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面临的困难

2022-11-27

第一篇:中国发展面临的困难

2009年中国企业面临的困难

《世界企业家》讯:冬天有多冷?这次全球金融风暴可谓百年一遇,是自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所见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可能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将诱发全球经济动荡。”正当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人民正在致力于抗击通货膨胀,根本无法想象全球范围的紧缩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美国金融危机已经显著地影响到了实体经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不可避免,外部市场的压力正在逐步加大。冰岛金融业在遭受沉重损失后已经宣布面临国家破产,韩国和巴基斯坦等国也面临经济崩溃的边缘,英国经济在第三季度负增长0.5%......如此严峻的经济环境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了了空前的挑战。

内忧外患的国内经济形势

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在前8个月,中国经济承受了国际、国内多重压力:国际原材料、能源价格高位运行,CPI在一路攀高,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信贷紧缩,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加快……加上南方大雪灾、汶川大地震等特大天灾的影响,中国经济承受了严峻的考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的趋势进一步增强。突如其来的美国金融危机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如何应对国际经济风暴将备受关注。并且随着经济危机的蔓延,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在国际经济形势引发国内经济低迷的同时,企业信任危机也在挑战企业的生存底线。在经历了轮胎、牙膏、玩具产品等质量风波后,三鹿奶粉事件震惊了整个乳品行业,也震惊了整个食品行业。产品质量问题接连挑战中国消费者脆弱的神经,消费者对一些“触雷”品牌的信任度正向谷底下滑。“中国企业”的信任危机如同多米诺骨牌般接踵而来,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点。世界企业家网站(Bossline.com)一时间,问题企业品牌面临着退货、追回的尴尬处境,显赫一时的著名品牌集体遭遇了一次关乎生死存亡的信任危机,很多知名企业更是由行业龙头老大迅速变得一撅不振,信任危机成为国内诸多企业发展的滑铁卢。

国际经济形势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低迷,加之,国内企业频发的信任危机,形成了内忧

外患的中国经济形势,中国企业发展严冬时节的临近迫在眼前、无法避免。

空前危机形成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瓶颈

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和国内经济环境的低迷,给中国企业发展带来了特殊的挑战:第一,中国金融环境首当其冲地会受到巨大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会导致一系列政策的调整,中国市场宏观环境发生变化,这使得所有的企业都会受到影响。

第二,中国整个消费市场将发生变化。一旦普通消费者感觉到“严冬”来了,一定会收紧支出,这对消费市场的刺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消费市场不旺盛的时候,对所有的企业都有影响。

第三,对企业价值链的影响。当某个运行良好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受到经济危机的波及,照样会影响到这个企业的运作。因为,只要产业价值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

第四,直接对出口企业造成影响。在经济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小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的企业。现在,很多企业的订单大量减少,现金流中断,难以支撑下去了。

因此,随着经济危机影响的深入,中国企业面临的困境会越来越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突破发展瓶颈,一系列的问题与困惑摆在了企业面前: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市场环境企业如何做出最佳的战略选择?

在内忧外患的国内经济形势下,企业如何保持生存并实现持续增长?

面对危机,如何选择企业的经营模式,如何有效地控制风险?

如何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增强组织管控能力以强化企业的生产能力?

……

严冬在即,中国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强化战略管理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几乎所有行业的利润空间都面临萎缩,消费市场空前低迷,企业必须对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深入地思考。外部环境的变化迫使企业制订明确的发展战略,只有围绕企业战略的需要,培育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整合相应的产业资源,才能实现和创造企业新的盈利模式。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永恒的法则,而冬季也正是考验动物们是否能够持续生存或者不被淘汰的季节,因此,自然界动物过冬的方法值得借鉴,企业界可以从动物界应对寒冬的方法和技能中得到启发,选择出应对冬天的发展战略:

(1)节流战略(冬眠型)

正如那些冬眠动物在秋天拼命地进食,通过储备足够的能量,保证整个冬天可以不吃不喝地生存下来,直至春天来临。企业也要给自己“过冬”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微观环境,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避免外来不利因素对自身的直接影响,通过降低成本,节约支出,强化管理,提升能力来保存企业实力,等待经济环境好转后的大显身手。

(2)产业转移战略(迁徙型)

