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理制度管理论文

2022-04-28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环境治理制度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制度管理已经运用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样也已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当中。但是,制度管理的刚性与人本管理的柔性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本文力求寻找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结合点,并提出具体的措施,进而既强化制度管理,又重视人文关怀,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管理的理想状态。

环境治理制度管理论文 篇1:

现代高中教育管理探析

摘 要:针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制度管理、人本管理、创新管理三驾马车进行了一些阐述,最终把学校打造成特色学校。

关键词:高中;学校教育;管理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高级阶段,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高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又不能归于纯粹个性化教育的特殊教育。如何做好高中教育管理工作是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根本任务。高中教育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对人的管理,即领导班子、教师和学生,其次是对财和物的管理。高中教育管理的内容主要是制度管理、人本管理、创新管理。

谈到管理,我们马上会想到人、财、物的管理,其中人的管理是管理中的重中之重,高中教育管理对象中的人主要有三类,即领导班子、教师和学生。其中对领导班子的管理又称为自我管理,也是三类管理对象中的首要管理对象,领导班子既要接受上级教育部门的教育管理,自觉接受师生的监督,更要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我们常说“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领导班子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让师生信服,校长作为领导班子的核心,更应该严于律己,严以治学,自觉接受管理和监督,做学高身正的典范,用良好的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领导班子里的其他成员和广大师生。教育管理中,“人”的要素里,管理者就是教育管理的“源头”之一。校长既是教育管理者中的发起者、决策者,也是教育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执行者。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展要素中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而人的要素中,领导者的作用又是首要的。

在高中教育管理中,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对象,面向学生时又是管理者,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及至学校发展的兴衰成败。管理对象要素中,教师作为管理对象中人的要素,也是教育管理的源头之二。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对象,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学校教育管理学生的终极目标,也是学校全部教育管理的中心。学生作为管理对象中人的要素,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源头之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领导班子、教师、学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源头,如何把这些源头管理好、教育好、培养好,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未来,也是关乎教育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校长作为教育管理者的核心,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通过多年教育管理实践的积累和总结,我觉得学校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制度管理、人本管理、创新管理。可以说,做好制度管理、人本管理、创新管理是做好学校教育管理的三驾马车。

一、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管理是做好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

一个好学校的教育和管理,需要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在校园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氛围,提升师生的觉悟和素质,但在现阶段学校的教育管理实践中,还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制度管理来实现学校的健康发展、稳定发展、长远发展。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人性管理相结合,也就是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依法依规治校就是刚性的制度管理,从严治理,用规章制度去激励人、约束人,规范人的行为,使学校有好环境、好氛围,使教师有好技能、好示范,使学生有好行为、好品格、好习惯,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制度建设上的内容设计主要应包括:物质奖罚和精神褒贬相结合的激励约束制度、纪律考勤制度;多劳多得、能者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公开公正的绩效考核制度;学练结合、学用结合,以研讨交流为主要方式、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学习制度、会议制度;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的育人制度。这里重点谈一谈育人制度,学校应要求每一名教师,面向每一名学生平等施教、因材施教。教师不能因学生家庭的贫富贵贱、和自己的远近亲疏、凭自己的主管好恶持不同态度对待学生,要求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平等施教,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无条件地爱学生。要求教师从每个学生成长发展的具体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科学施教。通过制度对教师的育人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一系列制度形成后,就必须强化制度管理,以保证制度能够科学有效地得到执行和落实。因此,制度的监督保障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把每项制度指标都要做到细化和量化,然后进行公开和公示,再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做好制度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和执行,不能让依法依规建立起来的制度成为“纸老虎”。

