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

2022-11-30

第一篇: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

残疾人托养服务

主讲

张 瑶

第一节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残疾人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这些残疾程度重、残疾类别特殊的残疾人,由于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行为方面的欠缺,在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面临着比其他残疾人更为突出的问题,深层次的需求长期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成为残疾人民生改善方面的“短板”。他们人数众多、接受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少、文盲率高、就业机会缺乏的情况普遍存在;危害自身和他人的极端情况时有发生;家庭在抚养或赡养、长期看护、治疗与康复、精神压力等各方面的付出,已大大超出一般家庭所应承担的义务。应该说,对于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而言,托养和护理的需求同温饱需求一样是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项工作必须开展起来。

近年来,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亲属通过多种渠道向各级政府、残联反映,强烈希望通过政府和社会解决其生活照料和养护托管的问题,社会方方面面,特别是基层组织,也纷纷呼吁帮助解决托养问题,认为这是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的特殊保障、是对残疾人家庭的解放、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项有效措施。

中国残联经过多番调研和研讨,于2007年7月在广州召开了全国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广州是托养服务工作起步较早的城市。这是首次托养服务方面的全国会议,对全国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当时除了各省残联的有关领导,还特别邀请了部分省会城市的政府领导参加会议,正式将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提上各级政府和残联的工作日程,先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城市进行试点。

由于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地方各级财政也暂时没有托养专项经费支出,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在起步之初遭遇了一定的困难,但党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对这项工作予以了大力支持和关注,2007年10月和2008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亲自视察了上海市残疾人“阳光之家”和北京市残疾人“温馨家园”,了解残疾人进行生活技能学习和康复训练的情况;2008年在新修订的《残疾人保障法》中规定“对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情况给予护理补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无劳动能力、无扶养人或者扶养人不具有扶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按照规定予以供养。 国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供养、托养机构。”;2008年中央7号文件中规定要“依托社区开展为重度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老年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康复养护、技能培养、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益性、综合性服务项目,推广阳光之家经验。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残疾人居家服务补贴制度。”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明确将托养服务作为一部分写入纲要,这是托养服务工作首次写入五年纲要,同年民政部、财政部和中国残联共同并发布了《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十二五”实施方案》,托养服务正式成为残联组织的一项业务。

第二节

阳光家园计划

在国家对残疾人工作的大力支持下,借着2008年残奥会召开、国家4万亿投入拉动内需的良好时机,中国残联积极协调财政部对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予以补贴,2009年8月,中国残联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共同下发了《关于印发〈阳光家园计划〉的通知》,明确从2009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共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各地开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阳光家园计划”是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发展至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民生项目,中国残联和财政部都十分重视,2009年8月“阳光家园计划”文件正式下发之后,9月全国残联系统实施“阳光家园计划”部署会议就在陕西西安召开,11月中国残联和财政部在北京共同举行“阳光家园计划”启动仪式。为确保中央财政资金管好、用好,使广大残疾人直接受益,为树立公共财政用于最困难残疾人的“阳光”品牌,中国残联专门开发了“阳光家园计划”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设计制作了项目标识,为了树立典型、推荐经验,2010年4月中国残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目前已确定了10个地区和24个机构作为首批示范地区和机构。“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资10个亿,继续支持“阳光家园计划”第二期的实施,任务目标是资助200万人次残疾人接受托养服务。

“阳光家园计划”资助范围

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残联兴办的公益性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享受低保且无业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家庭。 具体资助标准由省级残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参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因素,结合本地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进展、年度任务分解、资金匹配等情况研究确定。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居家托养残疾人家庭得到切实帮助,居家托养的资助标准应不低于500元/人年,资助居家托养残疾人家庭的资金支出比例不得低于资金总额的40%。2012年起,标准调整为居家 托养的资助标准应不低于600元/人年,入住机构的资助标准应不低于1500元/人年。 申请资助的托养服务机构应符合的条件

依法建立、手续完备、经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确认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具备基本的托养设施设备,配备满足基本服务的工作人员,规章制度健全,且正常运营三个月以上;与托养服务对象或其家属(监护人)签订了一年以上托养服务协议;符合《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的建设要求;托养服务对象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申请资助的居家托养残疾人家庭应符合的条件

属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或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标准的困难残疾人家庭;家庭成员中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处于就业年龄且无业,长期需要专人照料;家庭成员中的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具体的认定工作是由当地的残联来完成,有的地方残联自己也设计了表格,有需要的就申请填写。具体操作流程上的差别,具体咨询当地残联就可以。

大家应该明确的是,“阳光家园计划”只是中央财政支持的一个有期限的项目,不能把它等同于托养服务工作全部,期限结束,就没有钱了。各地方政府应该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地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困难的问题,而不是简单把中央的钱花出去就完了,以后中央的项目结束,但托养这项工作还是你这个地区的问题,长期来看,只有各地建立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才能真正解决托养的问题,有的地方就已经把托养服务工作的经费补贴通过文件固定下来了。

