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文章编码:1672-7053(2021)12-0048-02在环境设计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新数字媒体技术这种教学方法,其有利于实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设计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1:

地域文化视域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摘 要】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除传授理论知识外,还应多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提升环境设计的应用能力,并结合一定的地域文化,有效提升教学的深度及广度。本文主要以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地域文化为实践对象,介绍了广西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从几方面讨论了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以实现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发展实践能力的目标,有效培养学生环境设计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广西地域文化;环境设计;教学改革策略

地域文化元素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产物。具体反映在人文景观方面,是区域时空积淀下物质与精神的映射,是动态产物。这种产物是人类认识环境、设计环境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新时期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需要深入利用的教学元素。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更偏重于理论教学,教师通过讲解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希望学生能掌握关键知识点。但由于对这些关键知识点缺乏实践,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如何运用,只能纸上谈兵,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1]。因此,新时期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要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尤其要将地域文化引入课堂,将学生的学习引入现实地域文化环境中,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让学生产生家乡自豪感,使学生对环境设计知识有更多的认知与体验。

一、地域文化概述

(一)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经长期反复实践,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自成体系、有自身风采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方面,更多的也体现在建筑特色、自然环境、山川河流等方面,所以,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人文环境,是先辈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需要后人继承与发展,是一个地域极具代表性的元素。

(二)广西地域文化的内涵

首先,广西壮族自治区处于祖国华南地区,其亚热带气候和喀斯特地貌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其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其次,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主要的集聚区之一。其中,汉族与壮族人数最多,其他还有侗族、瑶族、苗族等。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属性,这些文化是广西各民族最原生态的地域文化,如刘三姐山歌、三江侗族大歌等,都是少数民族在认识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山水文化形态多样。一个地方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元素就是人文景观,这些景观是先辈根据自己的审美素养、对大自然的认知进行改造,并最终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如桂林山水、靖江王府、灵渠等,这些都是广西人民利用大自然改造而成的文化元素,是对环境科学合理的设计[2]。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以面对面的知识讲授为主,主要的知识载体是教材,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理论知识,教师认为教学任务就是增强学生的理论素养,忽视了环境设计的实践性。因此,在借助地域文化改革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时,首先要做的是革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结合,实现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支撑实践的目的[3]。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实践教学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不是纯理论性的研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发现并有效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实践教学思想的形成在很多时候需要外界的帮助,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培训,使教师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从而选取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将广西地域文化与教材理论知识充分融合

环境设计的重点是设计,也就是借助一定的理论知识来对自然和人文环境进行布局,以符合一定的审美标准。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种。物质环境指由大自然直接形成的并被人们按照一定的意志设计出的具有新的表现形式的环境,如建筑物、公园等。精神环境指人们转化自己内心所想所形成的一种具体的形式,如戏曲、民俗、宗教等,精神环境多是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这些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可针对每个知识点,先举一个实例,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直观的认识,接着将地域文化元素穿插到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尤其是要利用好地域文化对教学难点与重点进行剖析。在讲解一个知识点后,可以引导学生参考适合的地域文化元素,并对其进行简单设计,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4]。

环境设计专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因侧重点不同,每所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所差别。差别之处多在于专业设计课程的不同,但专业理论课程采用的仍是《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外设计史》《室内设计原理》等基础教材,趋同化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忽视了民族历史与人文知识的学习。

(三)以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环境设计情感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要想在这个领域取得一定成就,不能只是机械地按照既定步骤完成所要求的作品,更要将自己的情感、理念、价值观等要素融入环境设计中,这样的环境设计才是“栩栩如生”的,才是饱含情感的,也才最能打动参观者。由此可见,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在开展教学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情感,而以地域文化为教学媒介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剖析每件作品的外形,更要关注作品创作者付诸的感情。如在举例时,既要说明这个例子对教材知识点的支撑作用,同时也要把例子背后的文化传递出来,这样才能将情感融入知识的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环境设计情感,使學生善于将自己的情感通过环境设计表达出来,用真情实感打动欣赏者。