二、以人为本,强化人性化管理是做好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

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刚性的制度管理也是双刃剑,也有其短板和触及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单凭刚性的制度激励和约束有其局限性,不能更好地教育和管理所有教师和学生,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在制度管理下,有时候,被管理者表面上看似被动地理解和接受了,但内心深处有抵触和排斥情绪,对管理者和制度表象上服从,实质上阻抗,对管理者敬而远之,甚至是又怕又恨。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学会运用教育管理的第二只“看不见的手”去触及被管理者的灵魂,即以人为本、强化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的要素主要是理解、尊重、民主、包容、换位思考。人性化管理在有些方面,把管理者作为服务者,把教师和学生作为被服务者,教师面对学生时也是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建立起高品质的良性沟通交流方式,点头、微笑、握手、拥抱等开放式沟通要素被充分展现。批评上更注重方式方法,批评的同时及时指出对方的优点和长处,批评上对事不对人,更要注重对方的理解和感受,让对方真正感受到苦口的是良药,逆耳的是忠言。人性化管理杜绝埋怨、指责、训斥等言语举止的发生。在被管理者“犯规”“犯错”受到制度约束和惩罚的时候,人性化管理的介入也能让被管理者心服口服。人性化管理满足了人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本质上都是自卑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我属性,以夸赞、鼓励为主的正强化模式的教育管理更能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人的动能,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高中阶段的教师、学生文化水平更高、自尊心更强,他们思维敏捷、情感丰富、感觉细腻,更需要来自外在的鼓励和肯定。因此,高中教育管理者应该多运用人性化管理方式,用制度管理成就方圆,用人性化管理触摸心灵,更能调动他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再好的蜜,用多了也会腹泻,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教育管理者还要注意把握人性化管理的度,不计原则和底线的人性化管理,最终也会伤害被管理者和管理者双方。

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强化创新管理是做好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时代要求

创新学校教育管理是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和迫切要求。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培育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创新学校教育管理,培养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就必然要求管理者、教育者自身提升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教育管理者核心的校长,就要带领管理者们,不仅要做到勤奋、敬业、苦干、实干,还要发散思维,推陈出新,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摸索新的管理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制度管理创新、人本管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四、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极限的作用,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除了对人的教育管理外,对资金和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方面,学校的各种资源是比较有限的,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避免造成“浪费”,要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极限作用。从教育管理的实践来讲,管理者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发挥学校硬件资源的作用:(1)让有限的设备全部运转。开足、开齐实验课,开放、开全电脑室、图书室、实验室。(2)让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教学教研、教学资料、师资培训上要肯发钱、舍得花钱;(3)建立健全财物、设备的购置、保管、使用等各项规章制度。

五、努力把学校打造成特色学校

管理者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原则的基础上,要走创办特色学校之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管理者要从校情实际出发,整合学校的资源,挖掘教育教学潜力,努力把学校办成独具风格的、富有成效的、形成传统的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特色学校。创办特色学校,既应是管理者长远的奋斗目标与工作理念,更应落实到管理者日常工作实践中。

总之,坚持对人的科学管理为核心,用科学有效的制度管理、人本管理、创新管理作基石,用有限资源和资金的合理使用作保障,以创办特色学校为目标,就能够使学校的教育管理踏上新征程、实现新突破、完成新跨越。

编辑 鲁翠红

作者:吕杰

环境治理制度管理论文 篇2:

寻求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结合点

摘 要: 制度管理已经运用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样也已渗透到学校的管理当中。但是,制度管理的刚性与人本管理的柔性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本文力求寻找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结合点,并提出具体的措施,进而既强化制度管理,又重视人文关怀,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管理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 制度管理 人本管理 学校管理

自上世纪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学校就普遍采用了制度管理来管理常规事务,而且已见成效,制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和学校的发展,这种管理逐渐显现其不足。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种理念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开来。在学校管理中引进人本管理可以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可是,学校里面存在两种管理,难免会产生冲突,寻求二者的结合点,使二者完美地应用于学校管理中,是当前学校管理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制度管理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埃及等早在几千年前就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都建有自己的一套制度来统治国家,而且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可见任何组织都需要一套规范、系统的制度来保障组织的正常运作,学校的管理也不例外。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就提出,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就必须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他认为,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

所谓制度管理指在组织运行中强调依法治理,法制规章健全,在管理中事事处处都有规章制度约束。[1]学校的规章制度经过一定的程序公布实施后,在管理过程中就需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对于那些违反规章或条例的人或事就必须按照制度办事。这样做可以体现学校制度化,会避免徇私,也显得比较公正。

