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第三章读后感

2023-04-14

第一篇:瓦尔登湖第三章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党员读书心得

瓦尔登湖 读后感 夏菡萏

冬日暖阳洒遍大地的一个下午,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

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我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繁华的城市。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第二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这是上世纪80年代译者徐迟序言中的第一句话。此前,在我具体也没搞清楚是准备看初二还是初三的推荐书目时,看见家里正好有一本《瓦尔登湖》,本想着抓紧完成读后感,结果刚一打开这本书,就看到了这句话。“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先是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序言的第一段话,确实是对整本书的一个很好的引入和总结。

《瓦尔登湖》记录了作者梭罗两年两个月在康科德瓦尔登湖畔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想,处处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包含了对当时19世纪社会的分析和批判。作者居住的小木屋虽然简朴,但是贴近大自然,附近是富庶的森林、湖畔、鸟兽,种菜种豆自给自足,远离喧嚣与繁琐,以至于偶尔去村子里听到“闲谈扯淡”也成为了有趣的新鲜事。在这样的瓦尔登湖畔,作者进行了创作。书中所有涉及到对景物的描写,也是用了带有大自然气息的优美文字描写,读时需要心静,读来觉得清新。:精灵之感

同时,书中还进行了大量的比喻、说理,整本书完整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上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处于底层的人们,为了找到一份维持生存的劳动,活得像一部机器一样,自己却浑然不觉,到头来还是浑浑噩噩。而事实上,按照梭罗的说法,维持生存只要食物、空气、阳光、水就够了,房屋等等也只是维持热量用的,而很多人就是为了这些“添头”而忙忙碌碌。

人应该意识到自己是人而活着,等等。以上只是部分章节的概括,整本书处处都是这样的思索,由于没能达到“静”,只读一遍必然会疏漏掉很多语句和细节,以至于不可能理解透彻,这也恰好印证了这是一本需要宁静的书。

而有趣的是,随着两个世纪以来科技越来越迅速地发展,本书所表达的对社会的反思和对自然的向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一是发展经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其二就是在时代的潮流中,人们究竟何去何从。这些问题,在梭罗著这本书的当时,由于人类社会刚从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梭罗只是个孤独者,但在现在,这却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书中记录了很多作者的看法。将这个问题放之社会,这样一个大问题,即使读了一遍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来。那么对于我们身边的生活呢?

首先,读这本书的收获,在完成读后感之余,整本书从头到尾都体现着一个“静”,不论是大自然的寂静、作者不寂寞的孤寂之外,它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在无关紧要的琐碎的事物上浪费生命,毕竟信息时代,信息量肯定比18世纪的“闲谈扯淡”还要多得多,扯得多。紧接着的,就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究竟要做些什么。书临近末尾,又有一个比喻:“我站在林中,看这森林地上的松林之中,蠕蠕爬行着的一只昆虫,我看到它企图避开我的视线,自己去藏起来,我便问自己,为什么它有这样谦逊的思想,要藏起它的头避开我,而我,也许可以帮助它,可以给它这个族类若干可喜的消息,这时我禁不住想起我们更伟大的施恩者,大智慧者,他也在俯视着我们这些宛如虫豸的人。”这居然让我想到了《三体》中的话。由于《三体》刚刚得奖,之前在外面上,就看到有同学在看《三体》。

初二在班里我们几个同学推荐过很多次,剧透的不行,推荐到最后一次,班里有好几个同学都在传阅了,现在倒好,一得奖知名度瞬间成九十度增长。只能说,这样一部小说,在我国能取得这样的影响力,是因为此前社会上没有这样对于世界的思考,或是我没能接触到,而且科幻什么的也不被人重视。而《瓦尔登湖》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的这些问题,肯定也不会像信息时代《三体》得奖以后被传播地那么快。《三体》的不同,在于它确实是国内的首个,让人不由得去思索,拓宽了大部分眼界,而《瓦尔登湖》,则有一种静的力量,让人不知不觉就被深深地影响。然而,两部作品,都能发人深省,都是我只读了一遍不可能理解透彻出什么道理来,只当是初二的推荐书目,拓宽了眼界,丰富了暑假生活。