自然界中,那些无法忍受严寒的动物会选择迁徙,如大雁在冬季的时候会向南迁移。那些不愿在冬天单纯等待的企业,在对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资源条件等进行客观分析后,基于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等方面的考虑,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以谋求持续的生存和发展。

(3)无为而治战略(忍受型)

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很多企业或盲目自信自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或由于对经济形势缺乏客观、准确的判断,采取无为而治的策略,等待事态发展,静观其变,并打算以不变应万变。然而,无论是对于充分自信的企业还是尚处“懵懂”的企业来说,每个企业都是产业链的一环,当这个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经济链条中的每一个环境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才能真正实现“稳如磐石”的发展目标。正如自然界中那些采取忍受型策略应对冬天的动物,生存能力不足、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的等情况发生时,它们随时都可能会死掉。

(4)就势扩张战略(称霸型)

冬季对某些动物来说是灾难,对某些动物则意味着机会。对那些在冬天有能力吃掉其他动物的大型动物,冬天未必是一件坏事。对企业来说,也是如此。那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人才整合,在变动的经济环境下,实行反其道而行的收购、兼并战略,实现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对企业来说确实是非常不错的发展机会。

第二篇: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建议

无棣县中小企业局

目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实施“调结构、转方式”的经济发展策略,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发展机遇。但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土地越来越成为制约项目建设和企业扩大规模的主要瓶颈之一。乡镇的工业用地指标非常少,导致大部分工业项目无合法用地。随着土地管理政策的越发严格,几年前的以租代征等变通做法已经不可行或不敢办。土地落实不了,一部分工业项目只能等待观望。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依然困扰企业的快速发展。因为缺乏资金特别是中长期贷款,企业难以扩大规模和实施技改,丧失大量的发展和市场机遇。

三、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更加突出。企业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

四、政府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发展环境、政策扶持、社会氛围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大力度。 建议:

一、中小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当中相对弱势群体,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心、扶持。建议政府在税收、收费、土地等各个方面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放远眼光,先把小企业发展起来。只要企业发展壮大了,社会贡献自然水到渠成。

二、引导、帮助、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加强管理,规范制度,提升素质。重点抓好财务管理。这是基础,也是解决融资的必要条件。

三、引导、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产学研结合,使中小企业在“调结构、转方式”过程中始终保持健康发展的状态。

四、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培养。采取培训、参观学习等多种渠道,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综合素质,培养诚信意识,提升思想境界和创业激情。

五、不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咨询、协调、融资等全方位服务。

第三篇:当前我市工业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多种不利因素影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如何帮助企业有效解决问题,提升企业信心和应对危机能力,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市工商联成立专题调研组,在全市范围内召开10次座谈会,并随机选取66户中小工业企业开展调研,发放调查问卷1000分,实收有效调查问卷500份,获得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一、当前我市工业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用工难极大程度制约了企业产能发挥。一是用工人数不足。从问卷情况看,30%的企业目前因受到用工不足影响导致企业产能不能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加工、纺织业受影响最大。荆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国平说,我还想上一条生产线,就是招不到工人。众和纺织公司扩能改造也是经常被招工难所困扰。二是技术工人紧缺导致企业完成订单任务难度加大。此种现象目前在我市机械加工制造业等技术要求较高行业普遍存在。三是工人流动性强、难于管理导致企业生产不稳定。从调研情况看,由于目前对工人就业的约束性管理制度不健全,很多企业员工受到薪资待遇等的影响,在同行业企业中的流动频繁,导致企业不愿花时间和财力去培养技术工人。

(二)资金困难成为制约企业产能扩张的短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的企业目前资金紧张,而达到明显紧张和严重紧张程度的企业比例达36.8%和17.5%。一是目前由于受到银行管理体制影响,即使中央和省市银监部门一再强调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力度,但执行起来难度非常大。目前银行对企业的贷款额度评估还是主要根据企业的土地和固定资产价值,有的企业得到银行的放款额只能是杯水车薪。二是民间机构融资成本偏高,一定程度挫伤了企业生产积极性。部分企业将融资转向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由于这些机构贷款利率过高和手续繁琐,企业融资成本大幅增加,只能用做紧急周转的手段。三是两项资金占用较多,影响企业资金流通。从问卷结果看,27.8%的企业产成品库存超出正常水平,34.5%的企业应收账款超出正常水平。两项资金占用偏高制约了企业资金的正常流转。按照中央的要求,仓单抵押、应收款质押都是融资贷款的手段,但金融机构实施的范围非常有限。