制度管理的优点:(1)有利于学校运行的规范化,建立正常的学校秩序。学校有了一整套的规章制度,一切工作就有规可循,有矩可蹈,可以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使学校正常运行。(2)对师生员工具有激励性。学校规章制度明确地规定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会得到什么奖励,这就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为了各自的目标去奋斗。(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树立好的学校形象。一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的学校会比那些杂乱无章、一盘散沙的学校好得多。师生员工的行为都按照规章制度去做,经过长时间反复的实践,就有利于养成一种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进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对一个学校至关重要,是社会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同时又可以树立良好的学校形象。

制度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现存的不足,常常是指制度管理是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把人们的行为规范起来,让人们在规范好的圈子里行为,一切照章办事,就是比较刚性的做法。而且制度管理一般是事后管理,只是确保学校正常运转,不出问题,是一种低层次的管理。

二、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呼声最早是来自企业界,近年来,人本管理的思想开始渗透到学校管理中,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的。[2]这句话表明,在学校管理中,要“以人为本”,特别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学校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领域,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多维性等主要特性,学校中的人员素质水平一般都比较高,他们都受过正规的严格的教育,再加上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的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往往有更高的追求。教师的劳动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希望在一种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下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创造性的工作,所以在学校管理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会锦上添花,效果更佳。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一系列活动。[3]其核心思想就是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弘扬人的内在价值,通过管理服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使人获得自由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学校管理应用人本原理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通过管理职能的执行,制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塑造有德、有才、有能力、有个性的现代人。其基本主张有三:一是弘扬人的价值,二是开发人的潜能,三是发展人的个性。[4]

人本管理的优点在于:(1)更符合人性的发展,能满足员工高层次的需要,因而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满足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发挥天赋,做出超常的工作成就;(2)精简许多中间管理环节,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这对组织来说降低了监督成本,对个人来说容易激发创新意识;(3)制度比较灵活,比较容易适应当今快速变化的环境。

三、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结合点

不管是刚性的制度管理,还是柔性的人本管理,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有效促进教学秩序的规范化、教学行为的最优化,其落脚点都是为了有效服务于团队的发展、个体的成长。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之间也并没有水火不容的冲突。[5]二者之间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制度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前提,保证了学校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得到公平对待,从而从根本上为人本管理提供了条件;人本管理是制度管理的方向,能够提高制度管理的效率。可是在现实中二者并存又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这时就需要寻求二者的结合点,重视二者的结合,使其在管理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1.不要让制度冷冰冰,重视制度的建立过程。

在学校管理中,完善的奖励和惩罚制度有利于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表面上看完善的奖惩制度的确是公平合理的,但从人性的角度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冷冰冰的制度其实是对人性的背叛,过于严格、精细的制度极大地损害了人的灵活性。[6]但是制度对于一个组织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要注意制度的制定过程,充分发扬民主,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需要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尤其要重视教师的参与。在一些学校里,教师对管理者和管理制度并不认同,就是因为制度的确立过程自上而下,缺乏民主,结果很多好的制度也因为教师的不解而名存实亡。通过教师的民主参与,尽可能地使制度适合校情,趋向科学化,减少因为制度的坚决执行给教师带来的伤害。[7]

2.关心教师,尊重教师,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一些迷信制度化的管理者认为用制度来规范教职工的行为就足够了,因为制度中已经明确规定了奖励和惩罚标准,教职工会根据规章制度自动调节行为。但是,制度是硬性的规定,能够给教职工金钱方面等方面的激励,却不能给予他们关心、爱护、赞美等,这时就需要学校管理者注意人本管理的应用,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事。就校长来说,如果能够经常到老师家里去家访,时时深入到教师中去了解他们的处境、困难,捕捉教师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究其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人性化的途径和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就能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工作上,产生的激励效果更大。

