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2022-08-18

第一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论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

云梦城关三小——李金火

摘要: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关键词:科学

兴趣

探究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为此,我就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一、巧用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地学习,获取知识。

二、提高兴趣,增强感知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

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学生既引发了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资源,深化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虚实互补,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第二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老师,请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

去年的那堂公开课给了我一个深切的体会,去年我们学校要求我上了一堂公开课,我选择了《滑轮》这一课,定滑轮的学习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先用弹簧称直接拉钩码,读出此时弹簧称的数据,再经过往不同方向拉钩码的实验,读出弹簧称的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课堂上当学生说完实验方案后,我就请学生动手做实验,好几个组很快得出了“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我心里暗暗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高兴,很快地实验结束了,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出现了意外,有个组提出了“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的结论,别的小组的同学都开始议论起来,我叫他们上讲台把实验展示了一下,结果弹簧称的数字真的比原来的要小。这种实验记录根本不是我预先设想的,因为我需要的实验数据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我赶紧下了一个结论:从数据上看你们这组的实验是失败的。在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我立即肯定了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还投影出事先准备好的我演示实验的数据,并暗自庆幸自己课前早有准备。

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一定质量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满足感。可是学校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达成教学内容,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绕过学生的实验成果抛出自己理想化的数据,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同时他们还指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但要激励学生动手,更应该激励和引导他们去动脑。即使学生实验失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后明白,他们失败的是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地去探索。不应该像球场上的主攻手一样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时间。学生的错误是重要的资源,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教师直接告诉答案最多只能是传授知识,更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就算明知道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把纠错的权利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和余地去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朝着这一行为努力,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教学结果。让在纠错的过程中不但获得知识、技能的生成,也能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的强烈需要。

教师给学生最珍贵的,人生无以代替的就是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学过程应当是帮助学生不断赢得自尊、积累自信的过程。相比较,虽然有时我们的科学课堂少了冷落,少了呵斥,但我们的老师是否在不经意间拒绝、否定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一些东西呢?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老师,请尊重学生的实验成果

——由一节失败的科学课

如果说人世间有一种心灵的天平,那就是尊重。在传统的认识中,尊重往往是对上的。如尊老爱幼,尊师爱生。孩子是受保护受教育之列,而往往不是在受尊重的范围内,以往孩子要求得到承认和尊重的呼声很弱。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的关系体现了平等,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尊重教育从一提出,就以独立的魅力紧紧地抓住了人心,尊重学生在道理上老师们都会认同,可在教育实践中真正做到却很难。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维形式,都像一条条看不见的绳索束缚着他们。大多数的教师是爱学生的,可是爱并不等于尊重。

去年的那堂公开课给了我一个深切的体会,去年我们学校要求我上了一堂公开课,因为我还在上五年级的常识,所以我选择了《滑轮》这一课,定滑轮的学习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先用弹簧称直接拉钩码,读出此时弹簧称的数据,再经过往不同方向拉钩码的实验,读出弹簧称的数据,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课堂上当学生说完实验方案后,我就请学生动手做实验,好几个组很快得出了“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

我心里暗暗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高兴,很快地实验结束了,在接下来的汇报中,出现了意外,有个组提出了“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的结论,别的小组的同学都开始议论起来,我叫他们上讲台把实验展示了一下,结果弹簧称的数字真的比原来的要小。这种实验记录根本不是我预先设想的,因为我需要的实验数据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于是我赶紧下了一个结论:从数据上看你们这组的实验是失败的。在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后,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我立即肯定了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正确的,还投影出事先准备好的我演示实验的数据,并暗自庆幸自己课前早有准备。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热情都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一定质量问题,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满足感。可是学校领导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达成教学内容,否定了学生的实验成果,绕过学生的实验成果抛出自己理想化的数据,这种做法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同时他们还指出: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但要激励学生动手,更应该激励和引导他们去动脑。即使学生实验失败,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后明白,他们失败的是有意义的,从而激发学生不断地去探索。晚上回到家,在对教案进行修改的时候,我细细回想自己对这节课的定位,又想到自己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使用的

