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护理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目的:探讨《内科护理学》整体教改实施后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方法:通过成立合格课程建设团队,在进行充分的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结果:摸索出一套适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及适应《内科护理学》课程特点的相应的教学方法。

第一篇:护理学论文范文

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护理学范畴

摘 要 社区护理发展不够完善,社区护理是公共卫生学与专业护理学理论的综合,随着社会的进步,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社区护理工作渗透到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 社区护理 发展 范畴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129

影响社区护理发展的因素

①我国社区护理现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得到公众的认可,不少医院虽然开设了社区门诊及家庭病床,其重点仍是病人,仍以基本医疗为主。对“六位一体”人性化服务认识不足。②社区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网络化仍处于摸索阶段。③政府不重视,资金不到位,医院仍以营利为目的,工作开展很被动。④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缺乏,各项水平有限。⑤社区软件和硬件的缺失。⑥没有得到公众认可,居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五免六减只是一句空话。⑦社区护理教育还是一项空白,至今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社区护理人才,由于社区护理所需的知识面以及知识结构的特殊性,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培养出来的护士将难以开展好社区护理工作。⑧社区护理仍缺乏整体性。连贯性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社区护理的范畴

了解国际与政府卫生组织和卫生法令;进行生命统计;协助环境卫生和团体卫生工作;实施卫生教育;从事妇幼卫生工作;协助公共安全与传染病管理;从事家庭访视及护理;慢性病管理及跟踪治疗,心理卫生指导;执行医嘱;巡回服务;运用社会资源;保存正确纪录。

社区护理特殊性

包括社区卫生与护理两方面的内涵,除做好基本医疗外,社区护理主要是对社区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团体的“六位一体”的健康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病人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妇幼及老年人保健及心理咨询,慢性病的防治及系统化管理等,促进社区每个人健康安宁,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的恢复以及增进健康。是社区护士亲切友善精神体现。应用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及不同疾病系统化管理。运用有利用资源,发挥护理功能,协调并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组织、政府机构等相关资源,共同努力延伸到社区中,如与辖区政府街道居委会计生办共同合作,为社区每位成员提供健康保障,为社区护理发挥桥梁作用。

社区内优先服务对象

弱势团体(老弱残障)。社区护理关心全人类的幸福,其对象是不分种族、宗教、年龄、性别或其他任何特征的。妇幼健康应得到特别注意和照顾,其原因是妇女健康直接影响到孩子,母亲健康一旦遭到永久性伤害,不仅造成母子二人健康的损害,且影响到整个家庭生活。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健康、心理、社会、经济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照顾自己的能力也日益减退,因此老年人的健康照顾非常重要,故在社区护理中应重点维护妇幼及老年人的健康。

社区护理要做好卫生服务的计划、评估和发掘

评估是指对个体及其家属在心理、生理、社会和环境方面的评价,了解每个个体、家庭、团体以及整个社区健康的需求,以保证社区护理计划的落实。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其问题,然后再研究解决其问题的办法。如缺乏孕育经验的孕妇,应让其尽快了解有关孕育知识。每一个人健康需要问题不尽相同,做好区域内高危人群的管理,疾病的筛查以提高个体的抗病能力,共建和谐社区,提高全民族素质,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社区护理的目标。以社会效益为主,坚持质量与速度的协调发展。

做好健康宣教

社区护士不仅要发现及评估个人、家庭、社区的卫生问题,而且要让社区所有居民都认识到危害性,并采取行动以解决问题。如不少人对癌症认识不清,对待癌症病人就像对待传染病病人一样,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给病人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健康恢复。

按需提供护理服务

社区护士依照个人的特殊情况,提供适当的护理、转诊,或社会资源的利用,慢性病的防治,如对长期卧床的心血管病人的家属给予基本护理知识指导(擦浴、翻身、测血压等等),让病人得到正确的、舒适的、安全的护理。

优化社区环境

控制(或尽量消除)威胁健康或降低生活兴趣的社会环境。社区护士应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环境安全工作,去除威胁健康的因素,如意外事件、传染病疫源、药物成瘾、水源污染、噪声、空气及土壤污染、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等。

做好健康体检

早发现,早治疗。社区护士通过借助各种健康筛检和对居民的健康评估,并劝导每一个人戒除不良卫生习惯。

提高观察力

一般情况下是独立工作的,零距离的居民接触,可以更好观察到家庭环境中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社区护士必须先行判断,确立并解决问题。

