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3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因学生个性化的日益凸显,傳统的刚性管理方式弊端越发明显,学生管理质量不佳,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

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1:

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体会

[摘           要]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为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学校都在积极尝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借助这种管理理念的推行,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使学生能够更加配合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共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践,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践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学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生源质量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学校认真反思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管理,高职院校也在一直积极探索学生工作开展的方法,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较低的现状,为了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进行着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的引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年龄上讲已经进入了成年,他们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由于管理活动紧紧围绕“管”来开展,缺乏对高职学生系统、全面的引导,导致多数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所有的学生管理工作。而且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研究,制定出的各项管理制度仅仅是为了规范管理,缺乏对学生主动参与管理活动方面的引导,而且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也没有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这导致学校所制定出的管理制度与高职院校管理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在目前已经成为制约管理活动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甚至陷入了极端,将精力集中在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管上,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这一现象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是由专门负责学生管理的教师来组织开展的,学校授予了这部分教师非常大的权力,教师为了更好地推进自己的管理工作,大多会制定出非常严格的管理规定,由于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都是紧紧围绕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的,因此很多管理制度内容都忽视了对学生权利的维护。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活动中,学生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如果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激发,学生管理教师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很难达到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的目的。在一些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诉求的现象,由于学生的诉求无法得到及時解决和教师的回应,导致学生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各项学生管理工作都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很好的配合,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管理活动缺乏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的最新指导思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教师的支持和拥护,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自我约束能力弱,都习惯于通过非常极端的管理制度来展开学生管理,由于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变得更加强烈。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所开展的管理都是以不断加大惩罚力度而开展的,正是由于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使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活动非常抵制,这对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部分学生甚至会因为管理过于严格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师认真反思管理活动存在的各种不足,不断加大对学生的研究,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以学生为本来制定各项管理政策,这样才能改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足。

(四)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机制存在问题也是制约管理活动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借助学生处、团委、学生会来开展学生管理,尽管学生会是由学生组建的自治团体,但是由于学生处和团委对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干涉过多,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出密切联系学生的作用,这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学校的在校生规模都已突破万人,学生的人数虽然增加,但学校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人数并未增加,这导致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任务繁重,无法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他们大多忙于日常的琐事,致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在个人能力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集中体现在辅导员数量上的不足和经验上的不足,这在目前是学校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策略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了使此项教育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高职院校从以下方面来开展具体的工作。

(一)全面学习和领会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开展的教学管理活动,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管理者会基于学生的心理诉求而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预期的管理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会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从而形成最终的管理方案,由于这种管理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并积极提出了自己的诉求,相关诉求在制度中也得以体现,因此学生会非常积极地配合教师来开展学生管理活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得到激发。正是由于以人为本理念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师需要不断加大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学习,全面领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从思想和行动上去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人对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诉求,围绕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来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使教学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管理活动中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具有文化课基础差、自制能力不强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对学生做好引导,借助与学生的深度沟通来改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识,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活动中,变被动接受教师的管理为学生主动适应学校的学生管理,只有学校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才能更加支持和拥护学校所开展的各项学生管理活动。为了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活动中,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管理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全面参与到班级宿舍日常生活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加深对创建学校良好教学环境的认识,以此来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使他们真正理解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之所以无法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拥护,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所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都过于强调约束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征求学生的意见,导致学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抵触心理。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有很大不同,由于学习时间短,毕业之后大多数学生都会立即面对就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与本科院校有很大不同,需要教师积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听取学生的诉求,积极对现行的责任管理制度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改变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只要高职院校能够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和诉求来制定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改变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现状,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有效应用。

(四)理顺学生管理的机制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会由于组成人员都是学生,因此具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特点,为了积极应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大教学反思力度,理顺学生管理的机制。授予学生会充分的管理权限,使学生会的组成人员能够按照学校的授权来积极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借助学生会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来充实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的生活,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的校园精神风貌的形成。

(五)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学生管理人员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仅凭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很难起到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结合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与应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加大对专业学生管理人员的引进力度,认真做好对院系辅导员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来为学生配备辅导员,使辅导员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引导,为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从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发展、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为辅导员设计出完善的职业发展路线,以此来激发各专项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展好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高职院校要认真反思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不足,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发挥,同时也要从制度建设、管理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学营,贾宁宁.论以人为本思想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6):153.

[2]唐永鑫.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科技风,2019(33):217.

[3]唐小芬.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職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4):100-101.

[4]尚振中.试论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南国博览,2019(3):6.

