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研究论文

2022-04-29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结合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在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在模型构建环节中,结合假设和应用等方式,结合国企的具体实践,对风险模型进行验证。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研究论文 篇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策略研究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为领导干部施展才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由此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显得越发重要。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要通过对相关的经济指标、经营发展等情况进行分析考核,对其任期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分清其应当负有的责任。但是,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公正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导致对被审计入的审计评价不客观的现象,从而产生审计风险。为了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研究,在对影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措施,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速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在维护财政经济正常秩序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众所周知,任何的审计工作都存在风险,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不例外,但审计风险是根本无法回避的,因此,在审计工作中,要尽可能地把其中的风险降到最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除具有一般审计风险外,还具有审计风险成因的独特性,它会受到审计对象及其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要使用各种手段对其中的风险加以控制,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类型和成因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固有风险

1.审计对象和审计目标具有复杂性和独特性

经济责任审计“审事议人”,既要审查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又要评价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把对“人”的监督与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审计的内容更多,范围更广,难度更大。一般审计对象任职时间长,情况复杂,形成的会计资料繁多,可能一些单位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工作人员对过去的一些经济事项并不熟悉,往届财务人员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财务统计手段大相径庭,导致审计工作困难重重,形成审计风险。其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层次高,责任人一般为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者,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防止企业内部的违规现象,通过对企业内部经济财务的收支审查规范企业领导的行为,通过这种经济责任审计对企业的工作人员、高层领导、企业负责人进行能力和价值的评估,以免企业的财务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吞与损害,通过建立公正客观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公司的正常运营。但是,当前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不完善,相关立法也有所欠缺,另外,从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人员也比较少,力量相对薄弱,但是审计部门的工作任务量十分重大,这种情况使得审计工作的压力会大大提升,从而提升了审计工作的风险。

2.审计工作手段的局限性形成的审计风险

审计工作手段的局限性一方面体现在审计的依据上,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往往是依据企业的会计和相关财务收支记录资料,但是这些资料是可以作假的,其中的不合法问题不一定会明显的显现出来,因此很难全面反映被审计对象的违法乱纪情况,在一些审计内容中,一些不合法的内容只有资深专业的设计人员通过特殊的方式甚至动用执法行为才能调查到其中的问题所在。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大数据时代各种会计系统和软件日益涌现,不同的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独立的系统,使得不同企业的财务统计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审计工作的技术发展却在某种程度上落后于财务统计核算方式的发展,由此造成的技术问题是审计工作的硬件困难,由此形成的审计困难和审计风险不容忽视。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检查风险

1.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水平有限而造成的风险

当今社会企业众多,审计任务重大,但是审计人员较少,业务能力跟不上步伐,审计人员知识的老化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下降,对于审计人员,除了要求其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觉悟素质,如果审计人员不能严格控制自己的专业原则,在工作中不严谨不仔细,便会造成极大的审计风险。另一方面审计方式方法保守单一,缺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态度,多沿袭传统的审计方法,“以账论账”成为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的问题。另外,审计机关重账务,轻调查,重处罚,轻分析,重数量,轻质量,导致经济责任审计不深不透,审计质量不高,综合分析不多,无法从体制上、机制上和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为企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2.取证材料不真实,评价失真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主要是通过企业的会计和相关财务收支记录资料来审计。因此,这些资料必须要具备真实性,如果收集来的信息资料是虚假的,那么审计结果也将是不准确的。并且,当今企业鱼龙混杂,部分企业的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且虚假信息的隐蔽方式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先进,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调查工作的过程中,企业会计资料的可信誉程度越来越小。所以,取证调查的技术先进程度非常重要,如果缺乏重要的证据或关键数据造假,那么必然导致审计的结果的准确性与公正性。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企业经济、企业领导的审计评价是审计过程的最终目的与最终结果,审计评价是对企业各部门领导者在任职期间内所有与企业经济相关的行为的理性认识,如果对企业经济、企业财务、企业领导人的审计评价有损公正和理性,那么便会严重的破坏审计部门的工作能力和部门形象,甚至严重情况下会引起政治问题导致行政诉讼,由此导致审计评价的风险。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策略

