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论文范文

2022-05-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巴蜀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通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考察调研,介绍了巴蜀的地理与文化特点,详细梳理了餐饮空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巴蜀地区餐饮空间的发展现状以及餐饮空间设计与巴蜀城市发展效应,概括了餐饮空间的设计原则,呈现了巴蜀地域文化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表现手法,旨在探究餐饮空间设计中巴蜀地域文化的表达思路与途径。

第一篇:巴蜀文化论文范文

巴蜀文化元素下高职校园文化构建研究

摘 要:巴蜀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在现代教育中,将巴蜀文化元素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构建之中,以巴蜀特有的人文资源为龙头、地理环境为骨架,挖掘巴蜀文化精髓,建设文化育人工程,提升高职校园文化质量,走一条以巴蜀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新路子,对巴蜀高职校园文化构建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蜀文化;高职院校;价值观;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从广义理解,它是院校精神、制度、物质三种文化集成的总和,体现着院校的特色与品位,蕴含着院校对教育的精神与思想,彰显着院校对育人的期望和追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方面不但具有导向和凝聚作用,还具有激励和认知功能。因此,巴蜀区域的高职院校,在巴蜀文化元素下,对高职校园文化构建展开积极研究,提升校园文化质量,是院校理应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巴蜀文化元素特征

巴蜀文化与中国其它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一样,是传统文化的璀璨之宝,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历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纵观巴蜀文化的历史发展,它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值得巴蜀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特色文化中加以运用。

(一)巴蜀文化是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巴蜀文化是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在包容、理解、学习中体现开放。正如巴蜀地貌一样,崇山峻岭环包丰腴盆地,崇山彰显自信与独立,盆地体现宽宏与坦荡,形成巴蜀南北文化交汇和集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虽然巴蜀文化也存在一些封闭板结和落后保守的一面,这是自然经济带来的产物;但它在诸多方面含有渊源于古代工、商、农、林业的开放和进取特性。充分利用其特征,吸收其精华,融入巴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一种强大的无可替代的历史资源。

(二)巴蜀文化具有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巴蜀文化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凝聚和集结了优秀的中原文化,实现了“最广泛的文化认同”的历史发展进程。从文化认同角度来看,其特质和内涵从秦汉以后即融入中原文化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区域特色的继承、延续性角度来看,它又在时代环境下,以蜀人独有的思维和创新力,实践了其区域文化的更新与崛起,并通过克服矛盾,在融汇与整合中,形成一股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精神。这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对巴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调整方向、整合理念,是一种积极的启示。

(三)巴蜀文化将开创性与完美性相结合

追求完美是巴蜀文化元素中的主要特征。巴蜀文化喜欢将开创性与完美性相结合,在紧跟和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追寻开放与完美并存。巴蜀在历史上突出先乱后治思想。“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是巴蜀人的一种后来居上的竞争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巴蜀人的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爱民情怀,这种精神在教育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有重要的教育价值[1]。

二、巴蜀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实践

在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国家基础技能型人才的中流砥柱,更应该强调人文素养和人文修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资源的启发下,高职院校结合巴蜀地区独有的地域特点,通过挖掘巴蜀特定的区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并力争将独有的地域文化优势转变为校园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

(一)挖掘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契合关联性

1.挖掘核心价值观和巴蜀文化的契合点。巴蜀文化是巴蜀人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巴蜀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巴蜀人的“文化之根”。巴蜀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包含了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崇尚自然、笃行务实的行为方式等方面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体现[2]。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把巴蜀文化作为一种强制性简单的知识灌输给大学生,让他们片面被动地接受巴蜀文化知识,否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抵触心理,进而影响教育效果。鉴于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思路,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自己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巴蜀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良好的道德规范,进而外化为正确的行为习惯。

2.重视巴蜀文化中的显性和隐性资源运用。高职院校将巴蜀文化中的显性资源(巴蜀文化现存的物质资源)和隐性资源(巴蜀文化中那些未被开发利用的以物质环境为载体的物质层面,以及所包含的制度、思想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因素)积极运用和提炼,力争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1)巴蜀文化显性资源的运用。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名人故居、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巴蜀特有的节日庆典,学习和研究巴蜀特有的诗歌文化、茶艺文化,开展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形式,让学生有切实的感官感受。

(2)巴蜀文化隐性资源的运用。尽可能地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包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两弹一星”精神的挖掘上,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组织学生们分批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学技术馆参观学习;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主要体现在对巴蜀地区红色革命资源的挖掘上,例如结合中共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涌现出的无数巴蜀地区的英雄事迹等;巴蜀地区所涌现出的以诗人李白、杜甫为代表的诗歌文化以及重视教育的传统,是学院育才的依托之一,其中江油的李白故居、诗歌文化赏析、诗歌创作、美学欣赏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以及立德树人的优秀资源。

