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工作室的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2022-09-13

学生工作室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方式。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最早实施“工作室制”教学, 通过教学与项目的结合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3], 在教育教学功能上实现“ (教师) 教学、 (学生) 竞赛、 (项目) 研发、 (技能) 培训”四位一体, 在培养目标上实现“学生会工、教师能工”[4], 近年来职业院校热衷于该教学模式。然而,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表现为以教师为主导的“作坊”式师徒工作模式, 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专业课程教学, 学生为了学分必须进入工作室跟随老师开展活动,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且其活动均与专业相关, 实则“教师工作室”。但我们探索的“学生工作室”是由学生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 (指导老师) 为引导的一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的自发行为, 学生的工作内容不仅跟学生所学专业相关, 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5]。可见, 学生工作室与传统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中的工作室有着本质的内涵区别。以学生工作室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其教育形式开放、教育内容多样,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 我们认为基于学生工作室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遵守党纪国法、遵循职业道德与行业准则。工作室的作用并非仅限于学生能力培养, 导师在指导学生进入工作室开展工作的同时要融入政治思想教育与思想教育, 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 比如针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教学中融入五大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培养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在设计训练中强化情感设计与本土化设计, 突出我国传统园林文化与民族特色文化, 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 促进学生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二、双创课程开发

学生工作室是“我做主, 我设计, 我工作”的运行模式, 可贯彻“以学代教, 以做代学”的教学理念, 学生在工作室里可以自由发展、放飞梦想, 可以自由地展示自我, 发展自我, 因而会产生大量的学习项目与学习成果, 这些项目与成果可以作为后续工作的借鉴。因此, 依托工作室的运行和工作室的活动内容, 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6], 同时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进行专业课程教学, 课程内容按照创新创业人才的规格要求进行设计,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真正融合[7,8]。

三、学习团队培养

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 工作室的活动多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学生在兴趣与爱好相近的基础上按不同年级组合的方式自发组建若干工作小组, 各小组内部自行分工协作, 利用实际生产项目或导师设计的模拟训练项目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战训练。同时每个工作小组成员新陈代谢, 即四年级同学毕业后就有一年级 (一年二期) 同学补充进来, 既保证每个工作小组能持续不断链地开展工作, 以让学生在同一个小组中活动三年形成自己的归属感, 实则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创新项目研究

学生工作室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项目活动的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设计各种学习项目, 经导师审定后带项目进入工作室, 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创新性学习与研究性实验项目。该项目不仅限于专业相关内容, 导师也不仅限于本学院的专业教师,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入工作室开展学习研究活动, 最终形成工作报告交导师评阅, 以听取导师的点评。创新性项目研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基础科研能力, 为学生未来的研发发展奠定基础。

五、竞赛成果培育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是考查学生综合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的重要途径[9]。学生工作室是培育学科竞赛成果的重要场所, 学院建立良好的学科竞赛保障机制, 提高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兴趣。不同专业都可规划出每年相对应的学科竞赛项目, 学生根据这些竞赛项目提前在工作室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同时, 学院也可以针对某一项学科竞赛在进行预赛选拔后组织学生在工作室进行强化训练, 以期获得更好的竞赛成绩。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促进了知识 (专业和非专业知识) 融合, 促进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创新自主性, 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六、行业资质训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现代职业教育要推进人才培养“双证书”制度, 这对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较重要的指导意义。2015年10月, 由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地方性院校的定位为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应用性人才, 专业技能是应用性人才评价的重要依据, 学生围绕自己的专业性质, 对接本专业所在的行业技能与资格要求, 在工作室里开展行业资质学习与训练, 进一步丰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思路。

七、校企合作实施

校企合作育人是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解决企业遇到的专业技术难题, 有利于高校教学与人才培养对接行业要求, 有利于企业快速将高校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工作都可以引到学生工作室由学生来完成,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

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呼唤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模式必须符合时代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应用型高校要积极探索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构建多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赋予高等院校新的时代使命,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社会的时代潮流, 社会与行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5月13日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 , 明确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方法、强化双创教育实践、改革教学与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等任务与措施[1], 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 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 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1]。《意见》要求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要取得重要进展, 然而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诸多实际问题, 包括学生对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认同不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教师适应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不强, 创新创业工作机制不顺、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缺乏、创业项目创新性不强、创新创业办学特色不明显问题[2]。因此, 高校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特色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是实现《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学生工作室,创新创业,初探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 [A].2015.05.13.

[2] 张赢盈, 李乐, 张福利.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J].创新创业, 2016 (6) :60-64.

[3] 张红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高职ESP教学改革研究——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 30 (1) :74-77.

[4] 许爱军, 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 (11) :21-25.

[5] 高燕, 马韦伟.“双创”背景下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法的可行性探究[J].数码设计, 2018 (1) :183-184.

[6] 万煜.浅析创新创业课程开发[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8 (11) :3-4.

[7] 王杜春, 邵敏.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 2018 (6) :64-66.

[8] 余凌云, 皮建辉, 彭黎, 等.试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的教育功能[J].风景名胜, 2018 (11) :16-17.

[9] 马欣.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8) :107.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美食自媒体运营营销策略研究——以“滇西小哥”为例下一篇:营改增背景下建筑安装企业税务筹划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