第三节

托养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残联系统相对较新的业务,不同于残疾人就业、康复等已经形成一系列政策法规政策体系和相对统一的工作模式,在很多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规范。2007年广州会议以来,各级残联因地制宜,不断学习探索,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残疾人托养服务,大大充实了托养服务工作内涵。根据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已经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服务形式,即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 集中托养

主要是一些较大、有工作基础的机构,可以为一些愿意寄宿的残疾人或者没有亲属和家庭的残疾人提供寄宿制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对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也涵盖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劳动功能康复训练、就业前适应性训练等。江西省综合服务中心、福建省福乐家园、哈尔滨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机构。有的同志会认为没必要建设集中托养机构,在集中托养机构的建设上,一定要消除疑虑,要充分认识到骨干机构是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长期、规范发展的必要载体,是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政策资金、人才培养、服务标准、管理制度、资助制度的平台和阵地。我们现在起草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机构建设标准等都在依托这些托养中心,由他们提供一些实际有益的经验和意见。但大型托养服务机构运营成本比较高,对人员编制、资金等都有较高要求,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需要这样的机构但不可能每个市县都有条件进行建设,也解决不了更多没有生活在中心城市的残疾人的托养服务需求。因此,集中托养机构是起一个示范作用,大量的需求还必须依靠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解决。 日间照料

在乡镇和社区一级,涌现出了大量的日间照料机构,对残疾人进行日间照顾,有的机构不仅仅对残疾人进行生活照料,还做到了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兴办农疗基地等途径,组织残疾人通过简单生产劳动,从事与残疾状况和职业能力相适应的工作,达到辅助性就业的目的。如北京市西城区残联兴办的“希联圆梦”工艺品销售中心,浙江省宁波市的“喜憨儿”阳光工坊等,都成为有影响的全国性品牌。 居家托养

与机构托养相比,居家托养因其灵活和易操作,为更多的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各地加大投入,以政府补贴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残疾人上门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抚慰等服务。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残联系统尤其是基层残联的社会化工作方式和工作智慧得到充分体现,各种以残疾人为本的服务手段和方式应运而生:如江苏省苏州市沧浪区依托电信平台自主研发了“残疾人托养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全区托养服务实行信息化管理,实行动态实时监控,确保为残疾人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居家服务;浙江宁波市江东区推行“家院互融”服务模式试点,尝试依托专业机构为残疾人上门提供各种专业服务。

总体来说,三种形式是形成一个金字塔形,以后大量的残疾人托养需求可能还必须依靠居家托养来解决,所以大家也就能理解为什么“阳光家园计划”中规定不得少于60%的资金要用于支持居家托养和日间照料。

第四节

专职委员在托养服务工作应发挥的作用

在日间照料和居家托养中,基层社区服务人员的作用非常重要,由于条件所限,能进入集中寄宿制的是少数,大量的残疾人都要依托社区层面解决托养需求,残疾人专职委员们应充分利用贴近残疾人的优势,积极发挥作用。要摸清情况,了解残疾人真实需求,及时向残联组织和当地政府报告,整合资源为残疾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在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中,专职委员的主要职责主要有:

了解政策,掌握需求。深入残疾人家庭和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本地区托养服务需求情况;因地制宜,鼓励多种形式化的探索。

及时汇报,争取支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和所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

落实政策,组织服务。帮助困难残疾人及其家庭,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和专项补贴政策。动员社会为残疾人提供志愿服务。

工作流程:

第二篇: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

南昌新闻网讯 日前,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结合南昌实际,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夯实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加强统筹协调,重点建立残联与民政、劳动保障、卫生、教育、工商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整合有关扶残助残的政策措施,增强推进残疾人就业的合力;要尽快建立健全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不断完善以各级残联为主导、各部门分工协作、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委会三级工作网络职责明确的残疾人工作格局。

要结合我市实际, 尽早成立残疾人维权中心,为残疾人群体提供维权、信访、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力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为残疾人提供融特殊康复、培训、就业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以及为智力、精神残疾人提供有期或终身托养服务,增强残疾人综合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增强残疾人身体素质,进一步丰富残疾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

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

残疾人康复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不断提高基层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增强康复机构的服务能力。要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村卫生院为载体,广泛开展康复服务;注重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逐步更新和增配公益性康复训练活动设施器材,强化康复训练指导和心理疏导。同时,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拓展残疾人康复渠道,力争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将残疾人权益保障纳入规范化轨道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将残疾人权益保障纳入规范化轨道。要以基本生活保障和困难救助为重点,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化保障为突破口,完善各项扶残助残、普惠加特惠政策措施,加快建设惠及所有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残疾人教育水平,增强义务段残疾少儿教育的针对性,加大对残疾人高等(成人)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激励扶持力度,不断提高残疾人素质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刘玉国 记者 王小刚)