编辑 马燕萍

作者:梁荣幸

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2:

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

摘   要: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因学生个性化的日益凸显,傳统的刚性管理方式弊端越发明显,学生管理质量不佳,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也使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对此,依照高职院校学生的时代特征,落实柔性管理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全面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成为高职院校发展重点,因此对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展开探析。

关键词:柔性管理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践应用

一直以来,在我国高职院校运行中,学生管理都是以刚性管理理念为主,强调规章制度的关键地位,奖惩分明,制度面前学生平等。刚性管理方式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带来了诸多优势,促进了院校的现代化与规范化,保证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展开。但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学生个性化凸显,刚性管理出现了种种弊端,已经无法承担院校管理的重任,学生管理的改革亟待展开。柔性管理理念从学生心理特征、行为方式等方面展开了灵活管理,中和了刚性管理的弊端,学生管理质量显著提升[1]。对此,本研究阐述了柔性管理理念的应用。

1    柔性管理的含义

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手段,通过对人们心理特点、行为规律等的研究,以非强制手段对人们内心进行潜在说服,将管理由组织上的意志转变为个人主动的行为。柔性管理最早起源于企业管理,是针对刚性管理弊端所提出的手段。在企业管理中,柔性管理要求以员工为中心,将其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则学校管理人应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学生,激发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在高职院校中,柔性管理理念的应用精髓在于以人为本、考虑学生需求、重视人文关怀,推动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实现最佳的学生管理效果[2]。

2    柔性管理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每年都会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信息时代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网络的包围圈,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受到网络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存在错误思想,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受所处时代影响,个性独特、心理压力较大、依赖性较强,若仍采用刚性管理,将很难达到原有效果。学生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全面发展[3]。刚性管理已经无法实现学生管理目的,转变传统管理方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中,落实柔性管理,具有以下意义:其一,展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以人为本作为高职院校的发展理念,是院校管理的目标。因此,学校在展开学生管理时,应认识到学生管理并非约束学生,而是使学生在规矩范围内生活、学习,完善学生人格、健全学生心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然而,刚性管理模式却与该目标偏离,过于束缚学生行为,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柔性管理理念下,尊重学生个体意识,重视内在激励,其本质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致。其二,提高了学生团队精神。学校是一个由教职工、学生构成的紧密团队,学校的发展需要教职工与学生的团结协助,而非由单个部门或个人完成。柔性管理理念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尊重人的个性化与努力,提高了学生与教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师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其三,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校园环境。柔性管理理念下,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逐渐由管理者角度转向学生角度,刚性管理的不足被弥补,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校环境。柔性管理由学生内心出发,尊重人的需要和价值,以内在激励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

3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对学生实际管理时,当前管理模式与学生发展不符,导致学生管理中出现各项问题。

3.1  管理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需求

当前,在部分高职院校中,管理理念并未随着时代转变而革新,仍以传统管理理念为主,未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以管理者为主导,以制度强制性地管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学生管理质量不佳。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在刚性管理模式下,学生所处的生存空间压抑且封闭,久而久之,学生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受到阻碍,主观能动性受到影响,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生活环境改变,学生很难承担自身责任,阻碍了其就业与未来发展[4]。

3.2  学生管理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管理学生时,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教育管理模式仍较为传统、单一且枯燥,未依照社会发展相应调整。在缺乏人文关怀的情况下,学生生活与学习始终处于压力之下,枯燥的课堂氛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阻碍了学生自由发展。智能手机应用广泛,网络诱惑良多,学生管理缺乏人文关怀,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诸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开小差,管理困难度较高。

3.3  忽视了柔性管理的落实

在高职院校管理中,“90后”“00后”学生大多个性化明显、想法独特、叛逆心理严重、依赖性较强,若忽视柔性管理,完全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不主动配合学校,影响了学生管理质量。单一的刚性管理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未来发展受阻。

4    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更大,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招生人数不断增多,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提高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优质学生进入学校,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柔性管理理念,培养学生正确观念,推动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对柔性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方面的实践与应用展开探讨。

4.1  培养以生为本的理念

柔性管理作为一种人性化管理手段,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以实现隐性育人的最终目的。因此,身为管理主体,学校应该重视柔性管理的内涵与作用,重视以生为本理念的培养,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间的差异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管理工作,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自信心,在学生管理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各项教育的顺利开展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管理人员应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发挥学生的自我激励、自我管理能力,将柔性管理理念充分落实到学生管理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5]。

