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动成本论文范文

2022-05-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变动成本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相比,变动成本法更能真实地反映产品盈利情况,为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提供更相关的资料信息,能更好地落实“以销定产”的思想。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变动成本法并结合作业成本法进行日常核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编制报表时,采用一定的方法再将其调整为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和存货成本。

第一篇:变动成本论文范文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比较研究

摘 要: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下对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期末庫存成本核算的差别,以及差别所带来对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影响,作为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各自的優劣势所在,在未来怎样去更好的结合运用这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区别;优缺点;结合

目前,大多数的企业都以完全成本法作为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作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依据,而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关注于将变动成本法运用于内部管理分析,下面以一个案列来分析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某公司初始营业,生产100个产品销售其中80个,每个售价是100,有如下成本数据:

那么造成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单位成本和期末库存成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着重来分析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分析与比较。

一、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概念

1.完全成本法

完全成本法亦称“吸收成本法”、“归纳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是一种传统的存货成本制度,这种制度下计算产品成本时,将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变动成本,还包括全部的制造费用(变动性的制造费用和固定性的制造费用)归集(吸收)至半成品库存(资本化)并进行后续结转。在完全成本法下,存货的成本吸收了制造过程的所有成本。

2.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也是一种存货成本制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那场在资本主义市场掀起狂风暴雨的经济危机,这对变动成本法的兴起产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变动成本法下计算产品成本时,仅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成本、变动性制造费用,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变动成本法把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的期间的费用而从相应的收入中扣除。这两种方法都将成本发生的非生产成本(包括固定和变动的)作为费用。

二、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区别

1.形成的根本原因

完全成本法符合公认的会计准则,完全成本法基于传统的成本概念,从成本价值补偿的角度来看,将所有的制造成本都计入产品的成本,有利于编制财务报表,可以直接得出产品的总单位成本,计入期末存货,同时在我国的税法和会计原则中,完全成本法是唯一认可的计算成本的核算制度。

变动成本法是适应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使会计工作能提供更为广泛、深入和适用的信息。变动成本法通过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计算边际贡献,能清楚的得出产品的生产与否带给企业的贡献是多少,不考虑固定性制造成本那一部分。与完全成本法相比,变动成本法能够为预测、决策。控制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变动成本法是一种区别于完成成本法那种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而言的,适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

2.构成内容不同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构成内容不同”是相关联的,可以看做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完全成本法按传统损益程序,将所有的成本划分为制造成本(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和非制造成本(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将全部制造成本计入产品的成本,而将非制造成本计入期间费用,全额计入当期损益。期末计价,库存产成品的产品构成也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按贡献式确定程序计量损益,变动成本法先将制造成本划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在将变动性制造费用和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一起计入产品的成本,而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与非制造成本一起列为期间费用。非制造成本中也可以继续划分为固定部分和变动部分,都计入期间成本。在期末计价中,期末存货库存其成本只包含制造成本中变动部分,变动成本法的期末计价必然小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期末计价。

3.服务对象不同

完全成本法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要求,所反映的信息更多的是外部财务报告(利益相关者)需要,为纳税申报服务。

变动成本法的产生就是为了满足内部管理会计(管理层)的需要,它没有得到相关法律和会计准则的认可,只能用于内部的经营管理,当管理层在预测、决策、控制的时候,为管理层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4.对净利润的影响

同一件事由于选择的成本核算制度不一样,导致得出的损益表的净利润不一致。

完全成本法强调生产环节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由于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被归集为产品成本,在客观上强调生产对于利润的贡献,从另一方面来讲,完全成本法就是强调了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变动成本法强调销售环节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强调损益对销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客观上有刺激销售的作用,可以看出,变动成本法强调的是变动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5.产生的后果

在一定销售量的条件下,当产量大于销量,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高,高于变动成本法的利润。在完全成本法的核算下,存货的单位成本更高,以成本计价所要求的定价更高,能得到的利润更大,这种方法下的成本信息不仅没法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有时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但是完全成本法有利于长期的决策。

变动成本法下,在一定产量下,当产量小于销量,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高,高于完全成本法的利润,不将固定性制造费用考虑其中,因为在相关范围内,不论是否生产此项产品,固定性的制造费用始终是存在的,在变动成本发下,多销售,利润更高,特别是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采用变动成本法则能接受价格低于完全成本法下的成本,但是它却能给企业带来边际贡献。变动成本法下,以销定产,增强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短期的决策。

三、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1)优点

①完全成本法是符合传统的成本核算制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要求,在完全成本法下核算的产品成本,不需要再经过其他处理,能直接用于编制财务报表,现阶段世界各国都是应用完全成本法核算成本。②完全成本法使人们更重视生产环节,生产的产量越多,产品所负担的单位成本就越小,刺激企业的生产,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而努力。③在成本加成定价中,使用完全成本法能更客观的去核算产品的实际成本,而不是低估产品所承担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有助于企业进行长期决策。