伎俩,越来越觉得不是滋味。为了能真切地了解学生当答案被老师一下子否定时内心的想法,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当实验结束以后,老师指出你的实验结果是错误的,你的心里会有哪些想法?当我拿到学生交上来的问卷以后,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这组真糟糕,老是出错”,“我们真笨”,“真没劲,又错了”,“我觉得自己没有错啊,实验步骤又没出问题,结论就是这样啊?不明白!”这些语句使我的心里充满了内疚,我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也许我否定的不仅仅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场所,教师不应该像球场上的主攻手一样急于评判、急于给一个标准答案,教师要做的是给学生一个成功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维的时间。学生的错误是重要的资源,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藏着创新的火花教师直接告诉答案最多只能是传授知识,更不能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就算明知道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把纠错的权利还给学生,留给学生时间和余地去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虽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教学行为。但朝着这一行为努力,很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教学结果。让在纠错的过程中不但获得知识、技能的生成,也能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的强烈需要。在后来的课上,我也再次叫那天被我当场否定的小组回答问题,可是小组的同学都互相推让,都不愿意当汇报员,我问谁是管理员,一个小女孩站起来,我问她为什么不汇报,她怯生生地回答:我怕说错,他们又要赖我。回想自己以往的课堂教学,一直在乎的是“对不对”,标准答案,一旦学生发生错误时常

会用否定式的语气镇压,比如“是吗?可能吗?没等弄清楚原因就把错误镇压下去了,很少珍视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的情绪受到了伤害,而我们却很少察觉。我想:让每一个站起来发言的学生都能体面的坐下,这也应该作为一个课堂教学的关注点受到老师们的重视。教师给学生最珍贵的,人生无以代替的就是自信心和自尊心。教学过程应当是帮助学生不断赢得自尊、积累自信的过程。相比较,虽然有时我们的科学课堂少了冷落,少了呵斥,但我们的老师是否在不经意间拒绝、否定了属于学生自己的一些东西呢?

岱山县敬业小学张培芬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探索浅谈》

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社会紧密联系,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结合小学科学课的特点,科学地、系统地对学生进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能力,龙其是创造能力,他们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发展自身,改造世界。那么,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施创新的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解放学生。

科学课在让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境愉悦,情绪饱满。在这种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为了创造生动活泼、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三个"解放"的对策。

(一)解放学生的大脑,多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边听课边想,边观察边想,边实验边想,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学生想得新、想得奇。我还经常运用设疑促思的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二)解放学生的嘴,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没有这不能说,那不能提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想说就可以说,想提问就可提,有不同的认识允许开展争辩,即使说错了,也只作正面指点,不进行指责,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例如:我教《物体的特征》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物体,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或多或少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三)解放学生的双手,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小学生好奇、好动、好玩。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我积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让他们积极地玩,并要求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从而在动手过程中,

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观察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培养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的矛盾或问题,尤其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一个好的科学教师,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来训练学生的。教师精心准备了“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在与材料的作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摆的秘密”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摆,然后做实验:在10秒钟内,摆的摆动次数是多少?当全班12个小组将数据汇报(教师在黑板上作记录)之后,教师启发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数据,看有什么问题没有。结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和提出了问题。有的说:“我发现我们小组的摆比别的小组的摆快一些。”;有的说:“我发现我们组的摆摆动到最后停下来了。”;有的说:“我发现我们与他们组的摆做得不一样,我们的长而他们的短,所以摆动不一样。”;……;有的问:“为什么同样是10秒钟,每个小组的次数都不一样呢?”;有的问:“为什么摆到最后都要停下来?有没有不停的摆呢?”;有的问:“到底是长的快还是短的快呢?”……。 在许多的问题之中,教师让学生进行筛选和分类,确定本节课能够解决的问题,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摆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观察发现了问题并明确了问题,这是思维的结果,也是创造性的体现,同时也为分析问题作好了准备。

三、运用媒体,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正确运用媒体,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而且可以突出重点,化解教学难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中往往伴随

