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经济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的分析

2022-09-12

一、当前中国经济形势背景

( 一) 国内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中国的经济实力逐步增强, 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 打开了以经济为首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但是,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算高, 自主创新能力也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 二) 国际背景

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尚未结束, 就业率不断下降, 失业率居高不下, 经济风险在不断加大, 国际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二、当前形势下研究生就业状况

( 一) 人才过剩现象突出存在

据相关资料统计, 至2014 年, 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2468. 1 万人, 招生699. 8 万人, 毕业生638. 7 万人, 全国在校研究生179. 4 万人, 招生61. 1 万人, 毕业生51. 4 万人。由此可见, 国家对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及需求量有增无减, 因此, 就业结构的偏差, 区域流向的不合理, 是引起高学历人才出现相对过剩的主因。例如我国的甘肃省, 由于地区较为偏远, 首先存在人才大量流失的困境, 其次, “高新尖”人才又无法及时得到补充。这使我们认识到, 高学历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其需求量仅仅是相对过剩。

( 二) 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供与求出现失衡

从当前我国研究生们的就业市场环境看来, 主要体现出以市场为主导、研究生与选才单位对向选择的基本特征, 但是人才供求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小觑的问题。一方面, 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毕业生就业去向的选择存在偏差; 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薪资标准与毕业生期望值存在偏差。

( 三) 机遇与风险并存

虽说当前经济形势下, 尤其是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造成了伤害, 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复苏的问题。我国有充分的资金和资源, 可以抵挡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 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研究生今天碰到的是“从结构性失业走向充分就业”的挑战, 但更多的是机遇。研究生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 变压力为动力, 全面把握机遇, 沉着应对挑战, 赢得主动, 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

三、研究生就业矛盾凸现的原因

( 一) 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机制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也不断开放, 市场主导人才供需已成为基本趋势。同时, 从根本上看, 我国各大高校正在施行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制度同各大选才单位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量已出现不小的落差。由此导致研究生的就业矛盾在市场需求和培养机制的夹缝中逐渐凸现。

( 二) 研究生自身“硬件”与“软件”之间的矛盾

当前研究生们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 与他们本身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有非常大的关联。首先, 自身“硬件”不足: 研究生们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 对专业知识仍缺乏足够的了解, 理论素养不高, 动手能力较弱,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 其次, “软件”缺乏: 研究生由于处在单纯的校园环境中, 对自身认识不足, 急功近利, 表露出盲目的乐观或悲观情绪, 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有偏差。

四、改善研究生就业难的几点建议

( 一) 从宏观角度来说

首先,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同我国当前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际紧密结合, 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 进一步理顺研究生就业体制, 始终坚持市场导向, 为研究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其次, 改善教育管理体系, 建立严密的学生学业管理制度和督导制度。最后, 各大高校要引起重视, 积极开展研究生们的创业教育课程, 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

( 二) 从研究生个人角度来说

研究生不但要正确认识自己, 主动适应社会, 还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作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以良好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基础,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市场对自己的价值做出认可。

摘要:从全国高校扩招至今, 我国毕业生增幅数量每年都有所提高, 伴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激烈竞争, 大部分毕业生为了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进一步攻读高学历, 从而致使高学历人才特别是研究生们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怎样在当前我国新的经济形势下, 有序、高效地开展研究生们毕业后的就业指导工作, 是各个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乃至全社会相关部门都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对新形势下研究生们的就业现状, “就业困难”局面产生的大背景、具体原因以及建议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最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的经济形势,研究生,就业问题,分析

参考文献

[1]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2] 郑功成.构建和谐社会要以民生为本[J].前线, 2007.

[3] 李扬, 李雪松, 张平.210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4] 马毓新.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油田工程建设施工中动火的安全管理下一篇:空间素养与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