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信贷业务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我国银行业信贷结构长期处于结构单一,风险管理能力偏弱的状态,为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盈利水平,保证我国经济能够健康且可持续的发展,信贷结构亟需转型。本文在梳理评述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环境相关政策及其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影响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的几种可能方向及其拓展路径。

第一篇:信贷业务论文范文

创新信贷业务方式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

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农村地区小额信用贷款的基本内容和业务困境,进而从完善内部信贷环境、创新信贷业务方式、加强信贷队伍建设、加大小额信贷规模、全面展开风险防控几个方面分析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路径,旨在有效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社会生活出现了方方面面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经济也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农村金融作为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应对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中的问题、发挥小额信贷的积极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健康稳健发展。

一、农村地区

小额信用贷款

(一)基本理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概念开始慢慢兴起,近年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始得到不断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切实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目标群体集中于中低收入群体、贫困群体。小额信用贷款将会涉及到多种理论,其中主要包括农业信贷补贴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贷款五级分类”理论。具体来讲,首先,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的提出旨在应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困境,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专门金融机构,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其次,信息不对称理论则是针对银行借贷中的金融风险,旨在引导借款人加强信息咨询了解,避免出现“慎贷”、“惜贷”等问题;最后,“贷款五级分类”理论则是结合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将贷款风险共划分为5个等级,实现小额信贷的统一管理。此外,还可以按照贷款四级分类进行贷款管理。

(二)主要特点

农村信用社作为主要面向农民群体的金融单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旨在让农户真正获益、缓解贫困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小额信贷具有多方面的应用特点。

第一,小额信贷贷款额度较小,面向群体多为地方农户或贫困群体。小额信贷不同于一般的贷款方式,贷款门槛较低,农户可贷款的金额也有一定限制,使得这种贷款方式广受欢迎。对于那些对小额信贷需求、有借款意愿的借款人,便可以直接通过申请贷款,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更好地致富创业,而且小额信贷的借贷利率较低,具有一定扶贫性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小额信贷本质依旧是贷款属性,所以借款人必须在规定时间范围内偿还债务。

第二,小额信贷信用性较高,不完全受限于借贷人的财务状况,仅需要对借贷人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很多时候采用信用形式发放,这样做不仅能够更好地督促借款人及时偿还债务,还能够全面提高信贷意识。无论是评估信用等级,还是评估贷款风险,都需要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展开,确保借贷资金能够用到实处。

第三,小额信贷不同于商业银行发放金融贷款,整个放贷手续较为便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多是以信用值作为评定标准和担保方式,无需对其他抵质押物品进行审查,使得整个审查流程能够极大简化,使得更多人能够快速申请小额信贷。

(三)主要作用

农村信用社大力推进小额信贷业务能够有效应对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实现农村信用社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一方面,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贫困人口也多,积极推行小额信贷业务能够予以有需要的农户更多资金服务,切实缓解农民资金需求,应对贫困问题。整个小额信贷申请过程并不需要抵押和担保,极大简化申请流程,促使农户在短时间范围内就能够有效应对资金短缺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借款人的贫困状况,适当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作为推行小額信贷的主体单位,在予以农户更多资金支持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农村信用社的高质量发展。农村信用社主要面向我国基层农村地区,设定多元化的信贷产品,能够提高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注意的是,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不同于其他商业贷款、高利贷,对于农户能够起到显而易见的优势,也一直受到我国政府部门的支持,能够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恒稳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

小额信贷业务困境

(一)农户信用意识薄弱

现代社会,农村信用社大力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能够更好地带动新农村建设,促使农村经济朝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前进。但是在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信用贷款的同时,由于农户信用意识薄弱等问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信用社的高质量发展。