作者:孙中霞

第二篇:高职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整体教改初探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护理学》整体教改实施后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影响。方法:通过成立合格课程建设团队,在进行充分的专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改革。结果:摸索出一套适合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及适应《内科护理学》课程特点的相应的教学方法。结论:我系《内科护理学》课程整体教改取得了一定效果,为今后护理专业课程课改提供了一定思路。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整体;教改

一、明确课程定位

《内科护理》课程是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所设置的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它阐述了成人期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基于护理工作过程,运用护理程序,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发现现存的和/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并做出诊断和处理,以达到维护和促进成人健康的一门课程[1]。通过本课程学习有助于培养较高素养的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及成人护理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对成人期常见内科疾病患者实施整体护理,能对个体、家庭及社区进行健康指导与卫生宣教,恢复与促进成人期身心健康;同时可了解职业规划、分析社会与职业发展趋势,建立职业归属感;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顺利适应角色,使学生毕业时达到本专业的岗位任职要求。

内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主要内容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及造血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结缔组织和风湿性疾病病人的护理。课程的教学可分为系统学习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系统学习包括课堂讲授和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的临床见习。毕业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临床教师指导下,通过实施对内科病人的整体护理,将学得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之中,逐步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毕业时,学生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其防治和护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对内科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以及对内科常见危重急病的配合抢救能力。

二、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内容的选取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正常与异常、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为序化原则,立足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护理专业培养特色[2]。

《内科护理学》将《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生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学》有机融合,打破学科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限,重视课程及课程间的逻辑联系和内在规律,加强课程内容的渗透和融通,以重组整合为主线,以内容综合应用为重点。编写课程标准时,首先由从事相应专业的专、兼职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在学习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准确理解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对从事护理工作不同年限的毕业生进行工作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选取教学内容,序化整合后为急性腹痛患者的护理诊断、呼吸困难患者的护理措施等9大模块,37个工作任务。内容选定后,由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课程建设团队成员负责执笔起草。初稿完成后,聘请行业专家对课程标准初稿论证审议[3]。

三、改革教学模式

《内科护理》课程中的所有项目均依据护理程序这一护理工作过程组织安排、合理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本课程于第三、四学期在校内开展教学,以学习本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為主。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改变单一的传统授课模式,根据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其他影音资料进行教学,穿插有关的网上信息源片断和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剪辑、虚拟病房、虚拟现实技术等使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具体,变单调为生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组织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循证护理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学生可利用课程网络平台浏览电子教案、授课计划、教学进度、综合测试以及实践技能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逐步建立网上论坛为师生提供即时交流平台,网上超级链接便于学生查阅其他院校相关课程以扩大知识面。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

将原有的集中课堂理论教学与见习分离的培养模式,改革为“理论教学-校内实训-临床见习-临床实习”相结合、循序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教学新模式。并规定实习前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及技能考试,考试合格后方能进入临床实习。

内容革新:(1)以培养内科护理学应用能力为核心进行课程组合,优化教学结构(2)以典型病案为载体,与教学做有机结合(3)标本一体化建设,实现工学结合

整体教学设计:有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和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四、改进考核方式

课程综合成绩包括理论考核成绩和项目考核成绩两种形式。

1、理论考试(60%)知识考核在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考试理论。并做到与护士资格考试相融通。

2、项目考核(40%)。(1)作业考核:占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分。任课教师依据学生完成平时作业的次数和质量进行成绩评定。各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值为平时作业成绩。(2)课堂考核:占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分。任课教师依据学生到课率及课堂表现进行成绩评定,各占课堂考核的50%。①出勤管理考核=学生到课次数×100/考勤次数,如果低于60分,该课程随下一年级重修。②课堂表现包括:遵守课堂纪律情况(有下列情况视为违纪:迟到、早退、说话、睡觉、手机响、随地吐痰、踩蹬卓椅以及影响教师上课和学生听课的其他现象)。

3、课堂小组展示、回答问题:占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20分。因本学期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根据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给予成绩。

4、技能考核:占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的40分。是考核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此项操作的掌握程度和创新意识及能力,给予学习指导,评价学生的进步并进行成绩的评定。

参考文献

[1] 何月英,柯海萍,等.基于工作过程的人体机能学实践教学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94-95.