(2)缺点

①完全成本法下,通過增加产量(存货)就能增加利润,这使得管理层可以通過增加存货来操纵利润,如果管理层是以此作为其绩效的评估依据,那么管理层就会增加存货,从而得到的是不真实的生产业绩。②完全成本法下不便于考虑各部门的业绩,造成责任的混淆,这对企业的短期决策时不利的,因为夸大了生产的业绩,单位负担成本低,利润高,不反应其真实的盈利能力。③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的核算工作复杂,涉及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分摊,这容易受到管理者的主观判断的影响,由于工作的复杂,得到的信息可能要以牺牲时效性为代价。

2.变动成本法的优缺点

(1)优点

①变动成本法下核算产品成本,能提供给管者更有用的信息,只有产品的销售才能给企业带来真实的利润,区别于完全成本法利用增加产量来增加利润是有悖逻辑的,从而有利于短期决策。②变动成本法计算产品的边际贡献,有利于本量利分析,研究销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科学的分析企业的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成本性态划分的基础上,以变动成本为前提。③变动成本法将生产成本和期间成本分离开,从而把产品成本归集于供应部门还是生产和销售部门都分得很清楚,便于进行各部门的业绩评价。通过制定预算,考核执行情况,来进行奖惩是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的做法。④变动成本法能促使企业的管理者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完全成本法下,销售的下降由于产品产量的增加,或许会导致利润的增加,这是一种非常规的现象,在完全成本法下很容易导致盲目生产,存货积压,仓库保管成本上升。而变动成本法下,利润与产量无关,企业利润只随着销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会使管理层更加重视销售环节,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售后服务。⑤变动成本法可以简化成本的计算工作,可以避免固定性制造费用的主观臆断性,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一笔扣除,节省了固定制造费用的分摊工作。

(2)缺点

①变动成本法目前还不合乎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法的有关要求,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变动成本法不能保证产品成本的完整性。②按成本性态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成本的划分有些不是很明确,得按照一定的方法划分混合成本,二是成本性态的划分很大程度上是假设的结果,并没有形成理论。③变动成本法不适用于长期决策,当超出了相关范围,及不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产量下,固定成本是会发生改变的,单位变动成本也不会一成不变,当面临长期决策的时候,变动成本法的作用会随决策的延长而削弱。④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一次性扣除,会导致利润骤降。

四、完成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各有优点和缺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之间彼此是互补的,比如完全成本法不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对内部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变动成本法则对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有很大的帮助,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再比如,变动成本法不适用于编制外部财务报表,而完全成本法适用。这些都可以说明,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不是相互排斥的,而应该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关系。

首先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单独运用,都会有一定的劣势,我们不妨将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结合起来运用,建立以完全成本法为主,变动成本法为辅的成本核算体系。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成本加成定价依旧是要按完全成本法计价,保持成本的完整性,当产能过剩时,运用变动成本法进行决策,提高利润,简化工作。在期末根据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调整出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满足外部利益相关者对财务报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阮小平.完全成本法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

[2]商迪.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其应用问题[J].经营管理,2015(5).

[3]江林玻.关于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应用浅析.[J].时代金融,2015(10).

作者简介:赵利玲(1996.06- ),女,汉族,会计学专业,初级会计师,海南大学

作者:赵利玲

第二篇:变动成本法的应用研究

摘要: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相比,变动成本法更能真实地反映产品盈利情况,为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提供更相关的资料信息,能更好地落实“以销定产”的思想。有条件的企业可采用变动成本法并结合作业成本法进行日常核算,以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编制报表时,采用一定的方法再将其调整为完全成本法下的营业利润和存货成本。文章结合实例分析了变动成本法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如何正确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成为其科学应用的关键和难点。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应用;成本性态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以成本性态分析为前提,将所有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其中生产成本中的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生产成本中的固定成本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全部非生产成本也全部转化成费用。变动成本法认为:产品成本应该是由随着产量密切相关的变动成本构成,在实现销售时更加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为企业提供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它们在一定时间内是不变的,与实际产量并没有直接联系。在性质上类似于期间费用,不应作为期末存货的一部分逐步递延到后续期间,而应在发生时全额转化成费用。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研究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含变动成本,因而期末的产品和在产品成本要低于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其差额便是经分摊之后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由于存货计价的差异和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必然会导致二者在盈亏上的计算。变动成本法更强调某一产品对企业的边际贡献,边际贡献的计算公式为:边际贡献=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只含变动生产成本)。边际贡献首先要弥补固定成本(含期间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弥补完之后才构成利润。通常情况下,二者在利润的计算上会产生差异,只有当所有当期生产的产品全部实现销售时,这种差异从总体上来才会消失。

下面结合实例探讨一下变动成本法较完全成本法的合理性。

某一企业生产甲产品,单位售价为1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4元,固定生产成本为15000元/年,销售及管理费用均为4000元/年。第一年、第二年产量分别为5000件和3000件,销售量分别为3000件和5000件。

(一)完全成本法下

第一年单位产品成本=单位变动成本+固定制造成本/产量=4+15000/5000=7,期末存货2000件,期末存货成本2000*7=14000;销售收入3000*10=30000,销售成本3000*7=21000;毛利30000-21000=9000;再扣除管理和销售费用4000,得到税前利润为5000。同理,第二年单位成本为9,期初存货2000件,期末存货0;销售收入50000,销售成本2000*7+3000*9=41000;毛利9000,扣除管理和销售费用后得到税前利润5000。