着积极愉快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媒体来引入新课,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浮力这个内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对浮力现象容易理解,但对浮力的实质理解则是一个难点。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如小木块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这是由于木块受到向上浮力的缘故,这个力叫做“浮力”。这种方法引入,由于现象是学生已经知道的,而且设置的问题又没有挑战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大脑思维,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在教学中采取课前播放一段剪辑的录像:有一群小朋友在玩皮球,不小心小球掉进了一个小直洞里,洞又较深,小朋友都在想办法把球取出。我就把取球的答案让学生来回答。结果学生由于提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而议论起来,大多数同学说用水灌入洞中,让球浮起来,接着我又提出为什么?假如掉放的不是皮球,而是一个比皮球重得多的小铁球,能否也同样用灌水的办法取出小铁球等一系列问题。结果学生的思维很活泼,然后通过演示实验的配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儿童的天性好动,特别喜爱游戏活动。在自然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适当采用演话剧、玩魔术、猜谜语等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沉浸在欢乐的游戏中,愉快地获取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天气变化和人的关系》一课,我叫几个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扮演各种害虫以及农作物获得大丰收的情况。让学生在话剧中了解瑞雪兆丰年的道理。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和技能。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了巨大的推动力量,学生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是不可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其中的。教师应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有效的办法,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分散,如利用媒体教学手段的图像清晰、形象逼真、色彩鲜艳的特点,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又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通过观察认识事物是他们增长知识的主要方式。在

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般采用观察实物、观察图片、观察标本、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等方式使他们认识事物。但由于有的实物或标本体积过小,不易看清,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如采用了电脑媒体,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观察物体的细节部分及整体结构,从而使学生可全面深刻地认识物体。如:用电脑绘制蝴蝶的侧面与腹部结构图,在电脑可向学生显示,并可演示旋转,加上动画的效果,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就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我边演示边讲解,这恰似电影中生动的“特写镜头”,这样使幻儿精力集中并能直观形象地看清、了解昆虫的物征,进而掌握了昆虫的概念。 有些东西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但通过电脑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清楚认识这些现象。如:“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现象学生很难理解,如果制成动画课件,就可以化难为易。如:一个注射器活塞没有压缩前,注射器内部的几个空气分子自由自在,随着注射器活塞的压缩,注射器内的空气分子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最后被“龀牙咧嘴”地压在一起并用“双手”使劲地上撑活塞的底部。这一简单的动画演示,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简单化,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压缩后,空气(分子)的数量没有改变,压缩只是使它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小了。它们“不愿意”被压缩而使劲往上支撑对活塞产生了向上的力,所以当人们手压注射器活塞时有往上弹的感觉。

五、进行实验探究。

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根据生动、新颖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根据材料的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各样的叶,看看叶的形状,认识叶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对物体的仔细观察,才能领略到大自然中各种奥秘之所以在。只要学生学会了处处多留意观察,自然就能从中掌握某些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学生的观察,描述不充分,既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关。要改进观察教学,必须改变老师的心目中既定的,单一的,不变的死要求,要指导

学生对具体的观察,用儿童自己的话,全面描述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仍以观察茎为例,要让学生描述:从哪里到哪里是茎?与叶连着的是茎,与花,果实连着的是不是茎?上面没有叶的是不是茎?叶旁边长出的细枝条是不是茎?茎是怎样缠着棍子长的?用手比划一下,从哪一边往哪一边缠?是不是像这个符号这样缠?一边看一边说,这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能力。

六、学生多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科学课教学生学习的是“浅显的基础知识”,不能强求完整、严密,

要作具体的分析。更应侧重学生语言的内容,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他头脑里想到的东西说出来,并能使别人听得懂。例如,教学《昆虫》一课,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蚂蚁后提问:蚁的身体可分为几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对蚂蚁进行研究,然后要求学生把研究的结果综合起来形成结论,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把结论表达出来。