[2] 戴士弘.职业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3] 钟桂英,刘威.发展性高职教育教学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马鹤源

第三篇: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护理措施与护理结局分类的有效运用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在护理基础教学中运用护理措施与护理结局分类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级护理专业32名学生与2016级护理专业32名学生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分别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护理学基础教学,研究组则采用护理措施与护理结局分类的方法进行护理学基础教学;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经比较,研究组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考核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护理措施与护理结局分类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护理学基础教学效果。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教学 护理措施分类 护理结局分类 效果

护理作为医疗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一直以来护理人员在医疗上的贡献普遍被人们忽略,这主要源于护理缺乏一套标准化语言和术语系统[1]。近年来由于患者对治疗舒适度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提高护理学基础教学质量,成为医学界的研究重点。有研究指出,将护理措施与护理结局分类应用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护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为证明上述方法的有效性,我院将该方法运用于护理专业的《护理基础学》教学中,结果如下报道。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的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32名与2016级护理专业学生32名,分别将其设定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中,男生6名,女生26名;研究组中,男生8名,女生24名。所选对象均由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并学习了医学基础课程,课程由3位授课教师共同承担。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护理学基础》“十二五规划教材”作为教材,根据教材内容规划依次进行理论讲解与实验教学。

研究组:运用护理措施分类与护理结局分类教学法。①课前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结合教材,选择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与护理结局运用新方法进行讲授,具体内容包括“护理程序、环境、患者出入院护理、舒适与安全、排泄以及药物疗法”。②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护理措施和护理结局的概念及意义;建立护理思维,并运用该思维分析、解决相关护理问题;能正确使用护理程序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培养临床护理决策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③分组和文献检索。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将学生分为4组,每组推选1名为该小组的组长,负责协调课堂和组织课后学习、讨论;第一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运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在图书馆电子资源中选取学习资料,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对《护理措施分类》、《护理结局分类》等资料进行检索与学习。④实际教学过程。以环境这一章节为例:首先指导学生对第一节“环境与健康”的内容进行预习,安排每个小组检索3篇相关内容的文献;其次,在教师理论知识讲解结束后,小组进行发言,分别阐述检索的文献所表达的观点;同时,教师通过引入病例,组织讨论如何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学习护理措施分类中舒适、安全、环境危险预防、暴力事件应对等内容,并选择一个护理活动展开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在理论课对病例讨论的基础上开展实训,小组根据拟定的护理计划对服务对象进行护理,采用护理结局分类作为评估工具,对护理结果进行评价,并进行教师点评、补充,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创造力与协作能力。

3.评价指标

两组学生均采用同一套理论试题进行闭卷考核,总分为100分;实训考核项目分别为无菌操作、静脉输液、各种注射方法、生命体征测量、以及导尿术,分5次进行,成绩取平均值;比较两组的考核成绩;同时自制学习效果自我评价表对研究组进行问卷调查。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平均成绩以( )表示并利用t检验;组间率对比用x2检验,两组差异比较具統计学意义时P<0.05。

二、结果

1.两组考核成绩比较

通过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考核,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训技能的平均成绩上,均高于对照组学生的平均成绩,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研究组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通过对研究组学生进行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显示:研究组大部分学生认為运用护理措施与护理结局分类进行护理学基础教学,对于提高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以及对知识掌握与应用能力等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具体情况见表2。

三、讨论

随着近年来优质护理服务的提出,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已成为评价一所医院优劣的标准之一,因此,提高护理学基础教学质量对未来打造优质护理团队,树立医院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而护理措施与护理结局分类,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护理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完美连接,全面提高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

在本次研究中,表1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理论知识、实训技能的考核成绩均比对照组高(P<0.05),该结果表明,护理措施分类与护理结局分类应用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护理学的学习质量。原因分析可能为:护理措施分类相对于现有教材中所列举的措施而言,前者简洁明了、操作性强,学生能从现成的措施中选择使用,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护理结局分类则能够帮助学生在选择护理措施和护理活动时目的更明确,促进学生批判性护理思维发展。调查显示,80.0%以上的学生认为,护理措施与护理结局分类的方法,不经能够提高对护理学的学习热情,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还能进一步增强团队之间的合作,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并且90.0%以上的学生皆能够适应该方法。

综上所述: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护理措施与护理结局分类的运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适用于护理学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陈靖,丁琳,黄万琪.在护理教育中推行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分类和护理结局分类系统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01):112-113.

作者:李淑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讨论法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