(三)生产成本增加压缩企业盈利空间。一是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倒挂”造成企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二是用工成本增加。从调研企业看,上半年工人工资涨幅超10%企业占76.2%,其中涨幅超20%的企业占33.3%。三是电力消费和运输成本增加。由于当前工业用电全部来自电网,价格比去年有所提高,用电大户盈利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此外,由于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受到物流费用提高和部分地区对交通运输的规范

2 性要求和收费标准各不相同影响,企业运输成本大幅增长。

(四)土地供需矛盾制约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当前土地使用存在抛荒浪费和集约节约使用不对称现象。一方面有实力的工业企业产能扩张、产业链延伸急需使用土地,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国家土地政策约束,新增工业用地审批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中小企业用地更难。但与此同时还存在原有审批土地被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用地不足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块“心病”。

(五)有些干部不作为影响企业发展。有些企业反映,实行零收费后,企业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增加了。原因是有的职能部门减少了收入同时也减少了办事的热情。本来一天办完的事情现在要一个星期,一次办完的事情要跑多次。

二、对策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今年生产增速比去年减缓的企业占20.7%,对生产经营形势看好的企业仅占48.3%。要保持今年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迫切需要提升企业载体的生产信心。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破解用工难题,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一是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搭建劳资双方供需平台,定期举办各类综合和专业招聘会,缓解用工紧缺局面。这方面劳动部门正在做。二是加强校企对接建设。整合利用现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建立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招生机制,增强在校学生动手能力。要结合企业发展需要,针对性加

3 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满足日益加快的产业升级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要把毕业的学生留在荆门,不要一味地用荆门的教育资源去为发达地区培养人才。三是推动劳动人员就业诚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劳动人员从业诚信档案,从机制上引导劳动者诚信就业。五是政府引导企业积极改善用工环境,提高工人待遇,培育先进的企业文化,确保既有工人队伍的稳定。大中企业有实力为职工盖宿舍以及建设满足职工需求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设施,政府以建设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措施鼓励企业为职工解决住房问题。这些待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简直是可望不可即。如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像对待大中企业那样对待中小企业,采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和文化生活问题,或者集中建设中小企业职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中小企业的招工难问题就一定会迎刃而解。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上》)企业职工有了长期稳定的居所,自然是既安居又乐业了。

(二)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局面。要进一步深化银企合作平台建设,引导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入,改善企业融资环境。要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征信系统。这种统一的征信平台不同于现有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各家银行、涉及保险证券,也涉及养老、社保、税收、投资、缴纳公共事业费用等

4 各行各业。这就需要政府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中国农谷这块先行区先行先试,率先建立囊括了全部大中小企业的统一的市级征信平台。有了统一的征信系统,企业管理和运行透明化,金融机构监管手段加强,防风险能力增强,贷款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三)多措并举缓解生产成本增加带给企业的压力。一是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实现产品升级换代,通过品牌、技术、开拓新市场等差异化经营策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率,抵消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三是企业本身要挖掘内部潜力,压缩成本费用,节省开支,同时注重降低原材料损耗,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扩大产品利润空间。

(四)合理规划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土地集约节约使用。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土地资源紧张状况日益加剧。一要加大对现有工业园区土地资源的整合力度,合理规划,节约使用土地、减少资源浪费。二要推动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土地集约使用。三要重视中小企业用地问题,应该像对待大企业那样对待中小企业。

(五)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政府服务质量。一是进一步加大整治慵懒散力度,对于一些职能部门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要曝光一批,处理一批。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尤其是对重点产业项目的企业,在资金、技术

5 培训等要素上优先给予扶持。二是各级政府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为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多发展与合作机会。在不违背政策和市场原则的前提下,优先保证本地原材料本地使用,优先推广使用本地工业产品。三是政府主导,建立健全信用服务、人才培训、信息网络、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技术支持、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效能。

