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材选择与幼儿教育论文

2022-04-2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语言教材选择与幼儿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幼儿期是个体品格形成最易最快的时期。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品格教育是一种对受教育者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和社会所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语言教材选择与幼儿教育论文 篇1: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利用与开发

【摘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理念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进行研究探讨,构建一套适合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潜能发展的多元、多层级、开放、发展性的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体系,课程实施体系,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多元智能学前教育体育课程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人类思维和认识的方式是多元的,亦即存在多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种多元、开放、尊重个体差异的现代智能观既为幼儿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肩负着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任,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那么,作为服务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终身发展的体育教学就应该设置可供学生选择与发展的多元立体的课程,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长沙师范学校学前教育专业1年~3年级体育课程,实施多元智能理论的利用与开发研究。

1.2研究方法。本文以体育教育学、幼儿教育学、课程论、体育概论、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主要采用分析法、比较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推理法等,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分析、判断、整理,来建构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

2 构建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

2002年8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定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我们构建的课程必须是在这个纲要精神中的课程,并有机结合课程的目标、设置、结构、内容、评价等来实施。

2.1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目标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2.1.1运动参与目标

人人都能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一定体育知识技能后,可以组织和带动大家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欣赏体育运动。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同时,在课程目标制定时,考虑到一系列的有关智能的开发,要把组织体育运动与参与体育运动等相关内容涉猎到课程的目标中来。

2.1.2运动技能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运动基本方法和技能,并能利用所学的技术和知识进行身体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同时,还应要求学生掌握最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理技巧和方法。

2.1.3身心健康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后,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的方法,并能利用一些有效手段提高身体素质,使机体生理指标达到较高的层次;同时,能对健康营养食品、恢复性锻炼等有较高认识,也就是通过学习后我们能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目标必须在多元智能的身体智能中来实现。另外,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后能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时,也应该自觉地通过身体活动来改善自己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受,这是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应用。

2.1.4社会适应目标

体育活动的参与,实际上是需要竞争与合作完成的运动过程,这可以很好的解决因独处引起的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合作,需要有对手的竞争,无论是对手还是同伴,我们都是在合作中进行体育运动,这是人际关系智能的达成表现。同时,我们在欣赏大众体育时,不仅仅是欣赏体育技术和战术,我们还要欣赏和认同一种体育精神,传承一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体育文化与精神,这对于鼓舞我们国民的奋发上进的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極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是多元智能中的内省智能体现。

2.2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设置

一年级课程设置“选项课”,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学年开设“选项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每学期选学1个项目。应有8大智能领域整合后的多个项目可供学生选择。1000m (800m )、100m(50m)作为必修课的内容分解到第一学年的每次实践课中,其组织形式是学校统一安排上课时间、出席教师、学生进行选项。学校为二年级学生开设教学俱乐部、选修课、体育活动课、竞赛,(每一专项根据学生特点、层次分为“普通班”和“提高班”)体育教学课每周1次,每次100min。其形式是教师授课项目固定、学生自由选择专项课教学;其组织形式是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内容、教师。将那些具有一定天赋的三、四年级学生组织起来,并把各运动队的训练纳入其中(注:要求每一个学生尽可能有选择的加入一个代表队的训练,各代表队欢迎普通生加入代表队的训练)。

2.3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结构

为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各项智能的发展,其课程结构有以下两种类型:

2.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我们应加大理论知识学习的力度,因为学生的体育学习不会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面上,他们会探讨其中的文化蕴涵。同时,在一般的高等学校,学生自我锻炼的场地器材能基本保证。再说,随着学生的自我锻炼的意识的增强,理解体育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应随之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开设相对多点的理论课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加强理论学习,这并不代表在教室里上课的时间增多,而是在每次体育实践课上讲解与之对应的体育理论知识,时间控制在20分钟之内,这样就建立起了理论与实践课程紧密结合的课程结构。

2.3.2课内外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在实践课的课程结构上,我们要立足实际来设计,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比赛作为体育课程的延续和补充。同时,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课程才能关注每个学生,才能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这样可以利用社会资源来开设有关体育课程。另外,我们的体育活动开展到具体的场所后,可以对当地的体育事业有推进作用,这种结合可以很好地弥补我们体育课程的不足。

