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分担高等教育论文

2022-05-0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成本分担高等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成本由各方收益人共同分担,是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私人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已经成为低收入家庭来的沉重负担,若不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以完善,高额的学费很可能成为不少寒门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碍,造成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一问题应该在高等教育成本合理负担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综合解决。

成本分担高等教育论文 篇1:

论高等教育成本之学生分担

【摘要】文章在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阐述了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必要性,并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与学生五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学生分担成本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加大资助力度,兼顾主体利益”“净化社会环境,坚持正确导向”“推行校企合作,实现多元供给”“改变传统观念,营造自立氛围”“提高自身修养,强化责任意识”等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学生分担;责任意识;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国家为缓解公共资源的有限性而提出来的相对公平的措施,主要是通过不同主体各自承担一部分成本来缓解国家财政压力,促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其中,学生作为各主体之一,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在我国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父母替代学生分担了其应独自承担的那一部分高等教育成本。本文试图对学生独自分担成本问题进行研究,通过阐述其必要性,进一步从不同主体分析出现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内涵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由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特性,作为高等教育产出收益者的国家、高校、学生、家庭、企业和社会,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对高等教育成本按照各自的比例承担费用的一种机制。本文的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是指,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第一受益人,通过自己的勤勉努力,按照一定比例对高等教育成本进行独立分担,在这一过程中培养独立意识与自立能力。

二、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之必要性

高校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服务的第一受益人,其分担教育成本有独特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于国家,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评价或价值判断,实质上反映了人们对教育资源或教育机会分配平等与否及其产生原因、标准等的价值评价和判断[1]。国家财政有限,如果学生个人不负担教育成本,一方面会给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相当于用所有纳税人的钱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部分学生服务,显然是不公平的[2]。而实行成本分担政策以后,每名大学生消耗的公共教育资源就相对少一些,间接使高等教育经费供给总量有所增加。高校可以实行扩招,使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群体扩大。

(二)于社会,培养完人

对于“完人”,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德行完美的人或者身体健全的人”,现今与“全面发展的人”如出一辙。现今社会,经济发展逐渐对个体提出挑战,越来越多的人拥有高学历,实践能力或者德行却有待提升。大多数家庭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视了实践与德行的培养。学生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可以有效弥补以上教育的空缺,其通过课外兼职、勤工俭学、创业等途径来筹集各种费用,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提高面对挫折与困难的承受能力,与在校期间智力知识的提升相结合,二者兼顾,使自己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培养完整的人才。

(三)于高校,提高教育质量

学生由中学进入高等学校,身边的教育环境、学校的培养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学生如果发展得好,其会在自己清晰明了的人生目标下踏踏实实地做事;如果发展得不好,其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也会给学校管理带来不便。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一方面,可以合理地安排学习、生活时间,明确人生目标,树立崇高理想;另一方面,学生的自律意识、规范行为也会给学校管理减轻负担。总之,学校与学生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发展进步对于高校来说有直接的益处,能够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四)于家庭,缓解经济压力

对于并不富裕的普通家庭来说,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更加强烈,然而仍需面对一个现实状况:昂贵的学费给家庭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可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父母减轻压力,通过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等途径来支付生活费用,也可以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甚至可以反哺家人,为家人付出一番心意,即使不能够支付所需全部费用,也可适当减轻家庭负担。

(五)于自身,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人们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3]。与权利与义务这一对等关系相同,在道德层面上,权利与责任也是一对相互成就的名词。一方面,大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勤工俭学、假期实习、申请助学贷款,逐渐培养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体会教育机会的来之不易并珍惜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在享受国家、社会、高校及家庭为自己提供的教育机会的同时,会对相关主体进行回报。