我们发现:第二年尽管销售量增加了2000件,但与第一年的利润居然相同。这个结果最不能让销售人员所理解。按照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利润,不仅受销量和成本的影响,更容易受到产量的影响。产量多的年份,由于期末存货分摊了更多的固定制造费用,计入销售成本的相对就减少了。在本例中,第一年发生的固定制造费用中有(15000/5000*2000)6000计入到了期末存货中,而随着销售的实现转入费用的只有(15000/5000*3000)9000;而在第二年中,销售收入需要弥补的不仅含有当期的全部固定制造费用(因为当期生产的产品已全部实现销售)还包含上期期末存货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这样造成利润偏低而不能真实地反映销售业绩。而且容易导致生产部门增加产量,使之超出了销售需求量,造成产品和资金的积压。

(二)变动成本法下

第一年期末存货成本2000*4=8000,销售收入30000,销售成本12000;边际贡献30000-12000=18000;扣除固定制造费用和管理销售费用后得到税前利润18000-15000-4000=-1000。同理,第二年期初存货成本8000,期末存貨0;销售收入50000,销售成本20000;边际贡献30000;扣除固定制造费用和管理销售费用后得到税前利润11000。

这样就不难看出:由变动成本法计算出的利润相对合理,销售量大的年份利润也大,对销售部门进行业绩考核时,其数据更有说服力,也能更好地激发销售人员努力扩大销售市场的积极性,同时也有效避免了生产部门盲目扩大生产的行为,根据预计销售量合理安排生产计划。

再举例说明一下变动成本法所强调的“边际贡献”概念在决策中的作用。

某企业生产的乙产品由于近年来竞争加大、原材料价格上升,使得此产品频频“亏损”,面临着被停产的危机。乙产品单价10元,变动单位成本9元,每年固定制造费用(假设均为机器和厂房折旧10000元),年产量和销售量均为5000件。若以利润作为是否停产乙产品的依据,两种方法下都是“亏损”的(10*5000-9*5000-10000=-5000),那事实上这个决策是否正确呢?若以边际贡献作为决策依据,边际贡献=10*5000-9*5000=5000,是不应该停产乙产品的。因为乙产品至少可以弥补5000;若停产乙产品,全部固定制造费用均不能得到补偿,是真正的“亏损”(-10000)。因此,若不能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或转移生产能力,只要变动成本小于单位售价,企业还是应该继续生产此类产品。

二、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局限性

通过上述几个例子,不难看出变动成本法克服了完全成本法的一些不足。然而,在应用方面变动成本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变动成本法的存货成本不符合会计准则。按照会计准则,无论是变动制造费用还是固定制造费用,凡是发生在制造过程中的合理耗费均应计入产品成本。变动成本法下的存货只含变动制造费用,实际上低估了资产。

第二,会影响有关方面及时获得收益。将当期全部的固定制造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相当于将未实现销售的期末存货中应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提前费用化,会造成前期利润较低。这会延迟所得税和股东分红。

第三,如何正确划分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成为使用变动成本法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前提是成本性态分析。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成本按其形态除了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之外,还有混合成本。随着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工艺的复杂化,间接制造费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成本核算的关键不仅要区分某项成本是变动还是固定成本,还要准确地将间接制造费用按一定标准分配到具体的产品里,但有些成本费用却不能仅仅以产品数量或工时作为分配依据,这更加大了企业区分不同成本的划起来分和核算负担。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将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使用,将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的作业,以提高划分固定或间接制造费用的准确性。

第四,变动成本法不能满足长期决策的需要。成本的变动与否是针对某一期间而言的,从远期来看,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所以,在进行长期决策时,不能将变动成本法作为主要参考依据,要综合考虑长期资本预算等因素。

三、变动成本法下的期末调整

会计准则中对存货成本的定义有其合理性,但不利于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采用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的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将其调整为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成本和销售成本。企业可设置“固定制造费用”科目,下设“产成品”和“在产品”两个二级科目。发生固定制造费用时,借记“固定制造费用—在产品”进行费用的归集;期末按一定方法将固定制造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进行分配,将应由产成品负担的部分从“在产品”转到“产成品”的借方;同时,将应由本期销售的存货应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从“产成品”转到“销售成本”当中,这样固定制造费用的期末余额就是在产品和产成品应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了。

四、结论

通过比较分析,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本文认为,内部管理完善的企业在正确划分成本性态上具有优势,在日常核算中应考虑采用变动成本法以进行正确的短期经营决策,期末再进行调整使之符合对外报告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董惠霞.变动成本法及其应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2).

2、廖晓莉.论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08(9).