从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发展情况来看,对于金融信贷,部分农户还普遍存在着理念认识不足、信用意识薄弱的情况。甚至还有部分农户没有形成良好的信用认识,对金融信贷形成抵触心理,一听到贷款两个字就会自觉放弃,很难参与到信贷业务中。通常而言,发放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需要结合借款人的信用进行评价,如果借款人出现了信用问题,小额信用贷款风险也会相应增大。在日常实际生活中,部分农户理念认识出现错误,将小额信贷的支农扶贫简单等同于可以到期不还,于是在大幅度信贷的同时,即使有资金储备也很少会主动还款,躲避还款的情况屡屡发生。还有部分农户缺乏对市场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在贷款之后盲目展开生产活动,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实际产品产出却未必能够达成目标,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资金损失的情况,使得农户无法及时偿还贷款。甚至还有个别农户进行小额信用贷款只是为了个人消费,盲目用于娱乐,甚至参与赌博,导致后期没有钱偿还贷款。与此同时,一些优质农户则很少申请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进行创业,促使贷款违约率较高。

(二)农户数量大,贷后检查难度大

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村经济的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农户增收。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申请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农户数量近年来逐年增多,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大贷后管理工作量,工作人员对于农户个人经济情况、收入状况了解不足也会一些影响到各项工作的展开。在此情况下,当贷款发放之后,本身负责贷款管理的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即使信用贷款工作人员想要追踪贷款方向,也很难实现全面了解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加大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贷后检查难度。

(三)信息化关联程度低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将技术手段融入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建设过程中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农村信用社的整合资金有限、产品创新不足、市场化程度较低,使得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信息化关联程度低。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同时,许多地区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依旧采用纸质材料申请的方式,资格审批也以人工审批为主,缺少数据化信息技术的辅助,这也就使得小额信贷业务很容易受到主观人为因素干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贷风险。与此同时,对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资源,多直接来源于储蓄存款、人行再贷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而且很难应用专业化的金融工具,很难构建形成长期有效的资金供给渠道,很难运用专业化的现代融资工具,这也就使得小额信贷业务的市场化运营程度较低。

(四)工作人员合规意识不高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的良好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如果工作人员合规意识淡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不论制定形成多么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都可能使得后续小额信贷业务执行不当,难以充分发挥小额信贷业务的真正效能。需要注意的是,小额信贷业务在我国起步时间较短,还有很大的进步发展空間,对于很多工作人员来讲,还属于一种较新的业务类别,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有限,这也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然而现阶段,部分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的理念认识不足、专业能力有限,甚至个别农村信用社还没有配备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使得少数工作人员还需要面临大量工作,导致小额信贷业务难以顺利执行。

(五)风险控制不足

从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小额信贷可以实现无抵质押担保方式,能够直接按照农户信用等级进行评价,这也就使得整个小额信贷业务的业务风险相应增大。风险控制作为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直接影响到信贷业务的作用结果。无论是农户主观无还款意愿或者无力偿还贷款,还是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情况较差、降低农业收入,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而除了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利率风险也是影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业务顺利展开的重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村信用社会相应采取措施进行风险控制,但部分工作人员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知识理论匮乏、业务经验有限,使得贷后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效果十分有限。

三、农村信用社

小额信贷发展路径

(一)完善内部信贷环境,落实工作

从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应当不断强化合规文化建设,构建形成健康向上的农村信用社信用环境,促使各项工作都能够落实到位。事实上,良好的信贷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农村信用社应当加强信用环境的建设,并安排相关部门加快落地。注重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引导和支持,注重挖掘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农户更加诚信认真地按照个人所需、申请小额信贷。充分发挥地方各级部门的正向作用,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项目实施,并能够通过诚信宣传、舆论监督等多种手段,构建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信用环境。

(二)创新信贷业务方式,优化服务

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创新信贷业务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信贷服务,推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当前小额信贷申请情况来看,申请较为复杂、资格审批也通常采用人工模式完成,这也就促使整个审批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特别是给那些在外务工的农户造成了诸多不便,本身申请信贷服务就较为困难,如果后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业务办理,还需要重新准备资料进行申请。针对以上问题,便可以加强业务模式创新,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小额信用贷款线上系统,促使原本繁琐的线下小额信贷办理能够转移到线上,农户便可以直接借助互联网平台,输入申请资料等待资格通过,整个信贷流程较为简单方便,还能够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效率