三、学生分担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完全负担如此多的教育经费,因此国家提出成本分担政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多数家长替代学生承担了全部的教育成本。为什么多数学生没有分担应该承担的教育成本呢?考虑到“不愿意”和“不能够”以及“主观”和“客观”因素,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第一,我国国家资源有限,资助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且还贷机制的不完善造成银行惜贷现象。有学者对美国还贷机制进行过研究,认为美国的贷款管理机制非常健全,能准确对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并能对学生的贷款进行有效的回收[。第二,社会舆论的功利性,使得社会道德与责任的缺失在逐渐蔓延。第三,高校岗位单一,均以体力劳动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第四,家庭观念落后,只重视孩子知识的积累,却忽视了孩子能力,尤其是独立意识的培养。最后,学生责任缺失,对父母过度依赖,不愿意承担责任。

四、保障學生更好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措施

高校学生将分担教育成本的责任过渡给家庭、父母。对于此种现象,笔者认为除了阐释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析学生不能很好地分担此部分成本的原因,为其提供适当的理论基础之外,还要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与学生自身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措施,以帮助学生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一)加大资助力度,兼顾主体利益

国家资源有限,不可能兼顾到所有人的利益,然而高等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有用之才,也在总体上提高了国民的素质与质量,因此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应该更多偏向于高等教育。目前,我国各高校在软硬件设施上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使得高校师生感受到巨大的不公平。面对此种现状,国家更应该加大投入,对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合理增加助学金与奖学金数额;在助学贷款方面,扩大贫困生贷款金额范围,适当延长还款期限;在贷款管理机制方面,完善与此相关的技术手段,以全面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生活状态,并在还款期限结束之后能准确追踪,为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构建通道并提供支持。

(二)净化社会环境,坚持正确导向

快速发展的经济带来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过去的“温暖”“宽容”被“冷漠”“利益”逐渐代替。然而,人们始终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必然会与之融合在一起,要想彼此健康长久地发展,就要互相促进,将彼此视为一体。社会要为大学生的发展承担起责任,弘扬正能量,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利用社会正气引导学生行为。除此以外,社会要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实习岗位、吸引人的福利条件、公平的工作待遇,尊重大学生的劳动,注重其能力的培养。

(三)推行校企合作,实现多元供给

对于目前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高校应不仅仅局限于对其认识的层面上,还应从实际行动入手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其单一性,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的类型与范围,与社会企业进行合作,并综合考虑学生专业方向与思想道德培养。高校应设置专门机构,帮助学生联系适合其发展的校外岗位。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从而快速适应社会,培养其社会技巧,而且通过与社会联系可以增加更多的助学岗位,为更多学生提供机会。

除了适当增加岗位的数量以外,还应深化改革,增加学生脑力劳动的含量,避免学生陷入日复一日的机械劳动中。例如图书馆、学院教师可以适当下放某些职务,或者可以邀请勤工助学的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学术方面的能力,又能够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培养学生组织管理、交流沟通与创新能力。

(四)改变传统观念,营造自立氛围

在中国,多数父母总是干预孩子成长,替代孩子做决定,造成孩子依赖性强。而西方家庭父母会从小培养孩子的经济独立意识,为孩子以后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因此,家长要真正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对孩子从小严格要求,学会适当放手,将温暖的宠爱与适当的要求结合起来,而不极端于任何一方,去“鼓励”孩子成长而不是“替代”其成长,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

(五)提高自身修养,强化责任意识

作为学生,要自觉培养自立自强能力,强化自身责任意识,不要过度依赖父母。也许在面对某些事情时能力有限,但并不能以此否认自己。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锻炼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能合理安排时间,发掘自己多方面的兴趣,锻炼自身的组织规划能力与协调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自立行为。

【参考文献】

[1]张应强,马庭奇.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2(12):39-43.

[2]曹彦.浅议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教育公平[J].现代经济信息,2010(15):65-70.

[3]吴慧平.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可行性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5):48-52.

