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2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预设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精彩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精心预设和师生动态生成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调控,灵活的处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预设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1:

预设与生成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的预设,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进行的工作,也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知识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既要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高效完成,还要预估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全面、充分地进行预设,在弹性预设条件下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师指导主动生成知识。因此,预设与生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能够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每个动态的环节都是学生主动生成知识的过程。从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看,在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可以分为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如课堂教学中一切按部就班,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学生按照路线完成知识的学习,即可以看作预设性生成。但是,课堂教学的动态性特点,不会全部按照设定内容进行,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疑问。因此,这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非预设性的生成。毕竟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能力等不同,同样的问题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根据问题对学生顺势引导,学生掌握了预设之外的知识则可以看作非预设性的生成。因此,课堂教学中如何全面做好预设,引导知识生成,以及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让非预设性的生成也变成学生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方式,这对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巧妙地进行预设,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将预设与生成进行有效结合,让小学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明确目标的教学活动,但同时也是动态的。因此,为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学预设巧妙、精心、灵活,才能在课堂中从容面对各种问题,促进学生预设性和非预设性知识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预设中要根据教学预期效果和目标给予明确,才能保障整体教学不偏离最初所设计的方向。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石榴》一课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如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教师可以设计相应问题:“课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石榴开花的?找出并大声的读一读。”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去读课文,既可以实现预设性知识的生成,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情感体验,产生非预设性的知识。设计这个问题的初衷,是由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侧重于学生的认读能力,要着重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质量。因此,要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主线开展教学预设工作。

其次,在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进行预设的基础上,也要对潜在的问题进行预设,做到预设的全面与充分,这也是让学生更好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更好完成知识生成的保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产生了疑惑,教师却不能给予满意的回答,那么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预设或者说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的各种信息进行了解,包括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已掌握的语文知识、学习态度等。了解这些信息,有利于预设出更符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突发情况,保障课前预设的顺利生成。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种常见现象:越是高年级的小学生越是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原因是这部分学生思想日益成熟,往往害怕出现“错误”。而这种“错误”恰恰是学生知识自然生成的,是非预设性生成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积极面对。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有“感人肺腑”一词,而“肺”字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在单词听写中,笔者发现某学生将“肺”的右半边写成了“市”。如果把这一问题作为预设外的内容,教师能给予强调,那么肯定可以让学生对这个字重视起来,做到以后再也不出现该错误。藉此机会,笔者并没有批评该生,而是和颜悦色地说:“这个字很难写,所以才请你到黑板上写,这可帮了同学们的大忙,避免他们出现错误了。”这位学生听完,原本低垂的头抬了起来,消极情绪顿时止住。笔者又连忙说:“你可以给我们讲讲,如何再次避免出现错误吗?”该生来了兴致,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将正确的“肺”字写出来,并说出右半边字是“巿”而不是“市”。于是,所有同学都警觉起来,检查自己是否写错。可以说,这种预设外的知识生成,有效借助其中的价值内容,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和精彩。

最后,教学预设中也要预留一定拓展空间,让预设进行有效升华。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材,只有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认知,同时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充实,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因此,可以说教学预设也需要如此,在既定教学目标基础上进行挖掘,设计出更多的预设目标并进行深度拓展,而不禁锢于语文的字与句的教学中。这也是让生成具有无限可能的基础,更是让课堂变得活力无限的基础。如教学中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而教师精彩的讲解也会给叙述带来不同的感受与启示。例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中,在实现知识性教学目标之后,笔者适时提问:“小松树听到风伯伯的话,为什么感到羞愧?我们要不要当小松树?”学生们思索片刻,纷纷举手,表示要谦虚谨慎、不能自傲。这一预设问题,让教学内容得到有效升华,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秋华.探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72.

[2]徐秋菊.精心预设 精彩生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J].科学大众(科學教育),2014(12):45-46.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南门小学)

作者:李云

预设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2:

预设与生成成就精彩课堂

摘 要:精彩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精心预设和师生动态生成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调控,灵活的处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整合资源;互动

我们都知道任何课堂都存在预设,预设就是对课堂未知的教学过程实施模拟、演练,就像军事预演一样要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教学过程又是变化的,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所以教学中随时都存在生成,即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将其中有效的生成融入课堂让课堂变得更精彩同样符合预设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应该协调统一,而不是相互抵消。为此,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教材,设计好教学的每个细节,做好预设,并对教学中的有效生成及时有效调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更精彩。

一、精心预设,优化生成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的高效,从熟悉教材,设计教案到课前的基本准备都是预设的工作。预设的好坏关系着课堂的实施效果,同时也引导着课堂的生成,好的预设能成就有效的生成,能优化生成;而没有计划的,不认真的预设将使课堂变得混乱。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预设呢?

