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生临床医学论文

2022-05-08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大专生临床医学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为了探讨更适合大专病理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了传统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在试用中分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多媒体病理教学问题对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然而,应用中也暴露了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大专生临床医学论文 篇1:

对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内科学》学生学习兴趣及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摘要:我国临床医学三年制大专生的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偏低,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差的特点,本文对如何提高《内科学》的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出了一些小建议,这些方法可推广至其他《外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科学,希望能对高职高专院校临床教师有一些启发。

关键词:高职高专;《内科学》;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

在我国目前有较多省份的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临床医学专业,而临床医学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较薄弱,动手能力不强,学习自主性不高,学习氛围较差的特点,临床医学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今后从医道路上医疗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患者生命健康的问题。《内科学》是临床医学教学的重点难点科目,如何提升《内科学》教学质量,提高大专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我有几点小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重点突出,难易结合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上面临的就医人群主要是基层社区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针对上述医疗机构医疗条件、设备的限制,其诊疗范围主要是《内科学》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要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中心展开教学(如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将其中的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做到重点突出,难易结合。避免在《内科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疾病面面俱到,主次不分,让学生在少见病上花费太多精力,丧失信心,也为今后的行医道路打下基础。

二、从身边事例引入主题,提高学生兴趣

大专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自制力差,主动性不高,学习氛围不浓厚的特点,作为临床教师,想要带好课,如果能在每节课程开始时就深深抓住学生的心,那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里,我建议每个疾病的课堂导入可以从身边熟悉的、学生感兴趣的事例着手,留下悬念,待课程结束时揭晓,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一些政坛、演艺圈等名人他们的患病治疗过程、去世原因、热门韩剧《太阳的后裔》中心肺复苏环节有哪些漏洞、韩国的医疗程序中哪些值得中国学习借鉴、雾霾造成中国呼吸道疾病人数的发病率、对中国人均寿命的影响等等,这些都是青年学生每天热衷、关心的话题,通过这种课堂引入,留下悬念,贯穿整个课堂,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以课堂大讨论的方式来调动起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三、多安排见习课,注重见习效果

能在医院接触到更多的真实病人,是每个医学生的愿望。临床见习安排设计的好,不仅能提高学生求知的主动性,也能锻炼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内科学》的教学质量,达到学以致用。在这里,我建议见习课的安排在每个常见病、多发病理论课结束之后立即进行,为达到学习效果,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老师带队亲自督导学生床边的问诊、查体、之后结合患者的辅助检查、医嘱、病程记录等,由学生讨论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某一具体疾病的理解。待学生熟练之后,可以进一步就化验单的开具、病历的书写等等让学生逐步接触学习,为今后的执业做准备,避免将见习流于形式,让学生自己翻翻病历,转一圈病房就结束的轻松模式。

四、与时俱进,利用网络,将学习进行到底

这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世界,很多大专生都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但是网络医学知识的更新比书本更快,又有大量的视频、讲座,比课堂知识更丰富,如果能利用好网络这一辅助工具,无疑能更快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在这里我有个小建议,可以在班里建立一个微信群,定时发布最新的《内科学》所学相关的小知识、小视屏、病历讨论、指南的更新等等,由老师带头发布开始,之后定任务由每个学生轮流自己找资料定时发布,对于很重要的知识点,甚至可以在课堂上大家一起重温学习,这样不仅能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希望通过一些小的技巧、方法能提高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内科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法亦可以延伸用于《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其他临床学科,为大专生在校的医学理论学习注入一点活力。

作者:刘婵娟

大专生临床医学论文 篇2:

多媒体在病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为了探讨更适合大专病理学教学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了传统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在试用中分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 病理教学 问题对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然而,应用中也暴露了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此,作者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找出常见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1.材料和方法

对2007、2008年级共26个临床医学、高护大专班分别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和多媒体与传统法相结合的三种教学方法授课。传统组教学方法是教师以讲授辅以板书方法为主;多媒体组的方法用的是PowerPoint组件(PP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结合组采用的是以传统的讲授、板书结合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课后分别对学生采用无记名方法发放问卷调查,发出调查表800份,收回550份,回收率68.75%,均为有效答卷。调查的内容是针对多媒体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的看法。

2.结果和分析

(1)550人中有241人(43.82%)不同意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他们认为反应速度过快,记不上笔记;(2)123人(22.36%)认为多媒体形象、生动,图像清晰、灵活性强,激发学习兴趣;(3)111人(20.18%)认为多媒体教学方法不利于复习,遗忘率高;(4)234人(42.55%)认为多媒体教学欠系统,详细度不够,不如老师在黑板上讲述。(5)400人(72.73%)认为应采用传统法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讨论

3.1通过上述调查与分析,我们认为有下列问题值得探索与思考。

3.1.1学生的素质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不相匹配,表现在:

(1)目前,我们面对的大专生来自三个层次,他们分别是高考刚够高职专科录取分数线的大专生、“单招”大专生和从初中毕业录取的5年制大专生。他们中的大多数少有进取心,得过且过,自制能力差,专业思想不巩固。

(2)部分学生把多媒体教学,当成“喘气”“调整”“解脱”,可以自由支配自己。

3.1.2硬件先行、软件滞后

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的今天,还有部分学生和老师对这种手段还不太适应,有些教师上课中把多媒体变成了教材的还原、教案的翻版,有的课件只是让课本搬家,把屏幕当成了黑板,不注重内容的实用。教师失去了手中的粉笔,往日上课的风度已荡然无存,手势的比喻和黑板上的推论也已不复存在。

3.1.3教师组织教学欠妥,知识讲解欠系统

教师在播放多媒体时大多是坐姿而失去了往日的站姿,只注意到机器带给自己的方便,却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学生感受没有负担,没有压力,但部分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和进度。

