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防护护理学论文

2022-05-08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职业防护护理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以及自身防护的意识不断提高,护理职业防护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为了有效提高护理专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技能,护理教育将护理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内容融入护理学基础中。

职业防护护理学论文 篇1:

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的效果观察

[摘 要] 目的:对渗透职业防护在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以我校2012级护理专业的2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班47人为参照组,实行常规教学计划,3班48人为研究组,增加10学时职业防护实践课程。对比两组学生在10个月的实习中发生针刺伤事件的情况以及学生的渗透职业防护教育的满意度。结果:实习期间,研究组学生发生针刺伤事件8例,参照组发生针刺伤事件23例;研究组学生的满意度为97.92%,参照组的满意度为87.23%,两组比较,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职护生进行职业防护渗透教育可以显著降低学生发生针刺伤事件的概率和次数,对保障学生自身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护理学基础;职业防护;渗透教育

护理部门是医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优质服务、保障患者生命健康与安全的同时,本身也暴露在诸多危险因素当中。其中,针刺伤事件是常见又高发的一种危险事件。本研究对渗透职业防护在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以期为高职院校护生培养提供借鉴。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护理专业学生95名,为我校2012级护理2班和3班女生。以班级为单位分为两组,学生年龄区间为17~19岁,文化知识水平差异不大,均为同一批次招考的五年制学生。2班47人,为参照组,实行常规教学计划;3班48人,为研究组,增加10学时职业防护实践课程。两个班级的常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手段以及任教人员均相同。

(二)方法

参照组实行常规教学计划,采用教师教授、集体讨论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增加10学时的职业防护渗透实践,通过案例分析、课件展示、模拟训练以及实际操作指导等进行渗透教育。

(三)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学生实习期间(2015年12月~2016年10月)针刺伤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学生对职业防护渗透教育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0.0软件包来处理研究数据,计数资料通过例数及其所占百分比来表达,比较两组差异时,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则采取均数±标准差来表达,比较两组差异时,应用T检验;判断差异的统计学价值时,以P<0.05来界定。

二、结果

研究组发生针刺伤事件的人数和次数显著低于参照组,差異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研究组学生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三、讨论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医疗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力军,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力量。但是,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也随时面临着诸多危险,由于自身操作不当,设备故障以及患者的不当动作导致医护人员意外受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尤以针刺伤最为常见,可能导致医护人员感染20多种血源性疾病。据相关研究统计顯示,在我国的实习护士群体中,仅在实习期就平均出现2.6次针刺伤事件,可见,对高职护生进行职业防护渗透教育势在必行。

本研究中,对研究组学生进行了职业防护渗透教育。结果表明,其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人数和次数显著低于参照组,学生对职业防护渗透教育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参照组。可见,对高职护生进行职业防护渗透教育,可显著提升学生在实际护理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康艳.卫校《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职业防护教育途径及方法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2):231-232.

[2]李小军.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教育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2):79-80.

[3]陈玉婷.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102-103.

[4]王琰.在高职基础护理教学中渗透护生职业防护教育的探索[J].心理医生,2016,22(2):253-254.

作者:瞿世文

职业防护护理学论文 篇2:

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融合职业防护教育的路径

[摘           要]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以及自身防护的意识不断提高,护理职业防护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为了有效提高护理专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技能,护理教育将护理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内容融入护理学基础中。但是由于教师不够重视护理职业防护实践教学,导致学生职业防护的技能较为低下,在护理实习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就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如何融入职业防护的路径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职业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护理学基础;职业防护

护理专业是一门通过学习专业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进而服务于医疗事业的服务型专业。护理人员作为处理伤病的特殊医护人群,其工作的环境和内容经常涉及医患接触、医疗器械、药品处理;而由于医患感染、器械刺伤以及药品接触导致的职业暴露危害,会严重威胁到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每年由于护理人员使用医疗器械被刺破、刺伤的发生率达到了80%以上,这样以来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和频发,从而危害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中职院校护理专业作为向社会培养专业护理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重视职业防护知识技能在教学中的实践,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综合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一、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职业防护教育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危害情况较为严峻,职业危害防护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缺乏三个方面。

在职业危害情况中,相关学者经过研究调查发现,我国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医疗器械损伤率达到了93%以上,虽然近年来对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所增加,实习学生受到医疗器械损伤的比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保持一个较高的发生率[1]。