作者:张咪

成本分担高等教育论文 篇2:

财务成本分担:基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分析

摘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实行高等教育成本由各方收益人共同分担,是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私人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已经成为低收入家庭来的沉重负担,若不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以完善,高额的学费很可能成为不少寒门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障碍,造成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一问题应该在高等教育成本合理负担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创新综合解决。

关键词: 高等教育;办学成本;成本分担

从资金来源方面界定,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主体包括政府、家庭、学生及社会捐助者。面对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国家财政压力日趋增大的情况,世界各国普遍采取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一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是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使公共教育资源在不同阶层间的分配更加公平,通过竞争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以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本文主要基于黑龙江省的数据,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角度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

一、成本分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要理论依据是成本负担有利于高等教育公平,符合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国内外实证研究证明,在基础教育公平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免费高等教育是既不公平也无效率的。由于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同群体之间就学机会存在不均等现象,社会强势群体和富家子弟相对于弱势群体和贫困家庭子弟来说,具有更大机会和能力接受高层次、高水平教育。若实行免费高等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纳税人的钱资助社会强势群体和富家子弟接受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

由于教育的社会收益率随教育的等级层次提高而不断下降,在国家教育经费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增加高等教育投资就意味着基础教育经费的减少,免费高等教育就会挤占应该用于基础教育的公共投入,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就会降低;同时,免费高等教育还导致高等教育需求过度膨胀,受教育者缺乏内在预算约束和经济驱动力,也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浪费和低效率。因此,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成本由各方收益人共同分担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重要改革举措,是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成本分担有利于扩大国民高等教育的总体受教育机会,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推动教育体制改革进程和高等教育制度创新,有利于提高教育投资效率,更好地激励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不能因为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就加以否定。

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及其问题

自1997年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全面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制度,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由政府财政单一化负担转向社会各方多元化分担的新格局从分担比例结构来看,现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系中社会分担能力太弱,社会团体和公民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所占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低于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一)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分担的现状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分担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隶属关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普通学校教育经费中财政拨款占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的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黑龙江省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学校教育经费中财政拨款占教育经费支出比例的水平。从目前全国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央隶属学校、发达地区学校在财政拨款占教育经费支出比例较高的同时,其学生学费标准也远远高于同类型且生均成本大体相当的地方属学校。黑龙江高等学校的学费标准水平相对偏低,而黑龙江省高校的平均培养成本却远远高于国家拨款和现行该校收费标准的差额部分。

(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分担的问题分析

1.地方经济欠发达制约办学成本的分担比例。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分担因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和学校隶属关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受地方经济欠发达因素影响,黑龙江省高校的财政拨款占教育经费总支出比例同比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偏低。同时,黑龙江省高等院校的学费标准水平相对偏低,而我省高校的平均培养成本远远高于财政拨款和现行收费标准。目前,我省相当数量高校的基本建设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来维持,但如果长期在高成本、高贷款、高风险的警戒线上运行,要保证稳步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显然是举步维艰。

2.政府分担教育成本的相对比例逐年下降。财政收入决定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负担能力,黑龙江省受地方经济影响其办学成本负担能力明显不足。多年来,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财政收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呈逐年下降趋势,导致政府分担教育成本的相对比例逐年下降。政府负担高等教育的能力相对下降,而高等教育的生均成本却相对增长,这使得高等教育经费需求和政府支持高等教育的有限财力之间形成强烈矛盾。

3.以学费为主的预算外收入占成本分担比重过大。1998到2008年间,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学费增长速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82%。一般而言,学费标准不应超过生均成本的25%,考虑到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承受能力,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学费标准已经较高,今后学费上涨的空间十分有限。如果再大幅提高学费标准,将导致我省普通高等教育的学费水平与本省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不协调,致使教育不公平现象发生。在高校招生日趋饱和的形势下,省属高校以学费为主的收入格局将难以支撑学校长期发展。

4.个人分担教育成本比重过大将引发教育不公平。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个人学费分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黑龙江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和农业大省,个人分担教育成本比重过大,这将引发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违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能力支付原则,即年均5 000元的学费及其他费用已远远超出了一般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二是学费与助学贷款政策不配套,导致不少家庭困难学生放弃升学机会,使通过缴费上学政策来调整教育公平无法实现。三是由于学费负担过重,使得各高校特困生比例越来越高,欠缴学费的数额也越来越大,高等学校经费短缺的状况更加严重。

