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计算机审计机关论文

2022-04-29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县级计算机审计机关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计算机审计技术起步较晚。因此,自县级审计机关引入计算机审计后,其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探析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应用上所遇到的瓶颈,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县级计算机审计机关论文 篇1:

关于省以下审计机关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思考

[摘要]开展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是审计署推进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试点工作。本文结合中国审计学会对于此项改革的调研情况,归纳试点省市审计机关改革的具体做法,分析改革取得的具体成效、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审计机关    管理体制    改革    实践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确定开展省以下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工作。改革先行先试的广东、江苏、浙江、山东、重庆、云南、贵州七省市审计机关结合当地实际,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至今这项改革试点工作已开展四年多,深入研究改革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推动完善审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概况

(一)干部人事管理改革方面

各试点省市通过构建新的干部管理体制,强化对审计机关领导干部的管理,实行党管干部、下管一级,即市级审计局领导班子由省委管理,县级审计局领导班子由市党委管理,市级审计局领导班子和县级审计局正职任免须事先征得省审计厅党组同意,扩大省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人事管理权。同时,各试点省市普遍建立市级审计机关主要负责同志向省(市)审计厅(局)党组的述职报告工作制度,以加强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的监管和考核,且考核结果均报送当地组织部门作为干部管理的依据。浙江省审计厅还专门成立了干部处,主要职责是对下级审计机关领导班子进行检查和考核。

(二)机构编制管理改革方面

贵州、云南、重庆改革比较彻底,实行省(市)编办统一管理全省(市)审计机关的机构编制,人员招录统一由省级审计机关负责。比如,贵州全省各级审计机关退休人员全部划入省级统一管理,将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事业单位(主要是投资审计中心)全部参公管理,解决了基层大批审计人员的公务员身份问题,同工不同酬、职务晋升通道狭窄等问题得到解决,有效调动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四省审计人员编制管理方式基本未变,仍由当地管理,但进一步健全了内设机构,加强了省审计厅对市县审计机关的干部管理、业务管理等职能,相应增加了审计厅内设机构和编制。

(三)经费资产管理方面

贵州、云南、重庆情况大致相同。审计机关人员工资、津补贴均由省级财政统发,全省审计机关经费由省级财政统一保障,地方党委政府安排的审计项目所需经费和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保障,市县两级审计人员待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市县审计机关资产统一划至省级,实行分级占有和使用,委托当地管理。山东、广东、浙江三省则将审计项目经费统一上收至审计厅管理,市县自行安排的项目由市县财政另行安排项目经费。江苏省市县审计局完成审计厅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所需经费,由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补助保障。

(四)审计业务管理方面

以上七省市审计机关的改革措施大致相同,均强化了审计计划管理、审计质量管理、审计报告和公告管理。在审计计划管理改革方面,各试点省市均上收了市县审计计划制订权,实行统一管理、分级实施。市县级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计划在报同级政府审核后,逐级上报至省审计厅批准执行;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需要调整的须按原程序报批。根据需要,上级审计机关可采取“上审下”或授权审计方式开展审计,也可组织下级审计机关开展异地交叉审计。在审计质量管理改革方面,七省市审计机关均制定了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制度规范、强化了对市县审计机关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健全了审计机关内部质量控制机制及重大事項报告制度。各省市审计机关还完善和改进了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程序和制度。比如,贵州、云南两省的市县级审计机关审计工作报告,须先报上级审计机关,经上级审计机关修改后再报本级政府修改,之后报本级人大,同时报上级审计机关备案,并且规定审计结果除涉密内容外原则上都公开。

此外,在推进改革进程中,各试点省市审计机关根据需要均不同程度加强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如增加计算机审计人员编制,增设数据审计处、增加数据分析人员。

