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公园的改造之路——传承与新生

2023-02-05

一、城市公园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是城市生态系统、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满足城市居民休息、锻炼、交往、游览, 以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的场所。

城市公园是近现代城市的产物,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起源于美国, 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奥姆斯特德与沃克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 不仅开启了现代景观设计学之先河, 更为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城市公众生活景观的到来。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 城市公园逐渐发展成为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城市老公园的特点

我们所知道的的城市老公园一般都是城市早期规划建设的, 迄今多数都处于城市老城区或者中心区, 周边有相对比较密集的居住区和商业区, 由于规划较早, 以及当时的人口密度, 老公园的占地面积多数偏小。随着公园周边的建设, 老公园因为基础功能缺失、设施陈旧老化、园区内交通设置不便等等原因, 成为一处“弃之可惜, 食之无味”的场所。

另一方面, 老公园由于建设年代久远, 大树古树保存较丰富, 记录承载历史构筑物留存较多也是其显著特点。

三、城市老公园的改造之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首先, 老公园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全部拆除新建是不切合实际的, 其次, 老公园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 承载了城市居民的记忆。因此, 升级改造成为了当下紧迫的课题。

1. 继承老公园的文化传承

一个公园, 它不仅留有着其自身的历史痕迹, 更是对城市变迁的一种记录。而作为使用者的我们, 它伴随着我们成长, 每个时代的人对它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因此, 在进行公园改造设计之前, 必须了解其最初的设计思想, 以及每一次进行维修改造的目的。换而言之, 老公园的改造并不是对原有公园的全部舍弃, 也不是重新建造, 而是在原有基础上, 对其进行全方面的整合, 发挥其自身特点, 使它与公园周边环境功能相符, 并与城市整体风格协调一致。

2. 以人为本, 注入新功能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每个时代的生活方式, 过去, 公园只是周末放松休息、情侣约会的场所。现在, 全民健身成为新时代的主题, 慢跑、骑自行车、器械健身、广场舞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公园的使用率变得更加频繁。它不再只是在周末时大家放松的场所, 更多的出现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 在改造上, 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最大化的去尊重那些使用者。

3.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是一个公园完整性的体现, 如:对公园的主要景点是否设置了全园的无障碍道路和设施?是否考虑了危险区域的防护设施、警示标志?公共卫生间的数量和女性蹲位的数量是否足够, 位置是否合理?这些都是公园改造中的细节体现, 它们的合理性直接体现居民使用的便利性。

4. 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每个公园在各个阶段都会被定期的修缮, 同时也赋予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烙印, 因此公园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它会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使用需求的变化不断在更新, 我们也要根据城市的发展方向, 为它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

四、城市老公园的改造探索:以大连植物园改造设计为例

大连植物园, 始建于1920年, 当时名为“南山麓公园”, 1930年更名为“弥生个池公园”, 1950年重新修缮后改名为“南山公园”, 1966年公园再次更名为“鲁迅公园”, 1980年, 为适应园林事业的发展, 公园定名为“植物园”并沿用至今。

园区位于中山区南山片区, 总面积29公顷, 由中心园区和风景林区两大部分组成, 中心园区面积约14公顷 (还水域面积0.79公顷) , 风景林区面积约为15公顷。目前公园适用人群以附近居民游憩健身为主, 市民假日游玩为辅。

经过多次现场调研, 发现公园内存在的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健身活动区域明显不足;

2. 基础设施陈旧, 导视系统不明晰, 缺少休息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3. 场地高差较大, 水土流失问题严重;

4. 园区内温室大棚, 设施陈旧, 使用率低;

5. 近几年植物种类锐减, 林下空间植物光照不足, 导致林下多有杂草和裸土, 现有的地被品种较单一。

此次改造, 将有针对性的解决上述几大问题, 并对公园的整体功能布局进行整合, 在同时满足尊重原有公园文化和不同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 尽量保留原有园内布局。

植物园本身的风格定位就是自然式园林, 因园区面积有限, 根据需求度, 适当增加了几处活动区域, 如:对已自行开辟的活动场所增加了舒适的地面铺装和防护栏杆, 同时通过场地周边的植物围合, 保证其半私密性;扩大公园主入口活动范围, 增加了老年人和儿童的活动区域;为了保持公园原有的气质, 新增加的区域地面和墙体尽量使用自然材料;为了满足跑步爱好者的需求, 增加一条环形慢跑路;对于现有的保温大棚, 将其拆除, 还原成为一处全新的活动场地。

对场地坡体上原有明沟进行美化, 道路旁边设置暗沟, 通过人工地形的设置, 将雨水引至雨水沟内, 最终汇入园内保留的水体中。整个公园增设了完整的导视系统和公共服务设施, 在人们愿意驻足停留的区域, 增加了休息座椅。

在植物改造方面, 公园原有大树基本维持不变, 在非重点区域, 即使遇到了道路和树木位置冲突的情况, 也会将道路进行调整, 避让树木。对于重点区域, 如:入口广场, 会对广场上的大树进行重点突出, 将植物作为公园历史的一段展示。同时公园本身的功能定位就是植物园, 在整个园区内会分区建设成为植物专类园。最终, 希望在改造之后, 即可以丰富周边居民游园体验, 提供更优质的休闲游览环境, 同时依托它现状山水格局, 突出特色, 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植物精品园。

随着城市的发展, 更多的老公园都会面临着改造问题, 而老公园的改造也并不是公园建设的终点, 而是公园建设的起点, 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 使公园改造真的能够实现涅槃重生。

摘要:通过大连植物园改造项目的实践, 总结出老公园改造的经验, 使其他老公园在未来的改造上得到借鉴。

关键词:公园改造,景观

参考文献

[1] 李仲信编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景观设计.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08.

[2] 潘剑锋.基于上海老公园的指导思想对其他老公园改造的思考[J].现代园艺, 2016.07

[3] 郭明江.上海鲁迅公园改造[J].园林, 2015, (第4期)

[4] 刘明.人文关怀在老公园改造中的体现:以枫溪公园景观改造项目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 2014, (第6期) .

[5] 庄晨辉.城市公园.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年8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加强政工人事干部素质建设研究论文下一篇: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在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