3、财政部注会考试办公室.财务成本管理[M].中国财经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遵化市遵化镇政府)

作者:李百青

第三篇:农产品成本变动文献综述

摘要:通过对农产品成本变动的相关文献的梳理, 本文发现,现有研究关于农产品成本总体特点还难以形成一致的结论。但是有关成本投入组成可以大体做出如下判断:我国逐渐脱离生产要素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传统模式,化肥、农药和农用柴油等现代化生产要素比重越来越大,成本收益和价格变动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市场价格的影响。最后本文指出了现有文献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农产品成本; 文献综述

在经济世界中,利润决定了人们的行为选择,成本是利润的核心决定因素。学术界对农产品成本已进行了大量研究,积累了很多成果。本文主要是对这些成果的回顾与总结。首先对有关农产品成本定义的研究进行综述,考察农产品成本的内涵与外延;再次,着重考察有关农产品成本现实描述的文献;第三,重点回顾农产品成本比较研究;第四,对农产品成本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对现有文献进行评价,重点研究其存在的不足以及以后研究的方向。

一、农产品成本的定义

农产品成本是各成本中的一种,有其特殊性也有其共性。现有文献对农产品成本的定义更多地借鉴了西方经济学中有关成本的相关理论。西方经济学中将成本分为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经济成本是一种全成本,是显性成本(或者叫会计成本)与隐性成本(或者叫机会成本)之和。显性成本是指生产中实际的各项支出,即生产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和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可以用账面反映,如购买种子、有机肥、无机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和灌溉以及租用土地和劳动的实际支出等;隐性成本是指生产者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是生产者从事某项活动的主观损失,没有外在表现,可用机会成本来说明。

农产品成本作为成本的一种,也不能独立于这两类成本之外。而这也往往是造成研究者对农产品成本定义不同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因。有的研究者在对农产品研究中使用的是会计成本,如封超年等[1]。更多的研究者使用的是经济成本,如杨金深[2](2005),叶乐安等[3],刘志刚等[4]。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虑了土地、劳动力等自有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

这些研究无论是从会计成本还是从经济成本对农产品成本进行定义,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而这一领域不足以反映农产品成本的全部,要想更为全面地反映农业成本收益以及人们从事农业的行为,必须将农产品成本的定义进行拓展,不但要包括农业生产成本,还要包括农业交易成本,包括农业流通领域的成本[5]。但是总的来看,目前对于流动成本的关注尚不是很多,对农产品流通成本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显得相对薄弱[6]。

二、有关农产品成本的现实描述

关于农产品成本的现实描述按照所使用数据性质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研究:一类是静态研究,这一部分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往往是横截面数据;一类是变动趋势研究,这一部分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往往是时间序列数据。

(一)农产品成本的静态描述

农产品成本的静态描述大体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总成本的说明,另一方面就是对农产品成本的各组成部分进行描述。由于现有文献大都是对某类农产品成本的研究,本文所关注的主要是有关粮食成本和畜产品成本的研究。另外,这些研究按照其研究成本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生产成本研究和流通成本研究。由于现有文献中研究生产成本的占据了多数,我们将产品分类和有关生产成本的研究作为一类来回顾,把有关农产品流通成本的研究作为单独一类来回顾。

1. 粮食成本

有关粮食成本的研究是目前有关农产品成本研究的主体,研究对象主要是三大传统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

(1)小麦

封超年等[1]对江苏省六个麦区和七个农场小麦成本的研究表明,1997-2001年江苏省小麦生产的单位面积总成本平均(算术平均)为227.12元/亩。小麦生产总成本构成中,各项成本费用所占比例为肥料费用>人工费用>机械费用>种籽费用>农药费用>灌溉费用。卢向虎等[7]指出,2006年基点县被调查农户小麦物质投入(不包括用工作价)成本为3465元/hm2,2007年达到4443.3元/hm2。于格等[8]指出,我国小麦含税成本较高,1998-2001年这4年间平均成本为4624.05元/hm2。在总成本中,直接生产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约占51%-54%;间接生产费用占总生产费用比重的46% - 49%。

(2)稻谷

黄玖辉[9]对四川省稻谷成本收益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2007年四川省中籼稻每户总成本为3838.1元,其中生产成本3695.5元;在生产成本中,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为242.1元,人工成本为281.3元,两者大约各占一半。土地成本每户为142.6元。王明利[10]对我国粳稻生产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指出成本主体是物质费用,2001年物质费用占粳稻总成本的52.40%,其次分别为用工作价占35.14%、成本外支出占7.54%、税金占4.92%。

(3)玉米

刘志刚等[4]对辽宁省玉米成本构成进行了分析,指出成本主体是物质费用,2003年物质费用占辽宁省玉米总成本的53.21%,其它分别为用工作价占27.63%、税金占10.81%、成本外支出占5.64%、期间费用占2.72%。

2. 畜产品成本

王济民等[11]以四川农户养猪成本为案例,对我国生猪生产成本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饲料费用是构成养猪成本的主要部分,在一般地区都占到总成本的65%-70%左右;在农户散养的规模下,人工费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为20%,远高于专业户19%和大型规模养猪户3%的的比例;一般而言,总体养猪户的成本结构大体为,饲料费用约占70%,仔猪和种猪购入费约占10%,劳动用工费约占10%,其它费用为10%。