地域文化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建筑文化、饮食文化、风俗文化等,体现了不同区域的文化特色。为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学习地域文化,教师要激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其提供值得借鉴的设计作品。地域文化中,每件作品的创造都饱含创作者的感情,否则的话,终究要在历史长河中被淘汰。因此,教师在利用地域文化开展环境设计教学时,要剖析地域文化作品创作者在创造作品时的情感,并将其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明白这种情感正是这件地域文化作品能被当地人民群众认可的原因[5]。如刘三姐山歌,之所以在广西广为流唱,主要原因是该地域文化作品和广西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有非常大的联系,是劳动人民对生活和生产的总结,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广西山水元素的提炼,这种情感是朴素真挚的。

(四)以地域文化创新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正如前文所述,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面对面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很多时候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的讲解“味同嚼蜡”,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很难取得好的成效。因此,改革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尤为必要。教师要将大量的实践案例引入课堂,让每个理论知识点不再是空洞的,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不再是乏味的。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会对环境设计有更直觀的认识。

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整合广西区域性的社会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资源,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案例结合起来,用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实践能力。

借助地域文化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纸上谈兵,而是需要教师深入学习,甚至很多时候需到社会一线学习、领悟,然后将这些地域文化灵活地搬至课堂,引导学生在观看、研究、模仿中学习地域文化中的环境设计知识,把握其中的细节,并将其有效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作业中[6]。另外,由于广西地域文化具有特殊性,教师在引导学生继承和创新传统地域文化时,要重视其差异性,让环境艺术设计体现地方特色。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来自于大自然、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只有得到人民群众认可才能算是好的环境设计。因此,高校在开展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时,不能只教学生理论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这对学生环境设计专业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使学科知识教学“接地气”,通过融合情感来增强学生对环境设计的感情,通过将地域文化引入课堂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地域文化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最为有效的“武器”,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多研究、多利用,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环境设计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桑瑞芹.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科技,2017(11).

[2]张敏,金花.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6).

[3]孟福利,郭志静.项目驱动下的体验式教学法在景观设计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艺术研究,2015(1).

[4]刘方靓,马牧群.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融合[J].中国建材科技,2017(3).

[5]韩钰.体验式教学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D].南

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4).

[6]张伟.职业教育视角下传统文化的传承研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4).

【作者简介】

黄智孟(1976~),男,汉族,广西贵港人,本科,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黄智孟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2:

新媒体技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环境设计;教学改革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12-0048-02

在环境设计专业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新数字媒体技术这种教学方法,其有利于实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设计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全国每个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大部分学生运用高效的方法熟练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技巧,全面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符合专业工作要求,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是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新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新数字媒体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一种,是以计算机语言进行记录、处理、传播、获取和存储,具有互动性、高科技性、多样性等特点。新数字媒体技术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平台,计算机软件是艺术创作的主要工具,可以为很多艺术形式找到相应的创作软件。因此,新数字媒体技术使诸多形式的艺术都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创作,并通过互联网传播。新数字媒体技术打破了原有艺术门类的界限,促成了各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和融合。

2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問题分析

2.1课程设置不健全

从当前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方面来看,经常会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许多高校教师觉得环境设计专业包含在艺术教育范围中,该课程主要为学生讲解艺术理论知识,但是这样会使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大大下降[1]。然而在具体环境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对环境设计人员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不能使环境设计人才满足市场要求。尽管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新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性,但是在设置课程过程中,只能借鉴参考教材的实验项目,缺乏对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充分考量,致使环境设计专业没有实现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不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2.2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