第三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别让一粒沙成为成功的障碍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最大感觉。“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乍一看,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象是告诉我们对上级要求无条件服从,可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是在强化我们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每一天,我们仿佛都在焦躁地等待.等待我们被委以重任,来施展我们的抱负,尽显我们的才华,而不甘于庸庸碌碌,平平凡凡了此余生.诚然,这无可厚非.但是,当每一天我们所做的依然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时,我们开始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对待平凡琐碎的工作,缺少热情,敷衍了事.然而,殊不知机会就在这些无谓的嗟叹中悄悄地溜走了. 在以前的工作中,总是不自觉的把困难的事情交给别人或不断的拖延,从而也就造成了被动和工作的平庸,由此也就产生了不被重视的心理,进一步影响了工作的效能和积极性。在认真学习了《没有任何借口》一书后,对我有极大的震动:正如书中所说的,拖延的背后是人的惰性在作怪,而借口是你对惰性的纵容。

当你在抱怨的时候,实际上你是为自己找借口,而找借口的唯一好处就是安慰自己;我做不到是可以原谅的,但这种安慰是致命的,它让我们对现存的状况开始无动于衷,并且给你一种心理暗示;我克服不了这个客观条件造成的困难。在这种心理暗示的引导下,你不再去思考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方法,哪怕是只要改变一下角度就可以轻易达到目的。

当一个人把实践和行动当作一种习惯,那么基本上他就已经离成功不算太远了,成功往往距离混沌中的。

智者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不会将处理琐碎的小事当作是一种负累,而是当作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当作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准备.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了却是高耸雄伟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小事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相反,那些对琐事不屑一顾,处理问题时消极懈怠的人,鲜有成功者.这类人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成功对他们来说就是等待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 感谢费拉尔.凯普先生,正是他的阐述把"没有任何借口"的内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感谢那些令我尊敬的西点人,正是他们的真知灼见让我对"没有任何借口"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把握.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习惯能给我们什么?《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将会带给我们走向成功的力量。 那么,我们不马上行动,更待何时?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梭罗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距毅然选择扛着锄头到瓦尔登湖畔一片再生林处开荒种地,依层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我认为梭罗选择心灵既自由同闲适,选择着简朴、淡薄既生活。让人尊敬。试问,谁愿意丢下名和利只身一人退隐到森林之中。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在寒假,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在这本书中作者对瓦尔登湖的描写颇为有趣:“泛舟湖上,四处眺望倒影,我发现了一种无可比拟、不能描述的淡蓝色,像浸水的或变色的丝绸,还像青锋宝剑,比之天空还更接近天蓝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来的深绿色轮番地闪现,那深绿色与之相比便似乎很混浊了。这是一个玻璃似的带绿色的蓝色,照我所能记忆的,它仿佛是冬天里,日落以前,西方乌云中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举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它却毫无颜色,如同装了同样数量的一杯空气一样。”这也是十分令我向往的地方。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生命之道,大道至简,大智无声,方自成博大,自现精华。

人,匆忙而过,有谁读得懂自然空然无求的境界?也许,梭罗读懂了,读懂了那远离喧哗的恬静。距系探求紧实实在在既生活。

佛云: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胸怀空空,却留有万花出香。那里有蓝天的旷远,白云的飘逸,溪流的秀美,绿叶的悠然。选择壮阔?选择显贵?选择平静?或是选择隐退?