4.2  加强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结合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相对较多,而学生性格、生活背景与家庭环境不同,若仍采用单一的刚性管理,很难保障学生管理质量。对此,在学生管理中,管理人员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管理措施,以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提高学生管理质量。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相对应,遵循学生的人性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心理特征与个性化,两者并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两者有效结合方能发挥最佳效果,提高学生管理质量。对此,管理人员应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状况,有机结合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最终目标,既保障学校的统一与稳定,又不影响学生个性化发展,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

4.3  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培养民主管理意识

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时,自我管理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整,挖掘学生的潜能,降低学生管理难度。在柔性管理落实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一环。对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自我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学生自主能力与独立性。在学生实际管理中,应提高学生管理的民主性,为学生构建民主管理平台,使学生自觉参与学生管理,为学生管理提供建议,进行自我管理、管理学生等,降低教师管理工作的难度,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4.4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落实柔性管理理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经过多年发展所沉淀的价值观体系,是学校师生精神的家园,影响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关系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校园文化具有学校特色氛围,是学校全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意义。理想的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生存、发展,有助于增强学校凝聚力与持久力,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为柔性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落实奠定基础。可以说,学生对高职院校文化的认同,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体发展。对此,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发展与院校情况,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统一认识院校的历史与发展前景,增强学生对院校的荣誉感,将学校所授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行为,推动柔性管理理念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4.5  创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者素质

在高职院校管理学生时,管理人员应引导学生,使学生自主表达自身看法,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因此,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当前,高职院校想要转变传统思想、适应新时代,应转变传统、单一的学生管理模式,通过沟通学生、服务学生,突出学生性格,发挥学生优势,推动学生长远发展。管理人员应与学生和谐相处,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另外,学校应为管理者提供各项培训,提高管理者的职业向心力,培养管理人员的主动学习意识,潜移默化地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养,为学生管理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完善奖惩制度,增强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人性关怀,为柔性管理在学生管理中的落实提供保障。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学生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一环,管理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校园的和谐发展,关系着学生自身成长与未来发展。对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以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管理质量,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建设。然而,在学生实际管理中,仍存在一定问题,管理效果不佳,甚至产生反作用,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对此,应全面落实柔性管理理念,培养以生为本的理念,加强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结合,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水平,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创新管理理念。如此,全面发挥柔性管理理念的效用,促进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有机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学生管理模式,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推动高职院校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詩伟.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17(6):159.

[2]宋志勇,穆亚敏.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7(22):226.

[3]刘  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15):198-199.

[4]郭  雯.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22-23.

[5]周  娟.探讨柔性管理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环球市场,2016(26):76-77.

作者:唐小芬

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3:

浅谈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管理的不和谐因素,阐述了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探讨了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途径。

[关键词]和谐社会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魏可嘉(1978- ),女,河北安国人,河北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陈京辉(1964- ),男,河北唐县人,河北大学校园管理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李超(1981- ),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质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河北保定07100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社会。高校学生管理系统是构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管理系统”,因此构建高校学生和谐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管理的不和谐因素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有自己的对立面,与“和谐”对立的一面是“不和谐”。以往我们更看重的是学生管理和谐的一面,事实上,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管理的各种矛盾和不和谐因素已日渐凸显。对这些矛盾和不和谐,我们不能回避,相反,正视这些矛盾和不和谐,恰恰是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重要階梯。

1.学生与管理者的不和谐。一方面,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校的管理者认为,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起着决定性的主导作用,而学生只是被管理的对象。于是从决策到实施,都是管理者包办,很少听从学生的意见,从不考虑让学生参与。而当代大学生身心日趋成熟,他们渴望成才、渴望独立、渴望受人尊敬。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他们的维权意识在加强。因此,管理者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很难管理,这无疑加深了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学生与管理者的不和谐。另一方面,学校的管理者更注重学校的声誉与自己的政绩。作为管理者,他们希望自身的工作得到上级的认可和肯定,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只对上级负责,因此将管理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简单化,而很少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少倾听学生的心声,这造成了管理者与学生认识上的分歧。

2.学生与管理制度的不和谐。制度是实现学生管理的重要保证,加强制度建设使高校学生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某些学生管理制度,在制定时却很少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很少听取学生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某些规章制度脱离学生实际,甚至侵害了学生的利益。如某些学校的学生管理规定,只规定了学生的义务,而没有规定学生的权利。另外,长期强调管理制度的作用,使管理者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养成了“管理者本位”的思想,在这种思想驱动下,由管理者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成为片面约束学生的“金科玉律”。