第四篇:浅析县疾控中心生存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平江县人口105.8万,面积4125平方公里,全县辖27个乡镇,887个村(居)委会。县境地貌以三地和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4.4%。县疾控中心于2006年在原卫生防疫站基础上组建成立,当时核定编制70个(全额编30个,自收自支编40个),后因复转军人安臵等增加7个自收自支编,目前共有编制77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全国卫生防疫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些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继消灭天花、脊灰后,白喉、百日咳、破伤风、麻疹也即将被消除,流脑、乙脑等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县卫生防疫站先后获得“全国计划免疫先进县”、“全国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但是,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2006年转型以来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严重制约了疾控中心的生存与发展,影响了疾控工作的顺利实施。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投入不足

1、经费严重不足。县财政按照全额拨款编制进行预算,由于全额编制仅有30个,导致人头经费严重不足。就2011年来讲,县财政实际下拨136.44万元(其中专项经费35万元,人员支出、办公经费等101.44万元)。人员工资津贴、项目配套经费、办公经费支出缺口560.36万元。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的全面实施,疾控中心还要承担相当多的无偿项目工作指导、督查任务。另外,异常反应中的一般反应处理上级不予受理,卫生行政部门不负责,但发生了又不得不处理,经费无着落,只能由疾控部门永久“垫付”。

2、人员严重紧缺。平江疾控工作服务人口多,服务半径大,现有的77位在编人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就免疫规划工作而言,2008年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由以前的4种扩大到14种,预防的传染病也由6种增至15种。扩免前,免疫规划科安排3-4个人便能完成工作任务,扩免后,由于工作量的增加,免疫规划科已增加到了9人。由于人员不足,为保证工作正常运转,疾控中心不得已借调和聘用无编人员47人。差额预算编制以及聘用、借调的人员财政是没有经费的,为了生存,疾控中心必须用较多的精力甚至冒着违规的风险开展有价疫苗接种和其他有偿服务来“创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内的其他无偿服务工作无暇顾及。

3、硬件严重滞后。一是仪器设备质量差。上面装备的部分仪器设备质量太差,有的用一次便出故障,有的用一次就报废。如果维修,必须请指定厂家的专业人员,其费用贵得出奇。二是仪器设备短缺。实验室检验设备大多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购臵装备的基础上,仪器设备不但紧缺,且大多数是即将淘汰的设备。三是办公场所拥挤。县疾控中心办公楼使用面积不足1500平米,有的办公室不得以安排坐8个人。由于办公用房紧张,导致功能布局不合理。结防科、检验科、体检中心同处一

栋楼,结防科与宿舍区相隔不到10米,存在着严重的交叉感染隐患,目前已有3名院内职工交叉感染肺结核,严重威胁了体检对象、院内住户以及职工的身体健康。另外,无法设臵专门的消毒间,从传染病疫区回来的工作人员和车辆无场地进行消毒。传染病防治科、结核病防治科、检验科、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受办公场地限制,面积太小,不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年年被省市通报批评。

二、卫生行政部门存在“重治轻防”的观念

1、卫生行政部门“重治疗轻预防、重医疗卫生轻疾病预防控制”的观念还较为突出。凡是公共卫生工作执行过程中防与治有冲突、有矛盾的,尤其是触及到医疗机构利益的,卫生局一般不予支持,甚至放弃,工作很难开展到位。就公共卫生经费下拨来讲,疾控中心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督导考核,经费下拨应与考核结果挂钩。然而卫生行政部门在下拨经费时并没有将疾控中心的考核检查结果作为依据,与谁关系好就给谁,重数量、轻质量的错误思想较为突出。再就医疗机构消毒来讲,上级文件要求医疗机构消毒监测率达100%,但实际上医疗机构并不接受,疾控中心虽然掌握了情况,反应到卫生局后也就不了了之,由于缺乏县卫生局的有力支持,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2、由于卫生行政部门重治轻防,致使疾控机构职能偏废。就职业危害因素控制工作来讲,省卫生厅、疾控中心、劳卫所均没有明确的指导机构和工作考核标准,存在主管部门“不明”

的现象。平江县财政每年的职业病防治投入也不超过2万元,由于没有具体的业务指导和督导检查,导致技术力量薄弱,仪器设备短缺,缺乏长效机制,走一步算一步,工作起色不大。