在职业防护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场所方面,中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护理专业职业防护课程,而是将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融入护理学基础中,或者融入其他护理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的场所主要以教室为主,没有建设相应的护理专业防护实训基地。因而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均较为低下,无法在实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安全进行更好的防护[2]。

二、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中职院校护理专业而言,从理论上加强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从实践上锻炼学生职业防护的方法和技能,能够为学生日后在医院实习和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提供更好的保障。护理学基础作为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涉及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而且也涉及护理过程中的职业防护。因此,通过在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职业防护在未来实习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个职业防护的意识,充分意识到护理工作过程中潜在的职业暴露危害。比如说现阶段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职业暴露危害,其中物理性危害是最为主要的职业危害类型;涉及医疗器械噪音的危害、高温烫伤的危害、医疗器械割伤刺破危害,这些物理危害类型会严重影响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3]。

三、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职业防护意识

职业防护意识缺乏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一些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医学实践,导致自身临床经验不足,因而不能够很好地向学生传达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职业防护内容,学生也就无法有效地掌握一定的职业防护技能;还有一些教师在参与教学工作以后,安于现状,不注重自身知识技能的提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较为落后,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内容的讲解,忽略实践课程的开设,导致学生护理职业防护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学校理论课程的考核并不涉及护理职业防护内容,因此,部分学生对职业防护内容的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职业防护的意识,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小心就能够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从而导致自身职业防护技能较为低下。

(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操作技能两个部分。在护理专业职业暴露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学校虽然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将职业防护的内容融入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但也只是涉及“护理安全与防护”内容,职业防护教育的教学内容较少,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以外,由于职业防护教育只是以理论的形式体现在课本上,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够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从而导致学生职业防护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防护教育,不仅要重视护理学基础的理论教学,也要相应地开设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职业防护的技能,也要通过搜集相关案例,开展专题讲座,丰富职业防护教育的形式内容,激发学生职业防护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现阶段,虽然一些学校配备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器材,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更新,导致职业防护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比如说,很多学生对于一些最新的医疗防护器材的操作不够熟练,在使用过程中依旧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能够耐刺、防漏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盒、真空采血系统、自动回套针头等新型职业防护用具为例,这些最新的护理器材在医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学校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课程教学,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防护用具的使用流程和规范[4]。然而,一些学校考虑到成本的投入,并没有采购新型的医疗防护用具,在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实践课程时,依旧采用一些老旧的防护用具,导致职业防护教育的效率较为低下,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为了提高职业防护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防护的意识,学校必须重视教师自身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安排教师到医院学习最新的医疗防护用具,通过临床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职业防护经验,更好地向学生传达职业防护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其次,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搜集最新的职业防护教学设备的案例,让学生对现阶段在医院护理工作中用到的新型防护用具有一定的认知,可以通过搜集相关的职业防护事故以及职业防护成功案例向学生传达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提升自身在护理职业防护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确保职业防护教学效果

传统的护理学职业防护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因此,可以通过创新职业防护教学方式来促进职业防护教育与护理学基础的融合。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临床护理专家走进课堂,向学生传达在临床护理中需要注意的职业防护行为,讲解职业防护的专业知识,以及遇到职业防护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要求学生在线学习护理职业防护相关知识,通过不同教师的讲解来丰富学生职业防护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的眼界。在课堂内容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视频,或者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职业防护的意识,认识到职业防护对自身的安全以及合法权益的重要影响。

(三)加强临床见习,提高学生防护意识

在护理学基础“护理安全与防护”一章中,涉及护理职业防护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相关案例数量较少,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课程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参观现阶段在医院中常用的职业防护用具以及新型的职业防护用具,学习护理人员应用医疗器械的流程并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锻炼学生职业防护的技能。当然,临床见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形成长期的职业防护意识,学校也要重视相应职业防护用具和护理基础设施的配置,让学生能够在学校通过定期的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的职业防护能力。最后在课程考核评价中,也可以将职业防护相关内容及操作要点当作考核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中职护理专业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和护理实践能力的服务型医疗技术人才,随着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的增加,人们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更加关注,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包含“护理安全与防护”的相关内容,因此,通过将职业防护教育与护理学基础进行有机的融合,探索相应的实践路径,能够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以及职业防护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瞿世文.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的效果观察[J].现代职业教育,2017(7):151.

[2]陈玉婷.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102-103.