(二)以第一课堂为主干,强化思想阵地,传播优秀文化

1.把巴蜀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在传统教学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活动方式较为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要求无法实现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下降等问题[3]。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巴蜀文化教学内容,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子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采取讨论法、互动式教学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巴蜀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巴蜀文化,并学习巴蜀传统美德,提高巴蜀大学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此外,在思政课堂上还需要开展巴蜀文化作品为主题的课外读书会,学生通过彼此间交流读书心得,感受巴蜀文化对个人的作用,从而领略巴蜀文化的巨大魅力。

2.把巴蜀文化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中。各学科需要充分挖掘专业课中所蕴藏的发展史等人文资源,把它与巴蜀文化知识相契合起来,让巴蜀文化精华能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学习各门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了解巴蜀文化,提高其人文素质。例如可以选派一些精通巴蜀文化的教师、专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巴蜀文化通史》、《巴蜀文化概论》等必修或选修课程,打通大学生学习巴蜀文化的主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巴蜀文化教育。

此外,教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当中,高职院校还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如在江油的红军历史文物陈列馆、中江的黄继光等纪念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每年分批组织大学生前往实践教学基地接受相关教育。同时,鼓励、引导一部分对巴蜀文化有兴趣的大学生,对巴蜀文化展开更加深入的学习、研究,充分挖掘分析巴蜀文化的精髓,并通过专题讨论、学习交流会等形式,让这些大学生在相互交流巴蜀文化学习、研究心得时,深化其对于巴蜀文化的理解,以增强自身的人文精神。将巴蜀文化的思想精髓,贯穿高职院校教学的全过程,让大学生了解巴蜀文化历史,学习巴蜀文化知识,领悟巴蜀文化精华,传承和弘扬巴蜀美德,进而有效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巴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三)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打造传播与培养的优越环境

我国课程改革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改革的目标与方向,提倡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重理轻文,导致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分离,致使学生出现偏科、知识模块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为积极营造催人奋进、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应在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发扬和继承巴蜀优秀文化,着力打造以巴蜀文化特色为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其做法可以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举办好每年为时一个月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该活动内容要从过去单一的举办文艺类活动发展为开展包括文艺演出、科技制作及创意设计、文化作品展示等种类繁多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其中,要将科技制作及创意设计大赛、社团风采大赛、服装设计及模特大赛、辩论赛、演讲赛、主持人大赛、歌手大赛、啦啦操大赛、舞蹈大赛、英语口语大赛、寝室文化大赛、3D等大赛形成校园文化的主要品牌。

另外,高职院校要把大学生公寓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以“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为理念,重视和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活动。学工部心理咨询中心要利用大学生比较喜欢向同龄人倾诉的特点,选拔、培训一批优秀大学生干部作为心理咨询员,在宿舍为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提供及时的服务[4]。

三、巴蜀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提升和改进方法

巴蜀文化作为巴蜀高校校园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必须投入并落实必要的经费、人力、物力,以改善高校的软、硬件教育条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不断丰富巴蜀文化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改变人际交往方式,也促使教育教学产生巨大变化。在开发巴蜀文化网络资源时,教师要秉持课程资源开发原则,“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有效地筛选巴蜀文化课程资源。互联网不但为教师提供了获取巴蜀文化资源的渠道,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信息收集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收集巴蜀文化的相关内容,使课程教学资源更具时效性与多样性,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资源观念,实现了课程资源获得渠道的创新[5]。同时,互联网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条件,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巴蜀文化资源,为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信息资源交换带来方便[6]。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为丰富巴蜀文化内涵,实现对巴蜀文化资源的全方面了解提供便利。

(二)发扬巴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打造教育沟通平台

建立健全巴蜀文化教育体制。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学校主要领导全面负责机制,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并组织社会力量全力支持的、齐抓共管的领导和工作体制。