第三篇:金川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介绍

金川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位于金昌市区东南部金芝里社区内,是一所集残疾人托养照料、康复训练、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建筑面积2456平方米,设计床位50张,中心内设照料室30间,残疾人康复室、工疗室、活动室、书画室、图书阅览室、医疗保健室、技能培训室、电脑工作室、盲人按摩室等各种功能室12间,150平方米的餐厅1间,23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1间。

中心共配备管理、护理服务、医疗服务等工作人员7名,目前首批入住托养中心的残疾人有8人,其中智力残疾1人,精神残疾人2人,重度肢体残疾人5人。中心将为入住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专业护理、康复训练等托养服务;为所在社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文体活动、工疗等日常服务;同时开通残疾人服务热线,面向全区残疾人开展居家安养服务;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技能培训等,努力将中心打造成残疾人残有所养、残有所医、残有所乐、残有所为、残有所康的理想的温馨家园,大力推进金川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第四篇:加快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 推

众所周知,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因参与社会生活程度低,自理能力差,绝大多数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目前得到的救助与需要得到的救助也存在较大差距。而这类残疾人家庭在抚养或赡养、看护、治疗与康复、精神压力等各方面付出的代价往往超过一般家庭所能承担的义务。为解决好他们在康复护理、教育、就业、生活保

障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加快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显得十分必要。 2007年7月14日,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了全国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会上,中国残联党组书记王新宪、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中国残联副理事长孙先德三位领导作了重要讲话,对开展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进行全面部署,由此推动了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进程。王新宪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从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整体上,乃至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全局高度来看,研究、探索、推进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的特殊社会保障工作,十分紧迫,势在必行。”事实也的确如此,许多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目前的监管措施和生活来源主要是依靠其监护人及亲属来执行和承担,一旦亲属的监护能力和供养能力下降,这些残疾人就面临着失去基本护理和基本保障的困境。笔者在接待残疾人来信来访的过程中,碰到一些监护人因年老体衰、重病缠身等客观原因无法有效行使监护权和日常护理,致使部分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处于无人监管或监管不力的状态下,生活质量低下,还带来一定的社会隐患。 近几年来,在残疾人要求托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下,各地各级残联围绕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问题,进行过不同形式的调研和摸索,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笔者在亲自接待了三例要求托养的信访中,亲身体验了托养需求的迫切性。无一例外的都是父母年事已高,本身就需要人照顾却要照料瘫痪在床的儿子,每解一次大小便,每翻一次身,都要弄得筋疲力尽。但是他们不是因本人有工资收入就是父母有退休金而进不了公办社会福利机构,民办老年公寓又因本人大小便不能自理缺少护理条件为由而拒收。显而易见,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迫切需要托养服务与现有托养服务机构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所以笔者疾呼,各地各级残联必须推动政府加快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建立起完善的残疾人特殊社会保障体系。笔者结合全国智力和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上三位领导的讲话精神对加快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如下设想: 第一,调查摸底,建立档案。要开展托养工作,必须先搞清楚有托养需求对象的底数。县(市、区)残联组织人员对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家庭逐户摸底,准确掌握这类残疾人家庭经济收入状况和托养需求,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对象档案,并及时掌握变化情况,为落实保障措施提供依据。考虑到“三无”人员、孤儿等已由福利机构收养,就业年龄以下人员一般都在校接受教育,老年人可以进养老机构,所以残疾人托养服务对象界定在:由家庭供养的,处于就业年龄且不在业的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我们在调查摸底的时候主要针对这一范围内的残疾人进行建档,这既是解决残疾人家庭困难的举措,也是对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

第二,制定政策,落实经费。尽管残疾人托养服务对象不属“三无”人员,但他们的家庭经济一般都比较困难,所以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应该突出公益服务性质,建立以公办的非营利性的托养机构为主,以民办公助的托养机构为辅的公益机构。这就需要制定政策,保障经费的落实,推动政府将残疾人托养机构逐渐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由政府直接拨款支持,让更多的贫困残疾人得到照顾,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 第三,依托现有资源,积极拓展形式多样的托养机构。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全新而特殊的工作,面临着许多困难为了满足残疾人的紧迫需要,我们可以依托现有资源,从多个角度切入,筹建形式多样的托养机构。一是社会福利机构。其政策制度和管理、设施、人员等方面都比较完备,特别是国家鼓励支持社会福利社会化,在满足吸收“三无”人员的基础上,可以挖掘建立一些针对非“三无”残疾人托养服务的机构。二是事业单位。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类管理是必然的,突出公共服务也是必然的。托养服务机构提供的就是公益性服务,政府提供政策、经费支持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托养机构是必要的,也完全有这个条件。三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以这种形式举办托养服务机构,空间很大。可以建成满足不同需求、不同标准、不同收费的托养服务机构,供残疾人托养服务对象自由选择,既能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又能满足高层次的需求。四是企业。鼓励企业建立托养照料与劳动就业相结合的托养服务机构,既解决一批残疾程度较轻的智力、精神残疾人的生活保障问题,又解决了他们集中托养的问题,并充分利用集中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来支持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智力、精神及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是推进残