又如,学习《植物和环境》一课时,出示图片,阳光下的菜地,附近有灌溉的水沟;荷塘景色;植物园里的水松和水杉区,阳光射进树丛间。给学生从观察中以植物生活的周围有些什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了解植物生活周围的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就是植物生活的环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探讨些植物的特征。 接着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松树、虎尾兰、玉连、仙人掌等植物。另外出示实物,让他们看看和摸一摸,并说出这些植物叶子的特点等。学生观察后报告他们的发现:生长在不同环境里的植物,都有它们适应不同环境的形态特征。蕉、芋、木瓜等植物是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它们的叶子都比较阔大而薄,表面光滑没有毛,叶片上气孔较多,便于蒸发水分;松树的叶如针状,虎尾兰的叶窄而长,玉莲的叶丰厚,宜于含蓄水分,仙人掌上的刺就是叶,细而短,这些植物的叶子一般都比较硬,表面有的有蜡质或绒毛,叶片上的气孔也较少,以减少水分蒸发,所以这样的植物适宜生长在干旱的地方。

接着观察第二个实验的配图:(浅盆里种子萌发实验)学生先分析探究盆里种子萌发环境的差异,(靠水瓶一和水分较充足)再根据盆里种子长出胚根的情形,

1、每颗种子长出的胚根都向着小瓶一边。

2、越靠近水瓶的种子,长出的胚根长。想想出现这种差异说明了什么?通过议论使学生得出植物有向水生长的特性的结论。 要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就需要用探索的方法,探索的过程是从不知到初知,到熟知,不会出错,而且错是各种各样的,因此,学生在描述过程中有不科学,不严密的词语是得正常的。对于这些不科学,不严密的词语,有的可以因势利导,教给学生一些词语,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另外要改进实验教学,教师必须理解实验的教育价值。从大范围看,虽然多媒体对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科学课我们可以摆脱“一讲、二示范、三照着教师去做”的影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寻求科学,使实验成为一种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实验的教育价值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认识自然的能力。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奥秘,更能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的教育价值。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案例故事

学校安排我接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这对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是一个考验。开始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就是引领学生自己随便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因为科学课有很多实验,这要求老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记得我在讲授《风的形成》这一课时,刚开始布置实验没有几分钟,正当别的同学都安安静静地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着手做实验时,突然在徐玮江同学的位置处冒出了黑烟。吓得旁边的女同学大叫,“老师,徐玮江冒烟了。”我赶紧走过去,查看原因„„可是这时,他早已吓得藏起了作案工具,黑烟也已渐渐散去,我不明白这个黑烟是如何冒起的。我看了一会儿,说:“徐玮江,你的实验相当成功,只是风变了颜色,你是如何做的?能不能给咱们同学和老师说一说?”徐玮江一看,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赞同他的做法。这时,他的胆子大了起来。他走到讲桌前,给我们师生当起了临时的小老师。他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说:“其实,我刚才也是按照老师讲的方法来做的,只是我手中还有一根蜡烛,没什么意思,就随手点着了,然后把蜡油滴在蚊香上。就这样了,也不知什么原因,就起了浓浓的黑烟!”随着实验的进行,当蜡油滴在了蚊香上,就真的出现了黑烟,“你们看,就是这样其中一部分黑烟沿着演示器向右,再向上冒出,这就是所谓的风的形成了;可是还有一部分直接向上冒出了。”我随机鼓励他,“你的一次捣乱,让我们每个同学,包括老师都很清楚地看到风的形成!我们还得向你学习这种精神呢!你知道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用别人没有用过的东西来做的实验,你很有科学家的天份呀!”“谢谢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解一下风的形成原因呢?”“因为演示器里蜡烛的点燃,让周围的空气变热,上升;而蚊香的左侧放了一块湿毛巾,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了,蚊香的烟就沿着实验器补充过来了。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及时补充,就形成了风。”“你说的真好!看来你真的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了。可是,对于刚才出现的黑烟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别的同学知道吗?”“不知道„„”“那好,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回家查阅资料,寻找一下这个实验起黑烟的原因。”第二天,我一到学校,徐玮江同学就找到我,说:“老师,我知道了。黑烟就是因为碳没有完全燃烧!”“你真棒!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以后要更努力呀!”„„

我想说,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要求每位科学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备好一节课,然后全身心地投入每节45分钟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科学课堂上学有所获!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科学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职教师培训总结下一篇:学校季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