5.社会捐赠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能力较弱。黑龙江省高校通过社会捐赠筹措办学经费还处于起步阶段,分担高等教育办学成本的能力偏弱。面对大众化高等教育带来的经费压力,社会分担能力有限的现状导致政府与个人的成本分担压力越来越大,这极大影响和制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社会捐赠者为了实现捐赠效用最大化,他们偏好捐赠名牌院校,而对其他普通高校的捐赠几乎是无人问津。但总体而言,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逐步重视,企业与社会合理分担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本已呈上升趋势。

6.市场机制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中的调控能力不足。从黑龙江省本科教育收费标准的现状来看,一方面从高校类别上分析,国家重点大学、“211工程”建设大学、中央直属院校与省级一般大学的同一专业收费标准相差无几,而国家不同类别院校的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却大不相同。另一方面从专业类别上分析,不仅存在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消耗的教育资源差别,而且还存在着热门专业与基础性冷门专业之间在就业机会、就业区域、就业岗位以及工资待遇上所形成的巨大差距。因此,成本分担的不合理因素和价格机制对供需矛盾的调节乏力,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合理性。

7.高校利用科研优势弥补教育经费的创收能力匮乏。近年来,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充分利用产学研等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对外服务。虽然通过科研成果转让、销售收入、服务收入和校产经营收入等弥补教育经费短缺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额度非常小,即使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院校,这部分收入占学校经费开支的比重也很低。一般普通院校,特别是科研能力不足的高校,这部分收入更可谓是少之甚少、微乎其微。

三、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分担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省级投入以保障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

一是争取中央财政对我省高等教育的投入支持。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每年大量高水平教师和优秀毕业生流向南方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人才流失造成我省高教投入的回报率降低,中央财政应根据我省效益外溢性特点增加财政的转移支付。二是申请国家对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给予单项补贴,合理分担因地域属性和气候属性所造成建筑成本、取暖成本等过高的办学成本。三是逐步加大省级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落实好黑龙江省高教强省的各项政策,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促进我省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二)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结构,减轻办学成本的财政负担

一是调整省内高校布局,通过优化整合调整中央和地方的成本分担比例,减轻省级财政分担高教办学成本的压力。黑龙江省高教资源较发达,但存在省属院校众多、部属院校甚少的特点,加重了黑龙江省高教财政负担,这与江苏、四川、湖北等部属院校较多省份的财力分担情况形成鲜明反差。所以,由政府推动,对部分省属高校进行优化整合,调整布局,提升实力,力争得到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二是优化学校层次结构,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减少高等教育的投入负担,提高财政投资的使用效益。三是结合黑龙江省区域特点,优化专业结构,着重加大工学、农学等学科的投入力度,坚决避免有限的教育投资被浪费在过剩或需求很小的科类上,充分保证教育投资支出的效益最大化。

(三)加强成本控制,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能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有赖于高校自身的科学管理,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办学成本,这是全面提高办学效益的必要手段。一是要完善投入机制,强化预算管理,严格项目论证的可行性,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科学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建设共享平台,降低教育成本,使学校人财物资源利用率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建立资源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四是加快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降低管理成本,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工作效率。五是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有效减少高等院校的非教育性成本支出。

(四)立足教育成本,结合个人回报,建立科学可行的收费制度

首先,根据黑龙江的省情,按照教育成本的不同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只有切实在高等教育收费上将不同层次的大学拉开距离,通过收费的不同充分体现教育质量的差距,使高等教育收费显性化、等级化,才能真正使高等教育市场形成重点发展和共同提高的全面进步。其次,用个人回报率来确定收费的高低,因为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个人回报率不同,相同的投入带来明显不同的收益是不公平的。所以,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回报率实行不同的收费,用学费进行高等教育内部学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学费来平衡社会需要、国家意志与专业回报率的反差。

