系统与信息技术

主要介绍: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作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及通信,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信息与网络安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用到的信息技术(包括:物流信息标识技术;物流信息采集技术;物流信息交换技术;空间数据管理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包括:自动化搬运设备,自动化仓库,运输优化调度和车辆配载,仓库管理系统(WMS),物流仿真,MRP,ERP,VMI/CMI,CPFR等)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化。

4、仓储与库存管理实务

课程内容包括:库存管理概述,需求预测,库存控制系统,库存控制的定量分析方法与模型,生产物料控制、生产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MRP及MRP系统中的库存管理,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与控制,库存管理绩效与标杆管理等。

5、采购实务

主要介绍采购战略、采购需求确定、供应商选择与管理方法、采购价格确定、采购谈判、采购合同制订、采购质量保证与采购绩效评估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该课程的考核目的是检验考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物流采购中的实际问题,从事采购与供应管理的能力。

6、运输管理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物流运输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运作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物流运输概述,物流运输基础,物流运输组织,物流运输选择与决策,运输成本、绩效和价格管理以及物流运输商务管理。

7、仓储实务

主要内容包括:仓储管理综述;仓储管理流程;仓储作业管理;仓储设备;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储作业成本管理;现代仓储管理技术;冷库库房管理;仓储法律法规。内容涵盖物流基层管理人员和中高级物流师所应了解和掌握的基本仓储管理知识和现代仓储管理理论。

8、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International Logistics),是组织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在不同国家内流动的活动。国际物流是国内物流的延伸和扩展,是跨国界的商品的空间转移。本课程首先对国际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国际物流与区域物流、国际物流方式、设施、技术、物流的标准化、物流成本

管理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应用问题,使考生掌握国际物流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管理要求。

9、物流企业管理

物流企业管理是以物流企业管理思想和原理为主要理论框架,从物流的基本概念开始,综合研究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对物流企业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基础、物流企业组织机构、市场研究、决策和计划管理、企业文化、作业管理、质量管理、物资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以及资本运营与评价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同时重点对物流与运输活动中所涉及的管理原则和实践问题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

10、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应考者掌握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达到物流职业经理中级证书要求的财务管理方面的能力标准。

11、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整合性科学,涉及信息技术、管理理论等多方面知识。分为四部分:供应链管理概论、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理论、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技术、供应链设计案例。由浅入深地全面介绍了当代供应链发展的最新理论、技术和方法。涉及到大量的中外文资料,包括学术性很强的论文和著名企业的真实案例。

12、物流管理软件操作

主要内容包括软件基础知识、物流软件发展概况、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库存管理业务流程及相关软件操作、运输管理业务流程及相关软件操作、货代管理业务流程及相关软件操作等。

13、 运筹学

本课程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各种系统最优化的问题。何发挥以有系统的效能,应用数学模型来求得合理运用人力、物力的最优方案,为决策者提供科学决策的有关信息。主要内容有:线性规

划、运输问题、网络技术、决策论、对策论、存储论。

14、市场营销学

本课程主要介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基技能。主要内容有: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市场营销环境分析、营销策略、市场营销组织、国际市场开发等理论等。

15、电子商务

本课介绍电子商务的概念、模型、框架体系、技术基础、解决方案、现阶段电子商务存在的不足等内容,探讨电子商务环境的多变、机遇和挑战以及发展全国电子商务的对策等问题。

16、物流设备与设施

本课主要介绍五大运输方式的基础设施和港口。场占结节中的起重、输送机械、装卸搬运机械。流通加工机械,现代货架技术、月台技术、搬运机械、分类机械,自动化仓库设备。

17、配送实务

主要介绍配送的类型与服务方式、配送的组织与运行、配送作业流程、配送需求与资源规划、配送成本管理、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内容。

18、生产实训、课程设计

①办公自动化训练及设计

②物流环境地理实训及设计

③运输业务、仓储实务实训及设计

④采购业务实训

⑤物流电子商务实训及设计

⑥识别技术、物流设施与设备实习

⑦物流系统、第三方物流实训及设计

⑧专业综合训练(物流软件应用)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与设计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知识结构

(1) 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了解物流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

2、 能力素质结构

(1)具备物流管理的应用程序操作能力;

(2)具备物流信息组织、分析研究、传播与开发利用的基本能力;

(3)能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规划,具有物流管理的基本能力。

文章来源:

第四篇:计算机专业基础核心课程

一、数学

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学好数学是学好计算机专业的关键。高等数学课程主要学习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方程,一般高校通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编的《高等数学》,目前已经有了第五版,也可以使用自考教材——西安交通大学陆庆乐编的《高等数学》,可以买一些配套的辅导书和习题解答。

还有两门重要的数学课程是《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可以分别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编写的《线性代数》和浙江大学编写的《概率统计》。注意:自学一定要多做习题,而且最好一门课有一本习题解答和辅导书。除了上面数学基础课外,在计算机专业中举足轻重的就是《离散数学》,这门课要多花点力气来学。可以采用左孝凌教授等编的《离散数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也可以用北大、清华的教材,还可以参考左教授编的自学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

其他课程还有《复编函数》、《计算方法》等,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学。

二、专业基础课

1.《程序设计》:学习内容一般为C和C++。C语言可以采用谭浩强教授的《C程序设计》,内容比较浅显,C++方面的书推荐钱能编写的《C++程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

2.《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比较难,可以采用严蔚敏教授编写的《数据结构(C语言版)》,有配套习题册。好好做题,有时间多编几个大的程序。