2.4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内容

体育运动经过长期的发展,产生了种类繁多的运动项目。分别为田径、体操、球类、水上运动等。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起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其自己的特点。它更加追求学生的个性,更加强调学生的需求,也更重视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因此,内容更加广泛,更加具有选择的余地。我们基于学生、教师、学校以及社会地域的实际,按照《纲要》精神,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加以整合,表1是一个多元、交叉的课程内容的构建。

表1课程内容

2.5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实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拥有的多元智能既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用以沟通学生的桥梁与手段。在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多元智能的教学、多元智能的学习、专题教学与合作教学等几种方式。

表2课程实施

2.6体育课程的评价

2.6.1学生学习评价

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应对学习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自评是学生自省智能的表现,是对自己的体育知识和能力以及体育运动的兴趣和习惯等综合评价。他评主要是同学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参与状况、考试达标、进步幅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每一项赋予一定的权重系数,而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分数。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确立以定量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等组成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

2.6.2教师教学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模式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体育教师的业务素养和课堂教学。业务素养包括: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课堂教学的评价通常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教学的组织和课的结构、运动负荷、道德教育的构建、教学结果等。

教师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教师自评和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同行专家评价相结合,但是我们在进行评价时,既要多元进行,也要具有个别对待的评价,看到教师的努力和成绩,对教师也要进行过程评价,不要进行终结性评价,因为体育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的检验和反馈过程。

2.6.3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有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能够使受教育者的体育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自我建构。

3.1.2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多种智能的发展,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1.3多元智能视角下利用与开发的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有利于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樣性,增强课程结构的灵活性。

3.2建议

3.2.1研究者应与学习领导及管理部门应积极大力倡导该评价方法的推行,必要时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因为学校领导的意愿,是实施课程改革和贯彻多元智能的主要张力。

3.2.2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我们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体育教师应努力发展多种类型的智能,增加自己的才能,熟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与技能,能够与各种类型的学生沟通。

3.2.3在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多元智能观,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智能强项的基础上,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变换授课的方式,激发学生不同的智慧,采用最适宜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使学生把体育运动的技能和体育运动知识掌握好。

3.2.4体育教师应在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不断反思中,逐渐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社,1990.

[2]郑金州.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杨立龙.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探讨[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4]白晋湘.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5]教育部.纲要[S].教体艺字[2002]13号文件.

[6]张晓峰.多元智能理论关照下的课程开发[J].教育导刊,2002,(02).

[7]李健.基于多元智能的校本课程编制[J].教学与管理,2005,(20).

[8]李立新.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迪[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高教处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编号:207。

作者:郭剑华

语言教材选择与幼儿教育论文 篇2:

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内容的分析研究

【摘要】幼儿期是个体品格形成最易最快的时期。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品格教育是一种对受教育者传递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和社会所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因此,本研究选取幼儿语言教材为分析样本,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旨在探讨目前幼儿语言教材中隐含哪些品格教育内容,这些品格教育内容反映了哪些价值观,是否存在某些品格教育的缺失。研究得出了五条结论,并据此提出了五项建议。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材;品格;品格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期是个体品格形成最易最快的时期,也是个体由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关键时期,更是个体健康人格养成的奠基时期。罗素认为,品格教育在孩子6岁之前就能基本完成,6岁以后,学校只要加以巩固就行了。由此可见,一个人能否具有良好的品格关键在于在幼儿期是否接受过良好的品格教育。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家人的宠爱于一身。过度的宠爱往往导致他们出现任性、偏激、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品格教育非常有必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我国的教育在价值取向上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品格教育实质上是国家、民族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只有实施品格教育,培养出能体现国家、民族以及社会普遍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能保证国家安定,民族昌盛,社会和谐。〔1〕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们的品格和文化素质应体现中华民族和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然而,幼儿由于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经验缺乏,模仿能力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他们的认知、行为和情感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必须及早对他们进行品格教育。