3. 农产品流通成本

汤石雨[12]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吉林玉米做了类似研究,认为该省玉米的流通成本主要由人工成本、作囤成本、烘干成本及铁路运费构成,并且流通成本较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安排不合理,要降低玉米流通成本需从粮食宏观调控和微观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共同着手。王学真等[13]实证分析了蔬菜从山东寿光生产者到北京最终消费者全程的流通环节和流通费用情况,研究表明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从农户到批发市场的费用最高,销地零售环节的费用次之;在总费用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分别是包装费、燃油费、市场管理费和运费。

(二)农产品成本的动态描述

1. 小麦

1990年以来,山西省四种粮食亩均成本在1990-1993年四年中缓慢增长,而在1993-1997年有一个迅速增长的过程,到1998年后略有回落,呈现出一个平缓上升的趋势[14]。四川小麦生产成本在1995-1999年变化幅度不大,小麦生产成本构成变化最主要的特点是各年用工作价都高于物质费用投入,用工作价是物质费用的倍数,最高为2004年的1.86倍,最低为1996年的1.09倍[15]。从1990-1998年,全国每公顷小麦平均生产成本提高了1.97倍。引起小麦生产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物质费用明显增加,每公顷小麦生产平均物质费用提高了1.65倍;其次是生产用工折价提高了,增长93%[16]。根据粮食成本资料计算,1978-1997年间全国粮食生产含税成本的年递增率为8.44%,而农民出售粮食的平均价格的年递增率为9.96%,在这段期间内,还从未出现过平均出售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情况[17]。

2. 稻谷

叶乐安等[3]使用上海市郊1887个水稻监测点的数据对水稻的成本进行了分析,发现2004-

2006年水稻生产总成本呈递增之势,然而不是每个构成部分都保持同样的增长态势,各个部分占总成本的比重有较大差别。蒋远胜等[15]对四川水稻生产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指出水稻生产成本的变化:从1995年开始了连续3年的高增长,1998年达到最高水平,1999年成本有所下降。王明利[10]指出从历史变动趋势可以看出,我国粳稻生产成本构成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的趋势是物质费用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用工作价和税金所占比重先下降后上升,但变动趋势平缓;而成本外支出从无到有(从1984年开始产生),并且所占比重呈显著增加趋势。

3. 玉米

1985-2003年,辽宁省玉米生产成本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其含税成本(每50千克)由1985年的7.91元增加到2003年的26.90元,平均每年递增7.04%[4]。2000-2004年四川玉米生产成本起伏不大;玉米生产成本构成变化最主要的特点是除1996年以外用工作价普遍高于物质费用投入[15]。

三、农产品成本比较

(一)国内农产品成本比较研究

根据比较区域的大小不同,有关比较国内农产品成本的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比较的单位是省份;另一类比较的是区域。其中区域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研究所使用的划分标准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总的来看,有关国内农产品成本的比较大都集中在较为宏观的层面,微观比较的不是很多。

1. 省与省之间的比较

(1)谷物

段治平[14]对山西省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与全国及相邻省份的成本进行了比较,发现1998年山西省工价低于全国平均工价;同时山西省用工数量也略低于全国水平和邻近省份;小麦平均每亩成本低于全国平均成本和临近省份(河北、内蒙古、山东)。王明利[10]对我国种植粳稻的各个地区的成本进行了比较,发现2001年我国每50公斤粳稻的总成本(包括税金和成本外支出)在天津、河北、湖北和云南等省市比较高,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和河南等省比较低,而浙江、上海、山西、山东、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处于中间位置。

(2)畜产品

耿红莉等[18]运用要素价格和概率优势两种方法,分别从成本构成、风险特性的角度对北京市及相关省份的主要畜产品(生猪、蛋鸡、肉鸡、奶牛)生产成本的优劣势进行了计算比较,得出的主要结论有:北京大规模生猪的生产成本与河北、天津、辽宁相比处于劣势;北京集体养蛋鸡每百只生产成本与河北(专业户)、天津(集体)、辽宁(专业户)相比劣势明显;北京(集体)饲养肉鸡每百只生产成本低于天津(专业户)、河北(专业户),具有一定优势;北京(集体)饲养奶牛每头生产成本高于河北(集体、专业户)、天津(集体、专业户),缺乏竞争力。姜法竹[19]通过成本构成分析法对比了黑龙江畜产品与全国畜产品成本,其结果显示,与全国相比较,黑龙江省农村专业户饲养奶牛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与价格优势,但是黑龙江省大中城市的哈尔滨市郊专业户饲养奶牛的成本和收益几乎没有竞争优势;与全国肉牛相比较,黑龙江省在肉牛生产的成本、价格、收益上均不占任何优势;与全国农户饲养肉羊相比较,黑龙江省农户饲养肉羊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益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无论是农户饲养生猪、还是专业户饲养生猪,黑龙江省均具有明显的生产成本优势;黑龙江省肉鸡饲养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表现出一定的单位成本优势;黑龙江省蛋鸡饲养相对全国(平均)水平而言,具有微弱的单位成本优势。