1.设计动态的灵活预设

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再美好的预设都不可能完全呈现课堂的真实过程,而在新课改重视教案设计的思潮下,出现了过度严格执行教案的形式,教学过程变得死气沉沉,失去了原有的活力。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动态的预设,让课堂有效生成随时能融入教学,成为教学的助理。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内涵,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讲述自己信赖别人,别人信赖自己的故事。

生1:我们日常做的“自己往后倒,别的同学借助自己”的游戏,就是一个信赖同学的表现,我信赖别人,可以放心得往后倒,这种信赖让我心里很舒服,很有安全感。

生2:……

这样的设计就给了学生灵活的表现机会,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体意思,融入课堂,教师再通过这些有效的生成,引导课文的预设,让课堂不仅有规矩,更有活力。

2.预设应该整理资源

小学语文与学生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教学预设应该从方向上掌控,让学生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跳出文本,拓展更多的课外资源,链接生活与课文。这样学生就能更有效地去理解课文。

例如,在教学《触摸春天》这课时,如果没有联系生活学生这几个年龄段是无法理解盲童的苦难的。而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发掘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有效资源去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感悟盲童的内心世界,体悟文章的真正含义。

二、捕捉生成,完成预设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课堂因生成而精彩,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捕捉课堂精彩的生成机会,实现有效的预设目的。

1.抓住有效的问题生成,促成预设

例如,在《触摸春天》的教学中有这样一段话: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

师: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蝴蝶明明是被盲童抓住的,为什么写被“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呢?

生:难道是听出了蝴蝶的飞翔?

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乘机引导: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的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走进盲童的内心,没有偏离预设,反而优化了生成。

2.互动生成中感悟、思考,完善预设

教学是双向的,很多生成都是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将生成引向预设,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思考。

例如,在《凡卡》这课的教学中,师生共同讨论:“凡卡为什么会写信?”的问题。

师:凡卡没有读过书,他根本不识字,为什么会写信?

生:我知道,凡卡会写信,是他爷爷教的。

师:是吗?请你说说理由。

生:因为从文中对凡卡梦境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凡卡的爷爷识字,说不定爷爷在平时生活中曾教过凡卡。

生:老师,我认为凡卡会写信,还与席瓦列维父老爷家小姐有关,因为我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的全部文章。

师:说得很有道理,这能看出你平常很爱阅读,涉略很广泛,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哦!

生:老师,会写信,为何他却不会写信封呢?这难道是因为他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没受过专门的教育的缘故?

……

通过师生的大讨论,课堂不仅生成了对凡卡会不会写信的思考,更形成了深刻的感悟。这依赖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及时的捕捉课堂生成的细节,让它们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具体我们可以这样分析: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生成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但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感悟,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学生在愉悦的讨论环境中相互激发,思维不断碰撞,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有效生成,教师将生成引入课文预设,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预设与生成是精彩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调控,灵活的处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左黎洲.动态生成,让小学语文教学更精彩[J].学周刊,2013(7).

编辑 李建军

作者:王冠颖

预设性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篇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的意义及策略

摘 要:随着中国教育改革事业的大力推进,人们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逐渐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以问题为中心”是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学生探究“主问题”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最终的教学成果是否达到理想的目标。教师应该做好课前“主问题”的预设,弄清其真正的意义和有效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阅读的内涵所在,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以问题为中心;探究性;阅读;意义与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不断地引导每个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或者是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整理问题并解决问题,最终养成一种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师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模式。而“以问题为中心”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的安排,提前规划、设计、安排预设的,可以更好地辅助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课前预设的“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预设“主问题”的意义分析

(一)阅读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更多是一种“填鸭式”模式,教师占据课堂主导位置,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最终的课堂效率并不是非常理想。而通过预设“主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出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探究阅读的内容,独立思考问题,理解所学知识。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等每个环节中都能够自主地进行阅读,表达自己的想法,探究出不同的学习火花。通过“主问题”的解答可以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最终达到较理想的阅读效果。

(二)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合

通过预设精炼的“主问题”可以有效地将一些零散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料以及学习活动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这样就可以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具有特色,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变得更加具有关联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有效地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整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系统化整合,理清知识的架构,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充分地发挥出双主作用

预设“主问题”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发挥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主”作用,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教师利用预设“主问题”可以成为学生探究性阅读过程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调控者以及评价者,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预设的“主问题”进行独立的探索、独立思考以及彼此交流学习,让学生的探究变得更加丰富,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以问题为中心”的相关策略

(一)把控“主问题”准度,体系探究阅读的真实价值

1. 预设“主问题”要准确地指向新课标的要求标准,对于教科书中设置的精读和略读两种文章,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把控,特别是精读课文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初步地掌握文章内容;而对于略读文章则只需掌握大概意思即可。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改标准,结合教学目标预设“主问题”,如在《祖父的园子》一课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预设“主问题”:一个是“我”在祖父的园子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是怎么表达的?另一个是“我”对于祖父的园子为什么产生一种久久不能忘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表达模式写一段类似的情境表达或者畅想。这种“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更富有情趣和挑战地去阅读课文,挖掘其童年趣事和作者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知作者阐述的内容。