以往高职院校文化工作一直由学生管理部门担当主要角色,而实际上,校园文化的建立、学生素质的培养,需要高职院校各部门的联动与参与。因此,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发扬巴蜀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坚决打破学生管理部门单独抓学生思想培养的“孤岛”状态,将学院的各行政部门、各系部结合起来,形成学院——部门——系部的“三位一体”联动的沟通机制,形成合力,创造一个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平台,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把巴蜀文化蕴含的人生品质做为培养大学生品质的风向标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首先要结合课题的项目内容,不断思考,对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特点、传播方和进行提炼,将传统媒体重内容与新媒体重形式和时效的特点相结合,摆脱二者的对立状态,发扬优势、弥补不足。同时,结合巴蜀人文精神特质和审美文化的心理,结合校园舆情建设、校园危机干预和预防、师生沟通机制、学生意见领袖的建立等方面,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学生管理平台[7]。通过学生管理平台的建立,结合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的特点,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学生动向、学生情绪,将安全育人囊括其中。其次是突出至情至性品格,把巴蜀文化中蕴含的真实、豪爽、热情的人生品质,渗透在校园文化之中,做为培养大学生品质的风向标,使大学生体会到巴蜀文化的真正内涵,并愿意在巴蜀文化的熏陶下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四)做好校园和家庭相结合的育人机制,营造巴蜀文化氛围

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环境对人的培养、塑造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文化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时,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并利用区域文化来优化大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切实发挥文化环境的育人功效[8]。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掘文化环境中所蕴含的巴蜀文化教育资源,营造出浓郁的巴蜀文化氛围,使巴蜀文化渗入大学生的血液和骨骼,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品位。在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都承担着重要职责,因此必须使学校、社会、家庭这三方形成教育合力,从校园、社会、家庭环境这三方面,用巴蜀文化共同优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文化环境,进而增强高职校园文化教育的效果。

从生源来看,巴蜀高职院校绝大数的生源是四川和重庆两地,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利用巴蜀社会重视家庭环境熏陶的教育方法,注意发挥巴蜀家庭对大学生的协同教育作用,加强巴蜀地区的父母对孩子进行友爱、和睦等巴蜀传统美德的教育。此外,父母还必须身体力行,用这些美德来要求约束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起到模范的“身教”作用[9]。

以巴蜀传统文化元素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教育内容和方法,为大学生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重要的资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致使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深入挖掘巴蜀文化等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把它融入到地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激活区域文化的首要选择。因此,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扩展大学生教育的研究领域,加大力度研究并开发巴蜀文化等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并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容,使传统与现实得以完美对接,走出一条以区域文化为依托的校园文化新路子,这不但使大学生教育体系日趋完善,还使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茂才,谭继和.巴蜀文化的历史特征与四川特色文化的构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57-59.

[2]林向.巴蜀文化“辩证”[J].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90-94.

[3]李毅.关于《文化生活》的哲学思考——以“文化与生活”为例[J].思想政治教学,2013(5):19-19.

[4]张金领.高职院校全方位育人机制的构建研究[J].经济视野,2012(8):117-118.

[5]熊楚舒.浅述加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39-41.

[6]游菲.论巴蜀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D].海南大学,2012:45.

[7]赖永辉.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块及指标研究[J].职教通讯,2015(5):22-23.

[8]费小平.高职院校教书育人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3.

[9]卢亚莲.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路径探索[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2):61-65.

作者:陈波

第二篇: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摘 要:通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考察调研,介绍了巴蜀的地理与文化特点,详细梳理了餐饮空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巴蜀地区餐饮空间的发展现状以及餐饮空间设计与巴蜀城市发展效应,概括了餐饮空间的设计原则,呈现了巴蜀地域文化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表现手法,旨在探究餐饮空间设计中巴蜀地域文化的表达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巴蜀地域文化;餐饮空间;文化符号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我国拥有灿烂的民族文化,而餐饮文化是历史文化长河中十分重要的分支。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饮食文化,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分为八大菜系,每种菜系均有各自的特色。如今人们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视觉与精神享受,这就出现了餐饮空间设计。一个环境优美的餐饮空间,它的每一个功能都体现出设计美学元素,并且带给人美的体验。如今各种餐饮空间迅速兴起,这就导致人们不再只是单纯追求菜色,而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餐饮空间的布置与设计上。一个好的餐饮空间大多体现出传统文化元素,能够让人流连忘返,并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1]。笔者在这样的条件和背景下研究我国餐饮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并总结归纳出餐饮空间设计原则与方法,从空间布局、装饰风格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中力求体现巴蜀底蕴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并追求空间布局与风格的创新,进一步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诠释我国的传统文化之美。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的餐饮空间设计起步较晚,但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国目前对餐饮空间的研究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餐饮空间的设计原理,如邓雪娴的《餐饮建筑设计》;二是系统介绍餐饮空间设计实例,如《餐饮空间》等,对餐饮空间与地域文化结合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餐饮空间设计项目的增多,出现了大批与餐饮空间设计相关的文章,在餐饮空间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外对餐饮空间设计的研究较早,并且在发展中形成了多样化的设计手法。目前国外十分流行主体餐厅,力求从室内设计上打造具有个性的就餐氛围[2]。随着全球范围内文化、科技的相互融合渗透,多个流派与学科实现沟通与交流,使得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现代设计产物的挑战,并形成了东西合璧的复合模式。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室内设计的现代化,出现了多种辅助技术与工具,如图形模拟、仿真技术等。在我国餐饮行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餐饮空间作为行业的文化载体,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提供菜品上,而更多地需要体现文化内涵。这就要求餐饮空间设计综合地域文化因素,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二、巴蜀地域文化概述