教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国家、民族和社会普遍认可的主流价值观。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把幼儿的学习内容分成了健康、科学、社会、语言以及艺术五大领域。其中,社会领域的内容作为一种显性的德育课程形态是专门为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设置的。然而,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不仅接受显性德育的课程影响,也深受隐性课程的影响。〔2〕对于幼儿的品格教育而言,除了社会领域之外,其他四个领域体现的品格教育内容都是通过隐含的方式来体现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际工具,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差异和民族性,同时也是我们核心价值观的直观呈现。因此,幼儿园语言领域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缘由,我们从分析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入手,试图探讨目前幼儿语言教材集中体现了哪些品格教育内容,是否反映出中华民族与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存在某些缺失。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幼儿园教师关注幼儿的品格教育。

二、品格、品格教育的界定

品格(character)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Karacter,《牛津英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品德和心理品质的总和”,《现代汉语词典》则将其定义为“品性、品行”。随着品格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对品格进行全面的分析。美国品格教育代表人物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品格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3〕一般而言,西方学者更趋向于从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角度对品格进行分析。学术界对于“品格”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品格教育,因此将其与教育联系起来,即对品格教育中的“品格”进行定义。我们认为,品格教育中的“品格”,是指人们头脑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并反映一定价值取向的道德品性。

关于“品格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学术界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马丁·布贝尔认为,名副其实的教育,从本质上看就是品格教育。〔4〕丁锦宏认为,品格教育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获得(形成)核心价值,形成社会需要的德行品质的过程。〔5〕品格教育运动领导者之一托马斯·里克纳则认为,品格教育,与其说是一种教育运动,倒不如说是一种态度,是道德教育活动价值(目的)取向。由此可见,品格教育不仅是一种具有教育性的活动,而且是一种重视向受教育者传递核心价值观并促使受教育者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从而形成道德品性的过程。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我们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了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幼儿园渗透式领域课程》中的语言教材作为分析样本。之所以以该教材作为分析样本,是因为我们认为该教材较好地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核心理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分析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时,我们根据丁锦宏在《品格教育论》一书中对品格所作的六维度划分法来确定品格维度,同时在每个品格维度中分列具体的品格内容(见下表)。

根据上表所作的分类,我们对选定的幼儿语言教材所体现的品格教育内容一一加以量化分析,并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品格教育内容作进一步的讨论。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维度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在选定的幼儿语言教材中涉及“人与他人”品格维度的内容最多,占53.97%;其次是“人与自己”品格维度,占22.22%;“人与生态”品格维度位居第三,占17.46%;“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品格维度各占3.17%,并列第四;“人与世界”品格维度没有体现。

“人与他人”品格维度涉及的品格内容有团结友爱、合作分享、乐于助人、尊重关怀、谦虚宽容等,这些内容在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主动的交往态度、良好的社会性交往行为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人与他人”品格维度所占的比例最大,说明该语言教材非常重视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人与自己”品格维度涉及的品格内容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以及勤俭节约、坚毅勇敢、惜时守信、聪明智慧等,这些内容都有利于幼儿自身的成长与完善,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精神。该品格维度所占的比例位居第二,说明该语言教材还是比较重视幼儿独立精神的培养的。

当今时代,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不容我们忽视。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而这些意识的启蒙必须从小就开始。该语言教材也非常强调这一点。

社会是幼儿长大以后必须面对的生活环境,而国家却是一个人的归属所在,所以教材应有这方面内容的体现。但在该语言教材中“人与社会”“人与国家”这两个品格维度的内容较少出现。是语言教材难以体现这两方面内容,还是认为幼儿年龄尚小接受不了,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这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该语言教材中“人与世界”内容的缺失,可说是一个遗憾。今天的孩子只接受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熏陶显然是不够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有必要把世界展现给幼儿,把世界文化带进幼儿的生活当中。让幼儿从小接受世界各国文化的熏染,目的是为了能让幼儿初步形成多元文化意识,进而形成全球意识。

(二)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具体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1.“人与自己”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自己”具体品格内容中出现频次最多的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这一意在培养幼儿独立精神的内容,共出现了6次,占42.86%;其次是勤俭节约,共出现了3次,占21.43%;惜时守信与聪明智慧各出现了2次,各占14.29%;坚毅勇敢只出现了1次,占7.14%。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偏重幼儿独立意识的培养,有助于作为独生子女的幼儿克服娇气、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然而,坚毅勇敢是一个人敢于面对困难或邪恶所必备的品格,但该语言教材对这一品格内容的体现比较少。