第五篇: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组织实施好我县2019年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根据《安康市2019年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和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购买主体和承接主体

1.购买主体: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的主体是白河县残疾人联合会。

2.承接主体:政府有关部门和残联组织兴办的公益性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机构;

民间社会力量兴办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残疾人寄宿制托养机构;

民间社会力量兴办的能够为重度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的居家服务机构。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确定承接主体。

二、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的对象

白河县户籍,持有第二代残疾人证处于就业年龄阶段(男16-59岁,女16-54岁)且有托养服务需求的智力残疾人、稳定期的精神残疾人、重度肢体残疾人以及同时存在智力残疾或精神残疾的多重残疾人。重点服务对象为符合上述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中的残疾人、低收入残疾人及其他困难残疾人。

以下人员不得纳入居家托养服务对象:

1.由国家供养在敬老院、福利院等其他机构的;

2.已享受农村“五保”供养的;

3.在医疗、康复机构接受治疗或康复训练的;

4.已享受集中托养服务的。

三、资金来源

中省项目资金。

四、购买标准

寄宿制托养每人次不低于4000元;

居家服务每人次不低于1500元。

五、购买内容

1.日常照料:个人生活护理、卫生清洁、膳食服务、家电维修、上门理发等其他居家照料服务。

2.职业发展:职业康复、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辅导、就业创业信息提供等其他支持辅助服务。

3.生活支持:康复护理指导、自理能力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政策咨询服务、社交康乐服务、外出接送服务等其他生活支持服务。

六、购买程序

1.结合实际确定承接主体。县残联结合全县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动态更新的有关数据,准确掌握残疾人托养服务需求的具体情况和可承接服务机构的基本状况,委托第三方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备选承接主体。

2.编制政府购买托养服务方案。县残联根据市财政、市残联下达的资金和任务目标,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明确服务的对象、标准、内容及购买方式、数量和质量绩效等内容。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以适当的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服务,确保残疾人真正受益。

3.组织采购并签订服务合同。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选定承接机构。确定承接机构后,参照《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有关规定及时签订购买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内容、数量、金额、质量、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监督检查方法等条款。

4.强化监管实施绩效评价。承接机构按照《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技术标准与规范》的有关规定,依据合同约定的内容尽职尽责开展服务。县残联加强对购买服务情况的监督管理,掌握机构的履约情况,在年度任务执行完毕时,对照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自评,形成自评报告报送市残联。

七、数量、时效和绩效指标

数量指标:寄宿制托养服务2018年20人,2019年10人(助力行动);

居家托养服务270人。有需求并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接受托养服务的比例达到12%及以上。

时效指标:政府购买寄宿制托养服务当年完成,每人次不少于3个月;

居家托养服务周期为6-12个月,全年不低于12次,每月不能超过2次,每次服务时长不低于100分钟。

绩效指标: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较显著提高,残疾人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融入社会生活程度得到较显著改善。残疾人及家属对残疾人托养服务满意度达到90%及以上。

八、工作要求

1.认真摸底核实。各镇要高度重视,安排专人负责,根据县残联反馈的任务数,按照急需、自愿、逐步推进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进行摸底核实,严格审查提供寄宿制托养和居家托养服务的拟托养服务对象名单,公示10天并于9月20日前报送县残联。

2.细化服务方案。县残联对各镇提供的拟托养服务对象名单审核后,通知承接主体逐人开展评估,确定服务对象,细化服务内容,制定全年服务计划和个体服务方案,经镇政府领导审核签字后上报县残联。

3.确保服务成效。县残联根据各镇上报的名单及方案资料统一与承接主体签订服务合同,明确服务内容、数量、金额、质量、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监督检查方法等条款,并将合同内容及时反馈给各镇。各镇要加强与承接主体的密切配合协作,每季度对辖区内的服务对象进行回访,及时向县残联反馈服务进展情况,监督承接主体开展的各项服务,重点监督服务态度、内容、时长等,形成详细的服务记录,确保服务成效和服务满意度。要督促承接主体逐人规范建立档案资料,在服务结束后及时报送县残联。

4.强化总结宣传。各镇要认真总结经验,善于挖掘政府购买托养服务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形成经验材料及时报送县残联。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的宣传,主动回应残疾人关切,引导社会关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残疾人托养服务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科院院士信箱联系下一篇:质量通病防治任务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