[3]王英.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现状[J].护理研究,2008(20):1787-1788.

[4]李红.护理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继续医学教育,2006(29):25-28.

編辑 张 慧

作者:白彦

职业防护护理学论文 篇3:

基于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护理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职业精神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是提升职业技能的基础,护理实训教学是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护生临床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尝试分析在护理实训教学改革中融合培养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必要性,并在实际教学中,将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融合培养,帮助护生在护理实训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实现职业精神的內化与职业技能的提升。

关键词: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融合;实训教学

职业精神,是在长期的职业实践活动中形成,为从业人员所认可的具有职业特征、稳定而持久的价值观和态度的总和,是职业人员在遵循职业道德、提升职业技能基础上产生的崇高精神世界[1]。职业精神由多种要素组成,主要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纪律等。护士的职业精神是指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职业人格及职业准则等,护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助于维护护理队伍的稳定,并真正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2]。护理工作者默默坚守在自身岗位上,守护病患,其坚韧、奉献、忠于职守等崇高的职业精神也鼓舞着护理专业的莘莘学子。

职业技能是从事某种职业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护理实训教学是培养护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3]。但是,目前的护理实训教学普遍重视护理技术的提升,忽略职业精神的培养。护理职业精神是具有护理职业特征的精神,也是提高职业技能的基础和前提[4]。高职护理教育作为护士职业精神的培养源头,应明确护理职业精神的内涵特征,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理念融入护理实训教学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并在护理实训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实现职业精神的内化与职业技能的提升,进而使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护理人才培养全过程中[5]。

1 在护理实训教学中融合培养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必要性

1.1 由护理的专业性和人文性决定

护理服务于人的生命全周期,需要从业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护理教育旨在培养护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使学生能胜任大健康产业需求,成长为有温度、有高度的专业技能型人才[6-7]。护理专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很难通过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就能实现,若只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无法达成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护生不仅需要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8]。护理教育者更需要真切地关怀生命,发自内心地呵护护生的成长,在实践实训教学过程中,通过温度的传递,培育有温度的护理人,为护生将来走向临床岗位实施人文关怀提供源泉和精神底色。

1.2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精神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蕴含从事护理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等优良的职业道德[9]。研究发现,缺乏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是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没有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和专业认同感是护理人员流失的直接因素,因此将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是护生成长的需要,也是护理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10]。在护理实训教学中,厚植职业精神,培养一批具有高尚职业精神和扎实护理技能的人才,不仅能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 基于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护理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2.1 科学布局,构建多位一体开放式的现代化护理实训基地,优化实训教学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护理实训中心积极优化资源配置,坚持与医院共建共享护理实训基地,全面推进互联网+护理实训,于2018年6月被江苏省教育厅认定为“江苏省职业学校现代化实训基地”,现已构建形成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融的现代化护理实训基地特色,集教学、科研、学生培训、社会办班、护士执业考试、技能比赛为一体,基地服务护理专业群建设(涵盖护理、助产专业、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服务健康产学研,服务护理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基地开展技能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通过承办国家级和省级护理技能大赛,推广技能教学研究成果,深化校院合作,积极申请和承担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和学生社区护理服务创业孵化项目。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护理专业“人道、照顾、帮助”的核心元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实训基地的服务功能,深入探究如何在实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厚植护理精神,帮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获得的能力迁移到未来的护理对象,在工作中实现人性化护理。

实训基地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职业的技术性、模拟的仿真性、操作的实用性、设备的先进性、实训的开放性,加强软硬件建设,创设“六大”临床护理情景仿真实训平台,实现全程智能录播教学与实训,体现护理文化体验功能。规范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实行“9S”现场管理与PDCA循环精细化管理相结合模式,构建集教学、科研、学生培训、社会办班、护士执业考试、技能比赛为一体的开放、共享、实用的现代化护理实训基地。

