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思想政治论文提纲

2022-08-18

论文题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以T市四所高职院校为例

摘要: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扶持下,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不论教育规模还是学生数量,均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角度进行解读,高职院校不仅要为区域发展培养技艺过硬的“大国工匠”,更应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全面提升高职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日益重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指明了前进方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个以高职大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依托,通过生活开展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生活,促进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人本性、生活性、职业性、实践性的特征。通过实证调查研究,T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总体情况向好,但由于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教育工作者对生活化的理念把握不到位,高职大学生对生活化的回应不足,加之消极价值观的侵染,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出现种种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过程中应落实“双主体”建设,发挥教育工作者主体的引导作用,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结合高职大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构建生活化的教育目标;从生活中取材,拓展具有高职特色的生活化教育内容;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转变话语方式,立足生活体验开展实践锻炼,活用手机APP载体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优化校企联合的校园生活环境,创设家校共育的家庭生活环境,营造校社联动的社会生活环境,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职大学生的各个生活场域之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趋势所向,也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实现高职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概述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生活化

2.1.2 教育生活化

2.1.3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之解读

2.2.1 高职院校的界定

2.2.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2.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特征

2.3.1 人本性

2.3.2 生活性

2.3.3 职业性

2.3.4 实践性

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基础

3.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来源

3.1.1 马克思关于生活世界的思想奠定了理论之基

3.1.2 西方生活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3.1.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内生力量

3.1.4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提供了根本指导

3.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现实需要

3.2.1 回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诉求

3.2.2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3.2.3 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

4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问卷分析

4.1.1 调查方案及样本构成

4.1.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总体情况

4.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足存在的问题

4.2.1 教育目标与现实存在差距

4.2.2 教育内容疏离大学生生活

4.2.3 教育方法缺乏生活艺术

4.2.4 教育环境缺少生活气息

4.3 制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原因

4.3.1 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4.3.2 教育者对生活化的教育理念把握不到位

4.3.3 高职大学生对生活化的回应不足

4.3.4 消极价值观的侵染给生活化增加了难度

5 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有效路径

5.1 落实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建设

5.1.1 发挥教育工作者主体的引导作用

5.1.2 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5.2 构建生活化的教育目标

5.2.1 立足现实生活找准目标定位

5.2.2 结合思想实际细化目标设计

5.3 打造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5.3.1 筛选源于日常生活的题材

5.3.2 拓展具有高职特色的内容

5.4 创新生活化的教育方法

5.4.1 运用生活化语言转变话语方式

5.4.2 立足生活体验开展实践锻炼

5.4.3 活用手机APP融入网络生活

5.5 创造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5.5.1 优化校企联合的校园生活环境

5.5.2 创设家校共育的家庭生活环境

5.5.3 营造校社联动的社会生活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混合学习理论论文提纲下一篇:美术教师素描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