实践教学是课程的最后补充环节,若缺少完善的体系,就不能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虽然高校普遍重视理论知识教学与课堂传授,但是综合考虑资金、安全等方面,目前许多院校在实践教学环节仍存在硬件设施与教学体系不匹配的问题。如,独立的课程建设和学生教学实验后期的实践环节存在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仅仅用计算机来表现环境设计的效果图。此外,毕业设计与实习也存在断层的问题,实践项目教学在高校未得到高度重视,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要保证环境设计教育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建立独立的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室或实验室,并充分发挥和利用环境设计课程专业的优势和独特性。

2.3教学资源未得到最大化使用

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来看,硬件资源、师资力量、软件资源等都属于教学资源。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还未广泛应用新数字媒体技术,教学资源未得到最大化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使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大大降低。例如,高校还未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师结构,导致专业教师在分配过程中存在争议,实践课程教学水平相差较大,对学生学习环境设计知识产生不利影响。另外,高校只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教学内容单一,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

3新数字媒体技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意义

环境艺术设计行为需要具有清楚的设计目的,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设计人员,才可以设计出完善的作品。数字媒体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辅助工具,利用软件可以呈现出设计目的,这是一种不仅可以直观表达主题,而且还可以美化设计主题的一种技术活动。通过将数字媒体技术和环境艺术设计进行有机整合,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软件操作技能,还能在设计过程中从多个角度对设计风格进行全面观察与评估,进而对比实际设计效果,挑选最恰当的设计方案。将新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时,主要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并行处理技术,以及显示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延伸与发展。通过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新数字媒体技术[3],可以保证设计对象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4新数字媒体技术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4.1设计健全的实践教学方案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不健全这一问题,要求高校加强对新数字媒体技术教学的重视,设计健全的实践教学方案,有机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高校需要结合学生个性差异制定新数字媒体技术教学方案,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就大一、大二的学生而言,他们不能深入了解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是最基础的实验课程,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课程,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与高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高校还需要实现课程设计的多元化特征,依据环境设计方面对人才的要求,科学合理的挑选课程内容,从而在本质上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综合性课程中的设计课题中,高校教师要将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主要内容,结合学生的特征与能力划分学习小组,为各个小组设计不同的设计课题,让学生认识环境设计工作,从而为学生今后加入工作打下基础。

4.2注重实践教学系统性环节

4.2.1设立校内实习工作室

1)材料工艺室。材料工艺室主要陈列环境设计专业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材料,如饰面材料、板材、木材、石材等。与此同时,还包括组建好的部分隐蔽工程局部结构,例如,轻钢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工艺、木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工艺等。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够根据专业和课程系统性地对材料属性进行充分了解,同时熟练掌握施工工艺流程。

2)微机室。学生练习手绘施工图与效果图之后,可以在微机室学习电脑效果图的制作技能,学习其他电子设备的使用方法,从实践教学环节,由理论学习到电脑制作,进行有效的系统性训练和验证,进而让学生更快地适应设计专业的工作模式。

3)模型制作室。模型制作课程要求学生对不同材料特点进行熟练掌握,根据实践教学的系统规划设计,让学生能够对设计图纸合理的使用、多种材料进行加工和组合,呈现出三维物化的实际情况。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对不同材料加工机器的正确使用和操作方法进行熟练掌握,从而为日后工作过程中制作模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4.2.2有机整合毕业设计与实习

近几年,环境设计专业有机整合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尽管环境设计专业拥有课外实习基地,但是学生没有时间进行实习。学生在学习基地主要对设计者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要求进行充分了解,培育学生勤勤恳恳的工作精神,强化学生竞争意识[4],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因此,对于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而言,环境设计专业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选择毕业论文的题目及要设计的作品。经过长达6个月的工作,学生可以边实习、边撰写自己的畢业论文,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4.3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对于环境设计教学应用新数字媒体技术过程中还存在资源使用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使用新型教学工具与教学资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使环境设计创新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整合教学资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高校需要将硬件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建设实验室与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学习提供硬件方面的支持。二是,高校需要将教师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新数字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活动中应用时,教师的专业素养会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在进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前,高校需要搜集大量有关教师的信息,从而可以使高校教师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分配[5]。此外,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大网络资源的使用力度,为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网站与设计软件,保证学生能够动态了解环境设计方面的新概念与技术,从而为学生创新环境设计观念提供帮助。