(一)审计手段的改进

由于审计过程的复杂和手段的局限性,审计手段的科学性对审计结果的有效性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要拓展审计资料的来源,寻找可靠的资料,设立有效收集正确资料的有效途径,用科学的方式充分调查审计档案和经济记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二)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评价审查制度的重视度

严格审查评价企业系统内部控制系统是有效防范和控制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审计过程中,建立健全先进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手段,将技术与审计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制度模式与科技的优势,提升审计部门企业经济的责任审计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风险。

(三)建立健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审计部门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努力营造科学有效、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积极创新,及时总结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将审计计划、审计范围、审计方法、审计程序、审计评价、审计结果运用、审计文书格式等方面好的做法,以审计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从制度上、机制上防范经济责任风险。建立科学公正的审计制度,健全审计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解决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在面对新问题时无法可依的局面,增强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三、结语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幫助企业发现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企业内部的违规事件,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翠萍.党政领导干部面临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数字化用户,2017,23(22):250

[2]马富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226.

[3]黄小倩.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大科技,2017(29):277.

[4]沈祥.国企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经贸实践,2018(10):95.

[5]周红军.浅析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10);264-265.

[6]李倩倩.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24):201,203.

作者简介:

王艳霞,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审计中心,山西长治。

作者:王艳霞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研究论文 篇2: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研究

[摘 要]本文结合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的特征,在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在模型构建环节中,结合假设和应用等方式,结合国企的具体实践,对风险模型进行验证。

[关键词]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模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004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审计工作不仅涉及基础的财务审计,同时也涉及企业经营评价和相关的经济责任。因此,在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执行环节中,会产生各类风险,风险通常具有隐蔽性特征,审计风险模型也与平时的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很大的差异。对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预防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假设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由专门的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承担,这些机关和人员主要负责经济责任审计。国企高管经济责任风险的产生是由于国有资产的受托经济责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审计机关是国家机构,要执行国家工作,评价企业资产。审计人员与国企高管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其构成特殊的审计关系。审计方式并不是单纯的收费,要结合相应的审计风险,对审计失败的类型进行总结,通常采用经济赔偿的方式。

2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和基本思路

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设计为“审计风险=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主要在常见的财务收支审计中使用。该模型中审计风险包括审计檢查阶段的风险,但审计评价和处理阶段产生的风险不包括在内。

在国企高管的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当事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效果进行评价,及时掌握违法事件,及时惩处违法行为。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和评价中,也会存在风险,这类风险被称为评价风险。在审计工作中,国企领导在审计评价中也存在不公正的情况,不能进行客观评价。审计执行环节也会产生风险,导致国企领导由于审计不公而出现行政复议,挑战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权威性,会使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下降,甚至会产生法律纠纷。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包括检查风险、重大报错风险、处理风险和评价风险,这些风险都具有自身的特征。在这4类风险中,重大报错风险和检查风险是以独立状态存在的,二者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评价风险和处罚风险是在检查风险出现的基础上产生的,也会受检查风险制约。各类风险要素出现的顺序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评估各类风险要素的过程中,审计人员首先要评价重大报错风险和检查风险,然后才是处理风险和评价风险。各类风险要素产生的差异很大,重大报错风险一般都是由审计对象导致,与审计人员无关。检查风险、评价风险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与审计对象无关。

各类风险要素均大于零,都会对审计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重大报错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评价风险和处理风险之间联系密切,并且建立在检查风险之上。因此,在建立审计风险模型后,还要结合处理风险和审计评价风险,从而构成国有企业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模型可以设计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处理风险+评价风险。

3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应用

目前,我国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还是采用制度方式,是一种基础审计模式,在审计模式建立环节中,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找出审计中存在的风险,从而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风险基础审计模型主要以经济审计为主,在这种特殊的审计模型中,审计人员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内部要素、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在分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审计风险评估,将客户的经营风险直接纳入风险评估中。在审计中结合风险基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就能充分应用在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环节中,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和终结阶段能够发挥较好的效果。

在审计的最初阶段,审计人员要落实审计方案,对被审计对象进行评估,预测相应的风险。在这个环节中,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主要是检查风险水平,在明确各类风险及因素后,可以确定审计模型的内容,从而规避产生风险。这时先不处理风险和评价风险,在确定检查风险之前,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的重大报错风险进行客观评价,对风险级别进行评估。在不分析评价风险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要将企业的可容忍风险计算出来,在了解风险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后,确定好检查风险,计算出可容忍风险后,对重大报错风险进行评价,在确定计划检查风险后,再对审计证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进行风险测试,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在进行风险处理和风险评估环节中,审计人员应该结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对整个审计项目的可容忍风险水平进行科学评估。

