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看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

2022-09-1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以及互联网、物联网, 甚至人工智能技术的萌芽, 设计工作者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紧缺的人才类别之一, 这种现象在我国尤为突出。

自从1919年德国小镇魏玛成立了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诞生的“包豪斯”学校以来, 现代设计教育已经发展了近乎一个世纪;同年的我国, 爆发了五四运动, 随后新思想和新观念以及现代设计开始传入我国。而由于历史的原因, 设计被狭隘得定义为“工艺装潢”而不受重视。直到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才得到根本好转。纵观全局, 中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到“美术工艺”“实用艺术”“工业艺术”到“艺术设计”的过程, 可谓是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如今, 艺术设计已经发展为一个巨大的门类, 平面设计, 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服装设计, 乃至于伴随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发展起来的人机交互设计等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把目光放近些年在设计教育, 尤其是90年代, 各大设计院校、系科、专业、纷纷开始涉足这一门类。例如1999年11月20日, 中国唯一且最早的工艺美术最高学府—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不但并入了清华大学, 还更名为美术学院, 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工艺美术已经被艺术设计所全面取代。这对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然而当谈及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时, 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去诠释它。从历史的角度看, 艺术和设计本是同源, 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所以两者之间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先单独看艺术的概念, 艺术存在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 其意义归根结底是对心灵的思考。当提及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时, 我们常常能列举一系列的史前著名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品, 然而一旦我们追问是什么使他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时。我们却一片茫然。艺术究竟是什么, 它真的存在吗, 诸如此类的问题已经有人给予了各式各样的解释, 每一种解释都有其道理, 但是每一种解释都不够全面和完美。即使将我们现今所有的解释加在一起还是无法说明什么是艺术。

例如科技美学创始人之一托马斯认为:从社会和历史的观点看那人类之所以对艺术家的事业赞助, 并且付给他们酬劳, 其原因是人们发现艺术家的产品具有美的价值或者其他方面的价值, 而不是赋予艺术家表达自己的特权。门罗是从艺术即技术的角度看待艺术的, 这一观点在当代被广泛接受。在对艺术概念的定义上, 有众多学者和理论认为艺术是一个复杂的想象, 它是精神的产物但又掺杂了技术的成分, 所谓艺术应包括美的艺术和实用艺术再来看设计的概念, 由德国著名建筑家罗皮乌斯与1919年创立的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 在这个学院里对艺术的探索不再局限于那些高高在上的, 脱离大众的纯艺术, 而是使艺术与设计以及技术相结合, 即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设计的进步要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但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载体, 它更离不开艺术的指导, 重要的是要学会将艺术与技术通过设计的方式整合起来, 然后达成审美价值和功能作用上的提高。

如今,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及相关的课程, 而教学改革的结果成绩斐然, 却也不偏颇和顾此失彼之处。笔者在此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 学校应积极构建学院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以往的学院在课程安排和项目的实践上多为自主命题, 而不是为真正的甲方做设计。学院长期以来被称为高高在上的象牙塔, 与社会缺乏沟通交流。而设计这门学科对学习氛围的自由度要求高, 与社会现状紧密结合。要接纳各种新思潮, 打开视野, 广泛接受新鲜事物。长时间的教室内被动的接受知识和观点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多组织学生参加设计比赛和设计项目, 在实战中磨炼技能和思想, 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第二, 在学制上应该更加放宽, 允许多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学习不拘泥于老师与教师, 学分的评定不总是拘泥于理论与考试。建立打破年级限制的“工作室教学制度”, 由专业老师负责。通过将高、低年级的学生组织在一起一同探讨某个课题, 或同时参与某个项目的作业, 共同出谋划策, 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思维方式不僵化, 加强不同年级学生的沟通, 相互学习, 有利于学术氛围的培养。

第三, 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进入大学是为了走出大学。应该以能力、实战和就业为向导, 培养综合素质优良的艺术设计人才。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即使是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找工作也非轻而易举, 而目前的在校生对就业观念还存在期望过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想法。因此, 学校要纠正学生的一些误区, 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式, 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

目前, 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 其教学改革也没有固定的模式。现阶段仍需要借鉴国外顶尖美术学院和艺术设计院系的教学经验。加强与外部的交流, 充分利用高校本身的教学平台资源。同时重视隐性知识的共享问题不但有利于师生提升艺术设计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对转变教育思想与艺术设计教育改革都有积极作用。要始终以学生为本,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认知要与时俱进, 培养学生艺术设计的审美认知, 人文主义和社会责任感等等。对此, 作为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们, 我们任重而道远。

摘要:设计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设计的进步要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结合。但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载体, 它更离不开艺术的指导, 重要的是要学会将艺术与技术通过设计的方式整合起来, 然后达成审美价值和功能作用上的提高。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与设计,现代设计,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2] 周雅琼, 从包豪斯重新认识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 田本相.曹禺传.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 1998.

[4] 赫伯特·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 吕廷和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5] 孟庆武.谈艺术设计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与职业, 200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将收藏与知识融合,拓展课堂教学资源下一篇:《科技创新导报》稿件要求及投稿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