2.“人与他人”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他人”品格内容中出现频次最多是团结友爱,一共出现了12次,占35.29%;其次是尊重关怀、乐于助人和孝敬父母爱父母,各出现了5次,各占14.71%;再次是合作分享,出现了3次,占8.82%;有爱心懂礼貌出现了2次,占5.88%;出现最少的是谦虚宽容与诚实善良,各出现了1次,各占2.94%。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非常重视幼儿团结友爱这一品格的培养。同时,注重孩子之间的交往,也注重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交往。然而,诚实善良这一中国传统美德只出现了1次,似乎不足以培养幼儿这方面的品格。

3.“人与社会”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社会”品格内容中有集体主义精神和遵守规则两个内容出现的频数为1次,各占50.00%,而有责任感这一品格内容没有体现。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在引导幼儿克服自我为中心,帮助他们形成集体主义精神这方面的教育价值追求有所体现,但频次较少,而有责任感这一品格内容尚未涉及。

4.“人与国家”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国家”品格内容中热爱祖国出现了2次,占100%,而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一内容没有出现。从中可以看出,该语言教材重视对幼儿爱国主义教育。

5.“人与世界”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人与世界”这一品格维度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体现。

6.“人与生态”品格内容的统计分析

统计结果表明,该语言教材“人与生态”品格内容中,与自然亲近热爱自然出现的次数最多,有9次,占81.82%;保护环境这一内容出现了2次,占18.18%。该语言教材这方面内容的体现是值得肯定的。

(三)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内容的量化分析

我们在对该语言教材所有品格内容进行量化分析时发现,团结友爱这一品格内容在所有品格内容中所占比例最高,为19.05%;与自然亲近热爱自然这一品格内容则以14.29%位居第二;第三是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理这一品格内容,占9.52%。另外,该语言教材也比较重视尊重关怀、乐于助人、孝敬父母爱父母、勤俭节约以及合作分享等品格内容。相对而言,拥护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感、爱好和平、欣赏认同世界文化、坚毅勇敢、谦虚宽容、诚实善良、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及遵守规则等良好品格内容则体现较少。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五条结论。

第一,幼儿语言教材中隐含较为丰富的品格教育资源。语言教材所隐含的品格教育资源颇为丰富,我们要善于发掘,充分利用,以促进幼儿良好品格的形成。在幼儿语言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幼儿如何使用语言,而且应该注重幼儿品格的培养。幼儿语言教材不同于社会领域教材,其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更具隐含性,能否被有效利用,取决于教师能否充分挖掘。

第二,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品格内容比例有失衡现象。就该语言教材看,非常重视幼儿有关“人与社会”品格的培养,而对于有关“人与世界”品格的培养基本忽略了。另外,有关“人与国家”“人与社会”这两方面的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也很少体现。这种不够平衡的品格教育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三,幼儿语言教材中各品格维度所含品格内容有缺失现象。各品格维度的品格内容中,团结友爱占的比例最高,而拥护中国共产党、有责任感、爱好和平、欣赏认同世界文化等这些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另外,坚毅勇敢、谦虚宽容、诚实善良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品格内容虽有所体现,但似乎不足以帮助幼儿养成这些优良品格。

第四,幼儿语言教材体现了主流的价值取向,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要“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该语言教材对这些内容均有所体现。我国传统的文化非常强调爱国、人际和谐等理念,该语言教材较好地传承了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

第五,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内容的现代性不明显。虽然该语言教材隐含了较为丰富的品格教育资源,但某些品格教育内容不够全面。例如“爱好和平”这一品格内容在该语言教材中没有体现。我们认为,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适应现代社会,一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品格教育内容可以渗入幼儿语言教材之中。

六、教育建议

马丁·路德·金恩曾经说过:“人,如果只有智能是不够的,智能加上品格才是真正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品格教育,不能只靠讲授,更多地应引导幼儿开展体验性学习。为了充分利用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以促进幼儿良好的品格发展,我们谨提以下五项建议。