二、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进一步提升了审计独立性

通过改革,各试点省市审计机关增强了干部管理权限,任免审计机关正职须事先征得上级审计机关同意、任免审计机关副职须事先征求上级审计机关的意见,抓住审计机关领导班子这个关键少数,实行“下管一级”,强化对选拔任用环节的审核把关。同时,上级审计机关加强了对下级审计机关的考核,考核结果报地方党委政府备案;一些试点省市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的任职拥有提名权,贵州、云南、重庆明确了审计机关机构编制由省级统一管理,人员统一招录调配,把住了人员招录关口,这些举措有效强化了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从而减少了地方干预,增强了市县基层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在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结果公告方面,完善了相关制度规定,要求市县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报告在报送同级政府之前报送上级审计机关,强化对审计重大事项报告的考核督促,解决了地方审计机关审计查出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线索、重要问题上报和处理受地方干预的问题。

(二)进一步推进了审计资源统筹和审计全覆盖

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审计项目统筹管理制度,增强项目管理的计划性,有效减少了省内不同审计机关的重复、重叠项目;二是通过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制度,使省级审计机关对市县审计机关提交当地政府和人大审核的审计工作报告具有事先审核的权限,有力推动了市县审计机关“两个报告”质量的提升;三是通过优化项目组织实施方式科学配置审计资源,采用交叉审计、大项目统一组织审计等方式提升市县审计机关的审计能力,如各试点省市统一组织全省各级审计机关实施三农审计项目、扶贫审计项目、政策跟踪审计项目等,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锻炼了基层审计干部;四是普遍建立健全述职考核制度,强化上级审计机关的检查考核并与地方考核有效衔接,充分调动地方审计机关的积极性。这些举措显著增强了试点省市各级审计机关的“一盘棋”意识。

改革对推动审计全覆盖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在改革过程中,各试点省市普遍增加了编制和人员,并采取各种办法充实一线审计队伍,如广东实行聘用制增加编制外人员,有效缓解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二是创新审计组织方式,灵活采用全省审计机关“大兵团”作战与异地交叉审计、上审下、同级审等方式强化上下级机关协同,通过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加强信息化审计、大数据审计建设,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了保障。

(三)进一步加强了审计队伍建设

通过改革,各试点省市审计机关初步形成人员调配“一盘棋”格局。一是在重大项目中,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由省厅统筹管理和调配全省审计机关审计力量实施“大兵团”作战,年轻干部、基层干部参加大型审计项目的机会大大增加,在稳增长、扶贫资金、财政资金、经济责任、自然资源资产等多方面,通过实战得到学习和锻炼;二是通过审计人员的混合编组、上下搭配,使跨地区、跨职级的审计干部在实践中交流学习,切实提高审计人员特别是基层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三是一些试点省市将基层审计机关党建工作纳入管理范围,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强化理论武装,提高审计队伍的政治素质;四是进一步强化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培训,使基层审计人员参加业务培训的机会和频率大幅提升;同时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的职业道德约束,促进基层审计机关依法审计、文明审计。

(四)进一步规范了审计项目管理

各试点省市改革后加强了审计项目管理,提升了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改革后,市县审计机关的年度项目计划纳入省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总盘子,进一步规范审计项目计划的制订和调整程序,从源头上遏制随意增加和调整计划,大大缓解了市县审计机关在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压力。比如,改革前贵州黔南州某县审计局在个别年份要实施300多个工程投资审计项目,平均一天要出一份审计报告,完全超出了审计能力范围,审计质量风险巨大。项目统筹管理后,该问题在体制机制上得到较好解决,基层审计机关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质量和水平有了制度保障。

三、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

(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是改革的根本原则

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改革才能取得实际成效。从各地试点情况看,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支持和保障是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障。审计机关要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研究提出审计工作目标、任务和重点,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报告人财物管理改革相关情况,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审计机关依法独立开展审计工作。同时,改革要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通过改革不断加强审计机关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健全审计机关干部培养和管理机制。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改革的基本方针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差异较大,东西部发展差距尤为明显。试点七省市有东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也有中西部的贵州、云南、重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审计机关面临的经济社会情况、审计机关自身问题存在较大差异,同是东部或中西部地区的审计机关、甚至同一省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审计机关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比如,广东珠三角地区和省内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就十分明显。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调查研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各地实际把握好改革措施推进的力度,防止出现“一刀切”。从调研情况看,试点各省市都能针对当地的重点难点和突出问题,调整制约审计监督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改革取得实效。