3.2针对上述问题的出现,我们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3.2.1适应学科发展开发教学软件

多媒体教学已是世界发展所需要、科学技术进步之需求,从课堂教学到国际学术会议都在使用[1],如图像清晰、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画面、标本的模拟图,病变的发展动态过程等都是传统教学任何时候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加快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研究、积极制作实用性强的教学软件、多渠道多方位探索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新路子[2],构建适合大专不同类型专业特色和教学风格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3.2.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技能,合理选用媒体切入时机

教师是关键,三基是基础。教师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都是天经地义之事;注意教与学双边的结合和统一也是授课中不能忽视之环节。传统教学方法还拥有许多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喻的长处,合理使用板书、强化难点重点,对于推理性、逻辑性很强的内容必须要讲清讲透,学生才能弄懂。发挥各自优势,扬长避短,以提高教学效果。

3.2.3课件制作要严密,授课内容要系统

多媒体不能过分强调色彩、花样、动画、视频而喧宾夺主。生动真实、简洁精炼、脉络清晰、内容系统,才能使学生听得懂、记得住。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永远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它是教学活动的补充,而不是主导[3]。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妥帖驾驭多媒体教学工具、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师。

3.2.4教具要安装简单,方便携带

在大教室、阶梯教室,多媒体电子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而我们常用的小教室却没有这样的完善设施。我们采用的是便携式PC微型投影仪,重量只有2公斤,体积仅书本大小,安装不用和电脑连接,只要接上电源,插入装有课件的U盘就可以使用,免除了连接电脑的麻烦。

参考文献:

[1]胡红.PowerPoint与生物教学.中国电化教育,2000(12):26.

[2]张文娟.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职业教育,2002(12):80.

[3]张恩成.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实况评价.电化教育研究,1999(5):52-54.

作者:刘 平 童小华 邸 静

大专生临床医学论文 篇3:

忆那个带我们“走出大峡谷”的人


余泽民

布达佩斯的清晨,我刚醒来打开微信,就获知了噩耗:83岁的李西安老师于6月4日22时在北京病逝。

李老师在音乐圈里很有影响,因为他对中国音乐发展的贡献可观。作为融贯中西的作曲家,他既创作过《G大调钢琴小奏鸣曲》,还写过民族室内乐《婆罗门引》;作为民族音乐理论家,他留下了《汉语声调与汉族旋律》和《中国民族曲式》;作为音乐教育家,他慧眼识珠,桃李满天下。在李老师宽广的音乐人生里,我顶多算一个过客,但李老师于我,却是一个改变我生命轨迹的人。

19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黄金年代。作为中国音乐的弄潮儿和开拓者,李西安提出“在古老的传統和现代的新学科之间,构筑一个巨大发展空间”的办学方针,在他担任院长的中国音乐学院亲辟了几块跨学科的“试验田”,其中有音乐教育、音乐治疗、艺术管理和艺术心理。我就是在1989年作为艺术心理学硕士研究生被招进去的。那一年我从北医临床医学系应届毕业,本该去医院穿白大褂、执手术刀,是他的教改给了我弃医从艺的机会。

我记得很清楚,专业考场设在恭王府昏暗潮湿的一间老屋里。6万平方米的恭王府号称有“99间半”房,具体哪间我记不得了,只记得2月的京城还很寒冷。考试前,杜义芳和张鸿懿两位主考老师特意带我去跟李院长见了第一次。

李院长长发斜分,指间夹着一支没点燃的烟,穿深蓝色西服,没打领带,戴一副秀郎镜,有一股我之前从未直面过的艺术范儿。他的音色低沉沙哑,声调不高,虽然语速较慢,但也需要专注才能够听清。他说他已经了解了我的情况,期待我能通过考试,“欢迎你来学校帮助建设新学科”。这句原话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帮助”这词让我很受鼓舞,心里憋了一股要大干一场的劲。

后来我才知道,张鸿懿教授不仅是音乐学系主任、中国音乐治疗学的创始人,还是李院长的夫人。本来我对音乐治疗专业很感兴趣,但由于那年这个专业只招大专生,所以我报考了杜义芳导师的艺术心理学专业。我学医期间就热衷于读心理学的书,还凭兴趣选了精神卫生研究所来做我的为期三个月的科研课题,原因就在于,我觉得医学里心理学最文艺。

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前去报到时,中国音乐学院已大部分搬到了苇子坑新校址,只留下一两个专业在恭王府。李西安夫妇就住在学校对面的丝竹园小区,由于有些专业课程我跟张鸿懿老师的弟子们一起上,所以经常去他们家。

1991年秋我去匈牙利,他们夫妻也是鼓励者。张老师说,搞新学科就需要放宽眼界,出去看看,并将几位搞艺术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的欧洲专家的信息抄在一张纸上叫我带着。李老师则说:“既然决定出去闯,就闯出个眉目再回来。”

生活蹉跎,出国后我尝尽漂泊的甘苦,最后走上文学的路。我每次回国都去看望他们,顺便带去我的新书。他们从未因我弃艺从文感到遗憾,而是说“文学跟音乐异曲同工”。的确,无论在写作还是翻译上,我在医学院和音乐学院学到的知识都能派上用场。

李西安老师有一部影响很大的音乐文集《走出大峡谷》,记录了他对中国音乐的思考和实践。许多年来,他不仅带领以谭盾、叶小刚、瞿小松、陈其钢为代表的“新潮音乐群”走向了世界,也送我走进了更辽阔的天地。他自己更是一个披荆斩棘、寻径拓路,从精神上走出大峡谷的人。

作者:余泽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环保性工程施工论文下一篇:中医药有机化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