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集雨工程管理论文

2022-05-0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城镇集雨工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分析影响静宁县水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持续利用现状及对策,以及本地降雨、地理等自然特点,认识到,集雨增补地下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并提出集雨增补地下水的技术措施。

城镇集雨工程管理论文 篇1:

集雨林的经营策略

摘 要:“林改”東风浩荡,林改硕果累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本文选材我市城镇食水工程之瀑布水库集雨林的区划经营视角,以“科学分类,集约经营,规范流转,确保‘双增’,生态和谐,永续发展”为红线纵贯全文。从其立地类型微观着眼,剖析林种区划之根缘;由调控管理宏观视野入手,阐述今后遵循科学经营林产业的必然趋势:集约经营、规范流转。从而确保双增目标如期实现的因果条件,进而切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论述了生态和谐与永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食水工程 集雨林 生态 策略

现就林改后我市城镇食水工程之瀑布水库集雨林的经营策略谈几点粗雏看法。

1、瀑布水库与其集雨区的基本情况

水库容量。瀑布水库常年蓄水量逾3000万立方米,是我市城区及附近15万人的食水工程,以及主田、雄州、古市三镇4000多公顷农田灌溉用水的水源。

集雨区的行政区划。集雨区(既瀑布水库集雨林区域的简称,下同)占地面积达76平方公里。其行政区域跨主田镇内大坝、高峰、西坪、窑合5个村;三广林场、联办林场两个集体制林场;古市镇内小坑、三角岭两个村;国有山门林场反眼印工区;以及始兴县澄江镇的新村等地的全部或部分林地,总计面积达11.13万亩。其中,归划入南雄小流坑一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辖的面积过2200公顷。

集雨区村落分布概况。集雨区所跨本市主田、古市两镇内,共分散居住着41个村小组,(林场)4个工区,常住人口达980多户4200多人。

集雨区的林分组成。集雨区内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盖度高达96%以上。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2913.2公顷,占区内林分面积百分比(以下简称占比)为39.3%;毛竹林分面积1686.8公顷,占比为22.7%;针叶林与针叶混林分面积5477.8公顷,占比达73.8%;天然林分面积占比为85.6%;中、幼林林分面积达98.4%(注:以上数据参照于林政档案材料,经核查统计得出,下同)。

2、科学分类,集约经营

为发展集雨区内的兴林富民工程,确保“双增”目标如期实现。务必对区内林分进行认真细致的调研,就其森林资源状况作出全面、准确、科学的评估。做到合理分类、遵循科学经营策略。才能事半功倍,凸显成效。笔者在该区工作十余年,对此处立地条件、林型及小气候环境比较清楚,运用笔者对林学的认知,结合长期从事林业科技实践之经验,特作如下剖析:

2.1科学分类

从空中俯瞰集雨区,呈北低东、南、西三边环高势态,三面汇流合入北部库容,主坝、出水涵、泻洪口均筑于库区北线上。全区最高处位于东线的青嶂山西天水,绝对高程916.5米;水库常年水位约在海拔340米处,全区平均海拔为500米左右。

在区域西南角,有古市小坑村全部和三角岭村少许林地,以及山门林场反眼印工区I、II林班,主田联办林场西洞工区III林班,西坪工区IV林班,面积合计1834.8公顷。该区域林分组成较复杂,林相很好,毛竹林分占比例较大。如古市小坑村,毛竹林分面积达332.8公顷,占该村林分面积的25.7%;反眼印工区毛竹林分占比达31.3%,计108公顷;西洞工区III林班,面积165.5公顷,其针阔混交林分多,复层林相好,林木资源丰富。在西区,是主田镇的西坪村,林分面积613.7公顷,其中毛竹林分330公顷,占比高达53.8%。统计可得:在西边与西南角,仅毛竹林分面积,已超过770公顷,是该水库的主要涵流供水源头(据科学家测算,10000公顷森林可蓄水量相当于1000万立方米的水库库容)。