(三)坚持依法有序是改革的有效保障

人财物管理改革作为一项制度创新,必须充分依靠法治引领和规范,做到依法有序推进。在此过程中,审计机关既要大胆探索,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积极有序推进;又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遵守有关干部人事管理、财产物资管理等现行法律规定和党的人事管理制度。重大改革措施需要取得法律授权的,必须按照法律程序办理。

(四)坚持统筹推进是改革的实践方式

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考虑形势的复杂性和改革的艰巨性,做到整体谋划、分类设计、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对条件成熟的事项优先考虑;对当前条件不完全具备的要加强协调,为推进改革创造条件;对当地条件一时难以具备的要做好准备工作,为今后推进改革打下基础。从调研情况看,改革过程中有些问题由地方审计机关推动难度较大,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如审计职业化等问题。还有些问题需要在国家整體层面的改革过程中逐步解决,难以一步到位,如同一省份公务员收入差距问题、事业单位审计人员(主要是各地的投资审计中心)与公务员待遇与职业发展不对等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统筹推进,及时总结改革经验,确保各项措施相互衔接、协调推进。

四、改革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协调好服务地方与审计独立性的关系

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作为现行体制下的调整探索,旨在强化上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增强审计独立性,提升审计监督水平。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需要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同时审计机关也是政治机关,试点的许多地方组建了地方党委审计委员会以强化地方党委的领导。人财物管理改革试点后强化了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体现得更加充分。同时审计机关并未脱离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也没有改变。如何在现有体制下更好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并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工作,需要进一步探索。比如,改革试点后,在审计项目计划的统筹管理方面,就显现出地方政府与上级审计机关要求不一致的情况。建议加强审计机关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使年度项目计划既体现上级审计机关对事权的领导,又体现当地审计机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并探索相应的制度设计。

(二)理顺人事、财务、党务等工作运行机制

人事方面,一些地方改革后审计机关编制由省级机关统管,人员委托当地管理,编制管理与人员管理主体不同,致使编制、人员、经费和招录招聘等管理环节增多,存在权责不匹配的情况,造成行政成本增加和工作效率降低。

财务方面,改革后一些地方经费主要由省财政保障,经费的审批链条加长,省直相关部门对某些经费管理的具体问题还未完全理顺,造成某些审计经费和奖励拨发滞后。需要在体制设计方面避免多头管理、注意权责匹配、畅通管理机制,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党务方面,改革后省厅党组对全省审计系统的党建任务加重,厅党组不仅承担对市、县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还要会同地方党委履行对全省各级审计机关的思想政治、干部队伍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等职责。建议在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加强全省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和干部队伍管理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三)优化人员结构,充实基层审计力量

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在各试点省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基层特别是县区一级审计机关的矛盾尤为突出。近年来,由于审计职能拓展、审计任务增加及审计机关内部管理职责的加强,亟需增设必要的内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特别是充实市县审计机关的一线力量。改革后,省市两级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业务管理和干部管理任务加重、县级审计机关审计任务加重,但人力增加明显不足。人员结构方面面临审计一线业务人员力量薄弱、人员年龄老化、专业结构失衡、复合型人才紧缺、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等问题。在审计力量总体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审计机关还需抽调审计力量参与党委政府、纪委巡查等工作,对审计工作的开展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除贵州省外各地普遍存在从事审计业务工作的事业编制人员,其身份问题亟待解决,这部分人员比例较大(如广东占全部编制人员的28.8%),有的人员甚至是审计业务骨干力量,该问题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影响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对审计事业长遠发展不利。

(四)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

根据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国家审计职业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审计职业化管理制度,但目前各地推动难度较大,基本尚未实施。需要强化顶层设计,从国家层面加快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畅通审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解决改革试点中遇到的审计人员职务职级、成长通道、收入待遇等问题,增强审计职业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中国审计学会,邮政编码:100086,电子邮箱:2439790261@qq.com)

作者:肖春辉

县级计算机审计机关论文 篇2:

克服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瓶颈对策分析

[摘要]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计算机审计技术起步较晚。因此,自县级审计机关引入计算机审计后,其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深入探析目前县级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应用上所遇到的瓶颈,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瓶颈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199