人应该学会摈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凡无实的生活方式中寻求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一个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罗一样回归本真。摈弃所有的世俗眼光,只求做最真的自己。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反观现在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言,我们即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瓦尔登湖》依本书以春天开始,经历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正表现左一个生命既轮回。

希望通过依本书,读出清淡、读出真谛。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第四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修心,寻己 ―读《瓦尔登湖》有感

丁娅丽

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迷失在尘世的繁华与喧闹之中,感觉这物欲盛世从不属于我们,曾经的一切追求不过是一场云烟。很多时候我们失落、失望,渴望着逃离,去自然的安谧中寻找一种本真的生存状态,寻求一种更诗意的生活,可我们却又难以割舍与尘世的牵绊,于是我们忍受着一切,渺小而卑微的活着。唯有梭罗,真正的放开了一切,与自然为伴,以心思考,用手中的笔幻化出一种沉静的力量,修补着世人的心。

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正处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的转型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成为主流思想,为了物质利益,人类变得贪婪而自私,自然也成了其欲望的牺牲品。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梭罗产生了深邃的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什么是生活的真正必需品?梭罗以自己在瓦尔登湖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独居经历给出了非教科书式的答案。

正如查普曼的歌那样:这虚伪的人类社会,为了尘世的宏伟,把天上的种种快乐稀释成了空气。生活不要被物质所奴役。梭罗谈到:“文明改善了房屋,却没有同时改善房屋中的人。文明打造出了一座皇宫,可是要造出贵族和国王却没有那么容易。”如果人类的大部分时间只是用来获得粗鄙的必需品和享受舒适的生活,而不注重精神层面的进步,那么人类作为文明人和野蛮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一个阶级的奢侈背后必有另一个阶级的贫苦。资产阶级在华丽的房屋中享受的同时,几乎完成了这个世纪所有享有盛名的工程的贫苦技工可能正蜷缩在某个破旧的棚屋里。他们是沉默的穷人。他们买不起房,甚至死不起人,办一个像样的葬礼对他们来说太难,或许他们所过的每一天对他们而言都是忍受。我突然想起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沈佳宜说过的一句话:“很多事都是徒劳无功的。”虽然与此处不是指同一件事,但道理都差不多,劳动换回的也只是劳动,苦痛正是自身劳动的回报。当很多事情我们不能改变,我们唯有改变现在的自己,韬光养晦,而不要在本来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却偏偏只是无所事事的抱怨生不逢时,命运多舛。梭罗在书中谈到:“不管天气怎样,也不管气候如何,任何时候我都渴望改变我的境遇,并要在手杖上刻下标记;过去和未来的交叉点正是现在,我就站在这个起点上。”穷人有时会羡慕成功者的生活,可那也只是生活方式中的一种,为什么要夸耀这一种,贬低另一种呢?把握现在,深深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的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在每一个大晴天的日子里,我都会对自己说生活不要太矫情,不要想太多,活得简单一点。固执与矫情总会让人失去很多重要的东西。初中时同学评价我是一根筋,我以一种抵触的态度去否认我的固执。可当我随着年龄的增长意识到自己的固执与过分自尊时,固执已悄然成为一种习惯,戒掉又变得很难,如此,我便不经意的伤害着自己和最亲的人。久而久之,有些人来了又走,有些人在对我的包容与原谅中留下。这并不是一种最好的筛选,因为在离去的人里也有我的遗憾,在逝去的过往里也残留着许多美好的回忆。当如果﹑就不仅仅是关联词,后悔药成为一种渴求,那么许多从未意识和注意的东西便早已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内心。我从不喜欢听大道理,因为我觉得自己是一个正当年龄的人,有自己要走和喜欢走的青春,即使这样孤注一掷的后果是摔得头破血流。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受不得一点点批评指责,即使对象是很爱我我也很爱他的人,即使内容是最中肯但带些刺的建议,我也难以接受。这样的我一直在努力生活与成长着,一直在向简单的生活靠近着。虽然此段我所谈论的简单的生活方式是思想的简单,活得真实,与梭罗的简单有些许不同,但我想本质都是相同的。