(五)利用科研优势,做好校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的校企双赢

黑龙江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相对较弱,类似工大集团这样依托高校发展起来的成功企业可谓屈指可数。所以,我省要大力推进高校实行产学研一条龙,做好校企间的互惠合作,这不仅有利于高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效益,更有利于高校拓宽自身发展的筹资渠道。如果各大院校能将自己独有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市场开发,既可以较大限度避免竞争,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又可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形成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促进社会生产力进步,同时为高校发展提供广泛的资金来源。

(六)争取社会捐赠,拓宽筹资渠道,优化教育经费的合理分担

近几年社会对高校的捐赠力度和规模逐渐增大,但高校对社会捐赠的管理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瓶颈”限制,如管理体制不规范,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目前社会捐赠资助已成为我省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一方面就高校自身而言,要积极采取良性举措,强化管理,扩大宣传,主动出击,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另一方面就政府而言,要积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纳税制度,促进社会捐赠管理的良性发展。总之,积极探讨和研究社会捐赠的理论和实践,对促进我省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市场化具有深远意义。

(七)设立教育彩票,广纳社会资源,促进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解决高校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完全可以考虑发行教育彩票,将彩票发行收益用于高等教育。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彩票销售额819.3亿元,比2003年400亿元翻了一番;2007年我国彩票销售额突破1 000亿元,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由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的发行经验可知,教育彩票能够为高等教育提供稳定而庞大的资金来源。同时,可以考虑发行“低税教育彩票”,提高国民购买教育彩票的积极性,把社会直接捐赠变为社会间接捐赠,拓宽捐赠面,扩大捐赠来源。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发行低税教育彩票是可行的,是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余元全.借鉴国内外经验解决我国高校资金困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0).

[2]张扬.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

[3]张继华.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性建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4]王志成.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财会通讯,2007(2).

[5]刘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5).

[6]白云.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现状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1).

[7]甘国华,姚林香.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实证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6(12).

[8]李金泉.浅谈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引发的学费拖欠问题[J].价格月刊,2005(11).

[9]曾祺.浅析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现状与补偿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2006(12).

[10] 邵延学.黑龙江省教育投入问题的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姜国峰

成本分担高等教育论文 篇3: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合理性辨析

【摘要】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是国际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主要指高等教育成本由教育的受益者:政府、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有助于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但其前提和保证是建立起合理学费水平和灵活有效学生资助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和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才能发挥高等教育在改善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资助公平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Cost sharingEndowFairness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经费不足造成的办学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政府不可能长期负担高等教育的庞大开支,调动私人资源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本分担政策,逐渐成为国际高等教育财政的一个重要趋势。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成功实现从免费教育向成本分担制度过渡,缓解了日益紧张的高等教育财政和经费供求矛盾。另一方面,迅速提高的学费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低收入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积极性。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误区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陷入争议和危机。教育是改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条重要途径,接受高等教育是改变命运、创造财富的重要渠道。由于高校扩招,学费上涨,就业人数增多,读书就业变成了成本收益很低的“投资渠道”。当个人和家庭为改变命运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却发出“知识难改变命运”的声音时,这表明教育提供社会流动的功能渐趋减弱。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合理性及运作方式涉及到高校和社会稳定,更涉及到教育机会均等和公平的理论问题,因而成为社会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产生的背景

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布鲁斯•约翰斯通(Bruce Johnston)在1986年出版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财政资助》,提出了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应由政府(纳税人)、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捐赠)共同分担。1993年,他又进一步扩展了成本分担的范围,明确提出企业应通过支付其雇员的部分或全部学生贷款,或者通过特别税款对高等教育成本在税收之外进行额外的补偿。这一理论目前已被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学术界普遍接受并认同。属于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成本分担?或者说高等教育进行成本分担的依据是什么?归纳起来主要有社会现实的要求,以及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认识的变化。