计算机审计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技术,即指审计人员将计算机应用于审计过程之中,从而执行和完成审计任务。但由于目前包括人员、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使得县级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应用上遇到了很大的瓶颈,在审计工作的进展上举步维艰。因此,对计算机审计技术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的必要性

11适应信息化时代需求

传统的审计方式主要都是手工地翻查账本、审核账单。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传统的审计方式,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审计部门。为了确保审计数据的真实和准确,审计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操作流程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使用水平,获取原始审计数据;其次,审计人员也必须掌握数据库的筛查功能,以应对被审对象越发庞大的数据信息。

12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随着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县级审计机关所面临的审计内容日益成倍增加,因而在审计工作中存在任务重、人员少以及时间短等困境。但目前,审计部门不可能减少手头的工作任务,部门人员也不可能大幅增加。因此要想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就必须从计算机审计应用入手,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当前审计部门所面对的难题。

13践行科学审计理念

国家要求审计机关必须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审计工作中践行科学审计理念。现阶段,面临大势所趋的信息化形势,只有不断提高各地方审计机关的计算机审计水平,才能满足当前的审计制度和审计要求,应付当前审计机关庞大的审计工作量,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规避审计工作中的风险和缺陷。

2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的瓶颈

21领导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不足

由于县级审计机关的领导通常采用定性分析,往往只根据过往经验来做判断,从而忽略了对计算机应用的使用。另外,审计机关领导基本上都是非业务人员,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极少,很难从专业角度出发制定科学的决策。正因如此,使得在计算机审计各环节上都存在着许多阻碍,计算机审计在县级审计机关难以得到真正的应用。

22审计人员专业的业务能力不够

第一,人员结构不合理。在县级审计机关在编人员中,审计、会计专业人员居多,计算机知识不足,而精通财务、计算机等多项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第二,计算机水平不高。审计机关的计算机培训往往时间短但内容繁多,高强度的培训使得审计人员难以消化吸收审计,使得部门人员对计算机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基本只是浮于表面,严重缺乏对计算机的系统设计、程序编译等内容缺乏深层次的掌握,使得难以独立完成计算机审计。又加之垂直管理的实行,高标准,高要求的考核机制让县级审计机关人员措手不及。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审计水平迫在眉睫。

23计算机审计环境受多因素制约

一是应用环境的制约。针对某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如医疗、住房等领域,审计机关由于计算机水平以及硬件设备上的限制难以满足其审计要求。而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等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领域,又缺少开展计算机审计的条件。

二是审计软件的制约。由于审计软件的相对落后,使得跟不上其他数据软件的更新速度,从而在数据收集和转换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无法满足计算机审计的要求。

24计算机审计的标准缺乏统一性

现阶段,计算机审计标准并不统一,导致难以量化地判断评价审计效果,审计风险大大提高。其中,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一是对计算机知识的一知半解,有可能造成国家机密信息的泄露。二是审计技术的不成熟也会造成审计数据的缺失或是审计结果的偏差。

3克服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瓶颈的对策

31加强对计算机审计的认识

首先要从思想层面出发,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要过分依赖过往审计经验,而应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出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开展计算机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计算机审计的未来发展动向,并制定适应新形势下的科学有效发展策略。这样,才能带动全体审计人员转变老旧观念,提高整体的计算机审计应用意识,克服惧难思想,从而上下一心,共同推动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发展和运用。

32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素养

首先应加强对审计部门人员进行计算机审计相关技术的培训,其中包括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计算机数据审核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一系列全方位的系统培训,培养新时期审计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应加大引入专业人才的力度,特别是那些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有专长并且精通审计业务的专业人才,丰富人才资源。最后,审计人员也应积极参加上级审计部门开展的审计实践项目,在审计项目的实践中深入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通过以上三项措施,提升审计部门的计算机审计的能力水平,从而为县级审计部门培养坚实的计算机审计骨干人才力量。