谈到生活的必需品,梭罗认为穿在我们最外面的常常是轻薄花俏的衣服,那是我们的表皮或者说是假皮,不是生命的组成部分,随便在哪儿扯下一块并不会致命。而我们经常穿着的较厚的是细胞壁或者说是皮层。我们的衬衣是韧皮或者是真皮,剥下来的不会连皮带肉,伤及身体。梭罗相信所有的物种在特定的季节里都穿着类似衬衣的东西。如果一个人若能穿的这样简单,那么他就能在黑暗中摸到自己,而不会在物质的繁华与虚妄中渐渐迷失自己,失去本心,变得贪婪而自私。 我和梭罗一样,相信人不会因为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而显得卑微低下,衣服不过是外在化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穿衣服的人。如同老式老样的衣服,可能会遭人嘲笑,可如果穿在英国女王的身上就会显得不同。衣服一旦离开人的身份与地位,就会显得可怜与古怪起来。唯有正视穿衣服的人的品行与生活,才会收起一切嘲笑,给予着装的人应得的尊重。正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居室简陋与否取决于居住之人的德行。德行高尚的人所居住的房屋和穿着的衣服一定不会遭人嘲笑,如若有,那么嘲笑之人所嘲笑的也只会是他们自己思想素质的不堪罢了。

很多人问梭罗,一个人生活在林子里会不会孤单寂寞。梭罗的答案是孔子的那句“道不孤,必有邻”,他觉得他虽然独居在林中,可访客比任何时候都“多”。此处的“多”并非是数量上的,而是质量上的。由于居住较远,很少有朋友会因小事去麻烦他,于是无形之中就产生了一种自然的塞选,留下的往往是最优秀的沉淀物。

梭罗喜欢种植也喜欢收获,种植总是有一种魔力吸引着他。如他所说,农事曾是一种神圣的艺术,可惜我们匆忙而冒失的对待它,因为我们的目标仅仅只是获得大的田庄和好的收成。由于我们没有一个人摆脱掉贪婪、自私和卑劣的习惯,我们把土地看作财产或是获得财产的主要手段,因此,风景就破坏了。他说:“大多数人,在我看来,并不关爱自然。只要可以生存,他们会为了一杯朗姆酒出卖他们所享有的那一份自然之美。感谢上帝,人们还无法飞翔,因而也就无法像糟蹋大地一样糟蹋天空,在天空那一端我们暂时是安全的。”可是他不知道的是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人类早已拥有了飞翔的能力,而曾经蔚蓝的天空正在被一点一点的糟蹋着。他曾经所追求的理想已变得难以实现,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已变得遥不可及。如今的环境是如此脆弱,雾霾、水土流失等各种问题一直存在。就像梭罗时期的美国,整个自然生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与污染,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变得岌岌可危。有人说生态问题的严峻与人类对其的关注度是梭罗声名鹊起的三大原因之一,我觉得倒不如说是梭罗的《瓦尔登湖》里有一种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接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愿望。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梭罗希望有人采用他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他谈到也许是因为在别人还没有学会他的生活方式之前,他可能又找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谨慎的找出并坚持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采用其父亲的,母亲的或是邻居的,人总是很容易糊里糊涂的习惯于一种生活方式,给自己踏出一条老路来。年轻人可以从事各种行业,只要不妨碍自己愿意做的事,只要自己的内心在探险而未停止,只要保存了自己最高级最诗意的官能,只要懂得自我克制。