1.社会现实的要求

世界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私营化、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密切相关。20世纪50年代,世界由战争转入和平,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同时各国都把发展科技作为立国之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明显增长,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20世纪60~70年代,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模仿建立了国家完全拨款的教育财政体制。英国实行了高等教育的“赠与制”,不仅由政府代学生支付学费,学生还可以领取上大学的部分生活费用。在某些高福利国家,学生因接受高等教育影响就业而减少的劳动报酬,甚至还可以通过政府资助的形式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一理论也深深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学费收入占上大学开支的比例从1950年36.8%直线下降到1982年的12.2%。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个人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降低。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出现,经济走向萧条,公共财政资源紧张,高等教育经费出现短缺。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提供的公共资助不断下降,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面临财政危机。同时,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系列有关免费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实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提倡基础教育阶段学券制改革的同时,提出学生个人及家庭负担部分高等教育费用的建议。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所需的费用全部由国家财政负担。高等学校不仅不向学生收取学费,而且要拨出相当一部分资金作为“人民助学金”,补贴学生学习期间的部分生活费开支。经费投入的不足和规模的扩张导致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状况不断加剧。经费不足成为这一时期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末,在社会政治尤其是经济因素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在我国开始逐步推行,高等教育的财政改革也走上了与国际趋势相似的发展道路。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的教育经济学家主要从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及高等教育受益者提出了以下观点:

(1)高等教育是准公共产品

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逊于1954年创立的著名公共产品理论,产品理论依据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其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应由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按照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一方面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机会下,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就减少了他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服务上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如招生指标确定、考试筛选、交纳学费,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高等教育消费之外。高等教育不仅使受教育者受益,而且有巨大的外部效益,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使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大大增进等。因此,高等教育既不是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高等教育所需的经费不能由政府独家提供,而应由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承担一部分教育成本,也就是说,应进行成本分担。

(2)高等教育可以带来个人收益

高等教育不仅给社会带来收益,也给个人带来收益。对于社会来说,通过高等教育,社会可以获得所需的各种人才,提高社会的生产力,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减少社会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对于个人而言,通过高等教育,个人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还可以满足求知的欲望等。因此,通过高等教育个人获得的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都很大。世行专家萨卡布洛斯对60多个国家私人收益率进行了估算,认为其教育收益率一般都在10%以上。教育经济学家对社会和个人的收益率计算表明,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要大大高于社会收益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大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有收益的投资行为,而导致高等教育经费需求膨胀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高等教育机会的追求而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从理论上说,当社会收益等于或小于社会成本,而个人收益仍大于社会成本,由于个人需求驱动导致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从而发生的高等教育成本与社会收益的差值,就应当由受教育者个人来分担。简而言之,就是受教育者由于其接受的高等教育而获得了高于他人的个人收益,因此其本人或家庭理应分担部分高等教育成本。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提倡者根据高等教育的准公共性以及“受益者支付”的原则,提出除政府之外,学生及其家长、大学和社会机构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者,也应支付部分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不是一项廉价的教育,所有从教育中获得好处的人(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都应按其支付能力的大小来支付教育成本。

以上几种理论都强调高等教育作为一种非义务教育实行成本分担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须选择

1.成本分担有利于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经济原则

高等教育是有投资、有收益的活动,满足了多个主体的需要,收益人包括国家、受教育者本人、纳税人(雇主)、企业、家庭、大学。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谁受益,谁支付,高等教育的成本必须由这些主体分担。成本分担有利于体现“谁受益谁负担”的市场经济原则。作为需求者,各自应承担起对高等教育相应的责任;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办者,是主要受益者,因此应在受益范围内支付教育经费,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承担主要的经济责任;学生及其家庭是受益者,应支付学费和杂费;除政府和学生外,凡直接或间接受益的大众也应承担部分责任,因此就有来自社会的捐赠。这一思想指导下的高等教育财政是一种多元化财政,学校的办学费用来自多种渠道。对高等教育的成本实行分担,由此形成了大学的收费制度。