33营造计算机审计良好环境

审计部门应严格实施《审计法实施条例》的具体规定,真正在思想层面上意识到计算机审计技术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仅在资金上加大投入,而且也为审计人员积极提供涉及各个领域的完整科学的电子数据以及文字档案,方便审计人员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营造适合计算机审计技术发展的良好内外部环境。此外,也应在审计部门内部形成自由活跃的学习讨论氛围,让员工之间相互探讨,一起研究,共同提高。

34加快计算机审计法制建设

为进一步规范计算机审计的流程环节,应加快计算机审计的法制化建设。对计算机审计过程、计算机审计数据、计算机审计效果以及计算机审计法律法规的规范和规定。这样,不仅能使审计人员在实际计算机审计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有法必依,从而能够有效避開计算机审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陷阱。

35提升县级审计机关独立性

面对人、财、物统筹管理的实行,省级审计机关在解决了各级审计机关在经费方面无后顾之忧的同时,还应该做好整体的工作指导,加强审计监督覆盖范围,这样才能更快提高各级审计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而县级审计机关则应在省、市级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之下,明确自身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按时完成审计任务,提升机关独立性。此外审计部门的工作也应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与检验,加强审计的权威性。

4结论

总而言之,县级审计机关必须直面计算机在应用方面遇到的瓶颈,加强对计算机审计技术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分析其内外部的种种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突破,从而促进计算机在县级审计机关的应用和发展,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大大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长清克服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应用瓶颈的几点分析[J].中国外资,2013(3):153

[2]李晓春浅析新形势下县级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的应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22):30

[3]卢庆元地方审计机关开展计算机审计的瓶颈和解决之道[J].中国审计,2014(9):37-38

作者:侯乔波 

县级计算机审计机关论文 篇3:

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建设性作用

过去的五年,全省审计机关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审计任务。全省共审计(调查)单位和项目40336个,查出违规行为金额768.6亿元,损失浪费金额33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858.42亿元。审计处理后,己收交财政32.62亿元,促进归还原渠道资金22.72亿元,核减投资金额45.38亿元,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12.19亿元。向各级政府提交专题、综合报告和信息12242篇,被批示采用5930篇(次),向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197件、涉案人员271人。向社会发布审计结果公告355篇。

 一、“十一五”期间审计工作的主要收获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 科学审计理念逐步确立。各级审计机关深入学习實践科学发展观,努力确立科学审计理念,认真解决工作中“不符合、不适应”的突出问题。围绕“实践科学审计、强化监督服务、促进富民强省”,总结审计机关成立以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新时期审计工作思路、中长期规划和若干具体改进措施,为我省审计事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二) 审计工作绩效显著。“十一五”末(2010年)与“十五”末(2005年)相比,全省审计机关在人员增加10%的情况下,查出的违规等问题资金增加了1.39倍,为国家增收节支增加了1.67倍,人均查出违规等问题资金由1027万元上升到2215万元,增加1.16倍,人均为国家增收节支由59万元上升到140万元,增加了1.37倍。民生审计成果显著,投资审计力度加大。绩效审计初步见效,环境资源审计从无到有。服务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审计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建设性作用进一步发挥。

(三) 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提升。通过实践锻炼、全员培训、激励导向、交流轮岗、严把进人关等不懈努力,过去的五年中,全省审计机关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由23.1%提高到57.3%,具有审计相关专业职称结构比例由52.4%提高到79.4%,年龄结构由平均41.5岁降低为40.3岁,计算机审计中级人员由4人增加到264人,取得工程造价员资格人员新增加484人。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职业能力明显加强。

(四) 工作机制不断改进和创新。五年来,各级实行了审计外勤经费自理、报送审计、审计权能分设、项目工作量定额管理、审理稽核、审计执法和质量责任制、执法执纪部门会商协作机制、审计管辖对象及事项目录管理、审计要情专报、审计建议书、审计结果公告、审计整改情况通报并公告、建立审计专家库、聘用特约审计员、聘用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审计、在预算执行部门开展内审自查与抽查、对重大项目重大社会事件跟踪审计等一系列改进和创新。省政府出台了内部审计规定、计算机审计规定等重要规章。