在审计环节基本完成后,审计人员要建立终极风险防范模型,在对终极风险进行评价的环节中,要对检查风险的指标进行相应评估,将终极风险计算出来,并将终极风险与整个审计项目中的可容身风险进行对照,如果终极风险比较小,那么审计结果是合理的。如果终极风险非常大,说明审计风险在评估环节中有些方面具有不合理性,所以要重新审视风险的各个类型,重新制定审计程序,确保审计工作更加完备。

4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验证

在国有企业中,审计风险评价不仅要结合重大报错风险,还要结合检查风险,甚至要分析评价中产生的风险。重大报错风险不仅包括国有企业在进行各项经济活动中的职责模糊,以及经济业务中资产错误产生的固有风险,同时也包括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重大报错风险系数最小为0,最大为1。检查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操作环节中,发现审计企业经济业务和经济责任存在的问题,其风险系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评价风险是审计活动执行后,国有企业不能客观和公正地评估审计工作中产生的风险,其会产生处罚风险,其风险系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5%。处罚风险是国企高管针对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进行合理处罚导致的问题,是一类后续风险,是由于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名誉受损后产生的风险,以及国企高管在申请行政复议后产生的连带责任,此类风险系数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

例如,某企业按照经济责任审计小组实施计划,对该企业董事长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审计,结果发现审计人在工作中存在多计费的问题,甚至还存在偷税和漏税行为。该公司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了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在处理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4.1 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

审计小组在分析大量的数据后,可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因素,从而能够进行有效控制。

4.2 分析重大报错风险

审计人员结合被审计人的述职报告后,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过程,从而能够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使重大程序决策制度更加规范、财务收支更加合法。被审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才能严以律己,严格要求内部职工,才能更加迅速地了解领导的意图,更好地处理财务问题。公司内部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结合个别制度的执行情况,分析资金和基本建设项目审批不严格的情况,防止公司出现不能对子公司进行严格监管的情况。在检测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分析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针对借款长期不能收回的问题,要进行严格的资产管理,防止产生不良资产。结合稳健性原则,审计人员应该有效地控制企业的风险,在更大的范围内加强内部控制,并在完善各类测试后,规范业务程序。

4.3 确定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要对子公司采用抽样检查的方式,抽样范围设计为10%,从而结合重大经营决策和重大投资项目,对被审计公司进行实质性的测试,结合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余额审查。在分析性复核执行环节中,余额测试要针对各类账目,尤其是重大项目,要对经营决策业务进行全面审核,降低检查风险发生的概率。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越高,抽取的样本和审计证据也就越充分,可以节省时间,降低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结合信息化手段提升效益成本。

4.4 评估评价风险

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抽样的方式,抽样的范围控制在40%,结合领导班子的成员和中层干部,提升领导能力,确保领导廉洁自律。被审计人员在任职期间,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也要作为评价的因素。

4.5 评估处理处罚风险

审计人员在对重大报错风险、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要合理地分析重大投资项目。同时,审计人员要完善审计评价,防止处罚不当引起的复议,防止审计人员和审计单位名誉受损。

5 结 语

国企高管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审计环境有关,也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息息相关。所以,要想规避审计风险,审计小组应该优化被审计对象的环境,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切实提升审计人员的工作谨慎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汪立元.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5(14).

[2]谢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5(2).

[3]汪立元,顧晓敏.基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上海经济研究,2016(8).

[4]卫建国,李洪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应用[J].财会研究,2014(8).