2. 区域之间的比较

(1)作物

孙林等[20]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非参数Malmquist方法和棉花生产成本调查数据,在分析中国棉花生产效率的区际变化时指出,黄淮海棉区的生产效率比其他棉区的生产效率增长得快,长江流域棉区平均生产率与东北棉区和新疆棉区生产效率增长率很相似。徐家鹏等[21]将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生产省份划分为南方麦区和北方麦区。根据2004年《全国种植业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汇总表》数据,通过对南北麦区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构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得出结论:北方麦区比南方麦区有着明显的成本效益比较优势。杨锦莲等[22]将我国油菜主产的15个省市按自然生态区分为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和西北4个区,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1985年和2000年的数据分析了不同地区油菜的微观经济效益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进行区域聚类分析,发现不同油菜产区,油菜的成本、效益及其影响因素和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很大差异,2000年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北地区、长江下游、长江中游和长江上游,尽管长江上游单位面积的总产值及其年递增率最高,但由于其单位面积成本及年递增率也最高,致使其减税纯收益最低,降幅最大;在油菜的生产成本构成中,人工费用约占60%,长江上游的人工费用相对较高,西北地区的人工费用相对较低。闫丽珍等[23]通过研究中国玉米主产地区——玉米带的生产效益,发现我国玉米生产的单位面积成本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即玉米带南段成本高于北段,中段最低。在单产、价格及成本的双重影响下,玉米带中段效益最高,南段最低。

(2)畜产品

于潇萌等[24]使用1999-2006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生猪主产省区散养生猪成本收益,发现从会计成本角度统计散养生猪养殖收益,华北地区收益最高,西南地区养殖亏损。在生猪散养模式下,投入的劳动力机会成本极低。在扣除劳动成本的情况下,各主产省区的农户基本上都有正的养殖收益,并且收益差异并不大。

(二)国际农产品成本比较研究

按照比较品种的不同,现有国际农产品成本比较的品种主要集中在小麦、稻谷、玉米、畜产品和其他;另外也有一些较为综合地研究农产品成本的文献。

1. 小麦

林仁惠[25]对比了我国1998年和美国1996年小麦生产成本,发现我国小麦平均每公顷产量约比美国高68%,我国的小麦百元产值成本比美国的62.68元高出约57%;每公顷小麦的生产用工折价比美国高21倍;每公顷小麦的机械作业费是美国的2.85倍。于格等[8]对比了2000年中美小麦生产成本及收益,发现美国小麦单位面积生产成本也是低于我国。美国小麦的直接生产费用低于我国平均水平,间接生产费用差距不大。尽管美国小麦的间接生产费用与我国平均水平差距不大,但在小麦间接生产费用的构成上差异明显。总的来看,我国小麦成本相对于其他国家还是偏高的。

2. 稻谷

不像小麦,我国稻谷生产相对国际其他国家而言成本是较低的。王明利[10]指出,我国粳稻成本的国际比较是有优势的。从全国看,我国粳稻生产成本比美国低很多,仅为其一半左右;从地区看,我国粳稻生产的优势区域东北三省比美国低更多,粳稻生产的劳动费用也与美国相差无几,只是税收与成本外支出比美国高。潘伟光[26]对中国和韩国两国的粳稻生产成本进行比较,发现两国生产成本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土地使用费、劳动力费和农业机械费等方面;中国粳稻生产成本构成与韩国相比大部分具有明显的低成本优势,而韩国粳稻灌溉成本、畜力成本相对较低。

3. 玉米

闫丽珍等[27]在统一的成本核算模式下,用分解法对中美玉米生产成本的历史变化及现存差异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玉米生产成本从1993年以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美国玉米生产成本则呈持续下降趋势。在构成总成本的现金成本和非现金成本中,现金成本对总成本的影响较大。对成本、单价、纯收益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玉米生产呈现出“低成本、高产出、高补贴”特征,而中国玉米生产则呈“高成本、低产出、低补贴”特征。中美玉米成本的历史变化特点及现阶段的成本差异,分别反映了两国农业发展的宏观趋势、资源禀赋状况、技术诱导及农业政策的不同。

4. 畜产品

林祥金[28]和黄季焜等[29]通过对我国主要畜产品与国外畜产品的成本、价格的直接对比揭示了我国畜产品的竞争力状况,即在不考虑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情况下,除规模化肉猪和肉鸡生产外,我国其他畜产品均具有生产成本比较优势;其中,特别是牛羊等草食动物生产更具优势,与众多的种植业产品相比,牛羊等草食动物生产在整个农业中应列为优势产业。李建平等[30]采用显示比较优势法(RCA)对中国猪肉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RCA法的测算结果表明:1991-1997年间,中国猪肉生产均具有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值却表现出下降趋势。王秀清[31]对我国猪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中也指出,中国的猪肉生产具有比较优势。顾国达[32]等从猪肉的比较优势和生产成本等方面对我国猪肉的国际竞争力作了研究,认为中国生猪饲养业在目前阶段靠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劳动力和饲料)支持而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5. 综合比较

