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促进有效性学习

2022-09-10

1 要选择动手操作的时机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为此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大多离不开操作的学习活动这一环节, 动手的时机要根据教材、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前、知识形成中、知识形成后三个阶段灵活把握。

1.1 知识形成前的动手操作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大都是由具体到抽象, 如概念的形成, 规律的发现大多要依赖具体的感知, 丰富的表象, 为此在学习之初要先动手操作。如倍的概念形成教学, 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在几个几的基础上, 于是可先让学生用小棒摆几何图形, 如有的摆△, 有的摆□等, 在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分析。一个图形用几个几根?再让学生摆圆片。在第一行摆几个, 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几个几。在大量丰富感知的基础上,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倍的概念, 即一个数里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 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根据除法的意义可用除法计算。由于倍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之上, 有丰富的感知和表象基础。倍的概念形成就水到渠成。

1.2 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

所谓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动手操作, 就是指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困难, 这时就需要动手操作来帮助解决。如第四册“找规律”一课教学时, 我先出示隐含的循环规律的一幅图形让学生整体观察并提问:排列有什么规律?生1说:“斜着看每种图形都是一样的。”生2说:“每行的图形的排列次序发生了变化。”生3说:“这里面肯定有规律, 就是一下子发现不了。”这时老师给予引导:“大家先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 这里, 图形从第一行变到第二行是怎样变的?”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一行和第二行, 通过认真观察, 忽然有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了第一行图形的排列是怎样的, 而第二行排列的顺序是把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移到了最后, 其他的不变。”这时其他同学也跟着叫起来, 对呀!是这样的。为了使学生理解这一变化规律, 我就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 移一移, 紧接着我提出新的排成性问题, 要求学生再把第二行变成第三行, 第三行变成第四行。学生们兴趣可高了, 因为他们已初步的知道这组图形从上到下的变化规律, 动手活动后, 我又带领学生综合后问:“现在你们对这组图形从上到下变化的规律发现了吗?它们都是怎样变化的?”由于循环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较难, 但我在学习活动中引用了动手操作这一环节, 顺利的突破了这一难点, 学生们在这一动手实践中既获得了知识, 发展了思维, 同时又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1.3 知识形成后的动手操作实践

学习活动过程需要经历两次飞跃, 实践到抽象是第一次飞跃, 抽象回到实践是第二次飞跃, 为此我在学生获得知识后, 还需要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既可达到对知识的加深理解, 又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就是知识形成后动手操作实践战。如学了“米”的认识, 让学生去测量一下教师的长和宽;学了“圆”的知识后, 让学生去测量一下圆形花坛的周长、面积等等。

2 要把握动手操作的“度”

动手操作虽然是学生形成、理解、巩固知识的一种好的学习手段, 但是还是要把握好运用“度”。不需要动手操作学生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必让学生去动手操作, 否则就是摆设, 学生没兴趣浪费时间, 对于不动手学生有困难的则需要引导学生去操作, 但不要直接告诉操作的具体方法, 指令性不要太强, 只要在操作的目标, 思维的方式上做引导, 要给学生留有一定得自由度, 留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 这样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会更强, 思维会更活跃, 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突破, 创造性的培养。如“烙饼的问题”, 怎样烙会最省时间, 学生各自尝试探索, 通过交流、比较终于找到了最优的方案。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要提出“怎样烙最省时间?”这一思维方向, 学生积极地进行了探索, 历经挫折, 最后获得了成功, 这与教师直接教给学生如何操作, 学生只当一名操作工而获得的教育价值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3 操作活动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

动手操作只是学习的手段, 只是认知的基础, 操作活动需要与思维紧密结合, 在操作的基础上加以思维的提升,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 在学生认识了1/2的含义后, 我让学生拿出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折一折, 要求折出这张纸的1/2, 这时有的学生横着对折, 有的竖着对折, 有的按对角线对折, 这时我追问了一句:“不同的折法折出来的一份形状又不一样, 为什么都表示1/2呢?”这一问就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提升, 使学生认识到虽然折法不同, 但都是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1/2。从而更深刻的领会了1/2的含义。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是数学经常使用的方法, 只有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选择好操作时机, 把握好操作活动的“度”, 而且把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数学学习才会更有效。

摘要: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的一项基本任务, 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所需要的人才, 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从一年级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 而操作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新课改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操作实践活动、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教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的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 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在数学学习活动中, 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发动手操作活动, 才能使数学学习更加有效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点滴感受。

关键词:思维能力,动手实践,教学价值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江苏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发展状况及建议下一篇:结肠癌伴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