作者:张鹏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研究论文 篇3:

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层原因

【摘 要】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因素;研究得出体制不健全是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原因,机制不完善是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直接原因,行为不规范是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原因和力量不足是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自身原因。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 高校审计; 内部审计

在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遇到一些难以排解和消除的困难与矛盾,影响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因此,深入分析现阶段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深层原因,对于我们积极寻求化解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各种矛盾、降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层原因主要是:

一、体制不健全是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原因

(一)审计范围难以确定

201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指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等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上级领导干部兼任部门、单位的正职领导干部,且不实际履行经济责任时,实际负责本部门、本单位常务工作的副职领导干部。对高校而言,主要是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07〕13号),“意见”明确指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校级领导干部在任职期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都应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基于以上的文件精神,目前大多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针对有财权的院(系)或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学校所谓的领导干部一般指副处级以上干部。所以从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上看,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基本限定在院(系)或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在这种覆盖范围下,就必然会出现部门主要负责人与同级别的党委(总支)书记或副职之间经济责任的范围难以划分的问题,在我国现行体制下,理论上区分与实践上区分存在着突出矛盾(马宇飞,2008)。

(二)经济责任难以划分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除了存在审计范围的确定方面的矛盾外,还存在着经济责任区分难的问题。正确区分领导干部在履行职务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明确其履行经济责任行为的性质,是公正、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基础。在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划分中:一是前任与后任的责任划分难。因为在此之前,我国并没有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前任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如何并没有得到正确评价,留下的资产、负债也没有得到认真清理,对前任留下负债的清偿必然影响到后任的业绩评价。二是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划分难。由于领导干部到一个单位任职就要对这个单位及其单位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经济活动负责,往往个人责任与组织责任纠合在一起,根本无法划清,这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本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评价。三是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划分难。在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一个单位对待同样一件事,有的领导委派其他下属办理就可以解决,有的则必须由领导亲自办才能解决,由于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的不确定性,给二者的区分带来相应的难度。

(三)独立审计难以实现

高校针对学校院系领导、产业实体领导、后勤领导、机关部处领导干部等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属于内部审计的范畴,高校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由高校自身的审计部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的,要真正实现独立审计确有管理体制的限制。

审计工作的灵魂关键在于审计的独立性,特别是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以及被审计人个人履行经济责任、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情况。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独立性有着特定的要求。审计的独立性关键是审计主体的独立性。而审计主体的独立性是由审计主体在审计关系中的地位来确定的,独立的审计人只能是与财产所有人和财产管理人均无经济利害关系的“第三人”。独立审计人是一种绝对独立的审计人,只有绝对独立审计人的审计结果才更具有权威性,经济责任审计就需要这样的绝对独立的审计主体。

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高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有效地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必须要求审计主体的绝对独立。但是,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体系中,审计部门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机构,部分高校的审计部门是独立的,但大多数审计部门是与诸如纪检监察部门或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单独设立审计机构,其审计监督职能由财务部门代替执行,致使经济责任审计相对独立与审计主体绝对独立的审计要求存在着尖锐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审计委托关系的混乱上,难免会将经济责任审计引向相对独立的歧途。一些高校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纸文书,打发给内部审计部门去审了,实质上这种委托关系的建立缺乏受托经济责任这种客观基础,这种委托是不成立的,这就造成了高校内部审计对领导干部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不可能得出公正客观的审计结论。

二、机制不完善是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直接原因

高校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是独立存在的一项活动,它与审计委派人、被审计人等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配合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审计配合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配合机制并不完善,有些方面矛盾十分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配合机制上的矛盾主要表现是:

(一)审计主体关系不明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部门与审计委派人的关系主要是指审计部门与组织人事、纪律检查等部门的关系。在处理这方面的关系上,一些组织人事、纪检部门对于委派审计部门进行审计并无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检验标准,各高校委派审计办法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并且目标并不十分明确。

(二)审计查证不易落实

经济责任审计查证配合包括:1.被审计单位配合、被审计人本人的配合以及审计机关与其他执法机关的配合。目前,由于高校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认识不够以及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恰当,致使被审计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找问题,而不是对他们的经济行为进行指正、保护被审计者,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本人无论是否有问题,都不愿积极配合审计工作。一些部门在提供资料方面,能推则推,能拖则拖;有些甚至不愿交出一些重要的、关键的资料。2.审计部门与其他执法机关配合,包括纪检、监察以及公、检、法机关的配合。由于学校审计的内部性决定了要取得这些部门的配合更是难上加难;还有就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发现的一些重大违法违纪的问题,往往是由审计部门向其学校纪检监察部门移交,移交后纪检监察部门是否及时查处,其查处结果如何,并未向审计部门及时通报。