(五) 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明显改善。“金审工程”初见成效,建成了覆盖10个市局的全省审计专网,省厅和各市(区)局实现了网上办公、视频会商,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并逐步普及到县区。加大抓基层建设的工作力度,实施了对基层审计机关的扶持规划,省厅五年来给予基层各类经费补助共计2260万元,将审计署去年下达的1500万元下拨基层机关。经过各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省审计机关基础设施和审计业务条件得到整体改善。

二、2010年全省审计工作简要情况

2010年,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调查)单位和项目9484个,查出违规行为金额156.20亿元,损失浪费金额1.90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586.74亿元。对2101名党政、企业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向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移送案件线索21件。促进制定整改措施1104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584项,向社会发布审计结果公告203篇。

通过审计,共为国家增收节支47.2亿元,其中收交财政14.28亿元,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1.32亿元,归还原渠道资金6.18亿元;核减投资金额18.30亿元,帮助被审计单位挽回或避免损失7.13亿元。

三、做好今年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 深入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二五”规划安排审计工作

“十二五”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省委七次全会和刚刚结束的省人大四次会议,规划了“十二五”陕西“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目标任务。全省审计机关要把思想、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上来,自觉把审计工作融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审计监督服务,发挥好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审计工作,就是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的核心内容,安排部署审计工作。要找准审计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促进中、省宏观经济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在查错纠弊的同时,充分揭示和反映突出问题和深层矛盾,提出改进、完善和加强监督管理的建议。要更加重视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加强对各类审计报告揭示问题的梳理和综合分析,提出治理对策建议,力争有较多审计成果进入政府决策。继续加大审计整改工作力度,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到位、加强管理,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四大目标、八大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结合我省实际,统筹规划好“十二五”时期的审计工作,使审计工作更紧密地围绕中心工作,更有力地服务大局。省厅将就“十二五”全省审计工作规划的制定开展调研,适时研究部署。

 (二) 统筹兼顾,突出抓好几项重点工作

今年和整个“十二五”期间的审计任务很重,要求很高,必须在坚持全面审计的同时,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财政审计要重点促进中、省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基本职责和永恒主题。要按照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路,坚持以资金为主线,以“两个报告”为载体,统筹安排审计任务。要加强对财政支出结构和投入方向的监督,促进各级财政确保和加大对“三农”、民生、社会事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对地方税费征管的审计,要促进依法征税和结构性减税等政策的正确实施。要开展民生、社保、土地与资源环境以及转方式、调结构等方面行业和专项资金项目的审计,促进宏观政策在各部门、各行业的贯彻落实。

要努力实现财政审计全覆盖,把全部财政性资金,尤其是专户及违规设立的过渡户等游离于预算管理监督之外的各类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促进政府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管理。要积极参与部门预算公开试点、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工作,

促进提高预算分配和执行的公开透明度。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要同时关注其支配、管理的各类专项资金,重视对二、三级预算单位的审计。要深化内审自查与抽查,促进机关单位内审机制的建立。要关注财政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对财政资金、项目的绩效等进行审计评价。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预算执行联网审计。

2.把民生审计摆在更突出的工作位置。今年省上新增财力的80%将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审计各专业领域都涉及民生问题,要充分发挥在维护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作用。当前要高度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保、保障性住房和物价等问题,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民生审计项目。县级审计机关要始终把重点放在“三农”和民生审计上,加强对强农惠农政策执行情况和水利、道路等基础建设的审计和审计调查,重视促进解决惠民政策落实不到位、目标未实现和资金分配、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近两年连续开展的地震、水灾灾后重建审计,今年仍是我省审计工作的重点,灾区市县审计机关决不可松懈、大意,要高度负责、善始善终,确保在职责所及范围不出重大问题。

秦岭生态保护、渭河流域治理及汉丹江流域水源地保护、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既是生态资源环境项目,又是与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陕北、陕南、关中各市县要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选择项目,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并同时引入绩效审计的内容。

3.全面提高投资审计能力。投资拉动仍将是我省“十二五”期间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基本方式。“十二五”期间,投资审计将成为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审计署最近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规定》,全省审计机关要从促进提高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管理水平、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提高投资审计能力和水平。