第一,规范幼儿语言教材的开发和评审工作,建立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众所周知,我国的幼儿园教材没有全国统一教学大纲和审定委员会。市面上面向幼儿的教材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常常令选择能力并不强的幼儿园教师犯难。因此,我们建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相关机构制定幼儿园教材质量评价体系,以利于提高幼儿园教材的编写质量,从而保障幼儿教育的质量,也借此起到规范幼儿园教材市场的作用,鼓励优秀教材脱颖而出。

第二,要注意更新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幼儿语言教材需要对现代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如和平、平等、公平、法制观念等有所体现,要注意拓宽幼儿的多元文化视野,以培养幼儿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第三,充分发掘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注重品格教育的渗透性。幼儿语言教材中的品格教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而这些内容通常是隐含的,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能把这些隐含的品格教育内容发掘出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教学活动进行渗透教育,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接受熏陶、明白事理。

第四,重视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内容的平衡。建议以六大品格维度为基准建构涵盖全面、内容平衡的幼儿语言教材。

第五,“家—园—社区”合力培养幼儿的良好品格。幼儿的品格形成最主要的是受所处生活场景的影响。幼儿语言教材中品格教育的内容只是给幼儿良好品格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一种可能,要真正将品格教育落到实处,则需要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三方面共同努力。因此,教材编写中要有这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王阳安.论品格与品格教育〔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2008,(4):30.

〔2〕班华.隐性课程与个性品德形成〔J〕.教育研究,1989,(12).

〔3〕〔5〕丁锦宏.品格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8,54-55.

〔4〕任钟印.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1315.

An Analytical Study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Children’s

Textbook of Language

Lan Jiaru, Yuan Ail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anan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作者:蓝嘉如 袁爱玲

语言教材选择与幼儿教育论文 篇3:

《幼儿教师口语》一体化教材建设之管见

《幼儿教师口语》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技能课,是综合运用语言学、幼儿教育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播音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幼儿教师职业语言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鲜明的师范性、实践性、技能性是其主要特征。这门课程要通过普通话训练提高学生普通话的标准程度、规范程度、熟练程度,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一般口语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讲故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用语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1993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开设教师口语课程,在早期是没有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的口语教材的。二十余年间,从事《幼儿教师口语》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工作者们建设了一批教材,实现了教材从零到有到多的建设任务,有效地指导了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然而,随着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推广、幼儿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教学模式、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再加上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特点,原有的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新形势、学生的新需求、岗位的新要求。因此,推進幼儿教师口语一体化教材建设刻不容缓。

一体化教材又被称为立体化教材或多元化教材,是以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满足教师教学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为主要目的的优质资源集成。[1]一体化教材以纸质教材为载体,配合音频、视频资料,通过链接、扫描二维码等方式为教师提供丰富、立体的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建设的背景

(一)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推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客户终端的广泛应用、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与网络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多媒体网络教学应运而生,科技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在研发、应用方面潜心研究,开始尝试在教学中通过开发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来拓宽思路、辅助教学。大量优质的在线课程纷纷涌现,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必然引发教育改革势如破竹,要求传统的教学手段必须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究其原因,多媒体网络课程资源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信息量大、获取便捷等优点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狭隘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不仅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时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而且教师也可以将网络课程资源融入到教学中,线上线下结合。再加上网络课程还可以反复学习,更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

(二)幼儿教师资格证“国考”

2015年及以后入学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格考试。也就是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不再和毕业证书一起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而是要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才可以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即幼儿教师资格证升级为“国考”。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由原来的统一考“两学”改为考《综合素质》和《保教知识与能力》,面试主要考核申请人的师德水平、心理素质、言语表达、思维品质等教师基本素养。面试主要采用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评分等环节进行。通过回答问题、试讲、答辩等环节考察应试者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技能。毋庸置疑,无论哪一项面试内容都离不开语言表达,语言将成为考生的“第一张脸”,学生必须要通过语言与考官们进行交流,回答问题,在说课过程中必须要用到讲故事、幼儿园教学用语、教育用语等口语技能。另外,在我国大部分省份申领幼儿教师资格证书都必须具备二级甲等及以上普通话等级证书。