2.成本分担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财政的公平

高等教育财政公平是指付费者与受益者之间的适度平衡。从全球来说,高等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属于非义务教育。在高等教育学龄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如果高等教育的经费全部由政府财政负担,那就等于说所有的纳税人支付高等教育成本,却只有少数人受益,这有失教育的公平。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低收入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中不占人数优势,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收入较多的家庭。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受益人——学生及家庭必须分摊一定的高等教育成本,否则少数接受高等教育者占有政府形式承担的教育资源,从而使其自身直接受益,而对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例如,在六七十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改善低收入家庭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参与,纷纷建立了免费的高等教育系统。但此举并未显著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参与。“免费”的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全部由居民支付。20世纪80年代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公共资助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占很大比例,他们也从中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因此高补贴或者免费的高教财政将产生一种劫贫济富的效应,即低收入阶层通过税收为高收入阶层学生支付教育成本,而高收入阶层占有相对多的教育机会却无需承担成本或只需承担小额成本,造成高等教育成本负担和高等教育收益上的不公平性。这无疑会加剧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行成本分担将有利于教育经费在不同阶层中分配更加公平。

3.成本分担有利于促进受教育机会的均等

人们通常认为,收费将对贫困学生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巨大的冲击,不利于机会均等。但是在政府等其他经费来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学费收入适度增加不仅弥补了公共教育支出的不足,而且为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在一国的既定时期,可供国家调配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学费的适当收取可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增加高中生的入学机会。实施完全免费高等教育,国家为每一个学生花费太多的费用,负担沉重,教育资金匮乏,就只能囿于小范围内部,难以得到大的发展。学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从长远看能促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当然其前提是政府要通过调控手段保证那些在学业上达到标准,但却无力支付学费的优秀学生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

4.成本分担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提出之前,高等教育成本的核算不受重视。特别是公立学校因其收入来自政府财政,不受服务对象的制约,没有竞争的压力与提高效率的内在激励,不注重投入和产出的效率,不充分考虑怎样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造成高等教育结构及管理的许多欠缺。高校一方面感到教育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教育资源普遍浪费和低效率现象。从较成功地实行成本分担的一些国家的情况看(例如美国),高等教育成本由学生家庭和个人承担份额的加大,将使社会公众和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加强高等教育院校的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的内部配置更趋于合理。通过建立成本分担的机制加强高等学校的成本意识,对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节约成本,保证教育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三 建立合理的收费标准和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保障

从理论意义上看,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是合理有效的教育财政政策。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重要途径。我国自20世纪末期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表明:合理的学费水平有助于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有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有助于满足旺盛的个人教育需求,但过高的学费水平会对教育机会的公平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高校收费政策实施以来,学生学费增长幅度很大。1996年,全国普通高校平均学费超过了生均教育经费的20%,1997年比重有所下降,到1998年达到25%。扩招后学费又大幅上涨,2000年比1999年上涨28.2%,2001年达到生均3895元,直到2001、2002年教育部等部委先后两次发文规定高校不得提高学费标准,学费快速上涨的趋势才得到缓解。国内很多学者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学生资助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因为有灵活有效的学生资助方式,使其收费费制度下的高等教育保证其稳定的发展速度及高水平的教育质量。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它在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但仍然存在操作程序不清晰、政策落实不到位和配套措施滞后等问题。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贫富差别的社会,更不是一个平均主义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合理的社会结构,需要有一个相对畅通的社会流动渠道。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有助于弥补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有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但其前提和保证是建立起合理学费水平和灵活有效学生资助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和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需求,才能发挥高等教育在改善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高等教育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效率,为此政府和高校需要进行艰难而深入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柴效武.高校学费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布鲁斯•约翰斯通著.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世界改革现状报告(陈运超,沈红译)[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3]钟宇平、占盛丽.从公平视角看公立高校收费——成本回收理论在中国内地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4]钟宇平、陆根书.通过成本回收扩展高等教育:社会效率角度的理论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责任编辑:冯琰〕

作者:蔡艳梅 昆明学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文化物业管理论文下一篇:高等教育声乐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