就像梭罗所说的那样,湖是自然界中最美、最富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自然的眼睛。望着它,人们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一个人即便听从了他的天性中虽然最微弱,却又最持久的暗示,那他也未必知道这暗示将要将他引导到什么疯狂的境地。任何崇高的品质可能会使一个人的形态有所改变,但任何卑俗与不堪也会立即使他变成禽兽。只有他的毅力和信心变得强大时,他的前面才会是一条正路。而我们在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时,一定要保持住人性中最美的那一面,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不要被带入歧途,沉迷于物质虚无的繁华与快乐之中,变得贪婪、自私、卑劣。简简单单的生活在许多方面都显得更美,生活方式越简单,宇宙的法则也会显得越简单,寂寞将不再是寂寞,贫困将不再是贫困,软弱将不再是软弱,劳动也将不会是徒劳无功的。所有的将一切会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们要做一株会思想的蒲苇,通过有意识的思考来发现那个最好的自己,摒弃人性中所有的不堪。我相信一个人如果会有意识的思考,便会有既定的方向和朝着那个方向不断前进的勇气,那么他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不会人云亦云,轻易被带入歧途,继而通过他对梦想的生活的努力经营,他一定会跨越一条看不见的界限,取得成功。

曾经由于不了解,我很羡慕大城市的生活,喜欢那种繁华与喧闹,仿佛在里面居住的人也不会孤单、寂寞了。后来我长大了,也来了大城市,却越发想念起了家乡那个小城市简简单单的生活,没有太多的灯红酒绿,却有宁静的万家灯火在夜里错落有致的亮着,仿佛在等待着归家的人们。地方虽小,出行却很方便,没有一个多小时的公交,没有人挤人的地下通道,十几块钱便可以乘上出租车去这个城市里想去的地方。如果生活在乡村,也许抬眼望向窗外,就是白墙青瓦未完成的建筑,那个场景极易让人想起徽州的特色与风情,并让人觉得平静而幸福。 大晴天的日子里可以翻翻菜园,雨天便和邻居打打麻将,唠唠家长里短。我喜欢这样的日子,虽然平淡,但让人很安心,很快乐,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与斤斤计较。不在乎物质生活上的享受,只专注于自己的心。随心走,快快乐乐、简简单单的的幸福着。

闲时,窗前,一本书。读书,饮茶,一种乐。遇到生活中的小事,或是看到空中飞过的鸟儿,也会想一想其中的利害关系与自然的逻辑。虽居于简单之中,却也有自己的思想,就像那株会思考的蒲苇,虽有韧劲,却不仅有韧劲。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知道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别人关注时,做自己,谦逊不可失。别人冷待时,韬光养晦,努力改善自己,做一个优秀的人,为自己而活,未来是自己的,虽可以以人为镜,但也不必太过关心他人的看法,别人终究是别人。失去曾经所拥有的光环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此一蹶不振,溃败不堪。拥有毅力、信心、勇气,才会走得长远,走得漂亮!

最后,以《瓦尔登湖》中的一段话送给所有的人!

“不论你的生命如何卑微,你要面对它,过这种生活;不要躲避它,更别用恶言咒骂它。它不像你那样糟糕。你最富的时候看上去倒是最贫穷。挑剔的人就是到天堂里也找碴儿。尽管贫困,你要爱你的生活。甚至在一个济贫院里,你也会拥有一个愉快的、激动的、光荣的时光。阳光反射在济贫院的窗上,像射在富户人家窗上一样光亮;那门前的积雪同在早春一样融化掉。我看到,一个心底淡定的人,住在那里也像在皇宫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快乐的思想。”

—亨利.大卫.梭罗

后记

第一次听说《瓦尔登湖》,是在高中,那时并不以为意,只当是写一些对自然风景的赞美与从中得来的无关痛痒的感悟。到了大学,于一次偶然的机会翻了起来,才知道它的内涵与伟大。关于自然,关于心灵,关于生活,关于人生。

第五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寻找内心的富足

----《瓦尔登湖》读后感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个叫亨利.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三年,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湖边生活、渔猎、耕耘、思考、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作家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他追求精神生活,关注灵魂的成长,在简单生活中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文笔宁静恬淡,引人深思,具有一种使人沉静的力量。