要立足现有力量提升投资审计能力。当前投资任务繁重与投资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要坚持以决算审计为主,跟踪审计为辅,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避免盲目铺摊子、力不从心、无法审深审透等问题。要整合资源,对外聘用社会中介审计力量为我所用,对内调动各专业审计力量,投资除承担重大项目外,要牵头整合其它专业审计开展涉及投资拉动、项目带动等方面的审计事项,形成“一盘棋”。要改进和规范跟踪审计,对政府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新开工重点项目,分阶段、分标段、分单项工程,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对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过审计建议书等手段督促整改纠正。要下大气力培养投资审计人才。近几年举办的工程造价培训班和以审代训,培养了一批投资审计业务骨干。各地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种子”,带动本级投资审计力量的形成,并继续在选调新进人员、造价员(师)培训、以审代训等方面给予倾斜。要积极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投资审计中的应用,提高处理海量数据和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

投资审计要区别于中介机构的造价决算、一签证服务,坚持国家审计的职能特点,重点监督政府投资涉及的政策法规贯彻执行,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揭示重大违法违规问题,重管理、重质量、重问题整改。要重视核减但不片面追求核减率。投资审计重点要放在财政资金为主的重点建设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及保障性住房、灾后重建等政府投资的民生项目。要高度重视防范审计风险,严格规范聘用审计工作。聘用審计项目数量要保持在审计机关可控范围之内。

4.全面贯彻落实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国办《关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出台,是继经济责任审计写入新修订的《审计法》后,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法制化、制度化。作为执法主体的审计机关,我们要积极主动地抓好《规定》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努力把我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省厅将在近期建议召开省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贯彻落实两办《规定》问题。当前,各级审计机关要抓好

《规定》的学习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本级主流媒体,广泛进行社会宣传,采取办班、讲课等多种途径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宣传宣讲。与此同时,要在审计机关内部开展《规定》的学习培训,学深学透,提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能力和水平。

做好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加大力度,拓宽领域,促进深化。要扩大“同步审”,即扩大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同步审计的范围。要坚持“同时审”,即坚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决算、预算执行等专业审计有机结合,在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同时审计其任职部门、单位;在对部门、单位审计时,同时审计其任职两年以上的领导干部,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绩效。要突出“任中审”,即突出任中审计比重,逐步实现以任中审计为主、离任审计为辅,以更有效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和责任的实时监督。要实行“分类审”,即对党委、政府、部门、企业及事业领导干部应负的不同经济责任,实行分类区别的审计和评价。要依法规范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严格依职责、权限进行审计和评价。继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有效利用办法,会同有关部门健全联席会议、督查、通报、问贡等机制。

(三) 认真贯彻审计准则,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审计准则,为我们加强审计行为规范,严格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业务管理水平,提供了准绳和规则。全省审计机关要以贯彻《准则》为主线,以计算机审计技术为手段,强化审计业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

1.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新《准则》。我省审计工作存在着业务管理粗放、质量水平不高、查得不深不透、揭露大案要案线索少等突出问题。工作水平、层次与审计署、特派办相比,与先进地区同行相比,差距较大。主要症结,一是执行力不强,~些好的思路、制度、要求不落实;二是创新力不足,囿于传统积习,缺乏探索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都阻碍和影响着我省审计工作的深化和水平的提高。我们要正视这一客观现实,痛下决心,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新颁布实行的《准则》,是集大成的审计行为规范和操作指南。学习贯彻《准则》,为我们全面提升工作水平提供了最好的契机。省厅将连续举办学习《准则》培训班,开展相关的调研、研讨活动,市县要结合实际搞好各自的学习培训,使全体审计人员学深吃透,从思想上武装,在行动中落实。通过《准则》的贯彻执行,力争在“十二五”期间缩小我省与先进地区、单位的差距。

2.贯彻《准则》,关键在加强审计现场管理。我们分析,与先进地方的差距,不在审计人员个人能力,主要差在审计业务管理特别是现场组织管理方面。今年要下大气力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对照《准则》规定,针对存在问题,出台配套细则,在现场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上下工夫。省厅党组已经议定,依据《准则》规定和精神,出台加强审计业务现场管理的规定细则,制定《审计组长和主审管理办法》,《审前学习培训制度》,《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办法》,《审计组现场协调