位于区内东北部的高峰村,林分面积1073.3公顷,毛竹林分多达454公顷,占比高达42.3%;中东部为主田联办林场高峰工区II林班,面积近200公顷,毛竹林分达30%以上;中部是主田三广林场,该场总面积983.5公顷,毛竹林面积125.3公顷,占12.7%,其它林地多为资源丰富的天然阔叶林分,林相属异龄复层林。位于近水库第一重山岭,地势较陡峭;中西部是联办林场西坪工区,面积420公顷,是属天然针叶混交中,幼林分,位置处于近水库的第一叠山岭,而且地势陡峭;而在西北角的大坝村黄坪片山场,面积249公顷,其毛竹林分占比也有11%,又同位置近水库第一重山岭,对涵水保土尤显重要。

以上这些部位的林分,林木资源丰富(仅相对连片集中的毛竹林分面积达1440多公顷),其生态因子功能等级较高,稳定性好,总计面积5371.8公顷,占区内面积的72.4%,最宜区划为生态水源涵养林。

再说主田联办林场,创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总面积3531.5公顷。其中落入集雨区(东南角)的林地1585.8公顷,占场面积的44.9%,在区内林地中,除西坪工区,高峰工区II林班,西洞工区III林班(甲水口片)已区划为生态水源涵养林外,其它林分有775公顷,占区内比48.9%,(可区划为商品经济林,连同区外场内的商品经济林合成一体,连片经营。此外,在正南区还有主田西洞村I、II、III、Ⅵ林班全部,IV林班大部分林地,面积合计1275.6公顷。因遭遇08年春冰雪灾害的严重摧残,几成“牙签林”,或为“香骨木”。宜及时修复改造,补植套种,培育资源。因此,也宜划分为商品资源经济林,与其区外林地统一经营改造。这样,在集雨区中,商品经济林面积达2050.6公顷,占比为27.6%。

2.2集约经营

知识经济的客观存在,促使科学突飞猛进,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进行优化整合,以质量树品牌,靠效益抢市场。显然,林业也不能例外,务必与时俱进,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2009年11月3日,贾治邦局长在第二届全国林业产业大会上,作了题“科学分析形势,深入总结经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林业产业强国“的讲话,力争到2012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26万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林产品国际贸易总量达900亿美元以上。

在我们现有的林产业中,整体素质欠佳,林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落后产能浮肿。因此,随着林改工作的不断推进,我们应着力于适时调整森林经理期,及时把新技术、好经验融入经营方案中,以提高科技含量,加强林技服务。在竹子产业,木材加工,木本油料作物,树脂精细化工等方面,提高技术扶持力度,适时跟进服务,积蓄各行经验,谋求长远发展,力争产品更新,打拼产业新支柱,独撑龙头一片天。

3、规范流转,确保“双增”

林改不愧为富民之举,也确是条兴林之路。它给林产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让林农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同时,也给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林政管理、护林防火,山林纠纷、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增加了相应的难度。尚若与之配套服务未能及时跟进,则易引发林区秩序的混乱。

笔者通过长期的调查分析,认为:在集雨区,由于散居村落多,加上林权主体的多样性,林权客体的关联性,林权收益预期的不确性,林权计量的复杂性,林权的“外部性”,特殊的约束性等因素。村民对林业的认知程度相差甚殊,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极其淡薄。除大力加强宣传引导外,适时切入林改契机,瞄准产业“双转移”市场,践行中发[2008]10号和粤发[2008]14号文件精神,推崇“联户合作、规模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尝试“公司+农户+基地”的新型经营模式。盘活森林资源,规范有序流转。既能让林农“把山当田耕,种树如种菜”。充分调动其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又能激发挖掘其合理利用林区资源的潜意识,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不断增长。

4、生态和谐,永续发展

生态要平衡,产业须协调;服务促效益,和谐追文明;资源本有限,发展应无垠。

首先,资源的消长与生态平衡相辅相成,互为条件。在区内森林生态系统中,是一个处于动态平衡的系统。当其往进展演替一端推动时,森林资源越长越多,林相愈变愈好。像小坑,甲水口一带林分;而当其倒向逆行退化时,则资源渐失,山岭荒漠。如窑合工区多宗林地,西洞村的几片山场。