梭罗看待生活简单明晰。他要一种简朴、独立、宽宏而真挚的生活。他嘲弄所谓的成功,他冷眼看待慈善,他“虚掷大把的光阴”。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总是追求高效率,赶快成功,赶快挣钱,然后等老了再去把足迹留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可是,到那个时候,早就垂垂老矣了。即使腿脚还算灵便,当初蓬勃的激情和欲望也无处可寻了吧。让我欣慰的是,梭罗不但尖锐地指出了我们不幸的源泉,还给了我们温暖炽热的希望。他说每棵树都有它相应的果实与季节。他要我们不管生活多么卑微,都要勇敢坚强。他要我们探索内心的河流和海洋,探索心灵更高的纬度。他要我们秉持简单平凡的信仰,跟随自己听到的鼓点,到不一样的远方。他要我们勇往直前,不论冬夏,昼夜,日出日落,敢于追逐梦想。

梭罗说,人不一定需要汗水来养活自己,简单、明智的生活使养活自己成为了一种消遣。我希望我能过上一种简单而明智的生活,为此我曾四处寻找过答案。然而现在,我发现简单明智的生活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如果你怀着喜悦之心来迎接白天和黑夜,你的生活就会散发出花草的芬芳,而且更有活力,更加璀璨和不朽。于是我开始尝试并努力坚持早睡早起,因为睡眠可以洗去过去的一天中所有的疲倦,而早起恰好能给我这样的一种喜悦之心,无论是在闲暇时光,还是业务繁重的某天,都能让我感受到一种积极的能量存在。

清醒就是生活,人生最大的满足是内心的富足,人的任何追求都应该以追求内心的富足为目标。而一个安心的人可以与自己为友,在哪里都可以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去追求物质财富,但任何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只有回归到心灵富足的层次才有意义。当我们有了足够的食品、衣物和躲避风雨的住所之后,如果感觉不到更高层次的意义,那么任何追求最后都会变得无聊乃至空虚。

英国十九世纪的著名作家萨克雷说:金钱:可以买“床铺”,但不能买“睡眠”;可以买“珠宝”,但不能买“美丽”;可以买“纸笔”,但不能买“文思”;可以买“房屋”,但不能买“家庭”;可以买“食物”,但不能买“食欲”;可以买“娱乐”,但不能买“快乐”;可以买“谄媚”,但不能买“忠诚”;可以买“伴侣”,但不能买“朋友”;可以买“服从”,但不能买“尊敬”;可以买”权势”,但不能买“智慧”;可以买“肉体”,但不能买“爱情”;可以买“武器”,但不能买“和平”。在这里,我们看得到金钱有许多所不能达到的方面,但是,那些心灵富足的人却完全可以拥有这些,拥有爱,拥有诚信,拥有友谊,拥有智慧与和谐。

所以我们说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并不完全在于他拥有多少金钱财富,而是更在于他拥有多少心灵财富。一个心灵贫乏的人,即使拥有亿万财产,也远远比不上一个虽然没有多少财产,却懂得用心生活的人来得富有,因为,只有懂得用心生活、懂得让自己活在当下的人,才是真正精神富有的人。可以说生命最大的满足就是心灵的富足,人的任何追求都应该以追求心灵的富足为最终目标。

读《瓦尔登湖》给我最美好的启示,是带我看见事物的本质,活得专注而清醒。当瓦尔登西北角的 Commuter Rail„通勤列车‟从我眼前飞逝而过,忽然领悟,原来真正的旅行,是开往我们心灵的列车。即使走遍再多的风景,我们终极的目的地,都不过是为了到内心去冒险、去体验,而不再纠缠于表面的、短暂的恐惧或欢喜。如果某一日你也造访了瓦尔登湖,看到瓦尔登的山林、石头和澄澈的湖水,会不会想起那个活得极致又灵性的Thoreau?更或许,你未必要来到这里,却早已用你的方式找到了属于你的那片宁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瓦尔登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的青春摆渡人怎么写下一篇:我的梦中国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