和例会制度》,《Ao/oA交互和数据包报送办法》、《审计组现场总结会及审计组成员成果登记制度》等配套规定。各级都要积极加强这方面的探索。

3.落实《准则》,要不断抓创新、抓落实。在审计业务、审计管理方面,要在继承发扬审计工作近三十年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敢于探索创新,努力解决与新《准则》“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尤其是要注意克服那些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当前审计质量、阻碍工作水平提高的积弊陋习,大胆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除了加强现场管理的上述举措外,要把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要求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形成对进度、质量、廉政的控制机制。省厅将修订完善《审计项目计划进度控制及考核办法》、《审计项目审核、复核、审理办法》、《审理稽核及后评估制度》,编制审计质量风险和廉政风险点分类目录、对审计文书进行模版化表格化管理、制订审计成果综合利用办法、改进廉政监督员工作办法等有关措施和制度。要加强对厅机关内部和对各市局的目标责任考核,提高行政执行力,狠抓审计结果公告、审计项目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等业务制度的落实,狠抓绩效审计、资源环境审计、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等工作要求的落实。

(四) 以审计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机关自身建设

1.认真开展“创先争优”,加强审计机关政治建设。“创先争优”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继续深入,要在“创先争优”中进一步确立科学审计理念,丰富强化审计监督服务、促进富民强省的具体措施和实践内容。扎实开展建设学习型机关等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要落实“实、高、新、严、细”要求,认真解决工作作风、精神状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机关内部管理,促进作风建设和各项工作落实。要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审计机关的生命线,坚持“从严治审”,坚持正人先正己。要严格执行“八不准”、“四项补充规定”,带头遵规守纪特别是廉政纪律、财政财务纪律,确保不出问题。要完善权力分解、审理稽核、风险排查等监督制约机制,坚持审前教育培训、纪律公示、现场检查、执纪报告、审后回访等监督办法。力爭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审计系统有更多单位进入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行列,构建起具有审计特色的惩防腐败体系。

2.更加重视审计人才建设,加大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投入。提高工作水平,说到底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素质和才能。我省队伍现状与审计署提出的规划要求有较大差距,要想缩小差距,只有面向现有人员,立足现有条件,加大培训教育力度。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上要有长远眼光,舍得拿出时间、经费,舍得牺牲一些眼前任务。要以职业能力建设为目标,坚持实务类培训与理论培训相结合,专业职称培训与提高学历教育相结合,参审实践锻炼与脱产培训学习相结合,办班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并完善学习培训的扶持、激励机制。要重点加强财政、投资、绩效、经济责任和计算机审计等专业培训,为各级培养一批各个审计专业领域的骨干人才。严把进人关,新进人员应符合审计署有关规定。通过人才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审计干部队伍整体综合素质有质的提高。

3.以“金审工程”为重点,全面改善审计机关基础设施和业务条件。审计署领导对基层审计机关非常关心,正在建立转移支付机制。省厅和各市局今后应在这方面继续努力。但是,解决基础设施、业务条件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困难,从根本上说要靠各级审计机关自身的努力。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要具各“有为才能有位”的精神,把有大作为、做大贡献、起大作用,作为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和财政等各方面支持的根本途径。在这方面,一些县、区机关做得非常好。“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金审工程”建设,在县区局主要是Ao/oA终端系统的部署和应用,市局主要是与所辖市区局的联网和应用,省厅主要是数据中心建设和行业数据规划的编制以及联网审计的推动。各级所需经费要积极争取本级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省厅和市、县局都要大力提高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水平,确保“金审工程”的投入绩效。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公条件改善当中,要保持艰苦奋斗,厉行节约,严格经费管理,遵守相关政策规定。要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省审计机关基础设施和审计业务条件有根本性的改观。

“十二五”规划已经启动,审计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强化科学审计理念,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为促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作者:屈方方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马克思哲学观社会批判论文下一篇:输电工程项目档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