3.学生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的不和谐。高校除学生管理工作以外,还有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工作等,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应该为高校培养人才这一目标服务,但是目前一些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科研而轻视学生管理工作的现象,在实施其他管理工作时很少考虑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形成了学生管理工作与其他管理工作的不和谐。一方面,其他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缺乏沟通,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往往只站在学校管理的角度,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听取学生管理部门的意见。另一方面,学生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缺少协调。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的管理工作应围绕学生展开,然而,学校的各个部门往往缺乏协调,并且条块分割,没有形成合力,因此,作用于学生管理部门的力量是多方面的,常常使学生管理部门不知所措。

二、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1.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是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将学生管理工作的部分职能转变为服务职能,树立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法治校,是实现学生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和途经,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妥善协调社会与学校、学校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依法治校具体落实到高校学生管理实践中,首先,要求学生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实施依法管理。其次,要求健全学生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构建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必须把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架起一座公正、平等之桥,实现二者的和谐。以人为本是依法治校的出发点和归宿,依法治校是以人为本的保障,把二者有机结合才是学校管理的正确方略和途经。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会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2.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首先,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灵活多样,这都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构建和谐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其次,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是适应高校学生特点的需要。一方面,他们思想活跃,聪明好学,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充满青春活力,具有时代精神。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正处在心理成熟期,因此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以下矛盾冲突:一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缺少责任感的矛盾;二是强烈的个性扩大与集体感不强的矛盾;三是强烈的参与愿望与适应能力偏低的矛盾;四是多元价值取向与辨别力差的矛盾;五是强烈的维权意识与义务感较低的矛盾。此外,他们还普遍存在着渴求独立、渴求成功与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的矛盾。这些新情况、新特点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3.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是学生管理体系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在理念、模式与方法上必须与之相适应。另外,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公民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对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在总则条款中增写了相关内容:“高等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和谐”的理念,为建立和谐学生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途径

1.构建高校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指导思想。构建和谐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在学生管理体系中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科学的管理制度。现代管理学认为,制度是工作取得实效的必要保证。新时代的大学将是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园,大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学校之间的权利和利益关系的需要,迫切要求用法律和科学的规章制度来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遵循高校学生管理的规律。高校学生管理是高校在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对高校学生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根本要求。一是在管理目标上“以人为本”,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独立的、鲜明的、多元化的个性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三是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意识;四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个体性,强调学生是社会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五是要体现学生管理的针对性,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管理,以增强学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构成。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由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构成。组织體系由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各教学管理机构组成,包括党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学生管理部门、教务部门、学生申诉部门等。组织体系的和谐要求各个机构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相互协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随着学生规模的快速增长,要实施层级管理,要不断健全和完善校、院(系)两级管理,以院(系)为主体的管理体制,这是提高学生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制度体系由高校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组成,包括学籍管理、学生奖励、学生违纪处分、学生校内申诉管理等。制度体系的和谐要求在建立各种规章制度时,要严格依据国家法律,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学生的管理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体现法制化、科学化、人性化、民主化的发展趋势。高校的各种管理制度既要保证学生的权利,又要体现学生的义务,把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民事主体对待。和谐的学生管理体系是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有机统一。

3.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实施。和谐学生管理体系的实施必须坚持教育为主、管理为辅的原则,树立管理育人的意识。首先,要转变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强化学生管理部门的教育服务功能,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本身出发,一切为学生着想。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管理者要成为学生享受权利的服务者,而不单单成为学生尽义务的监督者。其次,在实施管理时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管理是做“人”的工作的,人是有理性、有感情的。无论教育手段多么先进,也不能替代面对面的思想沟通;无论传媒手段多么发达,也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正是这种情感作用,才使得管理产生融洽和理想的效果,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管理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注重学生的情感因素,强调师生感情交流。这就要求管理者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对学生的感情投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党、团组织的关心和学校的温暖。引导学生充满信心地生活,充满智慧地学习,充满快乐地成长。最后,要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良好的管理氛围要求管理者对学生要真诚、尊重、理解、关怀和信任。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通过平等的讨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全员育人的机制,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引导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能力得到锻炼,才干得到发挥,素质得到提高;使学生在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身心愉悦,拓展视野,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志伟,陈京辉.构建和谐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2]魏波.建设“和谐校园”从概念到行动[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3]陈德静.构建“三位一体”的高校学生工作新体系[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6).

[4]施伟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大理学院学报,2006(5).

[5]刘绿丝.和谐社会高校学生管理需以人为本[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作者:魏可嘉 陈京辉 李 超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央银行透明性探究论文下一篇:工程量清单计价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