(三)授课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推广以及学生个人电脑或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从教室听讲、课后做练习、到图书馆自习等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多元的学习方式,学习知识的途径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当然,这种变化趋势随之引发高校教师的授课、指导方式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许多高校教师的教学已经不再囿于传统的课堂里,开始利用博客、微博、BBS等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授课、交流。“慕课”就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2]以MOOC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为那些有超强学习欲望的90后、95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帮助。[3]

据有关出版行业的调查可知,从2005年到2015年这十年间,高校在校生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然而教材的出版总量并没有同期增长,高校在校生人均教材册数不增反降,这是不是可以说明,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学习一门课程,其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已经可以不再仅限于教材,学生对教材的需求相较过去在降低呢?[4]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出版社在开发高校教材时,必须更多地关注教师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紧密切合需求,开发出适合学生学习需要、教师教学需求的教材。

(四)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特点

幼儿教师口语的课程性质是技能课,既要帮助学生掌握普通话语音的基本知识,朗诵、演讲、讲故事、辩论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教学用语的基本规范,更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语言技能训练。理论讲授少而精,重点在于训练,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普通话标准程度、熟练程度和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得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训练口语表达能力亦是如此。既然是训练,那就需要有标准的模仿范本,需要有人指导、纠正,最好是能够即时进行,反复指导。如果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就能非常便捷地听到音频、看到视频,就好像老师时刻在身边指导一样,势必会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

(五)儿童语言学习的方法

语言学习涉及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三个方面的内容。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两条平行的线索。婴幼儿听、说、读、写的先后顺序是由言语中枢的发育顺序所决定的。[5]由于儿童大脑技能和发育器官迅速发育和逐渐成熟,学前期是他们学习和掌握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儿童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语言刺激十分敏感,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语言,儿童语言是经过有选择的模仿并经过概括而成。[6]在掌握词汇和语法以及言语表达能力方面,模仿需要和儿童的多种言语实践相结合。[7]儿童学习语言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主动参与和学习。他们会对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语言范例进行选择,模仿他们可以理解、易于模仿的范例,对于根本不懂得的词句一般不去模仿,同时,他们喜欢运用熟悉的结构去创造新的用法。幼儿教师是儿童在3-6岁时期接触比较多、比较信赖的人,因而幼儿教师的语言表达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语言发展。

二、传统教材的不足

不可否认,经过语言学专家、幼儿教师口语研究者、实践者的共同努力,幼儿教师口语教材从无到有,从有到专,已经走上专业化、精细化发展的轨道。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行,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全面变革,原有的传统教材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内容以偏概全,课程特色不鲜明

有的教材只注重语言学理论及语言应用理论的阐述,把理论讲得很深很透,但是却忽略了幼儿教师口语中最核心的功能,即技能的训练;有的教材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只安排了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和语流音变训练,没有涵盖幼儿教师口语的全部技能;有的教材单纯地进行语言艺术性的探讨,反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规范性、标准性、专业化的训练;有的教材只涉及语音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教师职业用语训练的相关内容,无法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有的教材大量列举案例,却缺少理论支撑和训练材料;有的教材只重视口语技能的训练和强化练习,使幼儿教师口语的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的练习,使得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不能灵活地运用语言。

(二)呈现形式单调,学习途径不立体

传统的幼儿教师口语教材多为纸质载体,以书面文字方式呈现,其目的是满足知识讲述、提供训练材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随着学前教育和教师资格证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类培养学前教育人才的高校(高职校)培养的目标日益明确、定位更加准确,因此原有的传统教材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岗位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传统教材仅以文字形式呈现,包括理论知识和练习材料。而要想学好幼儿教师口语这门课程,具备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从模仿练习开始,而单纯的文字是不可能发出任何声音让学习者用来仿效的,更不可能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频。学生学习时只能凭借教材上的文字。

(三)训练方式单一,评价反馈不及时

目前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训练方式主要是课堂训练,即老师对学生进行面对面地指导,并进行即时反馈与评价,即使是在课后进行辅导,也是同样的形式。这种训练和评价方式的好处是即时、针对性强、效果较好,不足是必须依赖于老师的参与,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制约。然而事实情况是,老师并不可能时时处处参与学生训练过程,给予适时的指导。如果缺乏及时的反馈、评价和比较,将会导致学生训练的盲目、低效。