(一)巴蜀地理特点分析

历史上的巴蜀最早为清江流域与三峡地区,后扩展至重庆、贵州北部地区。如今的巴蜀之地以成都为中心,包括四川盆地以及陕西南部地区。该区域大部分为平原,位于四川盆地,气候宜人,四周地势险要。巴蜀地区为我国拥有文化遗产最多的省份,饮食文化也比较著名[3]。这里山多路险,以高原、丘陵居多,位于我国第一级与第二级地势阶梯之间,呈现西高东低的地势。行走于成都、重庆的大街上,很少看到自行车,这与当地的地势有关。这里农耕经济发达,旅游景点众多,长期以来与外界交流较少,也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巴蜀地区由于日照少、常年多雾,为排除体内湿气,这里的人们在饮食方面偏爱吃辣,逐渐形成我国著名的四大菜系之一——川菜。

(二)巴蜀文化特点分析

巴蜀文化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闪耀着熠熠光辉,这里有秀丽的风光与丰富的物产,也有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巴蜀文化最早被提出是在上世纪40年代,到了80年代末期,很多学者开始认识到巴蜀文化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进步性。在历史发展中文化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诗歌,或者雕塑等,并非都是一成不变的[4]。巴蜀文化也随着历史长河的变迁不断发展,无论是巴蜀淳朴的民风,还是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文明,都在逐渐发展中呈现出独特的人文色彩。巴蜀人民在夏商时期十分崇尚神权,春秋战国时期最为突出的表现为礼乐文明。到了战国后期,巴蜀地区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地域文化。汉魏时期巴蜀地区逐渐开始盛行道教,到隋唐时期巴蜀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巴蜀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也让这里成为全国繁盛的文化之都。而到了元代巴蜀文化呈现衰落之势,明代之后得到好转,清代大量人才流入巴蜀,让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餐饮空间的发展历程

(一)餐饮空间的发展历程

纵观我国餐饮空间的发展历程,它与各地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综合环境的发展存在密切联系,也体现出各个地区独特的生活与人文追求。尤其是明清时期,人们不再将餐饮空间只是作为进餐场所,而更加注重饮食情趣与享受,也促进了餐饮空间设计的发展。新石器时代人们就萌生了对饮食艺术的追求,具体表现在陶器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大量彩陶,就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将饮食看做一种精神享受,并通过装饰饮食器皿表现出来。夏商时期青铜器的出现,带动了饮食器皿的变化[5]。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形成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人们开始采用分餐宴请制,并以筵席的规模表示身份。

秦汉时期逐渐出现盛放食物的器皿与承具,而全国的统一也让中原文化成为主流。南北朝时期中原文化的空前发展,也为巴蜀餐饮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个时期社会士人阶层十分注重宴饮的怡情怡性,并且将园宴、游宴作为人生乐事。隋唐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北少数民族的统一,也让餐饮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巴蜀地区开始改变席地而坐的饮食习惯,并且出现了胡床、椅子等家具。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围于大案前,并且垂腿坐在方凳上观看歌舞表演。宋元时期是我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也促进了餐饮空间的变化。宋代十分重视对餐饮空间的整体布局与装饰,并且将吃茶、焚香以及挂画作为人生“雅事”。餐饮文化经过多重文化的融合得到不断丰富,至明清时期达到空前发展,人们对餐饮空间的审美也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个时期人们追求“十美风格”的和谐统一,餐饮空间的设计更加具有实用性与观赏性。

(二)餐饮空间的发展现状

巴蜀地区的餐饮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得到快速发展,外出就餐人数的增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让餐饮空间的人数迅速增加,竞争也更为激烈。如今对餐饮空间的分类方式较多,并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层次、消费水平等因素。以消费者层次的不同,可划分为便民餐饮空间、特色餐饮空间、连锁餐饮空间与高档餐饮空间四类。以消费者的行为活动视角,可以分为商务类与休闲类餐饮空间两类。其中休闲类餐饮空间一般环境优美,能够给人以舒适、轻松的感觉,满足了人们物质与精神需求,如成都地区的农家乐等。商务类餐饮空间多分布于高档写字楼,主要服务对象为商务人士,内部多舒适、幽静,装饰简洁、高档。