三、疾控部门地位尴尬

1、有很多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协作,由于卫生行政部门不作为,一些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就落到了疾控中心肩上,而疾控中心由于没有行政职能,在公共卫生工作中仅负责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过程中总是说不起话,很多工作的开展是要疾控中心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求其他单位,而不是其他相关单位来邀请疾控中心进行技术指导,职权过于分散,很多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就入托入学儿童接种证查验工作来讲,根据上级文件规定,查验工作均由教育部门负主责,事实上却要疾控中心找教育部门或学校协调,反复做工作甚至“苦苦哀求”。责任不在身上,但最终的担子却落到了肩上,最后上面来检查考核的对象也是疾控中心,而教育部门则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既不接受考核,也不承担责任。再就2010年水质监测来讲,卫生部、水利部、财政部等多个部委联合下文,对工作开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当疾控中心拿着文件去协调时,有的单位连文件都没收到。其他相关单位有行政职能却不担责任,甚至不闻不问。实际上,由于疾控中心地位低,没有行政职能,其他单位在接收业务指导、督导检查是根本不听疾控中心的意见,甚至臵之不理,致使一些工作长期得不到改进。

2、疾控中心是一个技术指导机构,由于职能定位不明,加之缺乏行政职能,致使疾控中心技术指导职能被“架空”。就水改(饮水)工程来讲,在工程动工之前,应通知疾控中心进行卫生学评价。全县每年有工程几十起甚至上百起,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通知疾控中心进行过一次卫生学评价。在工程竣工后,相关部门为应付上面检查,才匆忙通知疾控中心进行水质监测,这种事后的被动监测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四、疾控机构人员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不高

县疾控中心现有在职干部职工124人。77名在编人员中,属复转军人安臵的有11人,无专业的14人,非医卫专业的13人,医卫类专业技术人员实际只有39人,40岁以下具有预防医学的专业技术人员已无一人;47名无编人员,医卫类专业人员34人,非专业人员13人。人员结构极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出现断层。特别是在检验能力建设方面,由于缺乏专业人员,一些仪器设备无法应用,一些检验项目无法开展,造成了资源浪费和功能偏废。在村一级,由于乡村医生报酬得不到落实,养老问题得不到解决,乡村医生长期不稳定,导致防保网络网底溃烂,有的村多年没有防保医生,由邻村乡村医生担任,导致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不足,技术水平较差,实验室检测技术力量薄弱,从病因查找、病原确定、主要防控环节的把握上都不能迅速有效应对。

疾病预防控制维系着人群健康与生产力发展,事关社会稳

定和国家安全。以疾病预防控制为核心的公共卫生服务是成本效益最好的公共产品,必须优先选择和发展。针对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政府责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公益福利事业,是一项政府行为,理应由政府主导。特别是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由政府出钱购买无偿为老百姓提供的公共产品。政府要进一步明确责任,卫生、疾控部门只负责技术层面的事情,其他的诸如宣传、动员、组织应由各级政府牵头负责,真正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增加财力投入。疾控中心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者,政府是投资者,疾控中心应属于全额拨款单位。目前,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投入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投入总量不足、投入随意性大、投入方式单一。为满足疾控机构公共职能履行到位,建议政府建立稳定的长期投入机制,形成适宜投入的保障制度,如跟财政支出增长水平同步。要拓宽各种投入渠道,尽快落实乡村医生报酬和养老的问题,稳定人心,稳定队伍。针对异常反应中一般反应的处理费用,建议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支出适当部分予以补充。二是增加人力投入。根据2011年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县级疾控机构人员编制按服务人口的万分之1.0-1.2配备,按2010年人口统计数,不算流动人口,平江县人口105.8万,面积412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多,服务半径大,县境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的28.5%,丘陵占

55.9%,人口居住分散,为全面履行疾控工作职能,需按万分之1.2的比例配备126个编制。三是加强硬件建设。针对办公场所拥挤的问题,建议由政府无偿划地,尽快规划整体搬迁,建成一栋与实际工作需要相适应、功能布局科学合理的办公大楼。针对仪器设备短缺的问题,建议国家财政拿出专项资金进行采购,同时注重质量和实用性,尽快解决仪器设备短缺的问题。