其次,丰富的森林资源是生态平衡的物质载体。在区内所有的动、植物中,其生栖、繁衍,无一不与林区生态的好、差密切相关。过度砍伐可致资源损毁,山洪暴发;鸟兽被驱,水土流失;山火频燃,纠纷云集。生态残遭破坏,和谐无从谈起;天灾人祸眷顾何谈金山银山。

再者,生态系统平衡是资源增长的天然保障。现在,区内好一派含笑滴翠、桂花飘香、门可罗雀、树栖千鸟;清泉吟山涧,骚客游绿海的美丽景象,人与小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这也正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产业增效、资源增长、林农增收、永续发展的目标所在。

前人种树,功在千秋,林改大计,意义深远。愿全体同仁,同舟共济,攻坚克难,锐意进取,胜抵彼岸。

参考文献:

1.《森林生态学》张岂凡主编,中国林业出版社。

2.《广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培训教材》林东红主编2009、9版。

作者:何 彬

城镇集雨工程管理论文 篇2:

静宁集雨增补地下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摘要:分析影响静宁县水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状况、水资源持续利用现状及对策,以及本地降雨、地理等自然特点,认识到,集雨增补地下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并提出集雨增补地下水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集雨;地下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静宁

1 静宁县水资源状况分析

1.1 水资源特点

静宁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以西,华家岭以东。水资源主要由当地水资源和葫芦河入境客水组成,其特点:一是水资源总量少。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23.60mm,相应年降水总量为9.29亿m3,地表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0.91亿m3。地下水资源2 940万m3,全县水资源总量1.20亿m3。二是年际、年内变化幅度大。由于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际变化明显,年内主要集中于汛期。夏季降水集中,往往是集中于几次暴雨过程中,时间短、强度大,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很大难度。三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明显。静宁县地表水及地下水均靠大气降水补给,地表水通过下渗补给地下水,地下水又排入河道形成基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可以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度,实现水资源的调蓄利用。四是冬季寒冷河道形成冰库。静宁县冬季气候寒冷,大部分河槽通过寒冷期形成天然冰库,春季气温回升,其冰库渐渐融化形成径流,逐日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据统计分析,2006年3月份地表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17%。

1.2 开发利用特点

静宁县河流为雨源型间歇性河流,山丘区河流源短流急,加上降雨较为集中,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困难。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两大突出特点:

1.2.1 当地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比较低。据分析,静宁县现有水利设施条件下可拦蓄总库容12 324.80万m3,除个别水库外,绝大部分水库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淤积严重,实际可拦蓄的水量相对少,全县汛期绝大部分雨洪白白流入葫芦河、流出县境,使利用程度比较低。

1.2.2 静宁县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份额较大。静宁县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程度较高。提水工程和人畜饮水工程从1986年到目前,全县新建中、小型灌溉工程和机电井饮水工程,农村川区利用小型水泵在地下取水灌溉。所占比例较大。因此,补充地下水源意味着可以增加供水可靠性。

1.3 水资源持续利用面临的形势

目前,静宁县水危机的态势已经出现,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业和人畜饮用水连年告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23.80万人饮水困难,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因缺水造成经济的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二是水环境趋向恶化。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出现大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局部地区由于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而补源不够,大批井干涸,群众饮水困难。三是水资源持续利用尚未形成良性循环。枯水年城乡普遍发生水荒,河道断流,成季节性河流。地下水采补失调,水土流失严重,泉水枯竭。目前,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而另一方面则是大量降雨白白流入葫芦河。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静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2 集雨增补地下水条件分析