(三)餐饮空间设计与巴蜀城市发展效应

巴蜀地区餐饮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为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四川省将餐饮业纳入区域发展规划中。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必将带动四川地区餐饮业的多元化发展,且对城市发展产生推动作用。统计表明,四川地区在人口超过五百万的城市中,超过一半的城市餐饮行业营业额在两百亿以上。由此可见,餐饮业作为巴蜀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可以看做城市产业调整的主要着力点,也发挥着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优化城市服务功能的作用。同时餐饮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解决巴蜀地区的就业问题提供了途径,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渠道。随着巴蜀地区餐饮产业链的不断完善,为调整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动力。此外,巴蜀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个餐饮品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对于巴蜀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餐饮空间中的

设计原则与表现手法

(一)巴蜀地域文化在餐饮空间中的设计原则

1.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饮空间设计与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也需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加入时代元素。对巴蜀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服从,而是需要运用现代技术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在创作过程中凸显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此才能体现地域文化的价值。分析巴蜀地域文化的脉络,注重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的结合,运用现代室内设计理论、材料等进行创新,不仅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也可以让人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生命力。

2.满足市场需求

在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人们逐渐提高了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餐饮空间设计必须与市场定位相结合,这也是设计者的主要依据。设计者首先需要与经营者沟通,了解消费群体的年龄层次、消费观念以及职业特点等,进而结合他们的需求确定餐饮空间的设计风格与设计方案。同时也需要考虑餐厅的运作模式与定位,结合不同群体的需求对餐饮空间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规划,保障最终的设计既有特色又能吸引特定群体。

3.做到形神兼备

餐饮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空间功能与风格,也需要凸显巴蜀地域文化特色,在元素融入与色彩运用方面体现“神”的表达,即讲求形神兼备。例如,可以在设计中融入巴蜀地区的茶文化、川剧文化,构建富有特色的主题文化餐饮空间,让消费者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巴蜀地域文化在餐饮空间中的表现手法

1.融入建筑构件进行空间装饰

巴蜀地区的餐饮建筑呈现出多元化融合的特点,大部分建筑保留了川渝地方特色,也加入了北方的部分装饰元素。该地区的餐饮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融合了南方建筑的雅致与北方建筑的质朴,在梁、柱、斗拱以及窗户设计方面均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长期的发展中巴蜀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装饰文化,如将书画、雕刻等与建筑装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室内装饰艺术。巴蜀地区大部分餐饮空间的形式以天井、庭院组合形式为主,能够满足冬暖夏凉的要求。与巴蜀地区常年多雾、潮湿有关,人们喜食辛辣食物,故引入露天庭院在解决餐饮空间的通风问题,也造就了如今巴蜀餐饮行业浓郁的就餐氛围。

2.运用文化符号进行空间装饰

巴蜀地区有很多具有艺术特色的文化元素,如川剧中的变脸就是当地文化的象征。若能在餐饮设计中体现川剧的艺术特点,无疑能够体现巴蜀韵味[6]。同时青铜纹饰、书画艺术等也是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这些典型的文化符号体现了巴蜀文化的内涵。餐饮空间设计中对这些元素进行提炼,或采用重构组合的表现方式,将其与室内装饰结合起来,能够很好地体现巴蜀文化。例如,可以将青铜纹饰融入餐饮空间的窗户装饰中,或在餐饮空间顶棚中融入巴蜀雕刻术,将川剧脸谱纹饰融入家具装饰中,进而展现巴蜀文化的魅力。

3.通过色彩设计凸显巴蜀文化

巴蜀地区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色彩,其中红色最受人们喜爱。红色代表着红火与吉祥,用红色代表巴蜀也十分贴切。这里盛产辣椒,川菜以“辣”闻名,也让人联想到红色。巴蜀地区的餐饮设计中也多采用红色装饰,在具体应用中应该注重色彩的搭配。在餐饮空间的色彩设计方面,可以红色为主色调,搭配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色彩元素,并与灯光、家具等相协调,以构成地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特色空间。

五、巴蜀地域文化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一)成都“皇城老妈”餐饮空间设计分析

“皇城老妈”建造于20世纪90年代,位于成都市区南侧,整体外观呈方形,外墙设有浮雕画。该建筑主要用于餐饮,内部分为茶社、大厅、雅间以及办公四个功能区。整个建筑分为六层,地下一层,地上五层,一二层以就餐大厅为中心对餐饮空间进行组合,三层以环形通道组合十七个雅间,四五层以敞开的中庭为中心组合餐饮空间,达到室内外空间有效结合的效果。在巴蜀地区多见中庭与庭院结合的建筑,这也是当地继承地域文化,适应自然环境的设计方法。设计者无论是从符号形式、色彩、材料肌理等要素的运用,到空间组织、装饰陈设方面的运用,再到绿化布局、意境营造方面的运用,都与成都的古老建筑相得益彰。