三、改革管理模式。卫生行政部门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间的关系,目前处于畸形状况。存在职能交叉、推诿扯皮;协调困难、反应迟缓;指挥不灵、信息不畅;机构重叠、资源浪费等矛盾。建议将卫生行政部门中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机构与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机构合二为一,成立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加挂“疾病预防控制局”牌子,履行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的组织、行政管理、技术支持和服务等工作职能,提高疾控机构的权威和工作效率,保证政令和信息畅通。

四、推进人才建设。在职能明确、编制标准确定和机构效率提高的前提下,重点满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的合理待遇,通过绩效工资(竞争性工资)和福利制度,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氛围,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面对目前社会整体的重医轻防,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远低于同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人员的状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关键技术人员其待遇、福利等应该至少不低于同级医疗机构的业务骨干平均水平。在营造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氛围前提下,结合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各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的准入和岗位标准,明确非专业人员不得从事业务技术工作,按准入条件和岗位标准,择优和竞聘上岗,严格控制非专业人员进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稳定和吸引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员结构,不符合准入条件和岗位标准的人员分流安排。

五、健全考核机制。对一些需要多部门协作完成的公共卫生工作,不能仅仅在文件中提要求,应在工作实施过程中对各相关部门单位进行督导检查,同时对各相关部门单位进行考核验收,不能像过去以往那样只考核疾控中心。建立健全针对多部门的考核机制,可以避免相互推诿责任,亦不至于使上级文件成为一纸空文。

2011年5月11日

第五篇:我区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一我区农牧业资源概况

我区农业自然资源丰富。其主要特征:一是人少地多。现有耕地1.1亿亩,全区人均4.6亩,居全国之首。二是光热资源丰富。自治区光照充足。一年中4—9月份作物生长期间辐射量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5%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600—3400小时,10℃以上有效积温达2000—3000℃。农业区无霜期100—165天,相当多的地区夏收作物尚有较多的剩余积温,可以开展间、套、复种。昼夜温差较大,非常有利于作物营养物质的积累。三是雨热同期。年降雨量200—450毫米,由东北至西南递减,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旺季的6—8月,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09亿立方米(不含黄河过境水),其中地表水371亿立方米,地下水13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2217立方米; 目前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不到总资源的10%。四是农业生态环境污染轻。自治区工业开发晚,农村地广人稀,栽培作物绝大部分远离大中城市和工业区,大气和水源极少污染;由于气候干旱寒冷,农作物病虫害较轻,许多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用或较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有利于生产无污染、无公害农产品。五是自然灾害频繁。由于降水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全区2/3左右的地表水集中在耕地仅占全区1/5左右的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全区70%的耕地属雨养农业,加上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干旱成为我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个别年份和地区洪涝、冰雹、霜冻、风沙及沙尘暴等灾害时有发生,农作物病虫也随气候变化时常发生危害。

我区有丰富的水面资源可供开发渔业生产。除黄河、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等6大水系和数十条内流河外,还有成百上千的湖泊、水库、泡淖、池塘,呼伦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之

一。全区总水面达1400多万亩,在全国列第8位。可利用水面930多万亩,约占全国可利用水面的11%,与千湖之省湖北省相近。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气候类型各异,蕴藏着极其丰富、各具地域特色的名优稀农产品生产潜力,有着强劲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广袤的城乡地区空气、水质、土壤基本上保持着良好的洁净水平,是全国乃至世界发展绿色产业少有的一方“净土”,具有开发生产安全、营养、卫生的绿色食品的巨大潜力。

二、我区农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1、农业基础薄弱和粗放经营并存。全区耕地中70%左右为旱地,2800万亩旱坡地只有800万亩改造成梯田;有效灌溉面积不到3成,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而且有1300多万亩水浇地是仅能解决抗旱坐水种的“一水地”,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特别是抗旱能力很弱。农村劳均耕种近40亩地,多数地区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粗放经营。

2、农田水利、交通道路等建设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配套设施不完善。已有的水利设施毁坏严重,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未能从根本上得以扭转。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道路不畅,部分地方仍存在农产品调运困难的问题。农产品储藏条件差,特别是马铃薯的贮藏方法单一,不仅设施较为简陋,而且贮藏能力有限,给反季节销售带来了困难。

