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论文

2022-04-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论文 篇1:

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

摘要:本文立足于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阐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分析目前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素质教育下“全民运动”“健康第一”成为了小学体育锻炼的目标和方向。小学生作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正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日后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一)感悟体育文化

体育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体育强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来感受体育的乐趣,同时还能通过体育锻炼来加深对体育的了解,感受体育魅力,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体育文化,提升学生体育素养。

(二)提升综合素养

体育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体育锻炼来让学生感受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坚韧和坚持,所以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不仅是小学生学习体育、参与体育锻炼、感悟体育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让学生养成一个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良好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二、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

(一)个体因素

小学生年龄大都在6-13岁之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期的学生正是性格活泼张扬的时期,此时期的学生不仅身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且对未知的探索也逐渐增加,求知欲也逐渐加强。但是就目前来说,很多小学生自律能力不足,很容易受外界或者他人的影响,所以此时期的学生如果没有加以引导,很容易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二)家庭因素

我们常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学生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在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如果家长有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那么孩子也就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从而养成一个体育锻炼习惯。那么如果家长在业余生活中抱着手机,那么可想而知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由此可见,家庭因素也是造成学生运动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因素

我们国家作为一个体育强国,体育锻炼作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社会风气和社会环境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从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让学生体育锻炼在生活和学习中不受重视;其次,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从而影响了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三、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

(一)提升自律能力

小学生作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要想在学生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要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合理引导。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丰富的体育运动,让学生从中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提升体育能力,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其次,要不断提升学生自律能力,我们常说“21天的坚持能够让人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和自律能力相对缺失,所以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坚持运动,提升自律能力。一方面从传统被动运动的状态中脱离出来,另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主运动能力。

(二)加强机制约束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生的约束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所以在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中,作为家长要不断加强学生约束机制,让学生可以受到一定的影响和约束,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首先,我们可以为学生制定良好的运动计划,让学生每周、甚至每天的运动得以保障,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其次,作为家长要充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导,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发挥主体性,从而养成一個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最后,作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让学生可以受到家长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和家长一起养成一个良好的运动习惯。例如,家长可以每周定期和孩子一起打篮球、乒乓球、跑步等等,既可以让家长和孩子有一个融洽的亲子关系,同时也能够逐渐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奠定学生体能基础。

(三)营造锻炼氛围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感染和熏陶,所以在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还需要社会能够有足够的体育锻炼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锻炼氛围,培养学生运动习惯。首先,社会要加大对社区、公园以及运动场地建设设施的投入,改善人们运动条件,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激发学生运动锻炼意识。其次,各级机关人员要积极带头参与运动健身活动,一起倡导人们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通过“体育锻炼优秀个人”“体育锻炼优秀家庭”等活动,来鼓励个人、家庭等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助攻来,从而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发动社会中各种力量,像健身馆、俱乐部、学生体育锻炼的特长班等等来激发学生运动健身的欲望,从而更好的推动体育健身的有效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对学生学习体育、感悟体育精神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影响小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因素,笔者建议可以从提升自律能力、加强机制约束和营造锻炼氛围三个方面进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从而为学生日后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俊.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 (06):139-140.

作者:赵建晖

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论文 篇2:

体育文化熏陶形成锻炼习惯论文 篇3:

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习惯,一般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能促进身体发展并达到愉悦情感的行动方式。体育新课程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和习惯。”所以,我们要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从提高学生对体育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1)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健康与体质状况、遗传素质、运动经历和对体育锻炼的自我效能感等个性因素。其中运动经历和自我效能感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处在此阶段的学生,认知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旺盛,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大,引导正确较容易形成锻炼习惯。

(2)家庭环境因素。在日常的家庭体育活动中,家庭成员的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对孩子最初的体育意识、锻炼观念和行为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再加上父母有意识地教育和引导,那么这种熏陶和启蒙教育将有助于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3)学校教育因素。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风格、教学态度等,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多措并举,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1)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和作风。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明确教师始终是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服务的。教师既要给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既要对学生充满热情,又要充分信任学生。二要在教学中树立民主、有序、热情、自律的教学作风,改变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思想闭塞,反应迟缓现象,充分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提高学习效率,促使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2)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培養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课余体育活动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课教学,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建体育文化氛围,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锻炼是要讲究方法、方式的,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4)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工作才能调动起来。所以,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觉积极性。首先教师要起模范和表率作用,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重“身教”。其次教师要谦虚谨慎,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教育,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

(5)体育锻炼制度化。学生是未成年人,往往缺乏自觉性和毅力,对事情的兴趣较容易转移。如果教师放松对他们的督促,在体育锻炼上就可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这样自然就会妨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锻炼计划,明确锻炼的目标和内容,规定锻炼的次数和时间。在制订计划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特点,应坚持各种运动项目的全面锻炼,使学生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使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得到均衡发展和全面改善。

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

(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

作者:张立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条状装饰在服装设计中应用论文下一篇:保险公司开拓电子商务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