3.《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这是难度较高的两门课程,选用自考教材相对来说容易些,也可以参考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相关教材。

三、专业课

1.《计算机组成原理》:推荐白中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科学出版社;黄爱英主编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操作系统》:汤子赢编写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三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还可以参考高教司司长张尧学教授编写的教材,清华大学出版社。

3.《汇编语言》:可以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也可以用自考教材。

4.《数据库原理》:人民大学教授王珊编的《数据库系统概论》(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复旦大学施伯乐老师编写的教材也不错。

5.《编译原理》:国防科技大学陈火旺院士编写的教材十分不错,最新版本是2000年出的,国防工业出版社。

四、选修课

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讯、软件工程、图形学、人工智能、系统结构、图形学等。此类课程的教材可选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或参考各高校所采用的计算机专科和本科教材及配套辅导书。英文基础好的朋友可以用国外著名大学的影印版教材。

第五篇: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

李永刚

摘要:深刻认识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容,优化专业建设的外部环境。推动学校教学内涵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内涵建设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专业建设的重要性提高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切实加强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的首要任务。

一、深刻认识专业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专业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专业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的载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构建是通过专业的学习来完成的,因此,涉及专业建设的课程标准、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等主要内容的质量,势必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很快,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建设也迅速提升,特别是教育部启动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有利地推动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建设和教学内涵建设,使高等职业教育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2006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又启动了全国百所示范院校建设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工程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也必将引领高职教育向纵深发展,其发展的主线就是内涵建设。目前,就总体而言,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基本能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但深入地研究,就会发现在培养和教育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否符合专业实际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如何更符合职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在能力培养方面,专业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如何相结合。这些问题都是教学改革深层方面的,也只有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才能解决。

2、专业建设是学院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一所学校有名气,是与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相关,这些特色和优势的形成是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科研成果和能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密不可分。我们提到一所大学,常会讲她的哪个专业强,哪个专业的教师有名气,这说明专业办得如何,对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专业建设的成就不仅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校的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都有自己的主要服务方面,与行业企业或区域经济有着较多的联系,办学特色正在逐渐形成,因此,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巩固现有成果,深化专业改革,既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专业特色,也会为学院的特色增添新的亮点。

3、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内容,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还需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改革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要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师队伍要按照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来构建,实验实训条件要突出生产性建设。只有把专业做强、做精,只有把专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也只有这样,教学内涵建设才会有新的突破。

二、专业建设内涵的确定及建设思路

如前所述,专业建设涉及到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因此,所谓专业内涵,应是这些基本内容,其建设原则,应是按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并加以贯彻。

1、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纵观世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其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三明治”形式和美国的DRE(校企结合式)为主,但不管哪一种模式,其核心就是工学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只所以是健康的,其原因是人才培养工作遵循了工学结合的原则,如“工学交替”、“顶岗实训”、“订单式培养”等,但是也要看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教学效果和工学结合的程度,以及在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层面,还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着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加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践和改革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应首先解决的问题。

2、课程建设。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涉及到课程的相关内容,从狭义而言,课程可指一个课程领域或具体的一门课,可见,课程建设即涉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涉及具体课程的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反映着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其建设应遵循满足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规律,应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习内容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融合程度。而具体课程的改革,应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改进,融“做、学、教”为一体,如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现场教学,使教学地点和工作地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和做中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之中。当前,尤其要重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学生做中教,重视教学模式的改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3、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既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者,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不仅要考虑团队内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由于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多来自本科院校,因此,他们的能力从实践上讲是比较弱的,这些教师没有或很少接触生产实际,也就很难在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和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难以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广泛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工作,提高 “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当务之急。新加坡政府规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需有五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一点足以说明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特点上讲,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势必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与德国等国外职教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不甚理想。主要反映在企业参加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政府对职业院校办学经费也远不能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要实现工学结合,一方面惟有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另一方面靠学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支持。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条件建设中应关注两点:一是校内实践条件建设应遵循“生产性”的原则,尽可能和生产实际相一致,如仿真、模拟、生产工艺型等,有条件的院校应设置以生产产品为主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要舍得投入,让企业得到应有的利益,同时让这些企业优先录用优秀学生,使学校和企业形成一种稳定的互惠互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三、专业建设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师资标准、实践教学条件等方面都不同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在专业建设中,高职院校应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建设环境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表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并把其放在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高度,相信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各省也都在陆续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但目前看,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还是明显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这也制约着中西部职业院校的发展,制约着专业建设和改革。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去改善外部环境,争取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投入,保证专业建设必要的资金。

2、理念问题。要加快专业建设,首先是要解决理念问题,没有先进的理念,就不会有好的思路。专业建设和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样,会有阻力和困难,这需要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的观念转变,并加强学习和实践,特别是广大教师,专业的各项建设,如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同样,领导的理念不先进,认识不到位,在财力和人力安排上就会大打折扣,这一点也至关重要。

3、校企合作问题。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突出特点,因此,在专业建设中,加强校企合作是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而工学结合则反映了高等职业教学人才培养的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对专业的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对人才的培养都带有根本性的作用。

4、共性与个性的问题。深化高职教育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加强专业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但各学校、各专业如何深化改革,应依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外部环境组织实施,在工学结合这一原则下,不断创新各自专业的实践形式和特色,丰富工学结合的内涵,使专业建设更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1

3、《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4、《学习与知识》冯施钰珩 香港公开大学出版社 2003年

(作者简介:李永刚,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央电大入学指南答案下一篇:自愿放弃公积金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