5结论

将新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既可以培养与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这种将以往的理论教学法改变为实干性为主的经验性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完善教学模式,而且还可以结合专业性质与具体状况丰富课堂管理内容,完善教学元素,提升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作者:邰娜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论文 篇3:

高校转型发展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高校转型发展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其次,分析了高校转型发展及教学改革的方向。最后,重点以实践教学专业为例,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及教学评价四方面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策略,以期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提高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的适应性。

关键词:高校转型;环境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院级课题“环境设计特色专业建设”(TSZY201603)研究成果。

随着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居民对空间环境的安全性、美观性等要求显著提升。由于紧跟社会及时代步伐的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特性,使人才培养模式跟上时代发展,成为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该专业实践性较强,而现有的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加之所学知识具有特殊性,教学难度较大。高校转型发展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应积极借助该趋势,去粗取精,大力开展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一、高校转型发展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为高校转型发展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当前,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仍以“以教师为本、以理论为准”为主。教师讲解时间占据课堂时间的比例过高,学生缺乏提问及思考的机会,且缺乏实践平台,不利于高校转型。环境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板书式”教学法为主,学生学习兴趣低,自主学习能力差,长此以往,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将受到较大的阻碍,对学生的就业不利[1]。

(二)教学资源缺乏,评价方法待改革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学对资源的需求量较大。但目前,多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均仅具备教材、计算机两种资源[2]。单独依靠上述资源,难以进行教学实践,高校转型无法顺利实现。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评价方法,以“总结式评价”为主。不可否认的是,该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却难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难以突出其优势,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可见,为促进高校转型发展,对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改革较为必要。

二、高校转型发展及教学改革方向

“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为手段,以应用为目的”,为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市场为导向:环境设计专业,市场需求复杂,能否满足市场需求,是决定人才是否能够于市场中立足的关键。“以知识为导向”,为高校传统的发展方向,因教材中的知识难以跟紧时代的发展趋势,人才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通常较低,“就业难”的问题极其显著[3]。以实践为手段:高校传统的教学方法,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操作技能欠佳。将“以实践为手段”作为主要转型方向,可为人才全面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有助于促进人才就业[4]。以应用为目的: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已成为了教育领域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将“以应用为目的”作为主要方向,落实教学改革活动,与教育领域的要求相符合,对人才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三、高校转型发展形势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一)教学模式改革

1.以学生为本

环境设计专业应以“以学生为本”作为主要教学模式,落实教学改革,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空间,使市场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得到满足,为其就业奠定基础。以学生为本,应体现在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主体的选择等多方面。以“室内设计”为例: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邀请各小组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准备教案,每小组利用10min~15min时间,为其他小组讲解各项知识。采用该方法教学,能够增强学生预习知识的动力,且能夠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减轻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该教学模式同样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其自我表达能力,使其素质能够与市场需求相符合。

2.以实践为准

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均具有实践能力差的缺陷,与当前的市场需求不符。为解决上述问题,环境设计专业应改“以理论为准”为“以实践为准”,实现对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高校转型发展,使人才的综合素质及市场竞争力得以增强。以“园林艺术”为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树木、草坪、土地、楼宇、桥梁的模型,并为学生拟定课题——“X城市A公园设计”。收到课题后,学生需自行分析A公园所处区域的特点,并利用模型完成设计。采用该方法教学,可为学生实践提供机会,且教学成本低,学生学习动力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教学方法改革