不仅要关心教职工,还要尊重他们。马斯洛在他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产生高层次的需求。随着我国社会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自己被重视和尊重,自我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人们追求的目标。教师更是一个渴望被尊重和理解的特殊群体,教学管理应当以人为本,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3.制度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消极被动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有自己特有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他们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人格与尊严,有与周围人之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学生是学校实施人本管理的客体,又是认识发展和创新教育的主体。学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相信学生,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不应该用制度来压制学生,对学生应当多引导、少说教,多帮助、少压制,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要热心真诚,引导学生要入情入理,鼓励学生要饱含热情,批评学生要注意方式,避免激化矛盾,处理问题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富有人情味。

4.重视构建校园文化,促进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融合。

用“以人为本”构建学校文化,它的基本理念就是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实现师生的自由成长。校园文化的形成还是需要长期的积累沉淀,只有不断涵养积极向上的思想,不断强化科学优良的文明习惯,最终才能形成先进的文化和精神。校园文化要体现人文色彩,要充满人文化的温情,强调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通过明确的价值导向,使学校成员清楚学校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和完成什么样的使命,并使所有人都具有高度一致的认同,同心协力自愿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促进学校的制度建设。

校园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是柔性的,是无边界的;制度只是在有监督的地方起作用,是刚性的,是有边界的。但二者不是割裂开来的,只有制度成为师生价值观层面上的认同,制度的执行才能成为自觉的行为,形成行为规范。这就是文化可以促进制度的形成,反过来,制度可以规范行为,然后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培育出传统,传统可以积淀成文化,文化再来润泽制度,这显然形成了一个闭合的链条。这种积极、和谐、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会使学校的每个角落都在无形中约束人,在潜移默化里育人,促进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融合,更好地实现学校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总之,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可以交叉、兼容的,但又不是平分秋色,在不同条件下可能有不同的侧重。从前景来看,人本管理代表一种新的管理趋势,在管理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制度管理。我们要在坚持制度管理的同时有人文关怀,既有刚性的约束,又有人文情怀,促进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紧密契合,相得益彰,才能使学校的管理上升到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为.人本管理与制度管理的融通研究[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0).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3]殷树凤.论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VOL23,(3).

[4]黄云龙.学校管理人本原理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6,(2).

[5]彭慧.理性管理:制度与人本融合[N].中国教育报,2006.10.

[6]龙文元.以人为本[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3.

[7]祁团,丁莉.学校管理的艺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作者:崔琳杰

环境治理制度管理论文 篇3:

创业企业成长过程的制度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YZ公司成长中制度管理问题的研究,为企业管理者有效应用成熟的管理理论,解决创业企业成长过程中实际的危机问题作出了有一定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创业企业成长过程制度管理

一、创业企业成长过程简介

北京YZ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国内生物行业兴起时所涌现的,致力于发展成为行业领先的、以DNA合成为主营业务、服务于科研领域的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结合创业企业成长的理论,可将YZ公司的创业历程分成五个阶段。创业筹备阶段(2002.7—2002.9),原从事生物行业的四名发起人,在引进技术人员,集体筹集资金后,于2002年买壳成立公司,筹备过程中对于创业协议、制度准备等方面有重大疏忽。公司起步发展阶段(2002.10—2003.2),YZ公司寻求到合作对象而确定了以合成服务为主营业务,由于市场形势好及团队协作等因素,公司起步顺利,但业务扩展速度快,潜伏有现金管理风险。公司开始制定相关制度,但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快速扩张阶段(2003.3—2004.3),试剂仪器等产品滞销使公司多元化受挫,向外扩张方面介绍了上海办事处的实例,办事处费用居高不下,扩张导致效益下滑,公司被迫全面收缩。举债购买设备更削弱YZ公司抗风险能力。合成业务的市场价格变化则使公司陷入困境。对外融资及发展新业务阶段(2004.4—2004.11),YZ公司迅速开展融资扩股,但出现了协议方面的疏忽。为解脱困境,公司再次寻求到合作对象而开始发展基因测序业务,YZ公司产品结构及销售额的变化显示,测序业务逐步开始成为新的主营业务。冲突激化及公司出售阶段(2004.12—2005.5),业务淡季与借账到期使公司重新陷入困境,股东开始指责公司管理层,公司则推行直线型管理,从而内部矛盾激化,公司举行重新选举,造成组织分裂。加之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腐败现象滋生,企业最终被予出售。