基于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队伍合规意识不足、专业水平有限的情况,应当积极展开职业技能培训,着重于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信贷队伍,不断提高信贷工作审查力度和工作效率。一方面,加强内部培训,组织小额信贷客户经理展开更具针对性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在入职开始前便带领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和业务考核,促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金融政策、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业务指导。邀请地方专家进行知识讲解,定期举办业务考试,旨在带领员工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小额信贷服务水平。此外,需要结合农村信用社的设计工作情况,严格划分部门和工作岗位,严格落实岗位不相容的工作原则,注重岗位间的互相制衡,从而强化小额信贷业务执行效果。

(四)加大小额信贷规模,创新产品

从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发展情况来看,想要推动小额信贷的高质量发展,则需要结合农户实际需求,提升农户小额信贷规模,不断拓宽贷款市场吸引力,更好地满足多元化的金融服务要求。

第一,打造多元化小额信贷产品体系。事实上,在创新小额信贷产品时应当秉持着实事求是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基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注重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实际想法,展开更加针对性的产品设计。基于信贷产品的市场环境变化,不仅需要追求信贷资金的盈利性,还需要注重借贷客户的合规性审核。工作人员积极运用多种创新性手段,对借贷农户身份背景、诚信环境、还款来源展开全面调查和研究工作,合理设计贷款额度,制定形成个性化的小额信贷产品。

第二,基于金融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创新担保方式,构建形成“1+N”的担保模式,创新小额信贷产品功能、合理配置信贷担保方式,从而结合不同农户的实际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小额信贷产品。

第三,加大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宣传和推广。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加快小额信贷的应用力度,则可以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更加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信贷管理工作。具体来讲,便可以直接应用技术手段智能审核农户准入资格,对于那些符合准入条件的农户全面收集财务信息,并结合农户的历史数据合理评估贷款额度,在简化小额信贷程序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五)全面展开风险防控,安全信贷

农村信用社作为小额信贷的主体单位,想要有效应对当前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利率风险,则需要全面展开风险防控,强化农户信用等级管理、加强贷后管理、加强高风险借款人监控,在合理可靠的范围内实现小额信贷业务的安全实施。

首先,强化农户信息等级管理。当农村信用社对贷款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价时,需要严格规范评估流程,将贷款农户信息提交给信用社专门的驻地信贷员展开信用资格复核,最后直接由综合评估小组对贷款情况进行综合评估。需要注意的是,小额贷款金额小、数量大,这也就使得整个信用评估的信息量很大,在工作人员采集贷款农户基本信息时,很容易出现等级评定模糊不清的情况,使得申请小额信贷的农户信息资料不够完整齐全。在此情况下,需要不断强化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农户信息和资料,强化风险防控水平,充分小额信贷“责任高、质量高”的工作理念。

其次,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需要在贷款业务结束后检查专职人员的工作职能。一方面,小额信贷贷后管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严谨对待,结合贷款金额、风险情况、成本支出,对农户贷款支出采用多种检查方法。通常来讲,对于农民小额贷款,基于年审制度进行动态监测,每2年则会进行一次复审,避免出现客户逾期不还的情况。另一方面,专职贷后检查人员需要对借款人的法律状况、财务状况展开定期检查,还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借贷农户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全过程实时监控贷后管理情况。

再次,加强高风险借款人监控。正如上文分析所言,个别农户由于理念认识不足,很容易出现逾期不还的情况,在此情况下,需要工作人员加强借款人的风险控制管理,确保贷款用途正确。

结 语

综上所述,对我国当前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展开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政府部门一直都在大力推进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避免造成经济损失。今后,也应当积极展开对小额信贷的研究,从完善内部信贷环境、创新信贷业务方式、加强信贷队伍建设、加大小额信贷规模、全面展开风险防控几方面推动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亚丽

第二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转型助推绿色信贷业务创新研究

【摘 要】我国银行业信贷结构长期处于结构单一,风险管理能力偏弱的状态,为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盈利水平,保证我国经济能够健康且可持续的发展,信贷结构亟需转型。本文在梳理评述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环境相关政策及其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影响的基础上,总结出当前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的几种可能方向及其拓展路径。