段治平[14]对1997-1998年我国主要农作物同主要国家生产成本水平及构成进行了比较,发现中国农产品成本中劳动力成本占50%,而美国和加拿大的相应比例还不到9%。化肥与农药所占的百分比与美国、加拿大大致相当,约20%左右。目前,中国农产品机械使用费用占农产品成本结构的比例较低,大约10%左右,是美国、加拿大的2/5。李先德[33]使用中意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对中国和意大利农产品生产成本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中国主要农产品的成本只相当于后者的二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意大利和欧盟政府对农产品的大量补贴使得作物盈利水平大大高于中国;而中国却对农产品征收了许多税收和杂费。黄季焜等[29]对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发现劳动力和机械替代较容易的农产品生产,中国不具有生产竞争优势;劳动力和机械人机替代较困难的农产品生产,即我们常说的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中国具有生产竞争优势;耕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中国不具有竞争优势。具体来说,粮食、油菜、糖料和一些地区的棉花等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于对照国家,没有什么比较优势;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生产成本低于对照国家,比较优势较明显。

刘爱民等[34]在分析中美农产品生产成本构成特点的基础上,对大豆、玉米、小麦等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收益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农产品生产成本低于美国,生产效益高于美国,但美国却通过大量补贴,提高了其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农产品成本变动趋势和规律分析

于保平[17]分析了我国近十年粮食成本变动趋势,指出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逐渐脱离生产要素主要为人力和畜力的传统模式,化肥、农药和农用柴油等现代化生产要素比重越来越大,粮食生产成本收益和价格变动,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石油价格的影响。杨建华[35]指出,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是生产成本的构成主体,且两者的变动趋势相当一致。从1990年到2005年,这两者的变动走势情况基本相同,且都经历了和总成本变动一样的阶段性波动特征,即低水平的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高水平缓慢下降阶段和高水平缓慢回升阶段。

关于畜产品成本变动趋势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大多数畜产品的成本总体呈下降趋势[9]。李桦[36]使用2000-2005年的有关数据分析了生猪四种饲养方式的每头总成本、每头生产成本的变化趋势,指出四种饲养方式的变化趋势相同,从2000年至2001年呈上升趋势,2001年至2002年呈下降趋势,2002年至2004年呈增加趋势,2004年至2005年呈降低趋势。

潘伟光[26]在比较中韩两国粳稻生产成本趋势的基础上,指出近10年来中国粳稻生产成本增长速度要高于韩国,长期来看两国成本差距会缩小,但中短期内中国粳稻成本的优势将持续。

五、农产品成本分析方法

(一)成本构成分析法

这一类方法主要是从农产品成本的构成上分析农产品成本,是应用最多的分析方法之一。如刘爱民等[34]对中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分析,于格等[8]和林仁惠[16]对中美小麦生产成本的分析,潘伟光[26]对中国和韩国两国的粳稻生产成本,李先德[33]对中国和意大利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分析,徐家鹏等[21]对我国小麦生产成本的分区研究,王明利[10]对我国种植粳稻的各个地区的成本比较等,都使用的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在农产品成本分析之所以广泛应用,主要是因为:(1)这种分析方法最能体现农产品成本的内涵;(2)这种分析方法的技术性不强,不像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那样使用了高深的数学,因此能够被更多的研究所掌握;(3)这种分析方法所要求的数据容易获得。首先从自身调查的角度来说,对于农产品成本的调查数据容易获得;其次政府机构也专门收集和公开了大批相关数据,如《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全国种植业产品成本收益调查汇总表》等。

(二)回归分析方法

这类方法是计量经济学中的基本方法之一,与一般回归方法不同,在农产品成本分析的回归方法主要使用的时间序列数据,通常是以农产品成本的相关指标为因变量,以时间为自变量的一元回归。其形式一般如下:

yt=β0+β1t+μt

其中,yt表示农产品成本的相关指标为因变量,t表示时间,μt为残差,β0、β1为待估系数,β1度量了由于时间的流逝,yt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的变化[37]。曾玉荣等[38]对海峡两岸农产品成本比较与分析中所使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三)采用DEA方法分析小麦生产效率

总的来看,前两类方法还是对农产品成本的直接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则是从生产效率的角度对农产品成本分析,属于一种派生分析法。分析所选择的投入指标有用工量、种子用量、农药费、机械畜力费和肥料费5项,产出指标为产量。其中,小产出、劳动力投入和种子选用数量指标,而农药、肥料和机械畜力是已剔除价格指数变化的价值量(元) [39]。

张冬平等[40]对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分析,孙林等[41]对1990-2001年中国棉花生产效率变动的研究,周宏等[42]对中国水稻生产效率变动的分析等,都使用这类方法。

六、总结与评述

通过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已有农产品成本的相关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成本的含义;二是农产品成本的静态和动态描述;三是农产品成本国内各地区和国际比较研究;四是成本控制。无论是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对比,目前关于农产品成本总体特点还难以形成一致的结论,各农产品成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有关成本投入组成可以大体做出如下判断:传统生产要素所占比重及其贡献开始下降,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现代生产要素,农业生产也越来越具有开放经济特征,世界市场的波动对国内农产品成本的影响越来越大。

另外,从现有文献看,存在的不足之处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有:

一是没有对农产品成本进行总量分析,大部分研究只是对个别作物的成本进行分析。对农产品的宏观总体成本变动趋势目前尚没有一定的指标来衡量,也很少有研究涉及此领域。

二是对于农产品成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生产领域,而相对忽视了农产品流通过程其他环节中存在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对于农业利润、农民增收的影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新一轮粮食涨价中,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尽管一方面消费者苦苦呼喊粮价过高,但是粮食的生产者——农民的收入却不增反减,所以粮食涨价过程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并没有得到好处,相反涨价所带来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被流通环节或者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原材料生产环节所耗费。

三是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农产品成本的直接描述,而对农产品成本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较少。比如有关农产品成本的国内各地区之间的比较和国内与国际之间的比较很多,但是真正研究其成本之所以出现差异的文献尚且不多;即使有,也大多停留在主观判断上,进行实证研究和系统理论研究的成果还较少。

参考文献:

[1]封超年,王少锋,郭文善,彭永欣.江苏省小麦生产的成本差异与结构调整[J].农业技术经济,2003,(3):50-55.

[2]杨金深.无公害蔬菜生产投入的成本结构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5,(11):16-21.

[3]叶乐安, 吴永兴,茅国芳.粮食直补后水稻生产经济效益评价——来自上海市郊1887个水稻监测点的动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7):38-45.

[4]刘志刚,吕杰.辽宁省玉米生产成本收益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6,(3):116-120.

[5]李春海.从农产品成本看农民增收的途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5,(4):35-36.

[6]孙侠,张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基于大连蔬菜流通的案例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2):39-48.

[7]卢向虎,吕新业, 李先德, 秦富.小麦生产成本收益分析——基于河南省的调查[J].农业展望,2008,(6):8-11.

[8]于格,刘爱民.中国小麦成本收益及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3):59-62.

[9].黄玖辉.四川省稻谷成本收益情况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J].粮食问题研究,2008,(4):21-25.

[10]王明利.我国粳稻生产成本收益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2):36-42.

[11]王济民,周礼,梁书民,范存会.我国生猪生产成本构成研究——四川农户养猪成本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1999,(4):24-37.

[12]汤石雨,郭庆海,张充.吉林省玉米流通成本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1):114-118。

[13]王学真,刘中会,周涛.蔬菜从山东寿光生产者到北京最终消费者流通费用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5,(4):66-72.

[14]段治平.山西省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比较分析[J].山西统计,2003,(5):9-10.

[15]蒋远胜,丁明忠, 林方龙,肖红林.四川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3). [16]林仁惠,中国小麦生产的成本效益分析[J].世界农业,2000,(8):357-363.

[17]于保平,中国粮食生产成本20年[N/OL].锐思管理网(2005-4-22)[2009-09-23] http://esoftbank.com.cn/wz/84_11516.html.

[18]耿红莉,王秀清.北京市主要畜产品生产成本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5):32-36.

[19]姜法竹.黑龙江省畜产品竞争力研究[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31-57.

[20]孙林,孟令杰.中国棉花生产效率变动:1990~2001——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23-27.

[21]徐家鹏,郑鹏.中国南北麦区小麦成本效益的比较研究[J].市场论坛,2007,(6).

[22]杨锦莲,余红,叶香美,李崇光.中国油菜生产微观经济效益的地区差异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4):29-33.

[23]闫丽珍,成升魁,刘爱民,范存会.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的区域分布规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3,(6):27-34.

[24]于潇萌,刘爱民.生猪主产省区散养生猪成本收益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5):4-6.

[25.林仁惠.中国小麦生产的成本效益分析[J].世界农业,2000,(8):11-12.

[26]潘伟光.中韩粳稻生产成本及其结构的比较[J].农业经济问题,2005,(3):44-49.

[27]闫丽珍,成升魁,刘爱民,范存会.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的区域分布规律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 2003,(6):27-34.

[28]林祥金.面对加入WTO:对我国畜牧业比较优势的分析[J] .当代畜牧,2001,(4)1-3:

[29]黄季焜,马恒运.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与主要国际竞争者的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0,(5):7-11.

[30]李建平,张存根.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0,(4):13-16.

[31]王秀清,李德发.生猪生产的国际环境与竞争力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8,(8):49-57.

[32]顾国达.我国畜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7):31-37

[33]李先德.中国和意大利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J].农业技术经济,2004,(2):47-53.

[34]刘爱民,徐丽明.中美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及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4):25-30

[35]杨建华.重庆市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8-29.

[36]李桦.生猪饲养规模及其成本效益分析[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7:13-25.

[37]伍德里奇J.M.,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7-27.

[38]曾玉荣,周江梅,杨朝英,孙青松.海峡两岸农产品成本比较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2,(6):33-38.

[39]朱致伟,于振文.我国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7,(4):61-64.

[40]张冬平,冯继红.我国小麦生产效率的DEA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3):48-54.

[41]孙林,孟令杰.中国棉花生产效率变动:1990~2001——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23-27.

[42]周宏.基于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的种植业效率变动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6):19-12.

(责任编辑 吴晓妹)

作者:阮荣平 蓝海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等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统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