二、YZ公司的制度管理问题

1、忽视规章制度的制定

YZ公司存在对规章制度的制定不够重视的问题。YZ公司自成立仅开过一次股东大会,会后短时间内公司即被创业者出售。如果公司自始制定相应制度与惯例,全体股东每年或半年开次会议,企业管理层确定日常沟通机制,YZ公司可能不会积累过多的矛盾,创业团队内部不会形成强烈的对抗情绪。唯一的一次股东大会是在内讧的状况下被迫召开的,会议成为长期积累矛盾的爆发口,被寄予希望太多,但沉疴难返,会议的召开就注定了组织破裂的结局。YZ公司的纷争过程表明该企业在管理方面混乱不清,效率低下,最终则陷于瘫痪。在YZ公司组织系统中,员工难以开展协同工作,主要依靠个人力量,其结果是工作任务日益加重,时间分配变得紧张,管理者则更多地投入并陷于日常琐事之中,表明企业缺乏制度规定来明晰每个人的工作。

一个成长过程中的创业企业没有流程就会造成混乱,没有制度就组织涣散。创业初期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有可能会使企业僵化,缺乏创业初期应具备的灵活敏捷的优势。但缺乏规章和政策,采取权宜之计,会使企业养成不良的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会持续到未来,对将来造成负面影响。缺乏规章和政策,企业的表现就不会稳定,公司的管理也就只能是由危机到危机的管理。这在YZ公司初期到后期走钢丝的发展历程里可以得到验证,所以这涉及到本论文研究的关键问题,即创业初期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性问题。

2、创立企业时股东间没有书面协议

YZ公司存在股东协议缺位的问题。在入股成立企业时,YZ公司股东没有协定与签署股东协议,注册时使用的是一般的公司章程范本,没有在公司章程中填写其他具体的条款,包括股东的口头协定等,这些都为后期内部纷争留下了隐患。使用通用版的公司章程既有法律意识的问题,也有对股东协议与公司章程在制度管理中作用的认识问题。YZ公司创立时还出现了出资不到位的现象,从中可看出股东们创业经验的缺乏。好的方面则体现了创业初期彼此的信任,从而寄希望于道德的约束。这有社会文化的影响,也说明创业团队缺乏规则意识。

股东协议具有一个企业的根本法的作用,创业伊始,由于创业者更多的关注在新事业各项实务的执行上,而习惯性对章程制度类似文书的事务不够重视。同时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中国的引入时间较短,中国经济的相对发达国家滞后,制度管理实际需要在中国经济活动中有其发展过程,社会没有对经济活动参与者充分培养制度管理的意识。所以股东协议引发的制度管理问题在中国有普遍的意义。

3、公司内部管理存在严重纰漏

YZ公司存在内部管理不善的问题。YZ公司启动测序业务时,有些股东消极怠工甚至不上班,仍然拿工资。YZ公司考勤等制度失去应有的约束力,部分股东成特权人物。显然公司内部管理存在纰漏,必须要加强监管。

YZ公司确立了“股东—董事—管理层”的治理结构,股东应相互制约监督,但损公肥私的行为相当严重。出售公司后的事实证明,不少公司股东利用公司干私活,实际损害的是少数诚信守法的股东的利益。在YZ公司,股东们可以监督总经理,总经理却无法有效监督管理股东。这表明YZ公司的内部管理在制度建设上是不健全的。企业要发展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任何外部环境的改善不能取代企业内部管理。因此企业必须练好内功,固本强基,向管理要效益,在管理中求发展,企业内部管理的要义在于内部管理的制度化。

4、制度不能有效落实

YZ公司存在管理制度不能有效执行的问题。按照YZ公司的财务制度规定,资金支出要求必须有总经理和董事长的共同签字,而经营仪器时,总经理完成采购才与董事长交代,仪器滞销积压后,总经理计划再行采购方被董事长制止。如果总经理认真按规定办事,事前有董事长再次斟酌把关,可能会避免类似损失。