在内部空间设计方面,设计者希望传达出地域文化的内涵,并在视觉上达到区分空间的作用。整个餐饮空间的主要色调为青色、白色和褐色三色,与四川民居朴实的色调一致。墙面采用木质的梁柱加以间隔,门窗以实木包裹,并搭配垂花柱、月梁等装饰,在界面设计中融入巴蜀人民的生活场景,体现了巴蜀地区传统的宅居布置。中庭边界镶嵌各种形式的镂空窗棂,体现了成都人的生活记忆。餐饮空间顶层为各种组合变化的窗格图案,在灯光的映射下能够看到清晰的传统纹饰,增强了整体文化感。从选材上来看,该建筑将浮雕与石材结合起来,反映了巴蜀人民精湛的石雕技术,室内采用各种错落有致的木雕刻,勾勒出巴蜀人民的生活场景。选材上以石材为主,外部使用红砂石装饰,具有厚重的地域文化感。

(二)鼎红酒家餐饮空间设计分析

鼎红酒家以经营川菜为主,整体建筑设计以巴蜀文化为中心,保障地域文化与特色菜的结合。设计者以巴蜀地域文化为依托,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形成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风格。通过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抽象、变形与加工,结合现代工艺达到传承地域文化的目的。鼎红酒家餐饮空间内部设有通透的大厅,能够适应当地潮湿闷热的气候。每层设有多个文化包间,分别以巴蜀的川剧、酒、名人为主体进行设计,从多个层面体现了巴蜀地域文化。

川菜是巴蜀餐饮文化的重要内容,古人评价其“好辛辣,够滋味”,尤以火锅最为出名。包间中家具的主色调为红色,体现了巴蜀传统的民俗色调,也代表了当地食辣的饮食文化。在内部空间装饰中少不了题壁、酒旗等装饰,并且将诗文题匾挂在门楣用于装饰。整个餐饮空间将黄、红这两种传统色调融合,并加入青花元素、文学元素等装饰,辅助灯光、装饰材料等载体,构成了传统、现代相得益彰的就餐环境。其中巴蜀名人堂挂有多幅名人画像与书画作品,如李白、苏轼等。包间内的墙面采用各种传统装饰,应用现代水晶灯,并搭配传统家具,实现色、光、影、装饰的协调统一,构建出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完美结合的空间。

六、结语

在社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也提高了对就餐环境的要求。若在餐饮空间设计上落入俗套,将很难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如今我们缺少的并不是餐厅本身,而是精神文化上的交流。餐饮业的发展是与区域经济密不可分的,也只有具备独特地域文化内涵的餐饮空间设计,才更加具有吸引力。要想设计出一个具有特色的餐饮空间,需要设计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提炼与重组,注重色彩、材料与符号的运用,注重空间布置、装饰陈设的协调,借助现代技术与设计理念,让消费者在用餐之余有机会了解特色地域文化,并产生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真正达到传承地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褚海峰.地域文化在商业街环境与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问题,2011,(08).

[2]蒋卫平.地域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以湘西侗乡人家餐厅的室内装饰设计为例[J].艺术百家,2012,(11).

[3]李明.巴蜀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鼎红酒家空间设计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03).

[4]王俊.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川菜餐饮环境设计方法[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4,(05).

[5]王敬玮.餐饮空间场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元素的体现[J].现代装饰,2014,(11).

[6]李明.巴蜀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以鼎红酒家空间设计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03).

作者简介:

谢科,四川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谢科

第三篇:新时代巴蜀武术文化资源的特征、价值与创新性发展研究

摘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了文化事业的新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文化繁荣的重要内容。武术是中华优秀文化代表之一,根植于巴山蜀水的巴蜀武术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声名远扬,是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典范。文章立足于巴蜀武术文化资源基本概念、基本特征研究,阐述了巴蜀武术文化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分别从注重理论研究,服务社会发展,打造地域武术特色品牌三个方面探讨了创新性发展路径。

关键词:巴蜀武术;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川和重庆地区相当于古代巴蜀文化区域地理范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地域山川孕育、军事战争、历史移民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峨眉武术、青城武术、郑怀贤武学等享誉武林的巴蜀地域武术文化体系。留下了唐代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的“一舞剑器动四方”、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的“巴子拳棍”、清代吴殳《手臂录》中的“峨眉枪法”等对巴蜀武术的经典论述[1]。