三、行为不规范是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原因

(一)权力集中、不利审计

高校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要保证审计的有效性,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促使学校经济活动运行实现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这也是学校领导及全体教职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和要求,实质上,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整个学校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就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内部控制目标服务,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内控体系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保证学校整个经济管理体系及学校内部控制目标的顺利完成。

高校由于其事业单位的身份性质决定了其内控体系没有企业健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没有企业的刚性强。在实际工作中,学校的内控体系是薄弱的,因而,对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形成有力的支持和配合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说,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审计而审计,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管理控制体系中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整体功能的削弱和下降。主要反映在单位管理控制系统中主要领导干部个人手中权力过分集中,而在管理环节本身无法得到有效监控。其次,管理控制体系中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导致了管理目标的偏离。在我国高校现行管理体制中,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机制,也是造成管理控制体系脆弱的一个方面。从形式上看,整个经济管理体系实行统一领导、各级二级院系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一原则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高校二级院系或产业部门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一些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不考虑整个学校发展的大局,造成整个学校上下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缺乏协调机制,导致了学校整体管理目标的偏离。

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性与学校内控体系薄弱性的矛盾的存在,实质上是学校内控体系与学校经济管理目标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而经济责任审计是学校整体工作中的一部分,是保持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持续发展的最后一道防线。

(二)法制滞后、无章可循

现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即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其发展模式也是仿照政府审计的模式来进行的。特别是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绩效审计也被引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高校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最容易受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规则不完善的制约和影响,社会亟须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这也充分说明了经济责任审计产生的适时性和超前性。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监督活动,也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到目前为止,我国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立法建制工作远远落后于审计实践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建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立法观念、立法形式、立法内容滞后等方面。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系统建设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滞后等方面,从而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法律规定、评价系统建设滞后性也存在一定的矛盾。

(三)功能局限、期望过高

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方式,是对学校领导干部履行其职责行为的经济监督功能。从其本质上说,这种监督是一种行政性监督,它与学校内其他经济管理及监督部门相比,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监督手段的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是运用检查评价等手段达到监督经济活动的目的。其局限性主要在于审计监督无法对领导干部履行责任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无法对不称职的领导干部进行组织处理。第二,查证方法的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运用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的检查,对财产实物的盘点以及经济活动的一般性调查等方法进行。审计人员无法向司法人员那样对当事人采取强制措施或到现场实地搜查。审计查证方法无论是从搜集证据的查证力度上和技术措施上都无法与司法部门相比。第三,查证内容的局限性。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对领导干部的决策、管理、财务收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计,而且还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有无失职渎职、贪污受贿及其他经济犯罪进行审查。领导干部贪污受贿行为,往往不会在所在单位的会计资料、财产实物中反映出来,而审计检查则主要是围绕着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和财产实物进行,对于有些贪污受贿案件,审计人员无法进行查证。

尽管经济责任审计在技术、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局限,但是学校领导及职工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期望却过高,人们不仅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查证领导干部全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主要方法,而且也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查证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方式;人们不仅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有效维护学校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反腐倡廉的一项重要举措。这显然对经济责任审计期望值过高。

四、力量不足是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自身原因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几乎涵盖了高校内部各个单位,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懂得各方面的知识和了解各行业的信息;再加上高校对内部审计的不重视,审计人员配置不科学,审计任务十分繁重。在领导干部任职时间较长、涉及的经济活动范围比较广泛的条件下,对每个领导干部都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任务与力量对比悬殊较大。审计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是校办企业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涉及一级公司,也必须涉及二、三级公司,对这样一个项目,仅仅靠学校自身的审计力量用很短时间,根本无法查清问题。还有就是高校的审计部门只有对高校内部单位进行审计的权利,并没有向其他相关业务单位进行“外调”的权利,这就致使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总之,深入分析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的深层原因,是正确处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问题的前提,是更有效防范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前提,是保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

【参考文献】

[1] 马宇飞.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J].会计之友,2008(32):65-66.

[2] 刘宏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9(5):96,98.

[3] 张兴.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5(5):30-31.

[4] 鞠永生.试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J].中国总会计师,2011(11):114-115.

[5] 张晓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优化思路分析[J].财务与金融,2009(5):51-55.

[6] 郑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J].财经界(学术),2010(12):195,197.

作者:童燕军 胡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发展会计技术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学生素质培养小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