三、建设思路

《幼儿教师口语》一体化教材建设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等纲领性文件为指导,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契合幼儿教师岗位要求,在内容上、形式上、受众上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一)内容的多元化

《幼儿教师口语》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不仅是多媒体教学日益普及的产物,更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幼儿师范类的学校主要面向幼儿园、早教机构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都有明确的要求,各门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设定。因此,《幼儿教师口语》一体化教材建设应体现“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

具体来说,在体例的安排上,应改变传统教材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思路,根据幼儿教师岗位能力需求,以提升职业能力为主线来确定学习目标,设置教学模块。如在“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模块里,可以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必读轻声词语表》、《普通话水平测试用儿化词语表》、60篇短文等内容制作成音频资料,设计成二维码附在教材中相应的文字部分,方便学习者利用有声资源进行学习。在“讲故事训练”模块里,可以提供一些讲故事视频,通过真人示范让学生边看边模仿边训练。在“教育教学用语训练”模块,可以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选定典型工作任务,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践教学任务中,提供具体的工作场景,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训练。

(二)形式的多元化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出版行业传播形式也日趨立体化、多样化,这些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课程——幼儿教师口语的教材出版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可否认,传统的纸质教材可以为学生学习语言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语言训练提供文字资料,但是这类的纸质教材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客观需要。在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当变得更加灵活、更加丰富。相应地,教材也应该富有延展性,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幼儿教师口语一体化教材建设应当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加入教学课件、音频资料、视频资料、试题库、网络服务平台等立体化的呈现形式。例如,在普通话语音教学中,可以通过动漫展示的手段,将复韵母的发音过程展示出来,这样使学生明白复韵母发音要有明显的动程,进一步明确发音部位,从而能够发准音。在理论知识比较集中的章节,可以设计一些题目来巩固基础知识。在朗读技巧的教学中,教材既可以提供文字训练材料,也可以提供同一文本的朗读音频和视频资料,便于学生模仿、借鉴。总之,应当采取多元化的形式为学生学习和练习提供丰富的平台。

(三)受眾的多元化

一体化教材除了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以外,还表现在受众的多元化上。传统的高校教材因受到内容、形式上的限制,受众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为高校的在校学生。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幼儿教师口语》教材也多是供学生在上课和课余时间学习、训练使用。

《幼儿教师口语》一体化教材的受众不再像原先这么单一,适合使用的对象将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

首先,可以服务于在校教师和学生。一体化教材给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视频、音频、图片、教案、PPT等,老师和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具体形象的教学资源可以更好地为师生服务。

其次,可以服务于幼儿园在职教师。对于一名幼儿教师来说,不管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必须以语言作为载体。讲故事、朗读、表演童话剧等在幼儿教师教学中使用频率很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用语如表扬语、激励语、劝慰语、交谈语、说服语等是老师们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工作用语。一体化教材可以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优秀案例,作为老师们工作的参考。

再次,可以服务于广大幼儿家长。幼儿结束在园活动,回到家后接触最多的是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一体化教材为家长们提供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幼儿文学作品朗读、表演资料,家长们只需扫描二维码或者登录网站就可以获取。

最后,可以服务于更为广泛的人群。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人们愈加重视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工作之余,大家可以根据一体化教材提供的学习、练习资源进行普通话训练、交际口语训练等。

参考文献:

[1]施东毅.关于高校教材立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出版广角,2012,(5)

[2]什么是“慕课”.[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3-07-09/131927618337.shtml.2013-07-09

[3]赵寄石,楼必生.学前儿童语言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Coursera和果壳网MOOC学院发布战略合作计划 .[EB/OL].http://edu.ifeng.com/a/20140915/40806629_0.shtml. 2014-09-15

[5]陈琪琳,鲍浩波. 高等教育教材出版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出版广角,2014,(9).

[6]邹敏.幼儿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7]陈帼眉.幼儿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高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教学改革概论下旅游文化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