【关键词】信贷结构;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政策环境

一、信贷结构基本理论

1.信贷结构转型调整的内涵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无论从整体的治理结构、盈利能力以及风险管理水平等几方面都取得了稳步提升,但从信贷结构来看,自身经营管理以及风险管理仍处于保守阶段。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难以在面对高效和低效的信贷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对信贷结构进行调整转型来促进银行信贷制度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始终保持我国金融机构在这一方面的领导地位。

2.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基本原则

信贷结构转型应当依据当前外部宏观形势以及当地的区域特色等实际情况进行逐步调整,且只能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进行判断。因此,在信贷业务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即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它们可以对信贷资产是否均衡、合理进行判断评价。二是宏观经济政策原则。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领导下,信贷市场能够达到进退有度,并且在风险防范、控制能力以及信贷管理等方面取得进步。三是合理配置原则。我们要根据信贷资源收益和风险的高低来决定资金投向,尽量把信貸资源集中在收益高、风险低的市场中,从而达到降低贷款风险、提升资产质量的效果。

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政策环境分析

1.绿色信贷相关政策法规

所谓绿色信贷,就是指在经济快速增长与环境保护日益重要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充分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金配给方面的优势,来引导社会中的经济主体有效处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拉动经济的健康增长。国际绿色信贷相关准则从适用范围角度出发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框架下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行绿色信贷的相关原则标准;二是专门针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原则标准。前者包含有责任投资原则及全球报告倡议的金融服务领域补充协议等,后者则由赤道原则以及《银行业、保险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所构成。我国借鉴国际所推行的一些绿色信贷标准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法规。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相继出台了多项有利于推进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其中就包含了金融监管部门所推出的环保监管要求、环保相关部门推出的环境保护法规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定。

2.当前我国绿色信贷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几年,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绿色信贷政策准则。

首先,绿色信贷政策可操作性不强。在我国银行机构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普遍缺乏指导性,其政策较少采用如赤道原则等国际化准则,其综合性与原则性相比国际上较为成熟的信贷标准来看,仍缺少标准化的绿色信贷行业指导目录及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其操作性规定中也没有明确说明绿色信贷业务相关的准入、排放、能源消耗、技术等相关标准。因此,政策制度的缺乏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及绿色信贷制度建设方面受到制约,难以形成行业标准化的政策规范。

其次,环保信息沟通机制不健全。虽然商业银行、环保与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都相应出台了政策法规并且强调完善信息沟通机制,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既没有明确有关部门的法定义务又没有建立起常规性沟通机制,这样不完整的信息传导机制是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样最终会进一步削弱“绿色信贷”的“过滤器”作用。

再次,缺乏激励约束机制。我国现行的绿色信贷政策多为指导性而非指令性,在推行的过程中要受到商业银行、地方政府以及污染企业等三方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各方利益约束和惩罚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三方最终的博弈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缺乏主观能动性。例如“两高”企业,他们通常是地方税收大户,地方政府往往出于对利税增收考虑而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力度,而低碳环保项目却又因其自身的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得不到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在“两高”企业产能转换以及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也会以短期效益出发,淡化了其自身转发展的动力。

三、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创新路径

1.寻求“两高”贷款的退出通道,开展“过渡性”高碳贷款业务创新

一是合理安排“两高”行业信贷退出次序。商业银行在信贷结构转型的过程中要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为依据,仔细区分哪些信贷项目是短期内还可以继续发展的,哪些是已经禁止的。前者是可以作为高政策敏感度信贷项目、而后者则是需要进行结构调整重点的低政策敏感度信贷项目。采用逐渐退出“两高”行业的做法既避免了“一刀切”的退出策略对银行短期利益的直接冲击,也可以从先期的信贷退出过程中总结经验,响应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

二是发放兼并重组贷款。商业银行在解决“两高一资”产业信贷结构转型问题上也可采用国际上惯用的兼并重组策略。未来的环保型企业需要通过彼此之间的联合扩大整体的规模,因为排污设备的增加与技术研发都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只有企业在本行业中形成自己的规模经济成为本行业中的核心企业才会有效地降低贷款资金发放的风险。