地下水是一种可调蓄的再生资源,具有年内和年际间调蓄的功能,这一特征对降水量丰枯悬殊、河流源短流急、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明显的静宁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在山丘区,可以通过区域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调度,把一部分未得到利用的汛期雨洪引渗或回灌地下,以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在山区。可以通过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等拦蓄入渗措施,有效增补地下水源,并通过土壤水的调蓄,节省农业灌溉。

2.1 可增补水量潜力分析

静宁县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9.29亿m3,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1.20亿m3,转化为可利用水资源的雨洪不足总量1/7,天然降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利用程度低的原因,除因现有拦蓄工程拦蓄能力有限外,与采取的技术措施也有关系。由于静宁县降雨主要集中于汛期,如果仅仅通过修建地面水库和拦河坝调蓄,则需要巨大的调节容量,并由于汛期防汛要求,蓄水能力受到限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途径在于拦蓄雨水并进行地下调蓄,如果采取科学的拦蓄入渗调节措施,蓄用结合,蓄渗结合。在现有水利设施的基础上,拦蓄能力将得到提高。

2.2 集雨地下调蓄的技术经济条件分析

全面实施集雨增补地下水,要从受雨面开始,通过各种技术措施层层拦蓄,并促使降雨尽可能下渗,减少地面径流。对进入河道的径流再通过拦蓄工程进行拦蓄等,进行地下调蓄,实现地面水和地下水的联合调度运用。

对水资源进行地下调蓄,较之地上调蓄具有以下明显的优点:①具有较强的多年调节能力;②蒸发损失少;③水质好且水温、水质较稳定;④占地少、淹没损失少;⑤无溃坝威胁,便于管理。地面层层拦蓄可结合水土保持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进行,不需要额外增加更多的工程投资。

2.3 集雨地下调蓄的自然地理分析

一是静宁县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条件一般能够满足集雨利用的要求,过去在水土保持、解决人畜吃水等方面都有一些集蓄雨水的成功经验。如“121"雨水集流工程。从1997年,全县开始实施集雨节灌工程,至2002年共修建集雨水窖6.20万眼。二是静宁县多年平均结冰40~50天,出现在元月份前后,葫芦河静宁及上游河段海拔逐渐增高,而气温相应下降,沿河槽是天然冰库径流储蓄量形成期,到3月份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冰库渐渐融化,形成地表径流。就2006年水文资料分析,3月份冰库形成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17%,如果拦蓄存放到4月、5月份,农作物用水浇灌实在可行。

3 集雨增补地下水的技术措施

3.1 加快流域治理

静宁县在流域治理方面进行了投入,小范围的治理初见成效,修建沟头防护工程,蓄水涝池等。例如在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区重点防治项目中,到2000年累计完成治理441.70km2,平均治理程度达到76.70%,林草覆盖率达到40.36%,蓄水和保土效率分别达到64.50%和74.20%。今后,在流域治理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和全面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建造水库、塘坝等治理工作。

3.2利用农田田面蓄雨入渗

为增加降雨对地下水的补给,应利用农田就地拦蓄降雨。要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大地园林化标准,结合农业技术措施,平整深翻土地,打埂筑畦,拦蓄畦面流,尽量使雨水渗入地下。当降水量超过田间拦蓄能力时,则在沟渠、坑塘中存蓄。

静宁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一年中大部分时期土壤含水量比较低,许多地方由于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埋深过大,包气带土层增厚,使降水入渗的部分水量因补充土壤水而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因此,农田蓄雨调蓄地下水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3.3 集雨增补地下水的其他措施

3.3.1 增补植被涵养水源。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拦蓄雨水、涵养地下水源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山丘区,更应该绿化荒山,搞好水土保持;县城充分利用绿地、草坪、花坛等滞纳雨水。

3.3.2 设置渗透池等进行集雨入渗。农村和城区规划中都应当留有一定的利用土地,专为汇集雨水并渗透地下所用。尤其在城市更应如此,当地面土地紧缺时,也可以设地下渗透池。为增加地下渗透池的储水量和渗透性,地下渗水池可带有渗透管等。

