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022-09-10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 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 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学科学的意识, 培养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 树立为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学习。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精神、成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教具学具、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 使用各种方法创设创新情境, 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的开头, 我设计了一个小木偶和瓷娃娃到河中游泳的故事:有一天, 天气非常热, 小木偶约好朋友瓷娃娃去河中游泳纳凉, 可一入水便出事了, 瓷娃娃沉到水里去了, 小木偶非常着急, 马上钻下去救瓷娃娃, 可问题出现了, 小木偶钻了几次都没有钻下去, 于是, 如何使小木偶入水的问题展示的学生的面前:怎样解决?有多少种方法?学生各施所长, 多种方案纷纷出台:用手按住小木偶不放一直到水底;给小木偶系上一块大石头;让小木偶钻入一瓶中, 再给瓶灌水;给小木偶一艘潜水艇等等。在教学《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 课前我让学生到田野、公园或水池边去采集一些花、草、蔬菜等植物的根茎, 同时我自己也有选择地准备了一些植物。上课时先让学生通过手摸、刀切, 按质地软硬将植物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接着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去采集植物, 利用学到的知识识别哪些是草本植物, 哪些是木本植物, 把采集到的植物归类并记录, 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作品带到学校,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展览。最后我和学生一起依据学生的讲解 (做的过程、结果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解答 (回答同学的提问) 及实物展览三方面的情况进行议评, 这样既省时省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有疑才能提高, 有疑才能思考, 有疑才能够在此上思考、实践, 需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才能进步。例如, 我在教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 我让学生将预先准备好的苹果、树叶、橡皮、铅笔、蜡烛铁圈……分别放入桌上装有足够的水的容器中, 观察哪些物体浮起来, 在此过程中一些小组的同学发出疑问:“为什么一些物体浮起来, 一些物体却下沉呢?”学生迟怀疑态度认真观察, 动手反复试验, 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 知道物体的沉浮现象, 既掌握了知识, 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在观察、质疑、试验、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又如,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把耳朵贴在暖气片上, 试试能否听到远处敲击传来的声音, 然后让他们发表见解。有的问:为什么这么远都能听到敲击声?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和不贴着暖气片听到的声音相不相同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从而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结论。其实, 在教学和生活中, 常常有一些学生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船为什么能在水上漂?天上为什么会打雷?花为什么会开?人为什么要睡觉……有时老师认为他们是在胡乱乱想, 这种观点会抹杀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因此,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去观察、去实践、去思考, 体验生活, 获得新知, 在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法多样,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要将民主视为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 给小学生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 让小学生表达与发言。教师不要将自己视为课堂的权威, 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无论学生的科学成绩好与坏, 教师都要认可学生的个性化想法, 鼓励学生。教师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发散自己的思维。教师要重视课堂互动对教学活动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 并利用师生互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像在讲解有关于观察植物的知识时,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牵牛花。教师可以就牵牛花的外形与学生沟通, 说一说牵牛花像什么。一些学生说像喇叭, 一些学生说像帽子, 还有学生说像垃圾筒的盖子。用合理互动营造和谐的科学学习氛围,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 题材丰富多彩, 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这些都有利于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索性学习模式, 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 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或改编教材, 为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力服务。例如, 可以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改编为探索性教学, 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食盐能在水中溶解后, 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 教师不须讲任何解释, 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 让他们将方糖、高锰酸钾、油、面粉, 粉笔末、砂等物体投入水中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找到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在水中溶解, 像油, 粉笔末, 砂等物体都不能在水中溶解。这样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既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 获得了知识, 还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活小学生的好奇心。像在讲解指南针知识时, 教师可以玩转圈指南方的游戏。教师让学生每人说一个自己想要挑战的圈数, 转圈之后提问“哪面是南?”的问题, 回答正确则挑战成功, 反之, 失败。当许多小学生失败之后, 教师可以用指南针挑战小学生认为不可能的圈数, 成功答出哪面是南的问题, 以此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促进小学生投入到指南针知识的探究中去。

四、在教学活动中,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 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学习活动中, 他们在教师启发的基础上, 经过独立思考产生新的认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当然, 学生的这些表现可能不够成熟, 但教师要抓住这些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 这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燃烧需要的条件》一课中,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活动的:实验材料有放大镜、火柴、太阳光、纸、教室里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等, 问题是不用打火机点不用火柴点让纸燃烧起来, 有什么办法?目地是让学生知道燃烧的条件之一, 是需要一定的温度, 学生边想边去实验, 有的学生把火柴插在纸上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去照, 过一会, 纸着火了;一个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可以触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 可以引来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创新。有了创新, 才有学习的动力, 学习时学生才会主动去实践。于是, 有的学生从采用火种:火柴、放大镜和打火机等多种火种材料进行思考研究;有的把火柴插在纸上用放大镜对着太阳去照, 有的在想……;这时我也按学生的方法去做实验, 然后我问“为什么刚放上不着火呢?不用火柴能着火吗?这是怎么会事, 把火柴换成铁能着火吗?为什么?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老师也想出一个种好方法, 你们想不想知道呢?”学生感到意外, 这时我把火柴在黑板上一划着火了, 有的学生还未看清楚是怎么会事, 就觉的奇怪, 我说:“谁上来试试?”结果学生抢着上来去试一试, 学生看着非常简单, 第一个学生划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通过这种探索问题的方法, 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 让他们反复的去实验, 去感受科学的奥妙, 去寻找事物发生的规律, 对于学生而言, 他们不怕错, 善于动脑筋是十分可贵的, 把自己的想法 (假说) 用实验来验证时的喜悦心情更是活泼可爱, 学生感到高兴, 老师感到欣慰。当然, 发现疑难, 提出问题, 对小学生来讲, 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摘要: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是人才成长的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把握时代的脉搏, 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性培养, 就成为我们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教师结合学生实际, 把握探究内容及目标, 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 亲历过程, 自主充分地开展活动, 逐渐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能力。本文以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题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精神,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董颖《中华少年》, 2016 (10) 。

[2] 曹佩国《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4 (3) :53-5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评价弥可保治疗糖尿病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下一篇:《传热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