2.大力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创新低碳贷款业务

一是开展低碳企业抵(质)押贷款业务。因为低碳企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所以他们处于产品发展的生命周期的前期阶段,企业规模小、经济实力不足,很难达到传统银行业的融资条件。银行可从多方面拓宽相应条件来帮助低碳企业解决发展前期面临的资金困难,包括拓宽抵(质)押物类型和范围,实行CDM项目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专利权抵(质)押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新型信贷业务。

二是开展“企业联保”和“产业链担保”贷款业务,从只评估产业链条上的一些上下游企业到综合评估整条供应链的投资资质,也是协助解决低碳企业在发展前期融资难问题的信贷业务创新新方向。

三是加强与银行同业间的合作。可通过与其他商业银行开展技术与资金的互补合作,推行转贷款、票据融资、联合贷款、综合授信等业务来为低碳技术和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3.倡导绿色生活,开展节能建筑开发贷款和消费信贷业务

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深入人心,在当下倡导消费的大环境下,银行可利用这个契机通过资金支持等方式加速传播低碳生活理念。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向节能环保建筑提供优惠开发贷款,向购置节能汽车、房屋、电器的消费者提供优惠消费贷款等。

4.积极推进绿色信贷衍生产品创新

一是低碳产业融资租赁业务。部分低碳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需要使用生产动力设备,但这些设备普遍都比较昂贵,无形中加大了他们的前期投入成本。为解决这一问题,银行可以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为相关企业提供生产设备,企业在销售低碳产品或者CERs后向银行支付租金。二是低碳产业保理业务。将保理业务应用于低碳企业中,可以有效的缓解前期的融资困难加速物流、资金流循环的有效流通。银行在低碳企业的上游即卖方(设备供应者)提供一笔有追索权的保理融资,而低碳企业通过销售低碳产品或者CERs向银行分期支付应收账款。三是环保咨询服务。低碳企业特别注重怎样去设计自己的环保方案才能获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支持,銀行可在推行绿色信贷创新过程积累经验,为企业客户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四是积极探索和开发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国内宏观政策以及市场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研发和运用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可行性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晋学军.当前形式下商业银行如何进行信贷机构调整[J].金融经济,2012(08) .

[2]杨帆.绿色信贷长效机制探析[J].金融管理与研究,2010,(6):25-30.

[3]饶颖昉.绿色信贷在中国银行的应用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 2009.

[4]李卢霞,黄旭.低碳金融模式研究:实践考察与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15,(10):27-35.

[5]王静.我国商业银行低碳金融战略的实施研究[D].山东大学,2015.

作者:邵诗峰

第三篇:城商行信贷业务主要风险浅析

【摘 要】城商行信贷业务风险的有效防范,不仅影响着城商行的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还对城商行乃至金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性影响。据此,本文主要对城商行信贷业务主要风险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城商行;信贷业务;主要风险;防范措施

一、城商行信贷业务主要风险

(一)操作风险

入市承诺的兑现使得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城市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城市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依据风险成因可以细分为两类,其一,操作失败或失误风险,包括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和技术风险等,其二,操作策略风险,指在应对外部事件或外部环境时,政治、税收、监管、政府、社会、市场竞争等,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策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操作失败或失误风险主要与内部控制效率或管理质量有关,又称为内部风险后者主要与外部事件有关,又称为外部事件或外部依存风险。

(二)担保风险

信贷担保只是发放信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放信贷的充分条件。商业银行对信贷担保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过于看重信贷担保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信贷担保就可以发放信贷。信贷担保只是分散了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但它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缺乏判断抵押品评估机构评估资格和识别评估结论准确与否的标准。对于是由银行还是由借款人聘用评估机构、聘用具有什么资格的评估机构、如何考核评估机构的资信状况、如何判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是否准确等没有明确要求。实际情况是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借款人聘用,支付评估费用,受聘的评估机构往往考虑借款人的要求,高估抵押物价值,银行只要看到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后就予以认可,造成大多抵押物价值高估,银行处置抵押物时,不是抵押物有价无市,就是清算价值大大低于账面价值。另外也没有判断抵押物变现能力的标准。造成实际工作中无法判断抵押物是否为市场所接受,接受程度如何。