3.3.3 铺设渗透地面增强雨水入渗。随着城镇的发展,不透水地面面积不断增加,降水产生的经流量相应增加。可以通过铺设多孔沥青、多孔混凝土地面和草皮砖等增加雨水入渗,以达到涵养地下水,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4 结语

集雨增补地下水是静宁县基于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实现水资源可持續利用的需要。在集雨增补地下水各项措施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作者:杨海江 王克学

城镇集雨工程管理论文 篇3:

道路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道路建设项目的增多。随着道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道路各类质量病害的发生率也在上升,如裂缝、车辙、唧泥等,缩短了道路使用寿命,造成经济损失,严重影响行车安全。因此,工程管理人员应树立全过程的质量管理理念,从前期的沿线地质勘查、路线规划设计,到中期的施工质量控制、技术要点把控,再到病害的预防和治理,确保道路工程能够高质量地投入使用,真正发挥道路在物流运输、人员往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另外,必须从源头加强管理和预防,消除或减少道路工程质量隐患。本文就道路路基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展开探讨。

关键词:道路;路基;路面;施工质量

引言

路基路面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承担道路桥梁的基本功能,因而提高路基路面工程施工质量是保障道路桥梁工程质量的关键。但是,由于道路桥梁施工环境、地质条件、自然环境复杂,加大了路基路面的施工难度,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应从工程实际情况出发,结合设计要求与相关标准,合理运用施工技术,在保障工程施工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与资源,综合实现道路桥梁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道路施工中的路基质量控制措施

1.1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

在正式开展施工作业前,相关技术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详细勘察,并运用科学手段进行分析研究,为后期的施工提供精确的数据信息支撑。其次,路基作为道路的基础,其稳定性决定着道路的整体质量及耐久性,因此施工人员不仅要保证排水设施的完善性,还应当重视边坡防护工作,并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及工序,严格控制挖方及土石泥浆的配比,从而才能保证道路的整体质量。

1.2路基的填筑与压实技术要点

在路基实际施工过程中,填筑与压实技术是两个重要的施工环节。一方面想要达到较好的填筑和压实效果,必须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1)根据规范来选用相应的路基填料,通常对于高速道路和一级道路路面底以下0-30cm的路床填料CBR值应大于8,而对于路基填料达不到规定的最小强度时,应采取掺合粗粒料、或换填、或用石灰等稳定材料处理;(2)在路基路面压实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各项指标进行严格把控,特别是碾压设备的参数以及数量;(3)在碾压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施工,从而最大限度保证施工质量,特别注意不能出现漏洞;(4)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雨水冲刷和太阳暴晒等,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导致路基路面质量不达标;(5)严格落实路基清表工作,这样有利于工作人员检查路基的土层地质情况,以便尽早发现路基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1.3路基排水

(1)路面排水。在降水量较大的情况下,降水会对路面造成冲刷,进而侵蚀路面,因此为了保护路面,路面系统的完善工作一定要保证质量。要立足于实际的土质情况,判断是采用人工形式还是人工与机械相互配合的方式来进行施工。要注意边沟和排水沟的情况,令边沟和排水沟边坡保持稳定和平整,因为机械可能出现超挖的情况,所以要提前留出5~10cm的空间,之后再进行人为的调整,使之成型。基坑的挖掘过程也同样重要,应该重复测量沟底高程,保证其符合标准,为了避免影响排水效果,在土方开挖过程中不可以将其堆放在排水沟外侧。(2)地面排水。地面排水在路基排水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施工单位一定要严格把控其施工质量。(3)地下排水。地下排水主要有渗沟、暗沟和盲沟等几种不同形式,施工时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选用最适宜的方式。

2路面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2.1严把施工材料质量关

首先,需派遣专业素养较高的工作人员来实行采购作业,并深入当地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出市场中价格波动的趋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价格较低的材料,以此来降低施工单位的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在材料进场时,检测部门需做好抽样检测工作,在确保其质量及数量与原定计划相符后,才能准许进场,并根据材料的性能特点展开相应的防护,避免因环境因素导致其发生质变,影响工程质量,从而才能保证道路的质量。