3、产业结构调整与市场需求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不紧密,优质专用、绿色以及地区特色还没有显现出来,形成规模和优势。近年来各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虽然从总体上看,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从结构比例上看,还没有摆脱以粮食为主的格局,结构调整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地区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从各级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看,都将发展奶牛放在了重要位置,但在对奶牛的配套服务上相对滞后,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随着牛价的提高,养牛农牧户的风险也同时增大。

4、产品的优势发挥不充分。在我区除了几个较成功的龙头企业外,相当部分的农产品还停留在“有优无势,有质无量,有品无牌”的水平上。区位优势和商品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致使农产品廉价外销的多,内部加工增值的少。再者部分企业生产设施陈旧,产品科技含量低,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还未形成一定气候,从而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竟争能力。

5、特色产品的开发不够。由于目前我区的结构调整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能进入“无竟争”领域的特色种植少,形不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市场优势。小而全,小而散的种植模式依然存在。

6、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低下。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牧区教育欠账较多,导致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加之农牧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致使我区农牧业科技含量较低。

7、生态建设质量不高、管护不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倾向有所抬头。各级在执行中央及自治区政策上有一定偏差,重建设,轻管理,在退耕还林还草资金、粮食的发放上还存在问题,有的不及时,有的不足额,苗木品种单一,农民选择余地不大。

8、一些地区农民隐性负担和乡村负债过重并存。表面看农民负担均不超过5%,一些地方的村提留、乡统筹实际上已超过了农民人均收入的5%,乱集资、乱摊派、两工管理混乱、高息贷款以及无休止的达标升级活动等现象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已成为农民负担减而不轻的根本原因。农民隐性负担过重,导致了收入增长缓慢,生产投入不足。据近年我厅对9个旗县的10个乡镇8个村抽查结果表明,乡均负债100万元,村均负债30.5万元,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发展我区农牧业的对策

在农牧业发展新阶段,我区要紧紧围绕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走农牧业产业化的道路,以推行农牧业增长方式和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战略性转变为基础,积极探索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特色农牧业的途径,以舍饲和育肥为主的农区畜牧业的途径,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的城镇化的途径,以加快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农牧业科技创新和发展外向型农牧业为动力,逐步把农牧业和农村经济增长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1、不断深化农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要走农牧业产业化的道路。在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重点建设好农区畜牧业基地、优质商品粮油基地、特色农牧业基地、绿色食品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和形成粮、畜、油、菜、种五大主导产业;努力实施好农牧业基础建设工程、科教兴农示范工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农牧业综合执法体系、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牧业质量监测体系、农牧业信息网络体系。关键要探索几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一是以发展绿色产业为重点的特色农牧业的途径;二是以舍饲和育肥为主的农区畜牧业的途径;三是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为重点的城镇化的途径。

2、切实推行农牧业增长方式转变。要由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向依靠自然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相结合转变。要把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把开发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资源与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农畜产品加工结合起来;把农牧业环境保护与发展绿色农牧业结合起来;把自然资源利用与发挥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资源综合效益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农牧业资源的合理永续利用,把农牧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建立在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3、积极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我区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要从广种薄收、投入分散的粗放型经营转变到依靠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集约化经营。实行少种精种、高产高效与多种多收相结合,基础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相结合,逐步走出一条以精种高产效田、设施农牧业以及旱作基本田为主,多种多收的一般田为辅,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加大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力度。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问题,关键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核

心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重点就是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在不改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和农户家庭经营的前提下,对现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一种创新、完善和发展。

5、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要成为生产力,使其适应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技术高度化的要求,必须要有一个有利于科技长入经济的体制,要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关键是要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运行机制和以市场为主体的科技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和深化农牧业科研体制改革,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研事业型,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经营型转变,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加大农牧业科技承包活动的组织实施力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开展农牧业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三是加快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四是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和扶植农民科技组织的发展,进一步健全专业和民间技术推广体系。

6、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全区农牧业及各地区农牧业要在全国农牧业甚至世界农牧业的大背景中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寻找并确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大农牧业的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农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要充分利用我区外邻蒙古、俄罗斯,内接京、津、唐等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和市场潜力,发展出口创汇农牧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古代史下简答题下一篇:中国古代史全套教案

热门文章

中国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