因此,即使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如果不能有效的落实与执行,无异于墙上画虎。不能让管理制度只说在嘴上,贴在墙上,还要落实在行动上。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管理者要从自身做起,管理者要成为制度执行的典范。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许多失败管理中制度的破坏者往往正是制度的制定者。例如YZ公司总经理在知道员工报销做假的情况下,仍然签字批准,管理者成了制度的破坏者。有令不行,则形同虚设,显然总经理对于后来组织腐化也有很大责任,因此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必须作为重要的问题来分析。

三、从YZ公司分析企业的制度管理

结合YZ公司创业过程的分析,针对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下面尝试提出具有普遍参考意义的设计建议。

1、创业企业的制度管理

创业初期企业要不断地面对毫无准备的各种问题,如顾客的投诉、供货商令人不满、市场的变化等。没有先例、规章、政策或经验可资借鉴。这就产生了企业的行动导向和机会驱动,这也意味着给规章制度和企业政策所留的空间很小。此时的企业正在试验、探寻成功的含义。一旦把成功的内容搞清楚了,就会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来保证今后能取得同样的成功。这一阶段制定规章制度和政策有可能会扼杀满足顾客需求的机会。但缺乏规章和政策,为了短期的获利而过于灵活、采取权宜之计,又会使企业养成坏习惯,习惯成自然,这种习惯就会持续到未来,对将来造成影响。

对于初创期的企业而言,这类坏习惯的代价不高、收益不小。但随着企业人员和业务的增加,坏习惯的价值下降了,代价却直线上升。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YZ公司为了争取到订单,放手去做,企业千方百计去开拓市场,满足客户的需要,铺开后没有制度规范,再收就难收回了,但随后却可能造成管理者对企业失控,例如YZ公司市场快速扩张后出现的业务人员干私活的问题。

没有规章和政策,企业的表现就不会稳定,公司的管理也就只能是由危机到危机的管理。这在YZ公司发展历程里可以得到验证,引入制度管理对于创业企业是重要的、必要的。

确定创业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必要后,需要注意创业初期过分强调规章制度有可能会有企业僵化,即“小老树”问题。生物学里有个“小老树”名词,指树本身年龄还很小,但是它已经呈现老树样。成长中的企业没有流程会造成混乱,过于强调流程又会变得官僚化。

2、股东协议

YZ公司的后面不少纠纷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股东协议(创业者创业时的协议)不够重视,存在一些纰漏。制定好公司的规章制度,需要从起草股东协议说起,同时要注意规避条款与现行法律抵触,即内容合法是合同协议有效的前提。

创业者之间就新企业的利益分配以及对新企业未来的信心达成一致非常重要。对创业者团队来说,易犯的错误就是因沉迷于开办企业的兴奋之中而忘记订立有关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最初协议。股东协议是处理企业创建者间相对的权益分割、创建者个人如何因投入企业技术、人力或现金股权而获得补偿,以及创业者必须持有企业股份多长时间才能被完全授予等事务的书面文件。表1列出了创业者协议所包含的主要内容。YZ公司在入股时有口头协定,但公司章程没详细注明。公司采用的是通用版公司章程,填写的除了股份比例,没有填写其他具体的条款,这都为后面纷争埋下了伏笔,转卖公司后分配就是扯皮,因此要亲兄弟,明算账。因为随后合作时任何人都会考虑到自己利益,在合作的开始阶段相关协定越详细越好,并应将协议内容在书面文件中予以明确。

通常,创业者协议的重要议题涉及某位创业者逝世或决定退出带来的权益处理问题。大多数创业者协议都包含一个回购条款(buyback clause),该条款规定,在其余创建人对企业感兴趣的前提下,法律规定打算退出的创建人有责任将自己的股份出售给那些感兴趣的创建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协议还明确规定了股份转让价值的计算方法。回购条款的存在至关重要,这是因为:第一,如果某位创业者离开,其余创业者需要用他的股份来寻求接替者;第二,如果某位创业者因为不满而退出,回购条款就给其余创业者提供了一种机制,它能保证新企业股份掌握在那些对新企业前途十分执著的人手中。对于防止YZ公司2004年融资扩股时,个别股东无视集体默契将股权变现而可能有损整体利益的问题,可以在创业者协议或《公司章程》中增加回购条款。