(三)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客观存在。城市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也成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研究重点。

二、城商行信贷业务主要风险防范措施

(一)改善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

首先,構建集中式数据库结构。重新制定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原本分布于每一分支机构的数据库,以构建起规模更大、更集中的数据库结构,诸如重新构造数据模型、重新改造应用体系结构等。其次,与会计核算系统充分链接。对会计系统中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整合,促进信贷风险控制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的充分链接。会计核算系统中录入的贷款资金变动、贷款情况等信息可直接共享于信贷风险控制系统中,且信息系统中记录更新一并与会计系统进行共享,实现两系统的信息互补与统一。再次,信贷业务操作全过程实现电子化。对信贷业务全面环节开展电子化控制、记录,改进信贷业务授信审批系统、贷后监督系统等操作步骤,强化操作运行便捷、稳定性。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1.完善贷款程序。

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部门及信贷管理人员银行开展好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检查—贷款回收等各环节的把关工作,全面依据信贷调查程序进行。

2.完善信贷审批会议制度。

为了避免“一言堂”所引发的风险,在开展信贷审批过程中,应当从诸多方获得时间,对客户授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凸显检查审核部门的监督作用。

3.完善信贷工作管理。

结合经营合规化、文本标准化及操作规范化等要求对信贷业务管理规定、办法进行及时改进,成立银行防贷中心,实现对信贷流程中的法律等相关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三)构建健全的保证人担保制度

银行必须健全保证人担保制度,加强对保证人的风险审查,对其偿债能力进行深入分析。首先,从单个保证人出发,考核该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其财务状况是否能够承担对外保证的数量,对外提供保证总额与其有形净资产是否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之内。其次,从风险控制角度,把相互保证的保证人视作一组借款人,审查其信用集中情况,防范由于保证不充分而导致的风险过度集中。再次,设定授信企业的担保额度,严格限制超额企业的信贷准入。最后,加强对保证人财务实力的分析,在分析保证人的财务实力时,首先要分析掌握保证人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信用评级和或有负债的信息。通过信息分析,判断保证人是否有履行其义务的能力。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强化企业中观、内部环境调查。

商业银行应当对强化对企业的中观、内部环境调查,调查企业信贷程度、风险管理水平等内容,针对处于各个行业领域的企业制定相对应的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2.强化信息获取渠道的开拓。

商业银行应当开拓各式各样的信息获取渠道,合理利用银行同业相互的作用,对信贷风险进行共同防范。强化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往来,对企业财务信息、发展水平、偿债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评估,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推出针对有效防范机制、策略。

(五)塑造诚信企业文化,建立廉洁高效的信贷人员队伍

健全的道德文化,是各级员工处理日常事务的决策基础。如果各级信贷业务人员都能自发地维持高的道德标准,则银行无须担心违法活动的发生。通过建立诚信企业文化,加强对信贷人员的诚信管理。经常留意各级信贷人员的行为,及早发现问题。通过不同的人与客户进行联络,防止其对信贷人员进行腐蚀。通过内部投诉机制,举报各种舞弊行为。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安排周密的培训计划,经常开展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防范教育,使信贷从业人员认识到风险,加深其对法律、监管规定、道德标准的认识,提高其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警觉性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技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城市商业银行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信贷业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在经营期间发生信贷风险,势必会造成不良贷款,从而导致银行承受巨大损失,甚至会对整个金融行业造成严重影响。这就需要城市商业银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全面防范城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合理完善相关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并构建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此促使城商行信贷业务得以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赵丹丹,李俐.城商行信贷业务主要风险浅析[J].科学时代,2015(2).

[2]贾有光.A银行公司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6.

[3]卢雨枫.财务分析对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及应用[J].消费导刊,2017(9).

[4]容坚锐,韦秀仙.中小城商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特点分析[J].时代金融,2017(17).

作者:张万河 王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绘画语言论文范文下一篇:设计理念论文范文