1.游戏教学法

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为阻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及高校转型的主要因素。对此,建议教师将游戏教学法应用到教学中,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高校转型发展。以“空间艺术造型基础”为例,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快问快答”游戏。游戏中,学生应以小组的形式回答问题。学生组成小组后,教师可提问:“何为形态?”“形态构成要素是?”“何为肌理?”“常见肌理有哪些?”。各小组每答对1题,则记录1分,得分最高者,为本游戏的优胜者。采用上述方法教学,可使学生快速回忆起知识,有助于提高其知识的应用能力,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高校转型。

2.项目教学法

根据高校转型的要求,该专业教师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以丰富的经验投入至环境设计行业中,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对此,建议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教学,促进高校转型。以“室内设计”为例,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如下案例:“某小区业主为男性,32岁,房屋面积140m2,位于14层,采光佳。现家庭居住者共3人,分别为业主配偶及女儿(4岁),业主及配偶职业均为教师,请为其设计起居室。”项目背景介绍完毕后,学生需根据业主的特点,自行利用计算机完成设计。在此期间,教师可适当予以指导。采用该方法教学,可使学生积累充足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满足高校转型的需求。

(三)教学资源改革

1.积极补充校内资源

环境设计专业对教学资源的需求量较高,为了为学生实践提供便利,积极补充校内资源是关键。例如,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可建立校园实践基地以及算机实验室。实践基地中,应具有“环境设计材料模型”(如:建筑模型)、“设计作品”、“工程项目”等多种资源。学习建筑设计知识后,教师可利用“工程项目”资源,带领学生于实践基地中完成某一设计项目。采用该方法教学,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习的知识应用至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满足市场需求,促进高校转型。计算机实验室中,学生可利用计算机,模拟环境设计过程,完成虚拟的实践,以节约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2.实施“校企联合”

为拓展实践空间,高校可与企业联合,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高校可以与室内设计企业联合,于每年实习期间,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习结束后,成绩优秀者,可于企业中继续就职。采用上述方式改革,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且可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便利,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此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企业同样应为学生打开参观、操作的方便之门。如:教师可于与企业沟通后,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所设计的“样板间”。参观过程中,教师可随时就相关设计知识进行提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改革

1.改革总结式评价

高校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以总结式评价为主。简言之,学生学习期满后,教师需为其提供试卷,并根据笔试成绩,评估其阶段性的学习成果。采用该模式进行教学评价,能够反映学生的普遍学习效果,但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且仅能够测试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长此以往,易导致学生形成“理论为重”的偏颇观念,导致实践活动难以顺利开展,对高校的转型发展造成阻碍。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高校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共同纳入至总结式评价体系中,提高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以“家具设计”为例,除笔试外,教师还应为学生设置家具设计的实践题目。理论知识共70分,实践部分共30分,以增强学生对实践问题的重视程度。

2.注重形成性评价

受生理或心理因素影响,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同样难以反映其真实的学习水平。建议教师将形成性评价应用到教学评价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学生的最终成绩,应为总结式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之和。形成性评价,应于每节课课后进行。以“设计概论”为例,每课时完成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知识掌握情况,自0~10分为其评。期末考试后,教師应计算学生每课时的平均得分,将其加入笔试及实践得分之中。假设“设计概论”每学期课时数为15节,某学生的平均课时得分为2.8分,笔试成绩57分,实践成绩22分,则其最终成绩应为2.8+57+22=81.8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出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策略,均符合高校的转型发展趋势,符合各高校教学改革的普遍需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未来,各高校可借鉴以上策略,以“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为准,改革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主动更新教学方法,积极补充校内外资源,加大力度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充分挖掘人才的优势,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瑞超,唐英.农林院校特色“版式设计”课程体系构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2):37-39.

[2]冯宪伟,吴小燕.3D打印技术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家具设计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8(23):126-127.

[3]黄信.应用技术转型背景下的独立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8(12):63-64.

[4]李侃侃,窦龙.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以“环境心理学”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2):26-27.

作者单位:

西安财经学院行知学院

作者:辛路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地下水源热泵经济分析论文下一篇:循环经济理论细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