另外,大多数法律纠纷都是由误会、草率和缺乏法律知识造成的,创业者必须尽力避免陷入法律纠纷的泥潭。因此,在新企业生命早期,建立有助于规避法律纠纷的实践和程序至关重要。法律诉讼,尤其是当它与管理失误接踵而来时,将会给新企业带来极大伤害。YZ公司在入股时为了激发积极性为部分股东分配了技术股份,诸如此类的事情没有按照法律程序来做,为企业发展留下了隐患,“不患寡而患不均”,分配时必然会引发问题。

3、内部管理制度

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内部管理制度是确保公司各部门正常运转的重要手段,是贯彻股东意志的重要方式,是保障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条件,是员工明确各自责任、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公司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内容广泛,涵盖多种形式:公司章程,聘用合同,公司组织结构与职能分解,公司部门运作规程,公司员工工作纪律手册,部门规章制度等等。

YZ公司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到操作、考核过程有待于细化、量化。要从基础规划到日常性的业务程序、监管体系的建立等等抓起,要避免有赖于估计和模糊概念、各自为政的作风,这都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来做。例如YZ公司没有建立明确的组织,各人所司何职混淆不清,股东严重干扰业务进行,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内部管理制度中的公司组织结构与职能分解制度和公司员工工作纪律制度。

总之,YZ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如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公司要在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方面要下大力气。同时,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制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内部管理制度也要持续地进行改进。

4、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

对于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中的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管理者以身作则的问题,即管理制度的落实与执行要一视同仁,管理制度的权威来自刚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必须不偏不倚务必做到令行禁止,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其次,执行制度要职责明确,执行过程中责任不明就会出现盲点,要明确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员工有章可循,形成企业组织的责任机制。再者,执行制度要强化监督,人的惰性往往会让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强化考核奖惩是保障制度执行到位的关键。

另外,管理制度内容广泛,涉及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创业企业中落实与执行管理制度,对管理进行规范,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抓住核心流程。因为管理者不可能每个流程都做得非常优秀,但要能抓住一两个重要的流程。只要这些流程做好了,企业就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问题。一般在企业刚起步后快速成长的阶段,核心流程是两个流程。一是客户获得流程,即从找到客户一直到完成销售整个过程。二是人力资源的流程,应该在两到三年内迅速建立职务体系、支付体系及业绩评估体系。有了这两个流程,实际上就保证了企业的现金流。有了现金流,就可以在稳健的前提下,在企业成长的过程中实施人员的调整。

四、结束语

YZ公司被投资者收购后,公司业务进行了梳理。为公司树立了品牌的合成业务予以了保留,虽然该业务利润低,管理者将所有办事处改为代理,业务集中在北京,稳定销售队伍,以定点客户和大额订单为导向,严格监督采购等环节进行大批量生产,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仍实现了一定的利润水平。同时公司购买了新的测序仪器,在公司的高知名度的依托下积极开拓测序业务,将测序业务作为利润增长的核心业务。在开展上述工作过程中,管理者把推进制度建设作为关键问题来抓。YZ公司在随后的时间里,业务取得较大的进展,投资者在约一年多的时间便收回了全部成本,也印证了本文分析结论的可行性,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参考文献】

[1] 科林·巴罗:企业创业指南[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

[2] 颜光华:中小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变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布鲁斯R.巴林格:创业管理:成功创建企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 张玉利:创业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姚苏阳:新创企业成长管理——嘉信公司案例分析[D].清华大学,2005.

[6] 殷林森:创业企业风险识别与评价模型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7(1).

[7] CHURCHILLN C、LEWIS V L:The five srages of small business growth[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3(5-6).

作者:章益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术规范中医基础论文下一篇:物理考试策略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