2.2 做學教合一,推进护理实训教学体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以融合培养学生护理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为目标,主动适应大健康时代需求,分析岗位需求,打破传统的实训课程体系,基于护理工作过程,重构高职护理实训教学体系,构建四阶梯两翼螺旋上升的护理实训教学链,四阶即基础护理仿真模拟实训—专科护理仿真模拟实训—综合护理仿真模拟实训—临床实习前护理技能强训,两翼即护理人操作技能的“硬技能”和职业素养与情感的“软技能”。以实训中心为平台,基于护理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实训基地所有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于医院真实的护理工作,以实训项目为载体,产教融合,校院合作,借助于现代化护理实训基地的信息化技术,双元双导,共同开发护理仿真实训情境,推行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仿真实训教学、小老师教学等方法,推进护理实训课程思政建设,形成知识、技能、素质三线并进的阶梯式螺旋上升的实践教学链,全程渗透职业精神的培育,培养对护理事业的认同感和职业信仰,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强化实训过程中的劳动教育,强化防护技术实训,校院循环,虚实结合,反复体验护理的温度,实训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零距离对接,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应用的无缝对接。

2.3 完善实训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实训室管理,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进一步完善实训管理机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护理实训基地面向全系师生全天候开放,实行师生共管、学生自治。按照医院护理部模式建立学生护理部,实施“护理部主任—年级护士长—班级护士长”三级管理体制,让学生在走向临床岗位之前,就对专业和岗位建立感性认识,在行动中培养系统的护理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教师提前布置实训任务,学生根据课程实施进程和自身训练所需,在信息化护理实训平台自主选择实训项目,提前预约训练时间,学生护理部根据任务书引导学生自主准备实训用物,利用自习课和晚自修时间自主训练,实训教师巡回指导,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学生护理部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小老师”,在护理实训过程中,“小老师”用自己娴熟的护理技能服务于其他同学,自然生发出“专注之心”“向好之心”“向美之心”,从“习得具体的护理操作技能”逐渐走向“形成关键的职业素养”,这种朋辈之间的学习既为同学起示范学习的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小老师”内在的学习能动性和成就感。

2.4 名师工作室引领,提升师生人文关怀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利用护理实训的情景及文化育人功能,将护理美德融入专业实训,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理解护理应从“病护”走向“人护”,再走向“仁护”,提升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让护理活动充满仁爱之心。发挥名师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与校院合作单位联合,信息互通、人员互聘、资源共享,实行校院一体化办学。医院学校双方集体备课共同担任实训教学,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 基于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护理实训教学改革成效

在护理实训教学改革中,聚焦“护理人”的职业发展,初步构建了适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护理实训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实施,枯燥的实训教学借助于“互联网+”时代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有效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创设的协作学习模式,辅以真实的工作环境学习实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走向临床岗位之前,就对专业建立感性认识,在行动中培养系统的护理职业能力。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岗爱患的职业精神,毕业生职业思想稳定,深受用人单位好评,第三方满意度达到95%以上。

小结

基于临床护理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能力需求,努力创设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融合的现代化护理实训基地,探索护理实训教学改革,让护生的职业技能在具有职业精神存在的真实情境中得以训练,帮助护生习得职业习惯,提升满足大健康中国背景下的护理技能,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但职业精神的培养过程复杂而又绵长,非一朝一夕能立竿见影,职业精神教育重在悟,重在学生自身的体验[11],要真正实现人文技能的水乳交融尚待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需要学生自身的不断内化,更需要护理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将职业精神渗透到护理人的整个教育周期,实现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相融的全程化、全方位、全员化,提高护理实训基地的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创新护理实训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职业精神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应林,眭依凡.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9(7):104-108.

[2]周庆焕,周伶俐,洪梅,等.国内外护士职业精神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5,36(10A):35-37.

[3]郭玲玲,吴晓琴,张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全科护理,2017,17(23):2925-2926.

[4]何应林.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德国、日本、瑞士的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87-91.

[5]蔡琼,周雁.高职院校护生职业精神教育现状及培养途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3):52-55.

[6]李远珍,汪苗,唐丽玲,等.“三位一体”护理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9,32(18):3246-3249.

[7]李小峰,陈晓娟,陈腊年,等.“六心”护理理念教育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8,33(13):55-57.

[8]林琳.职业院校护理学专业“成果为本”教育理念应用与实践研究——以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29):37-40.

[9]孔咏霞,王鑫,马向丽,等.高职医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职业技能融合培养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5):21-23.

[10]陈君然,张艳,罗晓.实习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况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22):3163-3165.

[11]崔景贵,陈璇.职校生职业精神培育:一种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62-68.

基金项目:江苏省第四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ZYB365);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8SJA1979);2017年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陶凤燕(1980— ),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护理系副主任,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作者:陶凤燕 季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渔家乐消防安全论文下一篇:冠心病护理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