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与实践

2022-09-14

我国正面临着加入WTO以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挑战, 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要求提高了, 人才的竞争正在加剧。一方面是对大众化教育质量的担忧, 一方面是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渴求。面对这一矛盾, 就要求高校与时俱进, 改进原有的教育模式, 为此我国大部分院校开始采纳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模式——“学分制”。实行学分制后, 学生将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权, 使交费上学的学生有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但从另一方面讲, 习惯了保姆式管理的学生们, 在突然减压之后, 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 这就需要学校予以学业和素质培养方面的积极引导, 进一步改革教育模式, 适时推出“本科生导师制”, 以适应大规模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改革需要。

1 独生子女带来的问题

据统计, 目前在读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六成以上。国内外学者均发现, 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 虽然在智力和成就方面存在优势, 但其社会生活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则低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父母重视早期教育, 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育, 但同时忽略了对他们生活能力的培养。如今在读的大学生, 都是生于80年代后。在他们的身上, 少儿化倾向十分严重。一切以我为圆心划圆。他们把自己诩为“太阳”。父母以及祖父母、外祖父母都是“星星”。这些星星就要随着太阳转, 尽管大学生们已离开了父母的怀抱独立生活, 却处处表现出“孩子气”。父母的宠爱使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优越感、自豪感。“80后”从小学到大学, 在家庭到学校两点一线的路上长大。不少人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新贵族”。就连简单的劳动也从事不了, 更谈不上在生活上自理、自立。因此, 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对高校素质教育工作而言, 更要重视和探讨。

2 网络诱惑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不佳, 一些学生产生“自我意识”障碍, 有些学生受不了一点挫折, 甚至为了一点小事便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失常。特别是现代新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文明的载体, 从一诞生就吸引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高校大学生上网也成了一种相当普遍与时尚的事物。大学生都是从相对封闭的中学进入开放的大学, 生活空间扩大了, 现实的复杂性是许多的大学生没有预料到的。一旦在新的群体里没有得到自己所企盼的承认和推崇, 就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 这样导致一些大学生逐渐从集体生活中游离出来, 而将心灵归宿寄托于虚拟的网络来获得满足。

网络技术一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条件, 扩大了视野, 但另一方面也对大学生生理、心理、思想等方面产生某些负面影响。网络作为现代信息传播媒体, 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 社会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 普遍的竞争气氛已成为各国内部尤其是国际上经济活动的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对大学生提出了适应激烈竞争的更高要求。对教育而言, 塑造步入WTO的中国人才是其重要战略使命。现在的大学生是将来社会的主体, 他们要想有所成就, 必须具备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4 具体做法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 应该努力、积极地改进、创新, 探索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方法——建立“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可有效地解决目前众多的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 情绪波动大等生理和心理的困难, 发挥导师的作用, 帮助学生充分的理解本专业以后所从事的工作, 树立立志现代化事业的坚定信念, 启发学生热爱专业。

首先,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从重视入学教育开始。开学伊始, 学生要完成从封闭, 被动学习, 受应试教育的高中生过渡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大学生;他们来到一个较为陌生的环境, 学习一门陌生的专业, 势必会感到孤寂和茫然。“本科生导师制”此时利用广大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 配合教育班主任, 关怀学生, 使学生在进入学校后能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其次, “本科生导师制”应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导师通过导师制这个平台, 拉进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 将自己的经验、研究成果以及刻苦钻研的精神传授给下一代, 手把手地帮助和指导学生, 有助于学生规划理想, 学习必要知识, 一步一个脚印的成长。通过每周例会, 及时沟通, 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 用导师自身对学术研究的态度感染身边学生, 用教师的言行教育指导学生。最终使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达到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

另外,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可以使学生尽早的进入实验室参与研究。一般学校通常在大学的第三年开始安排专业课程和开展相关试验及课程设计。导师制的施行, 使导师能够认识和注意到以个体为单位的学生, 在熟悉了解所带学生后, 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基础, 安排他们自主选择有兴趣的导师有能力支持的自选课题或直接加入到导师自己的研究课题当中,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增强了社会竞争力。

5 实施效果

“本科生导师制”在南京理工大学已初见成效, 作为化工学院的第一个“本科生导师制”试点班, 02033501班 (特种能源与烟火技术专业班) 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5.1 党建方面

02033501班是一个积极进取的集体, 在党建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 思想汇报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深受党支部好评, 组织生活开展的有声有色, 在党员中起到了很好的先锋模范作用。班级总人数仅27名 (含一名进修生) , 现有党员四名。

5.2 成绩方面

02033501班学风严谨踏实, 在各位研究生导师的精心栽培指导下, 成绩一直呈上升趋势, 在年级综合排名中有20人在前100名之列, 10人进入前50名。

5.3 思想方面

本科生导师制的宗旨即解决目前众多独生子女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波动大等生理和心理困难, 利用广大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 配合教育班主任, 关怀学生, 是指在进入学校后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树立立志国防的坚定信念,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经过两年的试点, 这一制度显现出其显著的效果,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02033501班是化工学院导师制试点的第一个受益者, 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已成为化工学院的一面旗帜, 一个品牌!

6 结语

“本科生导师制”是针对现当代大学生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 有借鉴和推广的价值, 但导师制毕竟是新生事物, 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在逐步完善的基础上, 创出一条新型的培养大学生的路子, 提高大学教育的综合水平。

摘要:本科生导师制是针对目前教育系统中独生子女多, 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下降,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防止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重大挫折的举措。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能力,教育

参考文献

[1] 姚娜, 孟少英, 孙诚, 等.本科生导师制的困境[J].科学时报—大学周刊.

[2] 徐晟, 王良平, 郭志勇.本科生导师制: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创新[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5 (1) :111~1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以《劳动合同法》课程为例下一篇: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