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实施中的管理问题

2022-09-13

1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转变管理行为

许多年来, 学校管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 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 以制度为准则, 以上级的指令为依据, 以控制为手段, 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学校制度定得周密、细致, 把要求教师做到的每一个细节, 都完整地写进规章制度中。严格规定了教师应该做什么, 不能做什么。当然, 这种做法对督促责任心差的教师确实起到了作用, 但多数教师却饱受形式主义之苦, 更重要的是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思维, 使得教师自我支配、主动工作的空间很小, 很难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对于这样的管理, 一部分人认为, 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稳定学校教学秩序, 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 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规章制度的制约。但是, 过于强化制度管理, 用管理企业的办法去管理学校, 这种做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不仅管理的本质和内涵要发生变化, 管理的行为也要发生变化。传统教育是一种“标准化”教育, 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是强调统一性的“刚”性管理。而新课程鼓励创新, 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应是有较高理智水平的“柔”性管理, 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即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相结合, 弹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相结合, 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主, 以多样化评价、动态性评价为主, 以激励为手段, 追求的是多样化、丰富性与创造性。

2 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强化服务意识

现代社会, 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越来越为更多的管理者所接受, 以人为本的管理, 必须强化服务意识。要树立学校管理是为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 要深刻理解新课程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并深入探讨学校制度与机构的改革, 真正为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

教师需要激励, 需要得到尊重, 需要个性化的帮助, 尤其需要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教师的发展, 需要条件和空间, 不仅仅是物质条件, 更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更需要以校为本的研究, 不断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 对于管理者来说, 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 通过制度化建设, 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 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 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其次, 将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 强调人文关怀, 尊重教师, 强调合作与交流, 要为教师提供一些基本的、方向性的、示范性的案例, 教师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差异, 要帮助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发展。

3 提倡个性化教学, 尊重教师的自主权

新课程为教师专业自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尤其是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都赋予了教师专业自主的权利, 教师不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 还是课程的开发者, 是教学的研究者。尤其是新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特别需要教师进行创新的教学, 不要太多的模仿, 而是提倡高度个性化的、多姿多彩的教学, 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能够做到专业自主, 能够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

教师的成长需要支持性的环境,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有很大的自主性, 不应该受拘束与模仿他人或跟从他人, 教师应该有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 做出自己的决定, 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等, 在课程标准的引导下, 教师还可以决定自己在每堂课上所讲的内容、授课的方式或顺序等。教师是专业工作者, 教师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创造性, 应当高度尊重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校长对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具体分析, 帮助教师寻找对策, 鼓励教师大胆探索, 而不是一概否定。

4 合理使用人、财、物, 创新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极其重要的方面, 它直接关系到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质量, 如果没有一个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 课程标准的落实是难以想象的。今天, 在新课程实验中, 我们面对着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 就是教学管理问题, 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管理制度已刻不容缓。

通常, 我们的教学管理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教学指挥系统进行的, 一个是由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组成的教学工作指挥系统;一个是由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学习指挥系统。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计划、组织、检查、指导, 它实行的是目标管理, 其最明确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 这个目标是可以测试的。长期以来, 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具体而有效的管理办法, 无疑, 这套管理办法是需要继承的, 但是, 在新课程背景下, 有些管理办法是需要改进的, 有些则是需要创新的。

5 自我约束、自主创新, 实现管理重心转移

多年来, 在一些领导的心目中, 管理的最佳境界是整齐划一, 强调教学进度、质量、要求的统一, 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都有统一要求, 都有固定模式, 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亦步亦趋者受表扬, 发出不和谐声音者挨批评。这种管理尽管规范、有序, 但过于刻板, 过于沉闷, 缺乏活力, 教师每天大多数做的都是规定动作。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我们要对学校管理的目标和手段重新认识, 我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规矩和规范, 更重要的是创新, 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 是人的潜能的开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倡导的是个性化的教学。全新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自己去设计备课笔记, 设计教学方法。

管理改革究竟应从哪些方面实现突破?刘兼进一步解释, 过去, “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曾经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金科玉律, “超纲”与“未达到大纲要求”都是不允许的, 当课程标准出现了选择性要求、课程设置允许选择时, 教学评价也走向了多样化、非标准化, 必然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提出巨大的挑战。既要制定评课的基本标准, 又要关注教师创造出来的新方法、新经验, 允许教师有自己的理解, 允许根据课堂的实际来调整教学策略。今天, 我们面对的是更多无法量化的、“不确定的”因素, 所以教学管理的重心要逐步转移到帮助教师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创新机制上来, 努力使管理成为一种导向、一种服务、一种激励。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给教师创造的空间, 特别是教学指导工作亟待改进, 不能再照搬固定的模式或教学思路, 不能用僵化的东西来束缚教师和学生, 更不能将管理者的意图强加给教师。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已经全面展开, 在新课程的普遍实施过程中, 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与新课程实施的矛盾逐渐体现, 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教育管理应从管理行为、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等方面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以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新课程,管理,以人为本,个性化教学,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良.公共管理学[M].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 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

[3] 云南教育,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4 (增刊) .

[4]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合同管理规范化及风险防范研究下一篇:计算机软件Java编程特点及其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