2. 预设“主问题”要准确地指向学生的认知水平,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进行“主问题”预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不能将其预设得太深,导致很多学生都无法解答,预设得太浅又失去了意义。如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预设“文章中诸葛亮说话内容只有一处描写的是笑着说的,为什么这样设置?”,教师这种“主问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性阅读兴趣,深入地去分析诸葛亮一共说了几句话,哪句是笑着说的,为什么这样设置?激发学生基于课文阅读,外在思考想象,思考对话场景,当时可能发生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3. 预设“主问题”要更加准确地指向文章核心部分教师预设的“主问题”要结合学生的状况,让其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可以对课文的核心价值进行研究,注重人物的特点、典型特色等表达方式。预设“主问题”可以是:“如果你是(  ),那么你将会(  )”,然后让每个学生都思考一下,在纸上寫上学生的假设,待会大家一起讨论分享;或者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报纸主编,你会用什么样的报道来阐述詹天佑的事迹;或者如果你是詹天佑,那么你将如何说服其他人员等等。这些“主问题”都可以在基于课文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扩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炼

其语言组织能力,从而提高其技能。

(二)把控“主问题”视角,引导探究阅读的方向

对于预设“主问题”的视角选择非常重要,对于不同题材的文章,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相同视角也可以选择不同视角进行预设“主问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视角进行预设。

1. 作者视角

任何文章的作者都是带有一定的意图去创作的,教师要从作者的视角去预设“主问题”,这样就能够有效地突破传统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部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课文内涵。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整体精炼、简短,但是给人一种心驰神往的感觉。教师可以在预设“主问题”时,从以下两个视角出发:首先是作者在表达圆明园昔日辉煌时是如何选择典型进行描述的?其次是作者的意图是为了描写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对其昔日的辉煌进行描述?这样的设置可用更好地帮助学生注重对作者意图表达视角,在探究性阅读过程中不断体会到作者的意图,而且也引发强烈的爱国热情,从而和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2. 读者视角

对于任何课文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首先站在读者的视角进行分析。因此,就可能导致课文中多少会存在一些内容是读者不确定的部分或者是忽略的“空白点”。这些就是教师在预设“主问题”时的立足点和关注点,教师在预设“主问题”时要有针对性地解读。

3. 编者视角

小学语文课本是编者根据新课改要求的标准,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编写的。因此,其具有自己独特的编写特色和编排标准。教师要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和分析,弄清整個编写的意图,基于此从编者的视角去预设“主问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篇文章中都描述了送好友离别时的情感,教师可以从编者的视角去预设“主问题”:这两首送别诗放在一起有什么意图?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样的“主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深入地研究两者的异同,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品鉴能力。

(三)把控“主问题”深度,发掘学生探究性阅读思维

把控预设“主问题”的深度,充分地发掘学生探究性阅读思维,主要涵盖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预设“主问题”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把握文章阅读能力,对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因此,预设“主问题”要考虑学生对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结合新问题、新信息以及新课文,促进学生加强对于文章的理解、判断,提高思维活动,发掘其探究性阅读思维,从而把控文章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其次,预设“主问题”要考虑深度,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教师在进行引导时,要考虑学生的一些独特体验、感受以及理解认知的不同,从多个角度、多创意地去引导学生阅读,从而有效地提高阅读的质量。

(四)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设置语文作业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工作,对于教师来说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不再是以往课堂上的主导者,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活动,而是要逐渐地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引导者,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这种地位的转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另外,教师还应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其生活联系,产生一定的共鸣。同时教师还应该对传统的课后语文作业布置环节不断优化改善,更多体现“以问题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践和探索。语文课后作业是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设置作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知识,而且也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去探索新知识,从而使其产生对语文的热爱。语文属于一种特殊的学科,其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要考虑更多的“问题”作为课后作业,来实现课堂教学工作的延伸。

三、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严格把控好预设“主问题”的意义和策略,这对于探究性阅读教学将起到关键性作用,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对于课文的立体、整体感受,还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具有开放性,让教学工作效率更高,教学质量更加理想。另一方面预设“主问题”对于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标准,需要教师能够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在个人执行力和引导力方面都需要不断加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参考文献:

[1]吴晓玲.探究性阅读教学“主问题”预设意义与策略: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9):55-58.

[2]张卓.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3]吴书勤.浅谈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9(5):116+126.

[4]张晶.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存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9(23):74.

[5]王洪秀.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吴舒韵,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平和县大溪中心小学。

作者:吴舒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抒情散文下高中语言论文下一篇:特色化教学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