1巴蜀武术文化基本概念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2]。巴蜀武术文化是以巴蜀地域文化为依托的,经儒、释、道等宗教文化、巴蜀移民文化、少林武术文化、军事武术与巴蜀本土地域武术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集聚了僧家武术、道家武术和民间武术文化之精华而自成体系的,具有鲜明的巴蜀地域文化特色的、独具一格的地域传统武术文化内容,是巴蜀地域人民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巴蜀武术是指在巴蜀大地上孕育、生长,以及从外地进入巴蜀地区,吸收巴蜀传统文化思想而逐渐形成风格独特、传承清晰,以技击为核心,同时兼及健身养生的诸多拳种的总称[3]。

2巴蜀武术文化资源基本特征

巴蜀武术诞生于古老的巴蜀大地[4]。巴蜀地区武术人才辈出,巴蜀作为移民地区,古代数次的移民活动给巴蜀武术注入了新鲜血液,本地武术和外来武术相互交融发展,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巴蜀武术文化体系。

2.1巴蜀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巴蜀远古历史的文献资料中,也有大量关于武事、武艺、武人的记载。(商代甲骨文)“巴方”“征蜀射手三百”;(《尚书》)“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汉代刘备以蜀国独霸一方,武事不断;唐代有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出川,辞亲远游”;南宋巴蜀是抗金后方,军事武备先进等等记载,说明巴蜀武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2巴蜀武术文化以形导气,形神合一

道教产生与发展对巴蜀地区社会生活、文化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巴蜀道家以导引、行气为主要内容的养生功法不断地融入巴蜀武术体系,四川道教独特的“以形导气”的巴蜀导引术对于巴蜀武术技术文化、养生功法的形成和武术内功的训练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

2.3巴蜀武术文化内圣外王,家国情怀

从清末保路运动到辛亥革命,居住于西南地区的川人表现出了“敢为天下先”的革命精神;清末民初全国国术复兴运动到巴蜀武术以国术学校、武士会、民间社团等方式对巴蜀武术的传承;从抗日战争中的全国大后方、全国大移民,巴蜀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吸收、融合到巴蜀地域子弟出川抗日、保家卫国、团结一心、勇于牺牲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这些不仅促进了巴蜀武术的普及与推广,也包含着巴蜀武术重重的“侠义精神、家国情怀”。

2.4巴蜀武术文化移民文化,开放包容

明清“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以后,清代末期的四川已经成为典型的移民地区,由移民带来的武术文化与巴蜀本土武术相互交流、融合发展,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稳定的近代巴蜀武术内容体系,同时也形成了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武术群和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武术群,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巴蜀地域武术文化[5]。

3巴蜀武术文化资源价值

武术传承了几千年,一直没有被历史所淘汰,说明武术是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发展着。在一般情况下,研究事物价值应该建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事物所表现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基础上,从个体和社会把握价值维度是一个较好的出发点,因此,从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视角阐述巴蜀武术文化的当代价值。

3.1巴蜀武术的个体价值

3.1.1巴蜀武术的健身价值

中国人历来重视运动,重视生命。在动静学派理论中,古人以《易经》天道思想为依据,认为人道和天道一样,只有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才能保持生命力。巴蜀民族彪悍勇猛,“天下未乱蜀先乱”,军事战争催生着巴蜀人民的尚武精神。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手持重器械,练手之力;足裹以沙,练足之力;人必重甲,练身之力。”戚继光练兵为了练“手之力、足之力、身之力”,通过训练达到健身效果,身体强健有利于实战[6]。

3.1.2巴蜀武术的技击价值

传统武术在古代战争中被称為“杀人术”,其本质属性是技击性。在冷兵器时代,早期军事战争是武术形成的最主要的源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观赏与健身价值所取代。但武术散打、擒拿、棍法等武术动作技击性较高,在军队、警察、武警的训练中徒手制敌是不可缺少的。战国时,齐国经过考试和训练的步兵称之为技击,技击就是用于搏击的技术。《宋史》卷:“枪刀手胜三人者,立为武艺出众格。”后世称搏击敌人的武艺为技击[7]。这些历史资料都说明武术在古代主要用于搏击。

3.1.3巴蜀武术的观赏价值

武术的观赏价值是在其表演中展现出来,体现武术的审美性。在《汉书·武帝本纪》中有:“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的记载。《鸿门宴》中的“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唐代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其中前四句为:“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8]”诗中不仅描写了演练者技艺之精湛,而且也用“动四方”和“观者如山”写明了观众之多,以及观众为表演者所吸引为之动容而“色沮丧”。