2.2道路路面基层平整度质量控制分析

针对各式各样的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具体施工要求而言,施工企业要注意道路路面的基层平整度方面的质量控制工作。每一项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于不同等级的道路路面的基层平整度要求都有所不同,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道路路面基层平整度的质量控制问题“无迹可寻”。在施工企业开展道路路面的建设工作时,都需要运用石灰稳定土材料以及相关的施工建设材料,同时还需要利用各式各样的施工机械对道路路基进行刮平处理或者是压平处理,尽量保证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道路路基可以保持一个比较良好的平整条件。然而,如果在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过程中是应用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或者其他具有稳定性的水泥材料,那么还需要控制水泥内部结构的稳定性,由此建议施工企业在摊铺使用水泥稳定性材料或者是其他具有稳定性的水泥材料时,使用大型摊铺机械,以此有效满足基层平整度方面各方面的质量要求。

2.3接缝的处理

沥青道路由于具有较强的吸热能力,路面材料升温后会受热膨胀。为了防止路面胀裂,需要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接缝,因此对于接缝的处理也是道路路面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和技术要点。首先,合理确定接缝间隔距离,不同的路段、环境、地质以及道路路面材料等,都会影响接缝间隔距离,需要现场施工人员进行确定。其次,通常将宽度控制在0.6~0.8cm,接缝要平直,在接缝两端涂刷沥青。

3路基路面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3.1完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

道路工程具有流动性强、现场环境复杂等特点,因此要想高质量地完成工程施工,需要施工单位强化管理意识、明确管理责任,尤其要注重一些技术要点的控制。要结合各道路工程的具体特点,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如现场材料和设备管理制度,明确各类物料的存放区域,实现对物料的专门管理,防止物料受到污染或是变质,保证物料的使用效果。安排专人负责检修设备,保证各机械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将工作职责落实到个人,现场要有质量监督员,密切监督各个路段的施工质量,包括路面碾压次数、密实度等,形成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3.2加強地基处理

有些道路桥梁的桥背处地基比较软弱,施工人员在作业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有效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改善地基的相关性能,减小桥台和路堤之间的沉降差值,尽力避免出现错台问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软土层的地基厚度比较大,在进行道路桥梁路堤修筑时,要选择合适的填充材料,避免填充材料填入之后挤压两侧,增加基桩的压力,使桥台出现水平位移,破坏伸缩缝和支座,使桥面和桥台出现损坏。因此,施工人员在回填过程中要尽量减轻作业强度,只要实现增强地基刚度的目标即可,避免作业强度过大,使软土层对两侧产生较大的挤压力,进而影响桥梁的质量。

3.3增加道路养护的科技含量

随着交通量的急剧增加,工艺落后、人才匮乏使道路的养护投入逐年增高,因此道路养护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相关人员应正确掌握养护与高质量、高标准的关系。道路养护的技术含量也急需提高,通过对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学习新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理念,并引进和推广新的科技成果用于养护工作中,提高养护工程的技术水平。首先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然后通过研究、试验将其转变为适合在该地区道路养护中使用。大量的实践证明,道路养护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研发对保证道路的高效、安全、畅通运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成为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还要优化养护队伍机械化组织管理形式,充分发挥机械化的效用。随着养护机械的增多,机器管理也成为集施工、保养、维修、效益于一体的综合性管理。

结语

道路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不仅会影响出行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更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若不符合行业标准,会埋下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施工单位针对路基路面较易出现问题的环节需进行全面分析,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保证我国群众的出行安全。

参考文献:

[1]林辉.道路路基路面检测中回弹弯沉检测方法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17):54-55.

[2]陈志华.市政道路路基路面施工技术探讨[J].广东建材,2019,35(1):41-43.

[3]余洪.道路桥梁工程中路基路面施工质量控制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20(7):180-181.

作者:郭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茶文化考古与论证论文下一篇:少数民族舞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