3.2巴蜀武术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

3.2.1巴蜀武术的道德教育价值

抱拳礼不仅是习武者的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更是习武者内在的性情品德、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巴蜀武术文化中有丰富的德育资源,蕴含着“孝悌、尚武报国、术德并重、自强自立、坚韧不拔、内贤外王”等内容,通过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等形式进行传授,学习巴蜀武术技法、理论,让学生在充分体验巴蜀武术文化的魅力,汲取营养、滋养心灵、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从而丰富知识储备,培养的真、善、美,抵制假、丑、恶。

3.2.2巴蜀武术的民族认同价值

武术在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优于其他项目,是促进中华民族认同的有效途径,人们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文化的脉络。例如:“求真务实”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习练武术时能得到很好的培育,武术中有句谚语“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尚仁重义”的中华民族精神,武术中的武德“闻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力意之也”;“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精神,有习武之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等;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它融文化、哲学、教育、军事、医学、养生、经济、美学等诸要素一起,发挥着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民族认同的重要作用。

3.2.3巴蜀武术的经济发展价值

中华武术中的强身健体、自卫防身,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世界各国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目前,武打影视剧的热播以及散打王、功夫王、武林风、昆仑决的热捧等均显示出了中国武术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武术散打、太极推手等运动,对抗性强,场面激烈刺激,具有武术竞赛产业发展价值;武术套路及集体项目表演观赏性强,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具有武术表演产业发展价值;武术功法(导引术)是通过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达到养生与体疗,具有武术康养产业发展价值。巴蜀武术具有地方性,开放性,多样性等特点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为地方的旅游业、制造业、餐饮服务业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大力开发武术发展经济价值,服务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将其打造为国际级的文化品牌,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4巴蜀武术文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9]”对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就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巴蜀武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其新时代绽放光彩的正确路径,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关注四个方面。

第1,注重理论研究,挖掘巴蜀武术文化的育人资源。巴蜀武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剖析巴蜀武术文化基本概念与特征、演进脉络、表现形式和历史影响,才能将其中的优秀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进而才谈得上结合时代需要对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挖掘巴蜀武术传承人身上尚武报国精神。1936年柏林奥运会,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武医宗师郑怀贤以精湛的“飞叉”绝技技惊四座,被当地媒体评说为“艺术的精华”,赞叹为“神乎其技”,一改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形象,用武术文化唤醒着国人的自强精神。通过梳理巴蜀武术文化育人思想、塑巴蜀武术家雕像、讲好巴蜀武术故事,再现巴蜀武术文化术德并重的优良传统。

第2,把握时代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0]”梳理巴蜀武术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发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有助于发挥巴蜀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基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呼应时代课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第三,推动巴蜀武术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打造地域武术特色品牌。巴蜀武术文化不仅包括武术技术、功法和武术理论,还包括与相关的其它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品牌的打造,不仅提升了基层文化建设,也有力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挖掘巴蜀武术文化资源,打造地域武术特色品牌,形成以“巴蜀武术竞赛、巴蜀武术表演、巴蜀武术康养、巴蜀武术培训、巴蜀武术旅游”五大产业模式,用“文化+”理念,推动巴蜀武术文化与旅游、竞赛康养、培训深度融合。

5结语

巴蜀武术作为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受多元化文化冲击、创新性发展意识不足、人们认知偏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为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巴蜀武术文化,需处理好传承、守正、创新三个方面的关系,对巴蜀武术进行全面的宣传与推广。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其立足于巴蜀、面向全国,最终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温佐惠,陈振勇.巴蜀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2.

[2]刘涛,左文泉.地域文化视角透视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J].黑河学刊,2012,(3):51-52.

[3]赵斌,梅家祥.新峨眉功夫[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4]温佐惠,陈振勇.巴蜀武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

[5]赵斌,代凌江.峨眉武术文化的特征与发展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4):41-45.

[6]〔明〕戚纪光撰,张海鹏若云校订.纪效新书[M].台北:五洲出版社,2000.

[7]〔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

[8]刘兰英.中国古代文学词典(第5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9]周威,王成.宪法学习大参考[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128.

[10]高雷、姚奕.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16/c164113-25845591.html,2014-10-16/2021-11-25.

课题:本文系2021年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新时代巴蜀武术文化资源的特征、价值与创新性发展研究》(TY202121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阳(1989—)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武術教学与训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中华国术院

作者:李阳 鲁朋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防安全论文范文下一篇:飞行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